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和小萝卜头比童年推荐文章1:用心把红岩精神传给孩子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新队员入队仪式上,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大队辅导员薛面忠带领队员一起高唱队歌,在队旗下庄严宣誓。每年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广场,他带领一批又一批孩子加入少先队组织,戴上鲜艳的红领巾。
自2013年走上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岗位,薛面忠就立下誓言:用真心关爱队员,用真诚感动队员。近7年的时间里,他凭借自己的热爱和执着,先后获得全国、市、区等多项荣誉。人和街小学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大队”,多个中队在全国“动感中队”创建活动中脱颖而出。
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薛面忠认为这是他从事少先队工作始终需要牢牢把握的。
为引导队员们学习革命先烈事迹,接受红色教育,争做党的“红孩子”,他用心策划、组织队员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争做新时代好队员”“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警钟长鸣勿忘历史”等少先队活动。2019年,学校承办了“我和我的祖国”重庆市少先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少先队建队70周年主题队日活动。
“建小家,为国家”微队会,帮助队员们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身边89岁的英雄模范崔连喜爷爷“永远为党工作”的鲜活故事,激励队员们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志向;带领队员走进中山四路、山城巷、十八梯等重庆老街巷,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红领巾微访谈,引导队员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梦想……薛面忠和同事总是不断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积极创新少先队教育方式,努力让思想引领深入孩子的心里。
重庆是红岩精神的起源地。人和街小学少先队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几十年来坚持引导队员在红色故事熏陶浸染中不断成长。上世纪70年代,学校开展“读红书讲故事”活动,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陆续建立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薛面忠充分用好学校红色教育传统优势,积极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实地观摩、参观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当今的少先队员加深对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理解。
一年级“和小萝卜头比童年”、二年级“红岩革命纪念馆小导游”、三年级“渣滓洞、白公馆的红色故事”……薛面忠和同事一起,结合不同年级少先队员年龄特点,分年级设置课程目标、内容。2019年“寻访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研学旅行活动中,不同年级的队员分别走进红岩村、红岩陈列馆、重庆抗战博物馆、白公馆、渣滓洞,聆听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烈,诵读革命诗抄。
现在,红色活动课程已成为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开展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常态化载体。队员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革命精神加深了理解。四(1)中队刘又菱说:“无数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献出了生命,这片红土地上的故事,需要我们少先队员去讲给更多的人听。”
《辅导员》杂志 李俊彦 中青·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中国青年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客户端(
:中国青年
和小萝卜头比童年推荐文章2:用心把红岩精神传给孩子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新队员入队仪式上,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大队辅导员薛面忠带领队员一起高唱队歌,在队旗下庄严宣誓。每年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广场,他带领一批又一批孩子加入少先队组织,戴上鲜艳的红领巾。
自2013年走上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岗位,薛面忠就立下誓言:用真心关爱队员,用真诚感动队员。近7年的时间里,他凭借自己的热爱和执着,先后获得全国、市、区等多项荣誉。人和街小学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大队”,多个中队在全国“动感中队”创建活动中脱颖而出。
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薛面忠认为这是他从事少先队工作始终需要牢牢把握的。
为引导队员们学习革命先烈事迹,接受红色教育,争做党的“红孩子”,他用心策划、组织队员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警钟长鸣勿忘历史”等少先队活动。2019年,学校承办了“我和我的祖国”重庆市少先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少先队建队70周年主题队日活动。
“建小家,为国家”微队会,帮助队员们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身边89岁的英雄模范崔连喜爷爷“永远为党工作”的鲜活故事,激励队员们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志向;带领队员走进中山四路、山城巷、十八梯等重庆老街巷,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红领巾微访谈,引导队员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梦想……薛面忠和同事总是不断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积极创新少先队教育方式,努力让思想引领深入孩子的心里。
重庆是红岩精神的起源地。人和街小学少先队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几十年来坚持引导队员在红色故事熏陶浸染中不断成长。上世纪70年代,学校开展“读红书 讲故事”活动,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陆续建立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薛面忠充分用好学校红色教育传统优势,积极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实地观摩、参观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当今的少先队员加深对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理解。
一年级“和小萝卜头比童年”、二年级“红岩革命纪念馆小导游”、三年级“渣滓洞、白公馆的红色故事”……薛面忠和同事一起,结合不同年级少先队员年龄特点,分年级设置课程目标、内容。2019年“寻访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研学旅行活动中,不同年级的队员分别走进红岩村、红岩陈列馆、重庆抗战博物馆、白公馆、渣滓洞,聆听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烈,诵读革命诗抄。
现在,红色活动课程已成为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开展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常态化载体。队员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革命精神加深了理解。四(1)中队刘又菱说:“无数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献出了生命,这片红土地上的故事,需要我们少先队员去讲给更多的人听。”
《辅导员》杂志 李俊彦 中青·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中国青年客户端
和小萝卜头比童年推荐文章3:小萝卜头牺牲时年仅8岁,53年后兄长带礼物去看望凶手,这是为何
2002年的一天,一辆轿车驶入了河南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子地处偏僻,平时很少有外人来。
村民们都感到十分好奇,不一会儿,车子停了下来,车门打开走下来一名老人,这位老人名叫宋振华,径直向一户人家走去。
身后的人从车上拿出大包小包的礼品,跟了上去。
宋振华走到门口喊道:“请问这是杨钦典的家吗?”
名唤杨钦典的老人走出家门,面对家门口的陌生人有一丝疑惑。
宋振华连忙自我介绍道:“我叫宋振华,小萝卜头是我的弟弟。”
杨钦典听到此话,瘦弱的身影瑟缩了下,“小萝卜头”这个名字是他多年来噩梦的根源。
因为当时正是自己,杀害了这个年幼的孩子,多年来一直在愧疚中度过。
宋振华见状连忙安抚,拿出礼物表示,自己此来并无恶意,只是想了解弟弟和父母生前的事迹。
以此来缓解,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原来这位杨钦典当年负责在监狱里,看守小萝卜头一家。
那么作为残忍伤害忠良的杨钦典,为何能活到现在,被害人的家属为何还带着礼物上门呢?
“小萝卜头”生在监狱
宋振华口中的“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1941年出生在江苏邳州,是解放战争里最小的革命战士。
他本该在父母的疼爱下度过童年时光,然而在他八个月大,还在喝奶的时候,父母就被国民党逮捕走。
尚在襁褓中的小婴儿,也随着父母被关进了重庆监狱,成为了一名最小的犯人。
在监狱里的条件可想而知,母亲徐林侠在恶劣的环境下,没有了奶水,只能将自己的吃食泡水喂给孩子。
但是监狱的吃食,只能保障不被饿死,哪有什么营养可言呢。
随着孩子渐渐岁数渐长,这身形却一直跟不上,形成了头大身子小的情况。
跟宋家父母一样被关在监狱里的叔叔阿姨,看着这个孩子都格外怜惜,都会将自己吃的分一点给孩子。
苦中作乐的他们,给孩子取了个“小萝卜头”的外号。
小萝卜头的童年时光,都在监狱里度过,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徐林侠央求负责看守犯人的人,孩子已经不能出去了,能不能让他在牢房里自由活动活动。
看守犯人的人,也不乏有孩子的,看着小萝卜头幼小的身形,便选择了睁只眼闭只眼。
小萝卜头在这方禁锢自己的牢房中,获得了一点点难能可贵的自由。
小萝卜头经常会在各个牢房里串门子,随后趁人不注意便拿出,其他叔叔交代的东西。
这正是小战士的任务,他早已在母亲徐林霞的教导下明白,关在这里的叔叔阿姨,都是和母亲一样的革命战士。
虽然年纪还小,但他已经明白,这里的人都是为了国家的大英雄。
小萝卜头在这种革命氛围下,愿意为叔叔阿姨偷偷地传递消息。
小萝卜头有次去看望一位叔叔,发现他用树枝在地上写着什么,虽然看不懂,还是站在那里盯着。
叔叔看出了小萝卜头好学的劲头,问小萝卜头愿不愿意,跟着自己学习写字。
只见小萝卜头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从此,小萝卜头每天的行程,就多了学习写字的这一项,他跟着老师一起在地上写写画画。
晚上回到牢房,就将学会的字念给母亲听,并在母亲的手里写下来。
母亲徐林侠看着孩子,对知识如此渴望,流下来了心疼的泪水。
等到小萝卜头8岁时,他收到了人生当中第一份礼物。
同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革命烈士,看到小萝卜头如此好学,便送了他一只铅笔作为奖励。
这个在我们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文具,当时被小萝卜头视为珍宝。
平常他根本舍不得用,只在特殊的时候拿来用,毕竟用完了这支铅笔就没有了。
小萝卜头除了学习的时候,每天最开心的,就是能听母亲徐林侠说外面的世界。
在母亲徐林侠的形容下,他得以了解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
跟自己同龄的孩子,都是可以在学堂里上课的,外面的世界有各种好吃的好玩的。
小萝卜头无数次,在睡梦中梦到外面的世界,他想有机会一定要坐在学堂,亲自体验下母亲所说的。
却没想到,小萝卜头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8岁这年。
小萝卜头壮烈牺牲
1949年9月,眼看着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外界全都是对胜利的欢呼声。
国民党眼看溃败在即,恼羞成怒,无处泄愤的他们,竟将怒气发泄在监狱里革命战士的身上。
在蒋介石下令分批处决“政治犯”的决定后,毛人凤在9月6号,来到重庆小萝卜头所在的监狱。
毛人凤命令对这些监狱里的“政治犯”进行处决,等到他走后,这项任务就落在了杨钦典等人头上。
小萝卜头的母亲徐林侠,被囚禁多年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早已预料到有这么一天,但是她不想小萝卜头也死在这里。
多年来的牢狱生活没有压垮徐林霞,但她此刻终于忍不住了。
她苦苦哀求那些刽子手,放过这个年幼的孩子,孩子什么都不懂,让他活着吧。
然而她的哀求没有换来这些人的良知,最终小萝卜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8岁这年。
事后,国民党暴徒为了掩盖罪行,还将这些尸首掩埋在地下,还封上了水泥,冲刷了血迹。
等到重庆解放后,我军队伍终于来到了这个监狱,最终却在地底下发现了同胞们的尸体。
在场的革命战士,看到众多尸首中,竟然还有一具孩童的身躯时,终于忍不住了,纷纷转头痛哭。
在准备安葬小萝卜头的尸体时,一位士兵发现,小萝卜头的手紧紧攥着,握成一个拳头。
士兵忍着悲痛将小萝卜头的手展开,发现幼小的孩童手中,竟然攥着一支用到只剩一点的铅笔。
小萝卜头到死,都将代表着知识的铅笔窝在手中,他渴望知识渴望上学,最终却只有这支铅笔作伴。
小萝卜头的事迹被世人知晓后,国民党残忍的行径被老百姓所唾骂,我党更是将小萝卜头追封为革命烈士。
在重庆解放后,杀害小萝卜头的凶手杨钦典,来到公安局自首,他对杀害革命烈士的行径供认不讳。
然而在审查结束后,杨钦典却被无罪释放,还决定将杨钦典安排在公安局工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钦典迷途知返
杨钦典1918年出生在贫农家庭,父母在好不容易吃饱饭的情况下,送杨钦典去上学读书。
20岁的时候,杨钦典就考上了西安军校,两年后更是被分到了胡宗南的骑兵部队。
杨钦典所求不过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骑兵部队表现得十分优秀,能这样过一辈子也不错。
然而,杨钦典因为优秀的表现,被蒋介石选择成为了身边的警卫。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杨钦典小心谨慎地尽着自己的职责。
等到了30岁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年岁渐长,他的体力各方面都不适合做贴身警卫了。
杨钦典被派往位于重庆的歌乐山集中营,担任白公馆看守班班长,他所负责看守的就,是小萝卜头父母等我党革命战士。
杨钦典一开始来到集中营,心想关在这里的,肯定都是些穷凶极恶之辈。
他小心提防着这些“无恶不作”的犯人,生怕他们惹事生非。
然而,等到一段时日后,杨钦典才发现他想错了。
这些囚犯都是读书人,根本没有都没有作过恶,他们都是因为在在外传播先进思想,唤醒人民的救国意识,才被关押在这里的。
杨钦典也是读过书,受过教育的,虽然立场不同,但对于这些勇于斗争的爱国人士,打从心底的敬佩。
在日常相处中,杨钦典并不会像其他同事一样打骂犯人,有时候还会做起和事佬,劝劝同事消消气。
宋绮云等革命烈士,逐渐看出杨钦典和他人的不同,了解到他的出身后,发现他就是个误入歧途的老实人。
当兵只为了吃口饱饭,多年来尽忠职守,并未做过什么恶事。
革命战士逐渐起了同化他的心思,在日常的相处中,抓住机会就向杨钦典宣扬革命精神,分析当今局势,劝导杨钦典回头是岸。
杨钦典并非愚昧不明事理之人,在先进思想的感染下,他的心逐渐向这些囚犯靠拢,开始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开始偷偷帮这些革命战士传递信件,在好不容易的放风时间里,尽可能地延长时间。
杨钦典也格外关照小萝卜头,经常会拿些吃的偷偷给小萝卜头,改善他的伙食。
所以,在得到上级命令要处死这些人时,杨钦典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
杨钦典在和这些人的朝夕相处中,早知道他们都是好人,十分不忍心下手。
但是迫于顶头上司杨振兴的压力,不得不听命行事。
当看到小萝卜头也赫然在列时,杨钦典内心十分痛苦,这还是个8岁的孩子啊。
杨钦典不忍心用利刃面对无辜的孩子,只得用双手掐住小萝卜头的脖子,希望他能不那么痛苦。
小萝卜头被掐得喘不过气,开始呜咽着呻吟,杨钦典听了又松开了双手,他实在是做不到。
而此时,旁边的上级杨振兴杀红了眼,看到小萝卜头还在喘气,便将利刃插入小萝卜头的身体,小萝卜头最终还是在痛苦中死去。
杨钦典不是没有见过杀人的场面,但是这天地上到处流淌的鲜血,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从此,杨钦典的梦中总会出现这一幕,他一辈子都忘不掉这些发生在眼前的罪恶。
等到新中国成立,各方的国民党都溃不成军,眼看着重庆也要被我军解放。
重庆监狱里还有19位革命战士未被处决。
带头的革命战士罗广斌,也早已有了预感,他开始不停劝说良心尚存的杨钦典。
“国民党气数已尽,不要再为这些人卖命了,不如尽早归顺我党,还能谋求一线生机。”
杨钦典看着外面的局势,知道等到解放后自己恐怕难得善终,他也开始动摇了。
在解放来临前,这19人一定会被处死,自己要不要放了这19人将功补过。
罗广斌仿佛看出了杨钦典的犹豫,他向杨钦典承诺,只要自己能活着出去,来日一定为会杨钦典作证,证明他曾帮助我党革命战士,一定可以保住他的性命。
杨钦典得到了此承诺,权衡利弊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趁某天深夜,牢房里的兵力都被调至其他地方时,悄悄喊醒了睡着的19位革命战士。
杨钦典带领19人来到一处,说从这个地方一直跑,跑过一片树林,就能走上大路,他只能帮他们到这个地方了。
19人革命战士对杨钦典匆匆谢过,便赶紧向前跑去,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中。
杨钦典看着他们离去的身影,才后知后觉自己拯救了19条生命,这也能使他的良心少受谴责了。
等到重庆解放的第二天,杨钦典在罗广斌的陪伴下,来到重庆公安局自首。
在罗广斌的证言下,公安局了解到杨钦典虽未国民党余孽,但是良心未泯。
在关键时期能够迷途知返,能帮助我党战士逃生,虽然曾有过罪孽,但19条性命应当可以抵过。
我党面对革命有帮助的人,从来都是善待,表示不再追究杨钦典从前的事,还可以为其安排一份公安局的工作。
杨钦典对于保住性命已十分感谢,他自觉不配胜任此工作,现在只想回到家乡过普通生活。
杨钦典回到家乡后,过上了普通的农民生活,后期他得知曾经的上级杨振兴,因为残害革命战士被枪毙的消息,他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本以为会安然度过剩余的日子,没想到在后来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杨钦典被抓捕入狱。
杨钦典在狱中积极改造,直到16年后才被改判无罪,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2002年,杨钦典看到登门的“小萝卜头”二哥宋振华,不禁感到害怕。
在了解到宋振华的来意后,他松了口气,与其诉说了很多“小萝卜头”在狱中的事。
这次宋振华的拜访,也给了杨钦典启发,他知道不该一直对这些事避而不谈。
在随后的岁月中,高龄的他曾多次前往重庆先烈纪念馆,缅怀先烈。
他当作将革命先烈的事迹都说了出来,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杨钦典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曾因身不由己犯下错误,但幸好他能及时回头,拯救多名战士免于丧命。
而“小萝卜头”宋振中,小小年纪生活在狱中,也不忘革命精神,跟随父母一直走到革命的道路上。
为了纪念这位年龄最小的革命战士,上海的某座公园中,也建造了一座“小萝卜头”的雕像,供后世永远纪念革命精神。
和小萝卜头比童年推荐文章4:革命伴侣共谱赞歌:宋绮云 徐林侠
新华社南京5月23日电(记者邱冰清)江苏徐州邳州市八路镇岠山脚下,小萝卜头纪念馆里,共和国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和他的父母宋绮云、徐林侠,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纪念馆里“团聚”了。
宋绮云,1904年出生于江苏邳县(今邳州市)八路镇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邳县,宋绮云首先响应,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1920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26年10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林侠,1904年出生于江苏邳县邳城镇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考取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宋绮云受党指派返回邳县,先后任中共邳县特别支部组织干事、中共邳县县委委员和书记。同年,徐林侠也回到邳县任中共邳县县委委员兼妇女会会长。1928年10月,徐林侠与宋绮云结为革命伴侣。
1929年,宋绮云赴东海县组建县委,并担任书记,同年秋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文学系作旁听生。1929年12月,宋绮云到河南南阳的杨虎城部队,担任《宛南日》总编辑。
1931年夏,宋绮云被任命为第十七路军的机关《西北文化日》副社长兼总编辑。1935年10月,按党中央指示建立了中共西北特别支部,主要任务是做杨虎城将军和第十七路军的工作,宋绮云任特支委员。
西安事变前夕,宋绮云参加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徐林侠筹备妇女救国会,并协助宋绮云开展革命活动。事变发生后,宋绮云利用《西北文化日》,全面介绍事变的起因、经过,积极评价事变的实质和意义,广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后,宋绮云处境极为危险。他在赴延安学习后,回到西安坚持工作。1938年初,宋绮云被党派往国共合作的河北省临时政府,任政治处副处长兼组织科长,负责与八路军总部的联络工作。1939年11月,党组织派宋绮云到晋西南中条山孙蔚如第四集团军总部任少将参议,兼总部干训班副教育长、政治教官。他利用合法身份继续从事统战工作,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巨而又特殊的斗争。
1941年底,宋绮云、徐林侠及他们8个月大的幼子宋振中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逮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白公馆”监狱、渣滓洞和贵州息烽集中营。狱中八年,他们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和种种折磨,但他们从未屈服,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我决不能弯下腰,只有怕死才求饶;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清白上九霄”。
1949年9月6日,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未满9岁的幼子“小萝卜头”,与杨虎城将军父子一起,在重庆松林坡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残忍杀害。
为了纪念他们,2003年当地政府在宋绮云的出生地八路镇动工筹建小萝卜头纪念馆,展示其一家三口一生的故事,2005年纪念馆建成开放。邳州当地的中学经常组织学生来此参观,先后组织开展“和小萝卜头比童年”“少先队入队宣誓”等活动。
“邳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与邳州有关联的英烈除了小萝卜头一家,还有王杰、李超时等等。每逢清明节等,很多人会到这些纪念场所缅怀英烈。”小萝卜头纪念馆负责人李平年表示,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完)
和小萝卜头比童年推荐文章5:青春红岩路,如何走好下一步?
红岩的红里,永远有青春这份底色。
9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重庆市委网信办、重庆市教委、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红岩文化中心、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青春红岩”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重庆1949大剧院启动。接下来,活动还将通过大思政课、主题采访、网络精品展演等方式,展现红岩的青春面貌。
一种精神,必将影响一代人。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立足重庆,面向青年,继续开凿红岩精神的涌泉?
2024年5月1日,位于沙坪坝区的重庆1949大剧院,近1500名观众观看《重庆·1949》红色舞台剧。孙凯芳 摄/视觉重庆
1985年10月,邓颖超在红岩村写下“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许多人不知道,邓颖超还写下了“重返红岩”四个字。这是她作为一个红岩故人的思考。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便不难发现,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红岩的一系列精神伟力仍旧蓬勃,依然滋养着一代代青年。
做好思政育人这篇大文章,红岩精神的火种才得以代代传承。
活动启动仪式上,重庆大中小学的学生们齐聚一堂,上了特别的“开学第一课”。课上,学生们站在不同的年龄视角求解红岩精神,红岩精神也在一次次提问中变得更加可感可亲。
在重庆,这样的“红岩味”正越来越浓。截至2022年7月,重庆市87%的大中小学幼儿园已将红岩精神传承纳入教育教学计划,89%的学校图书馆配有红岩系列图书,70%的学校在校史陈列馆中再现了红岩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
经由思政课的“小课堂”,青年与红岩先辈隔空对话、“同此凉热”。
历史是最鲜活的教科书。毗邻白公馆、渣滓洞和歌乐山烈士陵园的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里,“小萝卜头”的故事有了新讲法。该校打造了小萝卜头红岩思政育人品牌,不仅引导学生走进红岩历史,让学生有感而发,更开展“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等活动,激励少年儿童有感而为。
青年人讲青年人的故事,自然“声”入人心。拿此次活动开幕时演出的舞台剧《重庆·1949》为例,有媒体调查发现,其演员的平均年龄不过21岁。该剧从2021年起至今,已累计公演超2000场,“00后”“90后”占观众的一半以上,70%的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不断刷新着红岩“青春度”。
透过重庆社会的“大课堂”,红岩与青年同步成长,让青春更有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而立足红岩精神,打造大思政课,要追求的“教育闭环”不仅在课堂上,也在广袤的社会中。
眼下,重庆正在打造《行走·红岩》系列思政实践课,推出“红色三岩”“行走红岩”等6大门类研学课程和13条研学线路,把红色教育基地变成实践育人的“大课堂”,把陈列展品变成铸魂育人的“活教材”,引领学生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传承红岩精神。
在今天的重庆,红岩绝不只是一本可供翻阅的小说,一个旅行途中的地名,它更是一个无形的精神坐标。无数青年经此出发,拔节孕穗、向上生长。
高新区科学城康居西城小学校,“小萝卜头”小记者们正在校园内进行采访。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看到,尽管红岩主题展馆人来人往,红岩系列文艺作品常有上新,但红岩精神的传导依然存在既有“舒适圈”,怎样让红岩精神链接更多青年,又该如何在新时代探究青春红岩“是什么”?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重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红岩文化史料研究中心厉华工作室负责人厉华看来,对红岩的历史教育需要守正,需要规范性,但红岩文化却是与时代同频,富有成长性的。传播红岩文化,关键在创新表达空间,汇聚官方、民间,甚至是境外的更多“好声音”。
青春红岩,是千万台“独角戏”构成的“群像剧”,历史中如此,如今更是如此。
穿过历史,一封封红岩家书皆着笔“青春”:“莫要悲伤,有泪莫轻弹。你还年轻,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王朴在狱中如是写。“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的诗依然震撼人心。时下,类似的文物馆藏正被不断转换成数字资源,让红岩先辈们的厚望更好触达当下青年。
而在与活动启幕同步发布的MV《有我·正青春》里,红领巾、军装绿、消防蓝、川剧彩……来自重庆各行各业各领域的青年异口同声唱响红岩精神。身份多元、背景多样的青年,因为同样的认同走到一起,红岩精神的传承变得更具载体。
突破话语的围墙,面向国际青年讲中国故事,红岩同样是一张动人名片。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便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领导下,以“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外交工作方针,广泛开展了国际统一战线活动。一定程度上说,红岩是中国外事工作不可或缺的摇篮。
在眼下的国际传播中,红岩也是开放重庆的鲜活侧影。去年,萨尔瓦多驻华大使阿尔多·阿尔瓦雷斯率团来渝访问,红岩景区被他选为重庆行的第一站。他说,归国后,一定把红岩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类似的小窗口越来越多,构成了重庆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上半年,从重庆口岸入境的外国人达8万余人次,同比上升3.6倍。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也开始走进红色景区,了解红岩故事。让红岩文化走进更多国际友人的“朋友圈”,重庆与重庆青年有这样的自信。
红岩如何常读常新?把红岩精神渗透进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将会激励青年迈出新一步,走好每一步,续写更多新时代的青春故事。
胸怀红岩精神,青年“怎么办”的答案,正在巴渝大地上被持续写就。本次活动中,央媒、市媒、区媒、商媒、自媒“五媒联动”道团将深入沙坪坝区等9个区县23个点位,挖掘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真实自有千钧力,青春红岩的好故事不需要粉饰。
村民觉得她没“长醒”,父亲觉得她读了大学回家“丢人”,面对央视记者的镜头,潼南区严寨村90后党支部书记欧敏几度落泪,但她说,农村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而在45公里之外的潼南区双江镇,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张升平整地、种苗、修排水沟、杀虫,为了带动农户种花椒增收,他把汗水洒在乡村大地里……
时下,重庆正着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城市更新等领域,以红岩精神作为引导变革的内驱动力。更多有泪有汗、有血有肉的新时代红岩故事,将持续涌现。
红岩是青春的旗帜,走好青春红岩路,要凝聚团结有为的青年力量。
红岩精神是重庆城市精神的核心,而今日重庆,也为青年提供了践行红岩精神的广阔舞台。
在政策上,重庆发布了《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2024—2027年)》,替青年要岗位、谋机会,为青年来渝打通障碍;在文化上,沙坪坝区作为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也入选了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青和力”拉满,也促进了红岩精神的赓续传承。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任潘洵认为,一系列针对青年人的规划,是对红岩精神的时代化阐释、组织化融入,这将帮助红岩精神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唤醒更多青年。
风物长宜放眼量,青春的红岩故事还在持续写就,红岩也将有更多青春的面孔。今天,我们将红岩看作是青春的形容词;明天,青春也将继续赓续着红岩的光辉,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重庆瞭望 伏一晨)
:新重庆-重庆日
和小萝卜头比童年推荐搜索词:
1.和小萝卜头比童年作文
2.和小萝卜头比童年三等奖
3.小萝卜头比童年作文展亚鹏150字
本文标题: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