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ensis
sinensis推荐文章1:上海市区常见的这5种鸟,你都认识吗?
落叶纷飞的冬日正是观鸟的好时节,在上海植物园里,全年有超过百种鸟在这里或栖息、或繁衍、或过境,其中最常见的“五大金刚”更是大家的老朋友了。快来看看这5种鸟,你都认识吗?
新手的观鸟准则:
1.观鸟只观野生鸟,不观笼中鸟;
2.只可远观不能靠得太近,更不可大声喧哗;
3.不能为了看鸟而追逐,以防惊扰到它们;
4.不破坏小鸟的栖息环境,尤其在小鸟的繁殖季。
观鸟要准备好工具,记得带好望远镜、笔、记录本和观鸟手册。望远镜是最不能省的,光凭肉眼可很难仔细观察这些灵动的飞羽精灵们。
望远镜的使用指南:拿到望远镜一定记得先将带子挂在脖子上,调节好目镜距离,尽量选择顺光方向,发现小鸟时确定参照物或参照方位,迅速举起望远镜,调节焦距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小鸟多喜欢在林间飞来飞去,如果一时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可以根据鸟鸣来慢慢寻觅。
观鸟新手可以先从最常见的小鸟入手,比如上海植物园有“五大金刚”,下面来一起了解它们的特征、习性和有趣的生活。
白头鹎
Pycnonotus sinensis
白头鹎是上海地区最常见的鸟。身体橄榄色,成鸟眼后一白色宽纹延伸至后枕部,像白了头,所以有白头翁之称。生性活泼,喜欢成群但关系似乎不是很密切,繁殖期常能看到成双成对的亲鸟。在园区可以看到白头鹎的巢多是选取棕榈树皮的丝状物制作而成,既保暖又透气。
冬日白头鹎多以香樟、女贞的果子为食,有时海棠的果子也会成为它们的美味。
(树)麻雀
Passer montanus
(树)麻雀喜欢在建筑上筑巢。褐色的身体,黄灰色的腹部,尤其脸颊上明显的黑斑是标志性的。它们喜欢成群结对地飞来飞去,忽而起忽而落,喜欢树木稀疏的草地。
树麻雀喜欢在地面活动觅食,大草坪遍地的草籽是麻雀们的最爱。
乌鸫
Turdus merula
乌鸫有“百舌鸟”之称。雄鸟全身黑色,眼圈和嘴橘黄色,雌鸟体色略淡。乌鸫叫声悦耳动听,不仅有自己的鸣唱、警戒,模仿能力极强,还能模仿周围鸟的叫声。
乌鸫喜欢独居,领地意识强,如果有其他鸟飞入它的地盘,往往会大打出手。乌鸫不仅喜欢取食香樟,还会在草地上东翻西找寻觅蚯蚓。
珠颈斑鸠
Streptopelia chinensis
珠颈斑鸠体型如家鸽,被人们称为“野鸽子”。身体粉褐色,侧颈至颈后部是有白点的黑色块斑,像戴有一层层的珍珠项链,所以名为珠颈。胸腹部粉褐色,尾羽黑褐色端部有白斑,紫红色的脚十分显眼。
珠颈斑鸠多以植物种子为食,取食很随意,可上树摘取,掉在地上的也可以,也会取食一些昆虫。
灰喜鹊
Cyanopica cyana
灰喜鹊不能叫为喜鹊,这可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灰喜鹊体型较小,有细长的蓝色尾巴,头部黑色,双翼天蓝色,胸腹部灰白色。但……它们的叫声嘶哑不动听。
灰喜鹊以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冬季昆虫蛰居,灰喜鹊盯上了胡蜂的巢,一个个硕大的巢被啄得七零八落。
冬日是观察冬候鸟的好时机,它们每年秋末来到上海,次年春季北飞,植物园里常见的冬候鸟有北红尾鸲、红胁蓝尾鸲、灰背鸫、白腹鸫、怀氏虎鸫、黄雀、黄腰柳莺、灰头鹀等。
资料:上海植物园
编辑:吴百欣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往 期
推 荐
sinensis推荐文章2:你会念几个?鸻、鹬、鹛、鹨、鹀、鸫……成都新增10种野生鸟类记录
2021年
成都新增野生鸟类记录10种
记者从成都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及疫源疫病防控专家咨询委员会获悉,今年成都新增野生鸟类记录具体包括棕背田鸡、蒙古沙鸻、尖尾滨鹬、栗颈凤鹛、鹰雕、黑冠山雀、领岩鹨、苇鹀、喜山短翅鸫、东方鸻。目前,成都全市已记录野生鸟类达526种。
小布梳理发现,今年新增野生鸟类其中既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型猛禽鹰雕,也有中等体型的秧鸡棕背田鸡。最令人惊喜的是,2021年10月首次记录到的喜山短翅鸫,就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喜山短翅鸫属于四川省“三有”保护动物,与成都此前有明确记录的中华短翅鸫主要区别在于,喜山短翅鸫的雄鸟体色较深,且眼先黑色;雌鸟通体颜色更深,且前额带有棕红色。监测团队2021年10月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首次记录到雌性个体1只,推测为旅鸟。
紫翅椋鸟
“未在成都野外发现有效记录,不代表该种鸟完全没有来过。”监测团队成员何既白表示,未被发现有效记录可能是因为它们没有来过,也可能是来过但没人发现。有效记录则是指留下了图片影像或是音频资料等佐证。鸟类迁徙生活会有相对固定的路线和区域,但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所以越多人参与,记录到各种罕见鸟类的概率就更大。
下面就一起来认识
这些成都鸟类新朋友吧!
01 棕背田鸡
邛崃市 2021年5月
棕背田鸡(Zapornia bicolor),鹤形目秧鸡科。是中等体型的秧鸡,头、颈、腹部为烟灰色,背部为棕褐色,颏白色。性情较隐秘,喜活动于沼泽苇丛中。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监测团队2021年5月在邛崃市首次记录1对成年个体,并持续监测到成功繁殖幼鸟。推测棕背田鸡可能为成都罕见夏候鸟。
02 蒙古沙鸻[héng]
新津区2021年9月
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鸻形目鸻科。与成都有确切分布记录的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非常相似,但体型较小,喙较短小纤细。迁徙季主要经过我国东部,栖息于沿海、河流的滩涂环境,觅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监测团队2021年9月11日在新津区金马河首次记录了1只成年个体。
03 尖尾滨鹬[yù]
新津区2021年9月
尖尾滨鹬(Calidris acuminata),鸻形目鹬科。中型滨鹬,体型粗壮,胸部为皮黄色,下体具有黑色箭状纵纹。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在我国东部地区为常见旅鸟。2021年9月观鸟爱好者朱晖在新津区首次记录到1只。
04栗颈凤鹛[méi]
邛崃市2021年11月
栗颈凤鹛(Staphida torqueola)雀形目绣眼鸟科,上体棕灰色,下体近白色,特征为栗色的脸颊延伸成后颈圈。2021年11月,观鸟志愿者余欢在邛崃市首次观测到1只。
05 鹰雕
崇州市2021年4月
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鹰形目鹰科,大型猛禽,翅形宽阔。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021年4月,观鸟志愿者余欢在崇州市影像记录到1只。
06黑冠山雀
大邑县2021年7月
黑冠山雀(Periparus rubidiventris),雀形目山雀科。头、颈部以及冠羽、喉至上胸为黑色,后颈和两颊部各有白色大斑块,身体灰暗,尾下覆羽棕色。是我国西南地区中高海拔较为常见的森林鸟类。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监测团队于2021年7月24日在大邑县观测到2只,为成都市新记录。
07 领岩鹨[liù]
大邑县2021年7月
领岩鹨(Prunella collaris),雀形目岩鹨科。喉部白色且有由黑点排列成的斑块。常见于我国北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区,是这些地区的高海拔常见鸟类。属于四川省“三有”保护动物。监测团队2021年7月25日在大邑县记录1只,为成都市新记录。
08 苇鹀[wú]
邛崃市 2021年11月
苇鹀(Emberiza pallasi),雀形目鹀科,非繁殖期雌鸟和幼鸟均为浅沙黄色,头顶、上背、胸部以及两胁具深色纵纹,上喙深色,下喙浅色。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在我国华北、华中、东部地区为常见冬候鸟或旅鸟。2021年11月,观鸟爱好者朱晖在邛崃市记录1只。在成都可能为迷鸟或者少见冬候鸟。
09 喜山短翅鸫[dōng]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2021年10月
喜山短翅鸫(Brachypteryx cruralis),雀形目鹟科。由蓝短翅鸫(Brachypteryx montana)的亚种提升为种。属于四川省“三有”保护动物。与成都此前有明确记录的中华短翅鸫(Brachypteryx sinensis)主要区别在于喜山短翅鸫的雄鸟体色较深,且眼先黑色;雌鸟通体颜色更深,且前额带有棕红色。监测团队2021年10月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首次记录到雌性个体1只,推测为旅鸟。
10东方鸻[héng]
东方鸻(Charadrius veredus),鸻形目鸻科。中型鸻类,喙短。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本年度监测工作中,监测团队通过文献梳理获得信息,2019年于双流国际机场首次记录。(据张琼悦,和梅香,赵小英,何兴成,窦亮,冉江洪。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鸟击风险与鸟类群落关系研究[J].四川动物,2019,38(05):576-586.)
其他罕见鸟类
除了新记录
本年监测工作中还发现并影像记录到一批
自1995年《四川鸟类原色图鉴》出版后
26年来
未在成都野外发现有效记录的鸟类
黄胸鹀[wú]
新津区2021年9月
青龙湖湿地2021年11月
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雀形目鹀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因栖息地破坏和人为捕猎而大幅下降,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升级为极危物种。监测团队2021年9月25日在新津区金马河记录雌性个体1只,2021年11月观鸟志愿者蒋志友于青龙湖湿地再次记录1只。
金鸻[héng]
邛崃市 2021年11月
金鸻(Pluvialis fulva),鸻形目鸻科。大型鸻类,冬羽为金棕色,飞行时与成都市有确切记录的灰鸻(Pluvialis squatarola)区别在于没有黑色腋羽。监测团队2021年11月在邛崃市记录。在成都为不常见旅鸟。
白翅浮鸥
温江区2021年9月
白翅浮鸥(Chlidonias leucopterus),鸻形目鸥科。中小型鸥类,与在成都有确切记录的灰翅浮鸥(Chlidonias hybrida)主要区别为冬季非繁殖羽头部黑色斑向下延伸,并超过耳部。监测团队2021年9月25日在温江区金马河记录到1只。该个体背部、翼上覆羽羽色较深,可能为亚成体或第一年冬羽个体。
楔尾伯劳
邛崃市2021年11月
楔尾伯劳(Lanius sphenocercus),雀形目伯劳科。是体型较大、以灰色为主的伯劳,尾羽较长。喜栖息于荒地、农田等生境,捕食昆虫或小型脊椎动物。在成都是不常见冬候鸟。监测团队2021年11月13日在邛崃市记录到1只。
紫翅椋鸟
邛崃市2021年11月
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雀形目椋鸟科。通体紫黑色,泛有墨绿色金属光泽,非繁殖季全身密布星点状白色斑纹,是不易辨识错误的鸟种。监测团队2021年11月,在邛崃市观察到约100只的种群。
北短翅蝗莺
大邑县2021年7月
北短翅蝗莺(Locustella davidi),雀形目蝗莺科。曾作为斑胸短翅蝗莺(Locustella thoracica)的亚种,但后研究表明为独立物种。北短翅蝗莺与斑胸短翅蝗莺通过外观形态几乎难以分辨,但二者鸣唱声差异显著。监测团队2021年7月25日在大邑县西岭雪山海拔2140米处观察到1只,并清晰记录了鸣唱声。
据悉,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空间跨度大、时间周期长且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成都全市今冬明春候鸟保护和管理工作,严厉打击破坏候鸟迁徙的违法犯罪活动,近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今冬明春候鸟迁飞保护工作的通知》,编制了《成都市冬季鸟类巡护重点区域和监测点位指导建议》,指导各区县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各局属公园、各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局各管护站、各湿地公园、各风景名胜区等,加强鸟类保护,确保候鸟迁徙安全。
你偶遇过它们吗?
:成都发布
sinensis推荐文章3:上海市区常见的这5种鸟,你都认识吗?
上海植物园说,落叶纷飞的冬日正是观鸟的好时节,园里全年有超过百种鸟在这里或栖息、或繁衍、或过境,其中最常见的“五大金刚”更是大家的老朋友了。快来看看这5种鸟,你都认识吗?详见↓
首先为大家讲一下新手的观鸟准则:
1.观鸟只观野生鸟,不观笼中鸟;
2.只可远观不能靠得太近,更不可大声喧哗;
3.不能为了看鸟而追逐,以防惊扰到它们;
4.不破坏小鸟的栖息环境,尤其在小鸟的繁殖季。
其次,观鸟要准备好工具,记得带好望远镜、笔、记录本和观鸟手册。望远镜是最不能省的,光凭肉眼可很难仔细观察这些灵动的飞羽精灵们。
望远镜的使用指南:拿到望远镜一定记得先将带子挂在脖子上,调节好目镜距离,尽量选择顺光方向,发现小鸟时确定参照物或参照方位,迅速举起望远镜,调节焦距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小鸟多喜欢在林间飞来飞去,如果一时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可以根据鸟鸣来慢慢寻觅。
观鸟新手可以先从最常见的小鸟入手,比如上海植物园有“五大金刚”,下面来一起了解它们的特征、习性和有趣的生活。
白头鹎
Pycnonotus sinensis
白头鹎是上海地区最常见的鸟。体橄榄色,成鸟眼后一白色宽纹延伸至后枕部,像白了头,所以有白头翁之称。生性活泼,喜欢成群但关系似乎不是很密切,繁殖期常能看到成双成对的亲鸟。在园区可以看到白头鹎的巢多是选取棕榈树皮的丝状物制作而成,既保暖又透气。
冬日白头鹎多以香樟、女贞的果子为食,有时海棠的果子也会成为它们的美味。
(树)麻雀
Passer montanus
(树)麻雀喜欢在建筑上筑巢。褐色的身体,黄灰色的腹部,尤其脸颊上明显的黑斑是标志性的。它们喜欢成群结对地飞来飞去,忽而起忽而落,喜欢树木稀疏的草地。
树麻雀喜欢在地面活动觅食,大草坪遍地的草籽是麻雀们的最爱。
乌鸫
Turdus merula
乌鸫有“百舌鸟”之称。雄鸟全身黑色,眼圈和嘴橘黄色,雌鸟体色略淡。乌鸫叫声悦耳动听,不仅有自己的鸣唱、警戒,模仿能力极强,还能模仿周围鸟的叫声。
乌鸫喜欢独居,领地意识强,如果有其他鸟飞入它的地盘,往往会大打出手,乌鸫不仅喜欢取食香樟,还会在草地上东翻翻西找寻觅蚯蚓。
珠颈斑鸠
Streptopelia chinensis
珠颈斑鸠体型如家鸽,被人们称为“野鸽子”。身体粉褐色,侧颈至颈后部是白点的黑色块斑,像戴有一层层的珍珠项链,所以名为珠颈。胸腹部粉褐色,尾羽黑褐色端部有白斑,紫红色的脚十分显眼。
珠颈斑鸠多以植物种子为食,取食很随意,可上树摘取,掉在地上的也可以,也会取食一些昆虫。
灰喜鹊
Cyanopica cyana
灰喜鹊不能叫为喜鹊,这可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灰喜鹊体型较小,有细长的蓝色尾巴,头部黑色,双翼天蓝色,胸腹部灰白色。它们叫声嘶哑不动听。
灰喜鹊以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冬季昆虫蛰居,灰喜鹊盯上了胡蜂的巢,一个个硕大的巢被啄得七零八落。
冬日是观察冬候鸟的好时机,它们每年秋末来到上海,次年春季北飞,植物园里常见的冬候鸟有北红尾鸲、红胁蓝尾鸲、灰背鸫、白腹鸫、怀氏虎鸫、黄雀、黄腰柳莺、灰头鹀等。
资料:上海植物园
: 上海发布
sinensis推荐文章4:你会念几个?鸻、鹬、鹛、鹨、鹀、鸫……成都新增10种野生鸟类记录
2021年
成都新增野生鸟类记录10种
记者从成都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及疫源疫病防控专家咨询委员会获悉,今年成都新增野生鸟类记录具体包括棕背田鸡、蒙古沙鸻、尖尾滨鹬、栗颈凤鹛、鹰雕、黑冠山雀、领岩鹨、苇鹀、喜山短翅鸫、东方鸻。目前,成都全市已记录野生鸟类达526种。
小布梳理发现,今年新增野生鸟类其中既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型猛禽鹰雕,也有中等体型的秧鸡棕背田鸡。最令人惊喜的是,2021年10月首次记录到的喜山短翅鸫,就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喜山短翅鸫属于四川省“三有”保护动物,与成都此前有明确记录的中华短翅鸫主要区别在于,喜山短翅鸫的雄鸟体色较深,且眼先黑色;雌鸟通体颜色更深,且前额带有棕红色。监测团队2021年10月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首次记录到雌性个体1只,推测为旅鸟。▲紫翅椋鸟
“未在成都野外发现有效记录,不代表该种鸟完全没有来过。”监测团队成员何既白表示,未被发现有效记录可能是因为它们没有来过,也可能是来过但没人发现。有效记录则是指留下了图片影像或是音频资料等佐证。鸟类迁徙生活会有相对固定的路线和区域,但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所以越多人参与,记录到各种罕见鸟类的概率就更大。下面就一起来认识
这些成都鸟类新朋友吧!
01 棕背田鸡
▲ 邛崃市 2021年5月
棕背田鸡(Zapornia bicolor),鹤形目秧鸡科。是中等体型的秧鸡,头、颈、腹部为烟灰色,背部为棕褐色,颏白色。性情较隐秘,喜活动于沼泽苇丛中。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监测团队2021年5月在邛崃市首次记录1对成年个体,并持续监测到成功繁殖幼鸟。推测棕背田鸡可能为成都罕见夏候鸟。
02 蒙古沙鸻[héng]
▲ 新津区 2021年9月
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鸻形目鸻科。与成都有确切分布记录的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非常相似,但体型较小,喙较短小纤细。迁徙季主要经过我国东部,栖息于沿海、河流的滩涂环境,觅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监测团队2021年9月11日在新津区金马河首次记录了1只成年个体。
03 尖尾滨鹬[yù]
▲ 新津区 2021年9月
尖尾滨鹬(Calidris acuminata),鸻形目鹬科。中型滨鹬,体型粗壮,胸部为皮黄色,下体具有黑色箭状纵纹。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在我国东部地区为常见旅鸟。2021年9月观鸟爱好者朱晖在新津区首次记录到1只。
04 栗颈凤鹛[méi]
▲ 邛崃市 2021年11月
栗颈凤鹛(Staphida torqueola)雀形目绣眼鸟科,上体棕灰色,下体近白色,特征为栗色的脸颊延伸成后颈圈。2021年11月,观鸟志愿者余欢在邛崃市首次观测到1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