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

  1915年,日本乘欧战方酣,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提出“二十一条”。到了1919年,欧战结束,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日本又有强迫中国代表追认“二十一条”的行动,中国的外交形势十分严峻。北京各校学生经过秘密筹划,于5月4日举行示威运动,用猛烈的方法惩警亲日派代表人物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三份文献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十几所高校的学生 3000 余人在天安门汇集,宣读《北京学生界宣言》,并游行示威、散发传单、高呼口号。一部分学生决议到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前面示威。曹汝霖住宅前的警察和曹氏仆役见人数过多,立刻关闭大门,此举刺激了前来示威的学生,学生们于是破窗破门而入。


  当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3人恰好在曹宅聚会,曹汝霖、陆宗舆二人从后门溜走,章宗祥遭到示威学生的殴打,示威学生在感情奋张之余还放火烧了赵家楼。大批军警闻讯随即赶来,逮捕学生 32 人,其中北大被捕学生有20 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天安门集会游行和火烧赵家楼的壮举留下的文献资料中,最珍贵的要推顾兆熊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之示威运动与国民之精神的潮流》、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张东荪《“五四”精神之纵的持久性与横的扩张性》。这三篇“短评”,是五四运动最重要的三份文献。


  “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概念的提出


  顾兆熊是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他在1919年5月 9 日《晨》“评坛”栏发表的这篇名为《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之示威运动与国民之精神的潮流》评论,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有关“五四”的文献资料。


  顾兆熊称5月4日的行动为“北京学生之示威运动与国民之精神的潮流”,是铲除“旧秩序”与恶社会,建设新秩序、新社会的“示威运动”;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示威运动”;是“良善分子与恶劣分子”的“可贵”的“决斗”。他从这场运动展望国家的未来,对前途充满憧憬:“吾观此次学生之示威运动,似青年之精神的潮流,已有一种趋势。倘再输以详确之学说,教以真道德之实质与决斗之作用,则将来之社会,必可转病弱为强健也。”


  作为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对顾兆熊所说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之示威运动”,作出了更准确、更鲜明的历史定位。他在5月26 日《每周评论》第23号上发表的《“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中率先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个词,比“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之示威运动”的提法更简洁、更清晰、更嘹亮。尤其是他提升出来的“精神”两字,其意义极其深远。


  罗家伦郑重地告诉人们:“五四运动”不仅仅是“感情”的,也是“理知”的;不仅仅是“青年运动”“政治的运动”“国家的运动”“国民运动”“民族运动”“打破恶社会制度的运动”,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折射出来的最可宝贵的是一种“精神”!


  罗家伦将“五四运动”的精神归为“三种”:第一“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第二“是社会裁制的精神”;第三“是民族自决的精神”,并三呼万岁:“学生牺牲的精神万岁!”“社会裁制的精神万岁!”“民族自决的精神万岁!”


  张东荪是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上海《时事新》的主编。5月27日,张东荪在上海《时事新》“时评”栏发表《“五四”精神之纵的持久性与横的扩张性》,提出了“五四精神”这个词。“五四精神”的这一提法,比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更鲜明、更凝练、更科学。


  张东荪将“五四运动”精神概括为“雪耻除奸的精神”。所谓“雪耻”指的是“反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所谓“除奸”,指的是“改造腐败不中用的政府”。


  神圣的运动和可贵的民族精神


  顾兆熊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之示威运动与国民之精神的潮流》最可贵之处,是最早提出了“运动”这个词;罗家伦的《“五四运动”的精神》最可贵之处,是最早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个词,给“五四运动”命名,并且将“运动”提升到“精神”的层面;张东荪的《“五四”精神之纵的持久性与横的扩张性》可贵之处,是最早提出了“五四精神”这个词,给“五四精神”命名。


  这三篇文献,前后呼应、各有侧重,又层层深入、开掘提升,其用意显然是要人们感奋起来。从此,“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这两个词镌入史册,“五四运动”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神圣的运动;“五四精神”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这之后,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进行界定和阐释的文章越来越多。


  傅斯年把“五四精神”说成是“北大的精神”。他在1919年9月5日撰写的《〈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说:“‘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雷,吓得清醒。北大的精神大发作。”傅斯年在这里所说的“北大的精神”,并不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而是鲁迅所说的“求新”。


  太空在 1921年5月4日《晨》发表的《“五四运动”之回顾》一文中,第一次把“五四运动”的精神概括为“民主”精神,他郑重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到底什么?就是发挥“德谟克拉西”(Democracy)的精神,拿出最大的努力,斩断奴隶索子,打破黑暗势力,创造我们的新生命!


  1925年5月4日《晨副刊》刊登了汪典存的《每逢五四便伤神》,文中说:“今欲保存五四之精神”,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以忠恕立身忠者对己对人对事具十分热诚而负责任之谓。恕从旧解推己及人之意。二是涵养科学的精神遇事研究,判别是非,具自持不移之态度。


  以上说法代表着“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对“五四精神”的界定和阐释。(摘编自2017年5月4日《人民政协》)


  文章:《学习时》2020年5月4日第7版


  五四制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许全兴:简论五四精神

  五四制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五四宪法”是怎样诞生的

  金成波


  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经过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五四宪法”。“五四宪法”的制定,堪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抚今追昔,回望这部宪法,无论从条文内容还是制定过程来看,无不昭示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立法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创设全新的国家制度与人民的新法律,成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迫切要求。党中央首先发出“二月指示”,明确指出要彻底废除国民党政府的旧法统,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清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1949年9月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从立法的角度看,这次会议最重大的成就在于,它以立法的形式宣告了新中国和新立法的诞生。此后,为尽快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共同纲领》陆续颁布暂行海关法、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为推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提供了法制保障,巩固了新政权。


  待新政权初步稳定之后,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第一部宪法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决定当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接着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决定成立选举法起草委员会,起草选举法。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选举法,并于不久后公布实施。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登记选民总数为3.2亿多人,参加投票的有2.7亿多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这是人民政治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大大推动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并为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更为接下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做好了准备。


  准备工作将近就绪,宪法的起草工作正式开始。从1953年1月13日到1954年9月20日,“五四宪法”的制定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草阶段。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上说,“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在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以朱德、宋庆龄、李济深、邓小平、李维汉等32人为委员的宪法起草委员会。此后,中央决定成立一个宪法起草小组,为宪法起草委员会提供可供讨论、修改的宪法草案初稿。从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就这样,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


  第二阶段为讨论阶段。1954年3月23日,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从草案提交到同年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了7次正式会议讨论,全国政协和各省市党政机关、军队领导机关,以及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地方组织共8000多人进行广泛讨论,提出了5900多条修改意见。6月14日,在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宪法草案的决议获得通过。6月16日,《人民日》全文刊登了宪法草案,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大讨论就此展开。截至当年9月,先后有1.5亿多人参加讨论,当时全国总人口才6亿,足见参与制宪的主体广泛性;收集整理了118万多条意见,几乎涉及宪法草案的每一个条款,足见征集意见的充分而全面。据统计,在这2个多月里,全国各地普遍成立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宣传员和告员组织各种宣传与讨论,很多地区参加讨论人数达到当地成年人的70%以上,部分城市高达90%以上。如此广泛的公众参与体现了“五四宪法”的民主性,同时保证了科学性。


  第三阶段为通过阶段。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告》,全国人大代表们对宪法草案和刘少奇的告进行了讨论。9月20日下午,代表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会场,投下神圣的一票。浅红色的表决票上,分别用汉、蒙、藏、维吾尔四种文字印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票”的字样。与会代表共计1197人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一致通过了这部宪法。通过那一刻,满场欢腾,全体起立,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至此,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正式诞生了,这标志着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努力,中国人民终于有了一部保障自身权益、遵循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宪法。毛泽东这样评价这部宪法,“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五四宪法”除序言外,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共4部分106条,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构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根据“五四宪法”的制定程序以及民众参与程度,可以说“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是全民参与、全民讨论的过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有序地践行民主的一次成功尝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五四宪法”制定以后进行过两次修改,分别是“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1982年4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宪法修改草案的决议:公布宪法修改草案,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1982年12月4日,经过全民大讨论的宪法于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八二宪法”作为新中国第四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


  五四制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义务教育是“六三制”好还是“五四制”好?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现如今,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有“六三”和“五四”两种学制。“六三”学制是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实行六年小学、三年初中教育,而“五四”学制是指小学五年,初中四年,从而构成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


  目前,实行“五四制”的城市有上海市、北京市部分地区(北师大附小)、威海市、烟台市、黑龙江省部分城市(哈尔滨、大庆、绥化、鸡西、七台河)等,其他地区基本都是实行“六三制”。


  上海地区的“五四制”是学生进行5年小学教育制度之后,则要去初中接受预备班的教育,之后正常就读初一初二和初三。但在2023年上海教育厅发布的教育政策中提及,初中预备班或将面临着取消取而代之的则是初四。


  那到底是“六三制”好还是“五四制”好呢?


  有的人觉得,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普遍呈现早熟的趋势,很多小学六年级学生已进入少年初期。小学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太适合,中学生活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相对较高,更适合他们的发展。


  有的会觉得小学六年时间比较宽裕,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多和更丰富的课程。初中开设三年,课程安排的比较紧凑,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我们看看网友们的看法。


  

有网友认为各有各的好,小学相对简单压力小点5年还好,初中压力大多出一年好一些吧。六三制也有好处,小学基础更牢固,有利于初中的学习。

  

很多网友觉得五四制好些,初中很关键,三年的时间太紧了,多一年的话,会有更多时间准备中考。

  

另外,也有很多网友觉得六三制好。六三制符合孩子智力和身心发展,五四制的书本内容相对六三制提前了一年,孩子们学的很费劲。

  你觉得是“六三制”好还是“五四制”好?


  五四制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每日红印」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


  篆刻: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高玥


  篆刻:专业篆刻工 朱培尔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称“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规定指出了新中国国家的根本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制度,是同新中国的根本性质相联系的。


  五四宪法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一部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一些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为后来宪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印记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文汇社联合复旦大学等高校、企业和单位共同举办,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大部分,共创作和展出作品340余件。此次展览将在北京和上海共同展出。文汇App推送“每日红印”,讲述我们伟大的党百年非凡历程的故事。


  编辑:赵征南


  五四制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六三制和五四制是什么意思

  

  2.初中五四制是什么意思

  

  3.学校五四制是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五四制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