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有几个王推荐文章1:太平天国的“开国六王”,他们分别是谁,结局又都如何?

  太平天国开国六王是指1851年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册封的六位核心将领,他们分别是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这六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伴随着激烈的内部斗争,这六王的结局大多以悲剧收场。


  一、天王洪秀全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福源水村人,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就任天王,定国号太平天国。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建都之后,洪秀全分兵占领长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并摧毁江南、江北大营。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天国也来到了自己的巅峰,并重创了清王朝。


  不过,咸丰六年(1856年),洪秀全诛杨秀清、韦昌辉,史称“天京事变”,随后,他迅速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新将领;并以洪仁玕为军师。但是,这些措施没能挽救太平天国运动。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岁。洪秀全病逝后,太平天国运动很快就走向失败。


  二、东王杨秀清


  杨秀清出身贫农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不识文字。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杨秀清参与发动金田起义,拜中军主将、左辅正军师。永安建制之际受封“东王”,称“九千岁”,节制其余五王,其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杨秀清为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洪秀全则逐渐被其架空起来。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年,清咸丰六年),杨秀清假托“天父”,逼迫洪秀全答应封他为“万岁”,这触碰了洪秀全的底线。于是,洪秀全发动了“天京事变”,这导致杨秀清全家及僚属均遇害。杨秀清被杀后,太平天国人心、士气受到极大打击,太平天国运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三、西王萧朝贵


  萧朝贵早年家境贫寒,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左右加入洪秀全所创立的“上帝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萧朝贵取得了“帝婿”(上帝女婿)的身份,这巩固了他在洪秀全麾下的地位。金田起义后,萧朝贵于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清咸丰元年)二月被洪秀全拜为右弼又正军师、前军主将,同年十月受封西王,称“八千岁”。


  在此基础上,萧朝贵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不过,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年,清咸丰二年),萧朝贵在长沙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阵亡。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过早阵亡,这导致萧朝贵的名气比不上另外几人。


  四、南王冯云山


  冯云山出身于殷实农家,其自幼通读经史,博览天文、地理、历算、兵法。公元1843年,冯云山接受洪秀全拜上帝教,为拜上帝会的创始人之一。1848年10月,冯云山与洪秀全筹划起义。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后,冯云山顾全大局,推尊杨秀清、萧朝贵为正军师,自任副军师领后军主将。


  从这一角度来看,冯云山在太平天国扮演着军师的角色。等到永安建制时,冯云山被洪秀全封为南王、七千岁,居杨、萧下。公元1852年5月,冯云山在攻打全州战斗中重伤,后于蓑衣渡逝世。因此,在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损失了两位核心人物。


  五、北王韦昌辉


  韦昌辉一开始在萧朝贵的提拔下成为中坚,金田起义也在他的家乡举行。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清咸丰元年),韦昌辉被洪秀全拜为后护又副军师、右军主将,永安建制时封北王,称“六千岁”。虽然一开始的地位不高,但是,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韦昌辉上升为太平天国第三号人物。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年,清咸丰六年),韦昌辉接到洪秀全诛杨诏书,发动天京事变,屠杀杨秀清及其全家。如果韦昌辉可以及时收手,或许还能改变自己的结局。不过,诛杀杨秀清后,韦昌辉扩大为对杨秀清部下及石达开全家的屠杀,被他杀害者不下万人,大失人心。最终,韦昌辉被洪秀全下令处死。


  六、翼王石达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石达开追随洪秀全,入拜上帝教。咸丰元年(1851年)12月,永安建制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或许是太过完美,这导致石达开受到了洪秀全的猜忌,乃至于被迫从天京出走。同治二年(1863年)5月,石达开率众深入四川越西山,直抵大渡河南岸,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不久之后,石达开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从始至终默然无声,享年32岁。因此,石达开的结局也被后人同情和惋惜。


  太平天国有几个王推荐文章2:太平天国到底封了多少王?这些王是怎么排位的,有什么权力?

  众所周知,一个朝代的王爵可是尊贵无比的,哪怕是起义军中的王爵那也是极少数人可以得到的,比如闯王作为首领只是自封一个王,其他下面等多只是一个将军的头衔,即便是大一统的王朝,王爵也只封给宗室成员,王爵一般只是死后追封的荣耀,比如徐达等等,极少数极少数活着封为异姓王,也得有很大的功劳。


  太平天国运动


  但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居然封了很多王,尤其是到了太平天国末期,封王之泛滥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根据各种记载和说法,被封的王爵一两千人,甚至连实权的忠王李秀成都认为这种滥封简直是发了疯,可以说对于封王,太平天国自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永安建制,先封五王

  不过一开始太平天国还是非常克制的,金田起义后,太平军一路攻城拔寨,人越来越多,为了激励和吸引下面的人,1851年,洪秀全在自封天王后开始分封王爵,分别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这五个王是太平军和核心人物,虽然同时分封,但也分等级,其中东王和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和北王是二等王、翼王只是三等王。


  永安建制


  之所以杨秀清和萧朝贵名列一等王主要是他们一开始就跟随洪秀全,在“拜上帝教”创立初期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杨秀清拉了不少信徒,自然名列一等王。


  金田起义


燕王和豫王的加入

  太平军在南方不断活动,引起了清王朝的关注,不断围剿,而太平军为了发展一路北上东进,不断攻城,但战争总有伤亡,南王冯云山在广西全州被清军炮击身亡、西王萧朝贵在攻打长沙的时候也战死,一下损失了两个重量级的核心人物,为了振作士气,洪秀全又封秦日纲为燕王、胡以晃为豫王,为四等王。


  杨秀清能力远大于洪秀全


  此时的太平天国中截止到天京事变为止,一共封了七个王,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后来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也很快被东王杨秀清以战败的责任褫夺了王爵,降爵为顶天燕、护天豫这两个奇怪的爵位,这两个爵位低于王爵但高于侯爵。


  除了七个王爵之外,太平天国还有被称为天侯的侯爵,侯爵的封赏也是比较少,含金量很高,包括了主持北伐、孤军打到天津的林凤祥(靖胡侯)、李开芳(定胡侯),还有主持太平天国行政系统的陈承瑢(兴国侯),杨秀清谋主卢贤拔(镇国侯)等人,都是太平天国地位极高功劳非常大的人物。


  这些都是太平天国位高权重的人,地位相当高,要知道太平天国采取的是军师负责制,而这五王还身兼军师的职位,因此五王和洪秀全一起共享太平天国的最高统治权,即便是燕王和豫王这两个四等王也都是统帅级别的将领。


  1851-1856年太平天国官职


  此时的太平天国的爵位还是非常严格的,封爵要求高,官爵系统相当完善,比如职同之类、恩赏之类都有严格的一套系统,其严谨程度超过了清朝的官爵体制。


天京事变导致官爵体制泛滥化的开始

  在太平天国前期,所有的军政大事都是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很少处理朝政,在冯云山和萧朝贵死后,大权落在了东王杨秀清的手上,和洪秀全的矛盾越来越大,不断架空洪秀全,成为太平天国实际掌权人。


  后来更是图谋更近一步,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忍无可忍,加上陈承瑢告发杨秀清图谋弑杀洪秀全,最终洪秀全密召在外征战的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回天京诛杀杨秀清,杨秀清被杀后,韦昌辉和秦日纲又被洪秀全清算,酿成了“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


  吸取教训的洪秀全为了防止再度出现这样的权臣,开始用各种手段牵制和削弱来避免产生另一个杨秀清,首先就是针对率军回朝收拾残局的翼王石达开,此时石达开已经改成了义王,是五王中仅存的实权王,洪秀全先封他的两个哥哥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让安王、福王和石达开形成一个平衡局面。


  太平天国金殿


  但是洪秀全的两个哥哥能力和资历完全和早期的五王不能比,既得不到太平天国将士的拥护,也没有实力牵制石达开,最终石达开率军离开天京,原以为自己能另立山头,但是脱离太平天国后的石达开快速的瓦解。


李秀成的崛起

  石达开出走天京后,太平天国面临崩溃的危险,于是洪秀全启用新一代的李秀成和陈玉成等人,建立了掌率会议制度,安排能力一般但是忠心于自己的蒙得恩为掌率会议制度的掌权人,另一方任用李秀成、陈玉成等能力超强的人负责实际工作,彻底扭转了太平天国的危局,让太平天国继续续命,此时洪秀全又封了几个掌率会议的几位为掌率王爵,形成了新五王。


  太平天国疆域


  不过李秀成能力过于强横,先扶持自己的堂弟李世贤掌握天京北面的军事大权、而自己则掌握天京南面军事大权、又保举了早期因湘潭大败而边缘化的人物林绍章执掌天京中枢大权、保举韦昌辉族弟韦俊进入掌率会议,至此,李秀成彻底取代原先石达开的地位,成为太平天国时期掌权人。


  忠王李秀成


  面对李秀成的掌权行为,洪秀全一度扶持自己的族人洪仁玕来取代李秀成的地位,封他为干王,但洪仁玕被李秀成利用,帮助李秀成夺取苏南,顺带着造成安庆失守,陈玉成败亡的局面,一下子让李秀成完成最后一步,彻底成为太平天国唯一的实权人物。


烂封王爵分权

  虽然李秀成独揽大权,但是忠于太平天国,但是洪秀全又放心,因此此刻开始,为了从李秀成手中分权,唯一的办法就是封更多的和李秀成一样的王爵出来,太平天国走上了烂封王爵的地步,首先就是发明了介于王爵和侯爵之间的某天燕、某天豫的爵位,其就是秦日纲和胡以晃的顶天燕爵和护天豫爵;后又将义王爵、安王爵和福王爵发明了比某天燕、某天豫更高一级的王爵,即某天福、某天安、某天义这样的爵位。


  太平天国画像


  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起到刺激太平天国中下层骨干的作用,因此大杀器王爵也被拿了出来,先是李秀成和陈玉成手下的副将和部下被封为一字王爵,但有了王爵,就得开府建牙,导致这些王爵又有很大的权力,因此为了从这些人手中再度分权,洪秀全有将镇守一城乃至一县的王爵的幕僚们以及后勤人员比如管理菜园的,厨师等都封了级别相似的王爵,往往一百多人的队伍里就有侯爵十几个,一个五六个人的小队负责人也是侯爵。


  这样做的地步就是封王用的字不够了,又得发明新的爵位,比如列王,所谓列王就是第五等的王号,没有封号,统一叫列王,免去之前王爵前面加字的办法,但还是不够用,有发明了小王,在王前面加三点,读作“小王”等等(但目前没有资料佐证,可能暂未实行),由于王爵的泛滥,导致太平天国之前的王爵含金量大幅度下跌,为了保证已封王爵等人的地位,洪秀全又在王爵、天燕天侯等爵位之间加入天将、朝将、主将等新爵位,彻底失控了。


  清军围剿天京


  太平天国王爵的演变


  1851年:设立王爵


  1853年:王爵-侯爵


  1856年:王爵-燕爵-豫爵-侯爵


  1859年:王爵-义爵-安爵-福爵-燕爵-豫爵-侯爵


  1859年后:王爵-天将-朝将-神将-义爵-安爵-福爵-燕爵-豫爵-侯爵


  部分王爵名字


  爱王黄崇发:殿前刑部又副秋僚顶天扶朝纲爱王吉千岁


  恤王洪仁政:殿前工部正冬僚顶天扶朝纲恤王利千岁


  就王黄盛爵:殿前工部又正冬僚顶天扶朝纲就王兴千岁


  王秦日源:殿前工部副冬僚顶天扶朝纲王隆千岁


  顶王萧朝富:殿前工部又副冬僚顶天扶朝纲顶王康千岁


  懿王蒋有福:殿前京内正总鉴顶天扶朝纲懿王禧千岁


  信王洪仁发:殿前京内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信王显千岁


  勇王洪仁达: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哥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


王爵的权力

  早些年,太平天国王爵可是有很大的权力了,但是王爵泛滥了,后面封的王爵基本等于各个阶层的指挥官而已,这不过挂了一个王爷的称号,这些王爵之中,最主要的“福利”就是每天可以分肉吃,根本没有太多的权力,大部分的王都没有王府,更没有王娘,只有杨秀清、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这种人才有资格修建王府,因此只是名义上好听,总比大头兵好一点。


  石达开28龙衣


  与之对应的就是清朝,清朝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也封了一大堆官职,其中光提督就封了2000多个,总兵和副将则封了20000多个,99%的人只是一个头衔,根本没有权力,毕竟清朝为了对抗太平军几乎挖空了国库,在没有钱给人官兵的时候只能给一些好听的头衔过过瘾,因此封了一大堆官职。


  太平天国黄马褂


太平天国到底封了多少王

  目前有人说太平天国封了2700多个王,其实需要考证,毕竟2700多个王的是来自于黄文英在江西巡抚衙门的供词,但是他在另一份供词里又翻供说只封了一千多个,后来根据后人的考证,在《实说太平天国》中,明确封王的数目大概三百人左右,甚至还包括了捻军以及追谥的功臣等等。


  黄文英在江西巡抚衙门的供词


  而末代天王洪天贵福在供词中说有千余名列王在天京未能突围,因此可以得出黄文英的供词中千余名的封王还是比较可靠的,毕竟清朝审问的时候喜欢私自篡改供词,因此2700多王应该有所夸张,但是封了一千多个王应该还是有的。


  洪天贵福的供词


  总体来说,洪秀全虽然是太平天国的建立者,但是他的能力与东王杨秀清相差极大,不然也不会让东王做大,几乎夺取了太平天国所有的权力,但是洪秀全有一个大杀器就是他是名义上太平天国最高的掌控者,拥有封爵的权力,因此利用封爵的权力,维系内部平稳,策动内讧,最终保持自己的地位,因此面对能力优秀且忠于洪秀全的李秀成后,只能靠烂封王爵来牵制他,这也是太平天国王爵泛滥的根本原因。


  太平天国有几个王推荐文章3:太平天国王号列表

  太平天国王号列表:


  太平天国永安封王六人:天王、东南西北翼五王,天京事变后,封王达两千七百余人。


  天王家族


  一、天王洪秀全〈公元一八五一年时封,开国六王,万岁〉


  二、幼天王洪天贵福


  三、光王洪天光〈光王三殿下永岁〉


  四、明王洪天明〈明王四殿下永岁〉


  前期主要封王


  五、东王杨秀清〈公元一八五一年时封,开国六王,全称真天命太平天国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劝慰师圣神上帝之风雷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后师殿中军兼右军东王九千岁〉


  六、幼东王洪天佑〈全称殿前统领转奏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


  七、南王冯云山〈公元一八五一年时封,开国六王,全称真天命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云师右弼又正军师南王八千岁〉


  八、幼南王萧有福〈全称殿前公议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幼南王八千岁〉


  九、西王萧朝贵〈公元一八五一年时封,开国六王,全称真天命太平天国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前导副军师殿后军西王七千岁〉


  十、幼西王萧有和〈全称殿前赍奏节钺前导副军师顶天扶朝纲幼西王七千岁〉


  十一、北王韦昌辉〈公元一八五一年时封,开国六王,全称真天命太平天国后护又副军师北王六千岁〉


  十二、翼王石达开〈公元一八五一年时封,开国六王,全称殿前吏部又正天僚开朝公忠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翼王喜千岁〉


  十三、燕王秦日纲〈公元一八五四年时封〉〈癸好三年九月时,封顶天侯,甲寅四年五月时封为燕王,次年时革去王爵,降为顶天燕。〉


  十四、豫王胡以晃〈公元一八五四年时封〉〈甲寅四年五月时,以护天侯进封豫王,旋因在皖北战败,革去王爵,降为护天豫。〉


  十五、幼豫王胡万胜〈全称殿前礼部正春僚顶天扶朝纲幼豫王强千岁〉


  中后期重要封王


  十六、奋王罗大纲〈公元一八五五年时殁后赠封〉〈先追封察天义,复追封奋王〉


  十七、抚王朱锡锟〈封剿胡侯,后追封为抚王〉


  十八、吴王梁立泰〈追封〉


  十九、干王洪仁玕〈全称殿前吏部正天僚钦命文衡正总裁僚部领袖开朝精忠正军师御林兵马建天朝使兼御林苑一天使兼又正捐库征粮使顶天扶朝纲开朝王宗干王福千岁〉


  二十、英王陈玉成〈全称殿前吏部副天僚开朝勇忠军师顶天扶朝纲英王禄千岁〉


  二十一、忠王李秀成〈公元一八五九年时封〉〈全称殿前吏部又副天僚开朝真忠军师御林兵马亲提调奉旨令专征剿忠义宿卫军顶天扶朝纲忠王荣千岁〉


  二十二、侍王李世贤〈公元一八六〇年时封〉〈全称殿前户部又正地僚开朝正忠军师顶天扶朝纲侍王雄千岁〉


  二十三、辅王杨辅清〈公元一八五八年时封〉〈全称殿前户部副地僚开朝悫忠军师顶天扶朝纲辅王威千岁〉


  二十四、赞王蒙得恩〈公元一八六〇年时封〉〈全称殿前户部正地僚顶天扶朝纲赞王耀千岁〉


  二十五、章王林绍璋〈全称殿前户部又副地僚顶天扶朝纲章王寿千岁〉


  二十六、助王黄期陞〈全称殿前黜疵崇醇钦命文衡又副总裁顶天扶朝纲助王订千岁〉


  二十七、顺王李春发〈全称殿前礼部又正春僚顶天扶朝纲顺王欢千岁〉


  二十八、护王陈坤书〈全称殿前礼部副春僚御林兵马提征顶天扶朝纲护王悦千岁〉


  二十九、顾王吴如孝〈全称殿前礼部又副春僚顶天扶朝纲顾王干千岁〉


  三十、扶王陈得才〈全称殿前兵部正夏僚顶天扶朝纲扶王强千岁〉


  三十一、对王洪春元〈全称殿前兵部又正夏僚顶天扶朝纲对王猛千岁〉


  三十二、勤王林启容〈全称殿前兵部副夏僚顶天扶朝纲勤王茂千岁〉


  三十三、弼王黄得用〈全称殿前兵部又副夏僚顶天扶朝纲弼王祯千岁〉


  三十四、补王莫仕葵殿前刑部正秋僚顶天扶朝纲补王祥千岁


  三十五、敬王林大居殿前刑部又正秋僚顶天扶朝纲敬王遂千岁


  三十六、畏王秦日南殿前刑部副秋僚顶天扶朝纲畏王昌千岁


  三十七、爱王黄崇发殿前刑部又副秋僚顶天扶朝纲爱王吉千岁


  三十八、恤王洪仁政殿前工部正冬僚顶天扶朝纲恤王利千岁


  三十九、就王黄盛爵殿前工部又正冬僚顶天扶朝纲就王兴千岁


  四十、王秦日源殿前工部副冬僚顶天扶朝纲王隆千岁


  四十一、顶王萧朝富殿前工部又副冬僚顶天扶朝纲顶王康千岁


  四十二、懿王蒋有福殿前京内正总鉴顶天扶朝纲懿王禧千岁


  四十三、信王洪仁发殿前京内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信王显千岁〈公元一八五七年时封安王〉


  四十四、勇王洪仁达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哥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公元一八五七年时封福王〉


  四十五、巨王洪和元殿前京内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巨王显千岁洪仁发之子


  四十六、崇王洪利元殿前京外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崇王显千岁洪仁发之子


  四十七、元王洪科元殿前京外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元王显千岁洪仁发之子


  四十八、长王洪瑞元殿前京外副总鉴顶天扶朝纲长王显千岁洪仁发之子


  四十九、见王洪现元殿前京外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见王显千岁洪仁发之子


  五十、唐王洪瑭元殿前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唐王显千岁洪仁发之子


  五十一、同王洪同元殿前又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同王显千岁洪仁发之子


  五十二、次王洪锦元殿前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次王显千岁洪仁发之子


  五十三、定王洪钰元殿前又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定王伦千岁洪仁达之子


  五十四、汉王洪釮元殿前正开矿顶天扶朝纲汉王伦千岁洪仁达之子


  五十五、玕王洪绍元


  五十六、瑛王洪其元


  五十七、琅王洪魁元


  五十八、金王钟万信殿前又正总开矿顶天扶朝纲天二驸马金王驸马


  五十九、凯王黄栋梁殿前副总开矿顶天扶朝纲天四驸马凯王驸马


  六十、捷王黄文胜殿前又副总开矿顶天扶朝纲天西驸马捷王驸马


  六十一、柬王赖桂芳殿前京内总铸宝顶天扶朝纲柬王孝千岁


  六十二、尊王刘庆汉殿前京畿统辖顶天扶朝纲尊王裕千岁


  六十三、善王陈观意殿前京外各省统辖顶天扶朝纲善王盛千岁


  六十四、守王方海宗殿前番镇统辖顶天扶朝纲守王丰千岁


  六十五、从王陈得隆殿前京内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丛王生千岁


  六十六、奉王古隆贤殿前京外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奉王定千岁


  六十七、保王童容海殿前东方统率天军御林兵马左提征顶天扶朝纲保王安千岁


  六十八、相王陈藩武殿前西方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相王享千岁


  六十九、启王梁成富殿前南方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启王宁千岁


  七十、沃王张乐行殿前北方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沃王谧千岁


  七十一、导王陈仕荣殿前春季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导王升千岁


  七十二、遵王赖文光殿前夏季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遵王幸千岁


  七十三、听王陈炳文殿前秋季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听王豪千岁


  七十四、堵王黄文金殿前冬季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堵王花千岁


  七十五、循王魏超成殿前京内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循王畅千岁


  七十六、卫王杨雄清殿前东方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卫王好千岁


  七十七、匡王赖文鸿殿前西方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匡王名千岁


  七十八、襄王刘官芳殿前南方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襄王声千岁


  七十九、奏王苗沛霖殿前北方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奏王和千岁


  八十、请王李开芳殿前春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请王合千岁


  八十一、求王林凤祥殿前夏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求王协千岁


  八十二、祝王吉文元殿前秋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祝王洽千岁


  八十三、嘏王卢六 殿前冬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嘏王让千岁


  八十四、觐王黄为正殿前京内雷镇天军顶天扶朝纲觐王逊千岁


  八十五、宗王吉能胜殿前京外雷镇天军顶天扶朝纲宗王廉千岁


  八十六、服王曾传忠殿前东方雷镇天军顶天扶朝纲服王法千岁


  八十七、事王梁舆琛殿前西方雷镇天军顶天扶朝纲事王宽千岁


  八十八、拱王杨张安殿前南方雷镇天军顶天扶朝纲拱王宏千岁


  八十九、庆王秦日庆殿前北方雷镇天军顶天扶朝纲庆王广千岁


  九十、贺王秦日来殿前春季雷镇天军顶天扶朝纲贺王大千岁


  九十一、望王黄文安殿前夏季雷镇天军顶天扶朝纲望王欣千岁


  九十二、祜王蓝成春殿前冬季雷镇天军顶天扶朝纲祜王行千岁


  九十三、孝王胡鼎文殿前诛奸助忠顶天扶朝纲孝王美千岁


  九十四、学王胡海隆殿前斩邪留正顶天扶朝纲学王芳千岁


  九十五、慕王谭绍光殿前斩曲留直顶天扶朝纲慕王丰千岁


  九十六、来王陆顺德殿前斩恶留善顶天扶朝纲来王彩千岁


  九十七、趋王黄章桂殿前斩假留真顶天扶朝纲趋王诚千岁


  九十八、戴王黄呈忠殿前戮魔尊天顶天扶朝纲戴王纯千岁


  九十九、铭王张力趋殿前灭妖救人顶天扶朝纲铭王固千岁


  一百、心王侯贤提殿前锄暴树仁顶天扶朝纲心王健千岁


  一百零一、首王范汝增殿前捕寇安良顶天扶朝纲首王灵千岁


  一百零二、解王蓝泰义殿前催下贡上顶天扶朝纲解王征千岁


  一百零三、贡王梁凤超殿前送往迎来顶天扶朝纲贡王长千岁


  一百零四、航王唐正才殿前济川涉远顶天扶朝纲航王撑千岁


  一百零五、挺王刘得功殿前燮理阴阳顶天扶朝纲挺王强千岁


  一百零六、纳王郜永宽殿前除害兴利顶天扶朝纲纳王远千岁


  一百零七、慰王朱兆英殿前劾私保公顶天扶朝纲慰王实千岁


  一百零八、归王邓光明殿前恒顶天日顶天扶朝纲归王□千岁


  一百零九、扬王李明成殿前诚对天日顶天扶朝纲扬王□千岁


  一百一十、梯王练业坤殿前顶天扶朝纲梯王真千岁


  一百一十一、荣王廖发寿殿前顶天扶朝纲荣王劳千岁


  一百一十二、宁王张学明殿前顶天扶朝纲宁王□千岁


  一百一十三、奖王陶金会殿前顶天扶朝纲宁王□千岁


  一百一十四、列王徐昌先殿前九门御林顶天扶朝纲列王□千岁


  一百一十五、列王黄金凤殿前九门御林护驾顶天扶朝纲列王□千岁


  一百一十六、列王刘得义殿前九门御林护驾顶天扶朝纲列王□千岁


  一百一十七、康王汪海洋 公元一八六四年时封赠


  一百一十八、荆王牛宏升 公元一八六五年时遵王华北封赠


  一百一十九、鲁王任柱 公元一八六五年时遵王华北封赠


  一百二十、卫王李蕴泰


  一百二十一、幼沃王张禹爵 公元一八六五年时遵王华北封赠


  一百二十二、梁王张宗禹 公元一八六五年时遵王华北封赠


  一百二十三、梁王韩奇峰


  一百二十四、翰王项大英


  一百二十五、然王陈时永


  一百二十六、成王陈聚成


  一百二十七、直王林得英


  一百二十八、佐王黄和锦


  一百二十九、祐王李远继


  一百三十、纪王黄金爱


  一百三十一、淮王邱远才 公元一八六一年时封赠


  一百三十二、勇王龚得树 公元一八六一年时殁后赠封


  一百三十三、偕王谭体元 公元一八六二年时封赠


  一百三十四、隋王杨柳谷


  一百三十五、跟王蓝仁得


  一百三十六、潮王黄子隆


  一百三十七、湘王黄子澄


  一百三十八、昭王黄文英


  一百三十九、谟王袁宏谟


  一百四十、会王蔡元隆 仁天义


  一百四十一、凛王刘肇钧


  一百四十二、祥王黄隆芸


  一百四十三、森王侯管胜


  一百四十四、贵王陈得顺


  一百四十五、比王钱桂仁 公元一八六四年时封赠


  一百四十六、肇王梁舆琛


  一百四十七、志王陈志书


  一百四十八、佩王冯真林


  一百四十九、力王张潮爵


  一百五十、养王吉庆元


  一百五十一、广王李恺顺


  一百五十二、乐王谭应芝


  一百五十三、比王伍贵文


  一百五十四、宁王周文佳


  一百五十五、郛王陈占榜


  一百五十六、显王袁得厚


  一百五十七、邹王周林保


  一百五十八、燕王陈太常


  一百五十九、享王刘裕鸠


  一百六十、穆王苏喜


  一百六十一、誉王李瑞生


  一百六十二、奏王赖世就


  一百六十三、曹王黄金锐


  一百六十四、康王汪安钧


  一百六十五、武王汪有维


  一百六十六、穰王黄绍忠


  一百六十七、利王朱兴隆


  一百六十八、兑王许连芳


  一百六十九、松王陈德风


  一百七十、慰王朱兆英


  一百七十一、比王钱桂仁


  一百七十二、稽王吴玉堂


  一百七十三、德王唐日荣


  一百七十四、恋王赖昌永


  一百七十五、周王汪起贤


  一百七十六、节王覃瑞麒


  一百七十七、梦王董金泉


  一百七十八、麟王朱雄邦


  一百七十九、甘王白晖怀


  一百八十、献王王文发


  一百八十一、著王许茂才


  一百八十二、藩王黄万兴


  一百八十三、视王黄享干


  一百八十四、拥王陈赞明


  一百八十五、为王侯裕宽


  一百八十六、有王黄盛干


  一百八十七、愉王宾福寿


  一百八十八、虔王姚克刚


  一百八十九、式王萧三发


  一百九十、浓王李秀辉


  一百九十一、开王赖永扬


  一百九十二、模王萧朝兴


  一百九十三、依王张兆安


  一百九十四、祝王卢文从


  一百九十五、颂王张善超


  一百九十六、播王练顺森


  一百九十七、念王方营宗


  一百九十八、问王孙茂升


  一百九十九、劝王万镇坤


  二百、丹王刘胜邦


  二百零一、重王黄四福


  二百零二、梁王凌郭钧


  二百零三、感王陈荣


  二百零四、怀王周春


  二百零五、幼怀王周祉福


  二百零六、怀王邱朝贵


  二百零七、陪王谭富


  二百零八、幼陪王谭标


  二百零九、沛王谭星


  二百一十、文王蓝朝柱


  二百一十一、贤王蓝朝元


  二百一十二、端王蓝朝鼎


  二百一十三、献王黄玉秀


  二百一十四、赞王赖阿养


  二百一十五、凤王胡永祥


  二百一十六、庄王吉志元


  二百一十七、沐王何震川


  二百一十八、汉王曾钊扬


  二百一十九、周王汪麻子


  二百二十、列王 李万财


  二百二十一、列王 徐朗


  二百二十二、列王 林彩新


  二百二十三、列王 黄益顺


  二百二十四、列王 黄匡顺


  二百二十五、列王 李海清


  二百二十六、列王 黄吉建


  二百二十七、列王 金友顺


  二百二十八、列王 邱国文


  二百二十九、列王 洪桂芳


  二百三十、列王 邱万顺


  二百三十一、列王 侯严威


  二百三十二、列王 古宗成


  二百三十三、列王 方成宗


  二百三十四、列王 黄悰保


  二百三十五、列王 朱义德


  二百三十六、列王 林政扬


  二百三十七、列王 萧雅泗


  二百三十八、列王 傅振纲


  ——St.Dr.SU Fen Fa-ZHU Noah-ZUO Yi Cheng-LI Bo Yang-WEl Nirgrantha-KENNEDY Zoroaster-LU Shiva-ROMANOV Moses-GAO John-HABSBURGOS Mani-CHEN Nestorian-SHl Nur·Muhammad-LlU Nanak·Singh-NGAl Martin-ZHOU Wen Zhi Lang-BOERJlJlTE Shui Yun-SU Camillo-ZHU Mikhail-ZUO Ali-Ll Karl-WEl Agostino-KENNEDY Cordell-LU Yong Zhi-ROMANOV Franklin-GAO Edward-HABSBURGOS Felipe-CHEN Mu Ren-SHI Sinnathamby-LlU Yusof-NGAl Run Shen-ZHOU Robert-BOERJlJlTE Jose-SU Shi Yu-ZHU Guo Rui-ZUO Song Ting-LI Fu An-WEl Yao Zhi-KENNEDY Shi Jian-LU Zhi Qing-ROMANOV Zhong De-GAO Zi Yu-HABSBURGOS Ren Mei-CHEN Umar-SHl Shi Long-LlU Zhi Yuan-NGAl Chun Jian-ZHOU Ji She-BOERJlJlTE Matumenwuliji-NGAI King Wa——纪识


  太平天国有几个王推荐文章4:太平天国究竟封了多少王?这些王是如何排位的,有什么权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历史的奇观,有时不是在那些宏大的战役中,而是在一张张密密麻麻的封号名单里展现。


  一千多个“王”头衔,几乎从边疆大将到菜园管理员都能分到一杯羹,这样的荒诞场景出现在太平天国末期。


  有人说,洪秀全用封王的方式维系了他的权力,也埋葬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1851年的金田村,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掀起了农民起义的风暴。


  起初,这场运动看起来颇有章法:洪秀全自封“天王”,又分封了五大亲信为“王”,分别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封号讲究等级,权力分配也有迹可循。


  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因最早追随洪秀全,功劳最大,被封为一等王;南王、北王次之;翼王石达开虽有才能,但资历尚浅,只是三等王。


  这个五王体制在永安建制后成为太平天国的权力核心。


  表面稳定的局势很快被打破,内斗与权力争夺的戏码接连上演。


  杨秀清是个干练的角色,他不仅是洪秀全的左膀右臂,更是太平天国实际的操盘手。


  可惜,他的野心膨胀得太快。


  杨秀清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这无异于撼动洪秀全的根基。


  洪秀全哪能忍?于是在1856年,洪秀全暗中策动北王韦昌辉等人返回天京,发动了一场血腥清洗。


  杨秀清被杀,随后韦昌辉也被洪秀全清算。


  史称“天京事变”。


  这场内讧不仅让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也让洪秀全意识到一个问题:不能再让权力集中到某一人身上。


  从那之后,洪秀全的用人逻辑变了。


  他不再信任单一的强权人物,而是试图通过“分权”来维系统治。


  于是,“封王”成了他最常用的手段。


  为了牵制翼王石达开,洪秀全甚至封了自己的两个哥哥为“安王”和“福王”,试图用亲信架空石达开。


  他的两个哥哥既无才能,也无威望,反而让石达开更加不满。


  最终,石达开选择率军出走,试图另立山头,却在脱离太平天国后迅速瓦解。


  石达开的出走给了李秀成崛起的机会。


  这位忠王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掌握了大量实权,逐渐成为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


  李秀成的强大同样让洪秀全感到威胁。


  为了分散李秀成的势力,洪秀全开始更加疯狂地封王。


  从原本的五王,到后来的一字王,再到天燕、天豫这样的奇怪爵号,王爵的含金量一降再降。


  到甚至连小队长、厨师都能挂个“王”的头衔。


  这种混乱的封号制度,既没有增强统治力,反而让太平天国的权力体系变得更加松散。


  有人说,洪秀全封王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只要头衔够多,大家都能分到好处,就不会有太大意见。


  这种做法也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


  早期的王爵如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是真正的核心人物,拥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


  而到了后期,王爵几乎成了摆设,除了能每天多分点肉,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权力。


  更荒唐的是,为了满足这些虚假的封号,太平天国甚至出现了“列王”这种没有封号的王爵,或是直接发明新字来制造头衔。


  这种封号泛滥的现象不仅削弱了王爵的威信,也让太平天国内部矛盾更加复杂。


  那些被封为王的人,往往要开府建牙,拥有自己的幕僚和属下。


  这导致地方势力膨胀,中央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而洪秀全在天京的“天王府”里,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却越来越像个孤家寡人,只能依靠封号来维持表面的和平。


  到太平天国末期,清军围剿天京时,还有千余名所谓的“列王”困守城中。


  这些“王”大多数是名不副实的小人物,他们既没有军事才能,也没有真正的影响力,只是权力崩塌的象征。


  有人曾统计过,太平天国封过的王大约有一千多人,最多的说法甚至达到两千七百多个。


  如此惊人的数字,不仅让太平天国的王爵制度名存实亡,也成为后人调侃的谈资。


  回头看这段历史,太平天国的失败有许多原因:内斗、用人不当、军事失策但封号泛滥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洪秀全的“封王术”或许在短期内缓解了内部矛盾,却也加速了这场农民运动的瓦解。


  有人说,洪秀全的失败,不是败给了清朝的军队,而是败给了他自己的权力游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太平天国有几个王推荐文章5:太平天国的“开国六王”,后来结局都怎样了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自称天王,建号太平天国,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攻克永安城(今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后,洪秀全分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等5人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


  作为太平天国的核心成员,“开国六王”有什么结局呢?


  上图_ 冯云山(约1815年—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


  南王冯云山


  在“开国六王”中,冯云山死得最早。太平军起事后的两年里,武宣三里墟、象州中平墟、平南官村等战役中,冯云山作战英勇,战术灵活,能力全面,是洪秀全身边诸葛亮式的灵魂人物。史学家评论:冯云山“其忠勇才德与智谋器度实为太平天国之第一人。”


  1852年5月25日,太平军自桂林北出,进攻全州。杨秀清急于求成,未按计划行事。太平军行至蓑衣渡时,遭到清军伏击。双方激战中,冯云山中炮身亡。洪秀全按冯云山遗计,砍木为兵,外罩帽笠,埋设“定时火炮”,焚烧沿江竹排。清军隔江相望,草木皆兵,进退两难,太平军得以安全脱身,从容撤退。冯云山死后,家属无一幸免,全都死于战乱。


  上图_ 萧朝贵(约1820年—1852年),本姓蒋,广西武宣县人


  西王萧朝贵


  步南王冯云山后尘的是西王萧朝贵。1852年夏初,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兵锋直指长沙。7月29日,太平军在萧朝贵的组织下,在以妙高峰为主,连同鳌山庙、马姓高屋等地,架设炮台,猛轰长沙南门,掩护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带牌刀手往各门进攻”。


  炮战中,清军火炮击中萧朝贵,弹片自“胸膛乳上穿身”。据当时身处萧营的李秀成回忆:“西王在长沙南门外中炮身死。”湖南巡抚张亮基还原了萧朝贵战死的具体细节,他奏称:“屡据生擒活贼口供…… (萧朝贵)此次在南城外执旗督阵时,已被官兵轰毙。”骆秉章后来在自订年谱中记载:“八月,萧朝贵因伤身死,郴州贼首洪秀全等群集长沙。”萧朝贵的辞世,代表着太平天国的整体实力遭受重大损失。


  上图_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


  东王杨秀清


  在“上帝教”中,东王杨秀清时常“代天父上帝传言”,地位仅次于洪秀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威风张扬,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治理军政大事以个人好恶和亲疏远近为标准,这一行为严重动摇了太平天国的发展根基。


  对意见相左的人,杨秀清公权私用,借“天父”之名除去异己,“重则点天灯,五马分尸,轻则斩首,株连累累”。不仅如此,杨秀清在天京的三年多时间内,假借“天父”,频频“下凡”,次数多达30多次,屡次打击洪秀全的权威,逐渐造成“君臣不别,东欲专尊”的局面。太平天国上下对杨秀清十分不满,“积怨于心,口顺而心怒”。


  1856年八月初三日,得到洪秀全密令的北王韦昌辉率3000人马从江西瑞州赶回天京,向杨秀清举起了屠刀。据《金陵续记》称:韦昌辉“遂将东贼杨秀清即时戕毙,并杀其亲丁廿七口,其被掳奸淫为伪王娘者五十四口,同时被杀,以及掳禁服侍被奸有孕者亦皆杀讫,余掳妇女未害。”此次屠戮中,包括杨秀清在内的东王府成员遇难者多达数百人。经历重大变故的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