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推荐文章2:你一生的运气,都藏在这4句话里
俗话说:家训传家久,家风继世长。
一个家族想要长久,靠的不是钱财和声望,而是靠家风和家训。
曾国藩家族,十代传承,代代出英才,个个是精英,无论是道德品格,还是经世才干都为后人所称颂。
曾国藩临终前对子孙留下的四句话,读懂了更是受益终生。
慎独则心安
《礼记》有云: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所谓慎独,就是无论是否有人在场,都能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举止,修养好自己的人格品性。
元代大学问家许衡一日外出,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许衡走在路上也觉得口渴难耐。
刚好路边有一颗梨树,许多路人都跑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在树下静坐不动。
别人觉得他傻,跑去问他:
“有梨可以解渴,你为何不摘?”
许衡回答:
“这不是我的梨,不能乱摘。”
那人笑道:
“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呢?”
许衡正色说: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人前守矩易,人后守心难。
看一个人品格如何,不仅仅要看他的人前表现,更在于其在无人之时,是否能够依旧品行如一。
明代大学士徐溥,从小就天资聪颖,十分用功。
私塾老师见到他的口袋每天都鼓鼓的,十分好奇,便问他装了什么。
本以为可能会是一些小玩具,却没曾想,小徐溥口袋中的是他自己摘抄的“圣贤要语录”。
无论是否有人监督,小徐溥都会以圣人的言行来要求自己。
在他身上发生的,还有个有名的“徐溥储豆”的故事。
徐溥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准备了一袋黄豆和一袋黑豆。
若是做了一件善事,便向一个瓶中投一粒黄豆;若是做了一件恶事,便向另一个瓶子投一粒黑豆。
如此不断反省,不断改正,也不断进步。
曾国藩曾说: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如果说自律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准则,那么慎独就是一种内在的修为境界。
慎独的人,内心清白干净,坦坦荡荡,心中自然不会被外物所扰,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会满足而安宁。
主敬则身强
自己独处时要慎独,那么与人相处时就要主敬。
在给其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写道:
“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立身之道便是拥有一颗敬畏之心。
《史记》中记载了一则“张良拾履”的故事。
秦朝末年,张良在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下邳隐居。
经过一座石桥时,他遇到了一名须发苍白,手持拐杖的老人。
老人走到张良身边,突然脱掉鞋子丢到桥下,对张良说:
“去,把鞋子帮我捡上来。”
张良年轻气盛,火气马上窜起来了,但转念一想,对方是耄耋老人,要守礼尊敬。
于是他压下怒气,到桥底帮他捡回了鞋子。
谁知老人又将脚伸出来说:
“替我把鞋子穿上。”
张良便又跪在地上,恭敬地帮老人穿上了鞋子。
老人穿上鞋子,大笑道:
“孺子可教也。”
他让张良五日后早上来此等他,张良虽有疑,却乖乖应允。
又经过一番考验,老人给了张良一本书。
这时的张良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黄石公,而这本书就是凝聚着黄石公毕生心血的《太公兵法》。
正是凭着这本奇书和自己的努力,张良终成一代开国名臣。
你敬人一分,人敬你一丈。心中常怀敬意,自己也会收获美好。
春秋时,楚王问田忌:
“我攻打齐国,有多大把握?”
田忌回答:
“若是申孺带兵,发兵五万即可攻下;
如果田居带兵,需要二十万方能打成平手;
但如果是眄子带兵,全军出动也只能免于亡国。”
楚王问何故,田忌说:
“申孺其人,待人骄傲轻慢,无人愿意为之效力;
田居其人,能礼遇能人,却轻视庸人,所以只能得部分人为之效力;
眄子其人,尊敬能人,爱惜庸人,所以上下左右都愿为之效力。”
其后齐国分别以申孺与眄子为主将发动两次战争,果然印证了田忌的说法。
《围炉夜话》中说:
“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尊敬他人,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行为,更是一种内心的态度。
这种“敬”的态度,可以让人远离诱惑,不纵欲;可以让人平心静气,不妄动。
因此,主敬是强身养生的第一法门。
求仁则人悦
曾国藩曾对子女说“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
究竟何为仁,《论语》中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明朝时,有个姓张的军官负责漕运,路过家乡时,突然狂风大作打翻小船,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
此时,他看到湖中还有一只小船翻了,船边有人喊救命。
这名军官自己九死一生,已经筋疲力尽,但还是停住了脚步,叫来附近渔民一起救人。
等人救上来时,张军官惊喜的发现,获救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
仁爱之心,就好像是一粒种子,春天播种,在秋天就会收获;在这里洒下,在那里就会回馈。
大唐狄公狄仁杰,号称“桃李满天下”。
他推荐人才向来不论门第,但凡有才,便推荐给朝廷。
有一次,武则天向狄仁杰询问可有在想推荐人选,狄仁杰马上向她推荐了张柬之。
那时,张柬之只是荆州地方官,年纪也大了,名声没有狄仁杰响亮,官位更是卑微。
但他办事干练,品德高尚,狄仁杰便推荐以他为相。
后来,更是前前后后向武皇推荐了数十人,都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大臣。
这些贤臣,开创了武则天时期的繁荣盛世,她所统治的时期,被誉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而狄仁杰得到了武则天的敬重,也得到了天下人的爱戴,九十三岁才得善终。
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自私的人,一辈子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坐井观天;将心放宽,关心他人,才能突破更大的天地。
君子都知道,想要自立,就要先立人;想要自己发达,就要先让别人发达。
以己之心,度彼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如此仁心,又怎会不成功呢?
习劳则神钦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说: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勤勉劳动使人精神振奋,安逸怠惰使人消亡。
曾国藩特别强调生活中要刻苦勤奋,不能好逸恶劳。
咸丰四年,曾国藩给弟弟们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
“吾来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
不许坐轿,不许使唤人取水添茶等事。
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
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
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淫佚矣,至要至要,千嘱万嘱。”
当时的曾国藩,组建湘军,战功赫赫,已是皇帝面前的红人;
当时的曾家,富甲一方,树大根深,已是湖南当地的大族。
然而即使如此,曾国藩仍然要求家族中的子侄:
半耕半读,不许坐轿,自己倒茶,甚至要亲自拾柴收粪。
这样的日常劳作,与平常人家无异,哪有半点的官气?
曾国藩不仅对族中男子有劳作要求,对于族中的女人,他都有“严苛”的规定。
曾家的女人们,每天要做足四件功课:
第一件功课是“食事”: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
第二件功课是“衣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
第三件功课是“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
第四件功课是“粗活”:酉刻做男鞋女鞋或缝衣。
无所事事,确实轻松,但轻松过后便是空虚;
有劳可习,流下汗水,但汗水之下,是精神的充实和满满的收获。
俗话说: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曾国藩的后代却个个出类拔萃。
两个儿子,曾纪泽成为了杰出的外交家,曾纪鸿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孙女曾广珊,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外孙俞大维,是民国有名的国防部长;
曾家第四代、第五代乃至现在第十代,也出了许多名人和学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很多人好奇曾家的成功之道,其实都藏在这四条遗训里:
慎独则心安,是修心;主敬则身强,是养生;求仁则人悦,是处世;习劳则神钦,是生活。
做好了这四件事,便会一生受益无穷。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推荐文章3: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独处时守心,人群中守口。不妄言,不妄为。生活中不乏有人酒后胡言乱语,把平日不敢说的话一吐为快,翌日又怪罪于贪杯,是酒后的无心之言,还是酒后的直抒胸臆?还有些人,人前人后两般模样,能装孙子能装大爷。这些都是修养不够的表现。
每一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使命,要承担的责任,不卑不亢,自信豁达才是该有的样子。朱子家训中言道: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受恩莫忘,施惠勿念,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必是大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往往小事中最见人品,小事中也最易修正人品。不妄自菲薄,不骄傲自大,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发现问题,然后改正错误。每天临睡前,想想今天都发生了些什么,自己有没有哪些话说的伤害到别人,有没有哪些行为是不好的,有没有出现消极的思想,下次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每天抽出十几分钟,日省吾身,不断的完善自我,更新自我,久而久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不论独处还是群居,我们都应秉持同样的态度和心境,不为修成圣人,只为内心坦荡,悠然生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推荐文章4:清风丨君子慎独 不欺暗室
古训有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短短八个字,其中蕴含深刻哲理与智慧,告诫人们无论在明处还是暗处,都应坚守正道,秉持诚实无欺、行为端正的良善和原则。人生既有鲜花盛开的坦途,也有充满诱惑的歧路。歧路往往看似捷径,实则布满陷阱。“执之失度,必入邪路。”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尤需保持“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的清醒,行事有度,暗室不欺。
历史上,很多清官廉吏循正道、行正气,清白为官、勤政为民。春秋时期晏婴,以廉洁著称,强调“廉者,政之本也”,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礼物,无论是赏邑、住房还是车马衣物,都一概谢绝。清代廉吏叶存仁律己甚严,甘于淡泊,清廉自守,两袖清风。一次离任时,部属临别赠礼,为避人耳目,特半夜拜谒。叶存仁十分感慨,但决然不受,并赋诗婉拒:“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试想,倘若晏婴、叶存仁等人贪财恋金,又怎能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白,也许就会步入以权谋私的歧途,成为世代唾骂的贪官污吏。
明镜高悬知影正,暗室独处心难欺。东汉时期,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见到这份厚礼当场就婉言予以拒绝,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就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无言以对,带着礼物惭愧而退。杨震清廉自律,从不苟取,其品德为世人所称颂,“四知拒金”亦成婉拒贿赂的醒世名言。可见,只有管住“心、身、口”,不欺“己、人、天”,在内心里多一些“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清醒自觉,行动上多一些“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坚定果决,在诱惑和“围猎”面前才能岿然不动、守住根本。
慎其独、不自欺是一个持续自我反省与动态提升的过程。自律慎独、清廉自守不会一劳永逸,须以伯玉知非的自觉,常打“预防针”、常筑“防火墙”,否则便会“一篙松劲退千寻”,甚至滑入腐化堕落的泥潭。
学史明理,以史资政。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更应以“不履邪径,不欺暗室”为镜鉴,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上好党性锻炼的“必修课”,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筑牢思想防线,系紧“纪法扣”,拧紧“安全阀”,自觉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炼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永葆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初心本色。(魏顺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推荐文章5: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是一句充满智慧的中华传统格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自律与人格修养的核心观念。 “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指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依然能恪守道德准则,言行谨慎。强调真正的修养不仅体现在人前,更在于独处时的自我约束,体现道德内化于心的境界。
“不欺暗室”源自唐代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暗室则隐喻无人知晓的隐秘环境。不欺则是即使无人察觉,也不做违背良知之事,彰显光明磊落的品格。
两句共同指向“道德自觉性”,对他律的超越,达到高度自律。真正的君子无需外在监督,内心自有道德标尺,在独处或隐秘环境中仍能坚守原则,做到“诚于中,形于外”。
东汉杨震“暮夜却金”,面对深夜无人知晓的赠金,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之,正是“慎独不欺”的典范。
这句话不仅是古代君子的修身准则,更为当代人提供了抵御功利诱惑的精神锚点,即真正的品格,在于无人处的选择。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推荐搜索词:
1.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什么意思
2.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不欺于心
3.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本文标题: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