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有几把
越王勾践剑有几把推荐文章1:越王勾践剑究竟有多厉害?放在X光下检测,专家们连呼:这不可能
1965年冬天的一天,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正在清理一号墓。突然,越王勾践剑被发现了,它插在黑漆剑鞘里通长为55.6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当考古人员拔出后,顿时寒光逼人,剑身呈紫黄颜色,毫无锈斑,其光亮、色泽如同新铸成的一般。
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越王勾践剑依旧锋利无比。为了测试锋利程度,考古人员用20多层的复印纸来实验,结果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可能有人会说这把剑出土在比较寒酸的墓地,怎么就认定是越王勾践剑呢?
这是因为剑身上有八个字鸟篆文字,“钺王鸠浅,自乍用鐱”。所谓的鸟篆文字是汉字早期的形式,因字中有鸟形,故得名。经过郭沫若、夏鼐等著名考古学家的解读,认为这八个鸟篆的意思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大家都知道,这八个字意味着什么,它让这把剑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王勾践剑剑身布满略显黑色的菱形纹饰,剑格正面用蓝色琉璃,剑格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在靠近把手的部位,有两行用金丝镶嵌的八个鸟篆文字。剑柄则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越国位于浙江,这把剑却在湖北楚国贵族墓地里被发现,两地相距一千多里,这是为何?目前有两种可能:一、嫁妆说。说的是越王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结果作为陪葬品带入墓地;二、战利品说。当年楚国出兵越国时缴获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为陪葬品。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埋在地下2000多年怎么就不锈蚀呢?专家们用X荧光无损照射剑身后,大呼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越王勾践剑剑身的主要成分是铜合金,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含有少量的铅和铁;剑刃部分则是80.3%的铜和18.8%锡。两千年前的工匠们,是如何让把握这个比例的,既不让锋利无比,又不易折断,至今还是一个谜。
我国古代青铜器的成分主要是铜和锡的合金,比如《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前面提到了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这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
除了剑本身的材质不容易生锈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越王勾践剑埋藏的位置是相对是一个封闭空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是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这种土致密性很好,使得棺内空气稀薄。种种机缘之下,越王勾践剑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依旧锋利无比。
参考资料:《揭秘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有几把推荐文章2:
越王勾践剑有几把推荐文章3:
越王勾践剑有几把推荐文章4:越王勾践的佩剑,为何会千年不锈,它又为什么出现在楚墓当中?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期,湖北省的江陵地区遭遇旱灾,为应对干旱,政府决定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农田。当水渠修到纪南城西北7千米处时,人们发现这里的土层存在异常,它们过于疏松,似乎曾经被挖动过。工作人员立刻将情况上,专家们闻讯赶来,并对现场进行了勘察。经过勘探,专家们发现,这里很有可能是一处古代墓葬群,地下应该有不少墓穴。相关部门在现场成立了工作小组,对这里正式进行保护性发掘。
通过考古发现,专家们确信,这是一座楚国墓群,它规模庞大,光是墓穴就超过五十多座。专家们把这一片古墓群称为望山楚墓,并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望山楚墓当中,考古队有不少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把青铜剑。
1965年12月,考古队在一座内棺中发现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当工作人员将青铜剑取出时,所有人都震惊了,无他,这把剑实在是太令人着迷,哪怕是外行人来看,也能一眼认出这是一把绝世宝剑。
这把青铜剑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它的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里面还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黑色菱形暗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整把剑修长挺拔,装饰典雅华贵。
起初,考古队以为这把青铜剑是墓中人的剑,但是剑身上的八个鸟篆铭文,却让专家们有了新的发现。有考古学家当场对青铜剑进行研究,发现剑身上的铭文中,有六个字是“越王自作用剑”,至于中间两个代表越王名字的篆字,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郭沫若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而金文研究专家唐兰却认为这两个字是“鸠浅(勾践)”。
不过,不论是“邵滑”还是“鸠浅”,可以确定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的确是越王勾践的“自用”剑。所以,这把剑有了一个极为著名的名字:越王勾践剑。
文物往往承载着历史,而在越王勾践剑的背后,承载的则是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和春秋时代的波澜壮阔。
春秋末年,吴国与越国是一对死敌,越王允常和吴王阖闾常起兵戈,战争不止。后来,允常去世,他的儿子勾践继承王位。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认为这是攻打越国的良机,于是起兵伐越。越王勾践虽然刚刚继位,但他很有能力,带兵有方,越国军队敢以死战。在勾践的带领下,越军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身受重伤,不久因伤重去世。吴王阖闾临终以前,对儿子夫差说:“必毋忘越。”
吴王夫差即位以后,日夜秣马厉兵,准备攻打越国,向勾践复仇。勾践听说以后,决定先发制人,在夫差发兵以前先讨伐吴国。范蠡极力劝阻,但勾践不听,倾全国之力伐吴。最终,夫差在在夫椒大败越军。
勾践失败以后,听从范蠡建议,向吴王夫差请和,并表示愿意入吴国为臣。就这样,越王勾践沦为吴国的阶下囚,他被吴王扣押三年,期间遭受数不尽的屈辱。三年以后,吴王夫差以为勾践已经失去反抗意志,于是同意他回到越国。经历千难万险回到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志图强,他重用范蠡和文种,励精图治,使得越国国力迅速增强。
经过十年的忍辱负重,勾践终于使越国由弱转强。从公元前482年开始,越王勾践接连三次伐吴,均取得胜利。最终,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自此,越王勾践走向他的霸主之路。
越王勾践以亡国之君,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打败强敌,称霸春秋,成为霸主,这正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而在湖北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正是这位霸主的佩剑,它与它的主人一样,充满传奇色彩。
不过,既然是越王勾践的佩剑,为何会出现在楚墓当中呢?关于这一点,目前依旧存在着许多种说法。
当初参与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方壮猷先生认为,越王勾践剑之所以会出现在楚墓当中,与楚国灭越有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这表明,越国最终为楚国灭亡,越王勾践剑作为越国国宝,流落到楚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越王勾践剑可能不是战利品,而是嫁妆。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他将这把剑作为礼品赠送给楚国,也是很有可能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就认为:“春秋末年,晋联吴以抗楚,楚联越以图昊,互相聘,故吴物入晋,而越器亦出土于楚都勾践灭吴以后,越楚接壤,更有交流互赠之可能也。”(《文物天地》)越王勾践剑被送往楚国以后,楚王又将它赏赐给功臣,功臣以它作为陪葬品,这也说得通。
所以,直到现在,越王勾践剑为何会出现楚墓中,仍旧是一个谜,想要探寻到真相,可能还需要更多发现。
不过,这并不妨碍越王勾践剑的重要价值。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它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于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说它是无价之宝,一点都不夸张。目前,越王勾践剑已经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同时,它还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至于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锈,这可能与它的金属比例有关。春秋越王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它还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而花纹、剑柄和剑格都含有硫。这种特殊的金属比例,以及独特的锻造技巧,才是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年不锈的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
《史记》
《文物天地》
越王勾践剑有几把推荐文章5:在位最长的越王三把剑名不一 暗示一个东夷方国兴衰
2018-06-04 06:3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俞吉吉 摄影 魏志阳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同样广为流传还有越王剑。作为中国古代兵器中的一个传奇,越王剑也与其产生之地越国,这个东夷方国的兴衰故事一起流传了两千多年。绍兴博物馆内就有三把越王剑,它们属于同一个王,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王。这一期,就让我们在三把越王不光剑中寻觅这段由盛而衰的越国秘史。2000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世居于今浙东地区的於越民族迅速崛起,并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建立了国家,即越国。
2000余年后的越地,这个崇拜飞鸟的民族、这个曾雄霸一方的国家已不复存在,唯留下无数传奇轶事在如今的绍兴城内流传。
历史上的越王句践(“勾践”,亦作“句践”,在古代通用)是如何治国的?越国为何大造越王剑?越国兴衰更迭的历史真相又是什么?
不光,是句践的玄孙,也是越国在位最长的君王,如今,他生前使用过的三把青铜剑正躺在绍兴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讲述着这个2000余年前的浙东国度那血雨腥风的兴与衰。
5月24日,记者走进不光剑所在的绍兴博物馆,听副馆长娄烈讲起了这段不为人知的王朝故事。
三把不光剑可以在绍兴博物馆一层的《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陈列》内看到,三剑都是青铜材质,形制相近,都是圆管状剑柄,扁平圆剑首,但剑名和剑身上的铭文内容有所不同。
越王嗣旨不光剑,全长67.3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3厘米,首径4.3厘米。剑身修长,纵中起脊,近剑锋段的两侧从刃略作弧收,菱形薄格,剑格两面有鸟虫书铭文:“戉(越)王,戉(越)王”,字错金;“台(嗣)不光,旨(稽)不光”,字错银。剑首底面边圈还有12个鸟虫书铭文,字错金错银间隔。据董珊先生考释,或为越据茅山取吴地,越据琅琊取莒地之意。
越王者旨不光剑,全长51.4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厘米。剑身前半部分略作收狭,后半部分宽度均等,锋刃尖利,菱形薄格,剑格两面错金鸟虫书铭文:“戉(越)王,戉(越)”和“者(诸)旨(稽)不光,自乍(作)用僉(剑)”,笔画细如发丝,字迹清晰流畅。中空圆管状剑柄,原剑首或为其它材质(如玉质),可插装,现已缺失。剑的青铜质地甚佳。
再看越王不光剑,全长59.5厘米,身宽4.7厘米,柄长9.2厘米,首径4.3厘米。剑身纵轴起棱脊,腰部靠近前锋段的两侧略作弧收,菱形薄格,剑格两面鸟虫书铭文:“戉(越)王,戉(越)王”,字错金错银间隔;“不光,不光”,字错银。剑首底面边圈共12个鸟虫书铭文无考释,4字错金,8字错银,一金二银间隔。
“从铭文中可以得到,三把剑同属于越王不光。”娄烈说道。既然为一人所用,为何剑名各异,不同的剑名又在表达何意?嗣旨、者旨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些“不光”的前缀传达了不光在称王前后的不同阶段。
者旨实为“诸稽”,是越王氏姓,不光是名,所谓“越王嗣旨不光”指的是不光为王位继承人,但尚未即位。“越王者旨不光”指的是不光已为王,并使用了全名,而“越王不光剑”则为不光称王后期,铸造时间略晚于“越王者旨不光”剑。
铭文上的鸟虫书又是什么呢?娄烈表示,这应该是於越民族的一种独有的文字,有文献称“越人说鸟语”,而在中原地区看起来多少有点奇怪的越王们的姓与名或许也是这类奇怪的民族语言的产物。鸟,也是於越民族的崇拜之物。
“目前已知的不光剑约有30把之多,分布于国内外,有藏于博物馆中的,也有流落民间的。”娄烈说道,馆藏的三把剑也是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从民间征集而来的。
不光是何人,与句践又有怎样的亲缘关系?其实,他是越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王,也是见证越国兴衰转折的王。
不光,也称翳、不扬,越王州句之子,越王句践之玄孙。公元前411至前376 年在位,共36年,是越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王。不光处在越国由强盛到逐渐走向式微的转折时期,他继位后的前期越国依然强大,曾伐齐、灭缯,与中原强国抗衡。但在列国之间的长期博弈中,越国既受外部势力挤压,又有吴地不稳定的困扰,种种危机使越国开始出现向南退缩的迹象,不光称帝的晚年,也就是公元前379年,越国将国都从琅琊回迁吴地,不久又发生宫廷内乱,越王不光被太子诸咎所弑,随后又接连发生弑君事件,使越国内部元气大伤,显现出衰落征兆。
但越国的光景并未就此走到了尽头。
内乱之后,国人拥不光之子无颛为国君,在其长达八年的执政时期,拨乱反正,安定秩序,使越国社会逐渐走上了复苏之路。到了无颛之子无彊为王,越国又重振霸业雄风,主动进犯齐、楚大国。正是在无颛、无彊父子在位时期,越国重新强大,位列战国前期四大强国之一。但历史终究是残酷的,并未眷顾这个地处僻远却心系中原欲争一席之地的蛮夷之邦。最终,越国被楚国打败。公元前222年,秦降越君,置会稽郡。
而在这三把历经几千年的利剑中,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历代越王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骁勇善战,保卫疆土的雄姿和视图一霸中原的野心。
在越王剑的发展过程中,不光以前的越王剑形制基本上是宽格箍茎剑,不光以后出现了菱形薄格剑,也就是这三把不光剑的样式。
至于不光一人何以有那么多的剑?娄烈的猜测是,不光在位时伐齐灭缯,有较大的军事动作,兵器较多,此外,青铜剑易断,青铜兵器在南方潮湿的环境里也易生锈,所以,会有备用,一王往往多剑不足为奇。
而在诸多越王剑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句践剑了。那么,越国为何要铸造如此之多的越王剑?这就要回到句践执政的时代了。
春秋战国时期,世居于今浙东地区的於越民族迅速崛起,并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建立了国家,即越国。据相关史料记载,越国自允常时拓土称王,其子句践继王位后,建都大越(今绍兴),在与强邻吴国的较量中一度受挫,为了振兴越国,实现大邦之梦,句践与他的大臣们实施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和勤耕备战复兴方略,一举吞灭吴国,旋又逐鹿中原,迁都琅琊,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其中,为铸造高质量的青铜剑投入了大量精力,终于打造出技术领先、工艺精湛越剑,其越王剑最负盛名,被誉为“百兵之王”。
从形制上看,越王剑基本大同小异,都是短小精悍的。这是为什么呢?
剑在商周已出现,但很短小,不作为主要兵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吴越地区才开始盛行青铜剑,为了增加长度而又不易折断,还能保持锋刃犀利,就发明了一种“复合剑”,即剑脊与剑刃的铜和锡配比不同,并分两次浇铸合成,以此解决前面所说的技术问题,这在几千年前已算得上是逆天的高科技产品了。为什么吴越人喜欢用剑,这要从地理环境说起:
南方多沼泽、湖泊,可用来作战的场地少,空间小,往往短兵相向,长兵器用途不大,需要便携式兵器,北方中原地区,平原为主,作战空间大,兵器多长矛、戈、箭,以正挫为主。此外,春秋伊始,随着步兵、骑兵兴起,车兵开始衰落,士兵的武器装备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前作为传统车战武器的戈等逐渐被适用于近战的青铜剑等武器所取代。
青铜多产于北方,但地处南方浙东地区的越国在铸造越王剑时仍用了青铜材质。这其实是有主客观上的原因。
娄烈告诉记者,绍兴有铜矿资源,有铸造青铜兵器的基础,但与中原相比资源还是有限,句践铸造青铜兵器是为了提高军事实力,进而也把大量青铜资源聚拢到绍兴一地。
越王剑的纹饰之谜也不乏争论,特别是越王句践剑,有的说,它的菱格纹饰与千年不锈有关,有的话,仅仅是装饰的花纹。除了那把大名鼎鼎的句践剑,另一把比较有名气的越王剑当属浙江省博物馆的“越王者旨於睗剑”了,从越王的辈分而言,浙博的这把属于不光爷爷的爷爷所有,也就是越王句践的儿子所用。
尚未破解的还有越国兴衰的两个关键节点。越国始建于何时,从何时开始称王,又是到谁之手后没落灭亡的,目前也并未有一个确切的论断。这个曾雄踞浙东大地的国度的神秘面纱仍待未来进一步解开。
这些为了铸造越王剑的青铜材料从全国各地齐聚绍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促成了后世会稽铜镜在绍兴当地的兴起和繁荣,这或许也是越国的王族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意想不到的的文化财富吧。
越王勾践剑有几把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越王勾践剑有几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