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热度攀升 阆中法院公判讨薪民工惹议
3月14日至20日,政法领域负面舆情事件呈现数量小幅增多、热度大幅骤升的特征,四川阆中法院公判违法讨薪民工引发舆论广泛争议,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也在周末开始掀起舆情风波。
这一周,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共监测到20起涉事主体明确的负面舆情事件。其中,公安10起,法院8起,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各1起。在涉公安舆情中,“男子20斤黄金遭扣押 广州警方以20年前价格赔偿”“安徽打假人买过期商品索赔被打 警后再遭警察殴打”等舆情关注度较高。此外,一名自称云南警察的网民在知乎发布一则讲述执法故事感慨法律缺失的帖子引发较高关注,对网民容易产生误导,涉事公安机关需警惕。
涉法院舆情中,四川阆中法院公判违法讨薪民工遭到舆论强烈谴责,“公审公判是法治的倒退”、“用公审公判的方式进行普法、维权教育欠妥”成为批判最强音,后续关于开发商身份的各种传言也增加了舆情的复杂性。“两会”期间的黑龙江双鸭山矿工讨薪事件余温尚存,此次阆中法院公判讨薪民工接踵而至,“讨薪”一词或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舆情敏感词,各地政法机关在处置此类事件时需提高警惕。此外,“‘百色性侵案’受害方律师申请提级审理”“湖南岳阳法官与当事人互咬”“河北一农民被指控敲诈勒索接访人获刑6个月”等事件也引发关注,尤其“百色助学性侵案”舆情继续发酵的可能性较高,需引起重视。
涉司法行政舆情事件“郑州监狱疑似虐囚致死 谎称心脏病突发补赔90万元”和涉检察舆情事件“网帖爆料内蒙古检察机关一位刘主任拒收实名举材料 当事人被扣并被要求删除照片”关注度较低,但可能被媒体继续深挖。
“两会”之后,网络负面信息呈现增多之势,类似山东问题疫苗的旧案翻炒也可能引爆舆论。政法机关需提高警惕,继续做好舆情监测、预警和防范工作。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钟杏梅
本文标题:舆情热度攀升 阆中法院公判讨薪民工惹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