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属于什么动物推荐文章1:偶遇非洲大蜗牛 别摸别踩更别吃

  :福州晚


  6日,福建省疾控中心官方微信“福建疾控”发布提醒:近期,福建省降水比较多,大雨过后,公园或小区的路边、草丛、树干上常能看到大个头的非洲大蜗牛,这种动物看着“人畜无害”,但请不要轻易触碰,更不能生吃。


  非洲大蜗牛。


  疾控专家介绍,非洲大蜗牛学名为褐云玛瑙螺,是有害生物,属于外来入侵物种。这种蜗牛是杂食性动物,有着喜阴暗潮湿、昼伏夜出的生活特性,它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中间宿主,生吃会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还可出现嗜睡、昏迷等表现。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与摄入虫体的数量、幼虫移行途径有关。


  那么,如何避免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专家表示,食用非洲大蜗牛危害极大,即便是煮熟后吃仍有风险!因此,大家要做到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或鱼类,不生吃来路不明的螺,还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凡吃过上述食物的人,如果身体出现了异常反应和不适,应尽快就诊,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路上偶遇的非洲大蜗牛,能不能直接给它一脚,专家表示:“千万不要摸,不要去踩,更不要捡回家吃!”(记者 陈丹/文 石美祥/摄)


  蜗牛属于什么动物推荐文章2:翟所祥:雨中的蜗牛

  入了伏以后,雨水增多了,有时会连绵不断的下好几天,让空气中弥漫了湿润,给蜗牛出行觅食或寻找爱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


  雨蒙蒙的天气里,漫步在“百果园”中,无意中发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蜗牛,赤裸着软弱的身体,全身紧紧的贴着地面,或树干上,大缸沿上等,一切能去的地方,都有它那独特的身影。


  尤其是雨后,它好像特别喜欢这样潮湿的环境,它走路的步伐轻盈,好像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纵有十万火急的情况,我自稳如泰山,不急不躁,不紧不慢,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真正做到了与世无争,想去哪就去哪,无忧无虑。


  这些蜗牛有大的,也有小的,有向上爬的,也有下行的,根据自己的需求,身上背着大小不同的房子,脚踏实地的,一步步的往前慢慢移动,它有着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的,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


  在人们的眼中,它身上背着一个大房子,行动上有点不方便,看上去确实有点累赘。对于某些物种来说,是实用的,是安全的,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安全的一种重要的措施。就像现在人们使用的“房车”,走到哪里都是家,很方便。


  还有一个应急措施,就是一旦遇到了危险,便会迅速的躲进安全屋,有时走累了或遇到情、(天)敌大动干戈时,也可以就地安营扎寨,躲进自己的屋里,放心休息,享受片刻的安宁,或风险一过,继续前行。


  看到“百果园”中果树上的蜗牛,带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的往前爬行,一对伸缩自如的触角,就像探测器一样,探索着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蠕动着自己笨重的身体,朝着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永无休止的前行。


  此时此景,让我想起多年前到泰山上看日出,在南天门休息时,遇到的一件事,坐在石台阶上,观察着周围的美好环境,忽然发现附近山体上,有一只大蜗牛顺着潮湿的青苔,在慢慢地向上爬行。


  那种神情,似乎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在陡峭的悬崖上爬行,难度很大,困难重重,眼看着曙光就在眼前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让蜗牛的脚下打滑,竟然从几米高的地方掉落下来,担心它的壳被摔坏,前去查看情况,一定是被惊吓得要命,只见它的身体全缩在壳里,一时半会儿是不会爬出来了。


  在蜗牛的旁边静静的等候,想看它是如何再继续攀爬的,可能是惊魂未定,始终没有露面,还要赶路,已经没有时间等候观察了,脑海里泛起一种怜悯,走过去捡起蜗牛,把它放回失足的地方,让它重新找回自我,攀登不止。


  到了天街、碧霞祠,脑海里还在想着蜗牛,是否恢复了体力?是否和我们一样也是来看日出的?不知道何时才能爬到山顶?圆了它自己一生的梦想,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脑海之中。


  蜗牛喜欢向高处攀爬,要待在能够极目远眺的地方,享受“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快乐,难道它也有人的精神和情愫。


  在“百果园”中的蜗牛,在植物丛中,在潮湿的树荫下,甚至在蔬菜的叶子上,都有蜗牛的身影。它主要以草叶、苔藓、蔬菜叶等为食。尤其是在夜间,是它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在“百果园”中,任其自然的爬行,伸出两只细小的触角,瞪大眼睛,样子十分可爱。


  蜗牛喜欢吃各种蔬菜叶,在“百果园”中的菜园子里,没有农药残留的蔬菜,成为蜗牛的食堂,夜幕降临时,它们慢条斯理地,从不同的方向朝着蔬菜“餐桌”聚集。我饶有兴趣地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看着它们用柔软的腹足收缩前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道道细细的闪烁着亮光的轨迹。


  蜗牛一边爬行,一边寻找蔬菜最嫩的部分,爬到蔬菜的顶部,“一览众山小”,看到丰盛的晚餐,心满意足,旁若无人,肆无忌惮的,狼吞虎咽,错误的低估了蜗牛的食量,自认为它们能吃多少?并没有放到心上,结果一觉醒来,各种蔬菜上的叶子,被吃的乱七八糟,才知道它的危害性。


  一场夏雨过后,成了蜗牛的活跃期,或单行、或结队,三三两两的,从这里爬到哪里,寻找着各种食物,也在寻找一见钟情的伴侣。


  在一棵核桃树上,两只体重相同的蜗牛相遇了,双方的触角前后左右上下都触摸到了,相互打量着对方,欣赏着对方,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长时间的触摸,培养出了感情,冲破家庭封建思想的封锁,毅然决然地拥抱在一起,但不知它们的爱情结晶卵,被埋到了土中,还是藏在了树叶下。


  过了一段时间,米粒大小的小蜗牛,密密麻麻的分布在潮湿的地方蠕动着,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接力。它们不管是生存本能的激励,还是种族基因延续的使命,这些小家伙都在坚持不懈地一寸寸的延伸,一寸寸的进步,它们坚信流过的汗水和泪,不会白流,有付出就会有回,总有一天,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蜗牛是生活在最低层的一种带壳的软体动物,给人一种可爱、憨厚、拖慢的印象,有着与世无争、顽强生命的小动物。它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危害,反而它的营养价值用价值都很高,还让人们从它身上学到了一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很多人就像蜗牛一样,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慢慢前行,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以敢于赴汤蹈火的决心,去拼搏、去努力,去奋斗。有的崭露头角,成为有一定实力的成功人士,但更多的人,像蜗牛一样还在路上,脚踏实地的慢慢移动前行,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023年7月13日


  简介:翟所祥,1963年4月出生于淄川太河镇南下册村,大专学历。现为淄川区烟草专卖局退休职工。自2015年以来先后在刊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整理出版了个人文学专集《山乡往事》。


  壹点号 柳泉金融文学


  新闻线索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蜗牛属于什么动物推荐文章3:蜗牛为什么能粘在墙上?| 科学故事

  “你们快来看,这面墙上爬着几只蜗牛。”雨过天晴,出门踩水坑玩的心心,突然发现墙面上有几只正在缓慢爬行的蜗牛。


  “哦,还真是。”妈妈走过来同心心一起观察墙壁上缓慢爬行的蜗牛。


  “慢吞吞的蜗牛有什么好看的?”开开站在一旁表现得毫无兴趣。


  “咦,这只蜗牛是不是爬累了,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心心指着一只趴在墙上不动的蜗牛笑道,“爬这么慢还要休息,你好懒惰哟!”


  “呵呵,开开,心心,你们知道蜗牛为什么能粘在墙上?”妈妈提问道。


  “蜗牛是软体动物,它的身体就像一个吸盘一样,当然可以粘在墙上了!”开开回答道。


  “哦,看来开开对蜗牛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妈妈拍了拍开开的肩膀笑道,“不过你的答案并不完全正确哟!”


  “如果没有吸盘,蜗牛是怎么粘在墙上的?难道它自带胶水吗?”心心看向妈妈问道。


  “蜗牛还真的自带‘胶水’哦!”妈妈点头道。


  “不是吧!”开开和心心异口同声道。


  “呵呵,那妈妈就来给你们讲讲蜗牛的腹足和蜗牛的‘胶水’秘密。”妈妈笑道,“蜗牛属于腹足动物,所谓腹足就是足长在躯体的腹部面。蜗牛的腹部生有宽而细的横褶,后端较尖,这就是它的‘足’,也就是腹足。当蜗牛爬行时,它的腹足就像一个吸盘一样,紧贴在别的物体上,腹部肌肉像波浪一样蠕动,从而向前爬行,蜗牛的腹足宽大,肌肉发达,是蜗牛的运动器官。”


  “哦,原来蜗牛的足长在腹部。”开开点点头,“那‘胶水’又是什么?”


  “就像我们拥有汗腺、泪腺一样,蜗牛的足部也拥有腺体,称为足腺。这些足腺会分泌出黏液,这些黏液可以增加腹足和墙壁之间的吸附力,使得蜗牛与墙壁之间的摩擦力与蜗牛的重力相等,从而能够粘在墙上不掉落下来。”妈妈解释道,“你们观察一下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什么?”


  “嗯……会有一条白线。”心心看着墙面上的蜗牛说道。


  “是的,这便是足腺中分泌出的黏液,也叫做蜗牛的足印。”妈妈说道。


  “哦,所以蜗牛死掉后它的壳也会粘在墙上,同样是因为‘胶水’般的黏液喽?”开开问道。


  “是的。除了增加吸附力外,足腺分泌的黏液还能起润滑作用,在蜗牛爬行时保护蜗牛柔软的腹部。”妈妈点头掉,“此外,蜗牛对环境要求苛刻,太冷的冬天会冬眠,太热的夏天还会夏眠。在蜗牛缩回壳里睡觉的时候,这些黏液就会在壳口形成一个薄膜,将自己封在壳中,等到合适时候再破膜而出,当它遇到危险躲回壳里时也会用黏液封闭壳口。而平时,这些黏液也能防止蜗牛身体变得干燥死亡。”


  “哎呀,这黏液功能多多,好神奇!”心心拍手赞道。


  蜗牛属于什么动物推荐文章4:蜗牛的介绍

  你知道蜗牛的作用吗?


  蜗牛


  别名:瓜牛、蛾子、犇犇牛、山蜗、天螺螺、虻牛。


  动物形态:体软,背负螺旋状之外壳,呈淡褐色或白色。有左旋和右旋两种。能分泌粘诞。所行之处留有白色痕迹。头在背部前端,有伸缩性的扁平形或圆柱形的触角二对,一对长,另一对较短,一触即缩。腹部有扁平形的足。爬行时将身伸出壳外,遇敌则缩入壳内。冬季蛰伏于石缝或土中,性喜潮湿,春暖雨后爬出,晴天则隐居于树叶下或墙缝中。


  分布及生长地方:各地均产。凡久雨初晴之湿地多有。


  药用部分:干燥动物体。


  采集加工:夏、秋多雨季节捕捉后,放开水中烫死,晒干即成。外用去壳,取软体即可。


  性味:性寒,味咸。有小毒。


  以上就是蜗牛的介绍,想了解更多中草药关注我。


  蜗牛属于什么动物推荐文章5:最古老的动物之一!一文读懂你不知道的“蜗牛”:它的黏液提取物还能美容?

  夏天的雨后,小朋友最喜欢的事就是去花坛边找爬出来的蜗牛了。蜗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它背负重重的壳,走过了数亿年。


法国科尔马博物馆展出的琥珀蜗牛化石。从海洋演化而来的古老动物

  蜗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目前已发现最早的蜗牛化石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距今约3.5亿年前,这说明其当时已经生活在地球上。


  2018年10月,中、英、澳、加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发现了世界上首例保存了触角等软组织的白垩纪蜗牛琥珀。这是一只毛茸茸的小蜗牛,它生活在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远古琥珀森林中,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动物,腹足纲又是软体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即人们常说的贝类,全世界共有10万种以上,遍布于海洋、淡水及陆地,以海生最多,而蜗牛则是整个生活史都在陆地上进行的贝类。


  全世界有蜗牛25000多种,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形大小各异,最大的长达20多厘米,一般的只有几厘米。蜗牛身体柔软,除了外挂一个螺旋形的外壳外,躯体分头部和足部;头部有2对触角,后1对较长,后触角的顶端有1对眼,口腔内有颚及形似锉刀的齿舌,用来咀嚼及切碎食物。蜗牛的呼吸在类似肺的组织进行,空气由吸气孔进入。因其爬行时头部有两个像牛角那样的触角,因此得名蜗牛。


  在科学分类上,蜗牛的种类大体分为前鳃类和有肺类,后者占了大多数。前鳃类的蜗牛种类较少,因此分类比较简单,而有肺类的种类繁多,分类也比较复杂。过去,学界把有肺类蜗牛分为原始有肺目、基眼目以及柄眼目三大目,但最新的分类法将其重新分配至缩眼目、基眼目和真肺目当中,并且又加入了一些裸形亚纲的蜗牛。


  前鳃类蜗牛的身体结构跟有肺类的最大分别在于性别及呼吸系统。前鳃类蜗牛为雌雄异体,以鳃呼吸,这也是蜗牛从海洋演化而来的标记之一;而有肺类蜗牛则是雌雄同体,且以肺呼吸。目前已知的大部分蜗牛都属于后者。


东西方文化中的含义褒贬不一

  我国古代文字记载了人们对蜗牛的认知历史。在先秦、西汉时,蠃、螺、蜗、蛞这四个字都可以指代所有螺旋状贝壳,或者有黏液的软体动物。《尔雅·释虫》称,“蛞蝓即螔蝓,与蜗牛为一物。”但随着人们对蜗牛一类软体动物认识的逐渐深入,从东汉时期开始,“蠃”逐渐被弃用,蜗牛和蛞蝓则开始有区别指称。《说文》称“附蠃背负壳者曰蜗牛,无壳者蛞蝓”,“螺”则专指有螺旋贝壳的一类生物。


  由于身负重壳且行动缓慢,蜗牛在东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含义并不相同。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将其解读为缓慢、保守、落后等负面形象。古人观察到蜗牛爬行时在地上或墙上留下黏液痕迹,形似篆文,于是将其称之为“蜗篆”,蜗牛也因此被冠上“篆愁君”之名。宋代诗人苏轼所著《蜗牛》: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这首寓言诗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腥味唾液装不满壳、仅能打湿自己身躯的可怜虫——蜗牛。它不自量力,只顾往上爬,最终涎干命绝、枯死在墙壁上,讽刺了那些无才无德却一味追逐高官厚禄,最后丧生在名利场上的人。


  蜗牛也曾是穷困的象征。三国时期,焦先和杨沛造圆形屋舍,形如蜗牛壳,称之为“蜗牛庐”。后来,文人雅士习惯称自己的居所为“蜗庐”,以后也称“蜗舍”“蜗居”,喻指简陋狭小的房屋。陆游就曾感叹,“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


  不过,蜗牛在现代文化中所代表的形象却大有不同,象征着积极努力、不屈不挠、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蜗牛精神”。如周杰伦在事业低潮时所创作的歌曲《蜗牛》,就是在勉励自己的同时,也鼓励年轻人能够像蜗牛一样为了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往前,不要被现实击垮,即使像蜗牛一样也应该努力向上,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后来,这首积极向上的歌曲2005年入选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


  蜗牛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缓慢、耐性和坚韧,它常常被视为一种品质,表示追求成功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因此在国外十分受欢迎。蜗牛在美国是象征幸福的意思,而苏格兰人则认为如果蜗牛的触角伸得很长,就意味着明天有一个好天气。


克罗地亚举办蜗牛赛跑。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蜗牛没有产生腿,更没有生出翅膀,只能靠蹭或爬,再加上身背螺纹壳,行动缓慢是必然的。


  蜗牛厚厚的壳体现了其身体构成的特征,但同时也揭示了其演化时间和历程。蜗牛壳是沉积碳酸钙形成的,这表明,蜗牛的祖先生活于海中,为了保护自己,演化出硬壳。登陆之后,蜗牛还保持了这一性状,外壳也演变成对其柔弱身体和内脏的保护屏障,就像鱼类的鳞、豪猪的刺、乌龟的壳,一旦遇到天敌和其他伤害,它能第一时间缩入壳内避难。


  别小看蜗牛壳,这也是保证其生存的一个重要器官。蜗牛可以不在水中生活,但需要潮湿,否则就会分泌出黏液,用于保持身体湿润。在天气干燥时,它会用黏液封住壳口进入休眠状态。


  蜗牛在演化过程中的另一个神奇之处体现在其脚上。人有双腿,动物一般有四腿,昆虫有多脚,而蜗牛只在腹部有一片促使它移动的肌肉——腹足。世界上只有蜗牛是一只脚,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独脚大仙”,因此蜗牛全速爬行时的速度也只有每小时8.5米左右,这个速度相当于人从盘子上拿一口食物送到嘴里要用掉3分钟。


  观察爬行中的蜗牛可以看到,腹足肌肉的收缩,让蜗牛的前行像海浪般向前推进,由于肌肉收缩产生的波动只有单一的方向,因此不能后退,必须勇往直前。如果遇到障碍物要改变方向时,蜗牛只能修改前行角度,这种只能进不能退的移动也构成了蜗牛的行为特征。此外,蜗牛在爬行时腹足分泌的黏液不只是为了减少摩擦力,更是保护膜,即便在刀刃上通过也不会被划伤身体。


  别看蜗牛生就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但实际上它是农业十大害虫之一,可危害多种农作物。这可能令很多人不解:软乎乎的蜗牛拿什么危害农作物呢?其实,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在蜗牛触角中间往下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虽然和针尖差不多大小,不用放大镜肉眼都无法分辨,但小洞里面其实还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齿舌上惊人地布满牙齿,竟有26000多颗,每颗牙齿比人的头发还要细。


  在危害农作物时,蜗牛通过齿舌抓挠植物叶片或果面,通过锯齿一样的牙齿划伤植物表皮,将叶片或果肉送入口腔,再利用齿舌将食物转移到消化道。如果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中,甚至可以听到蜗牛在“嘎吱嘎吱”地吃东西的声音。而被蜗牛危害过的农作物叶片上则会出现孔状或网状,果皮也有非常明显的伤痕,影响了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为农业生产带来困扰。更为神奇的是,蜗牛的牙齿还能不断循环,旧的被新的取代,通常在口腔后部的齿舌上长出新排,然后逐渐向前移动,取代前面磨损的牙齿。


  蜗牛的眼睛与人类相似,也是由角膜、晶体、视网膜与神经所组成,但构造十分简单,所以只能感觉光和影的变动,并不能真正看见物体的样子。触角是蜗牛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环境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并为自身运动探测路线。触角在感知到危险、触碰到东西或空气湿度发生变化时会收缩,而在感知不到危险的情况下才会伸展出来。并且,伸出触角的过程比收缩要缓慢得多。


  老北京有首耳熟能详童谣:“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水牛儿”是北京地区对一种小型蜗牛的俗称,当它被孩子捉在手里,身体立即受惊缩回壳内。孩子们一边唱着童谣,一边等它适应后再慢慢地将头伸出来,恢复爬行。


法式焗蜗牛。延伸阅读“入侵的怪兽”

  蜗牛在古代已有人食用,好吃不好吃众说纷纭,但就营养而言确实很不错——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还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近年来,蜗牛及其营养价值已被各国人民所认识,因此也成了饭店酒楼里的美味佳肴。


  “法式焗蜗牛”是法国大餐的开胃菜,也是世界知名菜品之一。在法国,蜗牛是重大节日里不可或缺的盘中美味,一年大约要消耗3亿多只蜗牛。除了法国当地,世界上其他地方要吃到法国蜗牛可以买蜗牛罐头再进行加工。在超级市场里,还出售一种经过初步加工的蜗牛肉,这种蜗牛肉放在蜗牛壳内,用黄油封口,顾客买回去后,只要把蜗牛放入烤箱加热,蜗牛肉便会被熔化的黄油煎熟,食用时把蜗牛肉从壳中挑出来吃,别有一番风味。


  由于法国菜以蜗牛为原料,因此当地培育出一种体形大、肉质美味的勃艮第蜗牛,每只有四五厘米长,重40克左右,目前这种人工养殖的可食用蜗牛已向世界各地传播。但是蜗牛主要以泥土和腐叶为栖息地,很可能沾染细菌或其他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因此食用蜗牛在售卖前都要经过为期两星期的排毒期,以便将其肠内的细菌及有毒物种排出体外。


  并不是所有的大蜗牛都可食用,像原产于东非的非洲大蜗牛,就是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被大部分国家嫌弃,早在2003年就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非洲大蜗牛是现存陆地蜗牛中最大的一种,寿命可达10年,一些较大的个体,壳长可以超过20厘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曾认证了一只巨大的非洲大蜗牛,它的壳长为27.3厘米,伸展开来从头到尾长达39.3厘米,重达1.8斤。


  有人可能会问,即使个头大,但蜗牛动作缓慢又没有攻击力,有什么可怕的呢?


  原来,这种大蜗牛的食量惊人,可以吃掉500多种重要农作物,包括木薯、可可、木瓜、花生、橡胶、大多数豆类和瓜类,还有观赏植物和草药,甚至一些不可食用的物质也能成为它的盘中餐,如纸板、沙粒、小石头、石膏或墙皮等,这就严重威胁到各种建筑物。


  此外,其繁殖能力很强,一年可以产下一两千个卵,成活率很高。并且,相较于普通蜗牛,它们在多种极端环境下仍能存活。即便在极度干旱的地方,非洲大蜗牛仍可埋身于土里维持三年左右的生命。作为一种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在野外的数量迅速膨胀,挤压本土的腹足纲动物的生存空间,严重威胁了本土的生物多样性。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佛罗里达州人花费数十年时间消灭大蜗牛,一次持续7年,一次持续10年,耗资上千万美元。可谁能想到,不过半年多,第三次大规模剿灭行动于去年又一次启动,难怪温顺的蜗牛在佛罗里达州被人们视为“入侵的怪兽”。


  非洲大蜗牛首次出现在佛罗里达州是1966年。当时,一个迈阿密的小男孩去旅行度假,回来时将三只大蜗牛装在口袋里当宠物,家人把蜗牛放至花园里,没想到几年后繁殖出上万只,而且到处啃食,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不要以为剿灭行动是小题大做,非法入侵的非洲大蜗牛不仅会给当地蓬勃发展的农业带来灾难,更为可怕的是,非洲大蜗牛身上携带大量寄生虫,其中的大鼠肺虫可以引起人类脑膜炎。因此,美国以最高规格的检疫标准来防控这种战斗力极强的入侵物种,农业部门甚至警告居民,不要随意移动蜗牛、土壤、植物或者庭院垃圾,所有车辆和机器外出时都要被检查,避免蜗牛粘在上面,随车传播至其他地方。


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现的非洲大蜗牛让当地居民头疼不已。生物奥秘神奇的黏液

  蜗牛爬行后留下的黏液痕迹让有些人感到不适,认为既脏又腥臭。但科学家发现,爬行时分泌黏液不只是蜗牛的行动方式,也提示蜗牛的黏液中可能蕴含不少奥秘,而且蜗牛的黏液是无价之宝。


  现在,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东南亚,用蜗牛黏液提取物做美容已成为一种时尚,这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成果。


  古希腊时期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已经了解蜗牛黏液的医疗作用,认为蜗牛黏液有保湿、消肿及消炎镇痛的作用,持续使用可使皮肤表面变得光滑透亮。他把牛奶与碾碎的蜗牛混合,用以治疗皮肤伤疤。


  后来,蜗牛类护肤品在南美洲开始出现,起因是当地农民养殖蜗牛出口到法国,他们发现,和蜗牛接触后,手上的皮肤变得更光滑柔嫩了,由此蜗牛黏液的美容作用慢慢传播开来。


  早在1738年出版的法国药典里,就记载了有人用蜗牛治疗伤口和皮肤病。提出比较充分科学依据的是西班牙放射肿瘤学者拉斐尔。20世纪60年代,他在做实验时,无意之中发现了一种智利蜗牛对自身机体损伤有自我修复的机能。当射线照射蜗牛时,蜗牛会扭动身体,持续不断分泌黏液,并覆盖和附着在身体表面。过了一会儿,蜗牛身上被射线照射的伤口愈合了。拉斐尔随后采集了蜗牛的一些黏液并进行检测,发现黏液的确有加速伤口愈合、修复皮肤的作用。再后来,拉斐尔研发出一种蜗牛黏液萃取产品,用于美容。


  现代大量的研究发现,蜗牛黏液提取物中包含多种物质,如胶原蛋白、弹力蛋白、尿囊素、多种维生素、钙、甘醇酸等。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蜗牛黏液中含有抗菌肽,尽管不同的蜗牛含有抗菌肽的成分不同,但都有抗菌作用。可见,貌不惊人的蜗牛黏液经提取并使用于人体,既有助于保护皮肤,还能有效预防其他疾病。


  (原蜗牛 生活在陆地上的贝类)


  :北京日


  :张田勘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流程编辑:u008


  蜗牛属于什么动物推荐搜索词:

  

  1.白玉蜗牛属于什么动物

  

  2.蜗牛属于什么动物类型

  

  3.蜗牛属于什么动物还是昆虫

  

本文标题:蜗牛属于什么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