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文章1:徐州出过“九朝帝王”又是“五省通衢”,却为何从没王朝在此定都

  在我国有这么一座城市,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在此建立了“大彭国”,也是华夏九州之一,更是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可谓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爆棚、知名度靠前,尤其是在皇帝故里和军事战争方面频繁登上历史“热搜”。


  然而,这么一座名声显赫的古城,却从未做过任何封建王朝的都城,哪怕是陪都、行都,这就是徐州。


  上图_ 青州、徐州


“九朝帝王徐州籍”外加“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古称“彭城”。古代的徐州除了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全境外,还包括今天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山东南部等部分地区,范围要大得多。


  徐州除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之外更有一项著名的“特产”,那就是出过很多皇帝,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东吴大帝孙权、南朝宋代宋武帝刘裕、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十国南唐烈祖李晟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徐州沛县,生于凤阳)等其故乡都是徐州,因此又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誉。


  对此,曾在徐州做过地方官的北宋文豪苏东坡也不由的感叹道“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


  上图_ 苏轼 ,世称苏东坡


  除了出皇帝,徐州由于处于南北交通要冲,又是一马平川的黄淮海平原核心地带,也是自古以外的“兵家必争之地”,有史记载发生在徐州的较大的战役高达数百起之多。


  秦末项羽和刘邦就先后围绕徐州展开多场大战;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吕布、袁术等群雄豪杰围绕徐州展开了血腥的拉锯战;明初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与建文帝的军队也曾在此对决。


  而到了近现代,由于徐州地处南北向的津浦线(天津到南京浦口)和东西向的陇海线(兰州到连云港)交汇处,其地位进一步提升。抗战时期,中方在此与日寇展开血战,双方投入数十万军队,史称“徐州会战”。在解放战争时期,我英勇善战的60万人民解放军将士更是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区域一举消灭了蒋介石的80万大军,取得了战略性决战的辉煌胜利,史称“淮海战役”。


  然而,如此名声显赫的徐州,在历史上除了东周时期的个别诸侯国和标榜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的项羽以外,却没有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哪怕是非大一统王朝或者割据政权在此定都,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上图_ 淮海战役 第一阶段经过要图


首先,徐州属于四战之地,基本上可以说是“易攻难守”

  古代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往往要从政治、经济、地利、人文等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其中地利的“安全性”又是重中之重。


  比如南京,不仅有长江天堑,又有“龙盘(今南京紫金山)虎踞(今南京清凉山)”;洛阳虽然位居中原之地,却依靠黄河天险,周边太行山、伏牛山、嵩山等群山环绕;西安则“被山带河,四塞为固”,既有黄河流域泾河、渭河等环绕,又有巍峨雄伟的秦岭山脉构成了函谷关等天险要塞。


  这些古都都是有名山大川紧密围绕,在地形上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也就是所谓的“山川都会”。


  上图_ 标注处为 黄河与淮河 位置所在


  而徐州则不然,其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尽管徐州附近也有很多“山”,但海拔都比较低矮(比如徐州云龙山海拔142米,最高的大洞山不过海拔361米),远远称不上“山峦叠嶂”之势;而徐州附近的河流如泗水、大运河等虽然提供了便利的水运交通,但作为“天险”的价值则远比不上长江、黄河这些大江大河。


  所以,徐州既没有山峦关隘可守,也没有江河天险可依,从地利的角度来说存在着相当大的劣势。比如东汉末年,刘备虽然一度占据了徐州,但也很快就被曹操夺占,除了刘备当时实力有限外,也和徐州地势有重要关系;而吕蒙则直接劝说孙权打消谋图徐州的念头,并认为即使攻占徐州也很难守住。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有什么帝王考虑在此建都。


  上图_ 三国 徐州之战 形势图


其次,徐州处于“树大招风”的交通要地,战事频繁

  如果仅仅是“易攻难守”倒也罢了,但徐州恰恰又位于南北要冲之地,处于黄河和淮河之间,有“五省通衢”( 江苏、安徽、河南、山东还有河北)的美誉。


  徐州北上可进齐鲁、南下可入江淮、西进可达中原、东出可观沧海,这样的位置,确实是兵家要地。尤其是在战争分裂年代,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可谓“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只有掌握了徐州一带,才谈得上进可谋图中原,退可偏安一方,而对于北方政权来说,也只有掌握徐州,才可以获得对南方的战略优势从而进一步南下。在这种情况下,徐州战事频繁,也不足为奇。


  对于统帅名将来说,这里是理想的用兵动武之地;但对于帝王来说,这样一个“树大招风”的兵家必争之地,安全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在此恐怕是连个安稳觉都睡不好,更不要说定都久居了。


  上图_ 洛阳的地理位置


再次,徐州的地理位置“完美错过”了不断迁移变化中的政治、经济中心

  历史上,我国的政治中心呈现出一种自西向东转移的趋势(严格说是向东北方向移动),从地处西北关中地区的西安,再到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洛阳、开封,再到地处河北地区(古代河北泛指今天的黄河以北到燕山山脉以南的区域,和今天的河北省存在差异)的北京(其中部分朝代面临战乱入侵也会将首都南迁,比如东晋定都南京,南宋定都杭州)。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中心却呈现出一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特别是五代之后,南方的经济水平全面超过北方,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又逐渐发展成为经济重镇,上海更是在近代以来成为经济核心城市。然而,徐州却因为地理位置“不幸”都与其失之交臂,无论离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都相距甚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州逐渐也只能成为一座偏向军事用途和交通要地的功能性城市(这个影响一直到今天),而这样的城市定位,对于建都来说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上图_ 明嘉靖版《徐州府志》城池图


最后,古代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也是徐州无法定都的重要因素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军事的看法。毕竟打仗就意味着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一直被认为是“凶事”,而战事频繁的徐州,则更是“杀气太盛”,显然不是适合建都的“祥瑞之地”。


  此外,虽然帝王们接二连三的出自于徐州,但帝王们同时也因此“忌惮”徐州,总担心这座“盛产皇帝”的地方会再出新的真龙天子威胁自己的统治,传说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命令军师刘伯温赴徐州云龙山一带“断其龙脉”,以试图破坏徐州的“风水格局”。


  所以出于对徐州的种种忌讳忌惮,也让帝王们从心理上对徐州这座城市有所排斥,自然更不会定都在此了。


  :杨上柳下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三国志》西晋 陈寿著


  〔2〕《读史方舆纪要》明 顾祖禹著


  〔3〕《江苏读本》 江苏人民出版社 叶兆言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所有


  彭城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文章2:这一串响当当的地名,还原一个消失的徐州古城

  徐州是一座有历史的城市,活得久了,故事也多。虽然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总有一些名字,是不会磨灭的。从前,徐州城里的地名,个个都有来历。今天的我们,对曾经的它们,又有多少了解呢?


  道平路


  

  (80年代的建国西路)


  道平路,为纪念义士崔道平而得名。


  崔道平,邳县人。早年在清兵营当兵时,秘密参加了同盟会,此后又参加讨袁战斗,1914年,崔道平加入中华革命党,奉命在徐州做地下工作,公开身份是铜山县第一高等小学体育老师,当时,张勋盘踞徐州,革命工作受阻,1917年,崔道平奉命密谋刺杀张勋,因事情泄露,不幸被捕,英勇就义。人们将他居住过的毓秀巷改为道平路。他的家乡邳县四户乡也改为道平乡。


  1966年,道平路的中山南路以西段与杨家路合并,改称建国西路。


  三马路


  旧时的三马路在老徐州人心里有着重要的位置,一人巷,二眼井,三马路,四道街……一直能数到十。


  三马路原在青年路的东端,往西越过治平路(青年中路)就到了城隍庙,所以后来青年路也称城隍庙街,后来,当时徐州把警察局设在城隍庙里,期冀社会公共安全,遂把城隍庙街改为公安街。


  三民街


  

  三民街后来成了解放南路的一部分,北起奎河桥以南,南到戏马台路口这一段。又叫南关下街,北伐战争胜利后改称三民街,日伪时改为正大街,抗日战争胜利后,复称三民街。今天的80、90后只能从父辈的口中听到这个曾用名了,但是很多老徐州人,尤其是40、50、60后们始终深刻地怀念着“三民街”,这个带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气质的名字,对于他们来说,是童真少年时,是故园家国梦。


  后河涯


  早年间的河清路原来是沿着徐州老城文曲沟修建的,路西有河,所以旧时也称“后河涯”(涯在徐州话里念作沿)。后河涯陪伴着牌楼,文庙,大河前横,祈着望海清河晏,岁和时丰。


  铁佛寺南


  

  奎河上的丰储街桥


  北奎河东岸上有座庙宇铁佛寺,所以人们都称这段路为“铁佛寺南”。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徐州整顿街名,“铁佛寺南”因有太来永、东文盛、双祥等数十家粮行,就有了这个新名字——丰储街,意寓“粮丰储满”。


  南门大街、西门大街


  旧时的徐州城有四大城门,个个如雷贯耳,南门大街后来叫彭城路,在旧城西门内的西门大街,1930年因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改称和平街。


  

  东门大街


  1928年北伐战争后,徐州的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全都被拆除,东门大街无所依存,于是更名为大同街。


  

  1924年8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说:“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大同,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也是当年的热词,此后全国诞生了无数个大同、民主、博爱、统一之类的地名。


  西关外


  

  早年这里是赶脚驴的集散地,曾有驴市之称,又因地处古西门外,又有西关外的俗称。辛亥革命后宣传“平等,博爱,因此命名为博爱街。65年改称幸福街,81年复称博爱街。


  统一街


  北门大街在1928年后成了统一北街。北门又称武宁门,兵戈之门。门外是“五省通衢”牌楼,水阔湍急的黄河,北接齐鲁燕赵京津,南达江淮宁沪浙闽,是从前徐州的交通命脉。统一街消失的最彻底,如今已看不到他的痕迹。


  

  徐州文史学者李世明先生曾绘制解放初期的徐州统一街,那条黄色的长路就是它。统一街与中山路平行,北起牌楼,南至文亭街,从文亭街拐一个弯即出南门,贯穿整个徐州老城。因此,它曾是徐州最长的一条街,“自古彭城一条街”之称由此而来。


  

  1947年,家往统一街四十七号后院的军佐徐钺收到了合计18万5千元的退役金。


  鼓楼街


  

  南门大街北段的鼓楼街源于一座明代建筑鼓楼,当年,这座鼓楼艳惊四座。


  

  鼓楼街旧景


  中正街


  中正街在半个世纪后,成了今天的复兴路。中正街还是世纪20年代该路形成时的名字,后来,日伪时期改称为“圣德街”,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张治中和马歇尔到此路视察,便将此路称为“治中路”,后为纪念抗日名将张自忠,又曾名“自忠路”,解放后,国家得以走向复兴,遂命名为“复兴路”。


  老虎井


  王陵路的中段早年名老虎井,后拓建经王陵母墓北侧,得名王陵路。


  

  后来,这条路的东端在施工时曾挖出一口井,徐州文史学者李世明先生说,此井就是“老虎井”,上世纪60年代初还在使用,而发现水井的这一带地方当时叫西菜园。


  

  高头南


  位于博爱街西边的永安南街北起淮海西路,南至苏堤。原称高头南,解放前高头设永安镇,后此路改称永安街。


  回流涡


  

  即回龙窝。此处原来地势很低洼,雨水倒流,久积难泄,谷称回流涡,后来谐其音,美称为回龙窝。又顺其义讹传乾隆皇帝曾经来过这里,1949年,因为此巷对面的城隍庙改为徐州市公安局,所以回龙窝改称为公安南巷,1981年恢复了回龙窝之名。


  状元府


  

  户部山出才子,康熙年间状元李蟠就住在此处,他家宅所在路段被称为状元府,又因巷内多住贫民,也称平民巷,70年代,此街改称劳动巷。


  美人巷


  

  美人巷是徐州古街巷,作为西楚王朝的遗迹直到清末。长约百米,北起淮海西路,南至中枢街。相似楚项羽爱妃虞姬曾住此巷内,故称美人巷,后人谐其音改为美仁巷。


  凤凰街


  据传昔年此街有一女子被选入宫,得名凤凰街,含偏街陋巷出凤凰之义。1936年为树立良好风化,改称风化街。


  多少年已过,多少人死生契阔,咆哮的黄河已废,不用再经历惨痛的俗世因果。


  曾经的徐州,在徐州人的记忆里,幻化为城中之城。


  这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名字,展现了徐州人对古城的敬意。


  因为那里,有我们的先辈和我们丰厚的历史身家。


  彭城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文章3:秦末、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竟然都是徐州老乡在争地盘

  每次写到类似的话题就会十分羡慕生活在历史名城中的人,他们脚下的土地,或许就是课本上某个牛人的家。震惊史册的某段故事,或许遗址就在他们家隔壁。以至于他们说起历史通常会很自豪的来一句,“这是我家乡的事情”。


  哪里能算上历史名城呢?南京、西安自然是,徐州也是。


  徐州不是首都,但被称为“帝王将相之乡”。尤其是皇帝,历史上皇帝总数有几百人,可开国之君只有几十个,其中就有十一个祖籍或者出生地在徐州。


  平均下来,七八人中就有一位徐州籍人士,真的很恐怖。


  01


  首先登场的是楚汉争霸那对冤家,刘邦和项羽。


  这俩人当年为了地盘打的你死我活,最后以项羽被肢解结束,数十万人在他们的争夺战中丧生。


  但是,他们很可能是老乡。


  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沛郡丰邑,今天的徐州市丰县。


  项羽,泗水下相人,今天的江苏省宿迁市,也是徐州市的邻居。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项羽不属于徐州人。但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和行政区域划分不同,在历史的某一时刻,他们就是一个市的老乡。


  比如大文豪苏轼在担任徐州太守时就说刘邦和项羽都是徐州的,还一脸骄傲的说徐州在每一个朝代都名人辈出,他这个太守与有荣焉。


  这至少能证明在北宋的行政划分中,刘邦和项羽都是徐州人,妥妥的老乡。


  顺便说一下刘备,玄德公是涿郡涿县人,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看起来与徐州没有关系。但“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籍可以理解为个人出生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祖居地。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自然也是刘邦的后人。祖居地自然就是徐州。


  幸好“九朝帝王徐州籍”计算的是开国皇帝,没有把所有皇帝都算上,不然两汉再加上一大堆与两汉老刘家拉关系的政权,这得多少人?


  02


  三国孙权出生于徐州下邳郡下邳县,今天的徐州市邳县。


  在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中东吴存在感并不强,可在历史上,孙权以及他带领的文臣武将,是不输于蜀汉、曹魏的存在。


  与孙权同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天安徽省亳州市。祖籍徐州沛县,祖先为曹参。


  曹参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也是刘邦的老乡。这样一想,曹丕与刘邦也是老乡了。


  不对,曹丕的父亲是曹操,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他父亲曹嵩是抱养过来的,据说是夏侯家的孩子,曹丕怎么就成了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了?他根本不姓曹呀?


  曹丕或者说曹操应该姓什么是一个史学难题,谁也说不清按照血缘他们到底是谁家的孩子,但他们在法理上就是曹腾的后人。《三国志》说曹腾是西汉相国曹参之后,也说“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那么曹丕就是曹参的后人,也是刘邦的老乡。


  这样就热闹了,楚汉争霸的刘邦项羽都是徐州籍,三国争雄的刘备、曹丕、孙权也都是徐州籍。向上找几代,应该都是亲戚。


  03


  再来说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几个国家。


  刘宋开国之君刘裕自称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既然是刘交的后人,那祖籍一定在徐州了。官方史料说刘裕祖籍徐州彭城县绥舆里,今天的徐州市铜山区。


  刘宋过后就是萧齐政权,它的建立者萧道成说自己是萧何的二十四世孙,祖籍徐州兰陵县,今天的山东兰陵县。


  身为萧何后人的萧道成,推翻了刘邦后人刘裕建立的刘宋政权,因此有人说,萧何后人推翻了刘邦后人的江山,也挺有意思的。


  接着出场的南梁萧衍与南齐的萧道成是同支,因此萧衍也说自己是萧何后人,也就是徐州人。


  这样一想,南北朝中南朝的前三个国家,还是一群老乡在争地盘。


  04


  再来看五代十国。


  这个乱世的第一个政权是后梁,开国君主朱温。


  史书说朱温出生在宋州砀山县,这个地方现在是安徽砀山,看起来与徐州没有关系。可苏轼在担任徐州刺史时写的《上皇帝书》中说:“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可见至少在北宋,朱温朱全忠是徐州人。


  同时期的吴越太祖钱镠为杭州临安人,《吴越王钱公生祠堂碑》中说其祖籍为徐州彭城县,唐昭宗还曾封他为彭城郡王。


  南汉高祖刘陟,河南上蔡人,《旧五代史·僭伪列传》中介绍其祖籍为徐州彭城县。


  南唐开国之君李昪,也就是李煜的祖父,出生地是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天的徐州市铜山区,妥妥的徐州人士。


  并且大家发现没有,钱镠、刘陟和李昪的祖籍或者出生地都是徐州彭城县,都可以细分到某个县了,可见这是妥妥的老乡。


  05


  最后一个,重量级人物朱元璋。


  他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今天安徽省凤阳县,祖籍徐州沛县。


  《明史·太祖本纪》中的“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写的就是朱元璋的祖先从沛县到句容再到泗州的搬家过程。


  朱元璋还说“(徐、宿)二州,吾桑梓地,未忍加兵”,可见对徐州的亲厚。


  这样说来,朱元璋和刘邦还真是同一个地方的人,怪不得都这么厉害,还都有一大群厉害的老乡。


  06


  再来复盘一下


  秦朝之后,楚汉争霸的两位英豪都是徐州人,还建立了汉朝。


  汉朝过后是三国,魏蜀吴三国首脑都是徐州籍。


  三国之后是魏晋南北朝,南朝四个政权中的三个,都是徐州籍人士建立的。


  南北朝之后是隋唐,隋唐之后,就是五代十国了。这段时间后梁、吴越、南汉、南唐的开国之君都是徐州籍,十个份额中占了四份,也挺吓人的。


  收尾的朱元璋,带来大明帝国一大群皇帝。


  这样一总结,我说历史上一半的皇帝都与徐州有关系,你信么?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彭城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文章4:一座出过数十位皇帝的城市,号称帝王之乡

  这座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又被人叫彭城,它就是现在的徐州。中国历史上有几百位皇帝,几十位开国皇帝,其中至少有10位是徐州人。


  彭城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文章5:项羽都彭城,在楚国东部,却为何不称“东楚”而称“西楚”霸王?

  最近收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项羽的都城在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妥妥的楚国东部地区,却为何称“西楚”霸王呢?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项羽本纪》


  

01 东楚、西楚和南楚

  关于为何是西楚,在《史记集解》中有一段引自孟康的解释:“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而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一段话,也能够说明,楚越之地的“三楚”是如何得名的:


  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


  经后人证实,司马迁的记载有部分谬误,但我们结合孟康的注释大略可以知道,项羽之所以自立为“西楚“霸王,是因为在项羽之前,三楚的称呼早就有了。


  而在三楚之中,以楚国旧都江陵为核心的江汉平原核心地区被称作“南楚”;以彭城为中心的淮泗之地被称作“西楚”;而楚国征服的原吴越之地,被称作“东楚”。


  因此,项羽以彭城为都,自然应该是“西楚”。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的大国,早期以江汉平原为核心,大约在战国初年向北扩张到淮泗之地,战国中期向东兼并了吴越之地。在楚怀王时期,极盛的楚国疆域,几乎囊括了当时的整个华夏南部地区。


  如此广大的区域,为了更明确的指代,分出“三楚”似乎也不为过。


  这个问题看似解决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这所谓的“三楚”却将方位搞颠倒了。


  

03 被颠倒的方位

  在我国历史上,以东西南北命名的政权或者地区很多,而他们的命名,是有一定规则的。


  比如东汉之所以叫做“东”汉,是因为东汉的首都洛阳,从地理方位上来说,在西汉旧都长安以东,因此两汉并存,东汉和西汉由此得名。


  而东晋和西晋、北宋和南宋,也有着同样的命名规则:首都是该政权的核心,以首都所处的方位来命名。


  虽然这些朝代都是近现代史学家在命名时加上的“东西南北”,但历史的命名规则往往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还是可以从历史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比如北宋初年的“北汉”政权,再往前,有“郑人南奔”而得名的地名南郑,后来还一度成为汉王刘邦的都城;还有百越的命名之中,有东瓯、南越,后来的赵佗便自立为“南越武王”。


  由此可见,以首都为中心,以该地区所处的首都方位,在命名时加上“东南西北”的称谓,这种命名方式至少在秦汉之前就已经有了。


  因此,“三楚”的命名应该也是这种命名规则的体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以极盛时期的楚国疆域为准,楚怀王的都城在郢(江陵),江汉平原之中,而彭城为核心的淮泗地区在江陵的北偏东方向。


  因此,如果按照这种命名方式,江汉平原应该叫做“中楚”,而彭城地区应该叫做“北楚”或“东楚”。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却是,项羽的核心彭城地区叫做“西楚”,而楚国江汉平原本土叫做“南楚”。


  为何会有如此颠倒地理方位的命名呢?


  

03 频繁迁徙的楚都

  事实上,这个命名或许并没有颠倒方位,而是因为三楚得名时,楚国的都城已经不在江陵。


  在楚国数百年历史上,曾经数次迁都,在郢都江陵之前,先后有丹阳、鄀、鄢等地曾作为楚国的都城。楚文王迁都江陵之后,命名为郢都,楚国都城才固定下来。


  接下来400年间,楚国都没有再迁都。因此,在我们的印象中,江陵作为楚国的都城就被固定下来了。


  但事实上,在此之后,楚国还曾被迫三迁其都。


  江陵之后,楚都迁徙路线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发动鄢郢之战,占领了楚国核心地区江汉平原大部,楚国被迫迁都到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


  大约在顷襄王之子考烈王时期,楚国又曾短暂迁都到巨阳(大约在今安徽阜阳),最后迁徙到寿春(今安徽寿县)。项羽的祖父项燕,就是在寿春时代被倚重,成为楚国最后的军事支柱的。


  因为怀念故都,楚人走到哪都将都城叫做郢都,因此在江陵之后,至少还有陈、寿春都被叫做郢都。


  所以,如果我们以陈县或者寿春为核心,就会发现,江陵为核心的江汉平原在西南方向,吴越之地在两地的正东方向,而淮泗之地正好在两地的西部。


  这样一来,“三楚”的命名,就显得合理多了。那么,是不是这样呢?


  

04 最后的楚都

  在鄢郢之战后,楚国的核心地区江汉平原被秦国占领,楚国先王的坟墓也被夷为平地,然而楚国并没有因此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大诗人屈原正是由于郢都被攻占,被流放的他心系祖国,跳水自尽。


  屈原所在的屈氏家族是楚国王族支脉,而他宁死不降,一方面说明屈原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


  像屈氏家族这种,数百年来已经被深深的烙上了楚人的印记,是不可能因为秦国对故地的占领就成为“秦人”的。这样的例子,在战国时代并不鲜见。


  因此,这些楚国王室的核心家族,大多数未战死的楚人,保护者楚顷襄王在陈县,建立了他们新的楚国。


  楚顷襄王在陈县很快就募集了十万大军,并夺回了部分故地。这说明,在顷襄王的身边,原来的那些核心家族的楚人数量和质量都不在少数。


  换句话说,楚国的核心统治力量和人口随着顷襄王迁徙到了陈县,并没有被秦国全部消灭,这一点从他们还将陈县叫做郢都也可以说明。后来的寿春也是同理。


  既然,楚人还是那些楚人,那么“三楚”之名来自于这一时期,倒也有这个可能。但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三楚”之名不是来自于疆域最盛的江陵时代,反而是已经丢失了江汉平原、并不据有南楚之地的楚国末世呢?


  事实上,这也正是三楚之名合理的地方。


  在江陵时代,江汉平原是楚国的核心统治地区,是真正的“楚地”;而淮泗地区是后征服地区,是楚国与中原相争的战略缓冲地带,算是“半个楚地”;而东部的吴越地区,是楚国最后征服的地区,其文化人口并没有完全被同化,因此在楚人眼里,只能算作“化外之地”。


  所以,江陵时代,在高傲的楚人眼里,吴越之地和淮泗之地是没有资格被叫做“楚地”的。


  然而,到了陈-寿春时代,楚人引以为傲的江汉平原已经丢失了,原来的楚人东迁,“寄居”在原淮泗之地和吴越之地。楚国的核心地区变成了淮泗之地,而吴越之地也随之变得更加重要了。


  为了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楚人给予他们平等的国人地位,加重这片土地在楚国的分量,以笼络当地大族加入楚国核心统治集团,共同治理这片土地。


  事实上,项羽所在的项氏家族,正是淮泗地区项城的地头蛇,而在郢陈-寿春时期才加入了楚国的核心统治集团的。


  项与陈的位置


  因此,西楚彭城和东楚吴地,才应运而生;而为了怀念原来的发迹之地江汉平原,也向淮泗和吴越殖民表明,他们早晚有一天我们会打回去的意志,因楚人也称之为南楚。


  由此可见,“三楚”之名,不仅没有方位颠倒,反而透露着楚国末期的无奈,还有楚国最后的挣扎和努力。


  而项羽的都城彭城,的确应该叫做“西楚”霸王才是实至名归。


  而楚国的核心地区由南楚迁徙到西楚,虽是国家的不幸,却是项氏家族崛起的大幸。


  因此,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也正是怀念那段项氏家族最为荣光的时代,正如迁到陈县的楚人深深怀念着郢都一样。


  太多的历史证明,过于怀念过去的人,或许往往忘记了继续向前,从而被历史所抛弃。


  文/子彧


  彭城是现在的哪里推荐搜索词:

  

  1.彭城是现在的哪里?

  

  2.彭城世家刘氏祖籍是哪里

  

  3.古时的彭城是现在的哪里

  

本文标题:彭城是现在的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