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推荐文章1:人民大会堂18个厅,有一个厅周总理从未去过,邓颖超:他一生遗憾

  你知道吗?


  人民大会堂18个厅,周总理愣是一个没去过!


  邓颖超后来叹气:“他这辈子就这一个遗憾。”这事儿听着就挺炸裂,咋回事儿呢?


  1956年,新中国刚攒出个“五年计划”满分答卷,全国上下嗨得不行。


  老百姓嚷嚷着要听党中央的声音,国家也急需个大场子开会。


  结果,1958年7月,北京规划局坐不住了,直接派人跑去莫斯科“取经”。


  回来后,建筑师沈勃跟汪季琦一拍桌子:“得找全国牛人来合计!”名单递到副市长万里那儿,他一看,嘿,靠谱,立马批了。


  16个省市的专家收到电,屁颠屁颠赶到北京。


  1959年2月23日,周总理一声令下,专家们聚一块儿吵了十几天。


  22个大问题,硬是吵出个结果。


  没过多久,10月28日,工地开工,全国的瓦匠、木工、工程师全来了。


  每天1.4万人抡膀子干,高峰期3.5万人挤一块儿,场面乱成粥。


  更牛的是,北京老百姓也不闲着。


  学生、解放军、干部,下了班就往工地跑,搬砖清土,愣是不要一分钱。


  十个月后,1959年9月9日,毛主席带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几个大佬来视察。


  毛主席问万里:“这地儿叫啥?”万里挠头:“有人叫大会堂,有人喊人民宫。”


  毛主席一皱眉:“宫?太封建了吧。”万里赶紧补一句:“还有人说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毛主席大手一挥:“太长!就人民大会堂,多敞亮!”第二天,9月10日,这座大殿正式完工。


  跳到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摆开5000人的架势,美国佬看得眼珠子都掉下来。


  周总理刚做完膀胱癌手术,疼得直冒汗,还硬撑着带尼克松逛到了台湾厅门口。


  他指着门,声音有点抖:“这儿是台湾厅,座位永远留着。”旁边的美国佬愣了,谁也没敢吱声。


  台湾的事儿,周总理心里憋了多少年啊,统一祖国是他一辈子的梦。


  可惜,病魔不等人。


  1973年后,他在病床上听汇,听说台湾厅添了福建漆器,眼睛一亮:“等我好了,得去瞧瞧。”邓颖超听着,眼泪差点没憋住。


  她知道,这“等我好了”是奢望。


  周总理七次想去台湾厅,全让病情给搅黄了。


  1976年1月8日,他走了,没能迈进那个厅一步。


  邓颖超后来回忆,哽咽着说:“他遗憾了一辈子。”


  这18个厅里,台湾厅像个没解开的结。


  建的时候热火朝天,用的时候风光无限,可惜啊,有些人拼了命也没能看全。


  心疼归心疼,咋说呢,时代的大戏里,谁不是带着点遗憾谢幕呢?


  如今再看人民大会堂,你说,它到底是为谁留的位子?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推荐文章2: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什么身份?

  1959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的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重要日子。为了迎接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中国政府决定在刚竣工不久的人民大会堂内,举行一次盛大的国宴。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贵宾纷纷来到了北京,其中还有苏联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总书记金日成,以及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国家主席、总理胡志明。


  参加这次国宴的除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元首、政要外,还有4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代表,加起来足足有5000人。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在这之前,我国从来没有举办过如此盛大的国宴,此次国宴也成为了当时新中国国力的象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国宴召开时,宴会厅的天花板上面,其实藏着50个黑衣人。


  那么,这些人是什么身份?他们藏在天花板是要干什么呢?


  关于这个故事,还要从一个叫做郑连福的人讲起。


从服务员到“国宴总管”

  郑连福是天津三义庄人,出生于1918年,他父亲是北京六国饭店里的一名服务员,家里兄弟姐妹好几个,父亲赚的微薄工资很难养活家里这些人。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郑连福7岁的时候就外出捡煤核,去给人家做小工,勉强养活自己。


  旧社会的天津对于年少的郑连福来说,并不是一个适合讨生活的地方,在13岁那一年,他就逃离了天津去了北京。郑连福的父亲见到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儿子后,也没说什么,请人将他介绍到了“北京球房”(台基厂国际俱乐部)里面干杂活。


  当时“北京球房”里的客人基本上都是洋人,郑连福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帮洋人捡球,以及当门厅服务员。


  客人来了,郑连福要按照顺序帮着对方脱掉大衣、帽子、手套、围巾进行妥善保管,客人走时,再按照相反的顺序还给客人。


  一旦有什么差错,那些自誉为绅士的洋人就会收起伪装出来的慈眉善目的面孔,暴跳如雷地拿起棍子对郑连福进行抽打,一边打一边骂,小费更是一点也没有了。


  次数多了,球房主管就会警告郑连福,再有差错就把他赶出去。郑连福此后更加小心翼翼,在此后三年的球房工作经历中,一次也没有犯过错。


  这三年多的经历,也让郑连福练就了一套察言观色的本事,当他离开“北京球房”经人介绍进入北京饭店工作时,得到了很多客人的赞赏,再加上他聪明好学,接连得到升迁,开始在北京饭店内担任宴会总管一职。


  北京饭店


  北京饭店坐落在东长安街与王府井商业街交会处,最早是两个法国人开的小酒馆。1907年被中法实业银行接手,该银行接手饭店的同时还带来了国外高级酒店的规章制度,以及先进的理念,北京饭店因此成为了当时北京城内首屈一指的高级饭店。


  也正因此,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那天晚上的国宴,中央人民政府选在了北京酒店,这次国宴的总负责人就是郑连福,他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位宴会设计师。”


开国第一宴

  10月1日的这次国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称得上是“开国第一宴”,因此中央政府对之非常重视。


  参与这次宴会的贵宾包括中共中央负责人,解放军高级将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社会各界人士,工农兵代表等600多人,可以说来自五湖四海,口味各不相同,为此周总理亲自下达指示,本次国宴的菜式“以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淮扬菜为主”。


  周总理


  问题是当时北京饭店没有那么多能将淮扬菜做好的大师级厨师,为此特别请了当时在北京城负有盛名的淮扬饭庄“玉华台”的朱殿荣、孙久富、王杜昆、杨启荣等九位淮扬菜大师掌勺。


  作为“国宴总管”的郑连福,主要负责安排国宴上餐桌的摆放问题,服务人员上菜路线等细致的工作。


  要知道,600多人的宴席并不是个“小工程”,而且餐桌的摆放问题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央领导们所在的主桌,既要凸显出来,又要和来宾席互相呼应,便于首长们和与会的宾客们进行交谈。


  转眼间,10月1日到了。当天下午,600多名社会各界代表及国外来宾在中央政府领导的率领下,浩浩汤汤地抵达了北京饭店。


  对于郑连福而言,这次开国第一宴的经历他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尤其是当他和饭店里的全体员工在宴会厅外看到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领导人进入宴会厅,并跟他们打招呼时,他们所有人更是激动的热泪盈眶。


  北京饭店


  对于“开国第一宴”,参加宴会的宾客基本上都十分满意,政府对郑连福这位“国宴总管”的工作也十分满意,之后大部分重要国宴都是他负责设计和安排。据说,郑连福一生中光高级的宴会及国宴就设计和安排了上千次。


  然而对郑连福而言,再这上千次宴会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只有两次,一次就是前文提到的“开国第一宴”,还有一次,就是1959年国庆10周年时,举行的中国历史上最盛大也是最隆重的那次国宴。


争分夺秒

  时间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半叶后,此时的中国相较于1949年刚建国时而言,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6年,我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工农业形势一路向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一路高歌向上,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因此在全国人民心中有了极高的威信。


  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1959年,自然而然的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1959年的国庆招待会,也比较“非比寻常”。问题是,自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国务院都安排在了北京饭店,规模也通常只有二、三十桌,数百人参与。


  1959年的国宴,中央打算邀请数千人参与,这个规模很明显北京饭店是装不下的。那么,把国庆招待会的地址安排在哪儿呢?领导们把目光投到了即将竣工的人民大会堂上。


  为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全新面貌,中央政府于1958时决定在北京修建一批公共建筑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这也就是著名的“国庆十大工程”,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人民大会堂。


  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动工于1958年10月28日,竣工于1959年8月31日。按照设计规划,宴会厅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6米,占地面积7000多平米,完全可以举办5000人次的宴会或者10000人次的酒会。


  人民大会堂


  此时距离国庆节只有1个月了,工人们为了让国宴顺利召开,又加班加点地对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进行了装修,直到1959年9月24日才正式交付使用。


  当领导们知道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当即决定:自1959年起,以后一年一度的国庆招待会,从北京饭店移至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


  9月28日,郑连福得到通知:9月30日晚上的国宴还是由他担任总负责人,此事距离国宴正式召开,只剩下了30多个小时。


  对于郑连福而言,1959年国宴的任务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时间紧任务重,本次国宴光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就4000多人,除此之外还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要,光桌子就要摆放500桌。


  宴会厅


  虽然7000多平米的宴会厅500张桌子绰绰有余,但是这可是国宴,不是普普通通的随便摆放就能完事的,除了500张桌子外,还要专门设立30人的主宾席。


  不但如此,会场里还要安排军乐队、管弦乐队、以及民乐队进行演奏,与此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上菜通道,固定柜台,安全走廊等空间,所以500张桌子是远远装不下的。


  为了规划会场空间,郑连福大半夜地跑到宴会厅光着脚扯着尺子不停的计算怎样摆桌子,结果不管他怎么算都装不下500张桌子。很明显,客人的数目已经定下来了,是绝对不可能减少的,但是不减少客人数量,又怎能顺利完成任务呢?


  郑连福想了整整一个晚上,当第二天天蒙蒙亮时,郑连福昏昏沉沉的脑海中突然间闪现了一丝曙光:为何非要摆500张桌子呢?


  原本差点睡着的郑连福想到这里立马来了精神,设计出了一个方案:主宾席上的30人不动,500张桌子中撤掉30张,然后在300桌客人中每桌增加一人,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郑连福的这份方案很快得到了上级的通过,宴会厅布局这个关键问题得到解决后,郑连福又遇到了新的麻烦:国宴上服务员的安排问题。


  服务这5000多名客人需要1200多名服务员,虽然能够参与国宴的服务员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但是这次国宴毕竟非比寻常,将近7000人待在一个会场里面,如何保证服务员到时候不会迷路,上错菜?万一服务员在上菜时和宾客发生了碰撞怎么办?


  在国宴这个庄严神圣的场合,哪怕是一点点的风险都不能存在。


  郑连福为此专门组织服务员们进行了数次提前演习,结果每次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纰漏,就在此时,郑连福突然间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在大会堂的厨房以及东西两侧的出入口,分别装上红黄绿三色指示灯。


  黄灯一亮,各岗位服务员做好准备工作,绿灯一亮,服务员按照既定程序走向预定目标,红灯一亮,服务员立即停止行动。


  当时的北京已经有了红绿灯,因此服务员们对指示灯理解得很快,在之后的演练中也没有再出现纰漏。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国宴上的黑衣人

  1959年9月30日,大部分参加国庆的外宾及海外华侨陆续抵京,上午10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美国参加完联合国大会后也乘坐飞机抵达了北京。就在郑连福期待又紧张地等待着晚上的到来时,突然间接到了上级让他去北京市公安局一趟的命令。


  郑连福抵达北京市公安局后,警察同志说道:“国宴可以换一个地方召开吗?”


  原来,不久前北京市公安局对宴会厅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宴会厅吊顶中使用的木材过多,对防火不利,而且吊顶上面有太多的电线,极易引发火灾,到时候只要出现一点纰漏,后果不堪设想。


  郑连福听到这里整个人都愣住了,距离宴会召开只剩一个下午了,他上哪里再找新的场地呢?于是只得硬着头皮跟警察同志表示对人民大会堂的内部情况自己不了解,请同志们跟负责建设大会堂的同志取得联系。


  刘仁


  公安机关迅速就此事向市委做了汇,没过多久,原本在单位食堂吃饭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沈渤就被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叫到了市委。


  刘仁见到沈渤敲门进来后,直接问道:“沈渤,为什么人民大会堂不安全?”


  沈渤下意识地问道:“什么地方不安全?怎么不安全?”


  当刘仁告诉他公安局的同志认为宴会厅有失火的风险后,沈渤直接讲道:“因为时间紧,所以我们在对宴会厅和大礼堂吊顶时,的确采用了木吊顶。但吊顶上的电线我们都穿了铁管,而且周边也采取了消防措施。这都是和公安局消防处的同志共同确认过的。”


  刘仁听后直接说道:“可是公安局的同志认为还是不太保险,那些安全措施并不能保证今晚国宴时一定万无一失。”想了想,刘仁接着说道:“实在不行,我只有请示总理,另行安排会场了。”


  沈渤听后,立马想起了为这次国宴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同志们,当即跟刘仁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国宴时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因为都是经过严格实验的,如果国宴召开时宴会厅出现任何问题,自己愿意担责任。


  人民大会堂


  沈渤离开市委后直接赶往了人民大会堂,然后看到了等在那里的郑连福。原来,郑连福离开警局后一直在想如果真的要换地方举行国宴应该怎么办,因此一直在大会堂前等主管安全工作的同志回来。


  郑连福看到沈渤后,立马迎了上来,只见沈渤笑眯眯的似乎半点也不慌张,郑连福还没开口,沈渤就知道了他的来意,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放心,今晚不会出事,安心做好宴会的调度工作。


  沈渤进入人民大会堂后,找到了建工局副局长张鸿舜,将事情完整地叙述了一遍。张鸿舜对此十分重视,问他应该怎么办?沈渤离开市委后心里已经知道,宴会厅内的各种设施都是经过检验的,安全方面不会存在问题。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电线接头处,一旦冒出火星势必引发火灾。他觉得可以组织50名有经验的老工人,请他们每人提一件棉袄,分片部署在宴会厅的顶棚内,只要发现电线之火,立马给它捂灭,同时赶紧拉闸断电,如此一来,就算发生了什么问题,也能够可以予以制止。


  为了避免引起宾客们的注意,所以请工人朋友们穿一身黑色的衣服。


  张鸿舜对他的这个提议赞不绝口,一看表已经下午两点半了,距离宴会越来越近了,立马安排人处理此事。


  当晚6点,50名带着棉袄的工人抵达了宴会厅,知道了情况后连晚饭都没吃就爬到了顶棚上开始警戒,张鸿舜沈渤坐在宴会厅西北角进行监视。


一切正常的国宴

  晚上7点,华灯初上,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及各国贵宾、各界民主人士相继抵达了宴会厅,虽然沈渤已经安慰了郑连福今晚无事,但郑连福心里还是十分的紧张不安,在领导人们正式入场之前,一名服务人员不小心跌倒了,手里的瓷器碎了一地,好在客人还没进场,碎掉的瓷器立即得到了清理。


  毛主席和赫鲁晓夫、胡志明


  郑连福当时心都快顶到嗓子眼了,身上的衬衣都湿了。


  国宴开始后,郑连福一边为主宾席上的贵宾进行服务,一边掌控宴会的进程,控制服务人员上菜的时间。偶尔他还悄悄地抬头看看屋顶,唯恐出现什么意外。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意外还是发生了,不过不是来自屋顶。原来,当周总理演讲时,后厨突然传出了一阵巨响,安保人员还以为是炸弹袭击,急忙跑过去看情况,发现一位厨师操作失误,做饭时搞出来了焦化气爆炸,把锅都给掀飞了。


  好在,当时宾客们被周总理的讲话所吸引,不停的进行鼓掌,掌声把爆炸声给盖了过去,连郑连福也是之后才知道此事的。


  在这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国宴里,之后再也没出过什么意外。


  为了这场让宾客们看来“一切如常”的国宴,很多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参与国宴的宾客们看来,这一次国宴是非常成功的,纷纷称赞这次宴会在组织设计安排上都十分惊人,体现了很高的组织艺术。


  不过,郑连福本人并没有听到这些评价,已经30多个小时没合眼的他,在宴会结束后就回家睡着了。


  参考资料:《人民大会堂建设纪实》沈勃; 黄华青; 潘曦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推荐文章3: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

  丨:新华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10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并同大家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王岐山、马兴瑞、王晨、王毅、尹力、石泰峰、刘鹤、刘国中、许其亮、孙春兰、李干杰、李书磊、李鸿忠、杨晓渡、何卫东、何立峰、张又侠、张国清、陈文清、陈吉宁、陈敏尔、胡春华、袁家军、黄坤明、温家宝、贾庆林、张德江、俞正声、宋平、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贺国强、刘云山、张高丽、刘金国、王小洪、杨洁篪、陈希、陈全国、郭声琨、尤权参加了会见。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华灯璀璨、党徽高悬,气氛隆重热烈。2700多名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汇聚在这里,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候领导同志的到来。


  下午4时,习近平等步入宴会厅,全场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习近平等向大家挥手致意,不时停下脚步同前排的同志亲切交流。代表们纷纷向习近平等领导同志问好,表达诚挚的敬意,送上热情的问候。大厅内,真情涌动、暖意融融,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


  10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并同大家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参加会见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和从领导职务上退下来的老同志。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推荐文章4:1959年,人民大会堂首次国宴,天花板上藏了50个黑衣人,他们是谁

  1959年,人民大会堂发生了一件怪事。


  这是大会堂首次举办国宴,外宾众多,岂料宴会厅正上方的天花板内却藏了五十个人!


  这50个人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盯着下方来宾,国宴吃了多久,他们就盯了多久。


  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他们又是谁?


一、建国十周年

  时间回到事发当晚。


  就在宴会举办前七个小时,人民大会堂总设计师沈勃的办公室内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接起电话,那头竟然上来就是一句质问,大概意思就是说大会堂内存在安全隐患,问沈勃这个设计师是怎么当的,并让他立刻过来开会商量对策。


  电话挂掉,沈勃才后知后觉,来电人不是旁的,正是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同志,别人兴许会撒谎,连他都这样生气,大会堂十有八九是真出事了!


  不敢耽搁,沈勃立刻起身出发,这一路上他也在脑海中不断思考、不断推演。


  要知道,人民大会堂的施工设计时间虽然短,前前后后不过一年时间,可包括他沈勃在内,所有人都是拼尽全力,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精神,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尤其是针对安全方面,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沈勃连地震这样的天灾都考虑进去了,直接从沈阳方面定制了一根五十五吨重的钢梁,可以说,只要不是八九级那样的特大地震,大会堂主体都有十足的把握挺过去。


  这样一座堪称堡垒的建筑怎么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呢?


  恍惚间,沈勃走进了市委办公室,抬头一看,好家伙,里面不光有两位市委书记、市长、公安单位的一把手,甚至还有几名中央的高级干部。


  所有人面色都异常凝重,见此情形沈勃哪里还能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都来不及敬礼,他赶忙询问起了事出何因,是哪里发现了问题。


  闻言,还是公安系统的同志率先开口:“刘工,不是建筑结构的事情,是电线,是吊顶上密密麻麻的电线!”


  一瞬间,沈勃的脑海轰的一下炸开,原因很简单,只因这个问题当初他也考虑过,奈何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才只能将就。


  其实,在设计大会堂架构时,沈勃的本意是全部使用钢材搭建,但向上汇过后他却得知了一个棘手的情况,那就是新中国的钢产量太低了,全年只有一百五十八万吨,其中绝大多数还要用于国防建设、修桥开路,根本匀不出那么多钢材供大会堂使用。


  没办法,沈勃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使用中国传统工艺,用木龙骨架替换掉原方案中的钢材。


  当然,中国匠人的手艺还是有保障的,虽是木质,强度、抗震性依旧是一顶一的棒,可凡事有利也有弊,木头的好处一大堆,例如轻盈、韧性好,可防火性却是弱项。


  究其根源也不难理解,古时候可没有电,房梁上可没有那么多电线,反观人民大会堂,为了确保亮度和体验感,当时几乎每隔几米就是一盏灯,为了把它们串联起来,天花板内部密密麻麻全都是电线。


  即便沈勃已经足够小心,在大部分电线外围包上了一截钢管,可连接处却仍然存在隐患,一旦短路,棚顶很有可能起火坍塌,届时那可就是外交事故了!


  一楼还好,二楼的情况最为危险,除了天花板,地板下面也有电线,最重要的是,这里接待的还都是重要来宾,眼看着距离开席只剩下不到七个小时,警方这才赶忙找到了市委,同时喊来了总设计师沈勃。


  闻言,沈勃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正当他在思考对策之际,一旁便有人提出了建议,希望请示上级,让周总理换个地方宴请外宾。


  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来是时间上来不及,二来邀请函已经发给宾客了,这时候换地方岂不是等着让外人看笑话吗?


  再加上周总理此时已经忙得焦头烂额,大家实在是不忍心再麻烦他老人家,没办法,现在还是要靠沈勃,靠他想出一个万全的主意来。


  沈勃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这和天花板上的50个人,又有什么关系?


二、思考对策

  这50个人,跟人民大会堂脱不开干系。


  人民大会堂刚建立,天花板上的电路问题并没有处理好,眼看国宴即将展开,万一漏电,或者是断电,中国就会在国际上丢脸。


  这可难倒了总设计师沈勃。


  短期内处理那么多电线,保证它们不会短路起火根本不可能,与其如此,不如减少一些桌椅,重新规划宴会格局,尽量留出一条宽敞的消防通道。


  这样一来,就算发生了火灾,与会众人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撤离到安全区域。


  闻言,众人没有多说什么,立刻起身找到了国宴的总负责人郑连福同志,想要询问他临时改变格局的可行性,但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听这话郑连福竟二话没说直接摇头否决了!


  至于为何也很简单,要知道在最初的人员名单出炉后,郑连福接到的参宴数据可是足足五千人,十人一桌,这就是五百桌,可人民大会堂内最多最多只能摆下四百七十二桌,多一桌都放不下。


  所幸就在宴会前三天,外交部的负责人更新了名单,将人数锁定到了四千六百四十七人,这才解了郑连福的燃眉之急。


  这些人、这些桌椅,可以说是“严丝合缝”正正好好,根本没办法撤掉,毕竟总不能让外宾们站着吃饭,又或是二十人挤在一张桌子上吧?


  不仅如此,就算还有操作的空间,时间上也同样来不及了,这第一次国宴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郑连福也是一样,菜品加工、上菜、礼仪、器皿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他都必须事必躬亲,真的是一点精力也腾不出来了。


  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听到郑连福的大倒苦水,沈勃无奈只好重新构思对策,光在办公室里想肯定不行,他当即带着一众建筑工人、电工赶到了大会堂视察情况。


  一干人等直接扎进了两层吊顶里挨个排查,待发现一些可能存在隐患的点位后,沈勃本想着就地安放水桶,再派人时刻盯紧,一旦冒烟立刻上前扑灭。


  可很快他就自己否决了这一办法,原因很简单,一来吊顶内部的空间太过狭小,根本没办法储存太多的水,二来宴会厅两层人来人往,万一震倒了水桶,水洒在电线上反倒更危险。


  就在沈勃纠结犹豫之际,突然间,几个蹲在天花板房梁上检查电路的工人让他灵光乍现:“水桶不行我们还有人啊!”


  简单来说,沈勃的计划便是派出一些工人在天花板内“蹲点”,倘若发生火灾,直接用棉被灭火,这样一来就能无时无刻盯着线路了。


  就是苦了大家伙,几个小时不能动弹,蜷缩在狭小的空间内,那滋味一般人还真受不了。


  本以为会有很多人推脱不愿,但现实却是沈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一听说这个办法,在场的五十名工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主动举手名参加,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沈勃也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响当当的工人阶级”!


  没再多说什么,全体成员立刻上房,出于保密需要,他们的举动除了沈勃之外无人知晓,甚至就连国宴总负责人郑连福也不知情。


  50个人爬上天花板后,首次国宴究竟有没有发生火灾?这场国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三、虚惊一场

  为了防止大会堂电路引发火灾,这50个人必须在天花板上严阵以待,生怕哪里疏忽。


  晚上七点整,随着一曲《东方红》的奏响,万众瞩目的新中国首次国宴也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的领导下正式开始。


  看着这一振奋人心的场面,在场中国人都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唯有沈勃不然,他紧张的盯着天花板,并在心中默默祈祷,祈祷天佑中华、保佑这场盛会万无一失。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就在周总理上台致辞的末尾,不知何处传来的一阵爆炸声却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


  闻声,沈勃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不单是他,吊顶上的五十名工人亦是心头一惊,他们赶忙四下张望,寻找着问题的,还是直到一分钟后,保卫科的同志找到周总理汇情况,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一切都是虚惊一场。


  爆炸的源头并非电路,而是大会堂的后厨,是一名老厨师用惯了煤炉,煤气才用了没几天本就不熟练,再加上精神高度紧张,一时间竟然搞错了煤气灶的使用方法,本来应该是先点火后开气,他倒好,煤气打开了半天才慌忙引燃了点火棒。


  煤气泄露过多,再遇明火,灶台砰的一下炸开,铁锅被直接炸飞,又重重摔到了地面上。


  原来如此,听到解释,沈勃顿时长舒了一口气,而台上的周总理也展现出了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风范,打个哈哈就岔过了这个小插曲,演讲继续,没过一会儿此起彼伏的掌声就让外宾们淡忘了刚刚的爆炸。


  幸运的是,在这之后本次国宴就再没出现过意外了,值得一提的反倒是席间的种种。


  就比方说那排“违和感”十足的红绿灯,它们就这么突兀的出现在了主席台两侧,一边总负责人郑连福还在不断的指挥、操作,那模样像极了一名交通警察,他这是在干什么呢?


  原来,此举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一个无奈之举。


  将近五千人的盛宴,服务人员必定不能太少,据统计至少也有一千两百多人,这么多人该怎样统筹规划,准备期间可是难坏了郑连福,他清楚无论培训的多么严格、完美,事到临头也肯定会有人出岔子。


  这场国宴可是新中国的脸面,他自然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而在苦思冥想之下,一次偶然间的回眸竟给到了他新思路。


  通过交通信号灯,郑连福想到了用亮灯指挥服务员工作的办法,黄灯亮,服务员准备就绪,绿灯亮开始服务宾客,红灯亮则立刻停止手上的动作,站在一旁等待吩咐。


  事实证明这一招也真有奇效,全场服务人员动作整齐划一,引得不少外宾叹为观止,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这不,一名陪在毛主席身边的女服务员就出了岔子。


  由于太过紧张,她一时间竟然忘了看灯,绿灯都亮了半天,她却始终一动不动,端着一杯水像根木头一样发愣。


  此举让在场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但不幸中的万幸,正因为她的身边是毛主席,伟人的高情商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只见毛主席缓缓走到了服务员面前,又是聊天又是安慰,回到饭桌后又笑着替她解释了起来,说她年纪小、太紧张,看到面前这么多“大人物”一时间不知所措很正常。


  这话既是替服务员找补,也是变相抬高了同席人的身份地位,一听这话,众人都是哈哈一笑,没有半点挑理的意思。


  见状郑连福终于把心放到了肚子里,旋即转身继续忙碌了起来。


  事实上,他这个总负责人算得上是席间最忙的了,又要控制“红绿灯”,又要安排各位领导、各位外宾的发言时间,以及歌曲播放顺序,更有甚者,他还要随时赶去后厨调整烹饪、上菜的时间,有一点差错都不行。


  在他的努力下,这场宴会亦是圆满结束,而听到宾客们起身离席的声音,天花板上的五十名工人总算长舒了一口气,他们的汗水已经浸透了衣衫,双腿僵硬到站都站不起来,只能顺着房梁一点点爬出来,又缓了十多分钟这才落地。


  很多人或许了解过这首次国宴的盛况,却绝对不知道这背后的辛酸苦辣,不知道除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运筹帷幄之外,这些负责人、设计师、工人同样居功甚伟!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推荐文章5:人民大会堂18个厅,有一个厅周总理从未去过,邓颖超:他一生遗憾

  为啥要建大会堂?


  1956年,新中国刚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伴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个现实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能有更多机会、更直接地听到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和指示;另一方面,国家也确实需要一个足够宽敞、足够庄重的场所,来承办各种大规模的会议和重要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想法开始在北京的决策层中悄然酝酿并逐渐成型——建造一座大型的、能体现新中国气象的礼堂。到了1958年的夏天,也就是7月份,北京市规划局承担起了前期调研的任务,他们专门组织并派遣了一支队伍,远赴苏联首都莫斯科进行实地考察。


  为了汇聚集体智慧,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广泛征求国内顶尖专家的意见成为了项目启动前至关重要的一步。1958年9月7日,在具体的筹备工作中,建筑师沈勃与时任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的汪季琦进行了会面和商议。


  他们拟定一份邀请名单,准备邀请全国各地在建筑设计、结构工程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为这座未来的国家级礼堂出谋划策。这份名单随后被呈给当时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同时也是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同志审阅。万里同志对这份汇聚全国顶尖智慧的提议表示了认可,迅速批准了这份名单。根据这份经过批准的名单,北京市方面立即行动起来,向远在全国16个不同省市的相关专家发出了正式的邀请电,恳请他们拨冗来京,参与这项意义重大的工程设计审查工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