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推荐文章1:托尔斯泰与荷马的相似性,超过了西方传统中任何作家

  文艺评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著作《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斯坦纳运用经典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两位文学巨著进行了剖析。他认为,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悲剧世界观”。他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着重分析指出了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俄罗斯文化的机会。在关于托尔斯泰的研究中,荷马史诗是一个锚点,斯坦纳对比了托尔斯泰的个人价值观和小说气质与荷马史诗之间深刻的联系与相似性。


  本文摘编自《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出版方授权刊发,较原文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起,注释见原书。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美]乔治·斯坦纳 著,严忠志 译,启真馆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


  作为大自然的一扇窗户


  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曾经说过,每当阅读托尔斯泰的《哥萨克》,他总会想起荷马史诗。不仅《哥萨克》的读者,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的读者也有这样的体验。根据高尔基的说法,托尔斯泰本人曾经谈及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如果我不故作谦虚,它与《伊利亚特》类似。”在谈到《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时,他也表达了完全相同的观点。此外,在托尔斯泰对自己的性格和创作生涯的看法中,荷马和荷马式氛围看来起到了非常吸引人的作用。


  托尔斯泰像阿伽门农一样,高高地坐在山丘上;大草原上到处都搭着帐篷,点燃了篝火;与希腊人一样,巴什基尔人和吉尔吉斯人在4英里的赛道上奔驰,从那位长着络腮胡须的国王手中结果奖品。但是,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见不到卖弄考古知识的痕迹,见不到刻意重构的痕迹。


  荷马史诗的元素融合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之中,植根于他的创作天才之内。如果阅读托尔斯泰针对莎士比亚的攻击,读者就会发现,他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的亲密关系是明显而直接的。托尔斯泰把荷马视为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两人之间相隔的漫长岁月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托尔斯泰对自己早年生活的回忆中,什么东西让他觉得具有特别的荷马特征呢?依我所见,这就是环境和他回忆之中的那种生活。我们以《童年》之中的“狩猎”为例,这里对俄罗斯田野的描写与荷马史诗对古希腊阿尔戈斯平原的描写相映成趣。


  托尔斯泰用回忆构筑的世界与荷马笔下的世界一样,充满了感性的能量。触觉、视觉和味觉丰富多彩,具有强度,出现在每一个时刻中。


  在走廊里,俄国式茶炊咕嘟咕嘟地沸腾起来,车夫米特卡脸色泛红,正在往里吹气。室外雾气霭霭,湿漉漉的,蒸汽仿佛从没有气味的粪堆里冒出来;阳光带着欢快的光束,照耀着东边的天空,洒在院子四周宽大茅屋挂着晶莹露珠的房顶上。我们的马匹拴在院子里的马槽旁, 发出一阵阵咀嚼草料的声音。一只长满粗毛的杂种狗黎明之前在干粪堆上打了一个盹,这时懒懒地伸了伸腿,摇了摇尾巴,开始向院子对面慢慢跑去。一个行动麻利的农妇吱的一声打开门,把睡眼惺忪的母牛赶到街上,那里已经传出牛羊走路和鸣叫的声音……


  1892年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家人在公园里饮茶。


  2700年前,当“玫瑰色黎明”出现在伊萨卡上空时,人们看到的也是这种情景。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人类要与大地保持交流,情景就会如此,甚至充满活力的暴风雨也带有世间万物的律动:


  闪电的范围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白,在大雨有节奏的声响中,滚滚而过的雷声这时变得不那么令人害怕了……


  ……一片夹杂着榛树和野生樱桃的山杨林,一动不动地矗立在那里,仿佛非常高兴,接着慢吞吞地抖动洗得干干净净的树枝,让亮晶晶的水珠落在去年生长的叶子上。头上长着羽毛的云雀鸣叫着,在空中盘旋,突然轻盈地落下……暴雨过后,春天的树林散发出迷人的气味,有白桦的,紫罗兰的,腐叶的,蘑菇的,还有野樱桃的,令我沉醉……


  席勒在《论天真的诗与感伤的诗》( über naive und sentimentalischeDichtung)中写道,诗人要么“是自然的”,要么想要“寻求自然”。就此而言,托尔斯泰是自然的;语言处于他与大自然之间,不是作为镜子或者放大镜,而是作为一扇窗户,所有的光线由此进入,被聚集起来,并被赋予永恒的特征。


  我们不可能将荷马与托尔斯泰两人之间观点的相似之处,集中在单一的表述或者演示之中。相关之点很多:古老的牧歌式场景、战争和农事诗歌、五官感觉和肢体动作的重要性、四季循环构成的融合一切的清晰背景。除此之外,两人都意识到,能量和活力本身是神圣的;两人都接受生物链条的观点——该链条囊括地上和太空中的一切,人在其中仅仅占据自己分摊的位置。在最深刻的层面上,两人都拥有一种具有本质性的理智,一种追求柯勒律治所称的“高尚生活道路”的决心,而不是追求陀思妥耶夫斯基式天才心目中的那种精神变态的黑暗状态。


  全知、客观的叙述者


  在荷马史诗和托尔斯泰小说中,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带有悖论特征。在对《艺术和诗歌中的创作直觉》( Creative Intuition in Art and Poetry)所作的研究中,马里顿就此提供了一个托马斯·阿奎那式类比。他谈到“上帝的超验永恒与自由生灵之间的关系——后者能够自由行动,但是又被其目的所确定”。创造者是全知的,无处不在的,然而他同时又是超脱的,不偏不倚的,而且在看法上完全是客观的。


  在荷马史诗中,宙斯稳居山上,主宰战争,掌握着命运之秤,但是并不插手干预。也许不如说,他干预的目的完全在于恢复平衡,保证人类生活的可变性,以便让人与超自然的帮助抗衡,与过多的英雄主义抗衡。与神灵享有的超脱地位类似,在荷马和托尔斯泰具有的明确见解中,存在着残酷和怜悯的一面。


  他们目光超然、热情、坚定,穿过古希腊雕像头盔上的眼槽,注视着我们读者。他们的见解非常严肃。席勒曾经对荷马的冷静大加赞赏,认为荷马能够以波澜不惊的口吻,传达最悲痛、最恐惧的情感。


  席勒认为,这种品质——这种质朴( naiveté)——属于过去的时代,是无法在致力于精细分析的近代文学中捕捉到的。从这种品质中,荷马达到了他笔下最强烈的效果。例如,《伊利亚特》第二十二卷描写阿喀琉斯杀死鲁卡昂的场景,叙事从容镇定,几乎显得没有人道;但是,恐惧以不加掩饰的方式表达出来,深深打动读者。


  另外,荷马从不为了情绪的需要而牺牲视野的稳定性。普里阿摩斯和阿喀琉斯相见,表达了各自的悲痛。但是,他们接着想起了酒和肉。我们看到,阿喀琉斯说到了因丧子而悲伤度日的妇女尼俄伯:“等她大哭一场之后,她会记住吃饭。”荷马用直截了当的语言表现了对事实的忠实,并拒绝了外在的感动,这种做法传达了他灵魂深处的痛苦。


  就这一点而言,托尔斯泰与荷马非常相似,超过了西方传统中的其他任何作家。正如罗曼·罗兰在1887年的一篇日记中写到的:“在托尔斯泰的艺术中,一个具体的场景不是从两个视角观察的,而是从一个视角观察的,他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而不是别的什么手法。”


  托尔斯泰在耕地(1887)。


  在《童年》中,托尔斯泰这样讲到母亲临终的情形,“我当时悲痛欲绝,但是无意识地注意到每个细节”,其中包括这一事实:那名护士长得“非常好看,充满青春活力,相当英俊”。母亲逝世后,故事中的男孩明白自己不会愉快,然而心里却闪过“一种欣喜”。那天晚上,他睡得“很熟,很安稳”,人在经历巨大痛苦之后总是这样。次日,他闻到了什么东西分解之后发出的气味:


  只有这时,我才意识到,那种令人窒息的强烈气味是什么,它与香火的气味混在一起,在整个房间中弥散。我想到,这张面孔几天之前还那么美丽,那么温柔,这张面孔曾经是我在这个世上的最爱,可是现在却使人产生恐惧。这一想法第一次向我揭示了这一痛苦事实,让我的灵魂充满绝望。


  “让眼睛一直看着光明,”托尔斯泰说,“这就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但是,荷马和托尔斯泰的态度非常坚定,它包含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屈从。它包含着欢乐,这样的欢乐也在叶芝的《宝石》( Lapis Lazuli)所描写的那些哲人——“灿烂光辉的古人”——的眼睛中燃烧。


  这是因为,他们热爱和尊重人所拥有的“特征”,他们乐于见到血肉之躯所过的生活。他们以冷静的方式感知这样的生活,但是以热情的方式将其叙述出来。此外,他们的本能是要弥合精神与行为之间的差距,将人手与利剑联系起来,将舟楫与海水联系起来,将马车的轮辋与地上吟唱的卵石联系起来。


  荷马和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将行为视为整体;他们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能够让没有生气的环境大放异彩。阿喀琉斯即将面临末日的命运,他的战马眼泪汪汪;老橡树上的花朵让博尔孔斯基相信,他的心灵将会重获新生。人与环境之间的呼应甚至扩大到物品和草木:夕阳西下,涅斯托在酒杯中寻找智慧;在列文的庄园里,经过暴风雨洗礼的白桦树叶闪闪发光,仿佛是突然展现在人眼前的珠宝。不论心智与客体之间的屏障,还是形而上学哲人们在现实与感知概念中看到的歧义,这些东西无法给荷马或者托尔斯泰造成任何阻碍。


  而且,两位大师对此感到欣喜。西蒙娜·韦伊将《伊利亚特》称为“力量诗歌”,认为这部作品评述了战争包含的悲剧性无用特征,她的观点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伊利亚特》与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亚妇女》( The Trojan Women)相去甚远,后者表现了令人绝望的虚无主义。


  在荷马的这部史诗中,战争是勇敢之举,从根本上讲会使人变得崇高。甚至在大屠杀的场面中,生命的力量也高高扬起。在帕特罗克洛斯的坟墓四周,希腊将领们摔跤、赛跑、抛掷标枪,尽情展现自己的力量和生气。阿喀琉斯知道,他自己的命数已定,但是仍旧每夜与“面带笑容的布里塞伊斯”共度良宵。


  在荷马和托尔斯泰创造的世界中,战争与死亡带来浩劫,然而不变的是这一核心意义:它们确认,生命本身是美丽的,人们的活动和岁月值得记录下来;没有什么灾难具有终极性,甚至焚毁特洛伊或者莫斯科的大火也无法毁灭一切。这是因为,在烧焦的高塔之外,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之外,碧蓝的海水依然起伏不息;在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被人遗忘之后,丰收的季节——用蒲柏诗歌采用的意象来说——将会再次“给山坡涂上一抹金黄”。


  当马尔菲公爵夫人在万般痛苦中诅咒自然时,波索拉的一番话集中表现了这种整体宇宙观:“你看看吧,星星依然闪烁。”寥寥数语,令人不寒而栗,不乏超脱,不乏对这一严酷现实的承认:自然界以冷峻的方式看待人类经受的折磨和苦难。但是,如果读者能够超越它们带来的残酷影响,它们会传达一种保证:生命和星光天长日久,超越人世间的短暂混乱。


  传记电影《列夫·托尔斯泰》剧照(1984)


  《伊利亚特》体现的荷马和托尔斯泰两人之间的相似性还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他们使用的人的形象是被赋予人性的;人是经验的尺度和核心。此外,《伊利亚特》和托尔斯泰小说表现人物的氛围具有深刻的人性特征,有时候甚至堪称具有世俗化特征。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之上的王国,是此时此地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悖论;在特洛伊平原上,人间事务与神灵事务不断地混在一起。但是,神灵降临人间,以不加掩饰的方式带着人世的激情涉足人间的恩怨情仇,这赋予作品具有讽刺意味的弦外之音。在《罗拉》( Rolla)的开头几行中,缪塞叙述了古希腊的情况,展示了这种带有悖论意味的态度。准确地说,四千神灵在人们的争吵中交恶,与血肉之躯的妇女调情,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让人间最自由的行为准则蒙羞。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宣扬无神论的必要。


  无神论的出现是与可以信赖的活生生的上帝的观点对峙的,而不是作为对在一定程度上滑稽说笑的神话的回应。在《伊利亚特》中,诸神都具有典型的人类特征。神灵就是经过放大的人,而且常常是以讽刺方式加以放大的。他们受伤时吼叫的声音比人还响亮,坠入爱河时欲望横流,面对刀枪时逃跑的速度超过世上的任何战车。


  但是,从道德和思想角度看,《伊利亚特》刻画的神灵很像巨大的野蛮人,很像具有超常力量的儿童。在特洛伊战争中,男女神灵的行为提升凡人的形象,其原因在于,在势均力敌时,凡人英雄表现超常,在寡不敌众——正如赫克托耳或者阿喀琉斯这样的角色所显示的——时,神灵们就会大开杀戒。在用凡人的价值来描述神灵的过程中,“第一位”荷马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喜剧效果——尽管这样的效果显然增加了诗歌的新颖感和“寓言”品质。更确切地说,荷马强调了具有英雄气概的凡人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尊严。这一点正是他作品的主题。


  在《奥德赛》中,万神殿里的诸神所起的作用更加微妙,更加令人敬畏;相比之下,《埃涅阿斯记》(Aeneid)这部史诗充满对宗教价值和宗教行为的向往。但是,《伊利亚特》一方面接受超自然的神话,另一方面以讽刺方式对待这一神话,让作品的材料显示出人的特征。信仰真正的核心不在奥林匹斯山上,而是在对命运(Moira)的认识中——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命运,通过看似盲目的毁灭维持着正义和平衡的终极原则。


  阿伽门农和赫克托耳笃信宗教,这些理念包括:接受命运,相信某些友好行为的冲动是神圣的;尊重祭拜神灵的时刻或者神圣的场所;以模糊但有效的方式意识到,在运动的星星或者持续的风暴中,存在着魔鬼的力量。除此之外, 现实在人的世界和人的五官感觉中时刻存在。我找不到更好的语言来表达《伊利亚特》具有的非超验性和终极物质性。没有哪一首诗歌像《伊利亚特》这样,向这一信念提出挑战:“我们是形成梦境的材料。”


  正是在这一点上,《伊利亚特》对托尔斯泰的艺术产生了影响。托尔斯泰的作品也表现了内在的现实主义,表现了一个植根于人的五官感觉真实性的世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世界中没有上帝。这种缺失不仅可以与托尔斯泰小说的宗教目的保持一致,而且它是托尔斯泰信奉的基督教包含的一种隐秘的自明之理。在《伊利亚特》和托尔斯泰使用的文学技巧背后,存在着对人类角色的核心性的类似信念,存在着对自然界中经久不衰之美的类似信念。


  就《战争与和平》而言,这种相似性甚至显得更加明确;《伊利亚特》援引命运的法则,托尔斯泰阐述了他的历史哲学。在这两部作品中,战斗的混乱个体性代表了人类生命更广泛的随机性。如果说《战争与和平》在真正意义上是一部英雄史诗,这是因为这部作品与《伊利亚特》类似,既描写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又描写了战争的辉煌和令人欢快的猛烈行为。


  托尔斯泰小说表现的和平主义根本无法抵消年轻的罗斯托夫冲向法军掉队士兵时体验到的那份狂喜。最后,我想指出的一个事实是,《战争与和平》讲述的是两个民族——或者不如说,两个世界——殊死搏斗的故事。这一点本身已经让许多读者,也让托尔斯泰本人将这部作品与《伊利亚特》进行比较。


  但无论是讨论军事主题的展现,还是讨论民族命运的刻画,我们都不应忽视这一事实:这部小说传达的哲学理念是反英雄主义的。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有时着重渲染的一个观点是,战争是血腥的大屠杀,是身居高位的人好大喜功心态和愚蠢之举造成的结果。有时候,托尔斯泰关注的仅仅是如何去发现“真实情况”,以便揭露官方史家和神话编造者杜撰的所谓真实。无论潜在的和平主义还是对历史证据的这种关注都无法与荷马所持的态度相提并论。


  当作品中的哲学理念非常淡化时,当——用以赛亚·伯林的话来说——狐狸并不忙于成为刺猬时,《战争与和平》才真正与《伊利亚特》具有相似之处。实际上,托尔斯泰与荷马之间的最明显的相似性表现在篇幅较短的作品中,例如,《哥萨克》和《高加索故事》,也表现在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的速写中,以及在《伊凡· 伊里奇之死》的令人恐惧的节制手法中。


  但是,应该强调的是,创作《伊利亚特》的诗人与这位俄罗斯小说家之间的相似性体现在性情和感悟方面;在这方面,托尔斯泰毫无疑问(或者说,尽管仅仅在很少的例子中)模仿了荷马。更确切而言,当托尔斯泰在不惑之年求助于荷马史诗的希腊文原著时,他肯定觉得非常得心应手。


  原文/ [美] 乔治·斯坦纳


  摘编/荷花


  编辑/王菡


  导语校对/卢茜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推荐文章2:强烈推荐西方世界最值得阅读的137个

  前段时间在重新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才发现附录中一份:建议阅读书目。以前读这部分大都是直接跳过的,这回认真的读了几遍,这个137个,只读过不到三分之一中一部分比较有名的书籍。余下的,要么完全看不懂,要么一无所知,还有一些没有中文版。


  就读完的部分来说,这个书单的价值非常高,跟大家分享一下。


  图片网络


  1.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2.未知--旧约


  3.埃斯库罗斯--悲剧


  4.索福克勒斯--悲剧


  5.希罗多德--历史


  6.欧里庇得斯--悲剧 特别:美狄亚、希波吕托斯、酒神的伴侣


  7.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8.希波克拉底--医学著作


  9.阿里斯托芬--喜剧特别:云、鸟、青蛙


  10.柏拉图--对话录 特别:理想国、会饮、斐多、枚农、申辩篇、斐德罗、普罗太戈拉、高尔吉


  亚、智者、泰阿泰德


  11.亚里士多德--全部作品特别: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论灵魂、尼各马科伦理学、政


  治学、修辞术、诗学


  12.伊壁鸠鲁--致希罗多德信、致梅瑙凯信


  13.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14.阿基米德--所有著作特别:论平板的平衡、论浮体、沙粒计算


  15.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


  16.西塞罗---友谊篇、演说集、论老年


  17.卢克莱修--物性论


  18.维吉尔--著作 英文版特别:牧歌、农业的?田园诗、埃涅阿斯纪


  19.贺拉斯 --长短句、颂歌集、诗艺


  20.李维--罗马史


  21.奥维德--著作特别:变形记


  22.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23.塔西佗--历史、编年史、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


  24.尼可马修斯--算术入门


  25.爱比克泰德--金言录、手册


  26.托密勒--天文学大成


  27.琉善(路吉阿诺斯)--著作 特别:论撰史、真实的历史、待售的哲学


  28.马库思·奥勒留--沉思录


  29.盖伦--论自然力


  30.未知--新约


  31.柏罗丁--六部九章集


  32.圣·奥古斯丁--著作 特别:论教师、忏悔录、天主之城、论基督教教义


  33.未知--罗兰之歌


  34.未知--尼伯龙根之歌


  35.未知--尼雅尔萨迦(尼雅尔传)


  36.阿奎那--神学大全


  37.但丁一-著作特别:新生活、君主国、神曲


  38.乔叟--著作 特别: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坎特伯雷故事集


  39.达芬奇--笔记


  40.马基维里--君主论、李维罗马史论


  41.伊拉斯谟--愚人礼赞


  42.哥白尼--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43.托马斯·摩尔--乌托邦


  44.马丁·路德一一三檄文、桌上谈


  45.拉伯雷--巨人传


  46.加尔文--基督教要义


  47.蒙田--随笔


  48.威廉·吉尔伯特--磁石论


  49.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50.爱德蒙·斯宾塞--预祝婚礼曲、仙后


  51.培根--随笔集、学术的推进、新工具、新大西岛


  52.莎士比亚--著作


  53.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星夜的差使


  54.开布勒--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世界的和谐


  55.威廉-哈维---动物心运动的解剖学研究、血液循环、论动物的生殖


  56.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


  57.笛卡儿--方法中的对话、方法论、几何学、第一哲学沉思


  58.弥尔顿--著作 特别:英文小诗歌、失乐园、力士参孙、论出版自由


  59.莫里哀--喜剧 特别:吝啬鬼、太太学校、恨世者、讨厌自己的医生、塔图弗


  60.帕斯卡--思想录、致外省人信札、科学论文集


  61.惠更斯--光论


  62.斯宾诺莎--伦理学


  63.洛克-一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64.拉辛---悲剧 特别:昂朵马格、费德儿


  65.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66.莱布尼兹--形而上学序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


  67.笛福--罗宾汉


  68.斯威夫特--致史黛拉书、格理弗游记、一个木桶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建议


  69.康格里夫--浮士道


  70.柏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71.蒲伯--论批评、人论、鬈发遇劫记


  72.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73.伏尔泰--英国书简、憨第德、哲学词典


  74.亨利·菲尔丁--约瑟夫·安德鲁传、汤姆·琼斯


  75.塞缪尔·约翰逊--人类欲望的虚幻、英文辞典、拉塞勒斯、诗人传


  76.休谟一-人性论、道德与政治文集、人类理智研究


  77.让·雅各-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政治经济学、爱弥尔、社会契约论


  78.劳伦斯·斯特恩--项狄传、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伤感旅行


  79.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8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科学、判断力批判、论永久


  81.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的衰亡


  82.包斯威尔--伦敦日记、约翰逊传


  83.拉瓦锡--化学概要


  84.多位--联邦党人文集


  85.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边沁的虚构理论(奥格登编撰)


  86.歌德一-浮士德、诗与真相


  87.傅立叶--热的分析理论


  8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权利哲学、历史哲学


  89.华兹华斯--诗特别:抒情歌谣集、露茜组诗、长诗(序曲)


  90.萨缪尔·柯勒律--诗特别:忽必列汗、老水手行


  91.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爱玛


  92.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93.司汤达--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爱情论


  94.拜伦--瑭璜


  95.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研究


  96.法拉第一-蜡烛的化学历史、电学实验研究


  97.莱伊尔--地质学原理


  98.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99.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100.爱默生--代表人物、爱默生集:论文和讲演集、爱默生随笔


  101.霍桑一-红字


  102.托克威--美国的民主政治


  103.密尔--理论学、论自由、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女性之卑屈、自传


  104.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自传


  105.查尔斯狄更斯--著作特别: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维尔、艰难时世


  106.克劳德-伯纳德--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107.梭罗--论公民的不服从、瓦尔登湖


  108.马克思--资本论


  109.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米德尔马契


  I10.赫尔曼麦尔维尔--莫比迪克(白鲸)、比理巴德


  I11.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I12.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三个故事


  I13.易卜生一一戏剧特别:海达·高布乐、玩偶之家、野鸭


  I14.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艺术论、二十三个故事


  I15.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神秘的来客


  I16.威廉-詹姆斯一-心理学原理、宗教经验之种种、实用主义、彻底经验论文文集


  I17.亨利·詹姆斯--美国人、奉使记


  I18.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系谱、权力意志


  I19.庞加莱--科学与假设、科学与方法


  120.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文明及其不满、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121.萧伯纳一-戏剧特别:人和超人、芭巴拉少校、恺撒和克里奥佩特拉、卖花女、圣女贞德


  122.马克斯·普朗克一-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uantum theory、Where Is Science Going、科学自传


  123.亨利·伯格森 --"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Creative Evolution、道德与宗教


  的两个起源the two sources of morality and religion"


  124.杜威--我们怎样思维、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自然、逻辑:探究的理论


  125.怀特海--数学导论、科学与现代世界、教育的目的及其他论文、观念的冒险


  126.桑塔耶纳--理性生活、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skepticism and animal faith、人与地persons and


  places


  127.列宁--国家与革命


  128.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129.伯特兰·罗素--哲学问题、心的分析、意义和真理研究、人类知识的范围和界限


  130.托马斯·曼--魔山、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131.爱因斯坦-一相对论的意义、在牛津大学的演讲on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physics、物理学


  的进化


  132.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死者"、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33.马利坦--艺术与经院哲学、知识的等级、人权与自然法、完整的人道主义


  134.卡夫卡--审判、城堡


  135.汤因比--历史研究、审判文化


  136.萨特--恶心、死无葬身之地、存在与虚无


  137.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第一圈、癌症病房


  :“warfalcon”


  :warfalcon


  编辑:阿杰、伍希城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推荐文章3:文学|《伊利亚特》《奥德赛》 代代传诵的古希腊英雄史诗,西方文化奠基之作

  【内容简介】


  作为希腊历史的讲述者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者,荷马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长诗为散居在辽阔地域内的希腊人打造了族群的文化共同体意识,给了他们一种能够确定其民族身份的标志。《伊利亚特》讲述了发生在历时十年的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里的故事。《奥德赛》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足智多谋的英雄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之后,在率领军队归航途中遭受各种磨难,十年漂泊,历经艰辛,终于回到家乡,击杀求婚人,最终一家团聚的故事。几千年来,这两部史诗以其鲜明的希腊风格、宏大的规模、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极高的艺术品位,逐渐形成了跨越城邦的影响力,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简介】


  荷马(约前9—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专事行吟的盲歌手。相传记述特洛伊战争及海上历险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他根据民间口头吟诵的诗歌再创作而成。这两部史诗被誉为古希腊文学的奠基之作。


  【译者简介】


  陈中梅,毕业于美国杨百翰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求学于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古典系。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已发表专著《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宙斯的天空》和《希腊奇迹的观念基础:荷马史诗与西方认知史的开源研究》等,译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编辑/韩世容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推荐文章4:张巍|另眼看古典学⑨:伟大经典需要有思想的读者——薇依读《伊利亚特》

  如何把荷马史诗真正当作伟大的经典来阅读,听到它发出的伟大经典特有的洪钟大吕之声?这是摆在每一位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普通读者很难进入荷马史诗的世界,他的眼前如同隔着一层雾障,由诗歌语言、表达方式、思想观念、历史文化等交织而成的一层厚厚的雾障。这位普通读者若坚持不懈,便会去找寻专家学者的指引,很快会折服于专家学者向他传授的文本细读技巧。此种技巧不重视整体,强调的是一步步进入越来越微观的文本片段。于是,他学习使用各类评注本和专门论著,来帮助自己进入更加细微的层面,进入细节的丛林。如果定要让他对荷马史诗做出整体性的解读,他不禁茫然失措,最多给出当初还是普通读者的理解,那种人云亦云未经思考的理解。换言之,他已然迷失于细节的丛林,无法从文本细读返回整体性的观照。


  原因何在?因为文本细读让他与经典太过靠近,他必须缩小自己的尺寸,才能栖居于经典作品的某个片段甚或某个字词当中,在那里定居,成为专家,好比在经典作品的巨大山崖上凿出自己的洞穴,占为己有,却再也不愿离开那个洞穴,去一览会令他头晕目眩的全景。譬如,作为专家的古典语文学者就特别善于缩小自己的尺寸,当他们为荷马史诗撰写一卷、两卷、六卷,乃至二十四卷、四十八卷的评注之时,荷马史诗的尺寸被越放越大,每一卷、每一段、每一行、每个词、每个音节都用放大镜来细察,而语文学者的尺寸也就相应地越缩越小,像爬行的蠕虫站在巨人面前。无限放大带来的无限缩小,除割裂整体,迷失于局部细节外,更严重的结果是与经典的精神隔绝甚至背道而驰:碎片化的“专精”强调的是技术性,经验层面的证据和证明,而这一切所围绕的问题却并非经典所提出、关注的问题,而是“专精”的学术为了自我繁殖制造出来的问题。这些“学术问题”与伟大经典发问的“大问题”毫无干系,非但南辕北辙,反而遮蔽、让人遗忘“大问题”。


  古希腊人根据荷马史诗所绘的图,图中为海伦和普里阿摩斯。


  不过,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之外,还有另一类读者,那就是有思想的读者。有思想的读者自己身量也大,不懂得如何缩小自己的尺寸,去放大经典作品的尺寸;一旦他觉察自己的思想遭到经典作品的窒息,他会本能地后退几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个让他感到思想自由的距离,从而尽最大可能地观照经典作品的整体。譬如诗人和哲学家这些有思想的读者,他们更具伟大的身量,要与经典文本保持恰当的距离,从而将其伟大的面貌尽收眼底。他们会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重读经典,用一种别样的光芒来照亮整部经典,重新彰显出经典的精神,并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精神发生关联,作用或反作用于时代精神。就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这部伟大经典而言,法国神秘主义思想家薇依(Simone Weil, 1909-1943)便是这样一位有思想的读者。


  法国神秘主义思想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 1909-1943)


  当古典学者们紧紧围绕文本争论,谁是《伊利亚特》的真正主角,阿基琉斯还是赫克托尔,抑或另有其人?他们的争论雄辩滔滔,难分难解。但无论主角是谁,都与他们自己的生命毫不相干:从精神上而言,他们既不愿成为鏖战沙场的阿基琉斯,也不愿成为守卫城邦的赫克托尔,亦不愿成为饱含深情颂唱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的诗人荷马,他们的楷模是深藏于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里的阿利斯塔库斯和泽诺多特斯,钻进书斋的故纸堆里皓首穷经——薇依的《〈伊利亚特〉或力之诗》却无视他们喋喋不休的争论,劈头盖脸地宣告:


  《伊利亚特》的真正主角,真正主题以及中心是——力。


  这个论点并不见得紧扣文本,却如一道闪电,用灿然一新的光芒照亮整部作品。这道闪电来自薇依生活当下的生命体验,远比学者们从故纸堆里生发的学术争论更靠近《伊利亚特》的精神世界。《〈伊利亚特〉或力之诗》构思于二战初期,最先发表于1940年12月-1941年1月。那是西方文明经历苦难和浩劫的岁月,薇依不禁借《伊利亚特》发出如下慨叹:


  几乎整部《伊利亚特》都远离热水澡而进行;几乎整个人类生活,彼时和现在,都远离热水澡而进行。


  “热水澡”象征着平和安稳的生活,也象征着学者们所属的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那个会让阿基琉斯默默无闻终老其中的世界,但那不是《伊利亚特》的世界,也不是薇依所属的世界。作为思想者的她,必定心系《伊利亚特》之“力”所代表的那个精神世界,“思入”那个世界,绝不会沉湎于平和安稳的普通人的世界。


  一旦“力”被规定为主角和主题,一条无形但牢固的线索便从《伊利亚特》的彼时直贯薇依身处的当下(以及我们身处的当下):二战期间,“力”被赋予普遍性与恒久性,而在我们的时代,“力”同样毫无忌惮地疯狂肆虐。通过对《伊利亚特》里的“力”的作用和多种面向的分析,我们能认知它的本质,与当下的精神状况建立联系,并寻找反作用于“力”的元素。


  希腊文与拉丁文版《伊利亚特》(梵蒂冈宗座图书馆藏,15世纪)


  《〈伊利亚特〉或力之诗》这篇宏文不仅让我听到了《伊利亚特》的洪钟大吕之声——时而宏伟高昂,时而低回哀戚——而且它本身也宛如一部交响曲,拥有四个乐章(或我们所说的“起承转合”):一阵响亮悲壮的宣告主题之后,是两个漫长沉郁的乐章,徐缓地、停滞不前地盘桓于“力”的毁灭性,从“力之施行”到“力之生成”,这第一和第二乐章(“起承”),给人以极度压抑,无法喘息的感受;只是到了全文的最后三分之一篇幅,才开始“转调”,转向“力之(短暂)消解”,这个第三乐章(“转”)好比一阕短小的抒情慢板,是对人间各种真爱的倾诉以及对诗人之超凡公正的赞美。在剩余的不多篇幅里,把镜头逐渐从《伊利亚特》的近景拉开,从中景(《奥德赛》、悲剧、《福音书》)拉到远景(罗马人、希伯来人、中世纪、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由此构成的第四乐章(“合”),仿佛一阕波澜壮阔的快板终曲,收束起全文,也在第三乐章“转调”的基础上,冲向一个比前两个乐章的沉郁和肃杀之音更加浩大的悲壮结尾。


  这是一篇典型的法式论说文(essai à la fran?aise)。它有自己的框架和结构,《伊利亚特》里的篇章段落被摘引出来,重新编排,作为“证据”填入论说的结构和框架。没有对原始语境的说明和解释,但所有这些被征引的段落合在一起,却奏出与论说的主题和观点相符的声音。所以,薇依的引文无一标明出处(卷数和行数),也很少提及上下文,这并非因为“熟习荷马诗歌,信手拈来”,而是出自与学者完全不同的思考习惯:学者的学术研究,实质上与荷马的精神相左,却要用精准的引文来证明自己的正文没有“偏离”荷马;思想者与荷马对话,发声论说的精神本就与荷马相通,他们的正文便与荷马的引文混然一体。况且,薇依关于引文特意注明:“所有引文均为新译”。思想者避免使用现成的译本,要自出机杼重新翻译,她的译文必然不同于现成的译文,已经开始了重新解读的过程。学者可斥其不忠于荷马史诗的原文,她却忠于荷马史诗的精神。


  “不忠于荷马”——这正是古典学者对这篇论说文提出的主要反对意见。这个意见又可细分为三个方面的批评(参见Seth Schein,The Mortal Hero, 1984, pp. 82-84)。首先是个人化,说薇依把个人情感、历史际遇和精神追求带入了史诗——我们不妨反问,古典学者难道不是如此?只因像薇依这样的文化“名人”有个不利(抑或有利?)之处,那就是她的“个人性”更加公之于众(通过自传文字、书信、生平档案、传记等),而学者们不是“名人”,很容易抹除自己所做研究的“个人性”,使其不为人所知、难以为人所知。可是,设若他们的生平经历也向公众公开,达到“名人”的公开程度,他们所做研究的“个人性”也就同样昭然若揭了(但他们被公开的“个人性”实在乏善可陈)。再者,“把个人情感、历史际遇和精神追求带入史诗”,正是薇依阅读《伊利亚特》的力量所在。对她来说,阅读经典意味着审视(西方)文化的基础,不是为了书斋里可有可无的学问堆砌,而是当我们直面人生和时代,阅读那些必须与之共同思考的文本。阅读经典观照的是当下世界,为当下世界面临的某些根本问题探寻其文化根源。这里的根本问题是,现代世界将人“物化”的各种“力”,最彻底地表现于战争当中,而《伊利亚特》这部“战争史诗”正是其(西方)文化的根源,“力”和“战争之力”的文化根源必须被重新审视,也只有通过重新审视,才有可能发现解救之道。


  第二个批评是单一化,说薇依把《伊利亚特》的主题定为“力”,而史诗及其主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逃脱任何一种单一化的解释——可是,思想者所做的单一化的解释,不同于学者追求的多样化的解释,前者乃“典范性的”,后者乃“描述性的”。来自单一方向的“典范性的”解释能使其光亮变得集中和强烈,面面俱到的“描述性的”解释反倒四处分散、暗淡无光。Schein本人的The Mortal Hero: An Introduction to Homer’s Iliad(1984)一书,以及诸如此类的出版物,例如剑桥大学“世界文学里程碑”(Landmarks of World Literature)系列里的《伊利亚特》导读(M. S. Silk, 2014年第二版)或是“牛津通识读本”(Oxford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系列里的荷马导论(B. Graziosi, 2019),尽管篇幅有限,却极力呈现出面面俱到的多样化,读来依旧让人对这部史诗的精神世界茫然无知,也无从听闻《伊利亚特》发出的宏大声响,至多增进了对研究现状的些许了解,让学者们细碎的争论之声充盈耳畔。


  第三个批评是同化,说薇依用基督教眼光审视荷马史诗,出现了观念上的时代误植和随意性——其实,“同化”可以看作是第一个批评里的“个人化”的一个方面,也应当从阅读经典的目的来理解。薇依重读《伊利亚特》,是一种当下的阅读;“当下”意味着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时代的精神状况出发,把自己带入阅读。这个“自己”,不是随便哪个人的自己,而是从个人的生命体验深入到时代的精神状况当中的那个自己,就像《伊利亚特》里的阿基琉斯从他的生命体验深入到他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当中那样。一旦如此把自己带入阅读,才会进入经典的核心,与之达到精神上的契合。对薇依来说,她的生命体验是作为真正的基督徒返回对基督确立的“爱的宗教”的神秘体验,而时代的精神状况却是其对立面——“力”的肆虐。两者的矛盾冲突促使她重读《伊利亚特》,从西方文明的根源——古希腊和基督教——重新审视“爱”和“力”的关系,并从《伊利亚特》(她称之为“古希腊精神的最早显示”)到古希腊悲剧家到哲学家,再到《福音书》,寻找古希腊和基督教精神上的同源性,以及两者的神学思想和神秘体验的一体性,从而用“爱”来弃绝“力”。


  总之,薇依的经典新论说,旨在从经典当中“获得启发,追寻我们自己的精神源泉”。“启发”和“追寻”基于对经典作品的整体性观照,借助读者自己的生命体验,从经典作品当中找到一条主导性的线索,与读者自身所处的时代的精神状况联结起来,作为其最纯粹的文化根源对之加以重新审视,并反过来重新朗照读者自己的生命体验。重新审视的目的在于重新朗照,必然是“个人化”、“单一化”和“同化”的,而迥别于置身古典学传统中的无个性、去个性的“客观化”学术研究。经典新论说也就必然要采用“论说文”的形式,绝非学术论文,因为重新朗照决定了论说的框架和结构,即有思想的读者作为经典文本的主动接受者可以自由设定的框架和结构,而非如专家学者作为被动接受者受制于学术论文所规定的框架和结构。这不同于古典语文学的“文本细读”及其产物“学术论文”,是对经典的另一种接受方式,也比语文学的接受方式更有力地促进着古代经典与当代文化的相遇。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巍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推荐文章5: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之深度感悟

  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拜读完慕名已久的“荷马史诗”,真是机缘巧合,三生有幸。


  荷马史诗在地球上以古希腊文辗转反侧三千年,到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才被我国著名古希腊文学专家罗念生及其后继者王焕生从古希腊文原文译完全诗,到2012年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的读者才得以一睹在欧美大名鼎鼎的荷马史诗的全貌,这历史渊源也如希腊神话一样奇葩多彩。


  其间,在20世纪20年代,有茅盾、郑振铎、戈宝权等对荷马史诗的零星介绍,他们都根据英文材料译述史诗故事,也有据英译本译介原著的,如徐迟的《依利阿德选择》,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据里恩英译本用散文体翻译的《伊利亚特》全本。


  无疑由罗念生、王焕生从古希腊文原文译出的汉译本《伊利亚特》是目前中国最好的读本。


  荷马史诗大约由古希腊人口耳相传于公元前12、11世纪,在公元前九、八世纪由盲诗人荷马以古希腊文写成史诗,被欧美西方学者称为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成书相当于中国夏商周时期。


  荷马史诗形成于希腊人的史前时期,在字母文字出现之前,代代以口耳相传于古希腊人中,直至盲目游吟歌手荷马用古希腊文记载才得以流传于世,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包含政治、宗教、社会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古代希腊,它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教材。


  希腊文学、哲学都受其影响,如苏格拉底的言论、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著述、维吉尔的诗《埃涅阿斯纪》等等。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读全译本《伊利亚特》《奥德赛》,汉译本读起来如散文、小说,没有诗的意境与美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一言以蔽之,就如读西方小说,无论如何也没有中国先民留下的夏商周史诗——《诗经》的意境与美感、对仗与工整。


  读荷马史诗倒是有如读中国《山海经》的感觉,荷马史诗叙述希腊人神共处的史前史,被打下凡尘的被造物——天使,在史前神仙打架时,天使长拉西弗自比于神(上帝),被上帝贬谪于地球,带下三分之一的天使,开启了地球上人神共处的史前史,天使比人类聪明、智慧,且有永生,凡凡夫俗子有死。


  荷马史诗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言及凡人有死,天使永生,其实荷马史诗里的主神宙斯不过被上帝驱逐出天庭的天使长,上帝委派他管理下凡的众天使、神仙及凡人,一言以蔽之,被造物天使和凡人都由上帝掌管,按照中国道家道教教旨教义,乃为灵界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掌管各路神仙和地上的凡人。


  荷马史诗多次言及凡人的命运由天神掌管,希腊人始祖与特洛亚人始祖家族基因都有天神血统,所以神勇无比,打起仗来舍生忘死,古希腊人与古特洛亚人的战争,主神宙斯、海神震地神波塞东、射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等神袛干预地上人类族群的战争,神袛之间有时还为帮谁不帮谁发生争执。荷马史诗称战神阿瑞斯为人类毁灭者。


  鬼使神差干预作战双方的所有战事,当地上的人类一开战,主神宙斯便拿来金制天平在空中一秤,事先得之战争胜负,事先得之哪方将领阵亡。


  古希腊贵族奴隶主用黄金水罐盛水,用银盆洗手洗脸,他们以拥有牛群、羊群、金、银、铜为财富的象征,用牛羊向神献祭,上古各民族都用牛羊向神献祭,如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


  可以说荷马史诗是先于柏拉图《理想国》的希腊古籍,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在字里行间窥探古希腊先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也是一种上好的福份,别开生面的尘世神游。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推荐搜索词:

  

  1.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区别

  

  2.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

  

  3.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本文标题:伊利亚特和奥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