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推荐文章1:民俗专家:不只叫“端午节”,五月初五还有很多趣味称谓

  新华社天津6月6日电(记者周润健)一年端午至,户户粽飘香。民俗专家表示,不只叫“端午节”,五月初五还有很多趣味称谓,蕴含丰富的民俗和文化知识。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端”即开始的意思,古书记载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古代以12地支中的“寅”为岁首,正月为寅月,依次,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是午月开始的第五天,“午”“五”同音,所以端五又称端午。 古人在仲夏之月有“顺阳”的习俗。所谓“仲夏之月”就是进入夏季以后的第二个月,正好是五月。古人在仲夏登高,就是要和中午的太阳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这是因为炎热的夏天将至,各种微生物滋生繁殖,做一下日光浴可以消毒。而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所以又被称为“端阳节”。 五月初五还叫浴兰节,这是因为古人在这一天有“蓄兰为沐浴”的习俗。到了明代,端午节又有了“女儿节”的称谓,《帝京景物略》中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此外,五月初五还有端五节、重五节、五月节、午日节、端礼节、菖蒲节、解棕节、粽子节、天中节、地蜡、龙日、夏节、艾节、诗人节等诸多名称。 “这些名称由于不经常使用,很少被人们知道。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我国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菖蒲、艾叶等。”罗澍伟说。 罗澍伟表示,时至今日,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2006年,端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完)


  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推荐文章2:端午节,这些习俗你都了解吗?

  农历五月初五,


  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包粽子、挂菖蒲、赛龙舟,


  吃杨梅、枇杷等时令水果,


  是端午节的“标配”。


  随着时代的变迁,


  端午习俗也发生着变化,


  一些旧习俗现在已是少人知晓。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始于中原地区,渐次普及全国,后来各个地方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又结合纪念为大家所热爱景仰的人物,无论是荆楚之地纪念屈原,中原之地纪念介子推,抑或是东吴之地纪念伍子胥,大约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但却在形式和内容上丰富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吃粽子的传统


  端午时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影响最深的要算是吃粽子了。晋朝人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换成今天的话说,粽子就是用茭白的叶子裹上黍米,再用浓灰汁煮得烂熟的一种时令食物。可见,远在1700年前的晋代,五月初五吃粽子已经是一种全国性的习俗了。


  但此时的粽子,似乎还没有和屈原挂上钩,直到百年后的梁朝人吴均所写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语》的《屈原投江》中,才出现楚人在每年五月初五日,截竹筒贮米,投入汨罗江纪念投江而死的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


  中国人是“吃”的民族,小小一只粽子,也能翻出许多花样。除了基本材料菰叶和糯米外,馅子有赤豆、绿豆、豆瓣、豆沙、鲜肉、咸肉、火腿、蛋黄等等。上海地处物产丰饶的江南水乡,近代以来又是五方杂处之地,每到端午,苏州粽、湖州粽、宁波粽、广州粽等各式粽子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


  乔家栅与鲜肉粽子


  上海人喜爱的鲜肉粽,也有一个传承变革的过程。据悉,民国年间,上海乔家栅点心店的主人王汝嘉就把原来鲜肉粽先用酱油将肉浸透,然后外包糯米的传统做法反过来:


  “改为把糯米浸入酱油,包裹鲜肉,这样一来,肉油外渗,鲜味内浸,表里如一,不但色泽好看,抑且吃起来肥腴可口。”


  这一改良深受市民欢迎,也使得乔家栅的粽子名声鹊起。从此,粽子成为乔家栅的“拳头”产品,成就了其“中华老字号”的美誉。档案记载,1977年端午,乔家栅就卖出各式粽子达46.8万只。


  有一定年纪的老上海或许还记得,曾经的上海街头有不少弹棉花的店铺。但即使是老上海,可能也不知道这些弹花店,特别是兰溪帮的店家到了夏天弹棉花的本业清淡时还兼营粽子。好在有档案为证,记录下这段过往。更为难得的是,档案还记录下了当年粽子的成本价格。


  端午习俗的变迁


  如今,物资匮乏已成为回忆。最近数十年来,端午粽子供应早已不再紧张。乔家栅、王家沙、杏花楼等名店门前虽然端午时节还会排起长队,但这只是市民们慕名而来,如不太讲究牌子,则粽子随处可以买到。至于包粽子所需的糯米、赤豆、红枣、鲜肉、白糖,超市菜场随时都可以买到。


  黄浦江上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端午时节的重要习俗。古籍《荆楚岁时记》里曾说:“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


  屈原被谗流放,行吟大泽之畔,他的爱国之情无以自达,因而投身汨罗江。后世的人们崇敬他的忠义,同情他受的冤屈,以端午划船竞渡的方式来纪念他。《荆楚岁时记》成书于梁朝,和《续齐谐语》是同一个时期,可见这一习俗也已存在一千多年了。


  上海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也有端午时节赛龙舟的传统。宋代应熙所作的《青龙赋》中就提到当时的青龙镇“龙舟极海内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清代人所作的《上海竹枝词》中就有“为看龙舟兴自佳,山歌一曲听吴娃。闵行闹杀端阳节,竞渡何愁浊浪排”的诗句,记载的就是端午节清代闵行地区的村民在宽阔的黄浦江上赛龙舟的情景。除了野外的龙舟竞渡,近代上海的园林,如半淞园等也有龙舟可划,但园林水面逼仄,这里的龙舟更多的是一种供游人玩乐的工具罢了。


  除了在郊区水道和市内园林划龙舟外,近代上海人还有端午时节在黄浦公园(今外滩公园)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的水面上赛龙舟的习俗。1919年,上海就曾在此处举办过龙舟赛,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五月枇杷正满林


  枇杷属亚热带水果,喜欢温暖而比较湿润的气候环境。上海所在的江南一带正适于枇杷的生长,浙江杭州塘栖、江苏苏州洞庭都是著名的枇杷产地,其中又以白沙枇杷最为著名。


  上海市档案馆有一份市果品公司水果批发部副主任张颂椿于1962年写下的《端午佳节话枇杷》,其中记载:每到端午时节,“塘栖、洞庭一带,果园里到处挂满枝头稠密的像夏夜的繁星一样金黄的枇杷。果农们正一篓篓、一篮篮地赶着包装,运往杭州、上海、天津、北京,更远些有沈阳、哈尔滨等城市,供应市民的需要。”


  这篇文章的张颂椿,原来是上海祥茂水果地货行的经理。说起这位张经理,他自小务农,受过私塾教育,长大后到上海进入祥茂水果地货行,从练习生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会计,再到经理。数十年的水果经营,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上海的水果批发行业内,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老法师”了。


  张颂椿《端午佳节话枇杷》


  在张颂椿笔下,“老上海”吃枇杷自有一套方法:最讲究的吃法是将枇杷皮从底部向柄梗方向剥去,随后将丰满多汁的果实整个进入口中,吐核吃肉。吐核时,还要将果实内部的那层衣膜一并吐出,否则会有涩味。


  一般人那种先去柄梗,再剥皮吃肉的法子,极有可能会把枇杷皮上的毛茸物质一起吃进嘴里,在“吃货”的眼中实在是太不正宗了。


  时代在变,然而始终不变的是端午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没有让你对端午的习俗有更多感悟了呢?


  编辑:倪云恺


  信息:档案春秋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推荐文章3:农历中国 | 五月初五 · 端午节

  既有诗经里的艾香


  又有楚辞中的情怀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是我国最古老,


  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从前的民谣唱到:


  五月五,是端午。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的习俗,


  最早源于远古百越族


  祭祀龙的图腾节日。


  先秦时期,


  古人将五月视为毒月,


  五月初五更是恶日。


  因为此时正值仲夏时节,


  气温上升,酷暑降临,


  百虫肆虐,疾病多发,


  瘟疫常随之而来。


  民谚道:


  “端午节,天气热,


  五毒醒,不安宁。”


  故端午的习俗,


  通常都是以除瘟、驱邪,


  祈求吉祥安康为主。


  ▼清代画家徐扬绘《端阳故事图册》


  古时,


  端午习俗颇为丰富,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


  还沿袭荆楚习俗,


  “采艾为人,悬门户上,


  以禳毒气。”


  古人认为端午这天采的草药,


  对治病是最有效验的,


  所以要沐兰汤,


  还要悬挂艾草、菖蒲等于门上,


  用其芳香气息来防蚊虫、辟邪。


  民谚道:


  “手执艾旗招百福,


  门悬蒲剑斩千邪。”


  此外还要饮菖蒲雄黄酒,


  系五彩丝于臂,


  以避除百疾,而禁百虫。


  ■王弘力老先生《古代风俗百图》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端午节又逐渐融合了对屈原、


  还有伍子胥或曹娥等人的纪念。


  无论如何变化,


  时至今日,


  它依然是寄托着


  人们祈求吉祥安康美好愿望的


  重要节日。


  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推荐文章4:【网络中国节·端午】五月五——是端午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三、系五彩绳、佩香囊


  五色线主要是用“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线组成的,这五种颜色被称为吉祥色,在端午节这一天戴上,可以保平安。后来,系五彩绳这一习俗,也逐渐演变成挂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四、挂艾草、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它们被认为有驱邪辟恶的功效,可保护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平安。


  五、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六、吃咸鸭蛋


  端午节吃咸鸭蛋是一大习俗,俗话有云:“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炎夏日来临,动植物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有利保持身体健康。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各式各样,还有打马球、斗草、画额、放纸鸢、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细节上的一些小小差异。


  :综合网络


  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推荐文章5:欢迎围观!五月初五不只叫“端午”还有这么多名字

  央视网消息:今天,我们更需要弘扬这份家国情怀,不忘拳拳赤子初心。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其实,五月初五这一天不只叫“端午”,还有很多称法,蕴含了丰富的民俗和文化知识。


  民俗专家说,“端”即开始的意思,古书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古代以12地支中的“寅”为岁首,正月为寅月,依次,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是午月开始的第五天,“午”“五”同音,所以端五又称端午。


  古人在仲夏之月有“顺阳”的习俗。所谓“仲夏之月”就是进入夏季以后的第二个月,正好是五月。古人在仲夏登高,就是要和中午的太阳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而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所以又被称为“端阳节”。


  五月初五还叫浴兰节,这是因为古人在这一天有“蓄兰为沐浴”的习俗。到了明代,端午节又有了“女儿节”的称谓。


  此外,五月初五还有五月节、午日节、端礼节、菖蒲节、解棕节等诸多名称。


  民俗专家说,“这些名称由于不经常使用,很少被人们知道。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我国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菖蒲、艾叶等。”


  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推荐搜索词: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2.九月初九是什么日子

  

  3.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

  

本文标题:五月初五是什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