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不中是什么意思
中不中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河南,中不中!
小时候对河南的印象是:水、旱、蝗、汤,河南四荒;现在对河南的印象是信阳毛尖、烩面、胡辣汤,还有“中”,“弄啥嘞”……
悬在头顶的母亲河
河南骗子、安徽乞丐、苏北苦力、山东强盗,这是现代最流行的地域黑。
天下之中,河南是中国的胎记,是中华文明扩张的孵化器!
江南出风流才子,河南出的则是王侯将相!
八大古都中,河南就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四个!
黄帝故里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对河南人而言,黄河既是母亲河,也是头顶的一盘水,整个中原治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一旦分裂式微,环境上的压力就会呼唤大一统的再现。所以四大古老文明中唯独中华文明能够一次次浴火重生,绵延至今!
磨难与沧桑是刻在河南人生命里的底色。
山东人闯关东、闽粤人下南洋、山西人走西口,而河南人则是长达千年的一次次逃荒,逃向四面八方。截止到去年年底,河南有1400多万人流向全国各地!
大饥荒
河洛大地的文明史烙印在黄河摆动的轨迹上,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悲大喜、大雅大俗,河南就是中国的缩影!
高铁枢纽,天空之心、国家中心城市,以郑州为核心的都市圈,正在成为北方第二极拉动中部崛起!
中不中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河南人嘴边不离“中”,背后所蕴含的是......
『本文:时中』
简介:时中,从事政法、纪检工作多年,为破解"不想腐"这一难题,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从而走上了自律修心之路。通过实修体悟到中华文化不愧为人类之"绝学"。
上期我们聊到
为什么河南人有事偏偏非说:“中不中”;
河南人都说中,目的何在;
为什么河南人时时、事事都说“中”字......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河南人嘴边不离“中”
背后所蕴含的华夏民族的文化信仰
“中”是华夏民族的文化信仰。华夏民族是个有智慧的民族,有智慧不是拥有多少知识,也不是固守一些什么方法,谙熟多少潜规则,而是化解情绪感受后在心底升起的良知良能,也即“中”正、万物一体的智慧状态。
伏羲丨图源网络
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易经》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建立了“中”是天地万物运行生息的至极之理,华夏民族的道统便流传下来。
据《尚书》记载,尧传位给舜时,将“允执厥中”传授给舜;舜传位给禹时,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传授给了禹。据清华简《保训》记载,商汤的祖先上甲微将在河伯族学习的“中”道,传贻子孙,至于成汤;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得“中”道,临终时又将念兹在兹的“中”传授给了周武王。据何尊铭文记载,周成王又将周武王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传给宗亲。又到孔子、曾子、子思,传至孟子,后经秦始皇焚书坑儒,真正的道统已经失传。
王阳明丨图源网络
除了《大学》、《中庸》等传世文献简单的正心修身文字记载外,中华十六字心法在心体上的实操功夫已经失传,古代经典里经圣贤体悟出的智慧在传承中,成了词章之学、成了科举考试的王官之学,随又经朱熹对等经典的注解,但注解的支离破碎,已失去了精髓。有幸王阳明龙场悟道、体悟到《大学》、《中庸》的精髓,又才是中华心法的实操功夫彰显于世人。可以这样说,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骨血。
《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也就是说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这个“中”的至极之理其实始终存在于我们心中,但绝不是说要我们始终保持一种没有喜怒哀乐的心灵状态,并以此作为“中”的践行落实。“中”只是天地万物运行生息的根本准则和价值源泉,“和”才是我们向内达道的终极追求,也就是说在每次喜怒哀乐情绪升发时不向外投射、怪罪,向内观照化解情绪,使当时的心达到中“和”的状态,以此来逐渐恢复达到心体的“中”正。当人的心体恢复中正中和,就有了和万事万物打交道的智慧,其行为才能不偏不倚,符合天理、天道。
图源网络
不管在心灵层次还是在行为层次,中正、中和都是我们心向往之的追求,“中”就是我们的文化信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信仰,“共和”就是我们国家在文化信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的文明结构。
文化信仰在社会行为层面传承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天道祖先信仰,因为我们的祖先都是证悟到“中”这个天道的圣人。
民间传统供奉灶王爷丨图源网络
在中原地区的民俗中,过年过节供奉老天爷、地王爷、灶王爷(相传管人口的),供奉祖先。在传统结婚仪式拜天地等等风俗都体现了我们祖传的信仰,当然我国在民间也存在很多功利性的非传统信仰。
我们的文化信仰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心学圣教文化。从尧舜禹、孔子、孟子、一直到朱熹、王阳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就是“不离百姓日用而成圣成贤”的身心之学,通过“内在超越”七情六欲,恢复心体到“中”正状态的价值取向,塑造了中国文化内求的基本性格。也成就了几千年来无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点,“自天子一直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而奠定了心学圣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
圣人就是时时、事事、处处在心上通过致中和或者叫致良知、或者叫格物从而达到至善、万物一体合于天道的状态。圣人往往不向外追求事功只求心体中正合乎于天道,事功有时只是圣人修心的副产品。我们大多时候读不懂经典的原因,是我们习惯了外求之理,没有从心体上去体悟,因此,准于人心、合于天地、依于公平正义成为心学圣教文化的特点。
竹丨图源网络
正心修身致中和的实操功夫是心学圣教文化的真骨血,离开了功夫,一切学问白费。不管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追求灵魂卓越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老百姓更关心的还是“食、色”与物质上的成功,这种精英圣贤文化和凡俗文化必然存在巨大的断裂和落差,想让一个向外追求物欲的人回归到向内求摆脱欲望,实在是很难的大学问,因此,究竟的修心实操功夫是唯一的路径。
拿中庸的境界来阐述实操功夫的作用。从行的角度来说,没有掌握传统文化中庸智慧的人做事一般不是过就是不及,总之做不好事;学习了经典中有关中庸智慧的人,做事会接近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但很难真正达到。从原因的角度,或者从心的角度来说,必须是内心清净、有一体仁爱之心、不自私的人才能做到。也就是说不在心上下功夫,只在头脑里打转转,永远得不到真正的中庸智慧,只有在做事时在心上下致中和的实操功夫,化解情绪感受“即私欲”恢复心的中和态,所谓道心智慧升起,这时候做事才能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经典中的智慧规范我们的行为,必须时刻观照内心不向外怪罪、投射,化解情绪感受,去除心上私欲杂念使心体归于中和,时时、事事践行“中”正的文化信仰,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觉醒,拿回心灵的力量,方能从物欲的外求中解脱出来。
图源网络
再拿人性的价值问题来说明实操功夫的重要性。世界上有很多并不幸福的成功人士,也有很多物质条件一般但自己很幸福的人。也有些人绝顶的聪明、懂得很多技术和规则,但遭到意想不到的灾祸。出现以上这些异常,问题出在这些人内心生命情感的毛病没有解决,在于我们的生命情感与天理、天道不一致,并不取决于头脑知道多少道理。
因此只有在情绪感受下致中和或者致良知的实操功夫,生命情感才能中正中和,没有私欲带来的杂质,使我们的心性更加纯净,这样才能过好完美的一生。
可见以上心学致中和的实操功夫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图源网络
当下的中国恢复文化信仰、安顿国人的精神家园已经刻不容缓!安顿精神家园实质是一个人的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是一个人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事的出发点,是一个人遇到所有困难和考验时仍能安心的家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已得到了充分提高,满足了人民群众生存需求,人民的生存矛盾逐渐向内心欲望与良知的矛盾转化,公与私的斗争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时代问题。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决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势在铲除“山中贼”对党和国家的腐蚀,解决历史周期律的难题,使国运健康持久。
在个人层面,我们在奋斗追求物质层面幸福的同时,也必须内求,进行灵魂深处"闹革命",铲除我们的“心中贼”,净化灵魂、提升心性、安顿身心。
图源网络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物质条件几何速度的发生变化,金钱、权利地位、外人的眼光成了我们极度扭曲的价值观,心为物役、欲望汹汹,精神家园空虚,文化信仰缺失,从而党员干部解决“不想腐”成为难题,社会层面暴戾事件目不忍睹,焦躁、抑郁、惊恐等心理疾病司空见惯等等。人是有灵魂的动物,我们会拿食物来喂养我们的肉体,拿声色喂养我们的感官,拿金钱和权利来喂养我们的欲望,可我们的灵魂没有得到照顾、缺乏精神家园、生命情感脱离“中”正状态太远了。
造成这些难题不仅仅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因,更重要是我们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速度没有达到适配。从十九世纪初至今,我们的“绝学”心学圣教文化成为了隐文化,科学物教文化成为了社会主流文化,这一点不可不明示。
科学物教文化能解决物质层面人的生存需要问题,会推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但解决不了国人的文化信仰即心灵归属和精神家园的安顿问题。以我为主为我所有的文化观念执行中出来问题,包容外来文化同时疏远了我们的主流文化。如果一个民族自行割断了延续几千年的文化命脉,又长期在外来文化中解决不了精神家园安顿的问题,同时又失去了灵魂生活和终极关怀,那么这样的民族是不会有软实力的,也不可能真正强大。
图源网络
2023年4月26日,一则新闻“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到2025年,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终于横空出世,真是一场伟大的“及时雨”!
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找到文化的源头活水,对恢复我们的文化信仰,重塑价值观,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起到真正推动作用,使我们真正从把金钱、权利、外人眼光等外求的价值观中摆脱出来,向内走向心灵的觉醒。
中华文化不只是廊庙之美、器物之精雕细琢、从坟墓里挖出来的东西,那虽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那是最粗浅的一部分。最给我们民族特质有关是心学,心学中最精粹的是修心的究竟实操功夫,在起心动念上下克己的实操功夫才是文化的源头活水,否则我们古代先贤留下的智慧只能在头脑里打转,很难真正的做到,物质再丰富也感觉不到真正的幸福。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图源网络
在心体上体悟明白河南人嘴边的“中”,不用行走河南,就能读懂中国,更能明白我们老家河南的滋味,因为中国的“中”是我们华夏子孙心底的信仰。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是看是否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国家最持久、最根本的东西,文化强大才是国家真正的强大。
现在国内搞考古文明发现、古迹寺院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这些确实必要,但我们更需要越过千百年的历史流变,回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传承古人的智慧活水,并加以体悟传承。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丨图源网络
因此有必要把河南人时时说中的习惯通过努力恢复重整到原本状态,并加以完善,借助说话特点加以引导,最终能达到“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气象,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恢复我们的文化信仰。在创造物质生活高质量的同时,安顿好我们那颗不安的心,使我们心安理得,达到由内发出的真正幸福,为我们的强国梦、世界梦提供文化软实力。
谨上,正如中央电视台“老家河南”的这句广告词,河南是所有中国人的老家!“中”是我们人文始祖伏羲氏传给我们的文化信仰,这点骨血绵延五千年从不间断至今。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丨图源网络
我在此衷心地发出倡议,为老家河南的“中”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致中和的功夫恢复如初,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伟大的名字真正进入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中!
中不中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河南人为啥总爱说“中”?
大家平时跟河南人打交道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河南人特别爱说“中”,他们说话音很重,说“中”的时候似乎声音都能落地砸个坑。他们口中的“中”就是“答应、好的、行、没问题”的意思,“不中”当然就是“不答应、不行”。
除此之外,河南人所说的“中”还有表示赞同和夸奖的意思,比如夸奖一个人有能力、有成就说“真中”,事情办好了办漂亮了会说一句“中了”,像类似的说话特点在河南人的口头交际中非常常见,河南人一般说十句话,其中就会有七八句出现“中”这个字,这已经成为河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为什么河南人对“中”这个字情有独钟呢?你猜的没错,河南人其实潜意识中就是向人们传达他们的地理位置,河南尤其是洛阳、开封一带属于“天地之中”的位置。大河之南,天地之中,是为河南。河南省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地理中心,不管是南北方向还是东西方向,河南省都处在中心位置上。
其次,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夏、商、周三朝一直到北宋王朝,河南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确立并长时间保持着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天地之中”地位,有很多朝代都在此建都,历史上长期都是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中心,河南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河南人有着十足的“中心人物”的底气,“中”这个字的普遍出现正是河南人显示自己作为中原人的优越感。
再次,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叫中国,我们有“中原、中央、中央电视台……这些由“中”组成的衍生词,已经成了国人、国家的精髓,成了国人的骄傲,成了国家的象征。
最后一点与文化相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所秉承的中庸之道历来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然而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就是在河南鹿邑完成的。河南人性格中的低调、谦和恰恰是中庸之道的重要表现。
一个“中”字不仅是河南地理之利的生动体现,也是对河南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高度概括,更是解读中华文化的重要密码。所以河南人与“中”历来有着不解之缘。大伙儿给我点个赞,中不中?
中不中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河南语言文化-----你说中不中
河南方言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原文化发展传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河南方言有机地体现在戏曲、民俗、地名等各种形式之中,并且与诗歌、词汇史等具有密切联系,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河南文化
河南省大多为中原地区,也被称作中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方言既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由于社会历史状况和自然地理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不同地域里,汉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而形成了互有差异的方言。
宝藏河南
虽然河南方言也属于地域文化范畴,但更多时间是作为“官话”而存在的,其表情达意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记忆之中。先秦时期的“雅言”就是中原地区的方言,也是灿烂华夏文明的主要载体;北宋时期,河南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河南方言正式成为当时的通用语,即“中原雅音”。
河南戏曲文化
河南方言载体
蕴含着中原文化的典籍、文献、经史子集,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以其特色鲜明的表达成就了多样的文学艺术。以河南戏曲为例,其形式多样,曲调宏大,唱腔朴实,表演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义上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由于这种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情况极为复杂。
河南帝王景区
留住我们的乡愁,方言是有根儿的,我们说方言,爱方言,就是我们在保护我们的地方文化,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方言是另一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说方言,爱方言,就是不忘本,不忘我们自己的根。
谢谢观看
中不中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中”原的地铁站,标识真是太逗了,太有人情味
车厢内白吃东西,中不中?
意思就是在车厢里不能吃东西,不是让你免费吃东西的意思
来了河南,下了车就吃完烩面,吃了心里和胃里都暖洋洋的,特别得劲
河南不仅烩面好吃,还有特别多的中原美食,豫菜都特别好吃
别瞎搞,地铁里那么多人呢,那么多人在看着呢,别闹事
往里挤挤,特别挤得慌,不要一个人占那么大位置
有事情千万不要不说,来这里服务台找人帮忙,都能给你解决的明明白白的
在地铁站,也能体会到河南的风土人情,和广大中原人民的热情,感受中原人民的质朴,这么有人情味的地铁站可真是不常见了
中不中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山东话中不中是什么意思
2.河南中不中是什么意思
3.中不中是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中不中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