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推荐文章1:“好学近乎知”的丰富内涵

  “好学近乎知”出自《中庸》,在《孔子家语》中写作“好学近于智”,突出了好学的重要性。《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也曾感慨:“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纵观历史,凡是学有成就的智者圣贤都非他人所强迫,而是依靠自主自愿的好学精神。


  学以修身力行


  在孔门弟子中,曾子为人树立了一个“好学近乎知”的榜样。孔子称曾子生性鲁钝,但因其好学终成儒门“宗圣”。在《曾子》中,记载了曾子好学的心得:“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君子能够责备自己的过恶,寻求自己的过失,对自己还不会做或做得不完美的地方要加强,勉励自己做得尽善尽美,并克除自己的私欲,凡事都要依照义的标准来进行。这些都做到了,才称得上是学。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唯义所在。”君子要珍惜时日来学习。古代好学之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甚至“头悬梁,锥刺股”,具有这样发奋读书的精神,才能够学有所成。此外,还要及时地把所学的付诸行动,在生活中去落实。难做的不回避,容易的也不盲从,只考虑其是否符合道义。“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白天攻治学业,到晚上就自我反省检查,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直坚持到老死,才可谓坚守学业。


  曾子还提出,君子之学必须把握好五个方面:“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君子学了之后,担心自己学得不够广博;学得广博之后,还担心不能时时温习;经常温习了,还担心并不真正知晓其中的义理;已经知晓其中的义理了,又担忧不能付诸行动;既能在生活中实行,又担心在行动上做不到谦让。由此可见,曾子好学的标准相当高,要求人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而且还要有助于养成自己谦让的品行。


  在《颜氏家训》中,有一段关于读书、求学目的的论述,值得现代知识分子警醒:“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陵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这段话提醒人不能把“学儒”变成“搞儒学”,知与行不合一。其意是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十几卷书后,便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敌一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这样求学,其实对自己并无益处,还不如不学。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利益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于社会。就如孔子到处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仁爱学说,目的并非为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说,能够为国君所用,造福于社会、利益人群。现在求学之人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增长自己的才干,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力行,才是秋天的果实。可见,真正的学问是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经典落实在生活之中,使自己的德行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能力有所提升,最基本的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把人伦关系处理好。


  学之弗能弗措


  《中庸》对好学的特征与结果进行了阐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平时有不学的时候。虽然有不学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要勉励自己,一有空闲的时候就要学,而且必须要学得成功,所以说“学之弗能弗措也”。同样,人提问问题、思考研究、辨别事理、身体力行都要做到彻底。虽然人的能力、智慧、聪明不等,但只要肯学、好学都能有成就,所以不要自暴自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孔子就是一位“学之弗能弗措也”的榜样。《史记》记载,孔子去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然没有学习新的曲子。师襄子说:你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但是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又学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孔子还是说:我还不了解曲子的。又学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曲子的是谁了。那个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出这样的音乐曲子?师襄子听了之后,赶紧起身再拜说:我的老师也认为这首曲子的确是《文王操》!


  从孔子学音乐就可以看到,好学就要做到“学之弗能弗措也”,绝不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就放弃。


  学习志在圣贤


  读书志在圣贤,是古人求学的目标。因此,学不仅是学知识、学技能,重在学圣贤教诲。《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儒家看来,智慧明德是人本性本有,从未丢失,只是暂时被外物蒙蔽了而已,正是通过好学,可以去除外在的蒙蔽而开启自性明德,接近本自具足的智慧。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子附近一定有忠信之人,但是他们都没有夫子好学,所以孔子能成为圣人。可见,孔子正是因好学而成就圣人。


  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这样的人比较少,普通人都需要学,就连孔子也承认,他是学而知之者。《论语》中记载,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一生好学,且自认为和普通人不同之处,就是比别人好学。他好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好古敏以求之”中的“古”,是指经典中所记载的古圣先王的教诲,所以孔子所学所好都是圣贤之道。孔子自称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没有认为自己有发明创作,自己所学习的都是古圣先贤的道理。现在人也很好学,知识面很广博,但如果所学的知识未必是经过历史检验而沉淀出来的智慧,又缺少道德的指引,就容易被误导。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圣贤经典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新书》中记载,“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可以把他比作是太阳;一个人静思独居的时候,则如火光。如果舍弃了学习圣贤之道,而一个人冥思苦想,就像舍弃了门外太阳的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微弱的烛光。烛光可以让人有小小的见识,能够见到周围小的范围,但是开启不了人的大智慧。所以明智的君王、君子,都崇尚学习圣贤之道,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


  可见,好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所学内容有所拣择,否则南辕北辙,越学反而离道越远。中国传统圣贤经典都秉持“文以载道”的原则,尤其值得求道的君子学习。人通过学习能够变化气质,成就圣贤品格,这就是《弟子规》中所说的“圣与贤,可驯致”。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推荐文章2:西安理工大学校长李孝廉:以学为翼,与西理工齐飞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李孝廉(学校供图)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 日前,西安理工大学举行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校长李孝廉在发言中寄语全体新生:我衷心希望,你们能用真才实学去创造、去延续西理工明天的辉煌,努力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用你们的奋发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我也希望,数年以后,你们会赞叹曾经在西理工奋斗的自己!


  李孝廉在题为《以学为翼,与西理工齐飞!》的讲话内容节选如下——


  在今年的新同学里,“00后”成为主力军,你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21世纪的西理工新一代!你们是西理工最新鲜的血液,最年轻的新主人,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西理工必将因你们的青春奋斗而更加美丽,西理工的新辉煌必将由你们来创造!


  同学们,今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举行了推进“双一流”建设暨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与祖国同行70年的奋斗历程昭示我们: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青年人才关乎国家命运。此刻,作为校长,我想告诉同学们:西理工将坚守“为人民办教育,为国家育英才”的初心,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为你们更好地成长成才提供尽可能完善的保障,让同学们在西理工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


  ——在西理工,有值得你们体悟的光荣历史,有值得你们传承的精神品质。回顾历史,学校筚路蓝缕,办学足迹历经北京、汉中、杨凌、西安多地。在迁移与分合之中,曾有过北京机械学院西迁汉中、秦巴山区艰苦办学的难忘时光,曾有过陕西工业大学实干国、教授扎根工地的激情岁月。一代代西理工人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书写了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华彩篇章,逐步积淀和凝结了“祖国、荣誉、责任”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淬炼了“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育人理念。这些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是西安理工大学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西理工人代代相传、战胜困难的精神法宝。70年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培养了二十万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政界精英、学界大家、商界翘楚,更有扎根于祖国各地,扎根于各行各业的万千校友,他们用奋斗与奉献彰显了西理工人的光辉形象。


  ——在西理工,有值得你们信赖的教研实力,有值得你们追随的优秀教师。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助推一流本科教育,13个专业顺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7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排名榜,其中B类以上11个;工程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14个,列全国81位;水利工程学科获批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建设学科。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现代化综合性图书馆将是你们实习实训、读书自习的理想之地;以23位特聘院士为代表的近百位国家级、省级人才团队和700余名教授、副教授,1600余名专任教师将为你们传道授业解惑。


  ——在西理工,有值得你们骄傲的发展成就,有值得你们期待的光明前景。学校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经济管理、理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近几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稳步提升。展望未来,学校确立了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将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我们期待各位同学也能为此不懈努力。


  大学之大,在大师之大;大学之学,应在青年好学、笃学、勤学、博学,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修于学。如果说,成长成才是同学们进入大学的第一等事;那么,回归学习本分就是同学们进入大学最根本的事。


  同学们,大学绝非安逸休憩的地方,而是梦想起航的港湾。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要把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要对同学们“严起来,难起来”,也要求同学们“实起来,忙起来”。进入西理工将是你们刻苦人生的开始,你们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应该花在课堂上,花在图书馆里,花在实验室里,花在自习室里,花在告厅里,我们也要在操场上经常看到你们艰苦训练的身影。既然你们凭借自身的优秀步入了西理工,就应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以学为翼,与西理工齐飞,书写人生新历程的精彩,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


  “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同学们,我今天讲话的目的不过“劝学”二字。结合我的学习感悟,我将大学学习应持的态度与方法总结为十六个字:立志笃学、相济博学、学用相长、以学进德,在此分享给新同学们。


  一是立志笃学。“百学须先立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志向是我们在大学里对于理想实现的真正决心,只有立定了志向,确定了奋斗目标,内心的力量和头脑的智慧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也才能真正做到专心好学、心无旁骛。否则,大学生活就会陷入迷茫、徘徊不前,最终一事无成。请同学们谨记,成功的人生从来不会降临到那些没有立志的人头上。


  二是相济博学。在大学求学的道路上,一个人或许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很远。大学里的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因此,同学们要以“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态度,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在学习上相互激励,在生活中相互帮助。同学们更要向老师们学习,向老师学知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勤学善问,还要向老师学做人,让老师的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相济博学不仅是一个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与人相处、收获师情友谊的过程。


  三是学用相长。“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和用是大学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不可偏废。我校的绝大多数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校也为同学们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衷心希望同学们在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中,真正找到兴趣与快乐,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在学习和实践中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四是以学进德。“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陷入骄傲自满、争名逐利、好高骛远、放纵不羁,就必然会损害到自身的发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学习应是以学进德,通过学习开启智慧、励志明理、涵养气质,铸就做人做事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做到明辨慎思、知行统一,真正地成长成才。


  同学们,大学深造的机会来之不易,美好的青春更应倍加珍惜,并不是每一代人都有今天这样美好的际遇,你们生逢其时,也任重道远。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是你们这一代青年学子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我衷心希望,你们能用真才实学去创造、去延续西理工明天的辉煌,努力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用你们的奋发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我也希望,数年以后,你们会赞叹曾经在西理工奋斗的自己!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推荐文章3:“好学近乎知”的丰富内涵

  “好学近乎知”出自《中庸》,在《孔子家语》中写作“好学近于智”,突出了好学的重要性。《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也曾感慨:“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纵观历史,凡是学有成就的智者圣贤都非他人所强迫,而是依靠自主自愿的好学精神。


  学以修身力行


  在孔门弟子中,曾子为人树立了一个“好学近乎知”的榜样。孔子称曾子生性鲁钝,但因其好学终成儒门“宗圣”。在《曾子》中,记载了曾子好学的心得:“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君子能够责备自己的过恶,寻求自己的过失,对自己还不会做或做得不完美的地方要加强,勉励自己做得尽善尽美,并克除自己的私欲,凡事都要依照义的标准来进行。这些都做到了,才称得上是学。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唯义所在。”君子要珍惜时日来学习。古代好学之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甚至“头悬梁,锥刺股”,具有这样发奋读书的精神,才能够学有所成。此外,还要及时地把所学的付诸行动,在生活中去落实。难做的不回避,容易的也不盲从,只考虑其是否符合道义。“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白天攻治学业,到晚上就自我反省检查,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直坚持到老死,才可谓坚守学业。


  曾子还提出,君子之学必须把握好五个方面:“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君子学了之后,担心自己学得不够广博;学得广博之后,还担心不能时时温习;经常温习了,还担心并不真正知晓其中的义理;已经知晓其中的义理了,又担忧不能付诸行动;既能在生活中实行,又担心在行动上做不到谦让。由此可见,曾子好学的标准相当高,要求人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而且还要有助于养成自己谦让的品行。


  在《颜氏家训》中,有一段关于读书、求学目的的论述,值得现代知识分子警醒:“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陵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这段话提醒人不能把“学儒”变成“搞儒学”,知与行不合一。其意是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十几卷书后,便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敌一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这样求学,其实对自己并无益处,还不如不学。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利益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于社会。就如孔子到处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仁爱学说,目的并非为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说,能够为国君所用,造福于社会、利益人群。现在求学之人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增长自己的才干,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力行,才是秋天的果实。可见,真正的学问是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经典落实在生活之中,使自己的德行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能力有所提升,最基本的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把人伦关系处理好。


  学之弗能弗措


  《中庸》对好学的特征与结果进行了阐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平时有不学的时候。虽然有不学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要勉励自己,一有空闲的时候就要学,而且必须要学得成功,所以说“学之弗能弗措也”。同样,人提问问题、思考研究、辨别事理、身体力行都要做到彻底。虽然人的能力、智慧、聪明不等,但只要肯学、好学都能有成就,所以不要自暴自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孔子就是一位“学之弗能弗措也”的榜样。《史记》记载,孔子去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然没有学习新的曲子。师襄子说:你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但是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又学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孔子还是说:我还不了解曲子的。又学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曲子的是谁了。那个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出这样的音乐曲子?师襄子听了之后,赶紧起身再拜说:我的老师也认为这首曲子的确是《文王操》!


  从孔子学音乐就可以看到,好学就要做到“学之弗能弗措也”,绝不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就放弃。


  学习志在圣贤


  读书志在圣贤,是古人求学的目标。因此,学不仅是学知识、学技能,重在学圣贤教诲。《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儒家看来,智慧明德是人本性本有,从未丢失,只是暂时被外物蒙蔽了而已,正是通过好学,可以去除外在的蒙蔽而开启自性明德,接近本自具足的智慧。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子附近一定有忠信之人,但是他们都没有夫子好学,所以孔子能成为圣人。可见,孔子正是因好学而成就圣人。


  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这样的人比较少,普通人都需要学,就连孔子也承认,他是学而知之者。《论语》中记载,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一生好学,且自认为和普通人不同之处,就是比别人好学。他好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好古敏以求之”中的“古”,是指经典中所记载的古圣先王的教诲,所以孔子所学所好都是圣贤之道。孔子自称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没有认为自己有发明创作,自己所学习的都是古圣先贤的道理。现在人也很好学,知识面很广博,但如果所学的知识未必是经过历史检验而沉淀出来的智慧,又缺少道德的指引,就容易被误导。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圣贤经典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新书》中记载,“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可以把他比作是太阳;一个人静思独居的时候,则如火光。如果舍弃了学习圣贤之道,而一个人冥思苦想,就像舍弃了门外太阳的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微弱的烛光。烛光可以让人有小小的见识,能够见到周围小的范围,但是开启不了人的大智慧。所以明智的君王、君子,都崇尚学习圣贤之道,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


  可见,好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所学内容有所拣择,否则南辕北辙,越学反而离道越远。中国传统圣贤经典都秉持“文以载道”的原则,尤其值得求道的君子学习。人通过学习能够变化气质,成就圣贤品格,这就是《弟子规》中所说的“圣与贤,可驯致”。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推荐文章4: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推荐文章5:用学到的东西损害自己不如不学——读“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有感

  今天读《颜氏家训》,结合最近发生的各种网暴,不禁有感而发。先把这段文字分享一下。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最近网上真的是非常热闹,这边关于磕头拜年的争论还没停止,那边又开始拿山东的酒桌文化开刀。我们遵守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大有分崩离析之感。最可笑的是提出磕头拜年是糟粕的据说是原来的一个杂志主编,提出酒桌文化是糟粕的竟然还是某知名大学的“叫兽”。


  那个拜年磕头的咱就不说了,这个痛斥酒桌文化的人的主要痛击点是山东酒桌上的座次问题,什么主宾、主陪、副陪、二宾、三宾......吃一顿饭下来他还没有搞清怎么个座次,由此推断这是糟粕,因为他搞不明白不就吃个饭吗?干嘛搞得这么复杂?


  我们国家一直都推崇“读书明志”“读书明理”,上面这两位不可谓读的书不多吧?但是他们连自己老祖宗传下里的东西都不懂,读这么书干什么呢?


  如果你读了这么多书,还是“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以致于已经达到“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在我看来真的是“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推荐搜索词:

  

  1.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文言文翻译

  

  2.以学自损不如无学翻译及原文

  

  3.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拼音版

  

本文标题:以学自损不如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