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和胰腺的位置图
脾和胰腺的位置图推荐文章1:脾脏怎“藏”胰腺里?
张先生,年过7旬了,4个月前因直肠巨大管状腺瘤,在外地做了直肠肿瘤切除、回肠造瘘术,准备术后3个月做造瘘口还纳术。1月前体检时腹部彩超发现胰腺体尾部有个核桃大小的肿物,医生建议他尽快到医院进一步诊治。早就听说胰腺肿瘤,恶性程度高,发现晚,总体生存率低,预后差。张先生忐忑不安,几经周折,多方了解,预约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外科施宝民主任的门诊。施主任建议他做一个增强CT和血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正常,但胰腺体尾部确实有一个核桃大小的肿瘤,称之为占位性病变,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胰腺内副脾不能排除。尽管综合影像学和血肿瘤标志物结果,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这种情况,既可以手术治疗,也可以在排除恶性的情况下密切观察。张先生还是觉得一个不该有的东西长在胰腺上,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儿,还是趁着身体条件还可以,尽量及早住院手术。而且腹壁的肠造瘘也要还纳归位,也需要手术。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采用最先进的3D腹腔镜技术,施宝民主任在团队成员陈泉宁、林锐等医师的通力合作下,由于原来做过直肠的手术,腹腔内黏连较重,术中分离黏连,精细解剖,顺利完成了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既切除了病灶又成功保留了脾脏;同时将回肠造瘘切除并成功还纳,一次手术解决了两个问题。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显示:胰腺组织内异位脾组织。确定不是恶性肿瘤的欣喜之余,张先生就纳闷了:我的脾脏为什么会长到胰腺里呢?
原来还有藏在胰腺里的脾组织。人的脾脏位于左上腹肋弓的后方,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在胎儿期具有造血功能,出生后造血功能减退,主要作用是储存血液、过滤血液及免疫功能。
人体在发育过程中,没有绝对精巧的按部就班,常常有些意外,医学上叫做变异。正常脾脏的位置之外具有的脾脏组织或者包块,就称之为副脾。副脾的发生率为10%~30%,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脾门、脾血管、胰尾部、沿胃大弯的大网膜、小肠、结肠系膜。体积可大可小,大的可如蛋黄大小,小的就像花生米,小的居多;可少可多,少的就一枚,多的可以3~5枚,少的居多。长在胰腺表面包膜上的,容易辨认;若长在胰腺实质内,则与胰腺本身的内分泌瘤很接近,影像学上很难鉴别,经常被误诊为胰腺的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张先生的病情就是如此。
如果明确诊断为副脾,一般不需要手术。若副脾体积较大、发生扭转、破裂出血、导致肠梗阻等情况则需要手术治疗。得益于现代腹腔镜外科技术的发展,3D腹腔镜的推广应用,很多病灶可以在腹腔镜手术下得以顺利切除,使得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人体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既有普遍的共性,也有个体的差异,常常是对医者和患者双方的共同挑战,需要双方齐心协力,才能战胜病痛。原来藏在胰腺的脾脏就是因异常发育、偷偷溜到胰腺内的脾脏组织,虽酷似胰腺肿瘤,但也能得到精准处理,所以不必担心。
专家名片
施宝民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普通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门诊:周一全天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
擅长领域: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胆道畸形、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肿瘤的转移和侵袭性机制、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
担任国际胃肠病学及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外科学组全国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委员及胆胰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会内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山东大学学医学版》审稿专家。两次得到国际消化外科大会资助金(18届香港,19届日本),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2005年入选第二批山东省卫生系统重点中青年科技人才(1020工程),曾获山东省优秀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英文及SCI收录杂志11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
媒体 | 上海大众卫生
图 | 以上均为版权图
文 | 普通外科施宝民 李堃
编辑 | 宣传处
脾和胰腺的位置图推荐文章2:手术不慌,胰腺解剖GPS导航(从体表到神经支配+精美图集)
手术的基础就是解剖,手术做得好的大佬,术前就已经通过影像把手术过程了然于胸,知道能不能切的下来!胰十二指肠切除,胰体尾切除,这些普外几乎最大的手术都需要了解胰腺及周围解剖结构!请看下面总结?
胰pancreas 为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狭长,呈棱柱状,质地柔软,活体为灰红色,重82~117 g 。胰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的深部,横行于第1 、2 腰椎平面,紧贴腹后壁,属于腹膜外位器官。胰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有大量分解消化蛋白质、糖和脂肪的酶,对消化至关重要;其内分泌部分泌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主要调节血糖浓度。
胰的分部和毗邻
按胰的形态,从右向左分头、颈、体、尾4 部。胰头head of pancreas 膨大,下部有一向左的突起,称为钩突uncinate process 。胰颈neck of pancreas 很短,为头、体移行的狭窄部分。胰体body of pancreas 在右侧连接胰颈,走向左侧靠近脾门时逐渐变细,移行为胰尾tail of pancreas 。
胰腺前面与各组织关系
胚胎发育过程中,前肠尾端腹侧与背侧各发生一囊状突起,称为腹胰与背胰。腹胰发育为胰头,背胰发育为胰的其余部分。发育过程中,腹胰由腹侧向右转至背侧与背胰合并。若腹胰转移中出现异常,会形成一带状胰组织,环抱十二指肠降部,称为环状胰annular pancreas。倘包绕过紧,可引起肠梗阻。
5-8周胰腺发育情况
胰的毗邻十分复杂,临床上十分重要。
胰头被十二指肠呈“C” 形围绕,后面有胆总管紧贴在后方邻下腔静脉,两者均可被胰头肿块压迫,造成阻塞性黄疽或下腔静脉淤血。
钩突与胰颈之间有肠系膜上动、静脉穿过。
胰颈后方邻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以及由两者汇合形成的肝门静脉,肿块压迫肝门静脉时,可导致肝门静脉高压症。
胰体的上缘和后面有脾动、静脉贴附,前方邻胃后壁,后方横越腹主动脉、左肾和左肾上腺,上方与腹腔干和腹腔丛相邻,下方为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胰腺癌侵犯腹腔丛时,可引起持续性的剧烈疼痛。胰尾邻脾门,与脾蒂关系密切。
胰头
胰头(head) 位于腹中线右侧,脊柱的前右侧。胰头虽是胰腺最厚也是最宽的部分,但其前外侧平面仍然是平整的,由十二指肠曲围绕,上缘由十二指肠升部叠盖,然而在靠近幽门的位置,则行于一小段肠系膜之上。此处十二指肠位于胰腺上部的前方。胰头的十二指肠缘平整,并轻度凹陷,与十二指肠的降部紧密相连。有时胰头的一小部分呈钩型嵌入十二指肠降部壁内,此处的胰头与十二指肠之间,有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的吻合。胰头的下界在十二指肠第三部分(水平部)的前方,并与钩突相延续。在近中线位置,胰头和胰颈相连续。胰头和胰颈的边界前面往往是胃十二指肠动脉走行的沟,后面是一条相似但是更深的沟状结构,其内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以及其汇合成的肝门静脉。
前表面——胰头的前表面被腹膜覆盖,与横结肠系膜的起始段连接。
后表面——胰头的后表面连接着下腔静脉,并几乎遮盖了整个胰头后面;另外还与肾静脉的末端和右膈脚相毗邻。
胰颈
胰颈(neck) 宽约2cm, 连接着胰头和胰体。其往往是胰腺最靠前的部分,经常被描述为:位于门静脉前面,并与胰腺后表面上部紧密连接。胰颈的下部在肠系膜上静脉汇入门脉的位置前方,这一解剖特点对胰腺癌外科手术非常重要,因为肿瘤若侵犯这些血管会导致肿瘤无法切除。胰颈前面被腹膜遮盖,在网膜囊前方与幽门相邻。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十二指肠前上动脉从胰头与胰颈连接处的胰前面下降。
胰体
胰体(body) 连接了胰颈和胰尾。它是胰腺最长的一部分,并向胰尾方向不断变薄,变窄。其横断面呈三棱柱形,有前上、后和前下3个面。
前上面——胰体的前上面构成了胰腺前方近颈部的绝大部分。在外侧,其逐渐变窄,位置稍微偏上并与胰腺的前下面共同形成脾的前面。前上面由腹膜覆盖, 该腹膜向前下方与大网膜上升的前层相延续,并隔小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
后面——无腹膜,位于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左膈脚、左肾上腺、左肾及左肾血管(特别是左肾静脉)的前面。胰腺的后面与脾静脉紧密相邻,后者从左向右走行于胰腺体上的一个浅沟结构内。脾静脉位于胰腺后表面之间。此外,胰体与左肾之间通过肾周筋膜和肾脂肪组织相分隔。
前下面——胰腺的前下面以一条狭带起始于胰颈的左侧。由于胰体在其外侧,因此其不断变宽并形成胰体前面的大部分。胰体的前下面有腹膜包被,此腹膜又与横结肠系膜的后下层相延续。其下方有十二指肠第四部分、即十二指肠空肠曲和空肠袢。下界的外缘通常在脾曲的后上面。横结肠系膜的前上层腹膜在此处反折行于胰体前下面的上方。
上缘——右侧部较圆钝,较胖;随着腺体向左延伸,其表面逐渐狭窄锐薄。网膜隆凸在胃的小弯水平从上缘的右端突出,与胃小弯及小网膜后面相接触。上缘与腹腔干相邻,肝总动脉在胰腺的上方向右走行,而脾动脉沿上缘向左走行。脾动脉的行程经常高度迂曲,其往往在胰腺上界水平以上的某处发出。
前缘——是胰的前上面和前下面的分界线,也是横结肠系膜上、下两层的分界处。上层向上覆盖在胰的前上面,下层向后下遮盖胰的前下面。
下缘——是前下面与后面的分界线。在下缘内侧缘紧靠胰颈的位置,肠系膜下动脉从胰腺后面发出。肠系膜下静脉在下缘下方稍外侧的位置注入脾静脉的后面。这个位置在左半结肠切除术和CT扫描中,可以被用来分辨肠系膜静脉。
胰尾
胰尾(tail) 是胰腺最细、最外侧的部分。其走行于脾肾韧带两层之间,在腹中线位置与胰体延续,在成年人中约长1.5~3.5cm 左右。胰尾有时在脾肾韧带起始处即消失,有时可一直延伸到脾门位置。在后一种情况时,在进行脾切除术结扎脾血管时,胰尾可能会受到损伤。胰尾与脾动脉和静脉的脾支以及其分支相接触,并可能与脾门相连。
钩突
胰腺的钩突(uncinate process) 自胰头下外侧缘发出。其在胚胎学上与胰腺的其余部分不同,由于在胚胎学上发育生长的关系,使之位于肠系膜上血管的后方。这些血管与其前面连接紧密,并下行向前注入回肠系膜的根部。在后方,其位于主动脉的前方,其下方位于十二指肠第三段的上表面。因此,位于钩突的肿瘤往往不会造成胆总管的阻塞,但会因为和十二指肠的关系造成而十二指肠第三段的压迫。
胰管
胰管pancreatic duct 是排放胰液入十二指肠的管道,起始于胰尾,贯穿于胰的全长,沿途收纳胰液,最后在十二指肠降部管壁附近或管壁内,与胆总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
胰腺的外分泌组织汇入多个小的分叶导管,在通常情况下,最后注入一个单独的主胰管和副胰管。
主胰管在胰腺实质内从左向右走行,其走向主要朝后面,较少朝前面。主胰管在胰尾附近由小叶导管汇合而成,其在胰体内右行,沿途收集胰小叶的多数小导管,这些导管几乎垂直的汇入主胰管并形成“人”字结构。在B超下,主胰管可被辨别出,在成人,其头部直径约3mm ,体部直径约2mm ,尾部直径约1mm。在胰颈处胰管转向后下方,向右走向胆总管,并与位于其右侧的胆总管一起斜行穿过十二指肠降部肠壁,二者汇合,形成膨大的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 。
经常有一副胰管(accessory pancreatic duct) 会引流胰头下部和钩突的胰液。其口径较主胰管小得多,并仅收集胰头部胰腺组织的小导管。它沿胰管前面上行,二者之间有吻合管相互交通,并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minor duodenal papilla) 。该乳头位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前上方2cm处。若副胰管在十二指肠小乳头的开口发生闭锁,则分泌物可沿与胰管之间的吻合管而进入胰管。
主胰管和副胰管在解剖上变异很大 。副胰管往往缺如,此时主胰管直接引流钩突的胰液。主胰管也可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而钩突的胰液通过副胰管进入。主副胰管很少有相交。胰胆管汇合分正常型与异常型。正常型:胆总管与主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或形成共同管但长度8mm。异常型与胰胆系疾病关系密切。(参考文献:程琳. 胰胆管汇合MRCP解剖与胰胆系疾病关系[D]. 安徽医科大学, 2012. Kamisawa, Terumi, et al.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7.11 (2009): S84-S88.)
整理不易,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收藏,打赏[来看我][来看我]
脾和胰腺的位置图推荐文章3:做腹部CT扫描,告诉大家,肝脏,脾脏等在哪里?
脾和胰腺的位置图推荐文章4:人体“内脏地图”,别再说自己肚子疼,却不知道具体在哪里了
刘女士(化名)在退休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想着好好出去旅旅游,规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
大约在退休三个月后,刘女士出现了异常的腹部疼痛,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引起的,自行在药店购买了消炎药服用,用药后疼痛的确得到了缓解,于是她就没当回事。
后面在和朋友外出旅行的时候,她又出现了几次腹部疼痛,每次她都是去药店自行购买药物服用,她觉得肚子疼是小毛病。疼痛感一直持续了几个月时间,刘女士发现自己的腹痛变得越来越严重,且总有想排便的感觉,这才让她觉得情况不对,去医院进行了检查。
经检查,发现她的盆腔内存在有一个7cm的坚硬包块,考虑是卵巢癌。这个结果令刘女士难以接受,不过是小小的腹痛而已,怎么会是癌症呢?
腹痛对于大家而言都不陌生,很多人也和刘女士一样,觉得这就是小毛病无需挂怀。然而,这个想法并不正确,很多疾病都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如若可以及时抓住这些信号,或可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肚子痛,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英国对其全科医学研究库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腹痛年发病率为22.3%,其是全科医学门诊最为常见的就诊原因。
腹部不同的位置疼痛,可能代表不同的器官出问题
1、左上腹痛:
主要器官有胰腺、脾脏,胃等,疼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胃病、胰腺炎等。2、中上腹痛:
主要器官有胃幽门端、十二指肠等,疼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消化不良、心绞痛、主动脉夹层等。
3、右上腹痛:
主要器官有肝脏、胆囊等,疼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肝炎、胆结石、胆囊炎等。
4、腹部中间痛:
主要器官有大网膜、下垂的胃、横结肠等,疼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肠系膜疾病、急性肠炎、肠梗阻以及主动脉夹层等。
5、左下腹痛:
主要器官有乙状结肠、输卵管等,疼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附件炎、宫外孕、乙状结肠炎症等。
6、中下腹痛:
主要器官有子宫、膀胱、直肠等,疼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盆腔炎、前列腺炎、直肠炎以及膀胱炎等。
7、右下腹痛:
主要器官有盲肠、阑尾、回肠下端等,疼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阑尾炎、结肠炎、卵巢囊肿扭转等。
值得提醒的是,一些癌症的首发信号也可能是腹痛,这几种肚子痛一定要及时引起重视。
二、这几种肚子痛,可能是癌症的信号1、肝癌
肝癌引起的疼痛叫做“肝区疼痛”,疼痛主要会出现在右上腹部,多为刺痛、钝痛,但很容易和普通的腹痛混为一谈。除了腹痛以外,患者还会有消瘦、乏力、黄疸以及蜘蛛痣等症状。
2、肠癌
肠癌引起的腹痛多集中在中下腹部,为隐痛、胀痛,除了腹痛以外患者还会有排便习惯改变、血便以及粪便形态异常等症状。
3、胃癌
胃癌和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都会引起腹痛症状出现,多集中在左上腹部。但胃病引起的疼痛多具有规律性,一旦发现疼痛变得毫无规律,一定要警惕可能是胃癌来袭。除了腹痛以外,胃癌还会有反复烧心反酸、体重快速下降、黑便等症状。
4、胰腺癌
胰腺癌引起的疼痛主要在上腹部,表现为隐痛、胀痛,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剧烈疼痛,只有少部分患者累及到交感神经时,会有明显的腰背部、肩背疼痛。除了腹痛以外,胰腺癌还会引起患者出现厌食、黄疸、腹泻等异常表现。
腹部很多时候可以作为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当发现腹部出现这几个异常时,也需要警惕可能是疾病来袭。
三、除了疼痛,腹部出现哪些异常也需要警惕?1、腹部隆起有腹水
肿瘤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很可能会引起腹水症状出现。患者的腹部会明显隆起,内里存在很多的液体,很多患者还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出现。
2、摸到肿块
当发现腹部存在异常的肿块时,一定要引起警惕,这很可能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局部病灶体积增大。
3、没怀孕却出现妊娠纹
腹部出现异常的妊娠纹,可能是怀孕、肥胖等生理性原因引起,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所致,如罹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巨大卵巢肿瘤切除后、大量腹水消退后、部分脑垂体瘤造成激素异常时,都可能会在腹部出现妊娠纹。
腹部是人体脏器聚集的主要位置,当发现腹部出现异常的症状或是疼痛感时,要及时引起警惕就医治疗,切不可对其置之不理,否则很可能会将小病拖成大病。#谣零零计划##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参考资料:
[1]《胰腺癌:了解!面对!战胜!》.江苏省人民医院.2021-11-25
[2]《「肚子疼」到底是哪里在疼?一张“腹部地图”看得明明白白》.生命时.2021-01-29
未经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脾和胰腺的位置图推荐文章5:解剖丨脾、肾上腺、泌尿生殖发育、肾和输尿管
图片可点击放大查看
脾功能总结
脾的脏面
脾后方的毗邻
肝内胆管引流的主要变异类型
脾的腹膜移行
脾的显微结构
脾结构的主要特征
肾上腺
胰腺的毗邻肾上腺MRI:T1WI轴位、T2WI冠状位
肾上腺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
肾上腺微观结构、主要功能
肾上腺显微结构
泌尿生殖发育
男性和女性泌尿生殖系统发育的同源性
子宫阴道发育畸形
男性腹膜后肾和输尿管的毗邻关系
交叉异位肾:可能的排布关系
马蹄肾
肾筋膜的毗邻
肾和肾上腺后面观
肾CT断面
肾的表面(前后毗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