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推荐文章1:2020年武汉:江汉路步行街,新天地,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武汉外滩
武汉外滩
由沿江大道贯通东西,横越原五国租界区。其中德国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大楼、横滨正金银行大楼、水塔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口新天地
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心永清片区中山大道与芦沟桥路交汇处,毗邻长江二桥。集九幢历史建筑,户外露天美食、娱乐、高端购物、时尚艺术独特体验的多功能商业街。
江汉路步行街
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长1600米。宽度为10至25米,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也是“武汉二十世纪建筑博物馆”。江汉路与地铁2号线、6号线贯通同步,百年中山大道化身集商业文化、风情等于一体的景观大道。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即南洋大楼,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下首、民众乐园旁边,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是现存唯一国共合作的中央政府所在地。1927年1月1日至9月20日成为武汉国民政府办公处。在此作出如领导中国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确定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为京兆区,定名武汉等200多项重要决议。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推荐文章2: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历史意义就是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顺便说一句,孙中山的原意其实是“容共”,“联共”是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后来总结的说法。
当时在中国有两个政权,一个是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另一个是南方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政权。孙中山一直想要发动北伐战争。但就当时的实力对比,南方政权想要北伐比较困难。因为孙中山只有10万人的军事力量。而直系军阀有约30万人,从直系分化出来的孙传芳约20万人,奉系的张作霖也是30万人左右。
10万人的革命军队要怎么打赢军阀势力呢?那就是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北伐军从广州出发,首先进攻湖南、湖北。
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解放了武汉三镇,北伐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了长江中游,转移到了湖北,开启了湖北这一段伟大光荣的历史篇章。这个时候的武汉被称为“赤都”,是中国革命的首都。顺便说一个常识,武汉这个名词早就有,但是武汉建市始于1927年。北伐军解放了武汉,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就有了武汉市。
武汉建市以后,革命的内部矛盾更加尖锐。主要体现在中国国民党的左派和中国共产党,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的矛盾更加突出。蒋介石是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同时还是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掌握着武装。1927年1月10日,宋庆龄、孙科、宋子文等到了武汉,国民政府的顾问鲍罗廷到了武汉,一大批中央委员到了武汉,革命的中心从广东转移到了武汉,广州国民政府的地位逐渐降低。武汉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
定都武汉,本来是蒋介石的意见,但他却出尔反尔。因为他发现武汉被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所控制,对他造成了威胁。于是发生了很有名的迁都之争。迁都之争表面看来是争论把首都定在什么地方,实际上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之争。左派和共产党要掌握革命的主导权,蒋介石也想掌握革命的主导权。所以他带着部队向东,将总司令部设在南昌,形成一个军事中心。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武汉召开。会址就在今天汉口民众乐园旁边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楼。这个大楼也是武汉国民政府的办公地点,现在被辟为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楼
大部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都参加了二届三中全会,有一部分右派和亲蒋势力没有参会。但二届三中全会仍然是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它做出了几个重要决定,包括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会采取主席团制,实行集体领导,对党政军行使最终决议权。本次会议免去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保留了他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头衔,削弱了他的权力。所以说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次局部的胜利,虽然削弱了蒋介石的力量,但是没能掌握全部的军事力量。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的集体合影就是在南洋大楼上拍摄的。
1927年3月10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与会者合影
第三排右起第三位的邓演达,是国民党的左派、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也是国民党中掌握实权的人物。他掌握着黄埔军校的实权。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但实际上,黄埔军校的灵魂人物是邓演达。因为他是教育长,主要负责教学任务,与黄埔军校学生的关系最为亲密。后来蒋介石叛变,邓演达能够控制黄埔军校约一半的军官。这也是后来蒋介石抓了他非杀不可的原因。
第一排中间的宋庆龄,1927年可能是第一次到武汉。她在汉口住过两处地方,一个是南洋大楼,一个是现在黎黄陂路与沿江大道交会的路口,很漂亮的一栋房子,现在被辟为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
宋庆龄是个很有思想、很伟大的人,她既是孙中山的夫人又是孙中山的战友,但是她去世时不要求和孙中山葬在一起,而是要跟她的父母和照顾她生活50余年的保姆葬在一起。在武汉,宋庆龄积极领导妇女运动,投身革命工作。
1927年,宋庆龄在武汉留影
当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在广州、武汉和南昌。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简称党政联席会议)在武汉成立,标志着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开始。它是国民党在特殊情况下行使权力的最高机构。经过迁都之争,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定都武汉。这是武汉的光荣,也说明武汉确实是英雄的城市。
顺便说一下,在解放前夕,还没有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全国政协讨论新中国的首都定在哪里,一部分委员提出来定都武汉,但这种意见没有成为主流。其实武汉具备建都的条件,第一,地理位置很好,号称“九省通衢”。第二,武汉有两条大江,水资源充沛。第三,武汉的自然风光也很好,有山有水。所以在1927年,武汉成为“赤都”——中国革命的中心。
摘自《方志讲堂集萃(第四辑)》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推荐文章3: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编者心语
我是一名退休老年人,闲暇时喜欢去陌生城市自由行,走街串巷寻找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人文印记,走近那些渐行渐远的人文历史,感受有温度的文字记录。不求是否值得,只求不错过。四年时间走过85座大小城市,行程67550公里,横跨15个省市,记录人文景点2052个,那些闪光的印记,像行进的号角催我前行。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路5号,建于1905年。从1927年1月1日起,国民政府正式在汉办公。
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设于该楼,外交部长为陈友仁。在中国人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伟大历史壮举中,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旧址对于研究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近现代建筑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推荐文章4:珞珈史迹知多少:武大“国保”名单内外的历史建筑
武汉大学老牌坊被搅拌车撞损一事,引发全社会对文物建筑安全的高度关注。武大老牌坊是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五”)“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被列入“国五”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共包含15处文物建筑,是目前被国家文物部门所认定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的武大国保单位的范围。那么,这一范围是否包括了珞珈校园内现存所有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民国建筑呢?在名单之外还有哪些“珞珈遗珠”?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国五“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15处建筑
2001年列入“国五”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共有15处建筑,分别为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老图书馆、宋卿体育馆、学生饭厅及礼堂、男生寄宿舍、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华中水工试验所、周恩来故居、郭沫若故居、半山庐、六一纪念亭、李达故居。这其中,李达故居建于1952年,其余14处均为民国时期建造。今天除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外,其余14处均位于武汉大学校园内。
列为“国五”的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今武汉大学行政楼)
事实上,上述15处文物中的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已具有了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1983年武大举办校庆前夕,校方对校园内的一些革命史迹进行了整理修缮,并树碑纪念,其中“六一惨案遗址”和“周恩来同志旧居(一九三八年)”两处,同年被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六一惨案遗址”包括两大主要文物建筑,一是惨案发生地(男生寄宿舍),一是六一纪念亭。这三处历史建筑,随后在2001年也一并升格为国保了。
应该说,列入“国五”的15处武大历史建筑,总体上涵盖了珞珈山校园内现存的大部分最重要、最具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近20年来,武汉大学在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有目共睹。这15处文物建筑中的大部分,近年来都陆续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缮,并进行了活化再利用。如位于校园核心区的老图书馆,在2013年武大图书馆古籍部搬迁新馆后,被改造为校史馆,并保留了民国时期图书馆阅览大厅的历史原貌。大厅内至今完好保存着从民国时期使用至今的屏风门、桌椅等珍贵历史实物,并仍在使用,堪称难得。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阅览大厅今貌
文物保护的活化,是武大文物保护值得称赞的亮点。这15处保护建筑中的大部分,并没有因为被列为“国保”而成为“僵尸”。他们中的大部分依然作为教学科研用房使用,许多建筑的功能与初建时仍保持一致。如笔者在校就读本科时,就曾在原法学院、理学院等民国时期的教学楼中上过专业课,在宋卿体育馆上过体育课,在老图书馆查阅过图书资料,在老学生饭厅用过餐。文物建筑在继续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得以保持作为校园建筑该有的生气,同时也得到了妥善的维护,这是颇为值得称道的。
至今仍作为体育馆使用的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
不过,在珞珈校园内,仍有一些未能被一并列入“国五”名单中的“遗珠”。这些同样建于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未能一并被列入“国五”名单,未免令人遗憾。这些被遗落的历史建筑,主要包括女生宿舍、农学院、“十八栋”、珞珈山水塔、庚子烈士纪念馆等。
湖畔“蝶宫”:武大女生宿舍旧址
民国时期,珞珈校园内建有两栋学生宿舍,西侧较大的是男生宿舍,即今天世人所熟知的“樱花城堡”(也称“老斋舍”)。在其东面,还有一座体量较小的女生宿舍。这幢建筑最初平面为V字形,似一只张开双翼的蝴蝶,又似一轮新月,因此被称为“蝶宫”或“月宫”,又因其位于男生宿舍东面,而被称为“东宫”。
民国时期的武大女生宿舍“蝶宫”外景
“蝶宫”的设计者是武大校舍工程中的一位重要的外籍建筑师——德国人石格司(Richard Sachse)。石格司是近代在汉口本地从业的重要建筑师,设计了汉口租界的许多洋房,在今天汉口黎黄陂路上,就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是出自他的手笔。在武大,他被聘为总建筑师开尔斯(Kales)的驻汉全权代表和主要合作建筑师(Associate Architect),深度参与了珞珈山许多主要校舍工程的设计。在一些相对次要的工程中,石格司则独挑大梁,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工程,就是第一教职员住宅区(“十八栋”)和女生宿舍。
根据图纸档案显示,石格司在设计女生宿舍的过程中,经过了设计方案的大幅调整,将最初设计的一幢纯粹西式风格的建筑,修改为与男生宿舍相呼应的外观风格:在大楼的主入口,也设计了一座图案与男生宿舍圆拱门相似的圆拱,并在整个建筑的檐部装饰了带有中国元素的回纹图案。
女生宿舍主入口上方的圆拱窗
女生宿舍虽然外观看上去较为简朴,没有建宫殿式的琉璃瓦大屋顶,但其建筑在校园东部濒临东湖的小山丘上,当年其四周视野开阔,通风采光良好,且湖光环抱,景色极佳,许多曾寄宿其中的校友,都曾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生活上,女生宿舍的配套设施比男生宿舍更为完善。这幢三层楼的建筑,在抗战前仅有二三楼为宿舍,一楼是一个综合服务区,其中包括有琴房、会客室、商店、阅览室,以及一件“开小灶”的餐厅。这样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曾是学校里男生心目中神秘的存在,每年学校定期举办一次“女生宿舍开放日”,男生们在这天会集体参观女生宿舍,这成为许多男生校园生活中充满趣味的一天。
民国时期的女生宿舍生活场景
1949年后,“蝶宫”被改为教工宿舍,其西侧加建了一段,室内也多有改造,不复旧观。但建筑主体尚存,东侧的主立面风貌依旧。如今,这里已被修葺一新,但校方在主入口上错误地标上了“蝶楼”二字(历史上从无此称谓),不免是一处败笔。
命运多舛的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
在这次被撞击的武大老牌坊的背面,写着“文法理工农医”六个篆字,这是民国时期武大的六大学院。在这其中,农学院的创办和建设过程可谓命途多舛。武大农学院在1934年方才成立筹备处,1936年正式成立。学院位于珞珈校园的北部,北临东湖,南依狮子山,其间的丘陵岗地,分布有一系列农科教学科研用房,包括农学院筹备处办公室、鸡舍、乳牛房、猪舍、农具房、碾米厂、花房等建筑。
农学院是非常重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院系,院长叶雅各是我国著名森林学家。他对珞珈校园建设厥功甚伟,不仅在校园选址过程中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更亲自指导和参与了珞珈校园的植树造林,将昔日童山濯濯的荒岭,变成了一片葱郁的森林。在农学院的发展建设上,叶雅各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如在他的领导下,学院在1935年建立了乳牛房和羊舍,从上海购回了一批品种优质的荷兰乳牛和瑞士乳羊,在校园内生产牛奶和羊奶,供应师生饮用。这种在当时近乎奢侈的“享受”,是抗战前珞珈湖山世外桃源般校园生活的一个缩影。
1935年《国立武汉大学周刊》上刊登的农学院自产牛奶羊奶的消息
农学院主楼于1937年开工,但不久之后即因抗战爆发而停工,仅建至第二层。抗战后,学校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对这幢停工八年的建筑进行了复工,由于时局动荡,经费拮据,校方不得不对工程设计进行了缩减,取消了武大建筑标志性的绿色琉璃瓦,改为机制灰色平瓦屋顶,建筑细节的装饰也极尽简化。因此,与战前建成的文、法、理、工学院建筑群相比,农学院显得十分朴素,这一与众不同的建筑外观,也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
抗战后完工的武大农学院大楼
1950年代院系调整中,原武大农学院被划出,成为新成立的华中农学院的重要。而其在珞珈校园的原址,则成立了武汉水利学院,该校后改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水成立后,在此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校园建设,原来的武大农学院建筑被陆续拆除,只有农学院主楼和其西南侧的园艺实验室得以保留下来。2000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与武汉大学合并,这一片“故土”又重新回到了武大的怀抱。为了缅怀农学院首任院长叶雅各教授,原农学院大楼被武大命名为“雅各楼”。
“雅各楼”今貌
2012年,武汉市面向全社会征集第七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笔者当时曾向有关部门递交材料,建议将农学院旧址列入,这一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当年9月,“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列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并挂牌。
武昌最早的自来水建筑:珞珈山水塔
与汉口早在清末即已成立既济水电公司,城区居民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相比,长江南岸的武昌,尽管贵为湖北省会,但近代城市市政建设步伐却滞后许多。直到国民政府成立后的1930年代前期,武昌城区仍未能建成自来水厂,城中居民只能饮用江水或井水。
武昌最早用上自来水的地方,不是城墙内的老城区,而竟然是当时荒郊野外的东湖珞珈山。1930年底,武汉大学新校舍正在如火如荼兴建的过程中,校方也开始了珞珈山自来水工程的计划。当年11月,建筑设备委员会确定了以东湖湖水为源水,经过沉淀处理后通过水塔向校区供水的方案。该系统最初包括湖滨起水机房、半山沉淀池、山顶水塔等部分,由湖边起水机房抽取东湖水源,至珞珈山北坡听松庐东面的沉淀池进行初步沉淀,随后又抽至山顶的珞珈山水塔,分南北两根主水管,向山南山北各建筑供水。
这套自来水供水系统,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湖滨起水机自礼和洋行订购,水管等件则自西门子洋行订购。上世纪30年代时,武昌东湖清澈见底,水质十分优良,正常情况下湖水经过简单沉淀,即可直接饮用。但由于东湖水浅,每当湖面刮大风时,巨浪会将湖底泥沙泛起,导致原水浑浊。因此,校方很快又在水塔的西侧,修建了一座滤水机房,其内安置有滤水机,对经过沉淀的湖水进行进一步过滤净化。在滤水机房的更西侧,还建有一座清洗塔,定期对过滤设备进行清洗维护。至1932年,上述各工程均告完工。
民国时期的珞珈山水塔、滤水机房和清洗塔(由近及远)
在武昌城区,最早的自来水厂是位于清末湖北制麻局旧址的平湖门水厂,该厂于1934年春建成投用。因此,武汉大学的这套系统,是武昌地区最早的自来水生产和供水系统。1949年后,武汉大学将其移交给了城市自来水部门,改为“东湖水厂”。随着东湖水质的恶化,武汉市推行自来水“湖改江”,东湖水厂也逐渐完成了历史使命。当年的老建筑,在历年来的自来水工程改造过程中,也被陆续拆除,至今仅有珞珈山水塔一座建筑保存至今。作为近代武昌自来水事业起步的重要历史见证物,珞珈山水塔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理应尽快得到文物认定的身份。
水塔虽然名叫“塔”,但事实上更像是一座两层楼的攒尖顶六角亭,其中一层安装供水设备,二层是可供登临眺望的一个观景台。水塔由石格司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整体建筑风格与珞珈校园主要建筑一致,屋顶也覆盖绿色琉璃瓦。这座水塔,原本是汉协盛营造厂老板沈祝三承诺免费赠送给武大的,但后来因为世界经济大萧条、长江大洪水、一·二八事变等原因,汉协盛出现严重亏损,武大为了表示同情,还是按造价支付了水塔的建筑费用。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第一教职员住宅区、珞珈山水塔等全貌
除了上述几座建筑外,珞珈校园内还有其他一些未列入“国保”名单的民国校园建筑,如第一教职员住宅区别墅群,仅有1938年周恩来、郭沫若短暂寓居过的两栋列入,这显然是对文物整体性的一种不合理的分割。民国时期武大在珞珈山麓创办的“私立武昌东湖中学”,也有一幢校舍建筑“庚子烈士纪念馆”保留至今,该建筑同样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参见《一座小楼的革命史:从庚子革命到武汉抗战》)。笔者认为,除了进一步加强包括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在内的现有15处“国五”名单中文物建筑的保护外,有关部门也应尽快扩大这一国保项目的具体范围,将现存珞珈校园内民国时期重要历史建筑,完整地纳入“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这一名目之中,以推动武汉大学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推荐文章5:AI复原丨中山大道的前身竟是汉口城墙
湖北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徐愉舒 通讯员 王有珍
为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江汉关博物馆原创展《百年老街 汉口脊梁——中山大道百年历史图片展》,近来先后走进知音号时光码头、汉口江滩、江汉关社区等地开展“文化五进”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欣赏。
展览在影像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山大道及其折射的城市发展历程为主线,带领公众打捞江城记忆,追溯城市之根。现借助AI复原技术对展览老照片进行处理,试图让过往瞬间“动”起来。一起来回望中山大道的百年历史吧!
中山大道修筑在汉口城墙基址上
很多人知道武昌古城曾有城墙和九个城门,其实,汉口也曾有城墙。
展览介绍,19世纪中叶,太平军与清军为争夺武汉展开多次拉锯战。清同治三年汉口商绅为防卫捻军袭扰修筑城墙,同时也起到汛期防洪的作用。
图为1906年汉口城墙。
1907年,为配合卢汉铁路建设,汉口城墙被拆除,在原城墙基址上修筑马路,当时叫后城马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条马路更名为“中山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正式命名为“中山大道”。
图为民国初年的汉口后城马路。路左是中国商绅修建的汉口“模范区”,路右是外国租界。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9年汉口后城马路改名中山路。图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山路。
1945年10月,武汉市民在中山路庆祝抗战胜利,迎接中国军队进城。
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众多
中山大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据统计,各级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共有150余处。
每栋建筑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们中,既有曾上演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南洋大楼、八七会议旧址,又有开启中国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汉口水塔、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更有引领现代都市风尚的民众乐园。
南洋大楼,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为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图为1931年的南洋烟草公司大楼。容芳摄
1924年江汉关大楼建成前,汉口水塔一直是武汉最高的建筑。图为建设中的水塔。
梅兰芳、周璇等当年的“顶流”明星来武汉,必打卡的民众乐园。老民众乐园包括万象,既是时尚集合地,更承载着老武汉人的美好记忆。
摩登大道曾是全中国首条近代马路
这条摩登大道的最早规划建设者,是被称为“武汉之父”的张之洞。作为中国第一条近代马路,从诞生起,它便走在潮流前线。
中山大道(当时叫后城马路)建成后,随着道路两旁中西合璧建筑的修建,逐渐成为老汉口最重要的商业交通干道。
1929年,武汉第一辆公交在中山大道诞生,从硚口到花楼街。这趟公交运营了很久,坚持用武汉话站。
2016年,中山大道升级改造完工,实现全新蝶变。如今,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百年中山大道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湖北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推荐搜索词:
1.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
2.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开放时间
3.武汉国民政府旧址需要预约吗
本文标题: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