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推荐文章1: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你参透了吗?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你参透了吗?】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1877年的今天,大师王国维出生。 ????


  :人民网


  【免责说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公众号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推荐文章2:悟王国维之人生三境界

  湖南法院网讯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虽然我不是一个成大事业者,更不是一个大学问者,但是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我的人生也是这三种境界的一个小的缩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为一名学习了六年法律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是我一生的追逐。自毕业以后,我目标就瞄准了法院系统的公务员招录,立志成为一名法官。只有志存高远,高瞻远瞩,锁定了目标,才会为这目标努力奋斗。恰巧安化县人民法院招录公务员,我的条件又十分符合,内心充满激动,毫不犹豫的就考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犹记得复习公务员考试的时候,一手抱着三个月大的阳宝,一手捧着厚厚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在进行面试培训的时候,还带着只有五个月的阳宝去益阳参加了八天培训,班里的同学还笑话我带了亲友团;接着又通过了体检和政审,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历经半年之久,终于顺利的考上了安化县人民法院。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记得第一次来到安化法院,看着法院大楼上面庄严高悬的国徽,内心激动无比,一股神圣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虽然之后的工作中遇到很多艰辛,虽然会被别人笑话“没钱没权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虽然会被别人讽刺为“司法民工”,但是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坚信能用手中的法槌敲出公平与正义的时代最强音。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告诉我们:第一要立志,要确定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进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困惑和迷惘,也有豁然和开朗。也许你在为生活而忙碌奔波,也许你在为工作焦头烂额,抑或是为情感所困,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敢独上高楼,只要肯衣带渐宽,愿意回首,你的奋斗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推荐文章3:看懂王国维人生的三境界,你会发现和抑郁康复的3阶段一模一样!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万事万物本质都是相通的,记得在刚上高中那会,语文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王国维的作品《人间词话》。


  这是一部诗词评论专业著述,在书里,他以诗词比拟人生,其中人生境界的观点更是吸引了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当时不理解,但二十年过去了,回首再看,其实这不只是人生境界的阶段分析,更是任何一件事情达到彼岸的规律。


  今天我不讲人生阶段,我们来从抑郁的康复角度理解这段经典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境界中,介绍的是中国北方每当玉露凋伤,西风来临之时,草木黄落衰败急促且明显。人们爬上高处不仅寒风刺骨,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番沧桑之感。


  形容人的一生,会经历这样类似的阶段,这时候人们会觉得过去熟悉的依赖的事物,渐渐离去,迷茫感油然而生。


  在刚刚抑郁时,每个人都是彷徨失措的。


  情绪容易失控,而且忍不住想哭,所有的一切都从这个失控感开始。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就这样了,这个阶段是最迷茫也是最痛苦的。


  「上高楼」可以说是所有抑郁症患者共同的期待——康复。


  「望尽天涯路」代表着一种无奈,那种遥遥无期的痛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这首词原本是写恋爱关系中的相思之苦,只不过这种关系中带有一种偏执、殉身无悔的味道。


  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择一固执殉身无悔的精神”,却是仁人志士共有的情操。


  就像孔子为了他的仁政周游列国,哪怕如丧家之犬也不曾动摇;


  佛陀为了让所有人觉醒,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去寻求解决之道,这个很像最近那部热播剧《边水往事》中猜叔对沈星说的一段话: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句是一句禅语,代表人认定一个目标,就一定要做到,无论期间有多大的痛苦都会勇往直前,这就是愿行合一。


  很多抑郁的人经历了上一个阶段的迷茫后,可能在网上也能找到各类解决抑郁的方法。


  有些人可能吃了一段时间药物,或者心理咨询了一段时间,还是不见效果。甚至有人看相关抑郁的内容不顾一切了。


  这个阶段也是人们最崩溃的时候,越是执着,越是痛苦。可我想说,康复的过程是一定要有这个阶段的。


  没有这份坚持,也就没有那种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这个时候哪怕“为抑郁消得人憔悴”,也要在对的路上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康复的可能。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说第一层是对康复的遥不可及,第二层是对康复的坚守,那这一层就是经历了痛苦和磨练后的释怀和顿悟了。


  你一定经历过做一件事情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效果,最后快放弃那一瞬间,自己竟然做到了。


  在康复之路上,熟悉森田疗法的人一定都知道森田正马博士的故事,自己患上神经症十几年,怎么治疗都无效,最终在父母忘记给他寄钱,自己以为最后没人管他,抱着必死决心没日没夜学习,结果不知道哪一天竟然康复了。


  是不是很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呢?


  这份康复背后,是他多年的努力积累,那突然的康复并非单纯是意外之喜,也是努力最后的那一哆嗦。


  很多抑郁的人发现自己无论怎样也无法改变原生家庭,改变自己的人格缺陷,最后接受自己的过往,接受自己的经历,接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接受自己就是有这样的原生家庭,


  当接纳这些后,突然发现内心冲突少了,痛苦也自然而然没了。


  真应了心理学经典悖论:当你不想改变的时候,改变才真正开始发生。


  康复并非自己一飞冲天,你过去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过去的时候你陷入了执念,可回头来看,也正是这份执念助你走上了康复之路。


  所以不要怪罪任何阶段,该走的路,每个人都少不了,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都不能取得真经(康复)。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推荐文章4:伟人的境界与众不同: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新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书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上述词句本来是描写爱情和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断章取义”用以表现事业和治学,赋予它们更深刻的内涵,足见王国维学问之大。


  对于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很多人扩展为“读书三境界”“治学三境界”“人生三境界”等,大部分人把这“三种境界”解释为:


  第一境界:心系爱人(本意)——树立目标;


  第二境界:为伊憔悴(本意)——坚持不懈;


  第三境界:她现身旁(本意)——终有所获。


  这样的解读并没有什么错。但我觉得,许多人忽略了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大”字。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应该是那些知名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能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毕竟是少数人,伟人们的境界一定与众不同,本文尝试对王国维“成大事业、大学问三种境界”进行新的解读。


  (1)第一境界:大志向,使命感,独辟蹊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句摘自晏殊《蝶恋花》,描写的是闺怨和思夫,本意是西风刮了一夜,树已凋零,人也一夜未眠。独自登上高楼,望眼欲穿,心爱的他在哪里呢?愁绪飞往天际,没有尽头,苍茫之感油然而生。


  古人有太多的诗词来描写闺怨、思夫,可见古时候人们联络之难。现代人再也感受不到古人那种思念之情,如今咫尺天涯变成天涯咫尺,无论人在哪里都可以通过电话和视频及时联系,思念似乎已成了一种历史。古时离我们虽远,但我们只要想想几十年前,我们不也是常常因为一封信而牵肠挂肚吗?


  王国维把古人描写相思的佳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种境界,应该取的是字面意思。“昨夜西风凋碧树”可以理解为人类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和尔虞我诈。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之中,人要想成大事业、大学问,只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高瞻远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独辟蹊径。


  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碌碌无为的,只有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独上高楼”,他们的志向和世俗迥然不同,他们耐得住孤独,毅然选择并走上了人间罕至的小路,就像佛罗斯特在《未择之路》一诗中所写:“树林里分出两条叉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条,从此决定了我人生的迥异……”


  在这里,我把重点放在“大”字上面,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有远大的志向,伟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志向不同凡响。爱因斯坦、李白、杜甫、贝多芬、王阳明、康德这些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大哲学家都有宏伟的抱负,他们都有一种使命感,献身社会、献身人类,都是为民族、为时代、为人类命运而忧心忡忡者。


  而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为谋生、追名逐利,出于这种动机的人也许会有所发明创造,成为企业家、文学家、思想家,但只能是三流的、四流的,绝不可能成为爱因斯坦,成为曹雪芹,成为李白,成为托尔斯泰……


  (2)第二境界:大努力,献身精神,锲而不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句摘自柳永《蝶恋花》,此句仍写情人间的相思之苦。因为情有独钟,即使因相思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一个“终”字,使得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靡他的才子词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把天下有情人彼此思念的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王国维以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二境界,是向世人表明:成大事业、大学问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会遇到艰难险阻,必须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废寝忘食,攻坚克难,经过辛勤的努力,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成大事业、大学问需要对目标的持续专注,坚持不懈。许多人只看到了伟人的成就和荣耀,而没有看到其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就像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献身精神,伟人们绝对视事业为生命,为了事业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曹雪芹写《红楼梦》难道是为了得什么文学奖吗?对于他,生与死的唯一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写作。伟大的作家都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强者。


  罗素同样是一位“欲不死,必生于数学和哲学创作”的人,他之所以活下来,仅仅是因为想探索数学和哲学真理,对世界怀有一种惊异感和好奇心。创作对于他,乃是处于生命的必然性,是他生命的驱动力。


  (3)第三境界:大孤独,孜孜以求,厚积薄发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句摘自辛弃疾《青玉案》,描写的是词人不断追寻之后与心上人相会的欢悦心境。不停地找啊找,找了千百遍而没有找到,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原来她在灯火冷落之处。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充分显示了她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


  王国维以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三境界,是指成大事业、大学问必须孜孜以求,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在足够的积累之后,必然由量变到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成功了。


  许多人都有过灵感显现的时刻,当你为某些事情付诸努力、苦思冥想,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折磨,经过长期努力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之际,突然眼前一亮,找到了,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所谓的“灵感”,多半是潜思冥想之余的豁然贯通,灵感是辛苦劳动而获得的奖赏;而“机遇”,只偏爱那些有所准备的头脑。其实,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炼之后,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此时再回首来时之路,便有豁然开朗之感。功夫下到了,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是“大孤独”者,因为他们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不一定就能被同时代的人所接受。对于伟大的人物来说,其创造过程是无法与世人分享的,唯有熬过了那些被孤独照得通体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由上述分析可见,伟人们的境界与众不同,伟大的人都有“大志向”,经过“大努力”,经受“大孤独”。在第一境界中,我们发现伟人们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志存高远,仿佛生下来就带有使命感;到了第二境界,我们看到伟人们的事业就是其生命,他们不做此事,就活不下去;到了第三境界,我们看到伟人们享受着大孤独,他们为目标孜孜以求,经过艰辛探索,终有所悟,最终“鹤立鸡群”,成为旷世伟人。


  本文翟海潮,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推荐文章5: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对应三首绝美宋词,隐藏三段才子爱情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


  苏轼之后,中国近代又有一位旷世全才横空出世,他就是在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经学、戏曲、教育、甲骨文等方面均有极深造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浙江海宁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接受传统教育,青年远赴海外留学,中西合璧,各取所长,是当时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


  对于王国维,我们即便没读过他的作品,也必然听过他的人生三境界理论,出自其代表作《人间词话》,原文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的三境界理论之所以堪称经典,其绝妙之处便在于巧借宋词名句,用以表达枯燥的治学理念和人生哲学,将美丽“皮囊”与深刻“灵魂”完美结合在一起,可谓是独具匠心,惊艳百年。


  三境界,三句话,三首词,三段才子爱情,且看王国维如何给绝美宋词赋予了深刻哲理。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话在原词中的意思是:“昨天夜里秋风萧瑟,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遥望那消失于天涯尽头的道路。”晏殊此词,意在通过高楼独望刻画主人公的望眼欲穿,描绘的是恋人间的离愁别恨。


  王国维引用这句话,用以表达一个“立”字。即:只有不畏孤独与艰险、敢于登高望远者,才能在漫漫天涯路上找到前进的方向。在这第一境界中,王国维强调,成功的第一步是立志、是下决心、是找准目标和定位。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原词中的意思是:“我虽日渐消瘦却决不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柳永此词,意在表达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对爱情的忠贞,言辞间既有万般柔情,又可见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王国维引用这句话,用以表达一个“守”字。即:为了达成目标、实现理想,必须做到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即便因此劳神伤身,也不后悔、不放弃,坚决坚持到底。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在原词中的意思是:“我在人海中寻找了她千百回,不曾想不经意间一回头,却在灯火零落处发现了她。”辛弃疾此词,意在刻画出一位孤高美丽的女子,描绘苦苦追寻心上人的痴情人,终于得偿所愿。


  王国维引用这句话,用以表达一个“得”字。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虽然可能会长期努力却一无所获,但只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定然会在某个瞬间恍然大悟,收获成功。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换言之就是:悬思——苦索——顿悟。三者先后为序,缺一不可,先有明确目标,再去坚持追寻,最后才能达成所愿。


  参考资料:《人间词话》、《全宋词》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所有。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推荐搜索词:

  

  1.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分别是什么

  

  2.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分析

  

  3.王国维的三种境界的理解

  

本文标题:王国维的三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