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推荐文章1: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光明论坛·温故】
:周东娜(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告中论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时,引用古语“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语出先秦时期的道家典籍《文子·上义》,原文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常”,就是常理、常规、常法;“本”,就是根本、本源、关键。所谓“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有基本的法则,但惠利人民乃是根本。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虽然各自的立场不同,但对于执政者应当如何看待民众、如何对待民众的利益诉求,各家各派的态度和主张,总体看来基本一致。孔子认为,执政者治国理政,应当把民作为“所重”的四事之首,并采取“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的政策,切实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老子提出,执政者“爱民治国”贵在清静无为,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墨家学派则呼吁执政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做到“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弗为”,就是说,一切不能增加民众利益的花费都不予考虑。被《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列入法家类典籍的《管子》认为,“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如何“利之”?答案就是“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意思是说,一切以民众的好恶为取舍。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顾百年浩瀚党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对人民有利的就坚持去做,对人民不利的就坚决反对。从“为人民服务”,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以贯之、坚定不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现实。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也是决定性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必能凝聚起推动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要站稳人民立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自觉增强宗旨意识、深化初心使命,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为政之要,在为民、便民、安民。紧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政之所出才有据,政之所施方有效。只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这样的政绩才是留得下、靠得住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拿出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奋发有为的状态,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让人民更多更好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成果,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早日实现。
《光明日》( 2023年05月31日02版)
: 光明网-《光明日》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推荐文章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释义:2016年11月20日,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引用,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氾论训》,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方略,就是以对人民有利为根本。
解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习主席在此引用,旨在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林 彤、陈乃颖辑)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推荐文章3:习近平引语: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出处】
出自刘安(汉)《淮南子·汜论训》。
【原文】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启悟】
恢弘厚重的党的二十大告,“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分量最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告中鲜明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后,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这句话,成为新时代10年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一句“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既是历史的回响,也宣告了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共同富裕;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到“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的抗击疫情斗争;从“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反腐败斗争,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建设……新时代这10年,我们党攻克的每一个难关险阻、创造的每一个人间奇迹,人民都是逻辑起点、价值所归。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党的二十大告描绘的民生新图景,涵盖了“当下与未来”的通盘考虑,连接“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充分体现出“人民”二字重若千钧的价值取向,刻印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前进脚步。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一个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党,一个“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的政党,一个“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政党,必能始终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推荐文章4:治国有常 利民为本
“雪中送炭”的钱越多越好,但今年“国家账本”里的安排仍超出预期。260页的篇幅记录着一个大国新一年宏观政策的发力点和政策意图,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强烈稳预期信号昭示着: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第三个年头,我国经济更为关键的调整时期已经来临。
赤字率下调,财力新增
关于中国财政赤字率的争议终于可以暂停了。因为疫情影响,我国赤字率连续两年突破3%,2022年,赤字率迎来回归。“国家账本”记录着,赤字率下调到2.8%左右,规模比上年减少2000亿元。
财政赤字,专指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高,意味着政府“花”的钱比“挣”的钱要多。赤字率既是财政扩张力度的指标,也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都以《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赤字标准作为参考:赤字率不超过3%,负债率不超过60%即是所谓的“国际安全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赤字率始终保持在3%及以下。
谈到2022年下调赤字率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持续复苏,政府财力更加充足,这一安排体现了政府对于经济和财政运行稳健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从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看,我国确实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114万亿元的GDP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但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今年,经济想稳中求进仍要面临很多挑战。
政府工作告确定的2022年GDP预期增速目标为5.5%左右,对比这几年的GDP增速,全国政协常委、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说,这是需要一个努力再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是需要跳一跳才能够摘下来的桃子。
这个时候,经济发展的基本盘需要政策的有效引导和必要扶持。根据预算告安排,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1万亿元左右,较2021年执行数增长3.8%。这一增速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次低点,仅高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2020年。
财政增长放缓,赤字减少,支出却不能减。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各方尤其关注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预算安排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万亿元,比上年扩大两万亿元以上,增长8.4%。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强调,8.4%的支出增速比GDP预期增幅还高2.9个百分点。
新增财力从何而来?一方面由于2021年财政支出偏慢、结余结转较多,为跨年度调节提供了资金量;另一方面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即央企作贡献。
刘昆说,通过跨年度的调节、统筹财政资源,2022年财政的支出强度是有保障的。他算了一笔账: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度一般公共预算的资金就达1.267万亿元,是去年的6.6倍,这个资金量就相当于提高赤字率1个百分点。
惠民生利基层
“钱”的去向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国家账本”不仅是一本经济账,更是一本关乎人心向背的政治账。民生账本的厚度足以量出一国的发展温度。
2022年,我国财政的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两万亿元以上,政府工作告要求,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这在“国家账本”里有更明确的体现。从就业优先到收入增长,从完善住房保障到多渠道解决“入园难”问题……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惠都隐藏在那一个个数字之下。
以就业举例,政府工作告要求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对于这个目标,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坦言,稳就业的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增加到107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承载数亿人就业创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面临较多困难。
因此,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了就业补助资金617.58亿元、增加51.68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还将调整完善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说,这显然是民生账本上的一大亮点,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老百姓的“饭碗”,关乎生活质量的改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就业、保民生是重要基础,“对于稳就业来说,上述举措释放出非常积极的政策信号。”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入园难”问题,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30亿元、增加30亿元;为了缓解“看病难”问题,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10元;为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将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46.83亿元、增加70.62亿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2022年,中央将继续过紧日子,最大限度地下沉财力。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告时说: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高增幅,“务必使基层落实惠,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前路虽远,行则将至,万事虽难,做则必成。透过“国家账本”的一系列前瞻部署,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我们有理由感到乐观。
中青·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推荐文章5: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二十大告里的这些举措暖民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二十大告提到的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引发百姓关注。
▌本文: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监制/李浙 制片人/张天宇
主编/蒋安琪 黄绪甜 王兴栋 史萌
编辑/谢玉洁 制图/孟祥龙
校对/高少卓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推荐搜索词:
1.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是什么意思
2.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这句话出自哪里
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出自哪一本书
本文标题: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