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爱国电影《栖霞寺1937》很多人都看过,该片记录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为了保护难民和中国军人的生命安全,以寂然法师为首的栖霞寺僧人自发组织起来,创办佛教难民收容所,先后援助和安置难民24000多人。


  这段发生在南京栖霞寺的故事,也是近代以来体现佛教僧人爱国情怀的重要篇章。事件主角寂然法师的伟大壮举令所有人赞叹与敬仰,而当年的栖霞寺还有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也不得不提,那就是时任栖霞寺方丈、从本寺走出去的一代爱国高僧若舜和尚。


  若舜和尚法相


  若舜和尚,海安曲塘镇人,生于1879年,年仅8岁便到本寺出家,直到18岁离开至宝华山受戒,在本寺度过了整整十年时光。在他的师父巨莲上人的悉心培养下,少年时期的若舜和尚就表现得与其他孩子不一样。为了让若舜有更好的发展,在他18岁那年,巨莲上人便送其到宝华山去受具足戒,这是成为一名真正出家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受具之后,若舜和尚留在宝华山专修戒律,一直到30岁才往金山寺参禅。在这里,若舜和尚遇到了他的另一位师父宗仰上人,转而随宗仰上人来到了南京栖霞寺。1921年,若舜和尚继任法席,成为这座千年古刹的方丈。然而,当年的栖霞寺百废待兴,重建与复兴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若舜和尚的肩上。


  海安本寺祖师纪念堂


  中若舜和尚,右雪烦法师,左法宗长老


  在那样一个战乱与贫穷的年代,筹资建寺的困难可想而知,为此,若舜和尚殚精竭虑,多方争取,终因其德行感召,得到农商总长张謇、盐务督办汪嘉荣、江苏省长韩国钧、都督程德全等名流护持,逐步使得栖霞古刹寺运大隆。若舜和尚的法缘还远及香港,每年都受请到香港弘法,南北奔走,席不暇暖,而其所有檀施,悉用造寺。在若舜和尚住持栖霞的十多年间,相继建成大殿、藏经楼、五观堂、檀阁、金汤阁、五云阁、鹿野堂、挹翠楼、客库房等数百间,置田千余亩,客众数百人,建法幢,立规矩,春传戒,秋讲学。又大事修葺栖霞名胜古迹,使栖霞宝刹足具规模。也正是这十多年间的苦心经营,让栖霞寺成了当时南京佛教界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


  1937年底,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城,当时的若舜和尚正在香港弘法,他所住持的栖霞寺,广大寺僧在寂然法师的带领下,发扬佛教僧人高尚的爱国情操,义无反顾地创办佛教难民收容所,援助和安置难民,留下了一段佛教界人士参与抗战救亡的佳话。


  不仅如此,当时在香港佛教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若舜和尚,还参与组建了香港佛教僧侣教护队与佛教掩埋队。1938年3月26日,香港佛教团体在东莲觉苑义学礼堂举办僧侣教护队与佛教掩埋队出征欢送会,若舜和尚在会上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了佛教徒卫国护教的意义与责任,勉励佛教徒积极参与抗战救亡。当年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申》还特别道了这一事件。


本文标题:若舜和尚与栖霞寺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