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老电影
五六十年代老电影推荐文章2:如果只能选10部老片重映,我提名它们,《高山下的花环》只排第2
片荒啦,朋友们!
3刷《哪吒之魔童闹海》后,笔者对院线新电影的期待阈值增高,太多新片都提不起兴趣。
春节后只看过王家卫的“加长”版《花样年华》。
为增加看电影的仪式感,该版新加的内容只在电影院放映(后续也不会出现在流媒体)。
日前87版《倩女幽魂》重映,上映3天,票房就破了千万,不得不说张国荣和王祖贤YYDS!
试想,如果有更多经典电影重映,哪还有什么片荒?
下面盘点10部最值得重映的经典华语片,片单和排名仅代表个人观点。
第十名:《新龙门客栈》
豆瓣评分:8.7
上映日期:1992年
徐克继承胡金铨的衣钵,在前辈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武侠,将孤臣孽子的故事演绎成大漠里永恒的经典。
书生剑客周淮安侠胆仁心,侠女邱莫言不让须眉,老板娘金镶玉风骚入骨,宇宙最强厂公曹少钦,鞑子厨师居然是绝世高手...
尽管本片上映20周年时在国内院线重映过,可经典的魅力在于她经得起岁月考验, 如老酒愈久愈醇厚。
第九名:《精武英雄》
豆瓣评分:8.7
上映时间:1994年
导演陈嘉上,李连杰主演,袁和平担任武术指导。
翻拍自李小龙的经典作品《精武门》,从剧情深度、动作设计和思想内涵上,实现了对经典的致敬和超越。
电影摒弃了传统功夫片的花拳绣腿,追求真实的打斗风格。
在思想认知上不再拘泥于民族仇恨,而是展现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并探讨了武术的意义。
本片被誉为“世界级功夫片的教科书”,是李连杰及中国功夫片的一个高峰。
该片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在香港上映时票房不佳,在北美的碟片的出租收益却高达1675万美元。
如果重映,本片值得一张补票。
第八名:《血战台儿庄》
豆瓣评分:8.8
上映时间:1986年
本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面讲述国军为抗击侵华日军而浴血奋战的全景式影片。
电影里既有李宗仁等将领指挥若定,也有普通中国士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还有爱国华侨的慷慨相助,全景式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
本片上映后好评如潮,推进和改善了两岸关系。
电影所弘扬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抵御外辱时不怕牺牲、团结一心、共赴国难,这在当下依然值得被再次提及。
共同的记忆被尊重和认可,或可促进出走的孩子早点回家。
第七名:《横空出世》
豆瓣评分:9.4
上映时间:1999年
这是中国影史上极具分量的主旋律史诗巨作,由陈国星执导,李雪健、李幼斌和陈瑾等实力派演员主演。
影片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为背景。
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家、军人和建设者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在没有超级计算机的年代,中国人用算盘打出大国底气。
西方有《奥本海默》,我们有不输阵的《横空出世》。
当电影里那声原子弹的轰鸣穿越时空,在当下的IMAX影厅再次炸响,它已超越电影的意义。
那是中国人在绝境中冲突封锁的呐喊,是荒漠风沙也掩不住的信仰之光。
重映是向经典致敬,更是对当下中国年轻人的拷问:我们是否也有把帐篷扎进戈壁滩的孤勇?
第六名:《我不是药神》
豆瓣评分:9.0
上映时间:2018年
这是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里程碑之作,由文牧野执导,徐峥主演,改编自白血病患者陆勇的真实故事。
本片以“天价抗癌药”为切入点,直击社会民生最尖锐的问题“看病难、药价高”,深刻揭露了底层人的医疗困境和人性挣扎。
该片打破了现实题材和商业片的界限,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并推动“抗癌药降价”等实际政策调整。
当银幕再度亮起,程勇囚车外是长街上众人目送他离开。
本片证明了:电影可以不是现实的避难所,而是劈向冰面的斧头。
第五名:《功夫》
豆瓣评分:8.9
上映时间:2004年
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巅峰之作,周氏无厘头喜剧的集大成者,也是后现代解构武侠的一次狂欢。
入选BBC“21世纪百大电影”更是证明其影史地位。
包租婆除了叼烟卷骂街还会狮子吼,包租公其实是太极高手,瞎子琴魔杀人于音波,周星星将“高手在民间”玩到极致。
“还有谁”、“洗地”、“你想学啊?我教你”、“别以为你长得帅我就不打你”...
这部电影创造的梗至今还在流传,是短视频时代创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
笔者问AI,现在的年轻人还会进电影院看《功夫》么?
对于他的回答,笔者简直拜服。
这个问题或许该反过来问:如果没有在影院看过《功夫》,他们的观影人生,算完整吗?(这是AI的答案)
第四名:《让子弹飞》
豆瓣评分:9.0
上映时间:2010年
如果你玩小破站,一定知道 “让学”必须申遗。
一部电影能衍生出“让学”,并产生众多“让学大师”,似乎无片能出其右。
15年过去了,张麻子那句“站着把钱挣了”依然是社畜们的终极理想。
年轻人分手也可以有黑色幽默,“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公平,公平,还是T M D公平”,早已成了互联网热搜的万用模板。
电影贡献了超过50个出圈金句,是真正的“中文互联网梗库”。
“让子弹飞一会儿”不再是一句台词,而是对现实的预言和种子,早已在年轻一代的心里长成参天大树。
若电影重映,影迷买的不只是电影票,而是一张加入“觉醒者联盟”的入场券。
都2025年了,谁还在假装看不懂《让子弹飞》?
第三名:《鬼子来了》
豆瓣评分:9.3
上映时间:2000年(戛纳电影节)
25年后,这部姜文导演最深刻的作品和“禁片”,依然是一把刺向历史与人性的“未解封之刃”。
本片在内地未能上映,却在国际上收获了极高的评价(获得仅次于金棕榈的戛纳评审委员会大奖),是华语影史上具有深刻思想价值的作品。
姜文打破传统抗日片的“善恶二分法”,村民为保命私藏日本俘虏花屋小三郎。
从“杀人还是放人”的纠结,到与日军联欢的魔幻狂欢,最终演变成全村被屠的惨剧。
“我不是日本人,我是日本农民”的台词,更是道明了军国主义与平民的共生关系。
当马大三滚落的头颅在银幕上定格,这场对历史和人性的审判就注定无法终结。
《鬼子来了》或许永远无法在内地公映,但正是这种“缺席的存在”,让它成为丈量社会思想水位的一把标尺。
第二名:《高山下的花环》
豆瓣评分:9.5
上映时间:1984年
由谢晋执导,以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打破主旋律电影的“完美英雄”叙事。
直面战争的残酷和军队的内部矛盾,兼具尖锐的批判性和深沉的人道主义,是国产战争片不可逾越的高峰。
战士们“英雄亦凡人”,他们有私心,会产生因家庭负担想退伍的恐惧,有在遗书中留下“欠账单”的。
可这些并不妨碍他们在战场上迸发出惊人的勇气。
个体的命运与国家使命交织在一起,更能让人共情且催人泪下。
电影既歌颂了爱国主义,也追问战争的意义,“牺牲是为了让后人不再打仗”。
如果本片能够重映,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提示国产片:主旋律叙事与人性深度本可共存。
第一名:《霸王别姬》
豆瓣评分:9.6
上映时间:1993年
陈凯歌执导,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
以京剧名伶程蝶衣与段小楼跨越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幻灭。
影片不仅是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探讨性别、艺术与政治的宏大寓言。
唯一斩获戛纳金棕榈奖的华语电影,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大不朽电影”。
本片是豆瓣TOP250里排名第一的华语电影,加上西片的话,仅次于《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电影的伟大在于它既是个人悲剧,亦是民族的缩影。
如果重映,本片一定会震惊新一代的影迷,原来华语电影也曾达到如此高度。
总结
这是一份私人的片单,尽管参考了影片的豆瓣评分、影响力和影史地位,可依然有管中窥豹之嫌。
观影本就是一件私密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想去电影院重温的经典,在光影里和无法再见的人重逢,和失去的爱人再次对话。
如果以上10部电影重映,你会选择看哪一部?
或者,你的心头好并不在其中,请在评论区写出她的名字。(撰文:木未舟)
五六十年代老电影推荐文章3:五六十年代12部讲述少数民族故事的老电影及10首电影歌曲至今难忘
欢迎踏入这片知识的海洋,点点关注,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您的每一天。在这里,每一次点击都是与精彩相遇的开始,让我们携手探索未知,共同成长!
银幕上的民族记忆:五六十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回溯
近日,一篇关于“五六十年代12部讲述少数民族故事的老电影”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勾起了无数人的时代记忆。这些电影不仅是几代人的共同回忆,更承载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探索与呈现。本文将以这12部电影为切入点,探讨其背后的时代背景、艺术成就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题材电影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致力于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和教育工具,被赋予了展现民族风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五六十年代,一大批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应运而生,从草原到雪域高原,从西南边陲到天山脚下,银幕上呈现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民族画卷。
二、 典型代表作品:展现民族风情与时代精神
这12部电影涵盖了多个少数民族的故事,如《草原上的人们》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牧民与敌特分子斗争的英勇事迹;《五朵金花》以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歌声描绘了白族人民的生活和爱情;《刘三姐》则以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为基础,塑造了机智勇敢、敢于反抗的刘三姐形象。这些电影不仅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更融入了时代主题,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主、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精神。
三、 艺术成就:民族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完美结合
这些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其对民族音乐的巧妙运用。《草原牧歌》、《蝴蝶泉边》、《山歌好比春江水》等歌曲,至今仍被传唱,成为经典民族音乐作品。这些歌曲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与电影情节紧密结合,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 文化传播:搭建民族沟通的桥梁
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年代,电影成为人们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些电影通过生动的影像和故事,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传递给全国观众,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隔阂,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 当代启示: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回顾五六十年代的民族题材电影,对于今天的电影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创作精神,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丰富电影的表现形式,提升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让民族题材电影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
在你心中,哪一部五六十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新时代的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应该如何传承和创新?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如果有违规内容,有什么误会,?咱们随时沟通,?一起解决!如有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
五六十年代老电影推荐文章4:五六十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最出名的8位反派演员至今难忘
五六十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最出名的反派演员包括陈强、葛存壮、项堃、李林、李孟尧、安震江、方辉、管宗祥等人。这些演员在那个年代以其出色的反派角色而闻名,他们的表演风格各异,但都以精湛的演技和深入人心的反派形象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誉。在他们所塑造的各个不同的反面角色中,由于特色鲜明、表演逼真,所以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具有时代烙印的艺术形象至今难忘。
1.陈强(1918年—2012年):以精湛的演技饰演了众多经典角色,尤其在饰演反派角色方面印象更加深刻,在《白毛女》中饰演的黄世仁,在《红色娘子军》中饰演的南霸天,都是他作为反派演员的代表作。
2.葛存壮(1929年—2016年):在《平原游击队》中饰演杨守业,在《粮食》中饰演清水,在《红旗谱》中饰演冯兰池,在《停战以后》中饰演孙拐子,在《红河激浪》中饰演王长命,在《小兵张嘎》中饰演龟田少佐等反派角色。
3.项堃(1915年—2009年):?在《上饶集中营》中饰演国民党军官张超,在《南征北战》中饰演敌张军长,在《停战以后》中饰演一个顺从美国主子脸色,军调处国民党代表、高级将军李国卿,在《烈火中永生》中饰演情处处长徐鹏飞等反派角色,在这么多角色中还是《南征北战》中的敌张军长印象深刻。
4. 李林(1920年—1992年):在《新儿女英雄传》中饰演无赖汉奸郭三麻子,在《一贯害人道》中饰演国民党特务,在《六号门》中饰演于处长,在《虎穴追踪》中饰演国民党特务张国忠,在《地下尖兵》中饰演国民党特务邹至甫,在《党的女儿》中饰演叛徒马家辉等反派角色。
5.李孟尧(1926年—2012年):在电影《怒海轻骑》中饰演阎老七,在《夏天的故事》中饰演米三多,在《祝福》中饰演王师爷,在《红孩子》中饰演黄静波等反派角色。他的表演风格多样,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角色,从反派到正面角色都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展现了他的演技实力和艺术才华?。
6.安震江(1928年—1977年):在《平原游击队》中饰演了地主杨老宗,在《虎穴追踪》中饰演特务高军如,在《暴风中的雄鹰》中饰演敌营长,在《地下尖兵》中饰演张德发,在《粮食》中饰演四和尚,在《红旗谱》中饰演地主狗腿子刘二卯,在《暴风骤雨》中饰演张富英,在《红河激浪》中饰演孙百岁等反派角色。
7.方辉(1929年—2022年):在《英雄虎胆》中饰演李汉光,在《粮食》中饰演李德胜,在《无名岛》中饰演冯占魁,在《五彩路》中饰演大管家,在《暴风骤雨》中饰演李青山,在《停战以后》中饰演胡定能等反派角色。
8.管宗祥(1922年—2023年):在《新儿女英雄传》中饰演敌翻译官,在《智取华山》中饰演匪参谋长,在《祝福》中饰演卫老二,在《小兵张嘎》中饰演伪队长等反派角色。
五六十年代老电影推荐文章5:北京电影制片厂五六十年代摄制的13部老电影经典难忘
今天我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众多老电影中,挑选出13部我所熟悉的经典作品分享给大家,电影中的:祥林嫂、林道静、韩英、小嘎子、肖涧秋、许云峰、江姐、华子良等艺术形象相信大家不会忘记,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其中的电影剧照,大致回忆一下这些经典电影的故事情节,重温一下参演的主要电影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形象。
1.《龙须沟》是由冼群编导,由于是之、于蓝、张伐、田烈等出演,于1952年上映,该片是根据老舍的同名话剧改编的。
该片讲述了在解放前后,北京龙须沟一带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
<本文标题:五六十年代老电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