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什么被处死推荐文章1:一代名臣商鞅,最后为何惨死?商鞅的死对秦国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公元前338年,秦国的老国君秦孝公,因病去世了。


  对于秦国来说,秦孝公无疑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国君。正是秦孝公在位期间,秦国大力进行变法,革新了社会体制,彻底扭转了自春秋中期以来,秦国的衰退趋势。


  而且,自此之后,秦国开始逐渐对外扩张。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之后,终于彻底统一了天下。后世所谓的‘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的开头,指的其实就是这位秦孝公。毫不客气的说,后来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其实就是站在这位老祖宗的肩膀之上。


  不过,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秦孝公的去世,却让秦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接下来的秦国,必须要进行一个非常的关键的选择。


  这个选择,就是如何处理商鞅,是否要坚持商鞅的变法内容。


  在秦孝公时代,商鞅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大臣,没有之一。商鞅原本并不是秦国人,而是卫国贵族,所以他本名其实叫卫鞅。但是后来,卫国被魏国给变成了自己小弟,商鞅就去魏国做官,而在魏国做官期间,商鞅又得不到重用,所以最后才来到了秦国。


  而到了秦国之后,商鞅则是被秦孝公看中,让他帮忙变法。所以接下来,在整个秦孝公时代,商鞅就成了当之无愧的秦国二把手。整个秦国的耕战体制,都是他一手造就的。


  但是同时,因为商鞅主持的这场变法,侵害了太多秦国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从商鞅开始进行变法的那天开始,他就和很多秦国旧贵族成了死敌。秦孝公在世的时候,可以大力保护他,商鞅倒是也不怕这些旧贵族复。


  然而如今,秦孝公已经去世。新上位的太子,之前又和商鞅有仇,不可能会庇护商鞅。如此一来,商鞅的命运,就成了整个秦国的关注焦点:这位帮助秦国再度复兴的大功臣,到底会不会被清算?而如果商鞅被清算,那他建立的这套耕战体系,是否还会被继续用下去呢?


  这个问题,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很快,秦国高层就有了动作。在秦国高层旧贵族的污蔑下,商鞅被诬陷谋反。接下来,商鞅企图逃离秦国,但是最终却逃离失败。所以没办法,商鞅后来只能逃回自己的封邑,指挥自己封邑内的军队,抵抗前来抓他的秦国大军。


  但这样一来,却坐实了商鞅谋反的事情。所以在这之后,秦国开始派遣最主力的精锐,进攻商鞅的封地。最终,商鞅战败而死,尸体也被带回了咸阳,施以车裂之刑。同时,商鞅全家更是被赶尽杀绝,全族处死。


  一代改革名臣,为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商鞅,最后就落得这样一个五马分尸、全家被杀的结局,实在是让后人唏嘘不已。


  那么,为什么商鞅会走到这样一步?为什么偌大的秦国,就容不下商鞅这样一个功臣呢?商鞅的死,对于秦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历史上的商鞅,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呢?


  想要说明白这事,我们还得从商鞅变法本身开始说起。我们可以来捋一捋,为什么当时的那些秦国高层,对商鞅会有这么大的仇恨。


  商鞅和秦国的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2年。


  那一年,秦孝公刚刚即位。为了让秦国彻底强大起来,秦孝公主动发出求贤令,想要让各国有才能的人才,来秦国做官。而当时的商鞅,正好在魏国郁郁不得志,得不到魏王的重用。所以在这之后,商鞅就主动来到了秦国,并且通过秦孝公身边的一个宠臣,得到了面见秦孝公的机会。


  而接下来,商鞅和秦孝公的见面,其实并不算顺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商鞅用一些古代传说中帝王的治国之术,来劝说秦孝公,搞得秦孝公昏昏欲睡;第二次见面,商鞅又说了许多仁义道德之类的王道,搞得秦孝公更不感兴趣了。


  直到第三次,商鞅才开始和秦孝公讲法家那一套,讨论如何富国强兵。也正是直到这个时候,秦孝公才开始真正对商鞅刮目相看,认定商鞅确实是自己需要的人。


  很多人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商鞅来秦国,是主动响应秦孝公的号召。那为什么当时商鞅第一次面见秦孝公的时候,没有开门见山,直接说法家富国强兵那一套,而是要说什么王道和帝道呢?


  这其实恰恰体现的商鞅的智慧。


  正所谓‘交浅言深,君子所戒’。当时的商鞅,只是一个外来士子,而且还是从魏国来的士子,魏国当时和秦国之间,还是处于敌对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鞅上来就讲法家那一套,很容易会让秦孝公误以为他是魏国派来的奸细,会更不信任他。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本人的功利性其实很强。他其实不太在乎,秦孝公对他的第一印象如何。他真正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能不能真正被秦孝公重用。


  这种性格,从商鞅刚刚抵达秦国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来了。但同时,这种性格,以及法家学派主张的思想,也注定商鞅做事,会有些‘不择手段’。他只会考虑事情能不能做成,而不会考虑事情做成的同时,需要付出哪些代价,影响哪些人的利益。


  这种性格,其实才是商鞅最后悲剧的根本原因。


  得到秦孝公的认可之后,接下来,商鞅就开始在秦国做事了。但是没过多久, 商鞅就发现,想要在秦国做事,阻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很多。


  因为秦国的历史包袱太重了。


  有关商鞅这条历史线,我们先暂停一下,先说一下秦国的历史包袱问题。


  秦国的历史很长,据史书记载,在西周中期的时候,秦国王室的祖先,就被分到了甘肃那边去养马。后来,秦国祖先在西边不断崛起,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护送周王室迁都,所以得到了正式的册封,然后顺利建国。


  而建国之后,接下来在整个春秋初期,秦国开始逐渐崛起。到了春秋中期,秦穆公在位的时候,秦国更是逐渐控制了大半个关中地区,成为了中原西方的头号强国。


  但是接下来,当秦国再想向东扩张的时候,却发现东边有一个超强的晋国。此后的很多年里,秦国一直想要击败晋国,顺利完成东出。但遗憾的是,在春秋时代大部分时间,晋国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


  这样一来,秦国就被彻底堵在了西边,根本就出不去了。


  很多人可能会说,既然东出不行,那秦国为啥不向其他方向扩张呢?西边、北边,南边,那不是都有大量的空白区域吗?为啥秦国不向这些方向扩张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这些方向,实在没什么扩张的价值。


  秦国往西扩张,就是贫瘠的陕甘地区,当时那地方比较适合养马放牧,基本上都是西戎人生活的区域。就算秦国能控制这块区域,最多也就是能多一点养马地盘,对秦国没有多大好处,反倒是增加了统治难度。


  往南扩张,则是四川方向。很多人都说,四川是天府之国,如果秦国占领四川,那不是能国力大增吗?这个方向秦国其实也不是没想过,但矛盾在于,当时四川地区,还没修造都江堰。四川变成天府之国,那是战国中后期,秦国占领这块地方,修造都江堰之后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这地方基本就是不毛之地。而且,当时在四川地区,还有巴国和蜀国这两个国家。从陕西地区入蜀,路又是出了名的难走。只要蜀国那边,把汉中地区控制住,封死入蜀的大门。就算秦国再强,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在整个春秋后期,秦国其实也尝试过攻略汉中。但结果,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就算能短暂占领,最后也会丢掉。因为那块地方,路实在是太不好走了,当时连最简单的栈道都没有,只能去翻山越岭。


  而秦国往北,则是进入了蒙古高原。这地方对秦国来说,除了放牧之外,依然没什么价值。草原上当时根本就没多少人,而且地盘太大之后,也不容易控制,实在是没有扩张的必要。


  至于西边再往西,也就是所谓的西域,以当时的交通能力来说,实在是距离秦国太远。想要攻略西域,首先得击败西戎,彻底控制陕甘地区,然后通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但这条路,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同样太难走了,补给难度太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向,就是青藏高原。但遗憾的是,青藏高原上出现成建制的国家,那是唐朝的事情。在先秦时期,因为气候原因,整个青藏高原上面,压根就没多少人,而且也不能种地。


  这样一来,秦国几乎就被彻底锁死在关中地区了,基本上没法对外扩张。


  而不能对外扩张,就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自从春秋中期开始,秦国无法在对外扩张,国家利益这块蛋糕无法再增大。所以,秦国内部的增量博弈,就变成了存量博弈。


  简单来说,秦国能扩张的时候,从国君到贵族再到平民,会真正上下一心。因为对外打赢战争之后,整个国家所有人都能分到好处。但是不能扩张的时候,中间的贵族想要分更多的蛋糕,就只能加大压榨平民的力度,或者联手从国君手里夺权。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秦国一直在不断衰落。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交替的这段时间,秦国高层整整乱了将近六十年的时间,后世称之为四代乱政。在这六十年里,秦国高层常年混乱,贵族联手向国君争权,甚至出现过贵族逼秦国国君自尽的事情。


  如此,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秦国终于等到了新的机会。到了战国时期,原本强大的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这样一来,秦国就有东出的机会了。但同时,新分裂出来的韩赵魏三国,整体其实更加强大。尤其是魏国,虽然只得到了晋国的一部分,但是却可以压着秦国打。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二十多年以前,秦孝公他爹,秦献公登基了。


  秦献公原本是秦国的合法继承人,但是当年在四代乱政那段时间,秦献公他爹死的早。所以他爹去世之后,贵族们不允许他继位,而是让他叔爷回来接班了。此后,少年时代的秦献公,也不得不流亡魏国,这才保住了性命。


  而在二十多年之前,因为当时新即位的秦国国君比较年幼,由太后掌权。而那位太后掌权之后,又大力重用自己的娘家人,导致秦国旧贵族整体利益受损。所以,在这之后,秦献公才得以联系了秦国旧贵族,并且在这些旧贵族的支持下,顺利回国夺权,成了秦国新的国君。


  而按照当时的局面,秦献公本来是应该被那些旧贵族架空的。但是秦献公即位之后,却用了几个巧妙的手段,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当时秦献公借着要和魏国打仗的借口,直接迁都。迁都之后,秦献公就得以进一步摆脱那些旧贵族的控制。


  同时,因为要和魏国打仗,秦献公也得以控制军队,有了实际的军权。


  而接下来的二十年当中,秦献公在位期间,不断和东边的韩魏两国交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因为仗打赢了,秦国从上到下都能得到好处了。所以,在这之后,秦献公才彻底掌握了实权,并且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得到了那些旧贵族们的支持。


  再之后,秦献公就去世了,秦孝公登基。而秦孝公登基之后,一方面为了让秦国再次崛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摆脱那些旧贵族的控制,降低旧贵族集团的影响力,所以才会颁布求贤令,从外面招揽人才。


  在这之前,秦国几乎所有的官职,基本上都是由那些秦国本土的贵族来担任的。至于外来人才做官,基本上是没有的事情。这不光是因为秦国的旧贵族联手排外,也是因为在春秋时期,晋国彻底挡住了秦国东出的道路,同时也挡住了他国士子入秦做官。


  在春秋中后期,每次有外国士子想要入秦,都会被晋国劝返。而且,晋国还在文化上进行宣传,说秦国是虎狼之国,文化粗鄙落后。这样一来,自然就该更没有外来士子在秦国做官了。而没有外来士子入秦,则是进一步导致秦国本土的贵族,在秦国内部根深蒂固,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在秦献公时代,这些旧贵族之所以愿意支持秦献公,主要是因为秦献公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可是到了秦孝公即位之后,一方面,秦孝公资历尚浅,无法服众;另一方面,只要秦孝公想变法,就一定会触及那些旧贵族的利益。如此一来,那些旧贵族就可能不再支持秦孝公,甚至是反对秦孝公。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经过秦献公时代的收权之后,秦孝公手里已经有足够的兵权了。有了兵权,这也算是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商鞅开始做事之前,秦国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估计当时的商鞅,也会觉得很头疼。商鞅之前来自于魏国,而魏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在开国之初就进行了变法。所以魏国变法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旧贵族势力阻挠,变法的阻力很小。


  换到秦国这边,因为历史包袱的问题,如果商鞅想变法,就必须先解决这些旧贵族带来的阻力问题。


  这可咋整呢?


  如果换做一些没脑子的执政者,面对这种情况,可能会选没脑子的办法。比如说,直接对那些旧贵族集团大开杀戒。既然你反对我,那我就从肉体上直接消灭你!


  这种办法,一般在当代的网络小说里比较常见,而且会给人一种比较爽的感觉。但是放到实际操作当中,真的不太可行。


  因为对于秦国来说,这些旧贵族,恰恰是秦国统治的基础。如果秦孝公真的大肆杀人,很容易会导致国家崩溃,贵族联手反对他。而秦国内部乱了之后,接下来,魏国再趁势入侵。到了那个时候,秦国估计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历史上其实也不是没人这样做过。比如说,距离战国时期两千多年以后的某个朝代,国家也是到了被列强围攻的局面。当时朝中也有很多聪明的大臣,用各种实际行动,建设工厂,训练新式军队。然后,在这个时候,小皇帝掌权之后,在一群不太懂政治的激进官员的怂恿下,打算先杀几个一二品大臣,哪个大臣反对就杀谁,甚至打算把太后直接干掉。


  然后,小皇帝就被软禁了,一直软禁到死。而等到小皇帝死后,没过几年,那个朝代也就亡了。


  两千年前的秦国,面对的局面,其实和后世那个局面高度类似。如果当时商鞅真的撺掇秦孝公,让秦孝公直接对那些旧贵族大开杀戒,那他估计就真是魏国派来的奸细了。


  而当时的商鞅,为了成功推行自己的变法,则是选用了一种很聪明的手段。这种手段,就叫做‘从小事做起’。


  首先,公元前359年,也就是商鞅入秦一段时间之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首先开始推行一个叫《垦草令》的东西。简单来说,这套垦草令,就是鼓励农业生产,同时要求那些普通的贵族,也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


  商鞅的这一招,其实非常巧妙。


  从垦草令的内容来看,这套新政推行之后,对秦国整体来说,肯定是有利的,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秦国的战争资源。同时,这套垦草令,只是稍微触动了一部分中下层贵族的利益。而且,触动的利益也不算大。国家只是让他们自己去参与实际劳动,多劳多得。


  这个结果,对于旧贵族集团整体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套新政推行之后,对于旧贵族集团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其实是有利的。粮食产量增加之后,很多拥有大量土地的旧贵族高层,收益也更多,所以他们也愿意支持这项新政,不会太过反对。


  而在推行新政的过程当中,因为旧贵族集团的反对不太强烈,秦孝公和商鞅,也可以更多的任用外来官员。而当那些外来士子入秦之后,为了生存,势必会抱团群暖,这就进一步抵消了那些旧贵族集团的影响力。


  同时,因为商鞅是这项新政的推动者。所以接下来,那些外来士子入秦之后,自然也会以商鞅为首。


  此后的两年当中,垦草令推行的非常顺利,商鞅也就积攒下来足够的声望。所以在这之后,秦孝公就把商鞅正式推出来,作为变法的核心领导人了。如果是刚刚入秦的商鞅,被秦孝公赋予这么重要的任务,就算秦孝公再怎么支持他,他也没法服众。


  但是此时的商鞅,已经有了推行垦草令的声望,同时也有一些外来士子的官员支持。最重要的是,商鞅有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手里又有兵权。


  到了这个时候,商鞅才敢真正推行自己的一系列改革政策。


  大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商鞅跑到秦国首都的南门,去立起了一根木头,并且表示只要有人扛走,就能得到一大笔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门立木’。商鞅通过这件事,向秦国的普通百姓,宣告了自己的存在,然后就开始推行变法。


  所以,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第一次推出了一大堆的改革措施。在商鞅的改革当中,秦国开始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军功晋升制度,打破传统的世禄世卿制、推行小家庭体系等等。


  因为商鞅的变法内容太多,而且每一条,都深刻影响了秦国的命运。如果要细说的话,光是这些改革措施,就能写一篇十万字的论文,实在太复杂。所以,在这里,我们只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经过商鞅的这些改革之后,秦国的耕战体系,被粗略构建出来了。


  而当商鞅提出这些改革措施,并且开始认真执行之后,整个旧贵族集团,马上就开始疯狂反对了!


  这些秦国的旧贵族,为什么要如此激烈的反对这些变法呢?我们其实可以举一些例子。在变法之前,旧贵族可以轻易杀自己的奴隶,以及自己封地内的平民,而不用受到多少惩罚。但是在这之后,却会被严惩,导致这些旧贵族觉得自己受限了。


  在变法之前,旧贵族们只需要住在家里,让那些平民和奴隶为自己耕种,自己吃老本就行。但是变法之后,他们必须得自己去种地,必须要劳动,不能再光享福了。


  在变法之前,一个贵族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继承父亲留下的爵位和利益。但是变法之后,即便是贵族的儿子,也必须上战场杀敌,取得军功之后,才能得到爵位。


  除了这些改变之外,其实还有一大堆的变化。而这些改革,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让那些旧贵族们,开始生活的不舒服了。毕竟,谁愿意天天去种地,去战场上拼命呢?之前只要让自己手底下的平民,去做这些事情就好。可是改革之后,他们必须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这些旧贵族,也都希望秦国能够更加强大。但他们希望秦国强大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秦国强大起来之后,他们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而如果需要损害他们的利益,来让秦国强大。这个时候,旧贵族集团整体,自然就会极为抵触了。


  这种抵触,也是历朝历代改革过程当中,最难的一点。如果能够克服这种阻力,改革就能顺利推行。如果不能克服,万事皆休。


  但是商鞅当时克服了。


  因为在他这边,还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支持。这股力量,不是地位最高的秦孝公,而是那些看似普通的秦国百姓。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大部分的秦国百姓,都逐渐发现,这些变法原来真的是对他们有好处的。变法之后,他们就不用再缴纳大量的劳动成果,去供养那些贵族,自己可以多劳多得。而且,上战场杀敌立功,自己也有机会成为贵族。


  所以,当改革真正推行以后,那些秦国百姓,反倒是开始逐渐支持变法。有了这些百姓的支持,那些贵族反倒成了少数派。如此一来,商鞅的变法,自然就能逐渐推行开来了。


  如此,六年之后,当第一次的改革措施,得到了落实之后,商鞅又第二次提出来大量的改革措施。而这些措施,则是在第一次改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细化。不但彻底明确了土地私有制,而且还统一了度量衡,迁都咸阳。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博弈之后,最终,商鞅的这些改革措施,还是艰难的推行开来了。而当这些改革措施推行之后,秦国整体的耕战体系,也被确立起来。这个时候的秦国,终于开始焕然一新,国力蒸蒸日上。


  到了这个时候,商鞅的变法,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成功了。


  而当商鞅完成变法之后,接下来,秦国就开始再次发动对外战争,尤其是对魏国的战争。在商鞅的领导下,很快,秦国就打败了魏国,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而对外战争的胜利,则是让秦国的普通百姓,进一步获得了更多的好处,大家自然也就更愿意支持变法了。


  另外,收回河西地区之后,秦孝公为了表彰商鞅的功劳,就把临近前线的商地,封给了商鞅。正是因为被封到了商地,所以后来,卫鞅才被称之为商鞅。


  但问题是,即便到了这个时候,那些秦国的旧贵族,依然还是很反对变法。因为这套变法,确实伤害到了他们的利益。而且,秦国虽然对外战争胜利了,整体国力也在提升。但这些成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却并不足以抵消他们的损失。


  所以,那些旧贵族,此时依然很反对变法。但同时,我们必须要明白,这种反对,只是反对变法,而不是反对秦国本身。在这些旧贵族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秦国可以变得强大。但同时,他们自身能像以前一样,不劳而获,获得更多的利益。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了,然后他的儿子嬴驷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孝公活着的时候,既是商鞅最好的保护者,同时也是整个秦国变法的裁判。虽然从根本上来说,秦孝公其实才是变法的真正推动者。但至少在表面上来看,秦孝公还是更接近于裁判的角色,商鞅才是那个真正推动变法的人。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商鞅就彻底危险了。因为几乎所有秦国高层,都开始反对他。


  对于那些旧贵族来说,商鞅主持的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非常仇视商鞅。很多偏激者更是认为,只要商鞅死了,变法就没了,他们就能回到以往那种不劳而获的阶段。


  而对于新上位的秦惠文王来说,商鞅同样也是他最大的障碍。首先,在秦惠文王做太子的时候,秦惠文王曾经被身后的旧贵族推动,知法犯法,最后被商鞅严厉惩处,导致他的两个老师被处刑。所以从私人角度来说,秦惠文王其实和商鞅有死仇。


  从权力角度来说,主持了变法的商鞅,权力实在太大,随时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国君地位。这样的商鞅,同样也是留不得的。


  最关键的是,对于秦惠文王来说,如果把商鞅推出去,让那些旧贵族杀死泄愤,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对变法的抵触。秦惠文王虽然不喜欢商鞅,但他也知道,商鞅的变法是对的。所以,如果能用商鞅的性命,来熄灭那些旧贵族的怒火,然后继续维持变法的成果,那对于整个秦国来说,都是最好的结果。


  至于说那些在变法过程当中,得利最大的平民,他们或许因为变法,得到了商鞅的恩惠。但从平民的角度来说,他们感谢的是国家,而不是商鞅本人。而且,平民也不可能联起手来,一起保护商鞅。


  所以,这个时候的商鞅,继续留在秦国内部,就是必死无疑的下场了。最好的结果,就是马上逃离秦国,逃到其他国家去避难。


  但遗憾的是,因为商鞅自己颁布的一些法律,商鞅在逃离秦国的时候,因为没有带通行证,所以没办法离开秦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商鞅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封地,为了保命,不得不起兵反抗。


  而这样一来,他的反叛行为,自然也就被坐实了。所以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然后全族被杀。


  如果按照秦国法律来看,因为商鞅确实起兵反叛了,所以对他处以这样的刑罚,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的,谁也说不出问题。至于说商鞅之前的那些贡献,不好意思,按照秦国法律,功不抵过,最多只能让大家同情他一下。


  这就是商鞅必死无疑的原因。


  回顾商鞅被杀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商鞅想要活命,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在秦孝公病重的时候,逃离秦国。但对商鞅来说,他把自己的理念看的更重,不愿意看到自己离开秦国之后,自己的变法事业毁于一旦,所以才会想留下来。


  当然,如果商鞅想活命,就算没有提前离开,也可以在秦孝公去世的时候,提前准备好退路,准备好所谓的通行证,然后从容离开秦国。


  除此之外,商鞅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直接起兵造反,成为秦国的国君。以商鞅的声望和权力,未必做不到这种事情。一旦造反成功,商鞅就可以杀掉所有秦国旧贵族,自身自然就安全了。


  除了这两条路之外,商鞅几乎没有第三条活下去的路可选。后世的那些变法人物,也都用各自的故事,印证了这一点。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只要变法,就一定会触及到旧贵族的利益。主持变法的那个人,就一定会被既得利益者嫉恨。所以,绝大多数的变法主持者,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而如果想要善终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事后自己造反,自己成为新的统治者。至于说逃跑,在战国时期或许可行。可是到了后世大一统时代,基本上就是跑都没地方跑了。


  客观来说,商鞅的死,其实还是有价值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熄灭了那些旧贵族的怒火,确保了改革制度,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或许,商鞅当年之所以没有选择提前逃跑,正是为了这一天。用自己的死,来确保秦国的变法,可以顺利保持下去。


  从这一点来说,商鞅的死,其实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商鞅死了,所以秦惠文王才能从一定程度上,熄灭那些旧贵族的怒火,确保变法制度可以继续执行下去。


  如果当时商鞅没死,或者逃离了秦国,那后来秦国还能否继续保持变法的各种制度,反倒就此成了未知数了。


  商鞅为什么被处死推荐文章2:嬴驷即位之后,为何要处死变法图强的商鞅,甚至将其尸体车裂?

  战国初期,秦国国力弱小,时常遭受他国侵扰,为了改变这种面貌,秦孝公发求贤令,后商鞅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变法,历经二十余年,方使秦国逐渐强大。然而,秦孝公去世之后,即位的嬴驷不久便以“谋反罪”杀死商鞅,并诛灭全家。


嬴驷为什么要杀商鞅?

  从嬴驷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对于商鞅变法的政策,他应该是相当认可的。那么,为何嬴驷刚刚继位,便要处死商鞅呢?


  历来变法和改革,必然会触动相当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商鞅变法同样如此,“商鞅变法”虽然给秦国的崛起打下了基础,但商鞅也因此在秦国得罪了不少人。


  1.秦惠文王嬴驷。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一年后,时为太子的嬴驷触犯新法,由于当时新法推行并不算顺利,商鞅便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为由,决定惩处太子嬴驷。后因嬴驷作为储君,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对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施以黥刑(即脸上刻字)。对于此事,嬴驷恐怕多少都会有点忌恨。


  此外,在商鞅变法的各项政策中,军功爵制可以说是给了百姓一个难得的上升通道,也因此诞生了不少获得爵位的新兴阶层,这些人无疑对商鞅极为拥戴,而随着新法的持续推行,这个阶层的人数只会越来越多。在王朝中出现一个声望如此高的人,且在秦孝公病重时大权独揽,这不是任何一个君王愿意看到的。


  2.秦国宗室贵族。众所周知,周朝推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各个诸侯,而诸侯则又将诸侯国分封给宗室贵族和卿大夫,这些宗室和卿大夫不仅掌握着封地内的土地、经济和人口,甚至还掌握着一定军权,而且可以担任官职,直接参与朝政。


  秦国推行新法之后,虽然加强了君主集权,有利于国君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种资源,但宗室公卿的利益却受到了致命打击,这些人岂能不痛恨商鞅?秦孝公在位时,商鞅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这些宗室公卿只能选择隐忍,如今秦孝公去世,他们岂能不跳出来,对商鞅展开致命攻击?


  3.因罪受刑之人。商鞅变法之后实行严法治国,而先秦时期的法律又主要以“墨、劓、剕、宫、大辟”等肉刑为主,不仅会给人带来肉体伤痛,而且对人的精神也会造成极大伤害。例如公子虔在遭受黥刑后,又在迁都咸阳后再度触犯新法,结果又惨遭“劓刑”(即割去鼻子)。


  要知道,公子虔不仅曾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是秦孝公的兄长,在秦国的地位极高,就连他都没能逃过惩罚,更何况是普通贵族、官员或百姓?而这些遭受新法惩治之人,无疑对商鞅恨之入骨。


  在嬴驷刚刚即位,位置尚不稳固的情况,以公子虔为首的秦国宗室和公卿大臣,纷纷指责商鞅意图谋反。在这种群情激奋的情况下,而嬴驷本就对商鞅心怀怨恨和忌惮,已无其他路可选,只能宣布商鞅谋反。


商鞅最终兵败身死

  在决定诛除商鞅后,嬴驷当即下令以“谋反罪”追捕商鞅,商鞅自知杀死自己乃是大势所趋,不愿坐以待命的他,便打算逃出秦国。


  当时,商鞅的封地商於地区位于秦国东南,而秦国以西和以北乃是犬戎胡人所在,想要从这两个方向逃走必然要经过关中腹地,实在难上加难,向南虽然可以进入蜀地,且当时蜀地尚非秦国疆域,可蜀道实在太难行走,想要逃出去实在不容易。


  因此,当时摆在商鞅面前的其实只有两条路,或出武关逃往楚国,或经函谷关逃往魏国。当时楚国与秦国乃是姻亲,两国关系向来交好,商鞅根本不敢逃往楚国,想来想去其实只有出函谷关逃往魏国一条路可走。


  当商鞅逃至秦魏边境时,由于天色已晚,函谷关已经闭关,只好寻找客舍寄宿,结果客舍主人因为商鞅未带凭证,不敢予以接纳。好不容易挨到天明,成功混出了函谷关,魏国却因他曾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无处可去的商鞅,只得被迫潜回封邑商於,走投无路之下,只能选择拼死一搏。于是,他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然而此举却坐实了他谋反的罪名。秦君嬴驷得知消息后,立即调兵前往征伐,商鞅最终于彤地(今陕西渭南华州区西南)战败身死。


  商鞅去世后,尸体被带回咸阳,由于其起兵攻城已经坐实了谋反之罪,因此即便其身死仍然难逃惩处,秦君嬴驷最终下令将其车裂,并诛灭全家。


  商鞅被杀,一定程度确立了嬴驷权威,而他虽然杀死了商鞅,但却并未废除新法,且对于公子虔等守旧派,也并未予以重用,反而是继续从六国引进人才,这为秦国未来的强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鞅为什么被处死推荐文章3: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商鞅是怎么处死的

  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商鞅怎么处死的)后来,商鞅见惠王没有重用自己的意图,便在公元326年,听闻秦孝公继位后势力逐渐增强,周王室日渐颓靡秦孝公继位后颁布了求贤令,后来商鞅被选用后得到了重用,后又凭借他的智慧与卓越的才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商鞅,是位策略家更是位谋略家,同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位卓越又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我们大多数人初次知道商鞅的名字大约都是在历史课本的秦国的商鞅变法,那么最后商鞅的结局是怎样的?商鞅是怎么死的呢?


一、商鞅的背景

  商鞅在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专心研读法学治国。等他长大后便留在了卫国任职,可他心有鸿鹄之志。不愿屈居于这没有野心的魏国。但他为惠王出谋划策,并与他们一起商议大事,并且事情还总能成

本文标题:商鞅为什么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