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推荐文章1:文革时期成功发射的长征一号震惊世界,中国航天事业到底有多难?

  我国第一枚可回收设计的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首次发射,后续将进行一级回收。


  长征八号是一款性价比高、安全性能优良的运载火箭,按照模块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思路研制,瞄准了商业发射市场,能有效满足未来中高轨商业发射市场的需求,成为中国商用火箭的主力军之一,提供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商业卫星发射服务。


  长征八号于2017年5月立项,从立项到成功完成首飞任务,中国仅用了3年的时间。“对于一个新型火箭来说,这个速度很快”,但是同样的“中国速度”在我国航天人身上已经屡见不鲜了,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刚看见立项的新闻,结果“没几天”就成功升空的航天奇迹。


  在世界的另一边,某些国家似乎有了对中国航天的“新的不安”,事实上这种“不安”早就在上个世纪开始了,面对种种航天技术封锁,中国航天人不仅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越跑越快”,最令人心想深刻的还是1970年那件让整个西方媒体“难以置信”的航天大事——长征一号成功发射。


  在那个封闭的年代里,国人想要了解国外的消息,《参考消息》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窗口”,而在1970年4月27日至4月29日,《参考消息》所刊登的国外新闻道,出现的最多的词却是大量“目瞪口呆”“出人意料”“惊呼”等强烈情绪化词汇,这时国外发生什么大事了吗?不是国外而是国内,1970年4月24日,运载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国外刊甚至刊登过这样的一段文字:“苏联的纸很难向它的读者解释,一个处于政治混乱状态的据说是落后和遭破坏的国家,怎么能把一颗比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还要大的卫星射入轨道。”大家可能不太明白1970年为什么加上“政治混乱”的标签,我想我在说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这个时间段大家就明白了。


  中国第一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功发射的。不过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困难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从来不会“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说过:“航天,自我们开始做火箭,做卫星,别人一个元器件都不卖给你,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自力更生。”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83.6公斤。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紧接着,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年困难时期”中由于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因为营养不良出现了浮肿病,1960年毛主席连续7个月没吃肉也得了浮肿病。


  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诞生并成长的,那时候的研究火箭、研究卫星,完全可以称形容为“拿全国人民的口粮做实验”,顶着如此大的压力,毛主席一边号召全国“省吃俭用”,一边密切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58年9月8日,中国第一枚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探空火箭“东方-1号”由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研制成功并发射,拉开了中国走向空间时代的序曲。


  “东方-1号”探空火箭发射场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南汇县芦潮港成功发射“T-7M”小型探空火箭,虽然只飞了8公里,毛主席却为它点赞:8公里那也了不起,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探空火箭只是中国航天事业最开始的地方,之后便来到了1965年1月,钱学森同志向国防科委提出“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的书面告。1965年6月,中央专委十二次会议决定: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计划,由第七机械工业部(七机部)负责研制运载火箭。自此,人造卫星及运载火箭便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基于东风四号导弹研制成功的,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7吨,起飞推力10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公斤。它所背负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达173公斤,是苏联第一颗卫星的2倍。


  长征一号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更向世界证明了这一枚举国之力搞出来的火箭,其背后有一支以身许国、智慧严谨、大力协同的队伍。很难想象,1970年4月24日,全国几乎60%的通信线路被调用,总参谋部组织有关省市自治区出动了60多万民兵沿通信线路执勤,要求每一根电线杆下面都要有人警戒,以保障卫星发射场区到各观测站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到如今的长征八号可回收运载火箭,中国航天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也只有了解他们走过的这一路艰辛历程才能深知其意义非凡。


  中国今后也会继续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未来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空间科研任务也并不会遥远了。


  为什么要这样不遗余力的发展航天事业?


  这里引用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段话:“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空探索》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推荐文章2:航天长征火箭家谱

  1966年5月,国防科委、中科院、七机部负责人罗舜初、张劲夫、裴丽生、王秉璋、钱学森等共同商定,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将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


  “长征”,既寓意着奔向太空、探索宇宙的漫漫征途,也象征着动员广大科技工发扬长征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争取早日研制出中国火箭。


  【1】长征一号(CZ-1)


  长征一号(CZ-1)运载火箭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火箭。


  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300千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由于这颗卫星初始轨道较高(近地点400多千米),尽管播放《东方红》乐曲的电子设备已失效,但卫星至今仍在太空中遨游。


  【2】长征一号丁(CZ-1D)


  长征一号丁(CZ-1D)是在长征一号(CZ-1)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三级液体火箭,第三级使用SPAB-14B型固体发动机,增加了变轨功能。


  火箭全长全长31.28米,一、二子级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2.05米,起飞质量85.42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吨。


  1995年5月29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其后于1997年11月1日第二次飞行成功,但两次均为亚轨道飞行,不计入航天发射任务。


  除长征一号丁(CZ-1D)之外,我国还曾计划研发长征一号乙(CZ-1B)、长征一号丙(CZ-1C)两型火箭,但均未实际立项。


  长征一号系列火箭目前均已退役。


  【3】长征二号(CZ-2)


  长征二号(CZ-2)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基础型号,是一种两级常规液体运载火箭,1970年开始研制。


  1974年11月5日首次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返回式1号”时,火箭起飞6秒后,控制系统陀螺仪发生故障,导致飞行失败,该型号名称从此弃而不用。


  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后,新火箭于1975年11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此后连续两次发射均获得圆满成功,遂被命名为长征二号甲(CZ-2A)。


  【4】长征二号丙(CZ-2C)


  长征二号丙(CZ-2C)与长二甲(CZ-2A)基本一致,因投入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市场需要,将其命名为“长二丙”,“长二甲”的型号名称不再使用。


  火箭全长43米,箭体与整流罩直径均为3.35米,起飞质量24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4吨。


  火箭定型后于1982年9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5】长征二号丙改(CZ-2C/SD)


  长征二号丙/SD(CZ-2C/SD)是专为承揽美国“铱”(Iridium)系统商业发射而研制的一款火箭,在长二丙(CZ-2C)的二级火箭上安装一个上面级智能分配器,主要用于双星发射时分别控制两颗卫星进行轨道释放。


  该型火箭于1997年9月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连续7次成功发射14颗铱星及其模拟星。


  【6】长征二号丙改/SM(CZ-2C/SM)


  长征二号丙/SM(CZ-2C/SM)是一种三级常规液体火箭,在长二丙(CZ-2C)的二级火箭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固体火箭作为上面级。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1.25吨。


  2003年12月3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7】长征二号丙改/SMA(CZ-2C/SMA)


  长征二号丙/SMA(CZ-2C/SMA)是在长二丙(CZ-2C)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固体火箭上面级和一个双星智能分配器。


  火箭全长43米,箭体与整流罩直径均为3.35米,起飞质量245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2.1吨。


  2008年9月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8】长征二号捆(CZ-2E)


  长征二号捆(CZ-2E)是在加长的长征二号丙(CZ-2C)一子级周围捆绑4枚2.25米直径液体助推器构成的二级火箭。


  火箭全长49.7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46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9.2吨。


  1990年7月1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9】长征二号F(CZ-2F)


  长征二号F(CZ-2F)是在长二捆(CZ-2E)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主要用于发射神舟飞船和大型目标飞行器。


  火箭全长58.4米,一、二子级直径3.35千米,起飞质量约48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8.8吨。


  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10】长征二号F改(CZ-2F/G)


  长征二号F改(CZ-2F/G)是为适应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发射运输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要求,对长征二号F火箭进行改进形成的。


  长征二号F改包括两种状态,即发射运输飞船状态和发射目标飞行器状态。


  2013年6月1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11】长征三号(CZ-3)


  长征三号(CZ-3)在长二丙(CZ-2C)的基础上,增加一个2.25米直径液氢液氧三子级形成的三级液体火箭。


  一、二子级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三子级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火箭全长44.56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三子级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3.0米,起飞质量204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1.45吨。


  1984年1月29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执行发射任务时,火箭第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失败,未能将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同年4月8日,第二次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12】长征三号甲(CZ-3A)


  长征三号甲(CZ-3A)是将长征三号(CZ-3)2.25米直径的液氢液氧三子级替换为3米直径、采用2台8吨氢氧发动机的氢氧三子级构成,具备大姿态调姿能力,任务适应性更强。


  火箭全长52.5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三子级直径3.0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2.65吨。


  1994年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13】长征三号乙(CZ-3B)


  长征三号乙(CZ-3B)是在长三甲(CZ-3A)和长二捆(CZ-2E)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以长三甲为芯级,捆绑4枚2.25米直径液体助推器构成。


  火箭全长56.3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三子级直径3.0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456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5.5吨。


  1996年2月15日,长三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时发生重大事故。


  火箭点火起飞后,飞行姿态出现异常,22秒后,撞上离发射塔架2公里的山坡,随即发生剧烈爆炸,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伤57人。(向罹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在逆境中奋起的中国航天人致以崇高敬礼!)


  1997年8月20日,长三乙第二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4】长征三号丙(CZ-3C)


  长征三号丙(CZ-3C)是在长三乙(CZ-3B)基础上减少两枚助推器构成。


  火箭全长54.8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34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3.8吨。


  2008年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15】长征四号甲(CZ-4A)


  长征四号甲(CZ-4A)是在风暴一号(FB-1)火箭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增加常规液体三子级形成的一种三级液体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火箭全长41.9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1吨,起飞推力约300吨。


  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5吨。


  1988年9月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16】长征四号乙(CZ-4B)


  长征四号乙(CZ-4B)是在长四甲(CZ-4A)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增大了运载能力和整流罩尺寸,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火箭全长45.6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8吨,8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9吨。


  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17】长征四号丙(CZ-4C)


  长征四号丙(CZ-4C)在长四乙(CZ-4B)基础上,增加了三子级二次启动能力,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火箭全长48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9米,起飞质量249吨,8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2.8吨。


  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18】长征二号丁(CZ-2D)


  长征二号丁(CZ-2D)是在长四甲(CZ-4A)第一、二级的基础上研制的二级液体火箭。


  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火箭全长33.66米,整流罩直径有2.9米和3.35米两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3.7吨。


  1992年8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19】长征五号(CZ-5)


  长征五号(CZ-5)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全新研制的大型两级半低温液体运载火箭。


  火箭一子级采用两台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二子级采用两台9吨液氢液氧发动机,4个助推器每个采用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


  全箭全长56.97米,一二子级直径5米,助推器直径3.35米,起飞质量约867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14吨。


  去掉二子级后,可形成一级半状态,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


  2016年11月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


  【20】长征六号(CZ-6)


  长征六号(CZ-6)是一种小型三级低温液体运载火箭,具备快速发射能力,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一子级直径3.35米,采用一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


  二子级直径2.25米,采用一台18吨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


  三子级直径2.25米,采用一台推力6.5千牛的常规推进剂主发动机。


  全箭全长29.9米,起飞质量约102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500千克。


  2015年9月2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21】长征七号(CZ-7)


  长征七号(CZ-7)为中型两级半低温液体运载火箭,在长二F技术基础上换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该型火箭有两套方案:


  载货用火箭全长53.2米,整流罩直径4.2米,起飞质量593吨,起飞推力73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海南发射);


  载人用火箭全长59.4米,整流罩直径3.8米,起飞质量597吨,起飞推力73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5吨(酒泉发射)。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货运型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


  【22】长征十一号(CZ-11)


  长征十一号(CZ-11)为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主要用于快速机动发射应急卫星(可在24小时内完成星箭技术准备和发射任务,其中,在发射点的准备时间不大于1小时)。


  火箭全长20.8米,起飞质量58吨,起飞推力120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350千克,低轨运载能力可达700千克。


  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


  【注】以上数据源自长征火箭使用说明书,如有疏漏,请直接联系厂家或在文末留言。


  借用《流浪地球》一句魔性广告——“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祝愿“大宝箭”越飞越高,永远安全!


   | 沧海观澜


  编辑 | 李 鑫、唐 巍


  邮箱 |


  觉得不错请点赞↓↓↓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推荐文章3:1971年,长征1号发射成功!纽约时:中国能把核武器打到全球了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2021年12月10日8时11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太空,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0次发射,可以说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本期@以史为鉴 将跟大家简单聊一聊中国历史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研制成功的故事。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震惊世界,这个时候发射的人造卫星其实没多大用,各国看重的都是火箭发射暗含的军事威慑能力。


  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搞就搞得大一点。"这也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要造人造卫星。


  但是在1964年以前,我国因为安全和现实的迫切需要,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导弹研发上面,优先确保国家安全。


  直到在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成功发射后不久,时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当面向周总理建议:发射人造卫星和发射洲际导弹“相辅相成”。


  1965年1月,钱学森向国防科委提出“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的书面告。


  2月,聂荣臻副总理指示国防科委:我国导弹必须有步骤地向远程、洲际和发射人造卫星发展。按照步骤,要先把中程导弹搞出来,作为运载工具。


  1965年6月,中央专委十二次会议决定: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计划,由第七机械工业部(七机部)负责研制运载火箭。


  于是负责火箭研制的七机部把火箭各重要节点安排下去,由第八设计院负责运载火箭的技术抓总、末级总体及总装工作;第一设计院负责一、二级研制和有关改变飞行程序和弹道计算的工作;


  当时白手起家研制运载火箭,而且国家在1966年特殊节点可以说面临的困难非常多,为了鼓舞大家,科学家们一致选择把中国人的第一个运载火箭起名为长征,这既是选自毛主席的诗词《七律长征》,也是号召大家学习红军长征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1966年5月,上级批准了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和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命名。因为整个人造卫星项目被称为“651工程”。


  但是很快,整个651项目随着特殊时期的到来,也受到了影响,许多负责同志都放下工作搞革命去了。


  1967年10月的一天,钱学森独自来到七机部一院一部十室(该部主要负责研制东风4号),他问大家:“如果把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交给你们,准备怎么做?你们讨论一下,给我个方案。”


  几天后,钱学森再次来到一院听取汇:“按两个型号分开独立设计,资料按独立型号管理……充分继承但不照搬东风四号的成熟技术和经验。”


  很快,1967年11月1月,国防科委下发《关于长征一号研制任务移交的通知》,决定将长征一号研制任务由八院移交给一院。


  于是七机部第一研究院不仅要负责研制东风四号弹道导弹,还要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22年后,1989年2月,已经改名叫做航空航天部的原七机部正式批复一院,同意一院的第二名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可以说东风四号和长征一号几乎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同时研制的。


  1969年7月,长征一号发动机地面试车受到影响无法完成,总理连续四次召开会议,解决长征一号火箭试车问题。


  7月25日,在国务院会议厅里,总理要求把七机部参加“651工程”研制工作的29个单位和3456名工作人员全部登册上,并要求按系统由各级军管会主任通知下达,所有人员要服从指挥、坚守岗位。在总理的强势介入之下,参加研制的科研人员才得以安心研究。


  到了1969年11月16日,一院研制的东风四号导弹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如果东风四号成功,那么长征一号自然没有问题。


  但是东风四号发射后,控制室却传来“目标丢失”,第一次发射失败了……


  经过细致检查,故障原因是控制系统电路的可靠性差,导致一级发动机未能关机。


  于是增加了多个保障模块后,在1970年1月30日,东风四号导弹迎来了第二次飞行试验,这一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也说明长征一号同样也能获得成功。


  但是负责长征发动机研制的副主任设计师张贵田想看看,发动机在高空中到底是怎么燃烧的?发动机还有没有瑕疵?


  为了确定发动机的万无一失,张贵田和同事们来到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二十几个人两两之间相隔十几米远一字排开,在沙漠里一步步,一点点地“沙海捞针”寻找坠落的发动机残骸。


  在找到发动机残骸后,张贵田发现发动机内壁光洁无损,连一点高温高压烧蚀冲刷过的疤痕都没有,漂亮极了。而涡轮泵、玻璃钢大喷管残骸也证明了发动机非常可靠,张贵田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1970年3月26日,用最好的零件组装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被运往酒泉,由任新民带队。


  为什么说是最好的零件组装的,因为当时星箭设备生产条件非常困难,好不容易生产出来,数量整好准备了两套。


  有专家表示在发射前最好做一次试验,但是当时七机部军管会副主任杨国宇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如果先作飞行试验,若不挑一套性能最好的用,万一试验失败了,还敢接着就放卫星吗?但最好的先用了,即使成功了,剩下的设备质量就不是最好的了,用它来放卫星还放心吗?


  当时两种意见争论很激烈,最好还是杨国宇亲自拍板,不做试验,用最好的零件直接发射。


  后来确认,杨国宇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在1971年的长征一号的第二次发射,虽然也成功了,但是没有做到第一次发射得那么完美。


  1970年3月,“651”工程即将进入到酒泉基地的试验阶段。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搭乘一趟保密程度极高的军运专列,抵达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这趟专列经过的铁路沿线有战士站岗,列车上有一个班的战士负责警卫,为了避免电子信号泄密,甚至连列车开行的命令都是派专人送达。沿线每一段铁路局的首席军代表(押运)随车到停靠站,与下一段铁路局的军代表交接。临时停靠客站时,车站都会采取戒严措施,旅客及无关人员不准入内。


  当时虽然是专列,但是火车速度很慢,经过几天几夜,专列才到达酒泉基地。


  1970年4月14日,国防科委副主任、酒泉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带领一线技术人员代表到北京向周总理领导的中央专委汇。


  为了预防最坏的情况发生,外事部门还作了预案,准备针对不同情况心中有数。


  4月17日凌晨4时,技术人员又乘总理派的专机由北京返回基地,钱学森也同机抵达基地。


  在发射前,上级又专门安排了一段时间让大家做事故预想,为的是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发现和解决在发射前,以确保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升空,21点45分卫星入轨。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动世界。


  发射当天,为了确保卫星监测,全国几乎60%的通信线路被调用。总参谋部组织有关省市自治区出动了60多万民兵沿通信线路执勤,要求每一根电线杆下面都要有人警戒,以保障卫星发射场区到各观测站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4月25日,在任务成功地庆祝大会上,一院211厂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总装组组长兼发射场外场组组长张祚良激动地说:“我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进了宇宙空间!”


  1970年4月27日《纽约时》发表社论说:


  中国人一定已经研制了强有力的火箭,这支火箭大概能够用作洲际弹道导弹。由于北京已经有了原子弹和氢弹,必须认为它的第一个卫星是个公告,宣布它有能力把核武器发射到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


  更何况,航天工程对于工业以及工艺制造起到的带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长征一号大量使用了新技术,除了铝镁合金,还使用了钛合金,玻璃钢,高强度钢,动用了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部等所属厂家的优秀骨干,在短短两三年内提供了多种规格的新材料。


  而且长征一号上还广泛采用了新的加工工艺,比如爆炸成型,钨极脉冲氩弧焊,单面氩弧焊,真空电子束焊,等离子切割,等离子高温喷涂,硅胶灌封等等推动了我国加工制造行业的进步。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长征一号研制时,我国大部分电子设备都没有晶体管化,但是设计师们认识到晶体管在航天事业中的巨大前景,果断地把全部电路全部使用晶体管器件。


  承担晶体管器件设计、生产的第四机械部齐心协力,排除干扰,最终提供和优秀的电子设备,这也为我国后续发展晶体管器件打下来了很好的基础。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首飞以来,51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执行了我国92.1%的航天发射任务,先后将700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达到96.25%。


  在长征火箭的400次发射生涯里,前三个“100次”分别用时37年、7年半和4年多,而最新的“100”次从2019年3月10日至今,仅用2年零9个月。


  在最近的100次发射中,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等“国之重器”均由长征火箭送入太空。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东风四号导弹核武器历史


  长征一号,不仅仅是第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651”工程风云录——2020年04月24日《北京青年》


  “长征一号”托举中华民族“航天梦”——《军工文化》 2016年第5期32-34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历程 ——《国防科技工业》 2020年第5期45-54


  从筚路蓝缕 到星辰大海——《军工文化》 2020年第4期22-25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推荐文章4:从1到300,解码长征运载火箭的腾飞征程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1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300次发射。


  北京时间3月10日0时28分,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次。中新社发 郭文彬 摄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的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初的艰苦创业、走向世界,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圆梦奔月,再到近些年的高密度发射、产业化发展,长征火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从现役运载火箭到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重大跨越,成功将506颗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成为闪亮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


  长征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00次的发射历史是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运

本文标题:长征一号运载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