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推荐文章1:南信“研后感”:职业教育走出校门,书写“新南洋故事” | 百万学子游南海

  最好的营销,是让世界爱上我们的故事;北帝诞:一个族群对天地敬畏的集体记忆;数控机床的代码、文旅策划的方案、非遗直播的镜头,都是我们书写的“新南洋故事”……


  4月3日,丹青绘就樵山韵·美育浸润乡土情——百万学子游南海之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春季研学落幕3日后,南信学子们纷纷写下研学心得,西樵简村北帝诞民俗信仰、广东千古情千年文化演绎与优质的职业教育理念相互激荡,碰撞出一组组昂扬着生命激情的文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丹青绘就樵山韵·美育浸润乡土情——百万学子游南海之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春季研学


  最好的营销,是让世界爱上我们的故事


  24直播1班 梁好兴


  三月三的岭南,春意正浓。作为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直播电商专业的学生,我带着对数字营销的探索之心,走进西樵镇简村社区,沉浸式体验北帝诞非遗民俗,并邂逅了广东千古情的震撼演出。这场研学让我明白:文化传承需要创新,而电商正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非遗盲盒:让传统工艺可分享


  清晨的简村锣鼓喧天,醒狮腾跃。在北帝诞巡游中,我注意到许多游客举着手机直播,将非遗仪式通过镜头传向全网,这让我思考,若能设计“北帝诞短视频挑战赛”,结合定位打卡与流量激励或许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民俗文化。而且,在陈启沅纪念馆,古老的缫丝机让我惊叹百年前的机械智慧。作为电商学子,我构思了一个“非遗盲盒”创意,在线上下单即可收到缫丝材料包与数学视频,让传统工艺变得“可体验,可分享”。


  千古情韵:科技赋能的岭南史诗


  午后,一场广东千古情的演出让我热泪盈眶。全息投影中,巾帼英雄冼夫人策马扬鞭;黄飞鸿的醒狮跃过水幕;下南洋的帆船在巨浪中颠簸。当演员从观众头顶上飞过时,我忽然想到,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沉浸式设计,不正是直播电商需要的互动创新吗?景区内“黄飞鸿狮头雪糕”的热销更让我反思,非遗产品若能与文化IP联名,用故事促进消费,定能拉动消费新浪潮。


  镜头记录:做文化的“数字翻译者”


  这次研学让我触摸到了岭南文化的重量。作为南信学子,更是一位电商学子,我愿意用镜头记录非遗之美,用流量守护传统之根,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因为最好的营销,是让世界爱上我们的故事。


   丹青绘就樵山韵·美育浸润乡土情——百万学子游南海之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春季研学


  北帝诞:一个族群对天地敬畏的集体记忆


  24会计1班潘玟希 杨梓曼 邓家泳


  在春意盎然的农历三月初三,我们随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的研学队伍踏入西樵镇简村社区、广东千古情。这里,以一场北帝诞的非遗巡游、一场跨越时空的工匠对话、一台荡气回肠的《广东千古情》,为我们铺开了一幅关于文化根脉、精神传承与时代使命的鲜活画卷。这场研学,不仅是感官的沉浸,更是一场心灵的觉醒。


  清晨的简村,在锣鼓与醒狮的跃动中苏醒。跟随北帝令旗巡游队伍,仿佛踏入历史的褶皱。祠堂飞檐下斑驳的木雕、香火缭绕中虔诚的叩拜仪式,让课本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冰冷词汇瞬间鲜活。


  当狮头低垂向百年古庙时,我突然明白:北帝诞不仅仅是民俗表演,而是一个族群对天地敬畏、对生命热忱的集体记忆。这种信仰的延续,恰如简村流淌千年的溪水,滋养着现代人浮躁心灵的荒漠。巡游队伍中震天的鼓点,却让血脉中沉睡的文化基因隐隐共鸣——原来我们并非无根浮萍。


   丹青绘就樵山韵·美育浸润乡土情——百万学子游南海之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春季研学


  接着我们参观了陈启沅纪念馆,馆内,木制缫丝机的齿轮咬合声与现代数控机床的电流声在脑海中交响。


  在此,我们还体验了漆扇的制作过程,颜料的碰撞,让我们深深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巨大魅力,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午后,《广东千古情》用全息影像与威亚技术重构的岭南史诗,将研学推向高潮。当舞台上的冼夫人披甲策马、黄飞鸿狮王争霸、下南洋的孤帆破浪时,我忽然读懂研学手册上“历史与奋斗精神”的深意:西樵山不仅是采石场遗址,更是岭南文明的火种之地;巾帼英雄、武林宗师、闯海先民的身影,从未随时间褪色,而是化作这片土地的精神图腾。


  作为职业院校学生,我们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工匠”与“闯海人”?数控机床的代码、文旅策划的方案、非遗直播的镜头,都是我们书写的“新南洋故事”。


  归途大巴上,拖着疲惫的身躯,但仍感觉内心的满足与快乐。这次研学如同一把钥匙,让我们懂得了职业教育的价值。三月三的简村,让我们在千年文脉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颗齿轮——它终将在新时代的机器中,咬合出属于这代人的文化强音。


   丹青绘就樵山韵·美育浸润乡土情——百万学子游南海之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春季研学


  深刻体会“实业救国”的伟大精神


  24直播1班 何俏蝶


  在3月31日学校开展了一次研学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得到有效的放松,更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学习机会。


  我们的第一站来到了西樵镇简村社区。在车上我们听老师讲解了陈启沅的故事与北帝诞的,让大家期待的心情提上了极点。进村之后我们通过“北帝诞”的大牌就看见了舞龙的队伍,气势之庞大,让我们体会到了古老信仰的神奇力量。


  陈启沅先生是一名爱国华侨,归国后利用在国外学习的知识设计了自己的缫丝机器,并且在他的家乡——简村,创办了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因此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人之一。我们通过参观,了解了陈启沅先生的平生事迹,可见他创办缫丝厂的艰辛与贡献,他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实业救国”的伟大精神。


  随后我们进入到广东千古情景区,映入眼帘的巨大浮雕石柱,爬满绿植的墙壁,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接着我们在风情街中穿梭,走进南海一号,就像亲身走过了海上丝绸之路,丰饶的货品,琳琅满目的珍宝让我目不暇接。路上还碰巧看见了《一千零一夜》的表演,体会到了古人口中的异域风情。


  接着我们去观看大型歌舞《广东千古情》,其中以歌舞的形式展现了远古的西樵山,巾帼英雄洗夫人、武术家黄飞鸿、南国佳人、下南洋等故事。惊艳的舞台效果将岭南的千年风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完全沉浸在这场视听盛宴之中。


  这次的研学活动让我们身临历史的长河里,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因素,带给了我们新奇且惊喜的体验,让历史于我们的心中永垂不朽。


   丹青绘就樵山韵·美育浸润乡土情——百万学子游南海之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春季研学


  记者点评


  职业教育走出校门


  唤醒新时代“工匠”


  当职业技术学校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非遗古村、文化景区,一场跨越书本与现实的教育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的这次研学活动,无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次成功实践。


  学生们在研学中触摸历史肌理,汲取知识养分。简村北帝诞的锣鼓声,敲开了学生对岭南文化理解的大门。梁好兴同学注意到直播与非遗的结合点,提出“北帝诞短视频挑战赛”的创意,不仅展现了对非遗传承的思考,更将电商专业知识融入其中,做到了学以致用。在陈启沅纪念馆,古老的缫丝机与现代数控机床对话,潘玟希等同学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传承,也让他们理解了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本次研学也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责任感。何俏蝶同学通过了解陈启沅“实业救国”的事迹,对先辈的伟大精神有了深刻体会。而《广东千古情》的震撼演出,让学生们感受到岭南先辈的奋斗精神,意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工匠”与“闯海人”的使命。


  这种沉浸式研学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思考专业知识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研学唤醒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赋予了他们传承与创新的力量。他们用镜头记录非遗之美,用创意让古老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


  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的研学实践证明,走出校门的职业教育,不仅能培养技艺精湛的工匠,更能塑造有文化底蕴、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


   丹青绘就樵山韵·美育浸润乡土情——百万学子游南海之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春季研学


  文/南海融媒记者 黄金全 孙茜


  图/南海融媒记者 孙茜 黄金全 陈肖玲 何泳谊 黄英文


  通讯员/黄金玲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推荐文章2:勇夺国赛三项金牌!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是怎样做到的?

  近日,记者从佛山市南海信息技术学校获悉,该校8名学子参加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在电气安装与维修、机器人技术应用、现代物流综合作业三个赛项上均获得团体一等奖。


  值得关注的是,该校2017年才正式开办工业机器人专业,当年招进的两位学生吴龙辉和贵进新就获得“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一等奖。


  该赛项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单元,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机械及电气装调、维护维修以及典型的涂胶、码垛、分拣、装配等考核内容。而同台竞技的还包括来自全国的119支代表队、238名参赛选手。


  专业成立不到3年时间就取得国赛团体一等奖的亮眼成绩,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机器人专业负责人蔡康强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师生的辛勤付出及校企合作提供的平台支撑。


  据介绍,该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与广东泰格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双创中心,对学生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学校引进了相关设备便于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也一起探讨科研,实现了产教融合。


  在“现代物流综合作业”赛项中,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林启豪、吴永杰、温智霖、张睿四名同学接过团队一等奖获奖证书。


  “为了准备大赛,我们一年没放过假,拿到国赛一等奖感觉一切都值了。”温智霖说,比赛最后10分钟的时候团队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当时着实捏了一把冷汗。最后和队友们忙而不乱,将高分项目逐个完成并拿下金牌,心情十分激动。


  今年,南海区共获得6张国赛入场券,除上述三个赛项外,电梯维修保养、零部件测绘与CAD成图技术、现代模具制造技术3个赛项还在忙碌备战中。


  将技能大赛作为引领专业发展、促进专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南海信息技术学校近几年来技能大赛成绩显著。2019年,该校共有16个项目49名同学代表佛山市参加2019年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34名同学获得一等奖。


  【记者】王雅铄


  【】 王雅铄


  【】 南方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佛山市~佛山自营号~佛山大课堂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推荐文章3:产教融合赋能南海“智”造

  :【中国教育】


  “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对定制的智能生产线售后维护服务需求趋于数量多、个性化、多元化,公司派出的智能制造工程师满班运作,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很快我们就无人可派了。”有段时间,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贵芳甚是着急。


  随着企业数智化转型深入推进,汇博机器人面临中层管理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汇博机器人决定与南海信息技术学校联合创办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辅以校企双导师的即时指导,双方努力培养掌握新技术、适应新业态的高素质数字技术技能新工匠。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拥有超4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升级对南海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南海区通过产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四轮驱动”,促进人才培养适配产业发展,努力打造“量足质优”的南海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体系。


  共建共享推动校地企“三向奔赴”


  南海区产学资源丰富,拥有4所本科院校、4所高职院校、7所中职学校、5所技工院校,在产业端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46家,科创端有重点科创平台33家。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区正打造“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全区现有超过2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实现数智化转型,比重达55%。


  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强有力的支撑。南海区教育局调研发现,区内部分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工标准不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不同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不紧密,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匹配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


  如何强化产学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市场导向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我区应需而变,成立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中心,聚焦校企合作、实习就业、技能培训、人才服务等进行实体化运作。”南海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文川说,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中心采取“1+1+n”的合作模式,即“一个行业共同体、一个产业学院、n个示范性企业校区”,搭建起政校行企互动交流、资源共建共享的“立交桥”。


  在该中心协调下,校地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努力实现行业、企业、学校“三向奔赴”。


  企业投资参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随着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变化很快,职业院校仅靠自身力量去培养人,容易与产业需求脱节。如何创新机制,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多元筹资的发展模式,为南海产业转型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就是一块“试验田”,这是南海首个混合所有制的机器人产业学院。南海区教育局主动作为,为学校与企业搭建合作桥梁,按照“共建共享、多元筹资、育人留人”的思路,以新机制创建产业学院。其中,企业投资超过1000万元,政府投入约400万元,学校则自筹100万元。


  “我区引导职业院校以产业学院等为载体,与企业共同投入,共同开展专业规划,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和实习实训,实现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同频共振。”在南海区教育局副局长焦玉君看来,要培养“上岗就上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但需要职业院校面向产业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且需要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协同培养。


  为保障产业学院长期可持续发展,南海区致力于构建权责分明、公正透明的合作模式。在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设备和产权划分清晰,企业和学校间的权益分配明确。必要的场地和设备支持,主要由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提供;而企业则主要负责招生,并提供技术支持。


  据介绍,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不仅为南海区智能制造行业企业提供多元化教育培训服务,助力南海机器人产业持续发展,还依托企业和学校的技术力量,服务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咨询等需求。


  目前,南海区内大中专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44个产业学院,涉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参与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超1亿元。


  “量足质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


  从原材料到成品打包仅需10分钟,工业机器人全程独立自动化作业,无需人工……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高年级学生定期到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在平底锅智能生产线上实训。他们在智能冲压机器人工作站、智能检测与冲孔机器人工作站等产线上,真刀真枪地锻炼真技能。


  考虑到学生在部分实习实训课程中需要用到企业的大型设备,南海信息技术学校还与企业共同建造了企业校区。企业校区与学校相隔数公里,学生每周有三天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两天前往企业校区实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在实操中,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相关负责人发现,企业很多专业化生产线对操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不适合职业院校实训经验较少的学生。学校与企业直面问题,共建智能生产线,该生产线不但具有实际生产力,而且匹配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需求。


  “校企共建的智能生产线,如果只服务于校内学生,使用效率不高,也难以充分发挥出这些生产线的综合效益。”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南海区教育局支持下,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打造开放型公共实训中心,提升产线的惠及面,预计每年可完成2000人次的培训目标。目前,产业学院已开展了两期工业运维班的社会性培训,两期毕业生大多入职智能制造类企业,部分毕业生起薪超过7000元。


  “智能生产线、公共实训中心等实训平台的建设,助推我区打造‘量足质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体系,服务区域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南海吸引优质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钟文川表示,近3年,南海区培养2.87万名技能人才,社会培训量达5.23万人次。南海现已形成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多层次产业技能人才供给结构,在校学生超过10万名。(本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黎鉴远 连燕纯)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推荐文章4:产教融合赋能南海“智”造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学生在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进行机器人实操。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供图


  “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对定制的智能生产线售后维护服务需求趋于数量多、个性化、多元化,公司派出的智能制造工程师满班运作,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很快我们就无人可派了。”有段时间,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贵芳甚是着急。


  随着企业数智化转型深入推进,汇博机器人面临中层管理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汇博机器人决定与南海信息技术学校联合创办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辅以校企双导师的即时指导,双方努力培养掌握新技术、适应新业态的高素质数字技术技能新工匠。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拥有超4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升级对南海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南海区通过产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四轮驱动”,促进人才培养适配产业发展,努力打造“量足质优”的南海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体系。


  共建共享推动校地企“三向奔赴”


  南海区产学资源丰富,拥有4所本科院校、4所高职院校、7所中职学校、5所技工院校,在产业端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46家,科创端有重点科创平台33家。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区正打造“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全区现有超过2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实现数智化转型,比重达55%。


  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强有力的支撑。南海区教育局调研发现,区内部分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工标准不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不同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不紧密,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匹配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


  如何强化产学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市场导向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我区应需而变,成立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中心,聚焦校企合作、实习就业、技能培训、人才服务等进行实体化运作。”南海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文川说,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中心采取“1+1+n”的合作模式,即“一个行业共同体、一个产业学院、n个示范性企业校区”,搭建起政校行企互动交流、资源共建共享的“立交桥”。


  在该中心协调下,校地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努力实现行业、企业、学校“三向奔赴”。


  企业投资参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随着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变化很快,职业院校仅靠自身力量去培养人,容易与产业需求脱节。如何创新机制,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多元筹资的发展模式,为南海产业转型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就是一块“试验田”,这是南海首个混合所有制的机器人产业学院。南海区教育局主动作为,为学校与企业搭建合作桥梁,按照“共建共享、多元筹资、育人留人”的思路,以新机制创建产业学院。其中,企业投资超过1000万元,政府投入约400万元,学校则自筹100万元。


  “我区引导职业院校以产业学院等为载体,与企业共同投入,共同开展专业规划,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和实习实训,实现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同频共振。”在南海区教育局副局长焦玉君看来,要培养“上岗就上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但需要职业院校面向产业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且需要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协同培养。


  为保障产业学院长期可持续发展,南海区致力于构建权责分明、公正透明的合作模式。在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设备和产权划分清晰,企业和学校间的权益分配明确。必要的场地和设备支持,主要由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提供;而企业则主要负责招生,并提供技术支持。


  据介绍,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不仅为南海区智能制造行业企业提供多元化教育培训服务,助力南海机器人产业持续发展,还依托企业和学校的技术力量,服务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咨询等需求。


  目前,南海区内大中专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44个产业学院,涉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参与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超1亿元。


  “量足质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


  从原材料到成品打包仅需10分钟,工业机器人全程独立自动化作业,无需人工……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高年级学生定期到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在平底锅智能生产线上实训。他们在智能冲压机器人工作站、智能检测与冲孔机器人工作站等产线上,真刀真枪地锻炼真技能。


  考虑到学生在部分实习实训课程中需要用到企业的大型设备,南海信息技术学校还与企业共同建造了企业校区。企业校区与学校相隔数公里,学生每周有三天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两天前往企业校区实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在实操中,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相关负责人发现,企业很多专业化生产线对操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不适合职业院校实训经验较少的学生。学校与企业直面问题,共建智能生产线,该生产线不但具有实际生产力,而且匹配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需求。


  “校企共建的智能生产线,如果只服务于校内学生,使用效率不高,也难以充分发挥出这些生产线的综合效益。”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南海区教育局支持下,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打造开放型公共实训中心,提升产线的惠及面,预计每年可完成2000人次的培训目标。目前,产业学院已开展了两期工业运维班的社会性培训,两期毕业生大多入职智能制造类企业,部分毕业生起薪超过7000元。


  “智能生产线、公共实训中心等实训平台的建设,助推我区打造‘量足质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体系,服务区域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南海吸引优质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钟文川表示,近3年,南海区培养2.87万名技能人才,社会培训量达5.23万人次。南海现已形成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多层次产业技能人才供给结构,在校学生超过10万名。


  《中国教育》2024年10月22日 第05版


  :本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黎鉴远 连燕纯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推荐文章5:“3+4”中本贯通探索迈出新步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和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签约

  1月16日上午,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正式签订“3+4”中本贯通试点培养合作协议,进一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签订“3+4”中本贯通试点培养合作协议


  今年,广东省组织开展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3+4”七年一体化中本贯通培养改革试点工作。作为佛山市“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的牵头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主动担当、迅速响应,牵手联合体成员单位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立足佛山市“制造业当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佛山市“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在“职普融通”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是南海区积极探索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


  目前,南海正在大力构建“三高四新”产业格局,传统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南海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大量技能人才。


  南海区教育局副局长田树民表示,“3+4”中本贯通培养试点和综合高中办学,是南海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相关要求的重要部署,是南海为满足产业人才需求而精心打造的人才培养“高速路”,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才路径。职普融通是深入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希望大家积极投身到职普融通的探索与实践中,搭建更多不同的平台,拓展更多不同的通道,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同样出彩的机会,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成才的需求。


  南海区教育局副局长田树民致辞


  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党委书记焦玉君表示,作为探索“3+4”中本贯通培养和筹办综合高中的双试点学校,南信将与轻工大深入开展中高企协同育人,共同打造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新标杆,为佛山市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助力佛山市产业迈向高端化和智能化。


  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党委书记焦玉君致辞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教务部主任张宝昌,在会上分享了职教本科的办学经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历经92年的办学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这让与会者对职教本科办学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并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职教本科有了更多了解。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教务部主任张宝昌分享职教本科办学经验


  此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职教生源地”揭牌仪式也在会上举行。南海信息技术学校自2002年起就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紧密合作,多年来输送了大批优质生源,此次揭牌更是预示着两校联合人才培养将迈向新高度。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向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授牌“职教生源地”


  据悉,作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主动申请开办综合高中试点班并已通过审批,今年9月,学校将面向佛山市符合考条件的初中应届毕业生招生,首批招生200人。


  接下来,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将围绕“职普融通”的教育理念,精心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实施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佛山市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在构建佛山市现代化教育体系和产业发展格局中奏响职业教育新的乐章。


  文/南海融媒记者 黎小燕


  通讯员 邱花卉 刘珺琰


  图/由学校提供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推荐搜索词:

  

  1.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招生简章

  

  2.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有什么专业

  

  3.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官网

  

本文标题:南海信息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