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推荐文章1: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绣花:毛爷爷的文字好可爱

  记得2010年左右,我在天涯上追天下霸唱的小说《鬼吹灯》,小说第一部开头说了这样一段话:


  “盗墓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我当时就觉得这段话特别有趣,忍不住默念几遍,把它背了下来。


  于是就激发了读下去的兴趣。


  小说果然精彩得很,奇闻异事,古今怪谈,历史神话,上山下乡,真是看得我欲罢不能,茶饭不思。


  在那年的暑假,这本书帮我度过了很多燥热的午后和难眠的深夜。


  那段时间,这本小说和孔二狗的(黑道风云20年》、萧红的《呼兰河传》成为我休闲娱乐三大宝书。


  几年后才知道,天下霸唱的这段话,并不是他原创,而是改编自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告》中的一段话。


  文章的原话是: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霸唱不过是将“革命”换成了“盗墓”,立即就让这个小说变得生动可爱起来。


  我的感触有两个:


  一是毛主席真有才!


  诗词自不必说,就是一篇严肃的政论文章都被他说得这样新鲜脱俗,生动可爱。果然,伟人的伟大是多方面的。


  第二,这段话可以作为很多文章的开头。


  我们只需要像霸唱那样把“革命”换成任何一个他想表示的工作的词,比喻“做快递”“刑侦工作”“做早点”“建房子”“开饭店”“考大学”……放在文章开头,都很自然流畅,而且会立刻让文章生动、鲜活起来。


  闲来无事,信笔写来。没有主题,不成体统。


  海涵海涵!见谅见谅!


  更多文章,请点击陈大苕家的二狗子的主页。


  (已开通全网维权,请勿抄袭,违者)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推荐文章2: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毛选》中的斗争性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这句话是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告》中所提出的著名论述,用以强调革命的激烈性质和斗争的必要性。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句话,光听就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简单明了,却蕴含深刻哲理。放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不仅仅是政治层面,更是人生的思考、行动的准则,以及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1. 革命的本质:从舒适中跳出来

  “请客吃饭”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温馨的饭桌,客气的寒暄,大家客随主便,这是一种舒适、从容的社交状态。而毛泽东的这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直接把革命的本质划了个大叉——革命从来不可能是舒舒服服的,也不可能是体面优雅的。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种哲学:一切改变都是痛苦的,一切创造都是伴随破坏的。生活中,当你想改变现状,比如跳槽、创业、减肥、学习一项新技能,这些事情是不是都充满了挑战和痛苦?想象一下你每天熬夜学习新东西,还是想着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日子,有哪一天会像在家追剧那么轻松?没有!改变的过程从来是撕裂的、不舒适的。这个道理,正是革命的本质。


  

2. 阶级对立:旧规则的打破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句话直接点明了革命的终极目标——打破旧有规则。旧的东西总是“看起来”顺理成章,它们根深蒂固,可能是社会制度,也可能是你脑子里的固有观念。


  但是要知道,任何新生事物想要诞生,旧的东西必须让位。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科技进步,无数新产品、新技术在颠覆老产业,比如电子商务让传统零售业逐渐式微、人工智能正在取代部分体力劳动甚至脑力劳动。这一切的背后,不也是一种“革命”吗?破旧立新是规律,但“破”的过程必然带来摩擦、阵痛,甚至剧烈的冲突。


  

3. 行动哲学:温良恭俭让行不通

  毛泽东强调,革命不是“文质彬彬”的事,也不是“温良恭俭让”的事。这句话在哲学上说的是什么?是行动的直接性和果敢性。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陷入“完美主义陷阱”——纠结于一切细节,害怕冒犯别人,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我们希望每件事都按部就班,不出差错,但结果往往是停滞不前。


  试想一下,一个人想追求梦想,却每天坐在办公室“等机会”;一个企业想创新,但害怕失败而不敢冒险;一段关系需要改变,但双方都不愿迈出第一步。这些例子,不都是“请客吃饭”式的假和平吗?革命教给我们的是:与其担心失去,不如直接行动。


  

4. 现实意义:革命精神永不过时

  今天,这句话还能教会我们什么?革命的背景虽然是阶级斗争,但“革命”的内涵已经超越了时代和领域。放到当代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属于自己的“革命”。


  在个人成长上:想要突破自我,就得有勇气改变,拒绝妥协。比如,你长期被一份工作压得喘不过气,但又害怕辞职后的不确定性,这时候你需要的是一场“心理革命”——摒弃对稳定的迷恋,勇敢去追求理想。


  在社会层面上:面对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敢于发声、敢于行动。这种革命精神体现在无数普通人的努力中,比如推动环境保护、推动社会改革,这些并非靠“温温吞吞”的谈判能实现的,而是靠坚定不移的行动。


  在文化层面上:每一种新潮流的崛起,背后都是对传统的颠覆和重构。比如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它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倒逼了各行业转型。这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文化变革。


  

5. 我们每个人的革命使命

  最后,毛泽东这段话之所以震撼,是因为它指出了改变本质的不可逃避性。你可以选择不参与,但你无法逃避革命的结果。革命,不仅仅是推翻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更是一种敢于突破现状、改造世界的态度。


  对每个人来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就是提醒我们:不舒适才是生活的常态,拒绝躺平,拒绝逃避,用行动去创造自己的世界。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还是直面难题,都要有一股革命的劲头——哪怕流血流汗,也要走向新生。


  这句很有力量的名言不仅属于毛泽东那个时代,也属于每一个渴望改变的人。它告诉我们,改变从来不会是平和的、舒适的,它是一个打破平衡、重新构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勇气、行动力,还有敢于“撕裂”的革命精神。


  人生的每一步,都可以是一场革命。只要我们有勇气迈出那一步,愿意去付出代价,未来的世界,就会因为我们的“革命”,焕然一新。#毛泽东诞生日#?


  

期待大家的点赞关注,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心之力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推荐文章3:孙中山: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没钱连饭都请不起

  1905年东京赤坂区的一间和室里,孙中山掏出一叠泛黄的电汇款单铺在榻榻米上。黄兴、宋教仁等同盟会骨干看着这些来自旧金山、槟城、河内的凭证,终于低下骄傲的头颅。他们开始明白为何这个被清廷悬赏30万两的"孙大炮"能屡败屡战。此刻,革命的理想主义第一次与生存现实主义正面相撞。


  这不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浪漫革命,而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资本游戏。当慈禧太后用白银买他人头时,孙中山用更强大的筹款能力为革命续命。他的故事证明:


  改变世界不仅需要理想,更需要让理想落地的面包。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时,房间里坐着卖杂货的邓荫南、养牛的孙眉、教书的许直臣——这群华侨不是天生的革命家,而是精明的生意人。


  据《革命逸史》记载,孙中山当时承诺,"每捐1美元,将来可抵10元国债。"随后的时间里,邓荫南抵押店铺捐出1.3万美元(相当于今35万美元),孙眉后来还把牧场牛羊尽数变卖。这群华侨押注的不仅是革命,更是一场高风险投资。


  后来,南京临时政府发行"中华民国军需公债",早期投资者确实获得5倍收益。


  这种将革命证券化的智慧,比华尔街早醒了半个世纪。


  

  1896年伦敦的清使馆绑架事件,本是孙中山流亡生涯的至暗时刻。但当英国老师康德黎将事件捅上《地球》头版后,剧情陡然反转——这个东方革命者突然成了国际媒体宠儿。


  日本黑龙会的内田良平看到道,连夜带着三井财阀的资助承诺渡海而来;加拿大致公堂收到孙中山写成的《伦敦蒙难记》后,当月汇款激增300%……


  孙中山借势推出"革命优先股":承诺资助者未来可享关税特权。


  这种将政治危机转化为融资契机的操作,连当代危机公关专家都要叹服。


  

  1904年,孙中山在旧金山街头亲自兜售"金币券"。这种面值10-1000美元的债券(实物现存台北国父纪念馆),印着"中华民国元年"字样,防伪技术由致公堂大佬黄三德亲自监督。


  据《华侨革命开国史》记载,越南米商黄景南,每天收摊后把零钱倒进陶罐,两年攒下8000银元全数捐献。


  这些散落全球的"蚂蚁雄兵",在1911年前累计贡献140万港元(相当于清廷年收入的0.5%)。


  孙中山深谙"流量池"运营之道:给捐款者颁发"优先国民"勋章,定期寄送革命明信片,把单向输血变成双向情感联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枪响时,孙中山正在丹佛中餐馆刷盘子。但历史给理想主义者留了后门——他凭借多年积累的信用额度,三通电调动巨资:


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30万日元(抵押品是想象中的国家海关,见《日本外交文书》)致电南洋陈嘉庚24小时内筹得20万新加坡元提取香港韦玉账户的秘密存款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胆识,让袁世凯都发电惊叹:


  "孙文实乃支那第一融资高手。"(《袁世凯未刊书信》)


  最让人值得敬佩的是,孙中山执掌南京临时政府时经手千万两白银,个人账户却常年不足百元。1912年辞职时,他留给继任者的不是债务而是信用资产:用个人声誉担保的外债,后来成为北洋政府唯一承认的合法借款。


  

  站在上海孙中山故居的保险柜前,看着那些泛黄的借款凭证,突然明白这个"理想主义创业者"的现代性。当代创业者总抱怨"资本寒冬",却忘了孙中山在真刀真枪的寒冬里,用华侨网络对抗清廷,用伦敦蒙难记当路演PPT,用身家性命作信用担保。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预言中国将成为全球资本枢纽时,或许早已参透:


  伟大事业需要两种燃料——燃烧理想的激情,与照亮现实的资金。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没钱连饭都请不起。孙中山踏踏实实的筹款为革命续命、为革命蓄力,在今天的启示再直白不过:


想改变世界?先学会为理想定价。会讲故事很重要,会算账更重要。

  那个总被嘲笑"孙大炮"的理想主义者,最终用真金白银炸开了千年帝制。这提醒每个心怀星辰的人:


  通往星辰的路上,记得备好燃油和计算器。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推荐文章4: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推荐文章5: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参加过“挺进大别山”的老战士说,挺进大别山的困难,超过了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也超过了抗美援朝。


  

01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掐会算,预知一切,羽扇纶巾,轻轻松松就能打败各路敌人。对这种描写,鲁迅先生很不以为然,认为太过夸张。他说:《三国演义》简直把诸葛亮写得“多智而近妖”。无所不知,料事如神,一切尽在掌握,这不但不是智慧,反而有了“妖气”。


  常见的中国革命史叙述似乎有类似问题。在这些叙述中,革命固然有种种艰难险阻,但革命者似乎已经预知了最后的胜利,所以,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他们。无论多么困难,革命者都能神奇地找到正确道路,他们要做的,只是在正确道路上坚持走下去,一直走到革命胜利。


  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会知道,实际做事时,最困扰人的,恰恰是“我正在走的路是对的么?我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么?”如果能确定方向是正确的,必将通往最终的胜利,那么,很多人都不在乎艰难险阻。但问题就在于,根本没人能确定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于是,也就不能确定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到底是英勇顽强,还是在冒傻气。


  革命、解放的大方向,当然是正确的,但是,那只是遥远的大目标。可选择的革命道路是很多的。到底哪一条是正确的?众说纷纭。革命领袖要做的,就是在一片迷雾中,带领大家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但革命领袖也不是预知一切的神仙。他的认知也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而成。


  也就是说,正确的革命道路,一定是在迷雾中摸索出来的。谁也不可能在一开始就预知一切。


  好的革命史著作,应该把这种“在迷雾中苦苦摸索,终于找到成功道路”的过程描写出来,而不是把革命的胜利,简单归功于某些人的智慧,仿佛他们有“锦囊妙计”,危急时只要打开锦囊,拿出妙计,就能化险为夷,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02

  最近看到一本好书。《大别山岁月——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是两名军人。这本书好就好在,写出了真实的革命斗争。


  写出真实的革命斗争,就是写出了革命者在当时当地面临的真实的困难处境。这样一来,人们才能真正理解革命者的做所作为,人们对革命的理解才是立体和丰满的,而不是概念化和符号化的。


  刘邓大军“千里大跃进,挺进大别山”这段史实,广为人知。但为什么要在那时做出这个决策?恐怕真正理解的人就不多了。


  在大家的印象里,“挺进大别山”的目的在于,出一支奇兵,直指南京等国民党政府的核心区,从而一举扭转战局,取得战场主动权。


  这个印象不能说是错,但这是典型的“以后面的胜利来论证之前的决策”。既然解放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那么,“挺进大别山”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当然正确无比。


  可问题在于,毛主席等决策者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难道说在延安的窑洞里看看地图就想到了这一招?这个决策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如果出奇兵直指南京效果这么好,为什么解放战争一开始不这么干……


  种种问题,都要回到当时当地的真实环境中去理解。


  

03

  解放战争是1946年6月爆发的。之前的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结束。从抗战结束到解放战争爆发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共产党是真心想要和平的。从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那时没有人能想到,接下来短短几年,国民党就会一败涂地。作为弱势一方,共产党当然不想立刻打仗。


  一直想打起来的,是国民党,是蒋介石。他们当时的实力确实很有优势。大家都认为,国民党只要下决心,就能从军事上彻底战胜共产党。蒋介石对此很自信。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以后的战况,似乎证明蒋介石的这种自信很对。当时,在各条战线上,国民党军队都是节节胜利,解放军则是且战且退,不但所有的大中城市都丢了,根据地也被国民党军战略合围。


  1947年2月,蒋介石志得意满地说:一年余以来,政府要收复什么地方,就收复什么地方。事实的确如此,到1947年3月,延安都被他们占了。


  现在讲解放战争,对这一段的说法是:我党存人失地,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标,不以死守某地为目标。战略上比国民党高明得多。


  这又是“以后面的胜利来论证之前的决策”。如果“失地”真那么好,那何不开战就把地盘全都丢给国民党?再说,这个道理,国民党就不懂么?


  这件事,放到当时的真实环境中去看,才能真正看清楚。


  

04

  当时,国民党是执政党,共产党是武装反对党。作为执政党,当然要以占领和守住土地为目标。否则,你这个政府还有合法性么?还有何颜面继续统治?政府军打内战,当然要逐渐“收复”和控制国土。难道政府军可以像游击队那样打完就走么?那你们又何必来打仗呢?


  作为武装反对党,共产党没有这个“执政包袱”。土地,占得住就占,占不住了,可以放弃,以后再说。所以,“存人失地”这个战略再好,国民党政府也是不能用的。


  虽然共产党没有这个“执政包袱”,可以为了战略主动“存人失地”,但其实,共产党也不想失去土地,尤其不想失去那些大中城市。谁都知道,有了土地,才有兵有粮,城市则是财富聚集之地。占据了大中城市,才能保持财源。


  解放战争时期的共产党,规模比江西苏区时候大得多,已经是个规模不小的国家机器了,要养活的人要多得多。土地都丢了,大家吃什么?


  放弃土地,终究是无奈之举,至少不是上上策。所以才有林彪惨烈的“四平之战”。开始是想要坚守四平的,不想放弃,无奈损失太大,最后只好无奈放弃。


  除了无奈放弃所有大中城市和大片土地以外,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还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那就是,可能重蹈当年中央苏区的失败。


  1930年代,在中央苏区,国民党先后五次“围剿”共产党。前四次围剿,国民党都失败了,第五次围剿,国民党赢了。红军被迫离开苏区,开始长征。


  这种叙述,给人的印象是:第五次的失败,很可惜,如果战略战术得当,完全可以胜利。其实,中央苏区的失败是很难避免的。


  原因在于,国民党的围剿,是把苏区团团围住,把战火烧到苏区里面去。每次围剿,都是对苏区的大损耗,党组织、军队、人民受到一轮轮人员和财产的破坏。村里的房子,被烧光了,鸡牛猪粮食,都没了。村里的人,死走逃亡,也快耗尽了。国民党只要坚持“围剿”,无论失败多少次,坚持到苏区资源耗尽,共产党只有失败。


  

05

  解放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沿用当年围剿苏区的战略战术,用大量军队把晋察冀等根据地包围起来,把战火烧到根据地内部,打消耗战。


  这些根据地本来就不是富庶之地,打来打去,各种资源早晚枯竭。而国民党有江南等广大富庶地区提供资源支持。无论国民党军打了多少败仗,只要战火一直在根据地内部烧,共产党的失败,就是时间问题。


  更要命的是,1946年、1947年,好几个根据地都出现了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局部甚至出现了饥荒。可解放军在打仗,持续需要粮食等物资。因此,根据地民众的经济负担大幅增加。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其危险性,不问可知。


  对这种严峻局面,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有充分认识。


  刘伯承说:“冀鲁豫养83万军队,财经极度困难,人民负担非常严重,济源地区人民开始逃亡,造成中央苏区实有可能。”


  邓小平说,晋冀鲁豫解放区经过一年内线作战,“农民的鸡、猪、牲口看见的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少了。试问,扭在解放区打,我们受得了吗?”“如果有同志参加过十年苏维埃时期的内战,就会懂得这一点。那时不管在中央苏区,还是鄂豫皖苏区或湘鄂西苏区,都是处于敌人四面包围中作战。敌人的方针就是要扭在苏区边沿和苏区里面打,尽情地消耗我苏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陷入枯竭,即使取得军事上若干胜利,也不能持久。”


  粟裕说:“人力、物力的消耗空前巨大,山东的水都几乎要喝干了。”


  陈再道说:“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能打仗。”


  ……


  可以说,当时对共产党来说,就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怎么办?


  

06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跳出内线,打到外线去”,也就是不能继续在根据地里和敌人打来打去,要把战火烧到根据地以外。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战略包围,才能避免“资源耗尽、军事失败”的结局。


  这就是“挺进大别山”的真实背景。


  那么,这种情况,蒋介石看不到么?他为什么不预先做防备呢?


  蒋介石确实很难想到共产党会“挺进大别山”。这是因为,从正常角度看,“挺进大别山”根本不可能,说狠一点,和自杀差不多。


  第一,刘邓大军孤军进入,挺进大别山。孤军深入本来就是军事上的大忌,几乎没有胜算。孤军深入,无后方作战,后勤、补给、战场救护等等都是问题。而且,大别山地区不但不富庶,而且很贫困。十多万大军进入,基本的吃穿都是问题。


  其次,大别山的一些地方,虽然是革命老区,但也正因此,当年红军离开以后,这里的民众遭到国民党军和本地土顽的残酷复。现在,解放军再来,当地民众想的是:你们无家无业,来得快去得也快。等你们走了,我们可就又要倒大霉了。所以,大别山的群众基础很差。这让无后方作战的刘邓大军更加艰难。


  第三,大别山区,山高路陡,道路崎岖,重装备基本无法通行。刘邓大军此前作战缴获的火炮等重武器,进入大别山后,丢失殆尽。部队战斗力大减。


  还有,大别山区靠近国民党核心区,抗战期间被桂系军队管理经营,国民党在这里反而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很多地方武装、民团等等,都积极反共。而且,因为距离近,国民党政府可以迅速调集大量部队来“围剿”。敌我军力悬殊。


  种种困难之下,怎么看,“挺进大别山”都不是明智之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共产党领导人,敢于下决心命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么?


  (未完待续)


  葛红国、裴志海:《大别山岁月——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9月。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推荐搜索词:

  

  1.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全文

  

  2.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出自哪篇文章

  

  3.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全文阅读免费

  

本文标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