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的客观性



  本文以为,规律的客观性与规律模式(或观察测量范式)相关,是后者整体特性的表现。虽然规律模式或者说观察测量范式的确立,离不开人的观念、选择与经验,但是规律模式或者范式本质上讲是可以由非人的力量建立的,规律整体或范式要素是可以更换的。


  问题不在于西瓜有没有重量、重量多少,而在于离开了公认的公斤称,西瓜的重量属性是否还存在。换个说法,问题不在于“水加热到100°必然沸腾”这个规律断言是否正确,而在于人可以建立这样的沸点规律模式,自然或其他非人的力量是否也可以建立这样的规律模式。西瓜能压垮老鼠洞,蚂蚁拉不动西瓜,证明西瓜的重量属性具有离开人感觉与意识的客观性;火山熔岩使附近水坑的水在100度沸腾,证明水沸腾现象的客观性;太阳系及行星长久的周期性运动不正是自然界创建的类似牛顿的力学规律模型吗?


  事实上,巴克莱的反抽象论观点还不彻底,世界上不仅没有具体事物背后“抽象的物质”这样的对象,也没有一个一个具体人背后“抽象一般的人”这样的对象。巴克莱认为存在是感觉的复合,说月球在巴克莱看它时才在他的意识中存在,这话不假。问题在于,张克莱、李克莱眼中的的月亮可以离开巴克莱的感觉和感觉行为独立存在。不同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看月亮时,月亮始终存在,这说明月亮的存在有不依赖于个别人感觉意识的客观性。


  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对观察者个人而言是内在于他的感觉意识的,对于非观察者而言又具有外在性。月亮是巴克莱感觉的复合,也是我感觉的复合,巴克莱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在巴克莱眼中消失了,但在我的眼中照样存在,说明我眼中的月亮与巴克莱的感觉无关。而李克莱眼中的月亮与我的感觉无关,以此类推可知:月亮的存在具有不依赖巴克莱或我的感觉观念的独立性,更进一步,月亮的存在具有不依赖于任何个人感觉意识的独立性。


  规律模式与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和感觉经验的、外在的东西。从人的角度看,所谓规律,乃是主体间公认的事物相互作用整体(即规律整体)表现出的稳定普遍必然可重复的属性与现象。


人眼中的规律,同事物外在的(没有人的作用参与其中的)客观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吗?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上帝眼中的规律和科学家眼中的规律是一样的。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明白,地球在人类出现以前很久就存在着,地球是圆形的,存在着自转和公转;水往低处流、雪是白的、树叶是绿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动物生活。这一切,不论人类是否观察到、是否真的搞清楚了,都是必然如此稳定不变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以现象属性的方式表现自己,现象属性产生的根源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比如地球月亮相互作用,产生潮汐现象;鱼与水相互作用,产生鱼的可游水属性。虽然,认识验证事物属性现象离不开人,但人工建立的事物相互作用整体的规律模式数量是有限的,自然的、比如动植物形成的相互作用整体,天体间的相互作用整体则很多很多。这些自然形成的相互作用“规律整体”及其属性表现,是对人类构建的规律模式揭示的规律属性现象的佐证。证明由人的作用参与其中的规律模式揭示的事物客观规律,同自然整体系统本身显现的事物客观规律,并无重大的差异和根本的不同。


  既定的规律模式是被一代人和几代人公认的,也是当时时代人们的经验见证的。规律模式是人类公认的典型的事物相互作用模式,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完全可以用自己个性化的事物相互作用模式验证公认规律原理正确正确性;不同时代的人还可以建立不同的经验观察方式与规律模式,以验证既定规律存在与否、怎样存在。欧式几何和非欧几何、经典力学模式与相对论模式,就是人类运用不同经验方式和观察测量范式认识研究同类事物现象属性的典型例子。


  观察者与月亮以特定方式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月亮存在”这一整体现象属性。这其中人与人的感觉作用只是“月球存在”这一整体现象属性产生的一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另一个方面是月亮。没有月亮,人的感官怎样观察作用,都不会有月亮现象的存在。一直以来,人的感官从未经验到两个月亮,证明“地球只有一个月亮存在”这个事实,不以任何观察者的感觉意识为转移。一个观察者的感官不存在了,或某一个人某一代人的观察月亮的行为终止了,不影响另一个观察者另一代人继续用视觉器官与月球发生作用,致使“月亮继续存在”的事实出现,这一点不正好证明外在实在论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嘛。


本文标题:规律模式与规律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