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推荐文章1:谁设计了第一面军旗
在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征程中,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其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砥砺前行中,也留下了一串串红色的革命印记。这些印记,如同茫茫黑夜里的指路灯塔,如同严寒中的暖人篝火,感召和激励着广大军民团结在党的周围,传承红色血脉,为催生一个崭新的中国而努力奋斗。时值纪念建军91周年之际,我们辑录了以下一组回眸早期人民军队几个“第一”的故事,以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意。——编 者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暴动。毛泽东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他高瞻远瞩地提出要高高举起共产党的大旗。于是,他领导的秋收起义诞生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这面旗帜是如何孕育而生的?首先,要了解由共产党员卢德铭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到达湘赣边修水的。
大革命失败后,到处都是白色恐怖。卢德铭的警卫团,湖北省通城、崇阳一带的农军,湖南省平江工农义勇军,浏阳工农义勇军等几股武装力量,在原地呆不下去,奉命前往南昌参加起义,途中受挫没能赶上起义大部队不得不返回,在修水、铜鼓一带不期而遇。
为得到部队下一步行动的指示,卢德铭等同志离队去找党中央。与党中央接上头后,卢德铭便派了身边的一个参谋送回一封信,传达党中央的决定,在原警卫团的基础上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指示准备好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的旗子、领章、袖章、印章等。
8月12日,警卫团到达修水,没多久就召开了修水会议,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军两部负责同志一致认为军事统一刻不容缓,将分散的力量组织在一起,建立一个师。对外,为麻痹敌人,暂取名江西省防军第一师;在内部,取名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将警卫团改为第一团,浏阳苏先俊部改为第三团,平江余贲民部分别补进这两个团,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为副师长。进入修水县城的通城、崇阳农民武装,编入师部特务连。
浏阳部负责人没有参加修水会议,但是,修水会议决定组织的第一师,却包括了浏阳部队。那么浏阳部负责人苏先俊是否同意呢?因此,当浏阳部折回铜鼓后,8月下旬,三部负责人及营以上干部在修水的山口镇召开会议,一起研究统一编队的问题。
此地与铜鼓县大塅毗邻,距离修水和铜鼓两县的县城都是60华里。据中共修水县委党史办公室编撰的《修水人民革命史》记载:山口会议气氛热烈,会场贴有“世界大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建军编师”的会标和标语口号,会议决定将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确定了师、团长的任命;为充实第三团力量,从第一团调第三营部分武装和平江工农义勇队一部由伍中豪率领补充第三团;研究布置了攻打平浏两路的暴动计划。山口会议旗帜鲜明地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大旗,为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作了军事上的准备。
九月初,毛泽东到达安源前线,与修水、铜鼓方面的部队取得了联系,并在张家湾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安源会议,将安源革命力量及周边县的农民武装编为第二团,确定了三个团起义后攻打长沙的进军路线。
山口会议后,余洒度师长把军旗设计的任务下达给了钟文璋、陈树华、何长工、杨立三等人。这四人的职务分别是师参谋长,师部参谋处长、参谋,副官。一天夜里,他们在修水县城商会会馆设计军旗,这里是师部所在地。既没有米尺、三角板、圆规等绘图工具,又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几个人集思广益,起初提的方案,都不满意。后来,何长工根据自己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见过苏联红军军旗的旗样,提出了设计方案。大家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推敲,终于在凌晨设计成功了。
军旗的样式: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是白色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五角星内镶嵌交叉的黑色镰刀和斧头,表示受苦受难的工农大众紧密团结起来;旗面左侧靠旗杆一侧有一条十厘米宽白布条,上面竖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黑色字样的番号。这面庄严威武军旗的完整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
第一面军旗的主要设计者是何长工,陈树华、钟文璋负领导责任,杨立三是事务性工作的帮助者。1988年1月9日,新华社电、人民日刊载《何长工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一文中指出:“是他,1927年参加了秋收起义,并亲自设计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
军旗样式设计好以后,修水党组织协助部队完成缝制工作。裁缝出身的班长张令彬等人购买了布匹,县总工会委员长徐光华请来了裁缝和会针线的妇女。修水县城内的许多裁缝师傅主动请缨,义务承担军旗的缝制任务,有的布店老板无偿献出红布料。参加赶制军旗的人多达40余人,每位背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位姓樊的师傅看到军旗上有工农字样和镰刀斧头的图案,很激动,表示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按时完成任务。梁幼陶师傅既参与了军旗的制作,也和其他的裁缝一起制作了红领巾、红袖章。直到1989年他83岁去世时,还一直保留着制作军旗用的剪刀;他常说:“剪刀就是裁缝的饭碗,这把剪刀还含有特别的意义,说明我也曾经为共产党作出过贡献。”女裁缝朱菊英师傅,她将部队付给的10块铜板工钱一直珍藏着;1977年,秋收起义纪念馆在修水建立时,朱菊英的后代捐赠了7块铜板给纪念馆。
经过人民群众几天几夜的紧张赶制,100面崭新的军旗缝制完成,同时还缝制了1000多条红领巾、红袖章等,以备起义时用。
在毛泽东的亲自发动和组织下,秋收起义第一枪于9月9日在修水打响。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由此,一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艰难困苦中奋勇战斗,并昂首阔步前进,直到今天。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推荐文章2:第一面军旗的诞生:凝聚工农革命意义
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珍藏着一面红色旗帜,旗帜左面写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旗帜的中央缝着一个金黄色的大五角星,五角星内绣着镰刀和斧头图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历经岁月的洗礼,旗帜略显褪色,但却依然清晰夺目。它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的庄严宣告,引导中国工农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图为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的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资料图片)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次起义虽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但仍然使用的是国民党的旗帜。党的“八七”会议曾明确指出,秋收起义要和南昌起义一样,使用国民党的旗帜以团结国民党左派。
8月中旬,毛泽东回长沙搞调研时,亲眼目睹长沙的国民党军队已经站在了反革命的立场上,他们疯狂镇压工农革命,残忍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通过深入调研,毛泽东发现人民群众对国民党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认为秋收起义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于是,他以湖南省委的名义写信给中央,提出不能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立起来了,革命才有希望,军队才知所趋赴。9月初,毛泽东到达江西萍乡安源,在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决定正式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对起义部队的番号、旗帜做了统一规定。根据前敌委员会的指示,制作军旗的任务落在了师部参谋何长工、参谋处处长陈树华和副官杨立三身上。
设计制作军旗的工作定在江西九江修水县进行。一天夜晚,修水县城的一家商会会馆里,灯一夜未熄。一张宽大的八仙桌旁,何长工、陈树华、杨立三等人正在为设计工农革命军军旗展开热烈的讨论。何长工认为,中国工农革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通过武装斗争,使革命的星火燃遍全国,军旗里要有镰刀、斧头和五角星,他建议模仿苏联红军军旗的大概样式设计军旗。何长工的设计理念得到了杨立三、陈树华的一致赞同。当晚,他们找来硬纸、剪刀、铁尺和画线用的粉包,经过一夜的设计剪裁、反复比较和推敲修改,最终拿出了布局合理、比例适当、角度准确的设计方案。
第二天一早,他们将设计方案拿到裁缝店缝制,制作出样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事业;旗帜中央缝着一个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是镰刀和斧头图案,代表工农;靠旗杆处镶有一条10厘米宽的白色布条,上面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整面旗帜的寓意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
一面庄重、神圣、鲜艳,凝聚工农革命意义的军旗就这样诞生了。
军旗样式确定后,一师师部决定立即批量赶制。裁缝出身的班长张令彬购买了布匹,县总工会委员长徐光华请来了县里几乎所有的裁缝以及会针线的妇女。在县城的一家祠堂里,四十余名针线工加班加点,用了不到一周时间,便在飞针走线中将100面军旗如期制成。
9月9日凌晨,在修水县城紫花墩(现修水县散原中学操场)举行的秋收起义誓师大会上,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正式飘扬起来,部队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从此,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赣边界的辽阔土地。
毛泽东在著名的《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真实描绘了秋收起义的军旗旗号“镰刀斧头”。
“镰刀斧头”旗,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革命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破旧立新、敢想敢干,设计出的带给中国工农革命光明与希望的首面军旗,指引着中国工农革命朝着胜利的目标不断前行。
大/家/都/在/看
“中美贸易战,和年轻人究竟啥关系?”这位复旦教授讲透了
公告 | 解放军28日起在东海进行军事活动
发声 | 关于孙杨,国际泳联终于回应了:没有证据就下结论,这不公平
(:中国纪检监察)
主编:刘倩
本期责编:牛慧颖
本期校对:李兆彧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推荐文章3:我军军旗式样的历史演变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军旗是军队灵魂和精神的象征,也是激励鼓舞全体官兵团结战斗的旗帜。从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军旗式样的历史演变,见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90多年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壮阔征程。
日前,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发布《军旗管理规定(试行)》。构建新时代军旗管理制度,对于坚定维护军旗尊严,进一步激发官兵尊重、爱护和保卫军旗的使命感、荣誉感,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编 者
旗帜(油画)刘宇一作
我军军旗式样的历史演变
■姜廷玉
1927年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也产生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工农革命军军旗。从工农革命军军旗到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体现了人民军队高举着军旗一往无前、英勇奋战的历史。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
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1927年党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时,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当时打的是“国民党左派”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仍用国民革命军陆军旗帜。
南昌起义后不久,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湖南省委召开会议部署举行湘赣边秋收起义,会议不同意中央打“国民党左派”旗帜的指示,决定要公开使用中国共产党的名义,正式亮出工农武装的旗帜来号召和发动起义。毛泽东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给中央写信: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此时,中共湖南省委已经开始准备设计新的旗帜,其主色调即象征着革命的红色。9月初,中共中央特派员、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的具体部署,并将参加起义的部队和农民武装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为了做好起义准备工作,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华三人奉命设计制作军旗。因没有现成的样子,经过反复研究,模仿苏联旗帜的式样,设计出有镰刀、斧头、五星的红色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为五角星,白色,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有黑色镰刀、斧头,分别代表农民和工人;旗面靠旗裤一侧缝有一条白布,上面用黑布缝写着繁体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全旗的含义为工农革命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帜设计后,数十名裁缝纷纷请缨,义务承担军旗的缝制,布店老板无偿献出红布料,突击制作了100面,标识不同的部队番号,发到各团、营、连级单位。该师指战员高举着庄严的军旗,参加了秋收起义。红色的军旗成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的重要标志。
秋收起义后,中共中央意识到“改旗易帜”的重要性,决定放弃“国民党左派”的旗帜。根据这一精神,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南方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于10月15日在香港主持召开的南方局与广东省委联席会议上,提出南昌起义的部队应改称为工农革命军,“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以斧头、镰刀为标识,与国际旗同。”同月,中共中央同意张太雷的“改名易旗”提议,并先后指示有关单位“改名易旗”。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旗(按《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复制)。
1930年式工农红军军旗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颁布《军事工作大纲》,指示: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由工农革命军改称红军后,各部军旗的样式,除旗裤上所写的部队标识文字改变外,其他的变动不大。但各根据地的红军由于相互协同军事行动很少,联系不便,军旗的样式、尺寸仍然不统一。
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正规化建设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各级军旗一律用五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星,五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右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旗须用大红色。”“旗上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红军代表会议。会议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在规定正式使用中国工农红军称谓的同时,再次明确规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式样。
1930年式红军军旗,经过了中共中央军委的两次文件确认,体现了相当的权威性。与秋收起义时的军旗设计方案相比,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旗帜尺寸、颜色、斧头的样式和刃锋在图案上的方向,增加了旗须与文字的横标。
红军某部宿营地挂着的红军军旗。
1931年式红军军旗
1931年3月18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式样》对军旗的旗式做了新规定,并下发了军旗的图式:旗幅的左上方为顶角向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旗中间为一交叉的镰刀、锤子(当时认为锤子才是现代产业工人的象征,也是国际布尔什维克的通用标志),而不再是镰刀、斧头,代表工农;镰刀、锤子相互交叉,基本位于旗幅的中心位置,镰柄向左下,锤柄向右下,镰尖和锤顶面均向左上方的五星方向;旗除旗裤一边外,另三边有旗须;旗裤为二寸三分宽的白布,用以书写部队番号;旗顶为梭镖,带须。
《式样》为区别各军种,规定以旗须的着色来代表不同的军种:红色旗须代表步兵,黄色旗须代表骑兵,黑色旗须代表炮兵,白色旗须代表工兵,蓝色旗须代表辎重兵,绿色旗须代表医护兵。
《式样》还规定了地方武装的旗式。地方武装基本采用的是1927年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式样的旗帜,只是把斧头改为锤子。同时规定了不同建制的部队所用旗帜的尺寸大小。把地方武装的旗作为一项专门内容予以规定,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1933年5月,中革军委发布命令,要求中国工农红军一律更换新式军旗。
1934年式红军军旗
1934年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徽、国旗及军旗的决定。大会上,毛泽东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国旗与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式样,向全体代表作了说明,并由林伯渠宣读了《关于国徽、国旗及军旗的决定》。其中对军旗规定:军旗,为红色底子,横为五尺,直为三尺六寸,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右角上有黄色的五角星。旗柄为白色。
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对军旗式样进行了规定与统一。红军各部队根据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定,普遍使用了五角星和镰刀锤子分开的军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之后红25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相继长征。红军在长征中使用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规定的五角星和镰刀锤子分开的军旗。
至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前,中国工农红军一直在使用“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右角上有黄色的五角星”的红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南方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国民革命军序列。在这一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绝大多数部队并没有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实际上很少打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民党军旗已不再可能成为人民军队的军旗。
解放战争前期,许多部队在作战过程中,往往都高擎着红旗,导引广大将士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在解放战争时期,红旗在广义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军旗。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48年2月21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指示电,征求对设计军旗、军徽、帽花和臂章的意见,请各地各单位研拟具体样式送中央审议。全军各大单位收到指示电后非常重视,先后送500多份应征图案。
1948年年底,中共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拿着一本鲁中军区政治部《前卫》社为纪念建军21周年出版的特刊来到作战室,指着该刊封面上一面标识有五星和“八一”二字的红旗,对负责汇集和筛选的工作人员说,毛主席和首长们对封面红旗都很欣赏,指示可按这个思路设计军旗:军旗上要有“八一”二字,以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举行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纪念日;旗上要有五角星,象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旗要以红色为底色,这即是革命的颜色,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喜庆颜色;五角星和“八一”二字用黄色。
按照指示,工作人员设计制作了2面幅样旗。1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开幕。这2面幅样旗挂在会场的墙上。同时,也将全军各大单位上送的图样摆在靠墙的几张桌子上。到会的中央委员们审议后,均原则同意挂在墙上的样旗。3月13日,全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旗的决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地,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规定了旗帜的基本式样后,余下的问题是五角星、“八一”二字的相对位置及大小,还有“八一”二字的字体等细节问题。为此,设计人员拟出了3种送审图案,周恩来将其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审议后,交代作战部一局分头征求在北平的中央委员、军委领导的意见,并通过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征求参加新政协会议的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人物的意见。根据各方面汇总的意见,设计人员又制作了一面绸料标准样旗,并按照周恩来的指示,通过华北军区司令部,组织步兵、炮兵和坦克兵部队演练授旗仪式。
1949年5月27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各部门的领导审定了“八一”军旗的标准样旗。仰望猎猎军旗在风中招展,毛泽东深情地说:“将来要在发布命令时写上,军旗表示自八一南昌起义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大地,普照全国!”
1949年5月30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周恩来致电各野战军、各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并各级军政首长:兹颁发军委制定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七百份,请即点收,并请各野战军、各军区遵式制发各所属部队,并定于六月十五日全军正式开始使用。
从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军旗到人民解放军的“八一”军旗,历时22年。“八一”军旗的诞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此以后,军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象征,也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之一。
原华北军区举行授旗仪式排练时留影。
陆、海、空军仪仗队单独执行司礼任务时分别使用的军旗
1949年“八一”军旗确定式样以来,解放军在外事活动中一直高举着“八一”军旗。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解放军与外军交往的增多,军事外交层级的扩大与深入,在迎接外军军种领导人的司礼过程中,需要相对应的军种军旗。研究和制定人民解放军军种军旗成为适应军事外交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成为进一步推动军队正规化建设,完善军旗系列化的需要。
1992年9月5日,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执行司礼任务时使用的陆军、海军、空军军旗式样。按“黄金分割”设计原则,陆军、海军、空军军旗旗幅的上半部(占旗面的5/8)均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基本样式,下半部(占旗面的3/8)区分军种:
陆军为草绿色,象征绿色的大地,表示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领土安全而英勇奋斗,所向无敌。
海军为蓝白条相间,象征大海与海浪,表示人民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万里海疆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空军为天蓝色,象征蓝天,表示人民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神圣领空不可侵犯而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命令还规定自1992年10月1日起,中国陆、海、空军军种仪仗队在单独执行司礼任务时,分别使用本军种军旗。
(图②、图⑤由刘中刚提供,其它由提供。)
本文刊于2月23日解放军“长征副刊”专版
:军记者微信发布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推荐文章4:想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上的标准图案吗?答案在这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和逐步定型的,经历了从工农革命军军旗、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的历史演变过程。
工农革命军军旗:“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仍用国民革命军陆军旗帜。南昌起义后不久,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湖南省委召开会议部署举行湘赣边秋收起义,会议决定要公开使用中国共产党的名义,正式亮出工农武装的旗帜来号召和发动起义。毛泽东代表中共湖南省委于8月20日在向中央告中指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为了做好起义准备工作,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华三人奉命设计制作军旗。因没有现成的样子,三人经过反复研究,模仿苏联的式样,设计出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红色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为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有黑色镰刀、斧头,分别代表农民和工人;旗面靠旗裤一侧缝有一条白布,上面用黑布缝写着繁体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旗的含义为工农革命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与苏联的区别是将镰刀、锤子中的锤子换成了斧头。
新华社供图
各地武装起义部队也设计打出了与秋收起义部队相似的军旗。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的部队,在湖南宜章等地的党组织的配合下发动湘南起义时,起义军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其军旗图案上也有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的标志。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后,曾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词的意境可以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军旗的引导下工农革命军的英勇雄姿。
1930年式工农红军军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经过中共中央军委的两次文件确认,体现了权威性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通告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由工农革命军改称红军后,各部军旗的样式,除旗裤上所写的部队标识文字改变外,其他的变动不大。但各根据地的红军由于相互协同军事行动很少,联系不便,军旗的样式、尺寸仍然不统一。
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正规化建设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规定:“各级军旗一律用五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星,五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右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旗须用大红色。” “旗上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全国苏区代表大会和红军代表大会。会后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式样。1930年式红军军旗,经过了中共中央军委的两次文件确认,体现了相当的权威性。与秋收起义时的军旗设计方案相比,草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旗帜尺寸、颜色、斧头的样式和刃锋在图案上的方向,增加了旗须与文字的横标。
1934年式红军军旗:“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右角上有黄色的五角星”。长征期间红军使用的是这种军旗
1931年3月18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1934年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徽、国旗及军旗的决定。其中规定:军旗为红色底子,横为五尺,直为三尺六寸,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右角上有黄色的五角星。旗柄为白色。该决定宣读后一致通过。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对军旗样式再次进行了规定与统一。红军各部队根据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定,普遍使用了五角星和镰刀与锤子分开的军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随后红25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相继长征。红军在长征中使用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规定的1934年式红军军旗。至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前,中国工农红军一直在使用“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右角上有黄色的五角星”的1934年式红军军旗。
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军旗表示自八一南昌起义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大地,普照全国!”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新四军使用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民党军旗已不再可能成为人民军队的代军旗。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48年2月21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指示电,征求对设计军旗、军徽和臂章的意见,请各地各单位研拟具体样式送中央审议。年底,中共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拿着一本鲁中军区政治部《前卫》社为纪念建军21周年出版的特刊来到作战室,指着该刊封面上一面标识有五星和“八一”二字的红旗,对负责汇集和筛选的工作人员说,毛主席和首长们对封面红旗都很欣赏,指示可按这个思路设计军旗:军旗上要有“八一”二字,以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举行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纪念日;旗上要有五角星,象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旗要以红色为底色,这既是革命的颜色,也是广大中国人民的传统喜庆颜色;五角星和“八一”二字用黄色。
1949年5月27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各部门的领导审定了“八一”军旗的标准样旗。仰望军旗在风中招展,毛泽东深情地说:“将来要在发布命令时写上,军旗表示自八一南昌起义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大地,普照全国!”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底,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的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八一”军旗的诞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后,它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象征,也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多年来一些反映红军长征的绘画、戏剧和电影、电视剧等,包括一些反映红军长征的纪念馆内的陈列,还在使用秋收起义时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工农革命军军旗和1930年“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的红军军旗,而不是1934年式红军军旗。这不符合历史史实,需要修正。
本文发表于2017年06月19日《北京日》,原标题为《我军军旗的历史演变》
:北京日
:姜廷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监制:李庆英
编辑:樊宣
流程编辑:孙昱杰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推荐文章5:军旗简史|你知道吗?从这一天起我军才有了统一军旗式样
: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徐平
军旗是象征军队和建制部队的旗帜,是军队灵魂和精神所在。2018年4月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试行)》规定:军旗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陆军军旗、海军军旗、空军军旗、火箭军军旗。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誉、勇敢和光荣的象征。军人必须维护和捍卫军旗的尊严。
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去回顾我军军旗的简史。
红军初创时期军旗各行其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产生和逐步定型的,并随着军事斗争形势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经历了由多种样式走向规范统一,并最终确定为“八一”军旗的曲折过程。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打出的旗帜仍是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
1927年9月初,为筹备秋收起义,刚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奉命研制了起义的旗帜样式,并赶制了100面旗帜:旗幅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为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星内嵌交叉的镰刀斧头,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靠旗杆一侧旗幅的白布条上竖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1927年9月9日,第一面工农革命军军旗在特务连的护卫下,在修水县城升起。由于年代久远,这100面旗帜没有一面能保存下来,我们现在所见的这类旗帜均是根据相关资料复制的。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
此后,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样式曾作过多次修改,但组成军旗的基础图案(五角星、镰刀、斧头或锤子)和鲜红的旗色没有变。
除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在这些武装起义中,旗帜作为一种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当时起义在各地分别进行,通信联络不畅,且起义队伍组织成分也比较复杂,因此各地武装起义的旗帜多种多样。如标示有牛拉犁的镰斧旗(黄麻起义义旗),龙旗(桑植起义的军旗),标示有C.C.P的红旗(福建省平和县农民起义用旗):没有红星的镰斧红旗(中国红军第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第四连军旗),标有革命口号的镰斧旗(陕北清涧赤卫军第三支队义旗)等等。
统一的红军军旗式样
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正规化建设逐步展开,军旗的统一也提上议事日程。1930年4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正式对军旗图案、颜色、尺寸作出规定:“各级军旗一律用五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星,五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右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旗须用大红色。”“星之顶点皆向上。……刀斧之柄皆在下,刀斧相交叉,刀柄在左(右)下方,刀尖在右(左)上方,刀口向内。斧柄在右(左)下方,斧头在左(右)上方,斜尖向内,平尖(斧头系两头开锋的)向外。”“左(右)是指从正面或背面看旗方位不同而云。”“旗上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还规定了连以上建制的军旗尺寸。
尽管对军旗作出了规定,囿于当时的条件,红军各部的军旗在细节上仍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旗式是一致的:长方形,红地,图案皆为黑色镰刀、斧头(或有铁锤),白色五角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师第五旅”军旗
1930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附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师、团三级旗帜图样:旗为正方形,军、师两级每边为3尺6寸,团每边为3尺2寸;靠旗柄的一边为条幅式部队番号,文字为“红军第×军第×师第×团”;上边为横幅式“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文字;中间缀嵌有交叉的镰刀锤子图案的五角星;除旗柄的一边外,缀飘穗。编制表没有标明颜色。依据同时颁布的“臂章”和“帽章”标示的颜色判断:旗为红地、白条幅黑字、黄飘穗;五星颜色有两种,一是红星黄边图案,一是红星白边图案。
这次规定的军旗较前者有几个重要的变化:(一)原五角星中的斧镰交叉图案改为锤镰交叉,正式结束“旗号镰刀斧头”的历史。(二)旗帜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三)军旗的尺寸由原来的五种简化为只有两种。
从1931年后中央苏区刊宣传画看,这种样式的军旗没有实行,而实行的军旗样式有两种:一是中间缀镰刀、锤子图案,右上角缀五角星的长方形红旗;一是这种样式靠旗柄的一边有条幅式部队番号(如“中国工农红军第×军第×师”;“瑞金模范师”)。
军旗样式的统一,对于红军正规化建设无疑是一件大事,是红军正规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和重要标志之一。但受当时通讯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加之1930年式样颁布后不到一年,中央又颁布了1931年军旗式样,因此,1930年式军旗并没有得到及时执行。
1931年3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红军军旗样式有较大变化,镰刀斧头改为金黄色镰刀铁锤,五角星由白色改为金黄色,单独置于旗幅内上角,旗幅上不再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字样。以旗须颜色(红、黄、黑、白、蓝、绿)区分部队属性(步、骑、炮、工、辎、医)。还规定了授旗范围和红军各级旗帜规格:中央军委为5.6×4(市尺,下同),集团军为5×3.6,军为4.4×3.2,师、团为3.8×2.8,营、连为3.2×2.4。
1931年3月18日《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颁布的红军旗式。
31式红军旗(效果图):步兵旗、骑兵旗、炮兵旗、工兵旗、辎重兵旗、医护兵旗(从左至右)。
由于新颁布的军旗样式比较复杂,而当时根据地和红军的物质条件还不优越,《式样》颁布后,旗帜不能整齐划一地全部做新,只能逐渐过渡。如此一来,就造成了红军军旗交叉使用的情况。从1931年后中央苏区刊宣传画看,新样式的军旗没有实行,而实行的军旗样式有两种:一是中间缀镰刀、锤子图案,右上角缀五角星的长方形红旗;一是这种样式靠旗柄的一边有条幅式部队番号(如“中国工农红军第×军第×师”;“瑞金模范师”)。依据第二次苏代会确定的军旗样式判断,旗为红色,五星和图案为黄色,番号条幅为白底黑字。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在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即席讲话:我们甚至连国歌、国旗、国徽都来不及制定出来。这没有什么关系,孩子都生出来了,还怕取不出名字?没有国歌就唱《国际歌》,没有国旗就暂时打红军的军旗嘛。毛泽东所指红军的军旗即上述军旗。
此后,中央军委于1933年4月颁布了更改军旗样式命令,并且于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样式:“军旗为红色底子,横为五尺,直为三尺六寸;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锤子,右上角为黄色的五角星,旗柄为白色”。实际上是1931年式的简化版,即去掉不同颜色的旗须,并统一为一种尺寸 。这也是1931年后实际使用的第一种样式的军旗。可以说,土地革命战争的中后期,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为中间缀黄色交叉的镰刀锤子图案,右上角缀黄色五角星的长方形红旗。
《第二次全苏大会关于关于国徽国旗及军旗的决定》(1934年1月)
统一的红军军旗样式: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四团军旗。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艰苦转战,胜利完成了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实行东征,向华北地区发展。由照片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军旗基本式样同于1931年式红军军旗,旗的右上角为五星、中间为交叉的镰刀和斧头(注意不是锤子),只是旗裤上注明的部队番号改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这也是红军的最后一面军旗。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军旗
抗战开始后我军没有自己的军旗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工农红军相继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于八路军、新四军已正式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统一使用国民革命军军旗、帽徽、服装,不再打工农红军军旗。国民革命军军旗(陆军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尽管当时部队指战员对国民党军旗和帽徽(青天白日)非常反感,但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大敌当前,一致对外,部队还需要这个名分,这是非常重要的。而军旗是我军合法化的标志之一,不取消国民党军旗,就是为了不给国民党造成口实。
1945年5月13日,八路军冀察军区部队解放涞源城。
即便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八路军、新四军也没有立刻取消国民党军旗。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即举行重庆谈判,先后签订“双十协定”、“停战协定”,并于1946年1月31日通过“政协决议”,国民党接受了中共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决议规定实行“军队国家化”,中共武装纳入“政府军”。这种形势下,八路军、新四军并没有明令取消国民党军旗和帽徽。
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撕毁停战协定,全面内战开始。八路军、新四军番号相继取消,并不再打国民党军旗。当时各个部队都打的是红旗,即没有图案和字样的素面红旗;有的建立功勋的部队,被授予过功勋旗,就打功勋旗。当时全军没有统一的军旗。
1948年开始征集军旗式样
1947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战局发生巨大变化,形势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仗越打越大,部队规模也越来越大,建制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1948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部领导人在河北西柏坡讨论军队正规化问题时,同时提出了统一军旗的问题,确定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军旗工作,并由时任总政研究室副主任、第一研究室主任的黄镇牵头组成设计组,成员有来自军委作战部和总政治部等部门。2月21日,军委发了通知,向全军部队征集军旗的式样。
经过3个多月的征集,征集到了500多个样式,都摆在一块儿,让大家讨论鉴别。设计小组预选出30多种方案制成“样旗”,送交周恩来和中央领导审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同志看了“样旗”后,都认可了军旗用红底、旗上有五角星,象征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还说:“军旗上要有‘八一’两字,表示南昌起义是建军的日子。”
1948年底,毛泽东看鲁中军区政治部《前卫》特刊时,对封面红旗上的五星和“八一”很感兴趣,于是军旗设计小组根据这个意见设计了三个方案:
一、五角星置于左上角,五角星右侧为“八一”;
二、五角星置于中央,“八一”二字竖排,置于五角星内;
三、五角星右侧加“八一”,置于上半部中央,下面加几条蓝色波纹水线,象征祖国大地江河。
将三种方案提交中央书记处会议审议后,又广泛征求了各界代表的意见,大家倾向于第一种方案。周恩来将方案提交1949年3月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审议。3月13日,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旗的决议》,《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八一’二字”。
此后,设计小组按第一方案制作了一面绸料标准样旗,并按周恩来的指示,组织部队演练授旗仪式,又拟出了“方格等分法”,解决了五角星和“八一”二字的位置问题。
正式公布“八一”军旗式样
1949年6月15日开幕的新政协筹备会议上,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的名义,正式发布了《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底,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的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旗面为长方形,横直为5:4。旗杆套用白色,宽为旗面横长的1/16。旗杆为红黄二色相间之旋纹,上置黄色矛头。”“‘八一'用汉字,每笔均用等边长条体。‘八'字每笔长三等分,宽一等分。‘一'字长为四等分,宽为一等分。”
同时规定各级军旗尺寸如下:
(一)人民解放军总部横170公分,直136公分。
(二)野战军(一级军区同)及兵团(二级军区同)横165公分,直132公分。
(三)军(三级军区同)横160公分,直128公分。
(四)师(军分区同)横155公分,直124公分。
(五)团(县指挥部或武装部同)横150公分,直120公分。
1949年6月,关于公布军旗军徽样式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样式
新华社在公布这一命令的同时,发表了题为《把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插遍全中国》的社论。社论说:“军旗和军徽上都缀着一颗金黄色的明星、缀着‘八一’两个字。这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已经用灿烂的星光照耀着中国。”“人们看到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和军徽,就会想到它所走过的曲折的道路,想到人民革命力量必然获得最后胜利的真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成为一支完全正规化的军队;它的军旗和军徽的颁布,正是它的正规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社论最后强调:“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和军徽,不但是人民解放军的标志,也是我们的人民民主的新国家的重要象征。从此,全国的人民和全国的人民解放军,都必须一致保卫它的尊严,要像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护它们。”社论号召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灿烂的旗帜插遍全中国”。
1949年6月15日,人民日刊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及军旗、军徽样式。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自己的统一军旗。“八一”军旗是人民军队荣誉、勇敢与光荣的象征,是鼓舞全军指战员团结战斗的旗帜。
将八一军旗插遍全中国
“八一”军旗亮相开国大典
解放军四大军种都有各自的军旗
新中国成立后,“八一”军旗成为人民解放军外事活动中的重要标识。
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正式作为一个军种成立后,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军种旗,而是使用全军统一的“八一”军旗。当时新生的人民海军除了“八一”军旗,还曾有舰首(艏)旗。1950年4月23日,南京长江草鞋江面举行了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庆典暨军舰命名授旗典礼,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将命名状、军旗、舰艏旗隆重地授予各舰舰长、政委。
1950年4月华东军区海军舰首旗(舰艏旗)
舰艏旗为红底,正中为“八一”军徽,红底中央为蓝色横条,代表海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军对外军事交往的增多,在迎接外军军种领导人的仪式中,也是使用八一军旗,规格偏高,而以国旗代也不合适。这就迫切需要有相应的军种军旗。1991年5月中央军委常委会提出要尽快研究,设计制作陆军军旗、海军军旗、空军军旗,作为迎外使用。
1992年9月5日,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使用的陆军、海军、空军军旗样式。三军军旗旗幅的上半部(占旗面的八分之五)均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基本样式,正红色旗面,上有金黄色五角星和“八一”字样;下半部(占旗面的八分之三)区分军种:
陆军为草绿色旗面,象征祖国美丽、富饶的绿色大地。陆军军旗表示: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领土安全而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海军为横向的海蓝色和白色条纹相间,象征祖国蓝色海疆。海军军旗表示: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万里海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空军为天蓝色,象征辽阔的天空。空军军旗表示: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神圣领空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军种旗的使用,使我军的军旗成系列,更加完备。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正式成立,成为与陆、海、空军并列的军种,并启用火箭军军旗。火箭军军旗上半部与陆、海、空军旗一样,下半部为金黄色,象征导弹发射时的火焰。
2018年1月10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八一大楼举行了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授旗仪式。武警部队旗从规格、图案上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种旗属同一系列,旗的上半部保持八一军旗样式,寓意武警部队诞生于人民军队的摇篮,传承着红色基因,表示武警部队是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下半部镶嵌三个深橄榄绿条,代表武警部队担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海上维权执法、防卫作战三类主要任务及力量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军种军旗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