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疼痛部位对照表推荐文章2:注意了!双脚出现这7个症状,可能是疾病信号……

  “默默无闻”的双脚


  总是容易被忽视


  事实上双脚不仅是


  人体的“第二心脏”


  还是全身健康的“放大镜”


  双脚上的细微变化


  可能折射出多种潜在疾病


  下面


  带您一起了解关于双脚的那些事


  ↓↓↓


  1


  双脚出现这7个症状


  可能是疾病信号


  1、脚跟痛:


  脚跟痛需警惕足底筋膜炎或跟骨高压症,疼痛在早晨下床时走第一步时最为明显,但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为舒展,症状会有所缓解。


  建议:


  可采取保守治疗对足跟疼痛的情况进行改善,平时不要穿太紧的鞋、太旧的鞋或人字拖,都有可能会加重症状。也不要突然增加运动量,平时注意控制体重。


  2、脚干:


  脚干应当心血液循环障碍。脚部皮肤干燥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脚癣或过敏,也很有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所致,使脚部无法接收足够的供血。


  3、脚总是感觉冰凉:


  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是调节新陈代谢的主力干将,其分泌不足会导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出现异常,身体产生热量的能力大受影响,致使手脚冰凉。


  此外,还有可能是血液循环不好,动脉闭塞、糖尿病等疾病也有可能会引起脚部冰凉。


  4、脚总是有麻木感:


  麻木多与神经病变有关,如果你的脚时常出现麻木感,这可能是由于足部、脚踝或腰椎的神经受压迫或神经炎所引起的。不过,脚部短暂发麻可能是鞋子太紧造成的,不必过于担心。


  5、脚踝肿胀:


  脚踝肿胀当心肾病。肾脏有筛选营养素的作用,一旦工作失常,体液就难以及时排出体外,导致浮肿,其中以脚部肿胀最为明显。


  还有可能是踝关节炎,或者是曾经崴脚留下的后遗症引起了滑膜炎、软骨损伤和韧带损伤,也会使脚踝肿胀。


  6、脚臭:


  足部某些疾病会加重脚臭的概率,比如有脚气的人往往会伴有脚臭,因为脚气本身可以继发细菌性感染,这些细菌能分解外界产物,引起臭味。


  此外,如果足部角质层得不到清理,这些角质层在汗水的浸润之下,就会给细菌以及霉菌的繁殖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让细菌跟霉菌加速成长繁殖,使脚臭越来越严重。


  7、脚抽筋:


  脚抽筋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如果经常抽筋,就要警惕了。可能与运动过量或未做热身运动有关。此外,缺钙同样会让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加、兴奋度提高,引起肌肉痉挛。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如果补钙后抽筋没有改善,要特别警惕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静脉曲张等血管性疾病。


  2


  鞋底出现哪种磨损


  可能是疾病信号?


  由于大部分人走路都会有点轻微外八,所以磨损位置一般都会集中在脚后跟外侧,磨损轻微、左右对称,这种鞋底磨损一般属于正常的鞋底磨损,但如果鞋底磨损出现以下4种情况,则需要注意了,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


  1、鞋底外侧磨损较多:


  高弓足:


  这种脚部畸形指的是足弓异常增高,脚跟处于内翻状态,走路时着力点在鞋跟外侧。


  O型腿:


  医学上称之为膝内翻,会导致小腿向外弯曲,走路时容易导致关节损伤。长期如此也可能导致膝盖外软骨磨损,引发关节炎。


  走路内八/外八:


  一般来说走路内八的人,鞋底前半部分外侧磨损厉害;走路外八的人,鞋后跟外侧磨损厉害。


  2、鞋底内侧磨损较多:


  扁平足:


  主要特征即足弓降低或消失,足跟外翻,除了鞋底内侧会出现异常磨损外,鞋底中间也会出现磨损。


  X型腿:


  医学上称之为膝外翻,这会导致小腿胫骨向内翻转一定角度。随着年龄增长,可导致膝关节疼痛以及加速关节退化。


  3、双脚鞋底不对称磨损:


  长短腿:


  左右腿长度不一样,即所谓的“长短腿”,这样双腿用力不均匀,自然鞋底的磨损程度也不一样。一般长腿那只脚鞋底磨损小,短腿那只脚鞋底磨损大。


  髋关节问题:


  髋关节有毛病,走路时屁股拖着腿走路,于是一只脚踩一只脚拖,拖的那一边磨损就会比较大。


  4、前脚掌中间磨损严重:


  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拇趾向外倾斜大于15度,其主要病因是位于大拇趾底部的关节脱位,引起大拇趾往外侧弯,造成拇趾骨头向外突出。在行走时,存在拇外翻者,拇趾负重减少,第二趾负重增加,导致前脚掌中间磨损严重。


  注意:


  如果发现自己存在相应的鞋底磨损,怀疑有足弓畸形,高弓足、扁平足、拇外翻等问题,建议尽早到医院找足踝外科医生诊治。


  3


  日常足部保健


  牢记这3点


  1、常泡脚:


  用热水泡脚可加快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腿脚酸困麻木、胀痛不适等疲劳症状。


  建议:


  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10分钟左右即可,水温控制在40℃左右。不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需多加关注泡脚时的水温、时间,防止烫伤足部。


  2、常按足底穴位:


  足底有与人体各个脏器相联系的穴位和相对应的反射区,常按摩足底能加强人体气血流通,疏通经络。


  常按太溪穴,有助补养肾脏。


  常按涌泉穴,能帮助改善心肺功能。


  3、坚持运动:


  运动能够锻炼脚部肌肉,是保护双脚的好办法。


  建议每天坚持锻炼小腿和双足30分钟~60分钟,提脚跟、伸膝勾脚、甩腿运动等都可以。


  转自CCTV生活圈


  : 新华网


  脚疼痛部位对照表推荐文章3:脚底或足踝周围疼痛,究竟是怎么回事?告知您4因素引发的6种疾病

  最近接诊了很多跟痛症的患者朋友,有骨折术后的,也有脚踝扭伤的,还有一些莫名疼痛的;总之,大家为此备受困扰,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旦有症状,不但功能受限,心理也受到影响。


  这一期,我们就来好好的聊一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对您起到一定的帮助!


踝关节的解剖

  踝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它类似于下图所示的一个狭小榫卯关节,由下方的距骨、上方外侧的腓骨、内侧的胫骨共同构成3个关节,分别是上胫腓关节、胫距关节、距下关节。


  一旦距骨位置移动,就会引发和它相互匹配的骨头也移动,如上面的腓骨、胫骨、下面的跟骨或骰骨、足舟骨位置也随之移动,引发诸多问题。


  比如日常生活中可见的扁平足朋友,其内踝(胫骨)会下降,外踝(腓骨)会上升;而很多人常见的内翻形崴脚,就会导致内踝(胫骨)会上升,外踝(腓骨)会下降。若是腓骨上移,就会容易造成腓总神经的卡压。


  在此科普中就不再逐一讲述长在这些位置上的韧带损伤的问题,由于前面几次科普中已经描述的非常清楚了,这一次就聊一聊临床常见病症。


什么是跟痛症?

  是指跟骨结节及其周围的软组织慢性劳损所导致的疼痛,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


  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及的跟骨结节骨刺、足底筋膜炎、足底脂肪垫炎、足跟滑囊炎等,都是跟痛症的范畴。


  目前,对于其发病机理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更多认为以受力过大、骨性排列异常、劳损或骨质退变相关。


  所以,这期我们围绕着足跟骨刺的机械因素(足底筋膜炎、跟腱炎、滑囊炎)、神经卡压因素、足跟内高压、脂肪垫萎缩等因素来看待跟痛症。


机械因素

  就是我们经常足跟疼痛,没法负重行走,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常会被要求拍一张足底的X片,如下图所示一样,在跟骨结节的位置会有一个尖尖的小骨刺。


  这个小骨刺是增大的跟骨后上突与跟腱止点处的纤维发生撞击,造成了对骨性隆突与跟腱纤维的激惹;引发止点性跟腱炎、跟骨后或跟腱滑囊炎。同时,在跟骨结节处,足底筋膜长期受力牵拉,也会引发撞击钙化,形成足底筋膜炎。


  1.足底筋膜炎


  相信这个疾病,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其实骨刺的形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多表现为站立或行走的时候,足跟下面或足心疼痛,可有一定的胀裂感。


  在临床中,也被称之为跖腱膜炎,从上图所示来看,我们的跖腱膜在跟骨大结节附着,是维持足弓的一个纤维结构。由于日常活动中长期的反复受力牵拉刺激,使筋膜失去一部分弹性,就会引发这个位置的疼痛、压痛,特别是内侧区域。


  2.跟腱炎


  跟腱长在脚后跟的上方,一端连接着脚后跟的骨头,一端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肌肉,是我们人体最长、最强大的肌腱之一。


  它是肌肉与骨头之间的连接,在我们跑步、行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传递、支撑身体力量的负荷,还是配合前脚趾良好发力的关键!但由于它具有这样的特点:跟腱在靠近肌肉部分有比较好的血液供应,在中下部靠近跟骨段血液供应较差,容易在您的跑、跳行动中出现反复拉伸、摩擦而退变损伤。


  3.足跟滑囊炎


  在我们脚踝跟骨的位置有跟骨滑囊结构,有3个,分别是在跟骨与皮肤之间或是跟骨与跟腱之间及跟骨下方。


  若是在我们行走过程中,长期、反复摩擦和压迫滑囊,导致滑囊发炎;一般在脚后跟偏内侧稍上方的位置,触摸有疼痛、硬结,看上去皮肤稍红,走路时疼痛明显,休息时可缓解。


神经卡压因素

  4.踝管综合症


  在临床中,虽然此病的发病率不高,但也不可忽视,毕竟在踝管的位置或远端容易出现神经卡压。如下图黑色框标记所示,就是踝管的结构,它在我们足内踝后下方,前壁是胫骨远端、后壁是距骨、跟骨后部,表面由屈肌支持带覆盖。


  在踝管内从前向后穿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前腔室)、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后浅腔室)、踇长屈肌(后深腔室);由于踝管长而窄,若是在此有占位或足底26块骨头位置排列异常,就会造成里边穿行的胫神经卡压。


  而胫神经在出踝管后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及跟后侧神经,如上图所示;足底内侧神经支配足底内侧部的肌肉、关节、足底内侧半及内侧3个半趾足底面的皮肤,若是受压,则引发足底心区域疼痛。足底外侧神经支配足底外侧部的肌肉、关节、足底内侧半及外侧1个半趾足底面的皮肤,若是受压,则引发足底心外侧区域疼痛或跟骨外侧痛。跟骨后侧神经支配足底除内侧、外侧神经以外的皮肤区域,一般跟骨疼痛需要它。足底固有神经,是足底内侧、外侧神经的远端分支,分别支配跖基底部区域。


足跟内高压因素

  貌似这种高压引发疾病,好像没听过,比如上面提及的踝管综合症,也有此范畴,踝管高压卡压内穿行物;还有就是下面这种疾病。


  5.跗骨窦综合症


  也被称之为跗骨窦高压症,是由于跗骨窦内压力升高,导致踝前疼痛或活动障碍的一种病症。


  跗骨窦口位于外踝前下方,跗骨窦外侧的开口较大,但内侧的开口较小,即在载距突之下,它的四壁不规则,有很多的血管孔,窦内被距跟骨间韧带及脂肪填充。


  一旦跗骨窦高压,会表现为外踝前下方疼痛,或走路时多有疼痛发生,在跗骨窦外踝前下方凹陷开口处有明显压痛;其疼痛可以向足底部或足尖部放射、或小腿会不自主的抖动。多见于踝关节扭伤、挫伤的患者朋友,也常见于汽车司机在踩刹车时的慢性劳损。


足跟脂肪垫因素

  6.足跟脂肪垫炎


  在足跟部的皮下组织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将皮肤和跟骨表面相连,形成足跟脂肪垫,有吸收振荡的作用;老年人足跟脂肪垫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所以在站立或行走时会引起足跟痛。


  当足跟脂肪垫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时,其缓冲减震的作用就会减弱,常在我们行走、站立时,足跟负重区内侧后方有压痛点,有时可触摸到皮下的脂肪纤维块,压痛比较明显。


总结

  说句实话,人体最难治疗的应该数人体的脚和手两个部分,因为人体的脚是用来支撑的,一旦有任何异常,如上面所说的这些疾病所带来的不适,就会导致其稳定能力下降,支撑不好,引发身体其他位置的功能减退。


  所以,不论是哪一种脚部的哪一种疾病,您选择何种方式方法治疗,一定不要忽视骨性之间的位置排列,以及在脚底或脚踝区域的神经支配,这对我们治疗会有极其重要的帮助。比如:


  1.外踝疼痛


  需要考虑跟腓韧带、伸肌支持带、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跗骨窦、第三腓骨肌的问题,在外踝的下方有一条于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分支——腓肠神经。


  2.内踝疼痛


  屈肌支持带、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胫神经


  3.足底疼痛


  固有神经、足趾的灵活性及稳定性、发力习惯等


  虽然看似是脚踝或足底的问题,更不要忽略小腿后侧的比目鱼肌、膝后侧的腘肌、膝外侧的腓骨小头以及腰5-骶1的关节突关节。但愿我的分享能帮助到您!


  脚疼痛部位对照表推荐文章4:双脚是全身疾病“放大镜”!快看看你的脚,有这9个症状别忽视

  提及身体健康


  默默无闻的双脚


  大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位之一


  事实上双脚不仅是“第二心脏”


  还是全身健康的“放大镜”


  双脚上的细微变化


  可能折射出多种潜在疾病


  是时候关心下自己的双脚了!


  双脚出现哪些变化


  可能是身体敲响的警钟呢?


  我们平时又应该如何给双脚保健?


  小圈这就带你去了解一下!


  张明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足踝外科中心


  主任医师


  双脚出现这9个症状可能是疾病信号


  1.脚干


  脚干当心血液循环障碍。脚部皮肤干燥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脚癣或过敏,很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所致,使脚部无法接收足够的供血。


  2.脚总是感觉冰凉


  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是调节新陈代谢的主力干将,其分泌不足会导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出现异常,身体产生热量的能力大受影响,致使手脚冰凉。还有可能是血液循环不好,动脉闭塞、糖尿病都可能引起脚部冰凉。


  3.麻木


  麻木多与神经病变有关,如果你的脚时常出现麻木感,这可能是由于足部、脚踝或腰椎的神经受压或神经炎所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短暂发麻可能是鞋子太紧造成的,不必担心。


  4. 跟痛症


  警惕足底筋膜炎、跟骨高压症。起床或从椅子上站起来时,脚后跟的底部出现剧烈疼痛。行走数步稍缓解,随后疼痛又加重。运动增加、穿太紧或太旧的鞋、穿人字拖等都会加重症状。


  5.大脚趾增大


  关节上突然发作的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这可能是痛风、关节炎、感染和外伤所致。


  6.脚部有黑痣


  黑色素瘤可能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包括脚趾,所以检查皮肤时不要漏过双脚,一旦有不明原因的黑痣出现,可能是皮肤癌的征兆。


  7.脚趾甲发黄发白


  真菌感染容易导致脚趾甲变黄增厚。此外,患有呼吸道疾病、淋巴水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会导致脚趾甲发黄。


  8.脚踝肿胀


  脚踝肿胀当心肾病。肾脏有筛选营养素的作用,一旦工作失常,体液就难以及时排出体外,导致浮肿,脚部肿胀最为明显。还有可能是踝关节炎,曾经崴脚留下的后遗症,引起滑膜炎、软骨损伤和韧带损伤所致。


  9.脚趾又圆又扁


  小心肺癌或心脏病。肺纤维化和肺癌等肺病会导致血液流向脚趾甲小血管,引起组织膨胀,从而导致脚趾更圆更扁(临床上叫杵状趾)。心脏病、肝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某些感染,也会导致脚趾变形。


  专家提示:脚部出现不适,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日常足部保健牢记这3点


  1、常泡脚


  俗话说:“天天泡脚,胜吃补药。”热水泡脚可加快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腿脚酸困麻木、胀痛不适等疲劳症状。建议养成每晚睡前热水泡脚的好习惯,用约40℃的热水,泡10分钟即可,糖尿病患者注意水温和时间,防止烫伤足部。


  2、常按脚底穴位


  足底有与人体各个脏器相联系的穴位和相对应的反射区,常按摩,能加强人体气血流通,疏通经络。常按太溪穴有助补养肾脏;常按涌泉穴,能改善心肺功能等。


  3、坚持运动


  运动能够锻炼脚部肌肉,是保护双脚的好办法。建议每天坚持小腿和足部运动30分钟~60分钟,提脚跟、伸膝勾脚、甩腿运动等都可以。平时注意脚部卫生,及时换洗袜子,穿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


  : CCTV生活圈


  脚疼痛部位对照表推荐文章5:快看看你的脚,有这9个症状别忽视!日常足部保健牢记这3点

  出现这9个脚步症状,可能是疾病信号


  1


  脚干


  可能是缺乏维生素、真菌感染


  长时间脚干,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导致皮肤弹性变差,或是脚部真菌感染所致。真菌感染往往还会伴有皮肤瘙痒、小水泡、脱屑等问题。


  2


  脚凉


  甲状腺功能减退、动脉硬化闭塞


  寒冷季节脚凉可能与气虚、阳虚等体质问题有关。如果温度适宜仍然感觉脚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此外,贫血、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等,同样可能引起脚部冰凉。


  3


  脚麻


  椎间盘突出、脑血管疾病


  不明原因、长时间脚麻,则要当心与腰椎疾病有关。一般来说,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会因神经受压迫,引起脚麻。此外,如果麻木感不止在手脚,躯干、脸部也出现麻木的感觉,还要小心心脑血管疾病。


  4


  脚酸


  腰椎间盘突出、下肢动脉硬化


  有些人在外忙了一天,回家常说“脚酸”。大多数脚酸是过度劳累所致,但有些脚酸是身体异常的信号。


  腰椎间盘突出首要的症状是腰部疼痛,但如果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到神经根,就会导致下肢的酸胀疼痛,出现脚酸。此外,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由于腿部的动脉血管出现病变,多表现为患侧腿部发凉,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脚酸。


  5


  脚臭


  足部疾病、老旧角质层过多


  有些人脚臭,尤其是夏天会更加严重。


  足部某些疾病会加重脚臭的概率,比如有脚气的人往往会伴有脚臭,因为脚气本身可以继发细菌性感染,这些细菌能分解外界产物,引起臭味。此外,如果足部角质层得不到清理,这些角质层在汗水的浸润之下,就会给细菌以及霉菌的繁殖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让细菌跟霉菌加速成长繁殖,使得脚臭越来越严重。


  6


  脚跟痛


  可能是足底筋膜炎、跟骨高压症


  脚跟痛时一般而言可能是足底筋膜发炎。疼痛在早晨下床时的第一步最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症状会有所缓解,多采取保守治疗改善。


  7


  脚抽筋


  运动过度、缺钙、血管性疾病


  脚抽筋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如果经常抽筋,就要警惕了。可能与运动过量或未做热身有关。此外,缺钙同样会让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加、兴奋度提高,引起肌肉痉挛。李曰庆医生提醒,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如果补钙后抽筋没有改善,要特别警惕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静脉曲张等血管性疾病


  8


  脚部肿胀


  可能是肾病、踝关节炎


  肾脏有过滤的作用,一旦肾脏出现问题,体液就难以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脚部肿胀。此外,还有可能是踝关节炎。


  9


  大脚趾增大


  痛风、关节炎、感染


  有些人长时间不关注脚部变化,如果突然发现大脚趾增大了就要当心了。李曰庆医生表示,关节上突然发作的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这可能是痛风、关节炎、感染和外伤所致。


  有种脚疼需要看医生


  长时间脚疼可能导致其他问题,如头疼、膝盖疼、腰疼。脚部的功能性疼痛大多在休息之后减轻;但如果是病理性,就需要进行专业治疗。


  哪种脚疼需要看医生呢?


  ? 疲劳性疼痛可自行恢复


  不运动的人如果突然大量运动出现脚疼是正常的,这种情况下,泡泡脚、放松一下,三五天内就能好转。


  ? 一周不好转需要看医生


  如果长时间持续、固定部位疼痛,比如脚后跟疼、痛风疼痛,一周仍不见好转,最好去找医生诊治。


  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保守治疗包括平日穿厚跟底鞋,疼痛发作期减少活动及负重,局部热疗或理疗,口服抗炎镇痛药及外敷活血通络药等,必要时可局部封闭治疗。


  观察期间,也可以自行排查外部原因,如鞋子是否合适、是否有扁平足或高弓足等。


  下面3个动作有助缓解疼痛,每个动作做1分钟,每天做3次。


  01


  绷直双腿


  面对墙壁,席地而坐,双脚抵住墙面,双腿绷直,拉伸小腿肌肉和腘绳肌腱(通常穿高跟鞋会导致这些肌肉的紧张),拉伸时上身可适当前倾。


  02


  放松脚趾


  右腿向前跨步,左腿脚趾碰地,感觉脚背拉伸,保持1分钟,然后换右腿。


  03


  靠墙V字拉伸


  躺在地板上,架起双腿,让双脚脚跟靠在墙壁上,双腿呈V字型分开,臀部与墙壁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离,感觉大腿内侧肌肉的拉伸。


  大腿内侧肌肉过紧会导致足弓受压过大,并由此造成脚疼。而该动作不仅能缓解大腿内侧肌肉紧张,还有助于抬高腿部,防止肿胀。


  日常足部保健牢记这3点


  1


  常泡脚


  俗话说:“天天泡脚,胜吃补药。”热水泡脚可加快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腿脚酸困麻木、胀痛不适等疲劳症状。建议养成每晚睡前热水泡脚的好习惯,用约40℃的热水,泡10分钟即可,糖尿病患者注意水温和时间,防止烫伤足部。


  2


  常按脚底穴位


  足底有与人体各个脏器相联系的穴位和相对应的反射区,常按摩,能加强人体气血流通,疏通经络。常按太溪穴有助补养肾脏;常按涌泉穴,能改善心肺功能等。


  3


  坚持运动


  运动能够锻炼脚部肌肉,是保护双脚的好办法。建议每天坚持小腿和足部运动30分钟~60分钟,提脚跟、伸膝勾脚、甩腿运动等都可以。平时注意脚部卫生,及时换洗袜子,穿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


  : 约见名医


  脚疼痛部位对照表推荐搜索词:

  

  1.脚疼痛部位对照表图片大全

  

  2.脚疼痛部位对照表及治疗

  

  3.脚背疼痛部位对照表

  

本文标题:脚疼痛部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