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推荐文章1:《积雨辋川庄作》赏析

  选自《全唐诗》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 这首诗就是作于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时期。


  【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原文翻译】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字词解释】


  藜(lí):一种可食的野菜。


  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送饭食到田头。


  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指初耕的田地。


  夏木:高大的树木。


  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文苑杂谈】


  老子和庄子的典故:


   《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实战演练】


  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尾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没有心机,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诗词赏析】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优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推荐文章2:如何看待有些人说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压卷七律?

  七律的压卷之作什么时候变成了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了呢?


  我们称一首诗为“七律”,在格律诗已经成型千年之后,是不能故意去混淆规则的。写不写近体诗没有关系,但是在对原有作品作区分的时候,是有标准的。“七律”这个简称是代指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必须是严格遵守平仄关系,押平声韵,中二联(至少是颈联)对仗,七字一句,总共八句的诗。


  如果是在格律规则没有完全成熟的李白、王维时代,将这种诗称为“律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今天,这就是非常低级的错误。这根本不是什么个人爱好的问题,在读诗的人眼中,这就是铅笔和钢笔的区别一样明显的问题。


  这个说《积雨辋川庄作》是七律就已经非常可笑了,还来争什么七律压卷?


  王维时代,格律规则已经大体成型,五律是最早的,甚至直接影响了格律诗的形成。而平仄相替、相对的规则也已经成熟,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王维的很多诗虽然划分到古体诗中,但是单句来看都是律句,即遵守二四六关键位置的平仄交替进行,而在每一联的出对句中,他也是遵守平仄相对的原则的。不过王摩诘很多作品,包括最著名的《渭城曲》绝句,都不符合格律诗“相粘”的规则,也就是第三句和第二句关键位置平仄不相同。


  这说明相粘的规则当时没有普及,直到杜甫之后,这些规则才逐渐完善定格,而王维的这些失粘的律句成诗也可以看作是格律诗在作不同方向的寻路,只是最后没有被认同。


  处于格律成型阶段出现的这种特有的“失粘”现象,后来者专门给了一种称呼,叫做“折腰体”,这证明在当时这种现象是大量存在的,也证明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平仄关系和各种规则都是诗人在不断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最有利于汉字音韵在诗中运用的结构模式。


  这首《积雨辋川庄作》就是一首失粘典型。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首联对句关键位置“藜、黍、东”,平仄为“平、仄、平”,根据“相粘”,颔联出句关键位置应该一致,但是我们看到“漠、田、白”实际上是“仄、平、仄”,和首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和上联对句的平仄相对而不相同。


  但是第五句的关键位置平仄又和第四句的平仄相粘,第七句也和第六句平仄相粘,注意“白、席”都是入声字,发仄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相粘”虽然还没有成为定则,也是诗人们在写诗的时候大势所趋,自然选择。


  整首诗因为颔联和首联的失粘,平仄关系完全扭转,失粘之后的六句,完全遵守平仄的“替、对、粘”规则。


  又会有朋友说,你这么刻板,我们只看意境。


  这就像高铁和绿皮火车,他们都是交通工具,而且高铁确实是在绿皮上面升级而来,但你硬要说绿皮火车是高铁线路上的压卷,不是个笑话是什么?


  而且只看意境也轮不到这首。


  中国古诗词上的七律第一,论格式和意境,唯有诗圣的《登高》。不论格式,讲气象,那也轮不到王维这首诗,首推崔颢《黄鹤楼》。


  不是王维不行,王维好诗太多了,他是盛唐诗人中第一梯队,仅排在李白、杜甫之后,二流诗人都无法望其项背。


  但不是这么瞎比划、瞎说的。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推荐文章3:Access Denied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推荐文章4: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推荐文章5: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赏析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苗。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鹏。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鸡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是王维在隐居钢川监田期间所作。明胡震享曾在《唐音癸簸》申评价王维隐居钢川时期的诗作说:“摩请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间闲适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山水不着色画。”这首诗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全诗意在描写积雨后钢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的闲适生活。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馥炊黍饷东苗。”描写怡然自乐田家生活,乃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迟”字不仅写出连日的雨天使得树枝与空气都极潮湿,烟火不易燃烧,而且形象地表现出在这样潮湿的空气中,烟气上升徐缓滞涩的画面。


  后一句“蒸藜炊黍饷东茁”,写村妇正忙着蒸藜炊黍为东边田里劳动的男人们送饭。这一句点明了烟之来由。


  额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鹏。”写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鹏唱和,积雨后的钢川,画意盎然。“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构成一片青绿的背景,而“白鹭”、“黄鹏”为这片青绿描上几笔白色与黄色,色彩极为鲜明,似乎还能听到“黄鹏”婉转的啼叫。“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鹏”已足诗味,前缀“漠漠”、“阴阴”四字,则更觉气象万千,面目一新耳。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早开晚谢之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栖松林,食露葵,以避尘世之纷繁。这两句诗强调了“静”、“清”二字,这也正是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写照。


  末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称,这里连用两个典故。一见《庄子·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时,旅店中的客人都争相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为乐,说明杨朱此时已无心机,与人无隔膜了。二见《列子·皇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鸥鸟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抓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说明他心术不正,破坏了他与鸥鸟的关系。两典正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志。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静观所见之景,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将辋川的山中风光与自己的隐居生活相结合,形象鲜明,韵味清远,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自然淡泊的人生态度。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推荐搜索词:

  

  1.积雨辋川庄作王维读音注释

  

  2.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拼音版

  

  3.积雨辋川庄作王维古诗

  

本文标题:积雨辋川庄作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