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推荐文章1: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防区。由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
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军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历时65天,解放军歼灭国军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部队,计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
战役准备解放军方面经过两年作战,解放军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同国军总兵力对比从1比3.4变为1比1.3,其中正规军对比为1比1.32。解放区面积扩大到2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中国总面积25%,人口1亿6800万,占全中国总人口35.3%,大部分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农民群众生产空前积极。
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西柏坡中央机关小食堂正式召开,毛泽东称:“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华东战场,华东野战军于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全歼国军10万余人。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华东野战军前委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作战行动。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于9月24日晨致电中央军委,提出集中华东野战军主力举行淮海战役之建议。9月25日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复电粟裕表示同意。时称淮海战役,是准备夺取两淮(淮阴、淮安)、海州,打通山东与苏北之联系,为下一步在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创造有利条件,不是后来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之淮海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同意他们建议,并决定由华东和中原2个野战军共同担任作战任务,还于1948年10月11日制定《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同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电示中原野战军采取有力行动牵制国军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集团,战略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驻郑州国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部3个师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立即迅速部署攻击郑州、徐州线,钳制孙元良兵团。得手后以一部向东,威逼开封,吸引国军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刘汝明部和孙元良兵团一部西顾,以减轻华东野战军之压力。
淮海战役前夕(1948年11月5日)双方布阵
10月24日,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东进作战3个方案:一是,华东野战军发起战斗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而黄维第十二兵团又较远离时,集中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两广纵队抓住孙元良兵团而歼击之。二是,如孙元良兵团不好打,则以6日行程于11月9、10日左右进至徐州至蚌埠一线,执行中央军委原定任务。三是,中原野战军主力进至商丘地区时,如黄维兵团2个师孤军东进,张淦第三兵团没有尾进,则歼击该兵团一二个师;中原野战军主力应位于河南商丘西南机动。
10月26日、10月27日,中央军委两次致电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表示同意邓小平和陈毅建议,中原野战军主力不出淮南,而由郑州地区东进徐蚌线以西地区。同时,中共中央军委令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牵制部署在徐州以西国军。
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以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之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在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之总前委领导下,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指示,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
国民党方面1948年9月下旬,山东省城济南失守,成为双方优劣态势转变的分水岭。
10月以后,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开始收缩兵力,国军集结4个兵团(第二、第十三、第七、第十六兵团)和4个绥靖区(第三、第四、第一、第九绥靖区)部队25个军,共约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利用津浦铁路及陇海铁路,组成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蚌埠之一点两线”防御阵线,加强防守中原和华东地区,采取战略守势。连同从华中增援之一个兵团及由东北撤回之两个军,共80万人。
蒋介石
10月30日,蒋介石见东北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沈阳已甚混乱,危在旦夕,即飞返南京,拟定徐蚌会战计划。
南京国防部举行作战会议,把守江必守淮构想提出讨论,当经决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方面,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所有陇海铁路上次要城市,一律放弃。把所有兵力,集中于徐州、蚌埠间之津浦铁路两侧地区,实施攻势防御,守淮(河)保(长)江,拱卫(南)京、沪(上海)。同时抽调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序列之第十二兵团,迅速向徐州方面开进,加强中原战场兵力。
此一构想呈奉蒋核定后,参谋总长顾祝同即于11月3日,带同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前往徐州,召集剿匪总司令部所属之高级将领,举行会议,研讨具体实施办法。
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飞回南京,当天看起来还有信心,第二天忽然拒绝接受统一指挥权。白崇禧发现徐州剿总早已把国军主力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徐州平原无险可据,开战迫在眉睫,要重新调动几十万大军已无可能。蒋一时无信任人选可派,于是以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
1948年5月,刘峙被推荐为徐州剿总总司令。然当时国军将士对其能力已多有不服。据其副司令杜聿明晚年所撰写的《杜聿明回忆录》所述,第五军军长邱清泉就不屑的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指薛岳)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指顾祝同)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守不住。”
国军布阵不利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派顾祝同到徐州。11月5日,顾祝同在徐州召开会议,对上述作战计划作部署,命令刚刚发出。11月5日,蒋介石感到徐州东线战场吃紧,急忙将孙元良兵团从宿县调徐州,命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援黄百韬兵团,有放弃徐州迹象。命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退回徐州东郊,经蒙城向蚌埠调动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经宿县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二兵团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
解放军切断南路方案中央军委确定的战役开始日期是齐晚(11月8日)各部同时发起战斗。11月6日粟裕向军委及陈邓电告:将按原定部署计划发起战斗。但随后粟裕获悉国军部署南撤,又从张克侠何基沣的建议电及抓获的俘虏供称中得到证实国军放弃徐州以淮河为守备第一线。粟裕临机转断,立刻决定当天发起战役,在把作战部署上中央、陈邓、刘伯承的同时,向华野部队下达了部署调整命令。
指挥淮海战役时的粟裕
11月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覆粟裕、陈士榘、张震、锺期光、刘瑞龙并告陈毅、邓小平,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电: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独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告一次。
粟裕
11月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陈士榘、张震电:虞午电悉。一,估计及部署均很好。二,昨今两日战况望告。当夜,华野领导根据全国战略决战进展态势,估计国军可能采取的方针,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认为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
战役过程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条目:碾庄战役
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11月22日。
1948年9月底,解放军集中刘伯承、陈毅、陈赓等部,约50万人。
11月6日,国军调动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第12兵团进至太和、阜阳地区东援,徐州、蚌埠战场国军兵力增加到70万人。
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广大人民支援下,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1月6日凌晨,解放军便发动淮海战役,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措手不及。华野第4、8纵队沿陇海路北侧追击,第1、6、9和鲁中南纵队沿铁路南侧追击,第11纵队和江淮军区部队由南向北直插徐州以东地区,苏北兵团指挥第2、11纵队和中野第11纵队向徐州东南迂回截击,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第7、10、13纵队攻占贾汪、台儿庄地区。
黄百韬兵团原定11月5日开拔,向大运河以西撤退。但因接应掩护由海州撤退之第九绥靖区及第四十四军,行动迟滞,以致耽误两天。于11月7日才按照顺序,沿陇海铁路向西移动。第六十三军则由新安镇西南之窑湾渡运河西撤。运河上只有一座铁桥,大兵团拥挤一起,加上眷属行李,以及随军撤退之地方行政和党务人员,无法从桥上迅速通过。
11月7日,蒋在黄埔官邸召集军事会议,会上已接到黄百韬兵团被围消息,决定以李弥兵团守徐州,令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回徐州东进,以解碾庄黄百韬兵团之危。由此证明统帅部对于前线情况并不确切了解。
11月8日,防守运河一线的第三绥靖区所属两个军部、三个半师,共2万3千余人,在台儿庄、贾汪地区投向中国共产党。原驻徐州东北枣庄、台儿庄地区之第三绥靖区所属第五十九军、第七十七军,此时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起义。解放军主力因此得以迅速南下,占领徐州以东碾庄至曹八集一带地区,把原驻新安之黄百韬兵团隔绝包围。
粟裕后来给中央告,说战机就是四小时。如果何基沣、张克侠不投共,就没有包围黄百韬的战机。11月8日,扑向新安镇的华野九纵告扑了空,这时黄兵团已西撤1个昼夜。粟裕立即命令早前毛泽东要求的山东兵团预留的第十三、第七2个纵队不待谭王命令,急速透过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直接南下堵截黄兵团。同时向陈邓及军委告:黄已西撤,部队正全力追击,敌有集中徐州决战模样,如我们能破坏其集中,即为歼敌良机。毛泽东后来评价黄兵团出乎意料的提前西撤为夹生饭,让他们吃下了。
至此,华野将第七兵团4个军、7个师、7万余人合围于碾庄地区以碾庄圩为中心,南北约3公里,东西约6公里的狭窄地域内。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包围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一带,攻击猛烈。11月22日,战场情况变化明显。华东野战军主力在碾庄圩地区全歼黄百韬兵团,正在向北推进之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闻讯畏惧被歼而迟迟不前。
第二阶段主条目:双堆集战役
黄维兵团先头第十八军,于11月中旬初到达阜阳,后续部队亦络绎开到,它们稍作停休,即向蒙城进发。
右纵队于11月15日到达蒙城,左纵队第十军同时到达涡河以东之西阳集,皆在涡河南岸。夜间,第十八军完成渡河攻击部署,在蒙城东、西各10余里处,选定两处渡河点,由第十一师和第一一八师分别强攻渡河。11月16日拂晓,强渡成功。11月19日,最高统帅部严电第十二兵团“迅速北进赴援 。在蒋介石一再催促下,黄维兵团不顾兵惫粮缺,于11月23日孤军突进,在南坪集地区与中原野战军接战,并强渡浍河。进到南坪集附近,遭到解放军坚决狙击,伤亡颇大。
黄维以其主力强渡浍河,企图击破解放军狙击,迅援徐州,但是希望完全落空。他们渡过涡河后,发现解放军大纵深阵地,知道已钻进口袋,乃于11月23日下午命其主力向浍河南岸退缩企图退到固镇去和李延年兵团靠拢。解放军趁其混乱之际,猛力合围,将黄维兵团12万人马压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长20华里、南北宽15华里之地区内,形成一个严密包围圈。中原野战军将从河南确山方向来援之国军第十二兵团阻止于宿县西南南坪集地区。
12月12日解放军全线发起总攻,当天蒋介石日记写道:“上午与叔铭屡通电话,研究化学弹应否使用,有人绝对反对,故不能绝断。礼拜如常。正午决放弃使用化学弹。”
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配合下,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第十二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该兵团(4个军12个师,除第十八军第四十九师未随兵团行动而得幸免,其余11个师中10个师被消灭)一个师(第八十五军第一一〇师)起义。12月15日副司令胡琏与战一团战车第二营代营长甘义三之座车,与战车连副连长周名琴等官兵数人,共乘一车。他们单独突围逃出(这部战车为战车二营突围指挥车,仅此车有突围路线地图及资料),但坦克被解放军击中,亦受重伤。后遇到未被包围作为后卫的第十八军骑兵团以及第十八军第四十九师(第49师11月22日已奉18军军长杨伯涛命令,直接经罗集向湖沟前进,与李延年汇合,该师因未随兵团一起行动遂未遭包围),遂把胡琏护送到蚌埠,转往上海就医。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从12月23日至1949年1月10日。
1月6日,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开始。下午4时起,华东野战军(以25个师分)东、北、南3个突击集团同时对河南永城东北之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之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另以11个师加2个独立旅外围兜截溃兵俘虏,中原野战军作为总预备队),在2小时内歼李弥第十三兵团万余人,攻占村落据点13个。
解放军在看见招降无效,就发动猛烈总攻,乘国军疲弱无力,以大胆分割战术,全面突入,先摧毁外围据点,续入核心阵地,国军死里求生,奋力拼斗。1月9日,第十三兵团大部溃败,残部撤往第二兵团防区,国军“虽然出动了救援的飞机,但没来得及轰炸支援。国军苦战到1月10日夜间,终于全线瓦解,结束战斗。
经4日战斗,解放军全歼第二、十三两个兵团,俘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参与此役之高级将领,仅李弥、孙元良、熊笑三、高吉人等幸获脱险,杜聿明及其以下军、师长多人均被俘。牺牲之重,堪称空前。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
影响与评论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方面有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农民543万支援前线(支前),河南在淮海战役期间有200多万民工支前,数量上仅次于山东。动员民工共220余万人,运集粮食达4亿3千多万斤。民工除修路运粮之外,还协助部队挖掘交错纵横之包围濠沟,使被围中之国军机械部队动弹不得,在战役中作用甚大。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扁担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在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总是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乡亲父老用小车推出来的!粟裕也说过: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当时苏军控制)的炮弹。山东的小推车自不必说,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山东人民有700多万人加入到支前行列,将4亿多公斤粮食及大量作战物资运达前方,保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东北军工企业在1947-1950年4年时间里,共生产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弹54万余发。雷管24万只,60迫击炮1,430门。冲锋枪1,563支,生产弹体钢3,000多吨,各种型号无烟药450吨。其中,除为辽沈战役提供百余吨炸药外,绝大部分通过大连经海路越过国军的封锁,送到山东半岛东端俚岛的解放军军物资接送站,再由山东支前大军用成千上万辆小推车浩浩荡荡推往华东前线。
解放军占领徐州后,民工以二十天把陇海、津浦线修好,做好了68座铁桥、228座涵洞、220余里铁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评价淮海战役的意义为,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的胜利,给了国民党蒋介石以致命打击,其南线精锐主力丧失殆尽。相较而言,该著对辽沈战役评价为沉重打击,对平津战役未作类似评价。
本战役对中国乃至世界局势都有深远影响,所以历史学家杜维运说:“国共会战其实只有三大战役,而三大战役其实只有一大战役。”因为辽沈会战和平津战役解放军有地利与人和之优势。至此,中国共产党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之华东、中原地区。
杜聿明后来评论淮海战役称: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形容淮海战役大败非战争之罪,并非国军不能打,而是一个综合历史大趋势之必然结果。
就当时使用兵力及装备来看,国军还是居于优势,如果战地指挥官企图旺盛,意志坚强,运用得宜,未尝不可以取胜。只因国军作战计划不定而且不能贯彻,战地总司令消极保守,各部队行动部调不一,才致为解放军所乘而败阵。解放军则战略战术配合良好,刘伯承和陈毅协调密切,在战术行动上依旧使用其惯用战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围点打援,逐一击破国军获胜。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推荐文章2:电影《大决战》里淮海战役起点从攻打黄百韬变成了中野攻宿县
经典电影《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用三个多小时时间全景展现了淮海战役国共各个层面在战役的各个阶段的所作所为。
对于目前网上军迷之间的一些争议,多看一遍这个经典电影也许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淮海战役起点是中野攻占宿县?《大决战》里,带小部队迷惑敌人的刘司令员在河南宝丰,向军委提出建议,建议带领中野主力的陈邓,截断徐州到蚌埠的交通线。
收到电文,陈毅对邓政委说:英雄所见略同。
另一面,华野大军正在按计划准备围歼黄百韬。粟裕和张震在吉普车上接到西柏坡情,黄百韬提前行动,向徐州撤退了。
如果让黄百韬第七兵团和徐州几大主力合军一处,将会大大增强实力,增加我军的困难。
于是粟裕果断下令:照抄军委电,转发各个纵队,马上改变行进路线。华野提前两天发起攻击,围堵黄百韬。
黄百韬在新安镇等配属给他的部队,等了两天,又没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加上第三绥靖区地下党员何其沣、张克侠率部起义,让开了一个攻击通道,让原本很从容撤到徐州的计划一下子变得很困难。
黄百韬耽误两天,粟裕提前两天,时间这一来一去,主动权就掌握在华野手里了。
黄百韬为了尽快和徐州汇合,下令手下抢先撤回徐州的要地曹八集:“人死绝了,也得守住。
粟裕当然也非常明白战略要点的重要性,于是严厉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曹八集,哪个失职,军法从事。”
看这个口气,是镇不住手下的那些“悍将”网络说法么?
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6万人,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徐州东部攻击,妄图救出被围的黄百韬兵团,因此也发生了淮海战役最惨烈的阻击战。中间还出了一个“徐东大捷”,让国民党方面吹了好几天。但实际上,邱李兵团损失惨重,两天前进了不到10公里。邱李兵团距离黄百韬兵团不到40公里,就是寸步难行。
而本来计划三五天结束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仅在碾庄圩,就从1948年11月11日至22日,整整打了11天,双方投入兵力26万,华野伤亡高达5万。
眼看邱李近在咫尺就是过不来了,被围困的黄百韬也哀叹,只能指望黄维那个“书呆子”来救他们了。但是到死,也没能等来救兵。
“排炮不动,必是十纵”。徐东阻击战是在平原以血肉之躯对战敌人的飞机坦克,双方激烈争夺的伤亡情况,让督战的杜聿明都无话可说。而碾庄围歼黄百韬,双方伤亡更是空前惨烈,但是,这个淮海战役最重要的战斗过程并没有多少镜头表现,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这个时间段,西柏坡的讨论也开始延伸。而战略决策的这个变化,并非中野刘陈邓截断徐蚌交通线的建议,而是常凯申调集了最大的战略集团,包括调出华中的嫡系部队黄维兵团,猬集徐州,拉开架子要和我军在中原展开战略决战。
而这个时候,敌军的数量、装备、后勤确实还明显优于我军。所以常凯申才底气十足的说:“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
西柏坡考虑的是全国一盘棋,60万对80万,就是一锅夹生饭,还得必须东野拖住北平的傅作义集团不使之南下。如果傅作义近60万部队南下加入徐蚌会战,那就是140万对60万了。
华野徐东阻击,主动后撤了一步,试图诱使邱李兵团冒进而在运动中包围歼灭,没想到邱李不上当,眼看黄百韬被歼灭,这还真是国军一贯的“死道友不死贫道”作风。
电影《大决战》并没有重点着墨于上面的情节,而且把重点放在了宿县。
宿县这样的战略要地,又储存了大量物资,国民党方面怎么这么掉以轻心?
中野出其不意,以一个纵队——陈锡联的中野三纵,就掐掉了常凯申一字长蛇阵的腰子,不到一天时间,于1948年11月15日,攻占宿县,全歼守敌12000人。
这在60对80万的战略决战中,3万对1.2万,只能说是一个比较有特殊意义的小插曲吧。而这主要得力于徐州的重兵集团,一个也抽不出来救援。就像刘伯承剧中说的,孙元良兵团北上徐州,黄维兵团离得还远,(电影里刘伯承也没说邱李黄都在和华野死拼)“早饭已过,晚饭还早”,确实是个绝佳的战机,当代孙武,刘伯承名副其实。而攻占宿县,不仅让穷惯了的中野有了不少补充,也孤立了徐州之敌,促使战略决战局面形成。
救火队长杜聿明,东北没他什么事了,被“老头子”弄来,指挥徐州的部队。按他的设想,先不去营救黄百韬,而是集中16个军先向西,消灭装备差人员少的中野六个纵队,然后接着黄维一起回师徐州,不仅营救黄百韬,而且围歼华野。
如果杜聿明30万人和黄维12万人一起先去围攻12万人的中野,刘陈邓会是什么处境?
可惜杜聿明的设想空谈一阵。国民党将领们的讨论,也和国民党国防部的计划一样,没有主动性和进攻性,只能猬集徐州,各求自保。
华野粟张向西柏坡提出来的想法是把徐州的重兵集团抑留下来,中野刘司令员也向西柏坡提出来这样的建议。西柏坡的高层们,当然不是随口答应,而是经过充分的讨论,这才艰难的下了战略决战的决心。
济南战役行将结束,粟裕在“攻济打援”指挥部向西柏坡建议了举行“淮海战役”的设想,华野攻占淮阴海安,运动战歼灭战消灭相当一部分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完成西柏坡给下达的作战任务。华野歼敌40个旅。
中野的任务是歼敌14个旅。如果华野发动淮海战役,中野就要负责牵制华中白崇禧,不使其分兵加入中原,保障华野战役目标实现。
粟裕提出的“小淮海战役”起点,经过多方协商,西柏坡批准,并指令华野、中野,11月8日发起。
因为敌情变化提前两天,也就是11月6日。
这也是当代史学界公认的淮海战役开始的时间。
而后来发展的,西柏坡说的“扩大的淮海战役”,最大限度的扩大的战役,是西柏坡下了“赌”命运的决心,下令同意中野攻取宿县,同时命令远在东北的东北野战军牵制华北傅作义集团留在原地解决。
那么,中野攻占宿县,也可以说是这个小淮海战役,转变为大淮海战役的起点。
电影是不是想告诉观众,淮海战役的起点,是中野提出攻占宿县?
图文无关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推荐文章3:黄百韬喊:人死绝了,也要给我守住!结果人死绝了也没守住
:莫孤烟
电影《大决战》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在电话中下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曹八集!”镜头一转,蒋军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也抓着电话喊:“人死绝了,也要给我守住!”
在整个淮海战役中,曹八集是第一个关键点。黄百韬要是占领了这个点,那就打开了西逃的通道,也许就能逃出生天,那粟裕精心谋划的淮海战役也就开不了场。最终把黄百韬的一线生机给彻底堵死的,是华野13纵,粟裕的死命令,正是下给他们的。
13纵1947年秋天才从地方部队升级成野战军,是华野最年轻的部队。他们和华野9纵、东野4纵一母同胞,都是胶东子弟兵。全国各地的兵,公认是东北和山东的最能打,而山东兵又数胶东兵最强悍,因此13纵很快成了华野的后起之秀。打莱阳,7纵基本打残,取胜是靠13纵最后收官;打兖州,13纵的攻坚能力令人惊叹;打济南,13纵的风头完全盖过了同属西线的3纵和10纵,9纵得了“济南第一团”的称号,13纵是不服气的。
13纵在接到占领曹八集的命令时,他们距离曹八集还有上百里路,途中还要过运河。尽管困难重重,他们还是按时到达了。纵队司令员周志坚给先头部队38师下命令,哪个团先到哪个团先打,跑得最快的114团便率先向北门发起了攻击。
驻守曹八集的是蒋军100军44师,也就是“荣誉二师”,全是老兵,打仗经验多,能拼命,是很不好打的对手。苏北的村落到处都是水壕,蒋军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形特点,水壕外设置鹿砦、铁丝网,围墙下修了地堡掩体,各个火力点用交通壕相连接,这对山东部队来说是全新的课题。
战斗过程险象环生。114团1营顺利突破北门,但敌师长刘声鹤组织敢死队反击,很快又封住了突破口。1营陷入重围之中,打得只剩下几十个人,命悬一线。2营和3营反复突击,好不容易打开了突破口,结果在向纵深发展时被火力死死压制,动弹不得,而突破口上留的人太少,旋即又被敌人封住。
114团在北门打不开局面,打南门的39师115团也攻不进去。就在战局僵持的时候,焦急万分的周志坚接到38师的告:112团赶到了。
13纵有两个最强的团,一个是37师109团,也就是是大名鼎鼎的“济南第二团”,另一个就是38师的112团。一般的战斗不用他们,一旦用上了,就是要解决战斗的。
112团跑了一天,人困马乏,饭也顾不上吃就投入了战斗。主力就是主力,112团一上阵就打开了局面。他们很快突了进去,一路冲杀,先把困在围墙里的1营救了出来,然后打下敌人的两个大地堡以及一个山炮阵地,全团投入了纵深战斗。
听说112团打进去了,周志坚彻底放心了。最终守敌3000人被全歼,师长刘声鹤也死于乱枪之下,结果是人死绝了也没守住。
攻下曹八集,标志着黄百韬撤到徐州的希望彻底破灭,只能在碾庄圩集中兵力做困兽之斗了。淮海大战,13纵立下头功。不过,曹八集也暴露出部队在水网村落作战中战术手段存在严重问题,而这一问题在随后攻歼黄兵团的战斗中暴露得更加彻底。
打黄百韬,13纵是主攻部队之一,他们的任务是打下小宋庄、大宋庄、贺台子和后黄滩这几个小村落。就是这几个看似唾手可得的小村子,让13纵走了麦城,以至于周志坚多年后在回忆录中还感慨:“大江大河过来了,却在小河沟里喝了几口水。”
这几个村子连成一片,都在碾庄的西北面,守军是100军的63师,总共不到3000人。几个村子都在水网中,房子之间有可以跑船的水沟,村子周围有丛林,之间全用交通壕连接起来,地形和防御工事与曹八集如出一辙。
淮海战役中的华野部队
战斗先从小宋庄打起,在歼敌200人后又向大宋庄进攻。周志坚这个时候来到小宋庄,看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小宋庄几乎是血流成河,没想到打一个小小的村落死了这么多人。37师的110团和111团联手攻下了大宋庄,一共只抓了240个俘虏,可见敌军的抵抗是何等顽强。
蒋军在小宋庄和大宋庄的残部都逃到了贺台子,这是个只有20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却让华野部队蒙受了重大损失。
碾庄战斗示意图
13纵集中了38师的两个团和39师的一个团攻打贺台子,打了两天两夜,全线受挫,伤亡巨大,不得不撤出战斗。天一亮,周志坚带上警卫员到38师主攻营指挥所看地形。望远镜里,几百米的开阔地上躺着密密麻麻的遗体,全是进攻队形。抛弃战友的遗体绝不是我军的传统,但战斗已经激烈到无法在撤退时及时抢回战友的遗体,只能战后再收敛。
周志坚心头沉重,回到纵队指挥所后接到了粟裕的电话。粟裕罕见地发了火,在电话中严厉批评:“攻击刚开始,你们部队伤亡就这么大,进展也很慢,下去整顿一下再打。”
13纵没有打下贺台子,这成了他们自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窝囊仗。驻守贺台子的蒋军残部后来撤到了黄滩,最后被6纵给消灭了,13纵连仇的机会都没有了。
13纵撤到曹八集东南一带进行修整,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对曹八集以来的作战进行总结。这个会议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也没有追究谁不勇敢,只是强调要总结经验教训。周志坚总结说,吃亏的原因就是没有适应水网村落作战的特点,用攻城的老办法是不行的,在开阔地上硬冲那是白白送死,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平原作战的战术手段,比如说近迫作业。
解放战争时期的周志坚
在围攻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中,华野各纵都吃了亏,像4纵这样的老部队损失比13纵还大,这还是因为水网村落作战对各部队都是全新课题,13纵没经验,其他部队也没经验。13纵自成立以来连打胜仗、顺风顺水,受到一次挫折之后难免会影响到士气。粟裕之所以把13纵撤下来休整,说到底还是出于对这支部队的保护。
在之后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13纵又成了主力。总结了平原作战经验教训的他们,这一次就打得很好。所以说,在部队成长的历程中,打败仗也是必须要上的一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推荐文章4:淮海战役:南线大决战的战略转折
这是中国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略决战,更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范例。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的淮海平原上,60万人民解放军与80万国民党精锐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较量。这场战役不仅彻底扭转了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更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全面胜利的新阶段。
战役源于国民党"守江必守淮"的战略部署。蒋介石调集黄百韬、黄维、邱清泉三大兵团猬集徐州,企图依托陇海、津浦铁路构建"一点两线"防御体系。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作战方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在碾庄圩围歼黄百韬兵团,陈赓指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在双堆集困住黄维兵团,形成"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战术布局。杜聿明集团弃徐州西逃时,解放军以"猛虎掏心"战术将其合围于陈官庄,创造了单日歼敌3.8万人的纪录。
此战展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解放军创造性运用"围点打援"战术,在徐东阻击战中以血肉之躯构筑防线,单日伤亡达万人仍坚守阵地。后勤保障创造奇迹,543万民工推着88万辆小推车,将9.6亿斤粮食、300万吨弹药送往前线,形成"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生动局面。战役期间,国民党军虽拥有坦克、飞机等优势装备,但派系林立、指挥混乱,最终被分割围歼。
淮海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南线国民党精锐损失殆尽。毛泽东形象地比喻:"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此战之后,长江以北再无大规模战事,国民党政权失去了最后的屏障。正如斯大林在日记中所写:"60万战胜80万,奇迹!"这场战役不仅加速了新中国的诞生,更向世界证明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推荐文章5:看《大决战》说军史:淮海战役双方战斗序列
电视剧《大决战》军史顾问 徐平
电视剧《大决战》第27集淮海战役已经开始了。那么,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交战双方的兵力和战斗序列是怎样的?
人民解放军方面:淮海战役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组织实施的。
华东野战军,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的新四军大部及其后成立的华中野战军和山东的八路军一部及其后成立的山东野战军为基础组建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代司令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华东野战军下辖16个纵队另4个独立旅,总兵力达40多万。
中原野战军,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一二九师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副政治委员邓子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中原野战军下辖7个纵队另3个独立旅,总兵力近20万。
淮海战役开始后,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战役规模也不断扩大。战役目标已经由原来歼灭徐州集团右翼一部,即黄百韬兵团,发展成为歼灭国民党徐州剿总主力,形成了“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这一淮海战役的总方针。于是,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在淮海战役初期指挥系统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中央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由刘伯承(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小平(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原局书记)、粟裕(华东野战军代司令、代政治委员)、谭震林(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五人组成,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担任总前委常委,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淮海战役总前委(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
总前委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华东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
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
参谋长陈士渠
山东兵团
司令员许世友
政治委员谭震林(兼)
第七纵队(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师)
第九纵队(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师)
第十三纵队(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师)
鲁中南纵队(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师)
渤海纵队(新一、新十一师)
苏北兵团
司令员韦国清
政治委员陈丕显
第二纵队(第四、第五、第六师)
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师)
第十二纵队(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师)
野战军直辖
第一纵队(第一、第二、第三师)
第三纵队(第
本文标题: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