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推荐文章1: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塔利班暂为其提供安全保障

  澎湃新闻记者 南博一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址外墙。 总台记者 周宣 资料图


  近日,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宣布重新开放。该博物馆馆长拉希米表示,除了目前由阿富汗塔利班保障博物馆的安全外,该博物馆没有其他变化。


  据美联社12月7日道,拉希米透露,博物馆已于11月27日完全向当地民众和游客开放,每天接待约50名至100名游客,其中部分值守的塔利班成员也会参观博物馆。一位塔利班成员表示,博物馆里的藏品记录了阿富汗的历史,对于能参观博物馆他感到“非常开心”。


  今年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控制该国首都喀布尔。随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发表公告,恳请安保机构、国际机构和塔利班等相关人员关注博物馆的安全问题,不要做出破坏或盗卖文物的行为。拉希米透露,博物馆方面与塔利班在8月18日进行了会面,塔利班方面承诺会保护该馆及馆内藏品,并计划派出一些武装人员在馆内巡逻防窃。拉希米表示,他对文物未在混乱中受损感到“庆幸”,但他仍担心博物馆员工和文物的安全。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位于首都喀布尔的西南部,该博物馆于1919年设立,1924年正式对外开放。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共有2层,一层是11至16世纪的青铜和陶土文物展区,二层是佛教文物展区,两层之间的半层展出当地木雕、石雕和传统服饰。该博物馆在高峰期曾藏有超过10万件藏品,其中包括拥有4000年历史的青铜器时代金银器和2000多年前贵族留下的2万多件金饰等罕见的藏品。拉希米表示,这些文物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体现出古时的阿富汗在文化交流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朱润宇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施鋆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推荐文章2:不仅仅是巴米扬,曾经的佛国阿富汗还有这些佛教遗迹

  澎湃新闻综合道


  作为曾经的佛国重地,阿富汗遗留了众多佛教遗迹,其中一些寺院从佛陀在世年代已经开始建造。


  除了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所在的巴米扬石窟,哈达佛寺遗址、艾娜克遗址等都是阿富汗重要的古佛寺遗址所在。然而多少年来,阿富汗一直笼罩在政权争夺和交替所带来的威胁下,文化遗产一度沦为战争和窃贼的牺牲品。热爱文化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忘记:20年前,那些曾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山谷中矗立1400年的巨大佛像,在炮火和炸药中,被炸碎成了一堆堆瓦砾。


  巴米扬大佛被毁前后对比 图 UNESCO


  今年3月“与佛共舞之夜”上,用3D技术重现的巴米扬大佛 图 法新社


  当阿富汗塔利班宣称控制阿富汗总统府的消息传来,巴米扬大佛残破的影子便不断浮现,几个月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发文纪念巴米扬大佛被炸毁20周年。巴米扬大佛的悲剧一直牵动着国际社会,人们期待历史不会再重演,不会有新的文化遗产遭此“厄运”。


  一批被缴获的佛像回到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展出


  从阿富汗走私的佛头文物 泥塑彩绘佛首


  作为曾经佛国重地,阿富汗遗留了众多佛教遗迹,其中一些寺院从佛陀在世年代已经开始建造,可以肯定的是,早在2000年前,佛法正是经过这里被传播到了中国的西域,而后到达汉地。


  除了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所在的巴米扬石窟,哈达佛寺遗址、艾娜克遗址等都是阿富汗重要的古佛寺遗址所在,出土大量精美的佛教艺术品。在唐代,中国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他在《大唐西域记》就明确记录途径巴米扬和哈达地区。


  从阿富汗走私的 犍陀罗风格菩萨立像


  有学者认为,中亚佛教对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影响要大于当时的印度佛教,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往往认识不足,一说佛教就溯源印度,往往忽略了早期中亚佛教对中国佛教及佛教艺术的深远影响。


  阿富汗佛教艺术对中国西域和中原佛教艺术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犍陀罗艺术。当时犍陀罗艺术的中心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阿富汗东部的哈达以及印度河东岸的塔克西拉和斯瓦特地区。


  多少年来,阿富汗的文化遗产一直面临着该国政权争夺和交替所带来的威胁、掠夺和毁坏,沦为战争和窃贼的牺牲品。


  “文化在,则国家存。”这是写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的几行文字。文化是一个国家共同的精神记忆。呵护文物就是呵护文明的根脉,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历经了战争和导弹攻击,一身沧桑


  镌刻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的标语“文化在,则国家存”


  巴米扬石窟


  阿富汗是中亚地区的文明古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巴米扬石窟,位于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它的北面是兴都库什山的支脉代瓦杰山,向南是巴巴山脉,巴米扬河从两山间流过,巴米扬石窟就开凿在代瓦杰山南面的断崖上。


  两尊巴米扬佛像中的较高者(摄于1963年)


  巴米扬石窟拥有两项世界之最,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中国唐代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曾途经巴米扬。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将此地译作“梵衍那国”,并详细记录了王城中的佛教寺院和高大精美的佛像。


  巴米扬大佛位于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石窟中。该石窟与敦煌石窟、印度阿旃陀石窟一同被列为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遗产。包含着大约3000个大小佛窟的阿富汗巴米扬山谷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是阿富汗国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巴米扬大佛被毁前后对比图


  2001年3月,当年的塔利班一意孤行,炸毁了巴米扬最大、最著名的两尊大佛,在世界上掀起轩然大波。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曾称,大佛被毁是“阿富汗民族的灾难”。今年3月,距举世闻名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武装分子炸毁已经整整过去了20年。


  巴米扬佛像群如今一片凄凉。山崖下只是佛像形状的石窟和佛像的残骸,石窟外到处是碎石和黄土块。塞尔萨尔只剩下一个佛像的形状,佛像巨大的胳膊留下的凹痕清晰可见。佛像不见了,但仰头而望,仍不难想象当年的壮观景象。


  3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文纪念巴米扬大佛被炸毁20周年。文章认为,巴米扬大佛被毁的悲剧使全球认识到保护濒危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巴米扬山谷的大佛龛永远提醒着我们,我们有责任保护文化遗产;还提醒着我们,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失去什么。”


  文章称,巴米扬大佛的毁灭对国际社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转折点,凸显了保护遗产与人民福祉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提醒人们保护文化多样性“不是一件多余的事,而是建立更加和平社会的基础”。


  今年3月,当地人聚拢在巴米扬佛窟脚下 图 法新社


  哈达佛寺遗址


  哈达佛寺遗址位于阿富汗东南部的贾拉拉巴德。年代为公元2~8世纪。中国古代僧人法显和玄奘曾访问这里。20世纪20年代发掘。经发掘的佛寺大多数只有塔院,院落为正方形,中心建主塔,四周是成列的小佛堂,院内有陆续建成的供养小塔。


  阿富汗哈达佛寺遗址


  寺院内的塑像用黄白色石膏制成,有佛、菩萨、僧人、俗人、神怪等。塑像形象逼真,手法写实,技术熟练,具有明显的古希腊罗马风格,属犍陀罗佛教造像的西部地区派别。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中国古代僧人法显、道荣、宋云、玄奘曾访问此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那揭罗曷国醯罗城即此。玄奘还记载这里收藏有如来的顶骨、髑髅、眼晴、袈裟、锡杖。哈达佛寺即以此闻名于世。梵文“哈达”意为骨骼,哈达佛寺可能由此得名。20世纪20年代,法国考古团在此进行了发掘,弄清了哈达窣堵婆(佛塔)的编年,对犍陀罗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雕塑


  经发掘的遗迹包括7个佛寺,其中大多数是塔院,僧院很少。塔院布局与犍陀罗佛寺相似,即在略成正方形的寺院中心建造主塔,院子四周配列回廊状的小室,主塔周围和小室内部都建有许多小供养塔。墙壁以泥土、石灰和砾石相混合的材料堆筑,一如波斯萨珊朝的技法,并在外壁抹以石灰。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壁画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壁画


  所有墙壁都饰有大小不等的灰泥塑像,包括佛、菩萨、供养人、僧人以及狮、象等,石灰石和片岩的浅浮雕也有大量发现。雕塑艺术与喀布尔附近及巴米扬佛教遗迹、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处出土的塑像类似,通称为印度-阿富汗流派,以与犍陀罗石雕艺术流派(见犍陀罗艺术)相区别。


  早期塑像技术娴熟,形象逼真,以写实手法表现优美的身材和线条流畅的衣褶。晚期塑像身躯趋于扁平,显示出初期亚洲化的倾向。目前这些塑像多数藏于喀布尔美术馆,部分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和日本。另外,此地有一些小石窟,遗有部分壁画,也很珍贵。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雕塑


  艾娜克遗址


  艾娜克(Mes Aynak)遗址是阿富汗最大的佛教铜矿寺院遗址。艾娜克遗址位于喀布尔东南约40千米的劳噶尔 省(Logar),处在喀布尔到加兹尼 (Ghazni)的交通路上,平均海拔为 2300至2400米。


  阿富汗最大的佛教铜矿寺院遗址——艾娜克遗址


  对于该地区的最初学术调查由法国DAFA(Délégation Archéologique Fran?aise en Afganistan)在1936年进行最初的调查,他们组织考古学家在此地进行初步考古学踏查时,发现了古代铜矿开采和矿渣冶炼遗迹,进行地面实地踏查和采集样本后,认为包含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但是具体年代并没有确认。


  艾娜克的名字从巴利语词源上看分为两个部分,Mes意为铜, Aynak意为泉水,或从地下流出形成的小水域。古代人在此生存时,一方面要考虑到铜矿资源,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水资源的分配。


  艾娜克遗址出土 镀金石膏的佛陀面孔


  1976年DAFA代表团的福斯曼(G.Fussman)和勒贝尔(M.LeBerre)教授进行的进行再次考古学性质踏查;1977年苏联的考古学家T.Berthoux, R. Besenval, F. Cesbron 和 J. Liszak-Hours又继续对此地调查,他们进一步寻找到古代矿业工作痕迹,同时他们告了非常有意义的实物证据,将此遗址的年代暂定义为贵霜时期。


  被盗掘者毁坏的佛像


  1982年,英国大英图书馆驻喀布尔文物普查整理小组负责人W.Ball将艾娜克这一遗址编撰进入阿富汗考古学手册里面,这本考古学手册是阿富汗文物遗址的总目录,对于该地区的历史信息和地理位置进行了详细记载。之后由于阿富汗内战,该遗址开始遭到破坏,一些专业文物盗掘公司开始有组织的盗掘该地区文物。


  艾娜克遗址出土佛像


  2004年,一批从该遗址盗掘出来的文物被海关警察查获,之后返还至喀布尔博物馆,追缴的文物中包括泥塑佛像等佛教内容,引起了政府和国际学界广泛的关注,阿富汗国家考古局决定加速加快对该遗址的调查,并派出人员进行调查。随后阿富汗考古局在这里发现了大规模的寺院遗址和被盗掘的痕迹,艾娜克遗址急需进行保护。


  截止到 2017年初,艾娜克地区被确认包含有人类活动信息的遗址共有107个。 娜克遗址的建筑物在居住生活外主要还有三种功能:一是寺院宗教,二是军事防御,三是矿业生产。在寺院和防御系统中,还有其他的厅堂、佛龛式建筑,这种小型建筑分布在中间,它们功能是一体化的。在这个区域四周,还有一些石葺的城墙设施,应该有更高层级的防御功能。可看出有与宗教相关的功能性建筑体系,也有跟矿产生产冶炼相关的体系,它们构成了完善的整体。


  遗址中出土佛教雕塑遗物至少有一千多件,与喀布尔周边地区、哈达地区、加兹尼的佛教寺院类似,雕塑中大部分为泥像,虽为泥制,但多数塑像内部都有支撑结构。


  艾娜克遗址出土佛像


  艾娜克遗址出土佛像雕塑


  根据初步研究,艾娜克的矿产开采和寺院活动约在公元8世纪时结束,很可能与古代丝绸之路中断有关系,考虑到伊斯兰在当时可能已经崛起,这对当时很多的商业道路都产生了影响。


  艾娜克的寺院也明显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不同建筑风格的寺院都出现在该地区,说明了当时佛教文化艺术的交流频繁。同时,该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必须重新思考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道路的变迁,以及地区之间的物质交流和供应关系。


  包括艾娜克在内的这些佛教遗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在经历塔利班灭佛事件和长期战乱之后,佛教遗址的新发现对于重建阿富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些佛教遗存体现了古代阿富汗人民对于不同宗教信仰的接纳和吸收,证明了各种文化和宗教可以并存发展。


  政权更迭、战争和盗掘对文化遗产带来的灾难不言而喻。2019年11月19日,大英博物馆归还了从阿富汗走私的一批佛头文物,这其中就有被怀疑可能是在喀布尔南部的梅斯·艾纳克地区(Mes Aynak)被非法发掘的。


  (本文参考《艾娜克遗址丝路遗珠》、《阿富汗哈达遗址考古发掘的佛像雕塑》、《阿富汗佛教与巴米扬大佛》以及澎湃新闻、广州日相关道资料)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张艳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推荐文章3: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

  近日,曾因战乱关闭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


  这是12月1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拍摄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内景。 新华社发(阿里亚摄)


  这是12月1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拍摄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外景。 新华社发(阿里亚摄)


  这是12月9日在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拍摄的展品。 新华社发(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12月9日,人们在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内参观。 新华社发(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推荐文章4: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塔利班暂为其提供安全保障

  :澎湃新闻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址外墙。 总台记者 周宣 资料图


  近日,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宣布重新开放。该博物馆馆长拉希米表示,除了目前由阿富汗塔利班保障博物馆的安全外,该博物馆没有其他变化。


  据美联社12月7日道,拉希米透露,博物馆已于11月27日完全向当地民众和游客开放,每天接待约50名至100名游客,其中部分值守的塔利班成员也会参观博物馆。一位塔利班成员表示,博物馆里的藏品记录了阿富汗的历史,对于能参观博物馆他感到“非常开心”。


  今年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控制该国首都喀布尔。随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发表公告,恳请安保机构、国际机构和塔利班等相关人员关注博物馆的安全问题,不要做出破坏或盗卖文物的行为。拉希米透露,博物馆方面与塔利班在8月18日进行了会面,塔利班方面承诺会保护该馆及馆内藏品,并计划派出一些武装人员在馆内巡逻防窃。拉希米表示,他对文物未在混乱中受损感到“庆幸”,但他仍担心博物馆员工和文物的安全。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位于首都喀布尔的西南部,该博物馆于1919年设立,1924年正式对外开放。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共有2层,一层是11至16世纪的青铜和陶土文物展区,二层是佛教文物展区,两层之间的半层展出当地木雕、石雕和传统服饰。该博物馆在高峰期曾藏有超过10万件藏品,其中包括拥有4000年历史的青铜器时代金银器和2000多年前贵族留下的2万多件金饰等罕见的藏品。拉希米表示,这些文物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体现出古时的阿富汗在文化交流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澎湃新闻记者 南博一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推荐文章5:探访阿富汗国博:展品有佛首和西方油画,经费来自塔利班

  :环球时


  【环球时综合道】一座普通的庭院和一幢不起眼的二层小楼,这就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所在地。自从今年8月份塔利班进入首都喀布尔之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经历短暂闭馆,近期重新对当地民众和外国游客开放。


  《环球时》记者近日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穆罕默德·叶海亚·穆赫布扎达的陪同下,独家探访了博物馆,见到留有阿富汗文化记忆的众多藏品。


  阿富汗国博内景。


  清冷的周末因为天气原因,参观者并不多,进馆步骤不复杂,门口由持枪的塔利班人员驻守,负责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听说是来自中国的访客,这些塔利班人员热情地打了招呼,对《环球时》记者一行人点头微笑。


  门票很便宜,本国访客票价20阿尼(约合1.3元人民币),外国访客票价100阿尼(约合6.5元人民币),如需拍照,票价翻倍。买完门票之后,通过安检门即可进到博物馆内。


  据穆赫布扎达介绍,阿富汗一直动荡不安,对当地人来说,博物馆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人们愿意花钱来参观,去了解阿富汗的历史,他们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阿富汗现在经济不好,门票对于本地人都是一个较大的负担,但还是有不少阿富汗人来了解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就在昨天,我们刚刚接待了一个150人组成的大学生团队。”


  从佛首到油画


  在博物馆主楼入口处的石碑上,刻有英文“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意为“文化兴则国家存”。位于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阿富汗,在上千年历史中,多种文明在此地碰撞融合,留下了绝无仅有的文化结晶。然而多年的战乱给阿富汗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造成巨大伤害,大量文物遭盗窃、抢夺和破坏。


  展出的佛首。


  现在伴随着塔利班重掌政权,一切慢慢获得改善。塔利班政府公开向国际社会承诺,尊重不同文化,积极保护本国文化遗产。


  除了伊斯兰文化的遗迹之外,《环球时》记者还欣赏到博物馆“镇馆之宝”贵霜帝国国王迦腻色伽的塑像、佛教画像和佛首及有5000年历史的银碗残片。


  穆赫布扎达强调,这些藏品记录着阿富汗灿烂多彩的文化,凸显其不同文明交汇地的特色。


  由阿富汗本国画家创作的油画以及来自中国的传统屏风、清代的瓷器,均在展出之列。


  经费来自塔利班政府


  穆赫布扎达向《环球时》记者回忆起,当时塔利班进入首都的过程,“比较平静,博物馆在第二天被塔利班接管,所有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一个月后塔利班向博物馆交回管理权,并给博物馆安排了安保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没有遭到任何破坏,藏品也没有丢失。”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面积不大,有限的场地展出的藏品数量并不多,大部分藏品还被收藏在地下室。出于安保的考虑,部分国宝目前仍存放在总统府。


  穆赫布扎达告诉记者,“博物馆现在有包括女性员工在内的80多名工作人员,所有人员全部归塔利班政府管理,由政府发放工资。目前还没有渠道接受国际组织的援助。”


  感恩中国同行


  为了保护在战争中得以幸存的珍贵文物,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曾经挑选出一批重量级藏品,于2006年10月开始了长达14年,途经英国、美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全球巡展之旅。


  2017年3月,这批国宝首次亮相故宫博物院,展览主题为“浴火重光”,寓意历经阿富汗战争和国家动荡等考验后浴火重生、再现光彩。此后直到2019年,国宝们先后在中国的敦煌、成都、郑州、深圳、长沙等地“接力”展出。


  穆赫布扎达说,他当时随同展品,访问过很多中国城市,“对中国的印象很深,当时和中国同行交流了很多经验,感谢他们对于展品的支持。”


  如今在办公室的书架上,穆赫布扎达把湖南省博物馆为他颁发的荣誉证书放在醒目的位置,证书见证了中国和阿富汗两国文化交流的努力和成果。


  面对阿富汗文物保护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于11月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发出公开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大保护阿富汗文化遗产的力度。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曾经对《环球时》记者说,中国正在更积极地参与保护国际文化遗产,并愿意为保护阿富汗的文物发挥更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博物馆之间的切实合作,充分发挥国际协作精神,帮助阿富汗的文物得到更加妥善的保护。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推荐搜索词:

  

  1.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口碑文

  

  2.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百科

  

  3.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铭

  

本文标题:阿富汗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