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经典语录推荐文章1:《了凡四训》最经典的10句话,渡了无数人

  袁了凡生于1533年,逝于1606年。早年,他曾遇一位算命先生。算定他命里既无功名,也无儿女。


  袁了凡因此心如止水,觉得既然命运如此,还有什么好挣扎的呢?


  谁知道几年后机缘巧合,他遇到一位云谷禅师,告诉他改命之法。


  袁了凡依照云谷禅师所授之法,就这样改变了命运。


  这本《了凡四训》,正是他写给儿子的教子书。里面详细记载了云谷禅师教授的改命之法,以及他自己是如何改变了命运。


  究竟如何改命?这篇文章,我们就将《了凡四训》中,十句改命之法,悉数汇总给大家。


  01


  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看看世间人,从出生就命运各不相同。大多数几乎从出生那一刻起,命运就已经不同。我们总是从后天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殊不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可能还在冰山之下。


  02


  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的层面上搜寻,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


  佛家说:“境由心造”。我们的命运也是由心造作而成。所以儒家四大经典之一《大学》,才教我们“正心”,从心修起,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03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云谷禅师说:“要种植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性,坚持不懈的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做好事,积累阴德,这些自己所做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古人很早就讲“要多积阴德”。所谓“阴德”,就是要默默做好事,不被人知道。如果你做了好事却要大肆宣扬,搞得人尽皆知,估计也就无法称之为“阴德”。


  04


  袁了凡按照云谷禅师的说法,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没过多久,他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改命之道既不缓慢,也不虚妄,而是实实在在的。只要你真修实干,扎扎实实去做,一定能够慢慢看到结果。


  05


  命运可以透过修行改变,透过什么修行改变呢?透过持续不断的做好事来改变。


  袁了凡听了云谷禅师的指教之后,回到家列出十样应该行的善事,每天坚持,很快命运就得到了扭转。原本命里没有功名的他,考上了功名;原本命中无子的他,也有了孩子。


  所以从袁了凡的经历来看,做好事是真的可以实实在在改命。


  06


  不断的做好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的创意,我们在佛教、儒家、基督教的典籍里很容易找到类似说法,但是放在中国社会,袁了凡彰显了特别的价值,价值在于他把这个说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


  为何《了凡四训》一直能从明朝流传到如今,而且还有越来越热的趋势?就是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把各家典籍中空洞的说教,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修行,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袁了凡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让我们看到,通过不断做好事,不断修行己身,改变命运,是完全可行的。现实中,很多人苦苦努力,办法想尽,都未必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或许真的可以考虑,从更深层面去解决问题。


  07


  袁了凡根据云谷禅师的开示,过上了修行的人生,首先是改过,就是校正自己的行为,有所不为。其次是行善。就是不断的做好事,他分辨何为,善何为恶,又细细列了十种善事,最后讲了保持谦虚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要改变命运,有三个关键点。第一个,改过。


  就是说细数以往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从此以后不再做。第二个,行善。


  就是通过不断做好事,积累阴德,同时改变自己的能量。这两句话正应了佛家那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说,所有的坏事都不要做,所有的好事赶紧去做。第三个,谦虚。这也是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特别推崇的一句话——要谦虚。就像有句话说的:在所有的美德中,谦虚是最没又副作用的。


  08


  家训中的道理不像《庄子》《论语》之类,偏于形而上的思辨,而是实实在在的处世之道,是一些实际的人生道理。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写给儿子的家训。作为一位父亲,他在书中用最朴实的话语,告诫儿子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普通人。


  09


  追求富贵的方法不是厚黑学,不是权谋或神神鬼鬼,而是亲近自己的心性以及在行动上持续不断地行善。


  前些年,成功学、厚黑学甚为流行,也很有市场,原因就是很多人都渴望成功,想要过上自己希望中的生活。但实际上,这么多年过去,会发现成功学、厚黑学虽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最终要不就是无法长久,要不就是遗患无穷。到现在,随着《了凡四训》这样的从修己身来改变命运的广受欢迎可以看出,人们是越来越理性了。


  10


  这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书。这是《了凡四训》前言中的一句话。能看出编者对它十分推崇。但实际上,深入去读,去践行,你会发现,此言不虚。希望透过这本书的阅读和实践,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需要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了凡四训经典语录推荐文章2:了凡四训经典语录

  1.昨日种种,誓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誓如今日生


  2.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3.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之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4.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5.命由己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经典语录推荐文章3:第一善书《了凡四训》12句:智慧改变人生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全书共四个章节,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并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以下是由《了凡四训》里精选的改命警句,还望各位读者细细品读,立命改过,从而改变命运。


   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


  一切的福田,都在于方寸之间,从心中去寻找,没有什么不感通的。追求在我,不单单能够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荣华富贵。道德和富贵都能得到,这才是孟子说的“是求有益于得也”。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驰求,那么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凭命运,道德与富贵都会失去,所以没有一定益处。


  感悟:


  《论语》中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儒家对于物质追求的看法。孟子所说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义,但在追求道德仁义的同时,富贵也会随之而来。


  因此,《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庸》里面说:“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所以,只要拥有了道德,富贵便会不请自来。


   二、改命的开始:反省自己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译文:


  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揣测一下能不能中科举?能不能生子?我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中科举的人,大多有福相,我福气很薄,又不能积累功德来培养后福,而且很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我时常用自己的才智来欺压别人,直心直行,说话很随意,说了很多错话。像我这样福气浅薄之人,怎么会中科举呢?


  感悟:


  上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富贵要从心而觅,这就需要反省。能够反省,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命运就无从改起。


  曾子为什么要每日三省呢?就是怕自己有过错。所以,反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大功德,它不单单是改命的开始。


   三、做人不要太清高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译文:


  土地污秽的地方才会有生物,水流清澈的地方常常没有鱼虾。我清洁过度,这是我不应该有孩子的第一条原因。


  感悟:


  凡是污秽的地方,往往多生物。《菜根谭》:“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日。”粪虫可谓是最脏的了,但可以生出蝉这种具有情操的昆虫,而腐烂的草也不干净,但却能生出带有点点亮光的萤火虫来。


  所以,往往污秽之处,都生有大量的生物。相反,凡是干净的地方,生物就很难生长。水很干净,鱼虾就会灭绝,这是自然规律。这里的“洁”更多的是指为人。


   四、心胸,就是财富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译文:


  这人世间拥有千金财富的,必定是千金人物;拥有百金家产的,必然是百金人物;应当饿死的人,必然是饿死的人物;上天只不过是根据人的材质而定,何曾加了自己的意思在里面?


  感悟:


  古代圣贤范蠡,三次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位,又三次散尽家产,三聚三散,传为美谈。拥有财富的时候,范蠡没有兴奋,散尽家产的时候,范蠡也没有沮丧,可以说他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我们讲:“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宰相的度量特别大。宰相是富贵至极的人物,若心胸小了,他如何能装这些富贵?


   五、效法天道,方能趋吉避凶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译文:


  《周易》为君子谋划,趋向吉祥避开凶险。如果天命是一成不变的,那吉祥怎么可能趋向,凶险又如何避开呢?《易经》开篇就说,积累善业的家庭,必然有余下的吉祥,你信得及吗?


  感悟:


  言行举止符合天道,符合规律,方能趋吉避凶。云谷禅师跟袁了凡说这句话,意思是命运可以改,否则《周易》绝不会说这句话。天命不是一定的,天命是按照天道的运行规律而变化的。


  对于人来说,必须要效法天道,根据天道运行规律而变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才能趋吉避凶。


   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译文:


  即使是命中应该荣华显贵,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头;即使是命中应该万事顺利,也要常常存不顺的念头;即使是现在是衣食无忧,也要常常存在贫困的念头;即使是人们都敬爱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惧的念头;即使是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头;即使是你学问非常优秀,也要常常存在浅显不堪的念头。


  感悟:


  即使命中很好,也应当做不好想。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


  历史上富贵至极的无过于帝王之家,凡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数都是穷奢极欲,夏桀、商纣等等,哪一个不是?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体质很好,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的爱惜身体,他必定会益寿延年。


   七、因循度日,枉对一生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译文:


  一定要每天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天天努力去改,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就是一天安于现状,一天没有错误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世上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观察他们德业都没有进步广大的原因,都是因为“因循”这两个字,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感悟:


  历史上,很多人小时候被誉为“神童”,但长大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任何进步,原因就是“因循”两个字。反倒是一些普通人,没有什么天赋,但通过勤学苦练,相信勤能补拙,最后学有所成,成了一代伟人。


   八、不当活死人,活出勇猛心


  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译文:


  要发勇猛心。人们不肯改过,多半是因为因循守旧,不肯向前;我们要鼓舞振作起来,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对于小的过恶,要如同肉中有芒刺一般,立刻剔除;对于大的过恶,要想毒蛇咬自己的手指一样,要快速斩断,没有丝毫的停滞,这就是《周易》中所说的风雷之所以叫益的原因。


  感悟:


  历史上的很多伟人,有成就的人,他们原只是普通人,但因为肯于坚持,有着一颗无法撼动的勇猛心,最终成就他们的伟人梦想。


  曾国藩三十岁的时候还在吸烟,三十岁之后立志戒烟,从此之后便永不再吸,如果没有勇猛心,面对清末如此动乱的境况,曾国藩凭什么一枝独秀?


   九、知耻的人,才是活得最从容的人


  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译文:


  知道耻辱对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不丧失耻辱之心,这就可称之为圣贤之人了,如果丧失掉了耻辱心,那就和禽兽没什么两样。这就是改过的关键点。


  感悟:


  人不知道耻辱了,没有羞愧心了,这恰恰是世上最为羞耻的事情,也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了凡先生用孟子的话做了一个总结,并加以阐发,以此告诉儿子天启:耻辱心对人来实在太重要了,你不丧失耻辱心,最终能成圣贤,如果一旦丧失了,那就沦为禽兽了,这是改错关键中的关键,要点中的要点,万万不能忘记。


   十、别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译文:


  如果听到别人毁谤我就大发雷霆,那就如同春蚕吐丝成茧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了。


  感悟:


  生气,就是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什么要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对于一个反求自身的人来说,外界的毁谤虽然很多,谣言满天飞,但都变成了他历练自己的磨刀石,是成就他的东西,他不但不会生气,不会抱怨,反而会生出感恩心,因为正是这种毁谤为他提供了历事练心的地方,他又怎么会生气呢?


   十一、从心改过的人,方是人中丈夫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译文:


  什么叫从心改正过错呢?过错虽然千端万绪,但归纳起来都是一心造作。如果我的内心不妄动,过错又如何产生呢?


  感悟:


  从心改过,也是最难达到的改过境界。过错,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所犯的过错也不同,但归根到底,总不出心性二字。


  一切过错,都是邪念,即是邪念,则必然从心而起。如果心念不动,邪念就不会起来,过错也就不会产生了。


   十二、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译文:


  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掩盖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善事来彰显他人的不足,不要以自己的才华与技能来困扰他人。收敛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虚怀若谷;看到别人的过失,帮着包容掩盖。


  一来,可以让他自己反省修改过错,一来可以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见到他人稍微有些长处可取,善事可标,就要向他们学习,并要交口称赞,广为他人传播。


  感悟:


  内敛是一种德行,炫耀是败德,败德则损福。从事上讲,内敛的人,受人尊敬,让人觉得有涵养;炫耀容易与人结怨,为人们所忌。所以,中国有“人不外露”的美德,没有“炫耀自夸”的学问。


  看到别人有过失了,有错误了,帮着掩盖起来,给人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成全别人,这是功德之事。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书中的谆谆教诲,对于生活在浮躁喧嚣当下的我们,意义尤为明显。


  :中华传统文化


  了凡四训经典语录推荐文章4:

  了凡四训经典语录推荐文章5:【传统文化经典】《了凡四训》最为核心的30句精华语录

  《了凡四训》最为核心的30句精华语录


   1、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2、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3、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4、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5、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熟为夭?熟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生死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6、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做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做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7、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8、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福祸,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9、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10、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11、行有不得,皆己德之未修,感未至也。


   12、发愿改过,明需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13、天地鬼神之福善淫祸,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14、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15、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16、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17、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


   18、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19、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20、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21、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22、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


   23、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24、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25、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26、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


   27、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


   28、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29、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30、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了凡四训》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了凡四训》10句精华让你在浮躁的年代里,持一颗沉静的心

  1.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简析】一定要天天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一定要天天改过自新。倘若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就会在这一天里安心于自以为是的状态;倘若一天没有过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没有进步可言。天下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德行未修,事业不广,就在于 “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啊。


  2.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简析】凡是要改正过错的人,第一,要生发出羞耻之心。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羞耻心,就会成为圣贤;没有羞耻心,就会沦为禽兽。”所以,发羞耻心是改正过错的关键。第二,要生发畏惧之心。天地在上,是不会被欺骗的。我们的过错虽然很隐蔽,但是天地明察秋毫。第三,一定要生发勇敢之心。人们不愿意去改正错误,大多是因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缘故;我们一定要振作精神、发奋努力,不要迟疑,不要等待。


  3.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简析】人们去行善,如果有利于他人那就是为公,为公就是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是为私,为私的就是假的。另外,发自内心的是真的,沿袭他人的就是假的。还有不求任何回而行善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


  4.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简析】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国家百姓,那么善事纵然小,功德却很大。假使只为了利益自己一个人,那么善事虽然多,功德却很小。


  5.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简析】那些满怀傲气的人,必定没有远大的气度,纵然是发达了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稍微有见识的人,必定不会忍心使自己心胸狭隘,从而拒绝自己可以得到的福。况且,谦虚的人才有接受到教诲的机会,从而受益无穷,这尤其是修习学业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6.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简析】人有志向,就像树木有根基。立定志向之后,还必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会感动天地,所以说造福全在我们自己。


  7.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简析】所有的福泽,都离不开内心;只要能够从心出发,没有不能通达的。从自己内心出发去求,不单单能求得道德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利禄,内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于得到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只顾着追求外在,而不追求内在的话,就算不择手段地得到了,最终也会内外都失去的,这样是没有用的。


  8.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简析】原来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经过去了,以后的所有,就像今天,刚出现。做到了如此,就相当于又重生了一次,拥有了仁义道德的新生命。


  9.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简析】即使是命中应该荣华显贵,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头;即使是命中应该万事顺利,也要常常存不顺的念头;即使是现在是衣食无忧,也要常常存在贫困的念头;即使是人们都敬爱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惧的念头;即使是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头;即使是你学问非常优秀,也要常常存在浅显不堪的念头。


  10.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简析】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掩盖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善事来彰显他人的不足,不要以自己的才华与技能来困扰他人。收敛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虚怀若谷;看到别人的过失,帮着包容掩盖。一来,可以让他自己反省修改过错,一来可以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见到他人稍微有些长处可取,善事可标,就要向他们学习,并要交口称赞,广为他人传播。


  了凡四训经典语录推荐搜索词:

  

  1.了凡四训经典语录精选名句

  

  2.了凡四训经典语录行善积德100句

  

  3.了凡四训经典语录图片

  

本文标题:了凡四训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