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推荐文章1:《出师表》翻译成江湖话后,诸葛亮被活活气死了!

  《出师表》一文,想必大家都背过。其文言辞恳切,道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然而,当把它由文言文翻译成江湖话后,那风格简直是要气杀诸葛亮的节奏啊。


  我们直接上译文,原文附后,小伙伴们看完后自己对比吧。


  江湖话版《出师表》


  你亮叔我有话要跟你说几句:你爹出来混,半道上给孙权那小子搞死了;现在地盘分成了三块,咱们虽然占有益州,但好像也有点要罩不住了,孙权曹操两个家伙都瞧上咱这块肥肉了,咱们眼瞅着就要杯具啊。


  不过我大哥,也就是你爹留下的保镖还是很忠心的,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是不要命的家伙,他们这样做,都是看在你爹还活着的时候给钱给女人的份上,现在想答罢了。你叔我现在就希望你丫的放机灵点,完成你爹的遗愿,也好让兄弟们能继续扬眉吐气;你小子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心给凉了啊。


  在家里,咱帮理不帮亲,都是一起的兄弟,该批评谁该扇谁,都有一碗水端平才行;无论是那些个不好好干的,给咱整天惹事的,还是那些为人忠厚实在的,都要交给保卫科处理,该剁手的剁手,该奖赏的奖赏,这能说明你对大伙都一样,谁也不偏向,要是让大伙感觉有亲疏差别,那就麻烦了。


  小郭、小费、小董这几个人,做人都很实在,事情办得也周全,你爹就特别依仗他们,所以叔认为帮里的大事小情就交给他们管就行了。


  二杆子老向,性子急,但人品还是很好的,也猛地很,能打能杀,你爹生前就经常夸他“能干”,不行你就提拔一下,叔觉得砍人的事你就交给他,肯定能扩大咱的地盘,以后没人敢惹咱。


  咱帮里开始为啥红火得很,还不是你祖上一直拉拢实在人,撵走没本事的;后来为啥又被人逼得走投无路,董卓、袁绍、曹操这些本来的小弟都敢造反,不再把帮主当回事,还不是后来的帮主用人不行了,尤其是桓、灵两位帮主,不用能人,光用小人。你爹每回跟叔喝酒聊天说到早先帮里的事的时候,把个胸口都能捶青啊。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叔的拜把子,你一定要相信他们,咱发扬光大就有戏了。


  叔本来是一个种地的,在南阳有一亩三分地,在这个人流行砍人抢地盘的时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你爹却不嫌叔怂,三天两头的往叔屋里跑,问我如何管理帮派,扩大地盘,恢复咱帮过去的辉煌。你叔我感激得眼泪哗哗的,从此铁了心跟着你爹四处砸场子抢地盘,想早点恢复咱帮过去的辉煌。


  后来咱帮被人火并,你叔我死命硬抗,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你爹知道叔精的跟个猴似的,所以在挂之前把大事都交代给我。自从换了你当上帮主,叔那是天天睡不着啊,害怕把你爹的心给屈了,所以五月份领着弟兄们开着船过了泸河,到那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把该摆平的都摆平了。 现在咱地盘南边已经没人再敢惹事,咱帮也兵强马壮了,是时候好好让兄弟们出去放松一下,躲个夜店啥的了。等把咱帮原先的核心地盘中原夺回来后,一定要把那些没良心的,耍奸偷滑的统统拾掇了,把咱帮重新发扬光大,搞成天下第一大帮。这样叔也就对得起死去的你爹了。 这一回你叔我要亲自带队是去砍那些王八蛋,砍不成回来你咋办都行。至于帮里的事,有小郭、小费、小董他们几个在,叔也放心,你有事搞不定,就让他们去办。


  你丫也老大不小了,是时候该好好地想想你爹的事了。你叔我这里肯定很感激。行了,叔马上就要闪人了,眼泪哗啦哗啦的,都不知道胡咧咧了些啥,别过了。


  《出师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推荐文章2:2020丨公元420年代,他为何要为《三国志》作注?

  (脚本撰写:易舜 视频统筹:刘芳源)


  本期提要


  公元429年,裴松之《三国志注》成书。陈寿《三国志》叙事颇为简略。裴松之的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补充众多重要史事,大大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同时,裴注还开创了新的注释体例,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学术贡献,在史学注释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


  公元420年代的最后一年,也即南朝刘宋元嘉六年,裴松之完成宋文帝指定的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任务,《三国志注》正式成书。宋文帝览读之后,称赞说:“此为不朽矣。”诚如此言,裴松之《三国志注》开创新的注释体例,博引典籍,广增异闻,补充众多《三国志》失载的重要史事,使人们能够对三国历史有更为详尽的了解,确实是一部传世经典。同时,隋唐以后,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著作散佚,而这些著作因《三国志注》的注引才得以保存流传。今天借此方能探知魏晋史学的大体风貌,理解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壮大的轨迹。裴注的功绩因此就显得更不可磨灭了。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陈寿《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汉晋之际的学风,崇尚清简。《三国志》受此影响,叙事上追求简约精审。全书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和《吴书》二十卷,计三十六万多字,叙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及其复杂互动历程,简洁凝练,毫无冗杂之感。故问世之后,深受时人赞誉和推重:“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但经过一百多年,到晋宋之际,学术风气发生变化。人们更重视知识的丰富与详备。有学者甚至用“知识至上”来概括南朝学风的特点。学风转变,刘宋时人对《三国志》的评价就不同了,简约反而成为缺点,认为此书“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加之《三国志》成书后,又有不少反映三国历史的著作涌现,陈寿《三国志》遂不能满足刘宋时人详尽掌握三国历史的要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宋文帝于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下诏裴松之,让他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字世期,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他出身高门,二十岁就做了东晋的殿中将军。刘宋建立,他历任清要官。文帝时为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裴松之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即高效完成“奉旨寻详”的工作。据统计,裴注引书“经部二十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二十三家,集部二十三家,凡二百一十家”,注文多达三十二万字,仅比《三国志》正文少四万余字。可谓取材宏富,用功甚勤。裴注的内容,按照裴松之自己的说法,主要分为补阙、备异、惩妄和论辨四类。


  裴松之注《三国志·武帝纪》


  所谓补阙,就是补充《三国志》记载简略或遗漏的人和事。具体说来,就是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传(即《三国志》)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这类注文最多,构成裴注的主体,对于深入了解三国历史,是极为重要的。如曹魏屯田,是曹魏解决军需困境和经济问题的关键制度。陈寿记载颇为简略,分别在《魏书·武帝纪》和《任峻传》,总计用五十四字叙述。而裴注引用王沈《魏书》,补充一百四十七字,全面记录曹魏屯田的背景、过程和效果。又如曹操的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令,是曹操不拘品行以招揽人才的重要举措。《三国志》并未记载,而裴注引王沈《魏书》作了补充。再如曹丕《与吴质书》,是建安文学名篇。《三国志》所录不过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鱼豢《魏略》,所载多达八百余字。再如王弼是正始玄学的代表,《三国志》仅以二十三字记之。裴注引何邵《王弼传》补其生平与学说,引张华《博物志》介绍家世,引孙盛《魏氏春秋》反映时人评价,为后世研究魏晋玄学,提供了重要史料。纪传体史书,人是灵魂。裴注还补充了四十二个《三国志》未曾提及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发明家马钧。正是从裴注中,我们得知他发明了织绫机,制造过指南车。


  所谓备异,就是保存不同记载。所谓惩妄,就是考辨其讹误之处。裴松之一般是在《三国志》所叙史事下,补引其他史籍的异说,再以“裴松之案”的形式,考辨陈寿或其他史家的讹误,以求明确历史真相。如诸葛亮与刘备初次相见之事,《三国志》所载为刘备“诣(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但鱼豢《魏略》、司马彪《九州春秋》所叙不同,言其为诸葛亮主动拜访刘备。裴氏将《魏略》记载列入注中,此为备异。裴氏进而对此说加以辨析,据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指明“非亮先诣备”,此为惩妄。显然,备异与补阙性质相同,属于史料的搜集整理。而惩妄则是史实的考证与研究。


  敦煌写本《三国志·步骘传》


  所谓论辨,主要指裴松之个人的史事议论、人物评价和史学批评。裴松之作注,除增广事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总括前踪,贻训后世”,也就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裴氏经常通过自评或引用他人评论来发表对史事人物的看法。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取荆州后,欲东下消灭孙吴。谋臣贾诩另有主张,认为不如安抚荆州百姓,使之安土乐业,则无需征战而孙吴自服。陈寿叙事说:“太祖不从,军遂无利。”表明陈氏是赞同贾诩的。裴松之却不以为然。他批评说:“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接着全面分析当时的割据形势,指出此时为实现统一之良机,曹操南下灭孙吴的行动,“非失算也。(贾)诩之此规,为无当矣。”今天看来,裴注中此类对人物史事的议论,颇多保守迂腐之见。但裴松之对于魏晋史学著作的批评,却是很有道理的。


  裴松之对魏晋时期的大多史著都不满意,都有批判。他特别强调史书应“直书实录”。根据这一准则,裴氏批评鱼豢《魏略》有“妄说”,谢承《后汉书》有“妄记”,王隐《晋书》有“虚说”,干宝《晋纪》有“疏谬”,张骘《文士传》“虚伪妄作”。对于乐资《山阳公载记》和袁暐《献帝春秋》,裴氏的批判尤为尖锐,说他们“轻弄翰墨,妄生异端”,是“史籍之罪人”。对于陈寿《三国志》,裴氏也并不手软,批评他撰述类传之时,没有坚持“以事类相从”的原则,导致“夜光”(月光)与“蒸烛”(火炬)同传,“失其类矣”。裴松之通过此类注文,表达了他对史书撰述原则和撰述体例的独到见解。


  总体来看,裴注不仅增补历史记载,而且考证历史真相,讨论史著得失。这种注释取向,是此前没有过的。


  我国自东汉时期起,逐渐有对历史著作的注释。体例上,史书注释一直受经书注释影响,内容主要局限于音义解释、名物训诂。不论是徐广注《史记》,还是服虔、应劭、韦昭、晋灼、蔡谟注《汉书》,都是如此。而裴注将注释重点转至历史事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这等于摆脱经注范式,开创了新的注释体例。同时,其意义还不止于此。由于注经与注史不同,注经是为阐释义理,名物训诂即可达到目的。注史则是为探明历史真相,仅有名物训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裴注以增广事实为注释取向,这实际上意味着史学脱离经学而获得独立。


  今天我们提及古代典籍的分类方法,最熟悉者莫过于“经、史、子、集”四部。这个分类中,“史”居第二,非常显眼。但史部取得这个位置,有着一个后来居上的发展过程。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校订皇家图书,编订总目录,称为《七略》。其中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等,却根本没有史书的独立位置。《战国策》《史记》等都被列入《六艺》之“《春秋》”家,处于经书的卵翼之下。到了西晋,秘书监荀勖编《中经新簿》,他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其中丙部有史记、旧事等。史学才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成为一个门类。东晋时著作郎李充厘定四部,调整荀勖次序: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史书升格,成为“乙部之学”。这种调整被《隋书·经籍志》继承,并用“经、史、子、集”取代“甲、乙、丙、丁”,一直沿袭至清。史学何以在两晋时期独立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史学著作。也正是依靠这些史著,裴松之才能实现注释体例的突破。史学的独立与史注的独立,步调是相一致的。今天,我们阅读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它所保存的魏晋史著,还能感受到这种步调。


  (本栏目总撰稿为卜宪群,本期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连雯)


  大事记


  公元420年


  六月,晋恭帝禅位于宋王刘裕,刘裕称帝,建立刘宋,改元永初,改《泰始历》为《永初历》。


  公元421年


  北凉国主沮渠蒙逊进攻敦煌,西凉国主李恂自杀,西凉亡。西域诸国皆称臣朝贺于蒙逊。


  宋武帝刘裕杀晋恭帝。


  公元422年


  宋武帝刘裕崩,以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谢晦为顾命大臣,太子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


  北魏南侵,克滑台(今河南滑县附近),陷青、兖诸郡(今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一带),进逼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南部)。


  公元423年


  北魏陷洛阳(今河南洛阳),克虎牢,据司、兖、豫诸郡(今河南东南,山东西南一带),夷许昌(今河南许昌)而还。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崩,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


  公元425年


  北魏遣使于宋,两朝通好。


  大夏国主赫连勃勃死,太子昌继位,改元承光。


  北魏五路并进伐柔然,柔然部落大惊,绝迹北走。


  公元429年


  北魏太武帝诏崔浩等续修国史,叙成《国书》三十卷。


  宋文帝命裴松之注《三国志》,七月,书成奏上。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推荐文章3:夜读·经典之夜|出师表

  编者按:把夜哄睡,把自己唤醒。澎湃夜读于每周日晚推出经典朗读版,倾情演绎国内外经典文学名著名篇,与读者“声临其境”感受经典之美、文字之美。


  出师表


  :诸葛亮


  朗读:宋怀强(小说演播家、上海戏剧学院原播音主持系主任)


  明 朱敬鑉行书出师表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能,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推荐文章4:初中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出师表》译文,作品赏析

  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谦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一统大业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蜀汉国力困乏,这的确是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尽管如此,侍卫大臣仍然在朝内不懈地供职,忠心耿耿的官员还是在朝廷外忘我地为国作战,这就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的恩遇,要在陛下身上恩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以便发扬光大先帝的美德,激励有志之士的斗志,而不应该妄自菲薄,言谈违背道义,以致堵塞了群臣忠心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的侍臣和朝廷的官员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升迁、处罚、表扬、批评,不应当有所区别。如有违法乱纪的或是尽忠为善的,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此来表明陛下处理问题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袒,使宫内和宫外执法标准不一样。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才选拔出来交给陛下。我以为宫里的事,不论大小,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做,那一定能够弥补过失或疏漏,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品行善良公正,熟悉军事,从前曾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商量推荐他任中部督。我以为军营中的事,不论大小,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必定能使军队内部和睦融洽,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就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跟我谈论到这些事,对桓、灵二帝总是感到痛心遗憾。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诚实能够以死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蜀汉的兴旺发达,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是个穿布衣的平民,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乱世的年代马马虎虎地保住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求得显达。先帝不拿我当卑贱鄙陋的人看待,亲自枉驾屈临,三次到草庐中来看望我,向我询问关于当时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十分感动,于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军事失利,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委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兴复汉室的大事托付给我。我自从接受命令以来,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做不好先帝托付的事情,以至于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在五月里统率大军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军事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该激励三军的斗志,率领他们北征平定中原,我愿把自己的平庸才能完全贡献出来,除掉奸诈凶恶的人,重新振兴汉朝,回到旧都洛阳。这就是我用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政事的得失利弊,多向陛下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职责。


  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派给我,假如做不出成效来,就对我加以刑罚,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帮助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应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失职,以说明他们的怠慢,疏忽。陛下也要自己多加考虑,向大臣征询治国的好策略,明察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记取先帝遗诏中的话。我受先帝的恩很多,感激不尽!


  如今就要远离陛下,我面对着奏章流泪,不知说了些什么。


  作品赏析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临行时,上表给后主刘禅,即《前出师表》。诸葛亮此次出兵,未能成功,当时蜀国官吏中颇有微词,于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他又再次上表,分析当时形势,说明偏处蜀地一隅,坐而待亡,还不如争取主动出师北伐,这就是《后出师表》。从此频频出征,直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他病殁于军中。


  《前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蜀书》本传,主题是劝勉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愿,保持蜀中政治的清明,广开言路,听信忠言,任用贤良,励志振奋,使他能专心致力于北伐大业,以免除后顾之忧。公元223年,刘备病笃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由于诸葛亮身为父辈,处于肩负托孤之责的特殊地位,他所上的表文不同于一般的奏章,既是臣下对君主,又是长辈对晚辈,故措辞婉转,言辞恳切。表中对刘禅规劝其莫为的,实是已为的;鼓励其当做的,实是未做的。细品此文,含蕴无穷。全文叙述委婉,行文晓畅,文字质朴无华,是章表中的杰出代表作。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推荐文章5:这20个智慧成语,原来都来自《出师表》

  网上曾评“最感人的古文”,诸葛亮的《出师表》屡屡上榜。


  这是诸葛亮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表文,全文言辞恳切,饱含着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与美好期待。


  《出师表》只有741个字,却成为千古传颂的表文。其中包含了许多成语,今天,诗词君总结了其中的20个成语,一起来了解一下诸葛亮的智慧与对国家的情感吧!


【妄自菲薄】

  【原句】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引喻失义】

  【原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陟罚臧否 zhì fá zāng pǐ】

  【原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释义】陟:提拔;罚:惩罚。臧否:品评,褒贬。赏罚褒贬。


【作奸犯科】

  【原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释义】意思是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指干违法乱纪的事。


【裨补阙漏bì bǔ quē lòu】

  【原句】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释义】意为弥补缺漏、不足之处。


【计日而待】

  【原句】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释义】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三顾茅庐】

  【原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释义】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夙夜忧叹】

  【原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释义】夙夜:朝夕,日夜。整天忧愁叹息。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原句】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释义】指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攘除奸凶rǎng chú jiān xiōng】

  【原句】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释义】指铲除奸臣汉贼。


【斟酌损益】

  【原句】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释义】仔细考虑,斟情酌理,掌握分寸。


【察纳雅言】

  【原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释义】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


【深入不毛】

  【原句】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释义】不毛,地名,我国古代称之为“缅”,指去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危急存亡】

  【原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释义】指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志虑忠纯】

  【原句】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释义】志虑:志向和心思。志向和心思都忠诚纯洁。形容忠心耿耿,坚贞不二。


【事无大小】

  【原句】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释义】意思是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优劣得所】

  【原句】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释义】指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有所广益】

  【原句】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释义】收到更多的成效。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广:扩大。益:好处。


【亲贤远佞qīn xián yuǎn nìng】

  【原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释义】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不知所言】

  【原句】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释义】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这些成语中,有治国的大道理,亦有为政的大方向,如果读懂,真是受益无穷呢!


  :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元曲”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推荐搜索词: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什么意思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翻译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下一句

  

本文标题:三顾臣于草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