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推荐文章1:伪满皇宫博物院这场活动,带大家穿越到20世纪20年代
:【中国吉林网】
2月22日,一场关于20世纪20年代风尚体验的社教活动在伪满皇宫博物院举办,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前来参加。伪满皇宫博物院的智慧姐姐带领小朋友们穿越回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20世纪20年代,沉浸式感受那个时期独特的时尚魅力。
20世纪20年代,偏西化的服饰开始流行,成为时代风尚的独特标志。活动伊始,小朋友们在智慧姐姐的带领下,参观了《1920年代:风尚逾百年 新媒体艺术展》。展柜中,一件件复古华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修身的改良旗袍、笔挺的西式洋装,让小朋友们直观地领略到中西合璧的服饰美学风格。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交氛围,活动现场观看了电影《末代皇帝》中舞会的片段。屏幕上,优雅的舞步、欢快的旋律,将1920年代社交舞会的热闹场景鲜活呈现。随后,智慧姐姐和智慧哥哥闪亮登场,他们亲自示范,耐心地教小朋友们跳交谊舞。小朋友们有模有样地学习基本舞步,现场充满欢声笑语,仿佛置身于复古的社交舞会中。
活动的高潮部分则是手工帽子的制作环节。小朋友们发挥着自己的创意与想象力,用各种材料精心打造出一顶顶独具特色的帽子。这些帽子、王冠不仅展现了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更成为了他们体验20世纪20年代时尚文化的纪念品。
此次风尚体验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领略了那个时代的时尚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兴趣与探索欲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怀揣着这份好奇与热爱,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伪满皇宫博物院品牌社教活动“相约博物馆·教你讲故事”未来也将继续探索更多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社教活动,为小朋友们提供更多了解国家历史、传承文化、激发爱国情感的平台。欢迎大家踊跃名参与活动!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殷维
图片 伪满皇宫博物院
初审: 鞠华军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中国吉林网】,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20世纪20年代推荐文章2:【史海回眸】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下手
:环球时
【环球时综合道】编者的话:上一期的史海回眸版,我们回顾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对日本汽车和摩托车下手的故事,实际上在这个时期,美国还对日本的电子产品挥舞过关税大棒。20世纪8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半导体等行业甚至超过了美国这位“带头大哥”。美国不甘失去半导体行业的主导地位,便对盟友亮出关税大棒,进行严厉制裁。制裁让日本经济受到沉痛打击,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陷入“失落的十年”。美国国内相关行业也深受其害,并引发反思。
20世纪80年代,日本任天堂在美国发布任天堂娱乐系统。
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日本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多个层面与美国展开密切合作。在美国奉行自由贸易的背景下,日本对美出口大幅增加,经济发展迅速。日本制造的车辆与电子产品尤为受到世界消费市场的欢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在国际市场独占鳌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
而就在两国关系越来越亲密之时,美国里根政府在1987年3月以“违反两国贸易协议”为由,对这位亚太地区“最亲密的盟友与合伙人”实施贸易制裁,宣布对价值3亿美元的日本进口商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据美国《华盛顿邮》当时的记载,在遭到制裁的日本商品中,包括总价值1.8亿美元的台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9000万美元的彩色电视机,以及约3000万美元的电动工具,如钻头、抛光机等。在这轮制裁中,日本富士通、东芝与日立等一系列知名日企遭受重大损失。
据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分析,这一举措不仅是美国在战后首次对日本实施制裁,也是美国战后“最夸张”的贸易政策之一。美国宣布制裁政策时,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正计划赴美访问。对于两国贸易合作的风向突变,美国方面称:“日本——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作出这一决定也很难受……我方无意示威,相信日本政府会尽力扭转这一局面,遵循两国签订的协议精神。”当时负责日本国际贸易的日方相关官员表示:“我们对美国这一决定完全无法理解。”
这里所提到的协议是美、日两国在1986年签订的《美日半导体协议》。美国认为,日本当时的半导体产品畅销全球,已经形成了“倾销”,这份协议就是为了限制日本产品的销售。在批评人士看来,这类协议本身就带有单边主义色彩,不仅电子产业的人对之嗤之以鼻,不少国际贸易专家也表示该协议部分条款违反了世界多国战后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份“非法合约”。
美国电子产品价格飙升
美国在对日本实施制裁之初,曾再三表示加征的关税不会影响美国国内市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制裁开始后,美国国内的芯片产品一度价格飙升、供应短缺,让美国计算机行业陷入困境。有媒体举例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电脑内存条价格低廉,美国的软件公司也敢于放开手脚研发各种“吃内存”的产品,丝毫不用担心电脑硬件配置跟不上。软件市场的百花齐放又带动了电脑的销售,多个产业形成市场良性循环,“除了几家竞争不过日企的美国内存芯片公司以外,人人皆大欢喜”。
而美国的关税大棒落下后,导致本国电脑产品价格普遍升高,电脑软件公司也遭遇冲击。这道制裁令的影响范围远不限于计算机产业,它还威胁到了美国的公共安全事业,据《纽约时》道,当时全美多个执法机构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认为相关制裁会大幅提升日产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价格,不利于打击犯罪。在当时召开的听证会上,加州一家显示器制造商代表还在头上绑了日本头巾,表示强烈抗议。
日本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抗议的声音,但国民情绪整体还算稳定,人们普遍认为美国这次的关税制裁对美日之间的贸易关系没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纽约时》道称,当时日本舆论场大多是自信的声音,认为美国是要做贸易的,那就不可能脱离日本的产品与资本,两国全面爆发贸易战的概率很低。日本《读卖新闻》甚至还分析,是不是日本的企业文化太“卷”,造成了太多“不必要的竞争”,才会触发日美贸易冲突。美国“历史频道”道称,为了避免矛盾扩大、“破坏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日本政府选择了隐忍,并未采取任何复措施。
“用自己的法律破坏自己的计划”
里根政府的关税举措引发了不少美国媒体的反思。《华盛顿邮》1991年的一篇道认为,《美日半导体协议》就是一场“贸易保护主义的冒险”,美国政府“拒绝让市场自由运转”,终究还是该国消费者来埋单。美国“历史频道”也表示,美国在半导体行业的一系列保护举措并没有直接推动美国高端产业技术创新,也没能有效扭转当时的贸易赤字。
尤为讽刺的是,尽管经济全球化当时已是美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该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赋予总统的权限过于宽泛,反而成了推行本土保护主义的工具,有专家表示,美国这是“用自己的法律破坏自己的计划”。
不间断的贸易摩擦、各种不公平协议的签订也让美日关系急转直下,1987年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贸易问题正在破坏两国关系,高达55%的日本人认为两国之间不再“友好”,而前一年的这个百分比还不到34%。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意见称,在美国的打压下,日本出口及GDP增长在1986年上半年基本陷入停滞。进入20世纪90年代,该国经济更是从极度繁荣跌入“失落”,但美国方面的压制仍未停息。1991年,《美日半导体协议》续签,这项“不平等条约”直至1996年才到期。(刘皓然)
20世纪20年代推荐文章3:资本主义的辉煌与阴影: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黄金时代
辉煌的背后
在历史的长河中,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被誉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的巅峰,更是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关键阶段。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一段历史,剖析其背后的经济成就与社会变革,探讨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经济繁荣的历史背景
二战的硝烟散去,全球经济迎来了重建与复苏的契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奠定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复苏,也为投资的增长铺平了道路。美国作为战后唯一未遭战火洗礼的工业强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美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胜利,更是其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扩散。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刺激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研发,经济的复苏仿佛一场华丽的交响乐,奏响了繁荣的乐章。
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席卷了各个领域。从电子技术的初步崛起,到喷气式飞机的问世,再到新材料的广泛应用,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计算机的诞生,不仅改变了商业模式,也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消费主义的兴起也为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居民收入的显著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标志。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的享受,消费不再是生存的需要,而是生活品质的体现。经济的繁荣,似乎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然而,繁荣的背后,政府的积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教育和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政策不仅提升了国家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全球化的初步形成
在这一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国际贸易的迅猛增长,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趋势愈发明显。跨国公司的崛起,推动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形成了全球化的初步雏形。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不仅帮助战后经济的重建,也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全球化的浪潮,仿佛在提醒人们,经济的繁荣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络。各国经济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既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
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
然而,经济的繁荣并未能掩盖社会矛盾的加剧。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的不平等依然显著。美国的民权运动、欧洲的学生运动以及拉丁美洲的革命潮流,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真实写照。经济增长并未能完全消除贫富差距,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折射出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人们开始质疑,经济的繁荣是否真正惠及了每一个人。社会问题的凸显,成为对经济繁荣的深刻反思,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结束与遗产
1970年代初,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和经济滞胀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宣告结束。经济的繁荣在短暂的辉煌后,迎来了严峻的考验。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为后来的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尤其是在处理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方面。
回顾这一历史阶段,我们不仅看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更感受到在追求繁荣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经济的繁荣并非终极目标,真正的目标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展望未来
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这一历史时期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在追求繁荣的同时,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只有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20年代推荐文章4:20世纪70年代的我们都经历了怎样的变革?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全球范围内经历了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革领域:
1. **政治变革**:
- **中国**: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 **国际局势**:冷战期间,美苏对抗加剧,越南战争结束,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2. **经济变革**:
- **能源危机**:1973年石油禁运引发全球能源危机,导致经济滞胀。
- **全球化起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国际贸易和投资增加。
3. **科技变革**:
- **信息技术**:个人电脑的概念兴起,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开始运行。
- **航天探索**:阿波罗计划完成,人类首次登月。
4. **社会变革**:
- **民权运动**:妇女权利、环境保护和少数族裔权益运动取得进展。
- **文化复兴**:摇滚乐、迪斯科和朋克音乐流行,电影和文学领域也有创新。
5. **思想变革**:
- **哲学与思潮**: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影响广泛。
- **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普及化,注重实用性和多样性。
这些变革共同塑造了70年代的世界面貌,并对后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20年代推荐文章5:重返20世纪80至90年代:展览“未完成的时间”启幕
:新京
自3月30日起,泰康美术馆全新大展“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在北京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展览由泰康美术馆主办,汇聚了42件泰康收藏珍品,呈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面貌,致敬艺术变革的创造者,同时,通过艺术作品致敬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勇于变革的创造者。
此次展览汇聚了安哥、蔡国强、陈宝生、陈仁、陈劭雄、丁方、段建伟、耿建翌、海波、韩磊、何多苓等众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参展作品涵盖了油画、连环画、摄影、录像、雕塑、装置、行为、古籍珍本等多种媒介,充分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表达的多样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现场还展出了两件极具意义的特殊展品:亚当·斯密首版《国富论》与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小模型。这两件展品如同时空胶囊,标记着20世纪80年代思想启蒙与90年代市场狂飙的隐秘对话。前者凝固了人文热情的沉思姿态,后者拓印着知识与思想铸就的市场神话。
布面油画《突破》,陈仁,1985年(主办方供图)。
展览以“未完成的时间”为主题,意在突破传统线性历史观的束缚,以艺术作品中的情绪与情感为切入点,带领观众重返20世纪80至90年代,回到那个充满奋斗与梦想、欢笑与泪水的年代,见证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艺术家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与实践。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艺术也随之呈现出多元面貌,不再遵循单一的“进步”逻辑,而是在传统与先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拉扯中走向多元。不管是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是艺术实践,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仍在持续,变革仍未走向终点,于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也就归属于一种“未完成的时间”。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在策展方式上摒弃了传统线性年表式的展现形式,转而以时代情绪共振作为切入点,试图为不同代际的观众打造一份共通的情感链接。展览空间被划分为13个区域,为观众开启一段视觉交响乐的旅程。每个区域都围绕一种特定的情绪展开,如悠扬、热烈、悲壮、紧张、温暖、活力、深邃、宁静、浪漫、欢快、变幻、深沉、舒缓——这些既是音乐的律动,也是时代的心跳。艺术不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社会肌理中依然跳动的神经末梢。
布面油画《零点》,徐进,1985年(主办方供图)。
所有参展作品均精选自泰康收藏,从“1905-1942-1977以来”的泰康收藏体系中抽取一个时代切片。这些作品如同时代的传感器,记录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社会情绪与文化氛围。笔触间的温暖、色彩中的活力、装置里封印的力量,都成为唤醒观众情感记忆的媒介,帮助观众对抗遗忘,重温那个时代的艺术与生活。展览不但致敬80年代以来的艺术革新者们,而且铺设了一条条情绪与时代记忆的电路,让观众能够与艺术作品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
除作品之外,展厅内设置了多处打卡点——颇具复古风格的“刊亭”“复古照相馆”与“情绪留影角”都是不可错过的互动体验。“刊亭”内摆放着的策展团队原创《情绪日》,不仅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的时代背景,也可以成为一份极具时代特色的打卡道具;来到“复古照相馆”,观众可以在按下快门的刹那,感受现在与过去的交融,将此时此刻定格为一份永恒的记忆;在“情绪留影角”,观众可以在情绪卡片上写下个性化的感受,书写完毕后的卡片既可以放进展墙的卡槽,使其成为“情感博物馆”的一部分,也可以随身带走,将观展记忆带回家。
记者/何安安
编辑/重明
校对/张彦君
20世纪20年代推荐搜索词:
1.20世纪20年代是多少年
2.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
3.20世纪20年代临床心理学家将会谈法定义为
本文标题:20世纪20年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