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模型
dna双螺旋模型推荐文章1:自制DNA双螺旋模型、简易浮空器,这些科学“玩具”真好玩
写满遗传密码的DNA为什么是独一无二的?浮空器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定律“飞行”?……11月19日举办的中科院北京分院首届科普展教品DIY大赛上,生物物理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基因组所、心理所等多家在京研究院所拿出各自设计的科普教具、模型、玩具等20个展教品,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次活动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二届科学节”北京分院科学节活动的最后一项,以“传承科学精神,打造趣味科普”为主题,要求参赛作品的创作以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热点和研究所的学科特点,着力突出作品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和爸爸妈妈长得像却和同学长得不像?大长腿双眼皮是由什么决定的?……一把剪刀、一卷黑色胶带、四种颜色的吸管、一把竹签,看似简单的四样物品,通过简单的制作拼接,就能将抽象的DNA双螺旋具象化,组成模型。“制作的过程就是实验的过程,选取四色吸管分别代表四种碱基,实验者在不刻意重复排列的前提下将它们自由组合,得出写满遗传密码的DNA是独一无二的结论。”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自制DNA双螺旋模型从20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获得二等奖的作品中,造型轻巧可爱的“飞天泡泡”颇受在场中小学生评委的欢迎,这项模型来自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根据阿基米德定律,任何物体在空中都会受到向上的浮力,这个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空气的重量。浮空器就是依靠空气的浮力而升空的。”展示者介绍,萌萌的“飞天泡泡”就是一个简易的浮空器,由气球、飞行套件、翅膀等部分组成,利用飞行套件中的小型舵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泡泡”翅膀的扇动,从而达到飞行的效果。“通过操控这个简易的浮空器,同学们可以理解阿基米德定律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萌萌的‘泡泡’还可以夹带纸条、便签等物品,传递信息。”
大赛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中科院第二届科学节北京分院闭幕式同期举行。北京分院科学节活动以科学的多样色彩为基调,注重科学与文化和艺术的充分融合,联合沈阳分院、成都分院组织了多场科普手拉手进校园活动,向北京十一学校、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等中小学送课、送书、送教具;集结系统内单位举办科学教育沙龙、科普秀展演、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放以及展教品DIY大赛等多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传播活动,为公众呈上精彩的科普盛宴。
:北京日客户端
:李祺瑶
摄影:和冠欣
监制:刘昊、马楠
编辑:田超
流程编辑:吴越
dna双螺旋模型推荐文章2:从老鹰酒吧到诺贝尔生理学奖: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丨科学史小画编者按:中科院之声不定期手绘一张“科学史小画”,为大家介绍一段科学史和其背后的故事。
漫步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附近,你很容易找到一家“老鹰酒吧”(Eagle Pub),因为酒吧的标志是一只张开翅膀的老鹰。走进店内,斑驳的墙上挂满了不同时期的照片,展示着这家酒吧过去厚重而骄傲的历史。其中一面墙挂着的金属牌匾上写着:
“1953年2月28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这里宣布他们发现了生命的奥秘——DNA双螺旋结构。”据说在这两位年轻的科学家早期的研究生涯中,一周中有六天都是在这里共进晚餐,边吃边讨论DNA的结构问题。说起沃森和克里克是如何合作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杰作。20世纪40年代初,二战的阴云弥漫在整个欧洲,大批的年轻人走上战场,或从事军事技术研究。1944年,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书——《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观》。他用物理学的概念分析生命现象,试图为解释生命系统内所存在的特殊性、有序性和基因的本质提供线索。薛定谔的这一尝试吸引了一批物理学家转向了生物学研究。克里克也属于这批转向的科学家之一。他早年在伦敦大学学习物理,二战期间在海军实验室研究水雷。1946年,30岁的克里克阅读了薛定谔的著作后大受启发,毅然决定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晶学研究。不久,他前往卡文迪许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巧合的是,原本学习动物学的沃森也因阅读了《生命是什么》开始对生物学心生向往。1951年,23岁的沃森获得了博士学位,前往卡文迪许实验室进修。在那里他们相遇相知,开始了他们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科研合作——探求DNA的结构。二人开始着手研究DNA时,远远落后于其他同行,当时人们已经清楚了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同样受《生命是什么》一书影响,投身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威尔金斯在伦敦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潜心研究DNA的结构。1951年,威尔金斯已经认识到DNA的螺旋结构。这个组里有一位年轻聪颖的女物理学家弗兰克林,她推测出DNA分子有多股链,呈螺旋型等特点。但他们都没有推测出DNA的真正结构。沃森和克里克紧锣密鼓地推进研究,他们一边分析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分析螺旋的相关参数,用铁皮与铁丝在办公室搭建模型,一边和各方面学者接触请教,取百家之长。二人曾提出DNA三螺旋模型的假设,但很快就被否定了。1951年,弗兰克林获得了一张非常出色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1953年2月6日,威尔金斯将这张照片展示给了沃森和克里克。看到这么清晰的DNA照片二人大受震撼,沃森和克里克随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纠错,DNA双链的模型终于完整地呈现出来。70年前的今天——1953年2月28日,剑桥大学这两位年轻的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步入老鹰酒吧,宣布了他们发现了“生命的奥秘”。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可以说是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成就,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他们二人也因这一发现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吴晓斌,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大学本账号稿件默认开启微信“快捷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渠道转载请联系
dna双螺旋模型推荐文章3:DNA双螺旋结构,经典模型,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起点,有趣的生物学
DNA双螺旋结构,经典模型,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起点,有趣的生物学
Watson & Crick 1953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他们构造出一个右手双螺旋DNA结构(Nature)。
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1953
DNA分子结构
1、两条碱基互补、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单链;
2、右旋双螺旋结构;
3、4种碱基(A/T/C/G);
4、凹槽:大沟和小沟;
5、碱基排列顺序组合。
DNA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重点:
1、由两条碱基互补的、反向平行排列的脱氧多核苷酸单链组成,碱基互补的方式是A与T,C与G对应;
2、两条互补链围绕一“主轴”向右盘旋形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结构
3、4种碱基(A、T、G、C)的排列顺序决定储存遗传信息;
4、双螺旋的表面形成两条凹槽,一面宽而深,称之深沟;另一面狭而浅,称之浅沟。与特定功能的蛋白质(酶)识别和调控相关。
DNA链
5、碱基排列顺序的组合方式无限,形成多种不同的DNA分子。
DNA双螺旋结构经典模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起点,大大推动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dna双螺旋模型推荐文章4: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詹姆斯·杜威·沃森
詹姆斯·杜威·沃森(英语: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牵头人之一。与同僚佛朗西斯·克里克因为共同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而与莫里斯·威尔金斯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个人经历
詹姆斯·沃森生于芝加哥,受其父的影响颇大。据他自己在一篇文章中说,得到父亲三项真传:一,相信知识可以使人脱离“迷信”(即宗教);二,热爱观鸟;三,拥护民主党。十二岁时,参加一个名为“每事问孩子”(Quiz Kids)的电台问答游戏,15岁即以资优生的身份提早入读芝加哥大学,主修动物学。因为读到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科普名著《何谓生命?》(What is Life?),兴趣由候鸟的迁徙转到遗传学。
获得芝大的学位后,先后申请入读加州理工、哈佛的研究院,均不果,改进印第安纳大学,加入了萨尔瓦多·卢里亚(Salvador Luria)等人的“噬菌体集团”,正式涉足遗传学的研究。受到这个集团的影响,沃森开始相信DNA就是基因的载体。
1950年获博士学位,到哥本哈根作博士后研究,其间在那不勒斯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从莫里斯·魏尔金斯(Maurice Wilkins)的演讲中得知DNA具规则的结构,坚定了他解决DNA结构的决心。1951年,转到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认识克里克,一同利用X光衍射的数据,建构DNA模型。终于,二人在1953年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在同年4月25日将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
1956年沃森到哈佛大学当助教,1961年获升为教授。1962年,与克里克、魏尔金斯因为对DNA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65年出版了划时代的教科书《基因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1968年出版《双螺旋》,同年开始兼任位于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总管,并将研究方向转移到癌症。1976年辞去哈佛的职位,专注于冷泉港的职务。1988年,获美国国家卫生局委任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助理主管,一年后成为人体基因组研究国家中心的首任主管,担当此职直至1992年。1994年,成为冷泉港首任总裁。
dna双螺旋模型推荐文章5:他们携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丨科学史小画
编者按:每周中科院之声会手绘一张“科学史小画”,再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给大家介绍小画背后的故事。
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成就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53年4月2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沃森与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向《自然》投去了一篇900多单词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4月25日发表),由此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序幕。俩人也因这一发现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克里克早年在伦敦大学学习物理,二战期间在海军实验室研究水雷。战后,他阅读了薛定谔写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书中提出的“可以用精确的物理概念,即物理学和化学的概念来考虑生物学的本质问题”,使他大受启发,从而他转学生物学并在卡文迪许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沃森原本是动物学专业,大学毕业那会也阅读了薛定谔写的《生命是什么!》,从此对分子生物学心生向往,他在《双螺旋》中曾说:“这本书非常清楚地提出了一个信念, 即基因是活细胞的组成部分以及要懂得什么是生命, 必须知道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后来他前往卡文迪许实验室进修。
于是两人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相遇相知,开始了他们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科研合作——探求DNA的结构。
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在研究DNA结构,第一个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富兰克林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第二个是加州理工学院的莱纳斯·鲍林实验室。在此之前,鲍林通过搭建分子模型已发现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最后一个才是沃森和克里克,他俩结合两者之长,一边分析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确认DNA结构为螺旋形结构,并经分析得到了螺旋的相关参数;一边用铁皮盒与铁丝在办公室搭建模型。随后他俩提出了DNA三螺旋模型的假设,但很快就被否认了。可两人并未放弃研究。1953年,他俩看到富兰克林拍到了一张B型DNA的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深受启发,再次搭建模型,终于确定了DNA双螺旋结构。
往期回顾
科学史周历(6.1——6.7)
“诗和远方”的科学家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6.8——6.14)
他为改变世界做了些“微小的工作”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6.15——6.21)
这项考古技能,是他发明的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6.22——6.28)他带来了物理学史上的两朵“乌云”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6.29——7.05)
看,5亿多年前的海洋世界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7.06——7.12)
大器晚成的“集邮”人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7.13——7.19)科学建制化的开端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7.20——7.26)
我国首次测定珠峰高度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7.27——8.02)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8.03——8.09)
谢家麟:故国山河壮志酬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8.10——8.16)
质谱仪与同位素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8.17——8.23)
世界蚊子日,了解一下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8.24——8.30)
升职又加薪,伽利略做了什么?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8.31——9.06)
新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诞生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9.07——9.13)
达尔文前往普利茅斯,初遇“小猎犬”号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9.14——9.20)
公鸡、鸭子与绵羊成了首批“飞行员”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9.21——9.27)
“中国天眼”落成丨科学史小画科学史周历(9.28——10.04)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正式“退役”丨科学史小画科学史周历(10.05——10.11)
发现了新奇的微观世界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0.12——10.18)
搞卫星最积极的人丨科学史小画
统一了“天电”与“地电”的人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0.26——11.01)
科学史小画丨中国科学院成立丨庆祝中科院成立71周年
科学史周历(11.02——11.08)
X射线的发现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1.09——11.15)
第谷超新星的发现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1.16——11.22)
“麻醉”的发明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1.23——11.29)
《物种起源》出版丨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1.30——12.06)
开普勒与金星凌日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2.07——12.13)
朝宗于海——李约瑟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2.14——12.20)
进化论的先驱拉马克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2.21——12.27)
“万婴之母”林巧稚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2.28——1.3)
竺可桢与科学史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4——1.10)
近代科学的化身——牛顿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11——1.17)
天问一号:你好,火星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18——1.24)
飞掠宇宙“幽冥之所”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1.25——1.31)
打开“热质说”的第一个缺口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2.1——2.7)
当年,薛定谔也玩过“跨界”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2.8——2.14)
贝尔的“德律风”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2.15——2.21)
同位素的发现 | 科学史小画
科学史周历(2.22——2.28)
科学家变成嫌疑犯?戏剧化的碳14发现丨科学史小画科学史周历(3.1——3.7)本文标题:dna双螺旋模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