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推荐文章1:《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部限制级二战悲剧片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131天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能看到什么呢?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或许孩子与成年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美好和纯真,他们总是给一切糟糕的事情赋予美好的意义。
在他们的世界里善良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种族歧视,没有战争,更没有贫富差距。
我们常说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星星,而那些星星会随着长大一点点褪去。
最后成为成年人眼中的深邃与幽暗,我们可以将那称为成长,也或许是美好幻灭之后的理性。
因为孩童的纯真,即使是在战争的岁月里,受尽苦难的大人们也不想让孩子看到世界的丑恶。
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将孩子保护在战争的阴霾之下。
就像电影《美丽人生》中的那位犹太父亲一样,把残酷的集中营生活比作游戏,用喜剧的方式掩盖悲剧的现实。
但战争的悲剧不会因为孩子们眼中的美好而消失,正如另一部描述二战时期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所展示的那样,悲剧不会成为喜剧,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战争带来的恶果。
01
搬家
德国柏林的街头,一群男孩快乐地模仿小飞机展开双臂在人群中穿梭,其中就有男主人公布鲁诺,一个棕发碧眼的八岁小男孩。
在布鲁诺和朋友们的快乐之外,街头上还有一群押送着犹太人的士兵,他们粗鲁地对待犹太人,这与男孩们的快乐场景格格不入。
但是布鲁诺并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那意味着什么。
布鲁诺的父亲是一名德国军官,因为升职,他们一家即将要搬往父亲所在的工作地生活。
年幼的布鲁诺很失落,离开他熟悉的家,离开他熟悉的朋友,他即将去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布鲁诺的父亲拉尔夫告诉他:“作为一名军人,在他的生命里,责任比自由更重要,所以国家需要你去哪里,你就得去哪里。”
布鲁诺对这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父亲眼睛里是充满了敬畏的。
他们一家办了告别派对,第二天布鲁诺请了他的好朋友们一起来家里玩耍,而他的朋友们也跟随着布鲁诺离开的车送别了很远。
这是八岁男孩与他的朋友们的告别,他们也只是单纯的以为自己的朋友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
布鲁诺一家来到的地方很偏僻,他们几经辗转才来到那里,那是一栋位于郊外的房子。
第一天来到这座房子,站在房间的窗户边眺望远方的布鲁诺看到了一个“农场”,农场上有一群穿着睡衣的人在干活。
布鲁诺好奇地问妈妈:“我能和农场里的孩子们一起玩吗?但是他们看起来怪怪的。”
有一个送菜的仆人穿着和农场里的人一样的“睡衣”,这让布鲁诺更加觉得奇怪。
02
探险
布鲁诺在新家里百无聊赖,喜欢探险的他很想去那个“农场”看看,他想和农场里的孩子们玩。
但是父亲却告诉他,农场里那些人都不是真正的人。
布鲁诺一个人在院子里玩耍,他有个比他大四岁的姐姐格蕾特尔,但是姐姐和她玩不到一块。
布鲁诺好奇地探索着,家里的后院是他最好奇的地方,有一次当他想要去探索后院的时候,被母亲制止了。
但是他对后院依旧十分的好奇。
布鲁诺一个人在院子里荡秋千摔伤了,而救他的是那个给他家送菜的穿“睡衣”的仆人大叔。
仆人大叔为布鲁诺做了包扎,并告诉布鲁诺他的伤不需要去医院。
布鲁诺在和这个穿条纹“睡衣”的怪大叔的聊天中得知,原来这个眼前削土豆的怪大叔以前是个实习医生,他叫帕维尔。
但是实习医生为什么来他们家削土豆呢,肯定是医术不高明才当的实习医生,这是八岁男孩以为的事实。
帕维尔眼中充满泪水,他被这个孩子的话深深地触动。
如果不是战争,或许他已经成为了转正的医生,但是现在,他只是一个佝偻着背,步履蹒跚的削土豆的仆人,因为他是犹太人。
布鲁诺没有放弃去“农场”探索的欲望,他趁着母亲不在家的时间,偷偷的从后门的窗户那里爬出去,穿过树林,跨过小溪,他看到了一个被铁丝网围起来的“农场”。
在那道铁丝网后面布鲁诺见到了一个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名叫什穆尔,与布鲁诺同岁。
布鲁诺看到什穆尔身上的号码牌,觉得什穆尔能在农场里和朋友们玩游戏,而他只能待在那个沉闷的房子里一个人玩很不公平。
但是什穆尔却告诉布鲁诺,那并不是游戏,每个人都有个号码。
在一阵吹哨声中,什穆尔摇摇曳曳的推着小车走向“农场”深处。
就这样,布鲁诺与什穆尔成为了朋友。
布鲁诺总是趁着妈妈外出时,来到这道铁丝网前,与什穆尔一起玩。
也经常会从家里偷偷带吃的给饥饿的什穆尔。
而什穆尔连和布鲁诺打球都不敢,他畏缩的躲在废弃的石头后面。
一道铁丝网内外有着截然不同命运的两个八岁男孩,布鲁诺天真的以为“农场”是个乐园,而什穆尔也并不知道他所在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
他们的父母从未把那些黑暗的现实告诉过他们,他们只是孩子,两个八岁男孩把彼此当成了朋友。
03
与“敌人”交朋友
布鲁诺的父亲为他和姐姐请了私人教师,但是这个教师教育姐弟俩学习纳粹主义,他把犹太人描述成十恶不赦的恶魔,是德国的敌人。
但是布鲁诺反问老师:“那肯定会有好的犹太人,不是吗?”
而老师的回答却是:“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善良的犹太人,那么你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家。”
布鲁诺并不认同老师的看法,在他的眼中,他还不知道犹太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他相信就算是犹太人也会有善良的人存在。
布鲁诺在与什穆尔的一次聊天中得知什穆尔就是犹太人,而布鲁诺也下意识的想到姐姐和老师把犹太人称为恶魔的话,但是对于什穆尔他还是抱以善良的眼神。
04
女人们的善良
布鲁诺的姐姐特雷特尔,在他们父亲的副官的影响下,以及私人教师纳粹主义的教育下,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格雷特尔抛弃了她曾经心爱的洋娃娃,在她的房间里贴满了希特勒的画像,她的性格也渐渐变的极端。
而布鲁诺的妈妈埃尔莎,在丈夫的副官口中意外得知,每天“农场”的烟囱都会排放刺鼻难闻的黑烟,原来是集中营中在焚烧活人。
这让善良的埃尔莎接受不了,她质问作为军官的丈夫,而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为了让他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的荒唐回答。
而埃尔莎也目睹了丈夫放纵自己的下属,将犹太人帕维尔打死而不出手制止的残酷一幕,这一切都让她感到心寒。
与埃尔莎类似的是,布鲁诺的奶奶也很反对战争,她对于儿子拉尔夫所做的事情并不支持。
埃尔莎在这种痛苦和无助中日渐憔悴,她没有办法改变也无法拯救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犹太人。
布鲁诺的奶奶意外遭遇炸弹袭击去世,在她的葬礼上,埃尔莎想要制止丈夫在奶奶的坟墓前摆放关于纳粹的卡片。
因为她知道奶奶是反对战争的,她不喜欢这样的东西出现在她的面前,但是被拉尔夫制止了。
或许母亲和妻子的反战思想让作为纳粹军官的拉尔夫感到难堪,对于母亲的去世他并未表示过多的伤心。
05
战争下的悲剧
布鲁诺偶然在家里发现什穆尔在厨房里擦杯子,他此时已经知道什穆尔是犹太人,他对什穆尔说:“我们不该成为朋友的,你和我,我们应该是敌人的。”
但是什穆尔没有回答,他也只是个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孩子,他能懂什么叫做敌人呢?
布鲁诺拿厨房里的糕点给什穆尔,但是在什穆尔吃东西的时候被进来的副官抓个正着。
在副官严厉的质问下,布鲁诺害怕的不敢承认自己拿东西给什穆尔,而为此什穆尔即将付出什么代价,布鲁诺并不知道,他很害怕,也很懊恼。
接下来的很多天,布鲁诺带着自己的玩具去铁丝网外等待什穆尔的出现,但是都没有等到。
而终于有一天,什穆尔再次出现在铁丝网后面,布鲁诺看到什穆尔满脸的伤,他为自己的怯弱感到羞愧,但是什穆尔还是原谅了他,他们依然是朋友。
什穆尔说自己找不到爸爸了,为了弥补自己对什穆尔造成的伤害,作为补偿,布鲁诺决定要帮助什穆尔找到爸爸。
布鲁诺偷看到他父亲和一群军官们播放的关于纳粹集中营中的美好生活,在布鲁诺的心中,他依然相信自己的父亲是个好人,依然相信那个“农场”是乐园。
埃尔莎决定要带着两个孩子离开那里,在临走的时候,布鲁诺带着工具去铁丝网前,什穆尔为他带来了一身“睡衣”,布鲁诺挖了一个洞从铁丝网下面钻了过去。
两个孩子手牵着手去找什穆尔的爸爸,而不幸的是,拉夫尔此时正在计划加速处理那些犹太人,布鲁诺和什穆尔和其他犹太人一起被要求脱光衣服关进了一间铁屋里。
布鲁诺以为只是要去洗澡,但是当铁门关闭,士兵从上方投下毒气时,布鲁诺和什穆尔两个人紧紧的握着手,等待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他们要面对的不是简单的洗澡,而是走向死亡。
当埃尔莎发现儿子不见时,拉尔夫带着士兵去寻找布鲁诺时,或许布鲁诺已经被当做犹太人毒死在那扇铁门内。
暴雨冲刷着大地,只剩下拉夫尔的呐喊和母亲埃尔莎撕心裂肺的哭泣,布鲁诺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影片的结尾,那散落一地的条纹睡衣和那道紧闭的铁门让这场悲剧无声的落下帷幕。
06
结语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没有给布鲁诺主角光环,他的死是战争下残酷的现实。
或许还有很多像布鲁诺和什穆尔这样的孩子,他们无声无息的消失在战争的硝烟中,无人知晓。
用孩子的眼光去看战争,那不是战争,那只是人类的悲剧。
愿世界和平,无灾无难。
:周瑶,精读读友会会员。在尘埃里修炼,在俗世间求生。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推荐文章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不同身份的孩子间纯粹的友谊,悲惨世界的悲剧
给大家推荐一个非常深刻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他讲述的是纳粹时期,希特勒所对应的军队疯狂的捕杀犹太人的背景下,两个小男孩的故事,应该说具体是两个小男孩的友谊。
这两个小男孩其中一个是军官的儿子,而另一个是犹太人的儿子,这个军官的儿子非常喜欢冒险。
犹太人的儿子,被抓到了营中,等待着死亡的命运,于是他们穿着囚服,也就是军官儿子眼中的条纹睡衣。
他们两个隔着一道钢丝网认识了,军官小男孩给犹太的小男孩送好吃的和好玩的还有巧克力。
就这样,他们慢慢成为了好朋友。
军官小男孩总是觉得犹太小男孩身上的编码是游戏,他总是感到很快乐,他也想参与进来犹太小男孩说他们这是囚服不是做游戏的,他们被关在这里了。
被关在这里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犹太人。
军官小男孩呢,他知道他自己的父亲最讨厌犹太人,而且他们宣传犹太人不是好人,所以他产生了矛盾的心理。
回去吃饭的时候,他问父亲犹太人应该也有好的吧,他父亲和另一个手下极力否定。
但是他凭着自己内心的一个判断,他还是觉得犹太小男孩是好人,所以他还是去给他带去了好吃的东西。
后来第二天,他看到小男孩在他们的饭桌前擦杯子,他感到很开心,原来是他们的餐桌需要一个佣人,所以就把他放进来了。
军官小男孩特别开心,他就递给了犹太小男孩好吃的饼干和糕点,犹太小男孩的大口朵颐的吃着,然而却被他父亲那个严厉的手下看到了,然后质问他怎么能偷吃食物?
犹太小男孩说是军官小男孩给他的,他们是朋友,然后那个手下就凶狠的质问军官小男孩儿。
军官小男孩被吓到了,他说不是他给的,是他自己拿的,于是犹太小男孩就受到了一顿暴打被放进了原来的囚禁犹太人的营中。
第二天军官小男孩又去原来他们相见的地方见面,他发现犹太小男孩没有出现,第三天有个小男孩还是没有出现,过了好几天犹太小男孩再出现了他的眼睛肿了起来脸上都是伤。
军官小男孩向犹太小男孩道歉了,因为他太害怕那个父亲的手下了,才说了谎。于是那个犹太小男孩很快就原谅了他。
因为犹太小男孩的爸爸找不到了,军官小男孩说我要陪你一起找爸爸,如果我帮你找到了之后就抵消我上次的错误了。
于是军官小男孩就穿上犹太小男孩的衣服,混进了那个关押他们的营中,他在里边儿找父亲。
刚好这一天他们要列队洗澡了,那个所谓的淋浴室脱掉所有的条纹睡衣,让他们等待着洗浴,其实是毒气室,为的是杀死他们。
这个时候军官和他的妻子发现他们的孩子不见了,他们在疯狂的寻找,最后发现他儿子偷偷溜进了这个营中,然后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最后小男孩的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着。
小男孩的父亲绝望了,他应该绝望,因为小男孩应该说是两个小男孩和集中营的其他犹太人都被这个所谓的淋浴给毒死了。
故事完。
很窒息的一个故事,这个电影拍得很高级的地方就是以小男孩的视角去拍的。
尽管小男孩的视角去看大人之间的事情懵懵懂懂的,巧妙地揭开了世界大战犹太人和被希特勒所代表的纳粹迫害的残忍场面。
外面不小心想象力丰富,看完令人深思。
小编感动他们年轻小孩子的纯真友谊之外,更多的是对某些大人的冷漠感到可怕。
为战争的残酷性感到悲伤。
同样是小男孩身份的不同,导致他们有不一样的生活,令人唏嘘。
还有就是军官的应,来得如此之迅速。
你有没有看过这个电影了,小编推荐可以看一看。
影音life,影视 音乐 人生
欢迎关注,欢迎点评
图片来自网络,立删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推荐文章3:还记得《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的Bruno吗,他现在长这样
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
还以为讲了个童话式的故事,
兴致勃勃地点开,
结果,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的我↓
剧中的Bruno是位德国纳粹军官的儿子,
机缘巧合中认识了在集中营里穿着条纹衣的犹太小男孩Shmuel,
还成为了当时并不被允许的好“朋友”。
Bruno为了帮Shmuel找到失踪了好几天的爸爸,
在临走的最后一天,
也穿上了条纹睡衣爬进了集中营。
然后,
Bruno就在被赶入毒气室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部反战争向剧情电影,
其实故事的讲述还算轻松。
(当然 是除了最后那十几分钟)
以男主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杀戮的残忍中也保留了几丝童真的美好。
也是因为这种设定,
这电影的后劲儿更大了。
饰演Bruno的男孩名叫阿萨·巴特菲尔德,
1997年出生在英国伦敦,
不得不说,
阿萨从小就是那种经典的英伦风长相来着。
很多人认识他是在电视剧《梅林传奇》,
湛蓝色眼睛的小巫师超有灵气,
甚至还可以凭眼睛找人↓
还有在恐怖电影《狼人》里打了几场酱油的奶团子阿萨
《魔法保姆》里饰演了Norman,
演技也受到了一致好评。
(妹妹头的阿萨太软糯了 TT)
也一定有人是通过《雨果》这部电影认识阿萨的,
他在片中饰演了12岁的天生机械控雨果,
还凭借这部电影,
获得了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奖电影最佳年轻演员奖。
这之后就是连续的一波高能
阿萨的演艺经历真的很丰富!!
比如《安德的游戏》中洞察力惊人的安德·维京
《x+y》里有自闭症的天才纳珍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天真烂漫的杰克
《回到火星》中的火星少年加德纳
《旅程终点》里的新兵Raleigh
还有几部,
橘就不在这里一一罗列了。
近几年的电视剧《性爱自修室》,
也是阿萨的代表作之一。
他饰演了剧中的地下派性爱问题治疗师Otis。
悄咪咪地说一句,
第四季Maeve和Otis的loveline编剧gkd!
剧外的阿萨还有过一段众所周知的恋情,
前女友就是同样出演过《佩小姐的奇幻城堡》的Ella。
当时阿萨和Ella就像所有在蜜恋期的情侣一样黏糊,
一点开阿萨的社交媒体就被秀一脸↓
不过现在两人已经分手了近3年了,
现在的阿萨在感情方面也没有什么新的状况。
倒是和从前一样,
是个网瘾少年,
酷爱打游戏。
特别喜欢折腾自己头发
还经常和哥哥一起出去玩
在新片《Grans Gone Wild》中,
阿萨还会挑战rapper的角色,
和佩内洛普·威尔顿一同上演这出黑色喜剧,
和橘一起期待一下!
最后一句
没想到泥塑后的阿萨这么美(星星眼
(版权归橘子娱乐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推荐文章4:《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由马克·赫曼执导,阿沙·巴特菲尔德、维拉·法梅加和鲁伯特·弗兰德等联袂主演。影片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结下了友谊,从而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从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来讲述二战中以布鲁诺的父亲为首的纳粹党杀害犹太人的一系列事件。影片一开始,醒目希特勒标志和一大批军官气势汹汹的押着犹太人。和小主人公布鲁诺自由自在玩飞机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这也告诉了我们战争是残酷的会猝不及防的剥夺每一个孩子的快乐。
影片中还有几个地方想起来细思极恐。如在奶奶的葬礼上,葬礼上并没有念那些歌功颂德的悼词,反而是在歌颂希特勒甚至于最后献花都是写上给希特勒。此时妻子对丈夫说你知道这不是她想要的。妻子想动手拿走那束花却被丈夫阻拦,无一不在以讽刺的方式表达对希特勒的不满以及身为纳粹党的丈夫的鄙夷。
同样,影片的结尾更是让人悲痛,两个年幼无知的孩子都死于毒气。或许是想用丧子之痛来唤醒纳粹党最后的良知吧!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推荐文章5:《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极权主义下,有且只有三种结局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故事片,讲述的是二战期间德国军官的儿子布鲁诺和犹太小孩什穆产生的一段"隔墙友谊"前后所发生的事情。十分讽刺又令人唏嘘的是,无情的命运和布鲁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的生命也在其父亲看管的集中营中就此划下了句号。
外媒多家纸和影评为其冠以"美丽的悲剧"一词,根本原因是这部电影借由孩子的视角展现出二战中纳粹对犹太人惨无人道和令人发指的种种行径——杀人,但不见血;诛心,但不暴力。
整部电影的场景调度颇具玩味,所有孩子视角下的镜头都集中在外景且用光大多是璀璨的自然光。但越天真,就越无情。电影的基调越"不置一词",那巨大反转的结尾就越令人感到彻骨的寒冷。
可以说,这是一部细思极恐的电影,也是一部看完不会哭得很凶但会非常堵心而且堵很久的电影。说它"细思极恐"是因为,直到现在我也不想知道什穆到底清不清楚把布鲁诺放进去后会发生什么?因为很明显的是。哪怕没预料到顷刻的死亡,至少他一定晓得布鲁诺会受到和他自己一样不公平且非人道的待遇;我也从来不敢在布鲁诺脱衣服的时候去定格那位老人的表情,所以也就不得而知他到底有没有意识到这个没被剃头、外表干净的小男孩其实原本并不属于这里。
可谁生来就该属于这里呢?又有哪个犹太人注定要进集中营呢?没有——苍穹之下的黑烟背后,没有人真正幸免于难,哪怕在战争中占尽便宜的施暴者也不能。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对人物关系和细节的处理也很有分寸。无论是电影中尚存人性但无能为力的两位女性的最后结局,还是从未露面的某个看似不相关的剧中人物——每一个角色都再将这个"小小的故事"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也将那颗原本很小的雪球滚成了一场无力回天的雪崩。
这部电影从多个角度完整地呈现出极权主义下的三种结局——只要身在其中,必将择一而行。接下来就从这三种结局入手,深入分析《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给世人带去的低声忠告和残酷现实,以及微弱却坚定的美好愿景。
极权主义下的结局之"执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句出自《左传·宣公二年》的古语字面意思是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加以改正,这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深究下去,要想实现"善莫大焉"其实是需要两个前提的:1,知错;2,能改。
也就是说,首先你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或认知是错误的,然后才有了改正的前提。有了这个先首条件之后,有改正的资本和能力并付诸行动,这才能实现后面那句"善莫大焉"。
但从电影反应的现实来看,对于当时二战中的纳粹及其家人来说来说,能满足第一个条件的人就屈指可数。人群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掌握一定生杀大权的军官到他手里的下属、从军官的父亲到他的子女、从施暴者到受害者,从根本上知道这件事"错"的人,寥寥无几。
少到什么程度呢?整部电影中站在纳粹对立面的只有三个半人:一位业已逃往瑞士的纳粹的父亲、一位死后仍"被迫"在其棺材上放置希特勒宣传册的纳粹的母亲、一位了解真相后日渐消瘦精神状况堪忧的纳粹的妻子以及那位终被犹太受难者"吞没"且生命永远定格在八岁的小男孩——《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也是那"半个知错者"。
为什么说他是半个?因为他本已通过母亲的变化和朋友什穆的遭遇察觉到端倪,但一部纳粹出品的"乌托邦宣传片"就打消了他大部分对父亲的质疑和对整件事的困惑,所以他才会不假思索地换上那件不知道被多少人穿过的条纹睡衣,义无反顾地爬进那座人间炼狱并最终成为这场惨无人道"战争"的牺牲品之一。
而其他人就没有了“知错”的幸运。像那位长相帅气的下属,在提到自己的"叛徒"父亲时会目光闪躲、无所遁形,甚至将自己打翻酒杯这件事反手就扣在一位老人的头上并将其活活打死。而布鲁诺的姐姐则更是在读过几部本国人编纂的"历史书"后,就笃定是犹太人害得德国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阻碍他们成为世界霸主,并对"犹太有毒"论深信不疑。甚至布鲁诺的爷爷会在自己妻子死后,不知是为了表忠心还是为了做最后无声的对峙,居然将一本希特勒宣传册放在自己那对纳粹深恶痛绝的妻子的棺材上,让人心生悲凉却又无能为力。
这就是极权主义下大多数拥护者的结局——执行。他们别无选择,也不想另谋出路,因为不曾产生怀疑。漫天盖地的理论洗脑以及主观相信的事实冰山一角,构成了他们全部的认知体系甚至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一旦一件事被深信不疑,就挣脱了是非对错的判定——只有成功和失败,再无其他结论可言。
所谓现实是什么?事实又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它只是大多数人产生的一种共识,而这些共识连接到一起就形成了有限空间内的天和地甚至一呼一吸之间的空气,让接触到它的人忽略掉对它的探寻,只剩执行。
这也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从某种角度像观众展示出来的残忍,虽不见血,却刀刀戳心。当历史的车轮碾过那段往事并将其定性为"泯灭人性"的时候,全世界的目光才整齐划一地投向那里,那些曾参与到其中的人才意识到自己是时候低下头看看脚上的鞋子沾染了多少无辜者的鲜血。
私以为,这句古语用来诠释这部电影的时候,应该改为:知错、能改,方善莫大焉。
极权主义下的结局之"躲避":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首先我要澄清,在鄙人的认知结构里这并非一句充满讽刺意味的话或带有性别歧视的结论。虽然大多权威会将这句出自《论语·》的话解释成: 女人和孩子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并坏了规矩;太远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
后面的解释以现代学者的臆测为主要成分,但"女人和孩子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这句话我却十分赞同。因为这两个群体都内心柔软、缺乏理性,或者说他们更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认知导向。
就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那位母亲,她会在知道家中的犹太"犯人"帮忙给孩子包扎伤口后,几经思考还是说出了那句"谢谢";她也会在知道那大烟囱里冒出的滚滚黑烟是焚烧尸体所产生这件事后几近失心疯。她生在德国、长在德国,也曾十分满意自己丈夫的高官厚禄,但当她知道这一切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或者说他的丈夫是在做了什么事得到这一切后,这个女人对自己的枕边人乃至自己的国家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样的人无异于麻烦。所以她的丈夫眼看着形容枯槁、行为怪异的妻子却不置一词甚至横加指责,就像他知道自己那反纳粹的母亲骤然历史后,第一反应居然是长舒一口气——仅仅因为她们是自己升官发财的绊脚石,更是日耳曼民族实现"伟大历史目标"的障碍。
在极权主义的统治下,这样的人只能“躲避”:要么死去,躲避这个世界;要么逃离,躲避这种统治。所以那位宅心仁厚的老奶奶去世了,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的布鲁诺去世了,布鲁诺母亲的最后一丝生气也在预测到儿子死讯后的嘶吼中消散在那充斥着罪恶的空气里。
"女子与小人"的确"难养",可正因为只有他们会在任何时候都听从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并用自己柔软的心和不曾泯灭的良知给这个世界留下最后一丝希望,所以这苍穹之下的罪恶才不会大面积蔓延并世代延续不是吗?
对于极权主义来说,他们是无用甚至是多余的。但对于人性和文明来说,他们永远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十分重要且无可代替。
在人物内心变化和人物结局的处理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处理方式堪称巧妙。它将无尽的悲凉、无力甚至绝望投过满屏幕的明亮和高光传递给观众并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给那些看似很轻实则很重的"女子和小人"都配上了变幻莫测的光线和扣人心弦的背景配乐,让人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更无法回避他们带来的视觉以及听觉上的冲击。
极权主义下的结局之"牺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关于这句话的争议可以说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但笔者更相信胡适老先生的解释倾向。因为结合《道德经》全本以及庄子本人的思想,这种解释似乎更合情合理:
天地本就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生命便如刍狗一样,当祭祀完毕之时,刍狗的使命也随之结束了。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体系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
那么放置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里,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当布鲁诺最终化成自己曾经最讨厌其味道的黑烟一缕,看到这一幕的观众大多会潸然泪下。可在为这种结局悲恸之后不妨思考一下,这不正是"天地不仁"之处吗?布鲁诺用死亡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结局,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属于"错误的巧合",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应",但"天地"之间从来就没有占尽优势的一方,也没有长久的失败或胜利。
就像那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一样,受难之人给世界留下的意义和犯罪之人给后人的警醒何尝不是处于同一水平?
所以对于历史和"天地"而言,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无情"的存在。历史负责记录、天地只做见证,苍穹之下的悲喜,说到底只是人类自己的事情。
这也是那些牺牲在极权主义之下的人最好的结局——归于虚无。可他们仍给这个世界留下温暖的痕迹。对于看电影的人们来说,用孩子的视角去呈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不正是一个带有"美丽悲剧"色彩的角度吗?当历史已然定型的同时,那份对过去的悲伤转化成对现世的悲悯正是这部电影最好的意义。
天地之下,人人都是"刍狗"。话虽如此,但这种定义仅限于对天地而言。毕竟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唯爱可万世长存。
写在最后在电影的第29秒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从字面翻译过来大体如是: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
换句话说,黑暗的理性存在于每个人体内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会发出萌芽。
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样的结局于布鲁诺而言未偿不是一种美丽。毕竟他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秒,仍不知情,也仍然相信自己的父亲。他终究没有长出黑暗的理性,也用最纯真的眼睛走过“美好”的一生。这大概也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用光大多数时候都偏向明亮的原因吧。
无知者无畏。能成为一个无知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推荐搜索词:
1.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梗概
2.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布鲁诺的结局
3.穿条纹衣服的男孩读后感
本文标题: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