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飞行员的追忆推荐文章1:冬日午后追忆我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陈志英

  :中国军网 :龚兰兰 责任编辑:康哲


  冬日午后,我在网上搜寻关于我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陈志英的资料,多次切换关键词,可每次出来的文章却总是寥寥两三篇,更让人感慨的是其中一篇写道“现在柯老(陈志英的丈夫柯庭煜)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领导和后人不要忘记陈志英,不要忘记她的革命精神。”面对烈士家属这样的话语,我总是无法缓和自己的思绪,无法释放自己的叹惋。是的,英雄从不怕牺牲,但他们害怕于岁月长河中被世人遗忘。


  千古风流人物弹指间。先辈的那些峥嵘岁月已被轻轻地翻了过去,后辈们正竭力揭开人间另一重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遗忘了许多。曾经那些英烈事迹,似乎也都在岁月的侵蚀下日益模糊,只余下一些斑驳记忆的痕迹。是的,历史不是时间长河中一段孤立截取的场景,时间也从不会为任何人驻留,但是英烈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符号的记忆,他们在物质条件极为困乏的年代创造的奇迹永远值得后代铭记。


  继续翻阅为数不多的资料,有一篇博客文章写到博主当年去江苏常州武进嘉泽乡采访105岁的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教官赵赠熊老人。据赵老回忆,陈志英曾担任过学员小组长,人很好。我仔细端详着网上陈志英的照片,思绪开始飞扬,细数她短暂四十年的人生轨迹:作为一个普通人,她从自幼失去双亲的孩子成长为替妇女争光的独立女性,到最后养儿育女成为人母;作为一个飞行员,她克服种种困难,成为绽放在空中的花朵,一生因飞行而变得伟大。


  一、作为孩子:她未享受过父母的关爱


  

  陈志英照片


  父母的怀抱是避风港,无论离家多远,不论风雨多大,只要有父母在,心就不会恐慌。但没有父母的孩子,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没有方向独自飘零,再苦再累,都得挑起生活的重担忍痛前行。陈志英就是这样的孩子,她1928年1月出生在上海,从小父母双亡,靠大哥、二哥抚养成人,虽有两个哥哥照应,但是没有父母的艰辛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


  二、作为女性:她是飞上天空的花儿,为妇女发声争光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蒋百里先生说过的这句抗日名言,用在女性能不能飞行,学习飞行时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再贴切不过了。


  我国古代虽有“嫦娥奔月”这样女性飞天的美丽传说,但是直到解放初期,飞行依然是以男性为绝对主角的舞台,女性学飞行还是个神秘和需要力派众议的事情,加之女学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她们面临着比男学员更大的困难。


  当时,毛泽东主席就勉励共和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不要培养成演员,要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在领袖的号召下,时任副班长陈志英年龄稍大,但也只有23岁,被同学们称为大姐,她常常鼓励姊妹们说:“咱们是女人,体力有点欠缺,可智力不比男人差,要争口气飞出来,决不让一个姐妹掉队!”


  正是凭着“女性不比男性差”的信念,1952年3月8日,中国空军第一批女飞行员首次编队飞过天安门,真正将女性飞天的美好祈愿变成了现实。人们欢呼着,相信这些勇敢的女飞行员会取得胜利,就像太阳明天会升起来一样,她们就像绽放在空中的花儿,为国争光,为广大女性飞出了一片天。


  正是这些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中国女性,以她们的智慧、坚韧和顽强创造出许多个国内外第一:中国第一位空中飞行女指挥陈志英、世界上第一个穿过蘑菇云的女飞行员机组、第一位被授予“功勋飞行员”的刘晓莲、第一位女试飞员张玉梅、第一位专机女机长汪云、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岳喜翠……


  三、 作为母亲:她为了飞行,放弃了陪孩子成长的亲子时光


  

  陈志英在指挥飞行


  作为一个母亲,谁不愿意陪在孩子身边,看他迈出人生第一步,看他咿呀学语,听他第一次叫“妈妈”呢?可是陈志英却为了飞行事业,忍痛离开了还在襁褓中的孩子,直到第一个孩子6岁时,才将他接到身边生活。


  1959年10月陈志英的第一个孩子在上海降生,是个男孩,取名柯卫东,小名小飞。她生下孩子后,交给二嫂抚养,休完产假,便毅然离开襁褓中的儿子,回到部队继续飞行。两年后,二嫂因车祸去世,小飞又由奶奶接到兰溪抚养,小飞6岁时才回到陈志英身边。1967年陈志英第二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儿,取名柯卫红,小名小红。陈志英牺牲时,小飞8岁,小红才10个月大。


  陈志英作为一个母亲,放弃了此生只有一次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那份缺憾成了她一生永远不能弥补的伤痛。


  四、 作为飞行员:她叱咤苍穹,战绩斐然


  

  1952年,朱德等观看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行表演


  从1951年12月14名女飞行员全部飞上蓝天,到1968年7月25日陈志英花陨长空,她的飞行轨迹历时16年有余。作为一个飞行员,她先后担任过中队长、第一位空中飞行女指挥以及空军34师某团副参谋长并参与多次抢险救援行动:在寒潮入侵内蒙古草原时,为人民群众及时空投粮食和牲畜饲料;驾机入川,于滔滔洪水中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她用生命谱写了一个飞行员的使命担当。


  1951年12月,14名女飞行学员仅用7个月,平均每人飞行77小时44分,全部飞上了蓝天,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分配到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工作。


  1952年3月8日,女飞行员们为首都人民做了第一次飞行汇表演。3月24日,她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随后,空军党委决定将55名女飞行人员(包括地勤人员)全部留在北京,归空军某独立运输团建制,单独编为第2大队6中队,陈志英为中队长。


  1954年春,寒潮侵入内蒙古草原,风雪交加,气温骤降。锡林郭勒的牧场上,覆盖着1尺多厚的积雪。有的地区牲畜已经大批冻死、饿死,上级决定派出飞机空投粮食和饲料,支援牧民战胜风雪,抢救牲畜。女飞行员们听到这个消息,急切地请求执行空投任务。最后,领导确定由陈志英率机组执行这次任务。当陈志英驾驶的飞机进入草原后,恶劣的气流云团猛烈地吹打着机身,造成飞机上下颠簸、摇摆。她沉着地操纵着飞机勇敢地前进,同时机组的同志以敏锐的眼光,仔细地搜索机翼下面的地形地物。陈志英按领航员指引的航向,稳稳地把住驾驶盘,向目标空城飞去。牧民们听到飞机声音后从蒙古包里跑出来,挥舞着手中的小红旗向飞机欢呼。陈志英机组将一包包粮食和饲料,空投到牧民的手中,圆满地完成空投任务返回了基地。


  1956年3月,陈志英被选中担任部队第一批女飞行指挥员,从拟定飞行训练计划到给女飞行员下达任务,以及空中指挥均由她协助领导组织。陈志英出色地指挥一批批女飞行员完成改装训练,指挥过飞行员们驾机抢险救灾和执行专机等多项任务,均保证了飞行安全。她1961年驾机入川,抢救严重水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并因此立功。


  1963年8月,空军运输团扩编为空军航空兵某运输师,陈志英被任命为驻沙河某团副参谋长。为了给女飞行员开拓更广阔的飞行领域,她和女飞行员潘隽如、韩淑琴一道首批改装直升机,并率队驾驶直升机执行飞行任务。


  1968年7月25日,陈志英陪同防华的几内亚元首到杨村观看飞行表演。参观完毕,计划再到沙石峪参观。陈志英是沙石峪地面塔台的指挥员,乘坐的是最后一架直升机,因驾驶员失误,飞机坠毁,不幸殉职,她和战友们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烈士公墓。


  补记:当我敲完最后一行字时,落日余晖洒在了书桌上,窗外风声响起,那声音,像呜咽,似悲吟,仿佛在哀悼已经远逝的英灵。人总会以不同的方式走向生命的尽头,瞬间与永恒没什么截然的界限,有的瞬间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有的永恒凝结在一个短暂的瞬间。瞬间与永恒共存看似相悖,却又那么适合描述飞行事业。我相信,当陈志英花陨长空时便是一种瞬间永恒的超越。


  对某飞行员的追忆推荐文章2:较真——一位退役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的回忆|吴建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军基层部队歌剧《白毛女》汇演,我们部队是一个演出点。其间,组织者召开了由驻京基层部队干部战士参加的戏评会,会上,我们部队一名年轻的干事发言说: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这是一个比较,这个比较的范围,是杨白劳和喜儿生活的一个或者就近的几个村庄。是谁家的闺女有花戴?如果村里的闺女都有花戴,就杨白劳家的喜儿没有花戴,这说明杨白劳的贫穷是个别现象,和地主黄世仁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村里和杨白劳一样的穷苦人家的女儿都戴不起花,那歌词里“人家的闺女有花戴”,就一定是地主富农家的女儿,因此这里没有可比性。地主富农家的女儿戴的花美不美?不是剧要表达和追求的目的,因此,没有必要用“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来比。我认为这个歌词应该改成:“女儿家都想把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把我的小辫扎起来……”把我的小辫扎起来,比原来“把我扎起来”更加准确。


  与会的两百多名代表,没有记住这位海军干事的名字,有的给他取了外号叫“女儿”。显然,这样的发言超出了座谈会组织者的初衷,一位军队宣传部门的重要领导在和我们部队政委交流的时候说:


  “我发现你的部队有点特殊。”


  “是吗,特殊在哪?”


  “说不上来,就是感到干部战士都特别较真。”


  我们政委是1937年从大学里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他淡淡地说:“较真没有什么不好,就是要让干部战士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最可怕的是只有一个声音……”而那个年代恰恰就是只有一个声音,看得出一个老军人的担忧。


  战士的情操决定了一支部队的精神面貌,这是形成部队战斗力的基础,也是一支部队特有的性格。这个性格的养成一定和自己的军政第一首长有直接的关系。还有一件事:


  部队在执行远距投放任务后,飞行员小刘在飞行总结会上说:从N机场到东海的D投放点,第一个导航点的河岸位置不对,我在雷达里看到,作为转弯点的河口右岸的位置,在图标的左侧200米处!也就是向河中心延伸了200米。如果在雨雾和低能见度的情况下,我们按照雷达回波的这个位置右转进入海上航线的话,就要晚1-2秒钟,就有可能撞在12公里外原航线左侧300米的××山上。


  全场哗然,这怎么可能呢?这是总部最高规格的军用地图,已经精确到了10米。如果真的差200米,那我们怎么都没有看见呢?而我们海军航空兵驻这里的部队,每年几千架次进出这个导航点,为什么都没有发现呢?


  “你们不信,我会向上级反映的。”


  这个事有点闹大了,大家都知道,小刘就是这样的人,他认的理九头牛也拉不会来。在场的参谋长提醒小刘:“现在只是你一个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如果向上反映,这会牵扯上级首长和有关部门的精力,还是让我们一起再细细观察一下,等有了准确的结果,再向上级反映也不晚,你看行吗?”参谋长当然知道,军用地图绘制慎之又慎,如果小刘反映的问题是错误的,那会让全军的飞行同行贻笑大方。但小刘信誓旦旦:“不把这个标图改过来,我不姓刘!”


  这件事,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小刘太较真了。较真的另一个解释就是抬杠,有人给小刘取了一个外号叫“闺女”,喻意心眼小、认死理,就像一个女子,而且还是一个小女子。抬杠就会影响到机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影响到飞行中的配合。大队政委找小刘谈话,小刘说:“我一定注意同志间的团结,但是,这个标图是错了,这一点,我坚持。”


  第二年干部转业的名单中,有小刘的名字。我们部队长把基层党委和干部部门的同志找来开会,审核小刘的转业问题。部队长说:“小刘爱较真,实际上是他爱动脑筋,勤于观察的一种表现。去年关于河岸位置问题的提出,是小刘依据雷达荧光屏上回波的亮度来判断的,影响荧光屏亮度的因素很多,我也在问我自己:如果小刘没有看见,他完全是在撒谎,这种概率有没有?我认为,以他的基本品质和思想觉悟,不会做出无中生有的事情来,我不知道大家能否接受这一点?”


  小刘被留下来了。以后的几年里,在我们部队的飞行任务中,只要飞临这个导航点,我们都会在雷达里观察这个河岸的位置,并注意这点上的转弯时机。我们没有发现河岸位置的变化,但由于这样的留意和关注,从这个点进入东海,我们总能准确进入航线,12公里外的××山总在我们的左侧300米处。


  80年代后期的一天,部队收到了上级配置的全新的航拍地形图了。这一天,作战室里挤满了人,对照这个河口的导航点,果然,岸线的位置已经向里延伸了200米!电话打到总部,回答是:近二十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河口的位置变化很快。不久,这个河口区域的海军航空兵部队,组织有关部门测量后,发现这里有潮汐规律,月度最低潮位时刻,河口淤泥背高离水面有5-20厘米,而5-10厘米左右的水深,正是低空时雷达在“地形”档上能分辨的厚度。查几年前的飞行记录,小刘飞临这个河口上空的时间,正是当天天文最低潮位时刻。


  这年“八一”节会餐的时候,小刘走到我们部队长前面,立正,致军礼!“我为能成为您的士兵,而感到光荣和自豪。”部队长双手扶了一下军帽,给小刘还礼。食堂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部队长和小刘紧紧拥抱的时候,我们的眼泪流下来了!


  就是这样一支以解放初期的老旧机型为主组建的海军航空兵部队,在飞机及设备交替更新的过程中,成建制保持了30多年无重大安全事故,这样的飞行记录,在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少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级派人来总结我们部队长期保证飞行安全的经验,其中有一条是干部战士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较真。但我们自己的总结是: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人民的利益是我们的最高政治标准和原则,军人是握枪的人,在科学的精神里,形成和完善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性格,不盲从不迷信,这样的部队,才能拉得出,打得准,打得赢。


  2019/7/24改


  :吴建国


  图片:新华社


  编辑:陈晨


  对某飞行员的追忆推荐文章3:老飞行员追忆遨游蓝天的岁月

  葛代虎,80岁,新中国的第一批“特级飞行员”。近日,在太原市千峰南路一小区内,山西晚记者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老人是运城市盐湖区庙村人,1958年中学毕业时被部队选拔飞行员挑中,入伍到长春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开始飞行员学习。经过5年时间辗转全国各地的学习,1963年,葛代虎毕业,分配到野战部队成了一名真正的飞行员。学习期间,他驾驶过雅克11、米格15等战斗机,通过了所有的科目训练,最高飞行高度达到了17000米。在80名学员中,他成为第一个单独驾驶战机飞行的学员。在部队,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对300多个飞行技术科目以及四种气象情况飞行的完全掌握,他一步步成为部队的飞行教官、指挥员、师副参谋长。1966年,葛代虎开始驾驶国产的歼6战机,一开就是22年,直到转业。现在老人还留着一个歼6战机的模型,视若珍宝。1986年,我国第一次实行飞行员等级评定,葛代虎创下过连续安全飞行2000小时的飞行纪录,光荣地被评为首批特级飞行员。


  葛代虎老人珍藏着一套他转业时的空军服,包括头盔、帽衬、吸氧器、上衣、裤子、防负荷衣。头盔是天蓝色的,玻璃钢制造,近2公斤重。帽衬是衬在头盔里面帮助头部吸汗的。防负荷衣保护腹部和腿部在飞机飞行中遇到强大的撞击时不受伤害。老人时常会拿出这套装备比划穿戴一番,仿佛当年英姿飒爽的空军飞行员又出现在人们面前。


  山西晚记者 钟清摄影道


  1、仿佛当年英姿飒爽的空军飞行员又出现在人们面前。


  2、一本部队的画册让他和老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3、现在老人还留着一个歼6战机的模型,视为珍宝。


  对某飞行员的追忆推荐文章4:飞行员与航空工程师的一见钟情,太甜了

  他,沉稳内敛、腼腆可爱


  温柔的外表下


  却潜藏着一身高超武艺


  他是东部战区空军某旅


  一名90后飞行员


  同时也是该旅最年轻的“金头盔”


  她,英姿飒爽、大大咧咧


  如果没有见过她在战鹰面前


  全神贯注的模样


  很难让人联想到


  她竟是一名航空工程师


  他和她


  因航空结缘


  在航空世界里


  相识、相知、相恋


  向着两人共同的梦想比翼齐飞


  一见钟情


  顾晨煜,东部战区空军某旅飞行员;常瑶,航空工业集团某研究所工程师。两人的爱情故事,还要从一次新机改装说起。


  前些年,顾晨煜参与改装新战机。按照预定计划,他来到某研究所参加理论培训和模拟飞行训练。


  在模拟训练中心,他见到了当时负责保障模拟机的常瑶。女航空工程师的英姿飒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一见钟情的感觉,好像雷达屏幕指示了目标,一锁定就肯定是她了!”


  在战友的“助攻”下,顾晨煜顺利加到了常瑶的微信。但因为新机改装任务繁重,两人能够交流的时间很少,直到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一阶段改装训练结束后,飞行员们有几天休息调整的时间。此时恰好遇上常瑶计划去青海旅行,两人一拍即合,约定在青海相见。


  旅途中,定景点、选路线,时不时的默契,让两人对彼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旅行即将结束之际,顾晨煜思前想后,鼓起勇气向常瑶告白,但常瑶犹豫了:“其实早就知道他的心思,乘车时他就坐在我边上,我都能听到他砰砰的心跳声。”


  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常瑶虽幸福却也顾虑重重,“相处时间短是一个原因,两人分居两地,他又是那么特殊的职业……”


  被真诚打动


  从青海返回后,原以为“到此为止”的常瑶却惊讶地发现,想让一个飞行员放弃目标可没那么简单。


  无论有无训练计划,顾晨煜经常往模拟训练中心跑,久而久之,常瑶同事纷纷做起他的“僚机”,只要轮到常瑶值班,都能跟他“不期而遇”。


  真诚的爱情最动人。在模拟飞行训练即将结束之际,顾晨煜再一次表白。这一次,常瑶不再犹豫:“我可以再一次拒绝缘分,但是再没有理由拒绝如此真诚的他了。”


  幸福时光又是短暂的。完成理论培训和模拟飞行训练后,顾晨煜很快踏上出征西北的旅程,在那里,他将要驾驶新战机一冲云霄。


  几个月的训练,从起床到熄灯,参与改装的飞行员几乎都是连轴转,立志飞好新机的顾晨煜更是无暇分心,每天很晚才能回宿舍。


  面对时不时“失联”的男友,常瑶心里是又急又气。而第二天打开手机,看到凌晨一两点才收到的“晚安”,心中又是一阵心疼。


  改装训一结束,顾晨煜立即买了机票飞到常瑶身边。在机场见到他时,常瑶心里却更加复杂,面对朝思暮想的男友,第一眼的感觉竟然是陌生,一个大大的拥抱后,几个月等待攒下的小脾气、小情绪终于烟消云散。


  常瑶说:“这大概就是思念最真实的味道吧。”


  “金头盔”机组合影,右一为顾晨煜


  “金头盔”对两人梦想的激励


  改装新机不久,顾晨煜便代表单位出征“金头盔”对抗空战考核,经过激烈比拼,他所在机组一举夺魁。顾晨煜本人也成为全旅最年轻的“金头盔”。


  男友骄人的成绩让常瑶惊喜不已,因为顾晨煜驾驶的战鹰,正是常瑶与一众研发人员辛苦工作的结晶。


  金色的头盔,不仅是浪漫爱情的见证,更是对两人共同梦想的激励。


  对于常瑶而言,这个“金头盔”意义非凡。作为航空工程师的她,不仅对顾晨煜的“座驾”了如指掌,对于“金头盔”这一荣誉,更有着自己的理解:“大多数人很难看到一个‘头盔’背后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包含着飞行员刻苦训练的汗水,更有航空技术人员日以继夜的不懈奋斗。这一切,我和顾晨煜都能深刻体会,他赢得‘金头盔’,我的喜悦和幸福都是双份的——不仅为他,也为自己。”


  领证,加入军嫂的行列


  今年4月,两人领证,常瑶也正式加入军嫂的行列。


  成为军嫂前,常瑶也曾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去顾晨煜身边,在组建家庭和热爱的航空事业之间,很可能只能二者选其一。


  细心的顾晨煜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他眼中,“军嫂”二字并不意味着一味地付出,正如常瑶时刻支持他从事飞行事业一样,对于常瑶心中的航空梦,顾晨煜自然也是百分百的支持。他悄悄找到组织,汇了相关情况。


  去年7月,在旅机关与驻地航空企业的沟通协调下,常瑶顺利完成工作调动,还是在热爱的航空领域。


  “这一次,让我飞向你。”常瑶在心里默念道。


  军恋不易


  祝福每一段军婚都甜甜蜜蜜


  (:东部战区微信公号)


  对某飞行员的追忆推荐文章5:二十五年始终如一 奋斗成就光彩人生——记首都航空飞行员李刚

  李刚,1995年加入海航集团,至今已安全飞行25年。25年的飞行生涯,他先后服务于海航集团旗下海南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大新华快运、天津航空、金鹿航空、首都航空等多家公司,执飞过多种机型,总飞行时间达22000多小时,一路见证海航飞行事业的发展。


李刚坚守飞行事业25年

  2010年首都航空成立,需要飞行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飞行工作,李刚加入了首都航空,担任飞行部飞行质量控制中心飞行技术检查室模拟机监察员、飞行技术委员会飞行专家。“机组调整频繁给飞行计划调度工作带来不小压力,我必须保障航班生产,坚守工作岗位,克服困难。”回忆起公司成立之初,人手不足,技术待提升的现状,李刚说。


  2013年台风登陆三亚期间,李刚执行航班任务,受恶劣天气影响,航班在关舱后未能正常起飞,风力超标,客梯车无法对接飞机,作为机长的李刚,指导乘务员安抚旅客、耐心解释,飞机在风雨中停留了十余个小时。坚守岗位、履行职责,经过耐心的劝导和等待,最终航班开舱下客,虽然旅客已经身心疲惫,但是仍然对机长的正确处置和耐心安抚表示理解和称赞。那一天,是李刚的50岁生日,也是他过的最有意义、终生难忘的一个生日。


  多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李刚坚强的意志。曾经因为飞机故障,李刚在东北冬日的风雪中等待机务断电维修飞机超过四个小时,那种寒冷令他记忆深刻。“感觉他总能想办法克服困难,遇到什么事儿都难不倒他”,提起李刚,同事们赞不绝口。在机组遇到特情时,李刚能做到果断冷静,分工明确,准确判断,正确操作,妥当处理各种问题,也因此多次获公司通表彰及奖励。


李刚工作照

  参加工作以来,李刚不断学习理论及业务知识,并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及职业素养,他深知这是安全飞行的基础。作为一名飞行教员,李刚参与模拟机训练及本场训练千余小时,培养了大批的学员,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飞行学员获取进步和提高。


  除了专业知识,李刚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飞行作风。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三个“敬畏”真实地道出了民航人的心声。“要想确保一辈子的飞行安全,在飞行中就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大意,常怀一颗警惕心,常存一点警惕性,常备一些应急处置预案。正常时提防,平稳中留心,心怀敬畏,使命必达”。李刚用自己从事民航工作的25年总结的作法,影响和培养出了一批批年轻的飞行员。


  在这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有付出和辛劳,但是更多的是收获与满足。让他最满足的,就是他把自己的儿子也培养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飞行员。“父亲从小就给我描绘蓝天梦,这种对飞行事业的热爱深深的影响了我,他也时刻以一名资深飞行教员的标准来要求和培养我”,李刚的儿子说。


李刚工作照

  25年来,李刚积极执行航班任务,顾全大局,时刻以公司利益为重;他以保证飞行安全为前,遵章守纪、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以优良的工作作风诠释了当代民航精神;作为教员,他用专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技术和严格的要求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飞行员。他见证了海航集团飞行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首都航空从成立到不断壮大再到腾飞大兴机场的全过程,更用奋斗成就了自己的光彩人生。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他获得了民航总局安全飞行银质奖、海航集团“终身敬业模范奖”、首都航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业绩明星奖等多项殊荣。展望未来,李刚说:“我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次飞行任务,努力为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关于北京首都航空:


  北京首都航空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与海航集团于2010年共同组建,成立10年来运营品质稳步提升,经营业绩逐年增长,截至2019年10月底,运营空客系列飞机84架,执飞航线15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15条。航线网络已覆盖全国一、二线主要城市,并在云南、海南及华东部分地区形成了市场优势,国际航线覆盖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日韩、东南亚等地区,年保障进出港旅客逾1500万人次。


  作为进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航司之一,北京首都航空将紧抓契机,以服务新机场枢纽建设和京津冀地区航空产业发展为主导,打造以北京为核心、国内重点枢纽联动、多区域战略协同的网络体系,持续推进建设差异化、国际化航空公司,助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用高品质服务连接中国与世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对某飞行员的追忆推荐搜索词:

  

  1.对某飞行员的追忆动漫

  

  2.对某飞行员的追忆 电影

  

  3.对某飞行员的追忆三部曲

  

本文标题:对某飞行员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