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推荐文章1:口径即真理!巨舰你最爱谁?

  “钢铁咆哮、怒海争锋、汪洋霸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若干世纪里,战列舰曾经雄霸海洋世界,独领一代蓝色风骚,战列舰以极其具象化的身影雄姿将战争的暴力之美推向极致!


  

  第一艘战列舰: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是1906年2月下水的英国“无畏”号。相比之前多种火炮混装的铁甲舰,无畏号统一了主炮规格,10门12英寸(305mm)主炮弹道性能一致,单侧最多可用8门主炮做远程齐射,形成弹幕覆盖目标。


  

  此后所有的海上强国都仿照“无畏”号建造自己的战列舰,“无畏”号成为了现代战列舰的代名词,所有这些后来建造的战舰总共有150艘之多——都被冠以“无畏舰”的称呼,战列舰这一古老的舰种,就带着这个名字,走向它最后也是最辉煌的旅程。


  

  海军假日期: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在1922年至1936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共有7艘,全部搭载16英寸左右主炮。


  它们分别是:


  

  美国的科罗拉多级(3艘:科罗拉多号、西弗吉尼亚号、马里兰号)


  

  日本的长门级2艘,长门号、陆奥号


  

  《战舰世界》中BIG7—— 长门


  

  英国的纳尔逊级(纳尔逊号、罗德尼号)


  军备竞赛期: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自此至二战结束之前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并在火力、装甲、航速上连连突破,建造出一艘又一艘装甲巨兽!


  英国建造了五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并计划建造狮级战列舰。


  

  风雨飘摇的大英帝国最后一级战列舰,守护了帝国最后的荣耀


  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威斯康星号,密苏里号),及预计建造的蒙大拿级


  

  “北卡罗来纳级华盛顿”号战列舰击沉日军“金刚级雾岛”号战列舰成为了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次战列舰之间交锋的胜利者


  

  “密苏里号”作为舰队型战列舰为航母编队提供了有力的护航。


  

  《战舰世界》中真实还原的“蒙大拿”号


  意大利海军建造了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


  

  “维内托级战列舰”拥有优良的设计,却没有训练有素的船员,最终成为舰载机的猎物。


  法国海军建造了三艘黎塞留级战列舰并计划再建造1艘改型舰和四艘更强的阿尔萨斯级。


  

  “黎塞留级战列舰”开启了四连装主炮的先河,但因生不逢时未能在世界海战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开工了2艘H级舰并计划建造兴登堡级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第一次任务也是唯一一次任务便击沉了英国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他的沉没宣告了德国海军大型舰艇水面破交作战的破产!


  

  《战舰世界》中提尔皮茨激烈的CQC


  日本海军建成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即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


  

  “大和号战列舰"是有史以来人类建造的最大的战列舰,是大舰巨炮主义最后的产物,他的沉没宣告了战列舰时代的终结!


  

  

  

  坚挺的巨炮、巍峨的舰桥、破浪的雄姿、驰骋大洋的霸气,让各战列舰铸就传奇,登顶神坛。今天,战列舰已经不在海上游弋,它的工作已经由那些更先进更具毁灭性的舰种接手,然而战列舰的概念却还在主宰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国家的政策,那就是寻求对海洋的控制!!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推荐文章2:英国第一艘在航行中被击沉的战列舰,在南海被打捞

  文/夕扬


  一直以来英国政府对南海海域附近国家打捞英军沉舰表示不满和抗议。


  前些日子英国政府对某公司表示抗议,因为其正在打捞一艘二战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nationalinterest)


  这艘“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可是二战中最有名的英国舰艇之一。


  它是二战中英国最新型的战列舰“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舰,也是其中唯一一艘被击沉的。


  它的兄弟姐妹分别是“乔治五世”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以及“豪”号。


  1936年英国想搞个“乔治五世国王级”二号舰,刚开始本来想叫“英王爱德华八世”来拍新君主的马屁。


  1939年3月5日(:MARITIME QUEST)


  但是爱德华国王很低调,觉得这么张扬不太好,提议用威尔士亲王命名,然后就有了御赐名字的“威尔士亲王”战列舰。


  二战爆发,这艘舰艇还在建造中,德国在空袭利物浦的过程中,一发炮弹落在了它左舷和船坞之间,,这一刻仿佛就是它传奇一生的开始。


  为了对抗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英国决定加快速度、缩短海试周期,赶鸭子上架,用战争来检验它。


  于是1941年1月19日正式服役,但是还未完全建成,一边服役一边建造,终于在3月31日配装完毕。


  疑似海试(:英国皇家海军)


  5月21日,加入英国皇家海军,随后去大西洋找德国“俾斯麦”号干架。


  5月24日凌晨,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丹麦海峡海战爆发,英国爷爷辈的“胡德号”跟年轻力壮的“俾斯麦”号一经遭遇,几分钟后便被击沉到海底。


  “威尔士亲王”号本以为是“爷爷辈”带着打怪升级,没想到画风突变,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人家只是一个刚组装好的宝宝”。


  接连被德国战舰命中,怎么办?放个烟雾弹赶紧跑,但是撤退过程中主炮击中了“俾斯麦”号,“俾斯麦”大量燃料泄露,一下子变成半瘫痪状态了。


  丹麦海峡之战,威尔士亲王号制造的浓烟(:MARITIME QUEST)


  “威尔士亲王”号“农奴翻身把歌唱”,宝宝瞬间张獠牙”,开始追击“俾斯麦”号,直到“俾斯麦”号失去踪迹,它才返航回去。


  回去以后,初出茅庐的它便名声大振,8月份的时候还执行了绝密任务,护送丘吉尔去跟罗斯福会谈。


  世界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就是在“威尔士亲王”号的甲板上签署的,风头一时无两。


  (:UN)


  后来随着太平洋局势的紧张,英国为了震慑日本,也应《大西洋宪章》的要求,组成以“无敌号”航母为首、“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舰以及四艘驱逐舰为辅的Z舰队开赴东南亚。(航母因为触礁返航)


  12月2日,抵达新加坡,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当天日军在马来半岛登陆。


  12月2日抵达新加坡(:英国皇家海军)


  有智将著称的英国菲利普斯中将是“威尔士亲王”的指挥官,由于日军的登陆作战,他没有硬碰硬,决定大迂回奇袭作战。


  (:维基共享)


  12月2日,新加坡海军基地码头的汤姆菲利普斯(右),Z部队指挥官及其副手海军少将亚瑟帕利泽


  当天傍晚Z舰队离开基地,驶入南海,甚至菲利普斯还信心满满发了一份电:我们大迂回航行,希望明天日出后突击敌军,在日军组织起强大攻击前,速战速决。


  12月8日,离开新加坡基地(:英国皇家海军)


  但他在发电之前就已经被日军发现并尾随了,后来他也发现日军的侦察机,知道此事不可为了,决定返航。


  就在返航途中,新加坡发了一份情:关丹地区发现日军登陆船队。


  于是他调转船头去想去狙击日军,结果这是一份错误情,跑到那发现啥也没有,但是他们的舰队却一直处在日本的监视之下。


  一架飞机拍摄的当时的照片(:英国皇家海军)


  然后史上有名的马来海战就真实上演了,日军以三架战机换来了Z舰队的全军覆灭,“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均被击沉,约800人丧生。


  “威尔士亲王”号身中7枚鱼雷和多颗炸弹,菲利普斯也随其而去,1941年12月10日14时20分,“威尔士亲王”号的传奇一生就此落幕。


  拯救落水者(:英国皇家海军)


  马来海战被认为是海战史上第一次航行中的战列舰被空军击沉的,曾经的海上霸主终究敌不过新生的航空力量。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推荐文章3:这艘德国最知名的战舰,究竟是如何沉没的?丨局器

  文\紫电


  船已无法操纵,我们将战至最后一发炮弹!


  提起德国最著名的战舰,俾斯麦号战列舰无疑是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唯一答案。这艘传奇战舰曾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但很快就在敌军的优势兵力面前迎来了终结。而正因为这样的传奇经历,围绕这艘战舰的争议也始终不断。


  俾斯麦号战列舰(上色照片) (上色:MONOCHROME SPECTER)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曾经被英国人视为心腹大患的德国海军几乎已经土崩瓦解。根据《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被禁止建造战列舰等大型战舰。但1935年,德国与英国签订了《英德海军条约》,允许德国建造不超过英联邦海军总吨位35%的舰队,以及不超过英联邦海军潜艇总吨位45%的潜艇。这一条约为德国海军的军备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德意志级装甲舰“施佩伯爵海军上将”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1939年的2月14日,德国历史上最大、最强也最先进的战列舰在德国汉堡举行了下水仪式,被命名为“俾斯麦”号。命名仪式由奥托·冯·俾斯麦的孙女主持,而希特勒本人为这艘战舰发表了命名演说。1940年8月24日,俾斯麦号正式完工,加入了德国海军服役。


  下水仪式上的俾斯麦 (图源:kbismarck.com)


  在设计上,俾斯麦级战列舰和传统的战列舰存在一定差别:由于德国人非常清楚自己的海军实力还很弱小,想要与英国海军在传统的炮战对决中取胜无疑是天方夜谭。因此俾斯麦级战列舰采取了当时流行的高速战列舰设计,面对英国部分航速低下的老旧战列舰可以直接溜之大吉。


  英国皇家海军“纳尔逊”号战列舰 此时英国海军的主力仍旧是老式的低速战舰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而与此同时,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更加注重破交作战:在敌军的后方对敌人的交通线进行打击,摧毁敌军的海上补给线。因此俾斯麦级战列舰拥有卓越的续航能力,远超同时期法国、意大利的同类战舰。虽然实际操作中,德国人发现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续航能力并不能达到设计指标,但仍然已经足够优秀。


  油画:俾斯麦与U-556 (:Marii Chernev)


  在防护性能上,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往往会被人批评,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全面防护设计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开始对战列舰的装甲进行重新规划,即重点防护设计。将厚装甲集中布置在核心区域,如炮塔、弹药库和轮机舱,同时削减甚至取消其他非重要部分的装甲,这样的设计可以在吨位不变的情况下使战舰的生存性成倍提高,这也是条约战列舰上的常见设计。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装甲布局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而俾斯麦级战列舰采取的全面防护布局,则是将装甲分布在全舰各处,极大的占用了可用吨位。事实上,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装甲重量达到了18700吨,占全舰吨位的40%,仅次于大和级战列舰,但主装甲带和炮塔的防护能力却不如法国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和英国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不过总体来说,由于吨位够大,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防护还是完全够用的。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 覆盖了全舰长度的70% 这在同时期战舰中是绝无仅有的设计 (图源:kbismarck.c


  其实德国人并非不知道重点防护的优势,而是综合了自身需求在俾斯麦的身上选择了继承全面防护布局。由于在设计上俾斯麦是一种被用于远洋破交作战而非传统炮战的战列舰,德国设计师更加偏重于对小口径炮弹近距离命中的防护——尽管这些炮弹几乎不可能击沉这样一艘庞大战舰,但却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各种损伤。


  停泊中的俾斯麦,1941年(上色照片) (上色:MONOCHROME SPECTER)


  而采用全面防护设计,能够让俾斯麦级战列舰有效降低小口径炮弹在近距离上对战舰造成的损害,而且德国也不需要受到条约的吨位限制,不需要在吨位和防护上进行取舍。总体来讲,这种设计是设计师有针对性的取舍,而不是部分军迷们想象中的纯粹的落后设计。当然这样的设计是否真正有效,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俾斯麦”的姊妹舰“提尔比茨”发射主炮(上色照片) (上色:MONOCHROME SPECTER)


  火力方面,俾斯麦级战列舰采用的仍旧是老式战列舰上常见的的4座8门双联装380毫米主炮。虽然德国此时已经获准建造搭载406毫米主炮的战列舰,但因为技术上的不足,德国人还是决定采用成熟产品。俾斯麦的SK/C 34型主炮射速达到了18秒一发,同时拥有比较优秀的侵彻力和射程,虽然达不到顶尖水平,但仍然是一种堪用的武器。


  “俾斯麦”号战列舰(上色照片),1941年 在“欧根亲王”号巡洋舰上拍摄 (上色:MONOCHROME SPECTER)


  当然,俾斯麦级战列舰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防空能力:在对抗英国航母上老旧的“剑鱼”双翼机时,俾斯麦号战列舰甚至没有击落一架英国飞机,最终导致船舵被打坏,这也是其最终沉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一艘先进的强大战舰,面对一种老旧的古董飞机却打了“零蛋”,实在有些令人难以相信。


  “剑鱼”鱼雷机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不可否认的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防空能力确实存在缺陷,但在同一时期,世界各国都还没有完善的舰载防空系统。事实上,参与战斗的英军飞行员表示俾斯麦号的防空火力极为精准,至少直接命中了5架飞机,另有两架因为无法突破防空网只能退出进攻。


  俾斯麦上安装的3.7cm SK C/30防空炮 这种防空炮只能单发射击 (图源:zjsnrwiki)


  但俾斯麦的还击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除了两名飞行员被打伤,这些准确命中的炮弹没有给“剑鱼”造成什么实际损伤。这一问题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炮弹威力实在太小,也有人分析可能是因为“剑鱼”的机身蒙皮实在太薄了,根本没有触发炮弹引信导致的。


  (图源:World of Warship)


  在“俾斯麦”短暂的一生中,她只参加了一次作战——“莱茵演习”行动。在丹麦海峡,俾斯麦一炮击沉了英国最先进也最强大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重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震惊了英国全国。但仅仅两天后,这艘战舰就被英国人集中了优势兵力击沉了。俾斯麦的沉没也彻底影响了德国海军的作战计划,从此德国海军放弃了发展战列舰,改为建造更多的潜艇。


  俾斯麦号战列舰 (上色:MONOCHROME SPECTER)


  关于俾斯麦的沉没,也始终是存在争议的话题——很多人相信俾斯麦号战列舰在最后时刻采取了自沉,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但也有人坚持俾斯麦就是被英国海军击沉的。在军迷圈子里,这个问题甚至已经逐渐从单纯的学术讨论变成了立场之争。


  丹麦海峡海战中的俾斯麦 (图源:kbismarck.com)


  在詹姆斯·卡梅隆主导拍摄的纪录片《重返战舰俾斯麦》中,调查组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俾斯麦的最后一战中,只有4发炮弹击穿了她的主装甲带,并且没有发现被鱼雷摧毁的痕迹。因此这艘战舰并非沉没在英军的炮击或鱼雷下,而是她的船员们引爆了炸药,从内部凿沉了这艘战舰。这一结论目前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纪录片《重返战舰俾斯麦》)


  但必须注意的是,此时的俾斯麦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上层建筑被打的千疮百孔,已经被彻底摧毁,全部主炮也都已经无法发射,全舰已经燃起大火,并且开始下沉。她的生命已经走向了倒计时——即使英国人不再继续攻击,即使水手们没有引爆炸药,俾斯麦的沉没也已经是时间问题了。或许她能够以这样的姿态苟延残喘几小时、一天甚至更久,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从这一角度来说,俾斯麦号的确就是被英军击沉的。


   油画:下沉的俾斯麦 (:Dennis Andrews)


  但无论如何,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故事确实无愧于传奇之名。在这里,或许没有任何语言比英国海军元帅约翰·托维爵士的那句名言更适合作为结尾:


  “俾斯麦”号进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战斗,就像过去的德意志帝国海军一样,她只身对抗了数倍于己的敌人。直到沉没时,她的旗帜仍然在飞扬。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推荐文章4: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推荐文章5:英国战列舰全史:出师未捷身先死,“大胆”号触雷沉没全过程

  1911年1月16日,“英王乔治五世”级的首舰“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在朴茨茅斯造船厂开工建造,该级的“百人队长”号、“阿贾克斯”号和“大胆”号分别在德文波特造船厂、斯科特造船工程公司、莱尔德造船厂建造。所有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都在1911至1913年间下水服役。服役之后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都曾在本土舰队中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4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加入大舰队,其中的“大胆”号在战争爆发不久就因触雷而沉没。


  (上图)舰体倾斜的“大胆”号,其船员正在搭乘救生艇撤离,照片是从“奥林匹克”号上拍摄的


  “英王乔治五世”级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部建成并服役的最后一级战列舰,它们也是战争爆发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之后的“铁公爵”级战列舰则是在其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大胆”号由莱尔德造船厂建造,该舰于1911年3月23日动工,1912年9月14日下水。1913年10月21日,完成海试的“大胆”号加入了本土舰队第2战列舰分舰队的第1战列舰中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大胆”号作为第2战列舰分舰队的一员加入了大舰队。


  1914年10月27日,属于第2战列舰分舰队的“英王乔治五世”号、“阿贾克斯”号、“百人队长”号、“大胆”号、“君主”号、“雷神”号和“俄里翁”号离开洛夫·斯威利前往爱尔兰的尼斯纳吉尔进行射击训练。


  上午8时45分,“大胆”号底部突然触雷,这枚水雷是由德国辅助巡洋舰“柏林”号(SMS Berlin)布设的。巨大的爆炸在“大胆”号的舰底撕开了一个长达4.9米的裂口,这个裂口大约在发动机舱前3米处。涌入的海水几乎是在第一时间淹没了轮机舱、机房和“X”炮塔的弹药库,之后海水继续蔓延至中心机房和周围相邻的舱室。


  (上图)航行中的“大胆”号战列舰,照片拍摄于1912至1914年间,此时战争还没有爆发


  在爆炸发生之后,“大胆”号的舰长塞西尔·丹皮尔(Cecil F. Dampier)认为战舰遭到了潜艇的鱼雷攻击,他立即发出了潜艇警告,希望中队的其他战舰不要再受损失。“大胆”号很快就出现了向左10度的倾斜,不过通过减少右侧油舱内的燃料,到9时45分时,舰体的倾斜减少了5度。全舰进行自救的同时,“大胆”号的右侧发动机仍然能够正常运转,其航速达到9节。在当时,舰长丹皮尔认为“大胆”号完全有能力抵达25海里外的海岸线并且搁浅自救。


  就在“大胆”号奋力靠近海岸线的途中,从舰底涌入的海水越来越多,中心舱室开始进水。10时整,丹皮尔决定放弃中心机房,海水开始淹没位于右舷的发动机,战舰最终失去了动力。11时,中央的轮机舱已经完全被海水淹没,海水也漫上了左舷甲板。


  面对不断恶化的局面,“大胆”号最终发出了求救的无线电信号。英国大舰队总司令杰利科命令每一艘在附近的驱逐舰和拖轮加入救援行动,但是由于担心附近潜伏着德国潜艇,他没有派出战列舰等大型战舰前去拖拽已经完全失去动力的“大胆”号。就在此时,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姐妹邮轮“奥林匹克”号正好路过此地,船上的乘客目睹了“大胆”号下沉的过程。


  丹皮尔要求一切不必要的人员离舰,一旁的“利物浦”号和“奥林匹克”号参与了救援。到14点时,“大胆”号上只剩下了250人,其实在一个小时前的13时,皮丹尔就要求驱逐舰对“大胆”号进行拖拽。经过半个小时的努力,其终于在驱逐舰的拖拽下向海岸线方向移动。由于“大胆”号的排水量太大,驱逐舰使尽了全身力气,可后面的战列舰还是没怎么移动。到16时,“大胆”号的前甲板距离海面的高度只剩下1.2米,而舰艉距离海面的高度仅有0.3米了。到17时,已经有些坐不住的杰利科终于命令前无畏舰“埃克斯茅斯”号战列舰前往拖拽“大胆”号。如果这次救援能够成功,他将要求海军部成立一个设计部门,专门负责对战舰的大修工作。


  当天色渐渐暗下来时,第1战列舰中队的指挥官刘易斯·贝利(Lewis Bayly)抵达现场并登上正在下沉的战舰。19时15分,由于抢救无望,贝利、皮丹尔和剩下的船员离开了“大胆”号。45分时,海水已经完全淹没了“大胆”号的甲板,其舰体则进一步倾覆。就在此时,“大胆”号内部突然发生了爆炸,爆炸产生的碎片飞溅到90米的空中。这次爆炸很可能来自“B”炮塔下面的弹药库。一块残骸在飞行了730米之后溅落在一旁的“利物浦”号上并杀死了一名海军军官,这个倒霉鬼成了“大胆”号沉没事件中唯一的死难者。


  (上图)下沉中的“大胆”号战列舰,船员正在撤离,一艘驱逐舰靠上前来进行救助。


  “大胆”号沉没之后,为保住皇家海军的荣誉,同时也是保证国民的士气,杰利科要求对这艘巨型战舰的意外沉没保密,英国海军委员会和内阁对此也表示赞同。在战争剩下的数月里,“大胆”号的名字经常出现在皇家海军的训练和出海名单中。不过没有不透风的墙,许多当时乘坐“奥林匹克”号的美国人目睹了“大胆”号沉没的全过程,他们不在乎英国政府的规定,开始将“大胆”号沉没的消息释放出来。关于“大胆”号的沉没不但有口述,还有很多照片为证。到了1914年11月19日,德国方面也宣布了“大胆”号的沉没,看来纸是包不住火了。


  针对于“大胆”号的沉没,皇家海军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审查委员会要将其沉没的原因搞清楚,并根据这些发现对现有和正在建造的战列舰进行改进。研究发现“大胆”号舰体内隔舱中的水密门并不结实,当水管和其他管线爆开的时候,舱门也无法正常关闭,这些问题都将在未来得到修正和解决。


  今天,“大胆”号的残骸在距离爱尔兰北部海岸39公里的地方,其因为历史频道节目《沉船的奥秘》(Deep WreckMysteries)而名声鹊起。


  本文摘自《英国战列舰全史》(上中下册)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推荐搜索词:

  

  1.1911年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2.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3.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造价

  

本文标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