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这首诗的意思推荐文章1:咏柳古诗原文及翻译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看似写生机勃勃的柳树,实际上是通过赞美柳树,表达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咏柳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似:如同,好像。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碧绿色的叶子,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咏柳》全诗赏析


  《咏柳》是一首描写柳树的诗。通过对柳的形象描绘,传递了春天的气息,表现了春的生机盎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诗的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柳树被打扮得像碧玉一样美丽,进一步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柳的婀娜多姿,万千柳枝像披挂的丝绦。


  诗的第三句写柳叶像被谁精心修剪过一样,细细的,体态轻盈。再以设问的形式发问,以引起读者好奇,到底是谁呢?第四句立即回答是二月的春风,由此热情地赞美了春风。春风恰如人们的巧手用着剪刀,这一暗含的比喻多么生动贴切。


  总之,全诗热情地赞美了春天。语言清新,设喻奇巧,想象力极为丰富。


  《咏柳》的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即景写下这首诗。


  《咏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咏柳》运用了比喻、拟人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将柳树比作“碧玉”,将柳条比作“绿丝绦”,将春风比作“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拟人化,表现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古诗词赏析##古诗赏析##语文知识点#


  咏柳这首诗的意思推荐文章2:一天一首古诗词 | 《咏柳》

  《咏柳》


  曾巩〔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缭乱的枝条,还没有变得嫩黄,在倚仗东风的吹拂下,便疯狂乱舞起来。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清霜的存在。


  注释


  倚:仗恃,依靠。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曾巩的一首咏柳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以“柳”为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得势便猖狂、不知收敛的人的批判和嘲讽。诗人运用人格化的写法,将柳树比拟为得势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乱条犹未变初黄”,首句是说,缭乱的枝条,还没有变得嫩黄。这是写“柳条之杂乱”。春天到了,柳枝上才吐新芽,呈现出初生的浅黄色,但枝条仍然杂乱无章。一个“乱”字,写出了柳枝的杂乱无序,为后文的嘲讽铺垫。


  “倚得东风势便狂”,次句是说,在倚仗东风的吹拂下,便疯狂乱舞起来。这是写“柳条之狂舞”。才长出新芽不久,就开始嘚瑟,借助东风的势力,肆意妄为,狂飘乱舞,表现出一种得势便猖狂的形象。诗人用“狂”字来形容柳枝的舞动,既写出了其动作的猛烈,也暗示了诗人对其态度的贬斥。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三四两句是说,只懂得用它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清霜的存在。这是写“柳树之无知”。


  刚刚得势,便更加猖狂,以为利用它的柳絮,就可以一手遮天。这也是诗人对柳树的进一步嘲讽。柳树那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的姿态也就跃然纸上。然而,诗人却用“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揭示了柳枝的短视和愚昧。等到清霜降临,柳叶必将凋零,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但柳枝却似乎对此一无所知,仍然肆意妄为。这种对柳枝的嘲讽,实际上也是对那些得势便猖狂、不知收敛的人的讽刺。


  纵览全诗,语言诙谐,充满讽刺,比喻形象,状物哲理,相互交融,讽刺明显,含蓄隽永,寓意深刻,引人深思,是为咏柳诗中的绝妙佳作。


  赏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严勇。


  咏柳这首诗的意思推荐文章3:一天一首古诗词 | 《咏柳》

  《咏柳》


  曾巩〔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缭乱的枝条,还没有变得嫩黄,在倚仗东风的吹拂下,便疯狂乱舞起来。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清霜的存在。


  注释


  倚:仗恃,依靠。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曾巩的一首咏柳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以“柳”为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得势便猖狂、不知收敛的人的批判和嘲讽。诗人运用人格化的写法,将柳树比拟为得势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乱条犹未变初黄”,首句是说,缭乱的枝条,还没有变得嫩黄。这是写“柳条之杂乱”。春天到了,柳枝上才吐新芽,呈现出初生的浅黄色,但枝条仍然杂乱无章。一个“乱”字,写出了柳枝的杂乱无序,为后文的嘲讽铺垫。


  “倚得东风势便狂”,次句是说,在倚仗东风的吹拂下,便疯狂乱舞起来。这是写“柳条之狂舞”。才长出新芽不久,就开始嘚瑟,借助东风的势力,肆意妄为,狂飘乱舞,表现出一种得势便猖狂的形象。诗人用“狂”字来形容柳枝的舞动,既写出了其动作的猛烈,也暗示了诗人对其态度的贬斥。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三四两句是说,只懂得用它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清霜的存在。这是写“柳树之无知”。


  刚刚得势,便更加猖狂,以为利用它的柳絮,就可以一手遮天。这也是诗人对柳树的进一步嘲讽。柳树那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的姿态也就跃然纸上。然而,诗人却用“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揭示了柳枝的短视和愚昧。等到清霜降临,柳叶必将凋零,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但柳枝却似乎对此一无所知,仍然肆意妄为。这种对柳枝的嘲讽,实际上也是对那些得势便猖狂、不知收敛的人的讽刺。


  纵览全诗,语言诙谐,充满讽刺,比喻形象,状物哲理,相互交融,讽刺明显,含蓄隽永,寓意深刻,引人深思,是为咏柳诗中的绝妙佳作。


  赏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严勇。


  咏柳这首诗的意思推荐文章4:

  咏柳这首诗的意思推荐文章5:品读经典诗词丨杨幂带你一起赏析《咏柳》

  :人民网 原创稿


  编者按:品读经典诗词,邂逅最美春光。人民网“文艺星开讲”推出“寻找诗意春天”特别策划,邀请多位文艺工担任“诗词赏析官”,与网友们分享经典春日诗词,感受“中国式浪漫”,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本期节目邀请的嘉宾是演员杨幂,她推荐的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是咏物诗的典范之作,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优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咏柳这首诗的意思推荐搜索词:

  

  1.咏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2.咏柳这首诗的意思简单介绍

  

  3.咏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二年级

  

本文标题:咏柳这首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