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大元帅排名推荐文章1:在红军时期,十大元帅都担任过什么职务?谁的级别最高?

  1955年,我军进行了第一次大授衔,诞生了著名的“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元帅的授予标准是“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下面,咱就来看看,这十位元帅在红军时期都担任过什么职务。


  首先是朱德朱老总。


  朱老总参加过南昌起义,并率领起义后的一部分部队,登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老总担任军长,这也是朱老总被称为“红军之父”的重要原因。


  从此,朱老总一直都是红军的最高领导人,相继担任过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朱老总又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红军长征开始后,朱老总一人身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对红军胜利走完长征,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因此,朱老总在红军时期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人能跟他相比,被授予第一元帅,实至名归。


  接下来是彭德怀彭老总。


  1928年7月,彭老总与滕代远、黄公略等人发起了平江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老总担任军长,并率领红五军登上井冈山,与朱老总的红四军会师。


  1930年6月,红五军与红八军合并,组成红军第三军团,彭老总担任军团总指挥。


  当时,红一军团也在同一时间成立,总指挥是朱老总。


  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合并,组成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是朱老总,副总司令就是彭老总,也开始了两人“正副统帅”的合作生涯。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朱老总,副主席是彭老总和王稼祥。


  1935年9月,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中央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老总担任司令,政委是毛主席,副司令是林彪,参谋长是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是王稼祥。


  两个月后,陕甘支队恢复第一方面军的番号,彭老总继续担任第一方面军司令。


  所以,彭老总在红军时期的地位仅次于朱老总,是名副其实的第二元帅。


  第三位是林彪。


  林彪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并跟着朱老总一起上了井冈山,从营长开始干起,一路升到了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堪称毛主席与朱老总帐下的第一爱将。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朱老总是主席,彭老总、王稼祥是副主席,林彪与毛主席、周恩来、叶剑英、贺龙、徐向前、张国焘、项英等人当选为委员,林彪是其中年龄最小的,还只有24岁。


  1935年9月,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中央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老总担任司令,林彪担任副司令。


  1936年6月,林彪还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


  第四位是刘伯承。


  刘伯承也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起点比林彪要高。


  南昌起义失利后,刘伯承被派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于1930年夏天回国,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


  1932年10月,刘伯承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朱老总进行反围剿作战,成为朱老总的重要军事助手。


  红军开始长征后,刘伯承继续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并先后兼任中央纵队司令、红军先遣队司令、援西军司令等职。


  第五位是贺龙贺老总。


  贺老总也参加了南昌起义,并担任起义军总指挥,这个资历是连朱老总都比不了的。


  南昌起义后,贺老总又奉命领导了湘西起义,创建了红二军团,担任红二军团总指挥。


  1936年7月,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老总担任总指挥,萧克是副总指挥。


  第六位是陈毅陈老总。


  陈老总也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并在起义失利后,跟着朱老总一起登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老总任军长,毛主席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并称井冈山“四大巨头”。


  当时,第四军下辖三个师,师长分别由朱老总、毛主席、陈老总兼任,足见陈老总的地位之高。


  后来,陈老总又先后担任过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等职。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老总奉命留下来,与项英等人一起开展游击战争。


  第七位是罗荣桓。


  罗荣桓没有参加南昌起义,但参加过秋收起义,也是唯一一位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元帅,毛主席曾盛赞他是“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


  秋收起义后,罗荣桓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从特务连党代表开始做起,历任营党代表、第二纵队党代表、第四军军委书记兼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4年9月,红八军团成立后,罗荣桓担任军团政治部主任。但在3个月后,因损失严重,红八军团番号撤销,罗荣桓调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后来又回到红一军团,担任政治部副主任。


  第八位是徐向前。


  南昌起义爆发时,徐向前正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部担任参谋,没有参加起义,但是这次起义也让他深受鼓舞,很快就离开了国民党的部队,去上海找到了组织,并被派去广州,参加广州起义,担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


  1930年初,红一军成立,许继慎担任军长,徐向前担任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


  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徐向前担任红四军参谋长,并在7月升任红四军军长。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担任总指挥,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作战,徐向前担任西路军总指挥。


  第九位是聂荣臻。


  南昌起义时,聂荣臻担任第11军党代表,协助军长叶挺参加起义,当年年底,聂荣臻又去了广州,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在十大元帅中,既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参加过广州起义的,只有聂荣臻。


  1931年1月,聂荣臻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参谋长,后来又担任过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委,成为林彪的重要搭档。


  1936年12月,聂荣臻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第十位是叶剑英。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军总指挥是叶挺,副总指挥就是叶剑英。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叶剑英担任总参谋部部长,后来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并兼任瑞金卫戍司令。


  1933年5月,叶剑英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兼第一方面军参谋长。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叶剑英担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兼政委,参与主持总司令部的日常工作。


  (参考资料:《十大元帅年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传奇》《长征》)


  开国十大元帅排名推荐文章2:55位开国上将怎样排名?萧克为何排第一?排序规则原来这么简单

  55位开国上将怎样排名?萧克为何排第一?排序规则原来这么简单!


  1955年的我军第一次大授衔中,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以及55位开国上将。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的排名历来是军迷朋友关注的焦点,至今在街头巷尾都有很多议论,留下了无数传奇。


  而55位开国上将的排名显然不像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那么热,但仍有很多军迷朋友十分感兴趣,因此也有一些疑惑,也流传着很多“解读”。


  55位开国上将让人最感兴趣的是,这个排序到底是什么规则?萧克为何排在第一名?真是“萧克镇上将”吗?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在55名开国上将的排名中,有不少副兵团级的上将排名居然在正兵团级之前,这是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到底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


  经过分析,就会发现,在我们最常见的排名中,55名开国上将的确有排序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并不需要考量各种参数,也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简单到了极点,能回答所有疑问。


  顺便说一句,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只有55名,王建安上将和李聚奎上将是后来授衔的,因此没有算进来。不过,在55人名单中虽然没有王、李二将,但这两人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不应被忽视,王建安和谭震林在碾庄圩总攻黄百韬兵团的表现,李聚奎在后勤方面的突出贡献,都值得后人大书特书。


萧克镇上将的说法存在不存在?

  关于萧克的军衔历来都是关注的焦点问题,他的资格很老,是毛泽东主席亲手带出来的好学生,早在红军时期就当过红6军团军团长,在长征中又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是红军中年轻指挥员的佼佼者。


  萧克的高光时刻是抗日战争,红二方面军和部分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之后,萧克担任副师长,而且,萧克是八路军3个副师长中唯一的一名中将,另两名副师长徐向前和聂荣臻的军衔都是少将!


  到1955年授衔时,八路军正副师长一共6人,有5人都是元帅:林彪、贺龙、刘伯承、聂荣臻和徐向前,只有萧克一人是上将(曾经有一个授衔方案,大将共15名,其中就有萧克)。所以从那时起就传出了“萧克镇上将”的说法:萧克以元帅的资历才是上将,别的弄着争衔的人资历能比得上萧克吗?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存在“萧克镇上将”的说法,也有一些回忆文章指出,有些对军衔不满的人去找毛泽东或周恩来,要求高一级的军衔,毛泽东和周恩来只是淡淡地说:“萧克也才是上将。”于是这些人就没话了。确实,要论资历和曾经的职务,有几人能比得上萧克呢!


  据说闹着要大将军衔的是许世友。但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出史料出处。倒是又看到了另一版传说:许世友要大将军衔的时候,周恩来又淡淡地说:“粟裕也才是大将嘛。”于是许世友就不说话了。


  这样的传说很多,但我没有找到出处,可能是水平有限吧,知道具体出处的朋友可以指出。


  “萧克镇上将”的说法可以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且,根据我们分析55名上将排序名单之后,发现“萧克镇上将”的说法只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萧克排在上将之首是个巧合。


55位上将的排序有一个无法理解的现象:有的副兵团级排在正兵团级前面。

  除了“萧克镇上将”的传奇之外,还有一个很难理解的现象,那就是在55位开国上将的排序中,有不少副兵团级上将排到了正兵团级前面,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我们知道,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是非常讲究排名的,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考虑到了资历、战功、各历史时期的贡献、代表性等各种维度。比如朱彭作为解放军的正副总司令,显然要排在前面;林彪有“双一”资历(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红1军团),八路军115师师长,解放军东野代表,战功又大,因此排第3无可争议;贺龙虽然在解放战争没有突出的表现机会,但有南昌起义、红二方面军和八路军120师这三面红旗,地位无人可代,因此也必须是元帅,而且要靠前;陈老总在南昌起义、井冈山、新四军和华野的代表性非常突出,因此必须名列元帅,等等等待……


  但如果55位开国上将也这样排,那工作量就太大了,也没有这个必要。但55名上将的排名也并非是随机排的。


  到今天为止,我们看过好几个版本的排序,比如以萧克为首的是最广泛的排名,但也看到过以张宗逊排第一的版本,还有一种版本是以姓氏笔画为序的,那样的话排第一的就应该是王平上将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标准使得有些副兵团级的上将反而排到前面了呢?


  比如,排第8和第9的彭绍辉上将和张爱萍上将,他们都是副兵团级,排名可以说是相当高了,而在他们后面的就是正兵团级杨成武上将,再之后是副兵团级的韩先楚上将,而后面又是副兵团级的李涛上将……只是读名单脑子就会乱掉,很难总结出规律来。


  其实,这个标准非常简单,简单到出人意料。


55位开国上将的排名标准:看你的工作单位。

  简单吧?


  首先,如果你的工作单位是中央的,就排名靠前一些,如果是地方的,就靠后一些;其次,如果同是中央的,国防部靠前,而军委各大部门就靠后一些。


  这么说有点难以理解,举例说明:


  如果是中央的,又是国防部,那就排最靠前。国防部严格来讲是国务院部门,不属于军队系统(就像很多国家的国防部部长是阁员,属文官而不是军职),但由于情况特殊,国防部的高级领导人都是军人,因此上将排名第一位就是国防部。


  55位上将中,萧克和李达排名前两位,因为他们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部长是彭老总,是元帅。如果他也是上将的话,无疑将排第一名)。


  国防部之后是总参谋部,所以在萧克和李达之后的几位上将都是副总参谋长。这几位副总参谋长中,有正兵团级,也有副兵团级——在副总参谋长之后的上将,不管你是正兵团级还是副兵团级,不管你的职务大小,统统都排在这几位副总参谋长之后。


  当时的总参谋长是徐向前元帅,如果徐向前也是上将呢?如何排名?显然是排在萧克和李达两位国防部副部长的后面、诸位副总参谋长的前面了!


  副总参谋长之后是总参的其它部门,然后是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


  中央的各部门之后就是各兵种:海军、空军、炮兵、公安军……所以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排在海军副司令员王宏坤和海军副政委苏振华之后,因为空军排在海军的后面!


  最后是各大军区。


  其实,只要我们把55位开国上将的职务列出来,这个排名标准和规则就一目了然了。


  开国十大元帅排名推荐文章3:我国开国十大元帅是哪十位?

   我国开国十大元帅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开国十大元帅排名推荐文章4:十大开国上将排名,揭秘萧克赫赫战功下不为人知的一面

  开国上将排名: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


  听多了朱德、彭德怀、林彪这些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估计没多人知道开国上将萧克(1907年7月14日—2008年10月24日),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他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30岁率八路军包围北平,建立了敌后之敌后根据地;40岁参与了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直追穷寇,埋葬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作为开国上将排名之首,除了军事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萧克是一位军事教育家。战争年代,他办教导队,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为革命战争和我军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人才。


  萧克是一位作家。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他写下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部奇书,还未出版就被批过两次,50年后才得以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


  萧克是一位诗人,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他偷闲赋得许多动人的诗篇,记下了他的情感和思考,袒露了他的心路历程。


  萧克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笔走龙蛇,直抒胸臆,展示了他是军人又是诗人的个性。萧克还是一位统领文化军团的总指挥。他率领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编写出一部史无前例的文化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图文于网络,版权属于原,如有,请联系删除!


  开国十大元帅排名推荐文章5:开国元帅共有10人,为何这七位被合称为四老三总?他们分别是谁?

  1955年,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创建或领导人民军队立下卓越战功的将领,将分别按照资历和战功,被授予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军衔。


  功勋最为卓著的将领,将被授予最高的元帅军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十大元帅”。


  在十大元帅中,有人被称为“老总”、有人被称为“某总”,其中“老总”四人,“某总”三人,合称“四老三总”。


  那么,开国元帅共有10人,为何这七位被合称为“四老三总”?他们分别是谁?又是怎么成为共和国元帅的?


开国元帅的评定难度

  开国元帅又被称为“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提到: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的高级将领,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


  同时指出了入选元帅需具备的四个条件:


  首先是领导创建过人民军队。创建人民军队的重大行动,大致是1927年左右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粟裕也参加了南昌起义,但他是以士兵身份参加的,并没有拉拢武装,不被认定是军队创建者。


  第二,元帅必须是在土地革命期间,担任过军团长级别的指挥官。比如朱德是总部首长,刘伯承是总参谋长,林彪是红一军团军团长,贺龙是红二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是红三军团军团长,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陈毅是中央苏区西方军总指挥等。


  第三,元帅必须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师级指挥员或新四军军级指挥员。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是总部领导,自不用说。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师长副师长分别是:林彪和聂荣臻,贺龙和萧克,刘伯承和徐向前。八路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由红军主力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党不允许设立政委,我们内部就用副师长代替,名义上是副职,实际上是代“政委”的正职。


  新四军中,军长政委分别是叶挺和项英。皖南事变中,叶挺被扣、项英遇害,新四军由陈毅和刘少奇代为指挥。


  可以看出,十大元帅的评级标准相当高,被评为元帅的,有人做过军团司令、总司令,有人做过方面军司令,因而又被人们称为“某总”,“某老总”。


  在十大元帅中,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四人被称为“老总”,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分别被称为林总、徐总、聂总。其他三位元帅不被称为“某总”。


  想要搞清这个缘由,就要从每位元帅的革命历程说起。


“朱老总”

  朱德和彭德怀是名副其实的“老总”。


  朱德出生于1886年,比一众解放军首长和官兵年龄都要大,相应的,朱德的军事生涯极为丰富,他于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后加入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1917年,朱德成为了蔡锷滇军中的一名旅长,随滇军入川参加护法战争,在四川颇有威名。


  朱德并没有一直待在旧军阀,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他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德早年照片


  1927年,朱德赴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并担任教育团团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德参加了反抗国民党的南昌起义。


  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朱德奉命率11军25师担任后卫,在三河坝阻击敌军。朱德以2000多人的兵力,阻挡了国民党军几个昼夜,等来的却是起义军在汤坑战败,主力覆灭的消息。朱德收拢残部800余人,把这支南昌起义的火种保留了下来。


  随后,朱德和陈毅率领这支队伍,在赣闵粤边境坚持斗争,朱德智取宜章城,发动湘南起义,将部队发展到近万人(其中正规军2000人左右)。1928年4月,朱德领导部队,在井冈山和毛泽东秋收起义的部队胜利会师,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著名的“朱毛红军”就此形成。


  会师时,毛部有1000余人,朱部有2000余人,跟着朱德上山的还有8000湘南农军。可以说,没有朱德拉起的队伍,就没有后来的工农红军。


  朱德此后一直担任人民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大家提到朱德,也总把“朱老总”挂在嘴边。


“彭老总”

  再来说彭德怀彭老总。


  彭德怀是旧军阀中的团长。他在北伐战争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彭德怀见惯了军阀的黑暗统治,深感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将国民党独立第五师改编为红五军,加入到红军队伍。随后,红五军撤出平江,建立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12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与“朱毛”的红四军会合,井冈山的革命力量进一步增强,由彭德怀红五军演变成的红三军团,是中央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彭德怀长期担任红三军团总指挥。


  抗日战争爆发,朱德担任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则担任副总指挥,成为了军队的二号人物。1938年,朱德返回延安后,彭德怀作为副总指挥,与副总参谋长左权一同留在太行山坚持抗战。很长一段时间,彭德怀都是八路军的实际指挥官。


  彭德怀


  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被派到西北野战军中任司令员兼政委。西北野战军只有3万余人,兵力和装备都是几个野战军中最差的。但蒋介石心心念念要拿下延安,竟让胡宗南率25万大军围攻西北野战军。


  谁也没想到,彭德怀拿着有限的资源,不仅牵制住了国民党的西北大军,还击溃了胡宗南的主力,把这个“新一代西北王”打得一蹶不振。有多离谱呢,胡宗南的战绩用“菜”已经解释不通了,国民党内部甚至怀疑胡宗南“通共”。


  胡宗南为自己辩解道:你们笑话我草包,但你们放眼整个南京政府,有几个人打得过彭德怀。


  胡宗南(中)


  1949年初,西北野战军改称为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第一野战军对国民党军一路追击,先后收复西安、兰州,解放了西北五省。


  就在彭德怀筹划建设大西北时,朝鲜战争爆发了。党中央判断,出兵朝鲜需要多个野战军精锐参战,战斗规模要高出三大战役。以个人资历和指挥水平来看,只有让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才能更好地协调各兵团作战。


  1950年,彭德怀受命入朝作战,他指挥志愿军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将美帝侵略势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


  一声“彭老总”,实至名归。


  彭德怀


“贺老总”和“陈老总”

  再来看另外两位“老总”。


  贺龙“贺老总”是国民革命军第20军的军长,以贺龙的职位,在旧军阀中足以终身显贵。但贺龙追求真理,逐渐改信共产主义。


  南昌起义时,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坚定的站在了我党这边。他率领的20军,成为了南昌起义的绝对主力。单凭这一点,贺龙的功劳都是无可撼动的。


  随后,起义军南下广东,在汤坑一带遭到了国民党军堵截,起义失败。周恩来、聂荣臻等人乘小舟漂泊到了香港,刘伯承远赴苏联学习。党中央本想让贺龙也去苏联,但贺龙说:“我不甘心,让我回湘西吧,我要卷土重来”。


  贺龙


  贺龙曾凭两把菜刀,发展了百余人的队伍。他参加过讨袁护国军和护法运动,三次入狱、两次队伍被吞并,但这只能激发贺龙的革命斗志,每每失败,他就重新拉人,重新搞枪,这次亦是如此。


  1928年初,贺龙回到湘鄂西,领导发动了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创立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与任弼时的红六军团会师,参加长征。1934年,贺龙、任弼时指挥红二、六军团,与草地分兵后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在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人的努力下,张分裂红军的阴谋被挫败,红四方面军再次北上,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可以说,早在抗战之前,贺龙贺老总的功劳和名声已经定下了。


  陈毅“陈老总”的经历,跟其他三位老总相比,显得不怎么被人熟知。


  南昌起义的部队在广东分兵后,陈毅和朱德在一起,他们把南昌起义的火种带到了井冈山。“朱毛红军”改编为红四军时,毛泽东、朱德、陈毅分别是三个师的师长。


  1934年红军长征,陈毅因为腿伤未愈,被留在了中央苏区。国共合作抗日,红军位于南方的武装,被改编成了新四军。皖南事变后,陈毅代替叶挺成为了新四军代军长。


  解放战争期间,陈毅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合并,各取一字,命名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


  粟裕军事才能十分出色,怎奈资历太低,指挥大兵团作战存在种种困难。这时,陈毅给了粟裕莫大的支持,他对粟裕的指挥能力完全信任,并主动帮粟裕解决军政难题。粟裕负责战役指挥,陈毅负责统筹工作。两人的关系可以用“陈不离粟,粟不离陈”形容。


  陈毅(右)和粟裕


  1948年,解放军总部觉得粟裕完全可以指挥华野作战,便想将陈毅调到中原野战军任副司令员,由粟裕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粟裕表示自己和华野离不开陈老总,总部最终同意了粟裕的请求。可以说,没有陈老总的鼎力支持,便没有华野的辉煌战绩。


“三总”

  说完四大“老总”,我们来看看另外三位“某总”。


  先说林彪“林总”。林彪是黄埔四期生,南昌起义时担任连长职务。井冈山会师后,红军总部在战役中发现了林彪的军事才能,将其任命为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一直是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林彪比毛主席小14岁,比朱老总小21岁,经常被调侃为“娃娃军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林彪任八路军115师师长,他带领部队打下了八路军的首次大胜仗——平型关大捷。


  解放战争时期,归国的林彪被派往东北发展根据地。当时解放军采取北攻南守的战略,集中资源让东北野战军发育。东野不孚众望,在林彪的带领下很快发展到百万人,成为了解放战争中实力最强劲的野战军集团,为解放全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野兵强马壮,在华野还在使用改造的“没良心炮”时,东野已经能集中上千门火炮,将敌人炸得皮开肉绽。指挥东野的林彪,也开始被称为“林总”。


  徐向前“徐总”,则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徐向前于1929年被派到鄂东北,协助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在战斗中,徐向前展现出了优异的军事才能,很快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指挥官。后来,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川北陕南地区,队伍一度发展到10万人。


  作为方面军总指挥官,“徐总”的称呼在那时已经传开了。


  张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长官,他企图分裂红军,毛主席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中央红军北上。出发前,毛主席特意询问了徐向前的意见,徐向前表态:两军既已会合,便不宜分开。


  第二天,得知中央红军连夜出走的消息,徐向前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制止了红四方面军阻击中央红军的打算。后来,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坚定地站在朱老总一边,粉碎了张分裂红军的阴谋。徐向前在长征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明智的抉择,有力维护了红军的团结。


  抗日战争期间,徐向前担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但他因为伤病原因,多次到后方休养,错过了不少战斗。解放战争时,解放军总部本想让徐向前指挥大部队,但徐向前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得到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机会。伤病稍缓后,徐向前指挥留守山西的解放军队伍,击溃了阎锡山的防线。


  徐向前


  聂荣臻是一个“海归元帅”。聂荣臻曾在比利时留学,后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1925年应革命的需要回国。


  聂荣臻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长征时,聂荣臻任红一军团政委,与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展开了精诚合作,其资历不可谓不老。


  抗日战争爆发,聂荣臻担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配合林彪打出了平型关大捷。后来,聂荣臻率领3000人的队伍,在五台山开辟了第一个敌后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在当地充分发动群众,使根据地的部队规模发展到10万人。


  毛主席称赞道:“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也就在这个时候,“聂总”的称呼流传开来。


  聂荣臻


毛主席拒绝大元帅军衔

  除了“四老三总”,解放军十大元帅中还有刘伯承、叶剑英、罗荣桓。


  刘伯承和叶剑英长期担任军队参谋长的角色,与上面的元帅相比,他们指挥军队、尤其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机会较少,也就没有所谓的“总司令”、“老总”的称呼。


  罗荣桓元帅则是人民军队政工人员的代表,是解放军政治工作的奠基人。土地革命时期,罗荣桓担任红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罗荣桓协助林彪建设东北野战军。东野之所以兵强马壮,跟罗荣桓的政治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说完十大元帅,我们再来看看拟定授予元帅,却最终未能实现的人选。


  在评定军衔的初步方案中,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处在元帅之位。三人都为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论资历和战功,可以说受之无愧。


  在初步方案中,还拟定了一个高于元帅的大元帅军衔,准备授予毛主席,但被毛主席坚决拒绝了。人们劝道,“斯大林都接受了大元帅军衔”,毛主席却反驳说,“苏联有的,我们不一定完全照搬”,“让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工作,多不方便啊”。


  此外,毛主席还提议:“现在在地方工作的,还是不要评军衔为好”。


  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人大常委委员长刘少奇,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纷纷表示赞同,三人拒绝了元帅军衔。


  有人拒绝授衔,十大元帅内部也互有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每个人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开国十大元帅排名推荐搜索词:

  

  1.10大元帅

  

  2.开国十上将

  

  3.开国上将57人排名顺序表

  

本文标题:开国十大元帅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