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根还是茎推荐文章1:土豆的名字

  日常所见之蔬菜中,无如土豆最为平常。炒土豆丝,七八成熟时,半勺醋浇下来,香和酸混杂的热气蒸腾,赶快伸鼻子狂吸。说是能预防感冒,其实,就贪图那一点味道。特别是新收获土豆炒的丝,田野的能量还在,不用切,擦子擦出来仍然枝枝直楞。而今辗转多地读书工作,品尝的美食菜系可谓多矣,可无论在哪里,只要见到土豆丝,总大大夹一撮。


  在老家山西长治武乡县,土豆的名字叫“山药”。山西文学产生了著名的“山药蛋派”,赵树理和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像山药蛋一样,不仅把根,更把自己的全部,深深地扎在这座太行山和这片黄土地里,开出的花朵,亦如赛牡丹的山药花般,装点了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坛,而且“香远益清”,影响遍及海内外。


  然而,并非山西各地都称土豆为山药蛋,武乡紧邻的襄垣县,就叫作“蛮茎”“蛮茎蛋”。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姑且以为,土豆是块状茎,大而“蛮”也。


  到兰州读书,知道甘肃称土豆为“洋芋”。原以为,山西之于土豆,联系够紧密了,不料甘肃人自称“洋芋蛋子”,有自谦、自嘲或者自怜的意味,但没有不敬之意。读研究生,不能再问家里讨生活费,同学们都自己做饭,戏曰,吃贫下中农菜,买永垂不朽菜。所指无非两样,土豆、胡萝卜,既很便宜,又耐储存,喂饱了我们二十几岁的胃。一天傍晚,都在宿舍楼水房洗菜,我问一同学,伙食不错吧?同学答,当然,早上吃的羊,中午吃的鱼,晚上吃的蛋,一整天都在吃洋芋蛋……


  还有地方,称土豆为地瓜,街头大大的洋铁桶,挂着被烟熏得半黑的硬纸板,上写“红薯”“地瓜”,摆出来的,是烤得糯而甜的红薯和沙而香的土豆。我喜爱土豆甚于红薯,尤其是烤得焦黄的皮,还有沙沙的瓤。网上称作土豆的“肉”,其实不然。土豆非水果,自然也没有果肉。“瓤”就生动得多,把土豆和西瓜沙瓤类比,形象而准确。幼时在农村,西瓜是每个孩子最甜的梦想。西瓜不易得,以土豆弥补之。正如在嚼茄子时,想象肉的感觉。金圣叹临刑之际对刽子手说,“我有一方,传给你吧,不然绝矣。豆干花生一起嚼,就有牛肉的味道。”成为文人生活意趣的千古奇谈。其实,许多人都有这意趣,土豆,也是意趣的载体。


  当然,土豆标准的学名是马铃薯,曰形状似马铃而得名。然而马铃其实不常见,北方多牛骡驴而少马,因马食量大、力气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性价比低;而且,马戴了铃,吃草时会不停地响,经夜不息,打扰主人睡眠。由此可见,还是民间土名,虽非科学用名,更为科学。


  东北有地方,称之为“白薯”,因其皮白,区别于红薯。百度可知,还有“地蛋”“番仔薯”等别称。肯定还有其他名字,所列举者,只一部分。一物而多名,当然因古代通信限制,难以一名而传天下。根本的,还在于物种融入当地之深。有资料显示,明中叶后,中国人口超过一亿,相当大的原因在于土豆的引进。土豆耐干旱、产量高、易储存,而且食用方法多样,口感也不错,可以养活更多人。马铃薯主粮化,现在成为国家战略,其实在民间一直如此。小时候,隔个十来天,晚饭就要吃一顿“山药红薯”,没有粮食,当然更不见菜。蒸的土豆红薯,就是晚饭。土豆蒸得裂开,滴点香油一拌,感觉比和子饭可口,也有意思得多。长治壶关县,缺水,土豆就是主粮,有歌谣道,早饭煮山药,午饭蒸山药,晚饭改善,山药切两半。


  发现个有趣的现象,有两类食物,每个地方都说自己出产的最好。一是羊肉,二是土豆。西北喜羊,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都说自己那里的羊肉好吃,浙江嘉兴的胡羊、海南海口的石漠山羊等,也加入争论行列。土豆种植面积比羊的养殖面积大很多,优质产品亦多样。


  甘肃定西,左宗棠感叹“苦瘠甲天下”,海拔高、寒冷,特别干旱,唯土豆长得好。人说定西三大宝,洋芋土豆马铃薯。食用之外,土豆育种、土豆制品等产业发展起来。以前只见过土豆整只或看着发芽点一切两爿直接种进地里,比要先育苗再移栽的红薯方便省事得多。看了育种基地才知道,现在的土豆都要经过原种到育种然后才能成为种子。一粒粒鸽子蛋大的土豆种子,蕴含的,是不断创新的农业科技。土豆不土,代有所胜矣。(李晓东)


  马铃薯是根还是茎推荐文章2:马铃薯成长日记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王秀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在所有的农作物中,马铃薯算是最好种植的一类。每当有边角地块又不想撂荒时,农民们总会选择“投下几粒马铃薯”。因为它是最好伺候的小主,与其它粮食作物相比,马铃薯不仅抗旱、早熟,而且淀粉含量高、种植适应性好,素有“铁杆庄稼”的美称。在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对于马铃薯种植有着极为亲切的描述,在他们眼里:“马铃薯耐自然灾害,喜欢冷凉气候,只要种上,多少都会有收成,只要开花,就能到田垄取‘蛋’糊口,解决温饱”。


  图1 马铃薯自然名片


  马铃薯,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00厘米,地下形成块茎,可供食用,其丰富的淀粉含量使其成为仅次于玉米、小麦和大米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为茄科,属于开花植物家族,与至少1000种其他品种同为茄属,其中包括西红柿和茄子。马铃薯有两个亚种,即安第斯种(S. andigena)与普通栽培种(S. tuberosum),二者差异甚微。安第斯种适应短日照条件,而且主要在安第斯地区种植;普通栽培种是通过少量引入欧洲的安第斯马铃薯繁殖而来,后逐步适应了在较长日照下生长,目前在全世界广泛种植。


  在其起源地,由于马铃薯充饥耐饿,产量大、适应性强,被当地的印第安人认为是上苍赐予的礼物,称为“巴巴司”。16 世纪,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南美发现马铃薯并将其带上船队,随着新航线的开发马铃薯被带到世界各地,所到之处造福人类。


  马铃薯的植物形态


  马铃薯植株按形态结构可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几部分。马铃薯的根是由块茎繁殖生长而成的须根系,包括主体根系和匍匐根。主体根系由块茎发芽早期形成,分枝能力强,分布宽度30厘米左右,深度可达150~200 厘米。匍匐根一般由地下茎的下部各节上陆续发生,分枝能力较弱,长度10~20厘米,分布在表土层。


  图2 马铃薯植株示意图


  由于马铃薯属于块茎类作物,其生长茎的构成相对复杂,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四部分,尽管都是同源器官,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称地上茎,简称茎。茎的横切面在节处为圆形,节间部分为三棱、四棱或多棱。茎具有分枝特性,分枝形成的早晚、多少、部位和形态因品种而异。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分枝发生晚;中晚熟品种茎秆粗壮,分枝发生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由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逐渐变细,长度一般在10 cm 左右,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匍匐茎则是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匍匐茎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护作用,担负着输送营养和水分的功能。


  图3 马铃薯的花、叶及果实


  块茎是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薄壁细胞的分生和扩大,并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块茎的大小、形状依品种和生长条件而异,一般每块重50~250 g,大块可达1500 g 以上,一般呈圆形、长筒形、椭圆形,表皮有白、黄、红、紫等颜色,果肉有白、黄、红、紫等,有些块茎由于色素分布不均也可能呈现多彩颜色,其中食用品种以黄肉和白肉者居多。


  发芽出叶后的马铃薯最初发生的几片叶均为单叶,以后逐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每个复叶由顶生小叶和3~7对侧生小叶、侧生小叶之间的小裂叶、侧生小叶叶柄上的小细叶和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复叶互生,呈螺旋型排列。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雄蕊5 枚,抱合中央的为雌蕊。


  马铃薯可食用部分为地下块茎,但这并不意味着马铃薯就没有果实。马铃薯的果实被称为浆果,位于地上茎分支上,呈圆形或椭圆形,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果实内含种子100~250 粒,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一般为50%~60%,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达85%~90%。


  马铃薯生长日记


  第一阶段:第0~30 天,块茎发芽


  发芽期是指从种薯解除休眠,芽眼处开始萌芽、抽生芽条,直至幼苗出土的阶段。发芽期的长短因品种特性、种薯生理年龄、贮藏条件、催芽处理和催芽状况、栽培季节和种植水平等的不同,一般为20~30 天。发芽期马铃薯器官生成的核心是根系形成和芽条生长,同时伴随着叶、侧枝和花原基(花原基就是花芽生长点之无形源)等器官的分化。这一时期是马铃薯发苗、扎根、结薯和壮株的基础时期, 也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基础时期。


  作为马铃薯生长的最初阶段,发育是否良好首先受制于种薯是否通过休眠、以及休眠解除的程度或种薯生理年龄的大小;其次取决于种薯的营养成分的含量,以及是否携带病害;最后的影响因素是发芽过程中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土壤墒情、温度、栽培措施等。


  第二阶段:第30~55 天,幼苗长成


  幼苗期是马铃薯块茎从出苗到植株现蕾(出现花蕾)为止,亦称团棵期,这个阶段历时15~25 天,马铃薯成苗比粮棉和蔬菜作物(粮棉等作物要60~70 天)快得多。这种速熟特性,是块茎繁殖作物生物学上的重要优点,它有利于争天时、夺地利,充分有效地利用光能,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制造出更多的有机质。


  马铃薯幼苗期是以茎叶生长和根系发育为中心的时期,这一时期幼叶长成并开始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养分,逐渐由茎养转为自养。该阶段还从种薯内源源不断得到营养供给,同时伴随着匍匐茎的形成、伸长以及花芽分化。


  图4 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图


  这一阶段虽然生长总量不大,但是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全部的同化系统和产品器官都在这个时期内分化建立,是进一步繁殖生长的基础阶段。幼苗期马铃薯对水肥十分敏感,要求有充足的氮肥、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湿度以及良好的通气条件。


  第三阶段:第55~85 天,块茎形成


  块茎形成期从现蕾开始至开花为止,该阶段一般经历20~30 天。进入块茎形成期,主茎开始急剧拔高,株高将达到最大高度的1/2 左右,主茎及茎叶已全部形成,并有分枝和分枝叶展开。早熟品种叶面积将达到最大叶面积的80%,晚熟品种将达到50% 左右,主茎顶端开始孕育花蕾,匍匐茎停止伸长,顶端开始膨大。


  这一阶段,马铃薯植株从以地上茎叶生长为重点转向地上茎叶生长和地下块茎形成同时进行。此时,叶片光合作用进行营养制造、茎叶根系生长进行营养消耗、小块茎生长进行营养积累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茎叶生长出现短暂缓慢现象,一般持续7~10 天。随着块茎的形成和茎叶的生长,植株对肥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要求土壤保持疏松通气的良好状态和适应的生长温度。


  第四阶段:第85~107 天,块茎膨大


  块茎膨大期也叫块茎增长期,从开花历经盛花、收花,直到茎叶开始衰老为止,一般经历马铃薯茎叶和块茎干重平衡到茎叶和块茎鲜重平衡的化学物理变化过程,一般持续15~22 天。这个阶段,植物生长以块茎体积增大和重量增加为重点,是以地上茎叶生长为主转入以地下块茎生长为主的关键阶段。研究表明,马铃薯全生育期所形成的干物质总量的40%~75% 是在此阶段形成,所以该阶段是马铃薯一生中肥水需求量最多也是最大的时期,通常要求土壤有丰富的有机质,并具有微酸性,良好的土壤通气性,较适宜的温度条件和较低的夜间气温条件。


  第五阶段:第107~132 天,淀粉积累


  干物质积累期,也叫淀粉积累期,从终花开始至茎叶枯萎为止。一般早熟品种在盛花末期、中晚熟品种在终花期茎叶停止生长,一旦植株基部叶片开始衰老变黄,茎叶和块茎鲜重达到平衡,就标志着植株进入了干物质积累期。一般历时15~25 天。


  这一时期最大的生育特点是以淀粉转运积累为中心,虽然茎叶停止了生长,但光合作用仍在旺盛地进行,不断制造有机质,大量向块茎中转移。这一时期,尽管块茎体积不再明显增大,但干物质重量显著增加,块茎总重量继续增加。研究表明,在此期间增加的产量可占总产量的30%~40%。在这个时期,栽培方面的中心任务是防止茎叶早衰,尽量延长茎叶的寿命,增加光合作用的时间和强度,让其积累更多有机质。同时要防止土壤板结和过高的温度,控制氮肥的施用量, 保持土壤湿度。


  第六阶段:第132 天,丰收在望


  马铃薯与谷类作物不同,没有严格的成熟期,通常根据栽培目的和生产需要安排,只要达到商品成熟期(或达到种用标准),即可收获。北方地区,由于一年一熟,正常条件下,植株绝大部分或全部枯死,薯皮木栓化(木栓化是指植物的细胞壁不透水和空气,细胞内原生质与周围环境隔绝而死亡)程度较高,并开始进入休眠状态,这时即认为达到生理成熟期。


  第七阶段:第132 天后,休眠待生


  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实际上是从块茎膨大开始的,但在栽培上则认为马铃薯收获储藏后是其休眠期的开始。休眠期的长短一般按收获到芽眼萌发幼芽的天数计算, 因品种和温度而异。在一般室温条件下,有些品种休眠期可短至1月,有些则长达4~5 个月。当温度超过7℃以上,湿度适中、通风条件好时,处于休眠期的马铃薯会自然苏醒,随着温度的升高,休眠期相对缩短而提早发芽;温度控制在2~4℃条件下时,块茎可长期保持休眠状态。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属生理性自然休眠,处于休眠期的块茎即使给予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气体条件也不会发芽。


  马铃薯汲日月之精华,浸大地之精髓,历经发芽、长苗、结薯、膨大、淀粉积累、休眠等几个时期,完成一个生命的轮回,长达3-5个月的地下生活,为的是向人间提供美味珍馐。


  人们种植马铃薯的历史已经超过五千年了,据说,全世界的马铃薯品种统计起来有上千种。而至今,马铃薯由于其生态的安全性、生产的高产性、经济的高效性以及顽强的适应性,已经成为世界上种植最为广泛的作物之一,“黄金粮食”的美誉当之无愧。是金子总会发光,无论大到一门学问还是小到一粒块茎,都是适用的,能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广泛风靡流行的东西,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马铃薯是根还是茎推荐文章3:土豆是植株的?很多人不懂,你呢?

  土豆是植株的?A、根;B、茎。


  各位同学,你们好。今天来看这样一道题目:土豆是植株的茎还是根?看一下。土豆也叫做马铃薯,它是由明代才传入中国的。土豆分为两部分,分为地上部分,就是能够看得见的部分,还有一个叫地下部分。植物生长在地下的就叫做根,生长在地上的叫做茎。


  但是土豆却有点不一样,土豆是块茎,是匍匐性的头部膨胀变大而成的。比如像红薯、木薯、山药等植物也是一样,生长在地下的是茎。所以虽然土豆的底下叫做块茎,但是实际上还是属于茎类的。这个题目就要选择选项B。


  感谢各位的观看,再见。


  马铃薯是根还是茎推荐文章4:教科书中“土豆=马铃薯”惊动台“教育部长”:我们的土豆指花生

  :环球网


  【环球网综合道 记者赵友平】联合新闻网、TVBS新闻网等台媒17日消息称,台湾初中生物课本中近来被发现以大陆用语“土豆”称呼“马铃薯”,有人借此批评大陆用语“渗透”台湾人生活。“台独”小党“时代力量”“立委”陈椒华17日还询问台当局“教育部长”潘文忠“土豆是什么?”潘文忠说:“我们的土豆是指花生。”他对教科书出现大陆用词“感到惊讶”,声称这部分若是出版误写将做纠正。


  据TVBS新闻网道,日前有网友在脸书发帖,称台湾教科书出版商康轩文教出版的初中一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生物的命名与分类”中,通过三格漫画帮助学生学习,其中马铃薯称做“土豆”。学生A说:“上周末跟家人去餐厅吃到一道糖醋土豆丝,超好吃的。”令学生B感到疑惑:“什么?土豆那么小又硬,怎么切丝啊?”学生A则回答:“啊?土豆很大颗啊?我说的土豆跟你说的土豆是同一种吗?”该课本还标注有“土豆=马铃薯”。


  道称,陈椒华17日上午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就此询问潘文忠,潘文忠一听到说有生物课本将马铃薯称作土豆,惊讶问道:“会吗?”他还声称,这审查应该过不了,“台湾教科书怎么可能使用大陆的用词”。陈椒华则“提醒”,“有关自然科学名称,教科书应该要审慎检查,不该草率”云云。


  TVBS新闻网称,上述网友补充说,有康轩文教从业人员表示,根据台当局“教育部”的辞典,土豆的释义中也有马铃薯的意思。


  道称, TVBS新闻网记者通过台当局“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输入“土豆”查询,发现其释义既有三种,1.豆科“落花生”、“花生”的别名;2.茄科“马铃薯”、“洋芋”的别名;3.豆科“葫芦茶”的别名。


  陈椒华和潘文忠对于“土豆”也可称作“马铃薯”的反应,引发岛内网友批评。有人说:少见多怪,满脑子意识形态。↓


  也有人说,马铃薯、洋芋这两个用词也是大陆来的。↓


  还有人问:没正事可忙吗?↓


  就在今年3月中旬,无党籍“立委”高金素梅在立法机构质询时的简中使用简体字,也引起民进党的批评,民进党甚至还要求高金素梅道歉。对此,高金素梅曾在脸书发文回应称,堂堂“执政党”竟然围绕字体做文章,而不愿面对台湾被美国霸凌的原则问题。


  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朱凤莲此前也曾表示,使用简体字,听大陆歌曲,看大陆影视剧,说大陆流行词,确实已经成为台湾青少年的一种时尚。这充分说明,促进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是两岸青少年增进了解和理解的有效途径。两岸的青少年虽然成长环境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我们的根是一样的,骨子里的文化是一样的。


  马铃薯是根还是茎推荐文章5:马铃薯到底是植物的根还是茎?

  #万千年味灯火中国#


  马铃薯实际上是植物的茎,而不是根。马铃薯属于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但通常作为一年生栽培。马铃薯的地上部分是茎,稍带三角形,有毛,叶为互生的奇数羽状复叶,花有白、紫、粉红等颜色。植物的茎有地上茎和地下茎之分,它们都具有节和节间。叶着生的部分叫节,植物分枝的地方也是节,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


  而平时食用的马铃薯其实是它的地下块茎,属于一种变态的地下茎,称为块茎。块茎是由匍匐茎的先端膨大形成的,内部含有丰富的淀粉,作为贮藏器官,也可作为繁殖材料。在马铃薯块茎上按叶序排列着生许多芽称“芽眼”,而芽眼下方有残存的叶痕,称为“芽眉”。因此,马铃薯是植物的茎,而不是根。


  马铃薯其实就是土豆,对了,土豆发芽是不可以吃的呀,如果你感觉扔掉可惜,可以把土豆埋在土里,说不定来年能长出很多小土豆呢……


  马铃薯是根还是茎推荐搜索词:

  

  1.马铃薯是根还是茎还是果实

  

  2.红薯是根还是茎

  

  3.胡萝卜是根还是茎

  

本文标题:马铃薯是根还是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