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文章1:今日清明,60年不遇,几点扫墓合适?“一代不祭三代坟”咋理解?
眼瞅着清明节就要到了,今年的清明可是“60年不遇”,再加上今年是双春年,民间认为不宜扫墓。不过,现在这种说法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意了,大家还是会积极扫墓,为先人送上孝心。
那么,扫墓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一代不祭三代坟”又该怎么理解?咱今天就能探究个明白。
一、今年清明“60年不遇”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民间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意思是,清明上坟得早点去,别非得等到当天。而从古至今,无论是帝王还是寻常百姓,对祭祖都是十分重视的,以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
不过,清明节最早并不是祭祖的节日,它是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此时气清景明,是农耕的好时候,那么它是怎么变成祭祖的大日子呢?
这还得从古代祭祀活动说起,儒家讲究“孝为仁之本”,清明祭祖,就是我们践行孝道的一种方式,而这祭祖原本是在寒食节进行的,其时间在清明之前。
唐代时,寒食和清明节气合二为一,连休7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习俗开始逐渐融合,很多人选择在清明时上坟扫墓,久而久之清明节的地位开始上升。
再加上清明节气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在这一天祭祖,也寄托了我们对农耕生产顺利进行的美好祝愿,所以在后世中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不仅祭祖,还有踏青、蹴鞠、荡秋千、插柳、吃青团等丰富多样的习俗。
为啥说今年的清明“60年难遇”呢?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2025年是乙巳蛇年,按照咱们老祖宗的说法,这种天干地支的组合,每60年才轮回一次,上次是1965年,下次得等到2085年,所以说“60年不遇”一点也不夸张。
而且啊,今年还是个“晚清明”。咋判断的呢?就看它落在农历几月。二月就是早清明,三月那就是晚了。今年的清明,农历三月初七才到来,这意味着啥?倒春寒可能会多陪你几天哦!
更绝的是,今年的清明还是个“凶日”。咱民间有个“建除十二神”的说法,用来挑日子。今年清明,正好赶上“闭日”,闭塞不通,古人觉得不太吉利。
再加上,2025年还是个“双春年”,一年俩立春,一个在腊月,一个在正月,这可是少见。双春年嘛,民间有说法,觉得不宜结婚,清明还讲究不立碑、不迁坟、不上坟,怕“犯重”。不过,这些都只是民间传说,大家不必太当真。
当然了,这清明扫墓讲究比较多,咱就接着往下看!
二、几点扫墓最合适?这清明节上坟,一般都会提前一个星期,大家可以选个周末去添土扫墓,不过选好了哪天还不行,还得选个合适的扫墓时间。
通常来说,扫墓可以在上午9时到下午3时,这个时间点光线好,阳气足,也没有露水,道路也干燥,不容易摔倒,适合扫墓。当然,部分地区上午5点到7点的卯时去上坟,讲究的是一个吉时。
不过需要注意啊,中午12点到1点这段时间,阳气太盛,传统上觉得不太适合扫墓。黄昏后就更别提了,阴气重,免得招惹什么脏东西。所以啊,扫墓最好还是选在上午,下午就要早回,别磨蹭到太阳下山。
当然了,上坟携带祭品也是常有的事情,水果、糕点、酒水这些常见祭品,其实都有寓意。但不能乱拿了,不然就弄巧成拙了。
像葡萄、荔枝这些成串的,寓意“祸事成串”;带“桑”或“莓”字的水果,谐音不吉利;蒲桃等空心水果象征“一场空”;桃子嘛,因为桃木能驱邪,供桃就像贴符,显得不尊重。
咱们还是带点苹果、香蕉、橘子吧,寓意平安吉祥,祖先也喜欢。糕点就选传统的中式点心,逝者生前爱吃的食物也别忘了准备。
烧纸钱和祭品时,也得注意。旧衣物、照片可别烧,容易招惹不干净的东西,还可能切断与先人的联系。烧纸钱得一次性烧完,别分几次,免得让逝者误会。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别让清明节变成了火灾节。
三、“一代不祭三代坟”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说白了,这句话就是在说上坟祭祀这事儿,得有规矩,不是随便就能跨越辈分去祭拜的。比如说,孙子辈的一般不单独去祭高祖辈的坟,为啥呢?
一来,咱中国文化里,家族辈分分得可清了,祭祖这事儿也得按规矩来,长辈带着晚辈,一辈一辈来,你要是跳过父辈直接祭远祖,那可就得被人说不懂规矩了。
二来,说实话,咱们对爸妈、爷爷奶奶这两辈人记忆还清晰点,三代以上的祖先,那可能都记不清了,坟地在哪都不一定知道,为了避免出错,也就不去祭拜了。
三来,这其实也是一种提醒,告诉我们祭祀要有连续性。如果你这代人不祭,下一代人也跟着学,那到了第三代,可能祖先的坟都被忘了。当然啦,“一代”和“三代”也不是死规定,就是个形象说法。
不过啊,这话也有它的弊端,你要是一直这么严格遵循,那晚辈对三代以上祖先的了解可就越来越少了,家族文化、家族记忆可不就慢慢丢了嘛。所以啊,咱们祭祖这事儿,既得有规矩,又得有灵活性,别为了守规矩把家族文化给丢了。
四、“扫墓不要乱抬脚”这句话听着比较简单,可细细品来,里面的学问大着呢。首先啊,这清明上坟,行为得体是最基本的尊重。你想想,要是你在墓地里随意踩踏,那不等于是在先人头上踩一脚吗?这可是大不敬啊。
说到这儿,就得提提咱们传统的风水观了。墓地那是阴阳交汇的地方,你乱抬脚,万一踩坏了地气,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尤其是坟头,那是万万踩不得的,小心阴气缠身,影响运势。
而且,考古发现,墓地布局那可是有讲究的,咱们得小心翼翼,别破坏了这份敬畏。当然了,在添土的时候,要注意从坟的两边添土,用铁锨轻轻添到坟上,不能破坏坟的整体形状,也不能撒墓碑上去。
除了墓地不能“乱抬脚”,还要注意以下3个不能踩:
一是祭品不能跨。上坟带的那些水果、糕点,都是给先人的,你一跨过去,那不是明摆着不把先人放在眼里吗?得,从旁边绕过去吧。
二是坟头除草得讲究方法。清明除杂草,那是必须的,但可别直接爬到坟头上去了,这是对先人的不敬。拿工具,从侧面慢慢来,这才像样。
三是别人的祭品和纸钱不能踩。墓地那么大,难免会经过别人家的坟,看到别人烧的纸钱、祭品,咱得绕着走,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总的来说啊,扫墓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咱们得按照老规矩来,这样才能表达对先人的敬意,也能让自己心里踏实,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文章2:为什么清明节总在4月5日左右?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很多人以为清明是4月5日,其实,清明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例如今年的清明就是4月4日。那么,为何清明总是在4月5日前后呢?
我国农历有24个节气,它以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或中气,每个节气都有一个特定的时刻,而在公历中,并不固定在某一日期。
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称为“回归年”或“太阳年”,太阳在星空背景下的运行路线称为“黄道”。一个回归年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约等于5.8小时),节气的特定时刻也会每年“顺延”0.2422天;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为0.9688天,接近一天,为了修正它,在公历历法中便有了“闰年”制度,每四年则会多出2月29日一天。节气时刻的延顺,有时会使某节气的时刻越过午夜至隔日,或因闰年之故使得节气时间提前了一天,因而导致了节气时间发生改变。当然,不管如何变动,节气的日期差异只会在3天内。清明节的日期也只会在4月4日、4月5日和4月6日这3天之中变动。
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在古代,与清明日期相近的有寒食节和上巳节,这两个节日都在农历三月上旬,后来,人们将这两个节日融合,于是便有了清明节。
清明节有一系列风俗,例如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等,此外,在吃食上也有一些颇具趣味的“食俗”。例如,在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寓意着一整年都有好身体;在江南一带,则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在我国南北各地,一种香脆的油炸食品“馓子”深受人们喜爱;同时,清明时节还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为此时的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此外,不同地区还有润饼菜、乌稔饭、子推馍、蒸面燕等习俗;有些地区在清明佳节还有食蛋糕、清明果、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习俗。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文章3:“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上后”,今年清明上坟哪天好?
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转眼清明节又要到来了。
最近这段时间相信大家也看了很多关于清明的话题,由于2025年是双春闰六月,比较特殊,所以网上说今年清明不能上坟。
关于今年清明能不能上坟,小编的上一篇文章也提到了这件事。
清明上坟本就是为了缅怀逝者,与什么年份其实没太大关系,上不上坟还是取决于自己的想法。
今天小编想说的是今年清明什么时候上坟比较好。
或许有人觉得肯定是清明当天上坟最好,这也是大多数地区的习俗,在清明上午去上坟。
不过,老祖宗可不这么认为,老话说了“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上后”,这话有道理吗?咱们一块看看吧!
今年哪天是清明?清明节不仅是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日,当太阳黄经达到15°时,清明正式到来。
经过计算,今年4月4日20时49分左右,清明就到了。
这一天对应的农历时间则为三月初七 ,我们上坟时应该参考“三月清明莫上后”。
为啥“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上后”?当清明节对应的农历日期是二月时,人们认为如果在清明节前上坟,可能会因为天气忽冷忽热而生病。
我们都知道北方多山,坟墓大多埋葬在山上,在农历二月的时候,北方虽然已经立春,可天气依旧寒冷。
偶尔的几天升温,也会伴随着倒春寒的到来而消失。
这样的天气下,山上的温度就更加不稳定了,如果此时去上坟,真的很容易感冒生病。
另外,清明上坟讲究添土,古人认为清明正处于春暖花开的时节,这时候上坟添土,到了夏天,坟头一片绿色,不仅墓地风景变美了,还带来了祥瑞的预兆。
古语有云,坟头草生金,坟头草旺子孙旺,等等这些俗语无一不在说明坟头草的好预兆。
然而,如果农历二月清明去上坟,此时低温天气下,土壤还冻结着呢,根本没有办法添土。
既然如此,人们就会推迟上坟的日子,这一做法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理念。
再看三月清明为啥要避免清明之后上坟呢,这也与天气有关系。
农历三月,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要比之前更加浓郁。
这段时间,人们开始耕地,准备播种了。
古代农业种植几乎全部依托人力,只有偶尔几个富有的家庭会有黄牛帮助,但效率也不是很高。
人们为了尽快完成耕种,只能加班加点的去干农活。
因此,三月清明的话,人们会选择清明节前去上坟,这样一来就不会跟春耕的时间有冲突了。
清明上坟时间还讲究“前三后四”俗语“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上后”告诉我们一个事情,那就是清明上坟的日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天气和农活安排来安排的。
但是这个时间范围并不是前任何一段时间,后任何一段时间都可以,因此人们规定“前三后四”。
“前三后四”就是说清明节前三天,清明节后四天都可以去祭祖。
回到今年,我们上坟的日子对应的是3月31日~4月8日。
再结合今年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七,所以今年上坟最好选择4月4日到4月8日。
每年清明节都会放假,今年放假是4月4日~6日,也没有调休,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去上坟。
上坟当天的具体时间也有讲究除了上坟日期有说法,上坟当天几点去几点回也是有讲究的。
通常来说,上坟都是上午去。
古人认为,早上5点左右太阳就升起了,这时候阳气呈现上升趋势,阴气呈现下降趋势,如果这时候去上坟,沾染的阴气就会少。
但是有一些人的坟墓离的较远,或者是他们因为一些事情在外地,无法在上午赶到墓地,就只能推迟到下午去上坟。
我们都知道坟墓到了下午或晚上,就会变得阴气沉沉,特别吓人,所以人们一般不会晚于15点上坟。
如果太晚去上坟,繁琐的祭祀流程结束后,天都黑了,这时候下山也有危险。
尤其是清明节还下雨,山路就更不好走了,古人也没有高亮度的手电筒或者路灯照明,稍不留意,就会摔倒或者迷路。
哪怕是现在,公墓周围已经装修的很好了,人们也会避免太晚去上坟,是一样的顾虑和担忧。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大家特别注意,比如三年内的新坟,应该尽量在上午完成祭拜。
这不是迷信,而且发自内心的虔诚与孝顺。
民间讲究守孝三年,因此在三年内的新坟上坟都是宜早不宜晚的。
老祖宗认为早一点去上坟,可以表达后人对逝者的思念与敬意。
要是拖到下午甚至更晚,不仅自己心里头可能会觉得不踏实,也好像没把这祭拜当回事,容易让人觉得对逝者不够尊重。
所以,家里要是有新坟,可一定要记着尽量上午去祭拜 。
从迷信角度来说,新坟的阴气要比老坟重一些,而上午是一天里阳气最足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去祭拜比较好。
另外上坟当天还要查看天气预,避免与降雨时间有冲突。
要是没提前看天气预,到了上坟那天,刚好碰上下雨,那可就麻烦了。
村里山路本就不好走,一下雨就变得泥泞湿滑,人们提着供品走山路要是摔倒了,不仅供品打翻了,自己也要受伤。
就算是顺利到了墓地,也会因为下雨而无法祭拜,也无法对逝者磕头。
要是雨再大些,可能连好好摆放祭品、上香都成问题。
所以,为了顺顺利利上坟,大家一定要在上坟前看天气预,挑个晴朗的日子去,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总之,清明上坟的目的是在于祭拜逝者,传承孝道,时间上的选择则是为了更好的完成祭祀。
古人“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上后”的说法,虽然看似迷信,但也承载着他们对上坟的重视,大家认为是这样吗?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文章4:谈谈清明节的由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清明节的由来、发展和演变。
最初清明节和祭拜祖先并没有什么关系。正如,在我的家乡就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这样的农谚。事实上它更符合24节气的时令特点。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说的是清明后十五天,天上的北斗星斗柄指向乙位时,清爽明净的春风如期吹来。万物呈现出了清洁明净之态,清明的名字由此而来。所以清明一到,人们开启了春耕春种。
在农事轮回延续中,自然联想到了祖先。便形成了告知先祖农事将始,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至于后来从什么时候开始定下清明节要祭拜先祖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寒食节。
寒食节一般是在清明前一两日,一开始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便有了禁火、祭拜、吃冷食这些习俗。到了唐代,寒食节就变成了法定的节假日。上至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统统要祭拜祖先。后来两个日子靠太近了,寒食节的扫墓习俗慢慢就跟清明融合到了一起。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上巳节,又称农历三月初三。
它是源于先秦时期,《诗经·郑风·溱洧》记载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描绘了上巳节时郑国青年男女在溱河、洧河畔相会、游春、互赠芍药的浪漫场景,体现了"以仲春之月,令合男女"的礼制青年男女借游春机会相识、表白,以香草、芍药等植物传递情意。
与此同时上巳节作为先秦重要节日,兼具自然祭典与社交功能:祓禊仪式 :通过流水洗去尘埃与晦气,祈求平安顺遂。
在汉代时,上巳节逐渐就带有了娱乐性质,扩展成了曲水流觞、踏青等节日活动。
至唐代发展为全民参与的盛会,如崔颢《上巳》诗所述,"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展现长安曲江游春盛况。
而在宋代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将上巳与清明结合,体现宋代节日习俗。
不过如今,在咱们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上巳节已经鲜为人知了,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像广西、贵州那一带的少数民族,上巳节还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据记载,同样在唐朝时期,正式与清明节合并。
此后,清明、寒食、上巳三节合并,形成了如今清明节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既有缅怀先祖的庄重肃穆,又有拥抱自然的轻松惬意,承载了我中华民族千年的情感和记忆。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文章5:清明节,其实是三个节日
眼睛一闭一睁,转眼间就到了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
假日苦短,只有三天,可是你知道吗,古代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融合起来,才有了今天的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历史,你了解多少?一起来看看吧!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
那时候还是晋国公子的重耳因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不离不弃,始终追随左右。
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但介子推生性淡泊名利,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
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誓死也不下山,最终被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厚葬,并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民间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
而我国清明扫墓的传统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孟子·齐人篇》中,提到有一个齐国人经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扫墓的祭品,被其他人耻笑。
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扫墓习俗的盛行。
到了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中这样记载,御史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那天,“还归东海扫墓地”。
唐玄宗更是将寒食节扫墓定为当时“五礼”之一。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老百姓把扫墓延长到清明节。
朝廷也正式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放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是描写当时清明的场景。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取代寒食节的呢?
那是在宋元时期,清明节将祭祖扫墓、寒食节风俗与上巳节踏青等活动相融汇,人们在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清明节,还增加了踏青、放风筝等野外健身活动。
在明媚的春光里,人们在祭拜祖先之余,驰行于青绿山野。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从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清明节的,就说到这里吧。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推荐搜索词:
1.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2.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农历几月几
3.清明节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本文标题: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