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首都是哪里推荐文章1:韩国首都爆发大规模混乱,准备庆祝胜利的李在明,迎来了3个噩耗

  不知不觉,备受瞩目的“尹锡悦弹劾案”,就这样画上了句号,这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韩国前总统,终究还是为自己的冲动冒失付出了沉重代价。


  现在的局势是这样的:在韩国宪法法院以“8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通过弹劾案的情况下,尹锡悦下台已成定局。用不了多久——最多两个月,韩国就会举行大选,韩国新总统很快就会浮出水面。


  具体的细节就不多说了。简而言之,悍然发动“兵变”的尹锡悦,早已成为众矢之的,准备拿下总统宝座、将尹锡悦关进大牢的李在明,绝不会手下留情。韩国检方已起诉尹锡悦,且罪名是“内乱罪”,一旦罪名成立,等待尹锡悦的没准就是牢底坐穿,甚至还有可能被判处死刑。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李在明承受着什么样的压力,无论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党能否扭转局势,尹锡悦都无望卷土重来了。然而,在经历了被国会弹劾、被韩国法院批准逮捕令、被韩国检方起诉、被迫换上囚服以及在拘留期间被送进医院的尹锡悦,似乎并不打算就此认怂。


  能预料的是,接下来两个月,尹锡悦所在的国民力量党与李在明率领的共同民主党,将围绕总统宝座展开激烈较量。虽然李在明的支持率高居榜首,但大选仍然存在许多变数。


  就在李在明准备乘胜追击、尹锡悦或将被迫搬出总统府之际,让李在明坐立不安的事情发生了。事实表明,即便赢得了大选,李在明也未必能如愿以偿、让死对头尹锡悦牢底坐穿。


  准备庆祝胜利的李在明,迎来了至少3个噩耗。


  第一件事,首尔爆发大规模混乱,尹锡悦支持者拒绝让步。在韩国宪法法院通过弹劾案之前,担心局势失控的韩国警方,就提前采取了行动,包括部署上万名警力、在韩国宪法法院附近设置“要塞”。


  但即便如此,尹锡悦的忠诚支持者与支持弹劾尹锡悦的韩国民众,还是走上了街头,并举行了大规模抗议游行。举着横幅、喊着口号的抗议者在首尔发生了对峙,对抗情绪持续蔓延。


  在得知“韩国宪法法院通过弹劾案”后,怒不可遏的尹锡悦支持者,甚至还砸坏了韩国警车的玻璃,且地点就在韩国宪法法院旁边。


  不难看出,曾受到总统警卫处保护、多次拒绝接受公调处传唤、有意卷土重来的尹锡悦,在韩国民间仍然拥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某种程度上说,支持尹锡悦的韩国民众,已成为掣肘李在明的最大因素之一。李在明很清楚,如果尹锡悦真的被关进大牢且无望重获自由,假以时日,自己没准就会变成第二个尹锡悦。


  第二件事,还没当上总统,李在明就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应对来自美国的施压。


  美国宣布对韩国征收25%的对等关税后,韩国代总统韩德洙在4月3日召开了紧急会议。韩德洙认为,对韩国而言,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全球关税战已成为现实,韩国必须全力以赴,以应对这场危机。


  明眼人都知道,特朗普这么做会让韩国损失惨重,但在韩国政坛持续动荡的当下,韩国很难用团结一致的姿态对抗美国。接下来何去何从,是以牙还牙对美国加征关税,还是忍气吞声,韩国与李在明确实应该想清楚了。


  不同于文在寅,尹锡悦几乎从不对美国说“不”,在尹锡悦执掌韩国的那几年,韩国没少为美国利益买单。对此,美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然而,在尹锡悦最需要美国伸出援手、白宫助其一臂之力的时候,拜登与特朗普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就这样,尹锡悦从美国的棋子变成了弃子。


  如果李在明成功取代了尹锡悦,韩国的内政外交策略很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如果韩国拒绝追随美国,不按常理出招的特朗普,很可能会复韩国。


  等到那时,刚站稳脚跟的李在明,没准会遭到针对。


  对内,李在明需要平衡各大势力,对外,李在明既需要维护韩国利益,又要避免激怒美国,同时还要调整日韩关系,只能说李在明确实很不容易。


  第三件事,在俄乌冲突悬而未决、亚洲局势风云突变的情况下,“要不要加大支持乌克兰的力度”,以及“要不要配合美国施压别国”,已成为李在明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不同的选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从以往的例子看,一旦韩国屈服于美国施压,特朗普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敲打韩国,直至让韩国成为白宫推行“美国优先”的马前卒。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发生在韩国政坛的闹剧与悲剧,不由得让人想到了一句话:现实往往比电影桥段更精彩、更令人不可思议。


  换在半年之前谁能想到,不可一世的尹锡悦,居然有可能会成为阶下囚?


  不管怎样,尹锡悦时代已结束,李在明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至于李在明能否成为最大赢家、等待尹锡悦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暂时还是未知数,不妨耐心等待后续。


  韩国的首都是哪里推荐文章2:首尔,魅力独特的东亚都市

  :新华网


  这是2019年11月2日,一名身着韩服的游客在韩国首尔游览景福宫。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韩国首都首尔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是韩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首尔不仅是一座时尚之都,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历史风貌。在首尔,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传统韩服与潮流时尚相映成趣。


  这是2018年10月30日,身着韩服的小朋友们在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的明伦堂参观。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8年12月13日,一名游客在韩国首尔拍摄昌德宫雪景。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9年4月22日拍摄的位于韩国首尔汝矣岛的63大厦。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9年4月19日,车辆行驶在韩国首尔的街道上,远处是首尔的地标性建筑南山塔。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8年9月22日,在韩国首尔明洞商业街,人们从装扮成猫咪的咖啡馆工作人员旁边经过。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9年1月30日,一名女子走在韩国首尔延世大学的校园里。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8年7月26日拍摄的韩国首尔解放村景色。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8年8月3日,人们在韩国首尔汝矣岛汉江公园欣赏夏季音乐会。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9年2月2日,一名男子在韩国首尔的首尔站眺望远处的建筑。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9年5月6日在韩国首尔拍摄的黄昏时分的东大门设计广场。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9年5月6日在韩国首尔拍摄的傍晚时分的东大门设计广场。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19年2月19日拍摄的韩国首尔汉江边的高楼和南山塔。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20年6月11日,人们下班后在韩国首尔的首尔站外候车。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2020年6月11日在韩国首尔白凡广场拍摄的市区夜景。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韩国的首都是哪里推荐文章3:为什么韩国首都汉城改为首尔?去中国化的小花招!萨沙问答第33集

  :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韩国首都汉城改为首尔?去中国化的小花招!萨沙问答第33集


  这是韩国去中国化的一个步骤而已,没什么稀奇。


  韩国首都汉城,距离今天已经有600多年历史。


  李成桂创建了朝鲜李氏王朝后,认为旧都开城已经失去了王气,不适合继续作为首都。


  于是,他在1394年迁都汉江边的汉阳,建立了汉城(Hanseong,??)。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朝鲜虽有自己的文字,但官方一律使用汉字。


  所以,当时首都的中文名字,就是汉城两个字。


  在随后的500年时间,朝鲜和中国人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一切的改变开始于1910年,日本强行吞并了朝鲜。


  由于朝鲜长达数百年都是中国藩属国,日本就开始在朝鲜全面的去中国化。


  严格来说,日本也不能完全说成是去中国化,更多是进行日化。


  当时朝鲜人被要求取日本名字,接受日本风俗,学习日本文化。


  同时,日本人将朝鲜首都改名为“京城”(??)


  1945年日本投降,大韩民国开始筹备建立。


  南韩的总统李承晚此人,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不但厌恶日本人,同样厌恶中国人和美国人。


  李承晚长期流亡中国上海,对于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很清楚。


  上台之初,李承晚就开始大力的去中国化。


  这里,我们要说一件小事。


  韩国的跆拳道是崔泓熙将军发明的,但最初根本不存在跆拳道。


  崔泓熙是日本空手道高手,也会一些柔道。


  他也是空手道教练,40年代负责训练南韩军队徒手搏击。


  1946年,李承晚带着一群外国军官视察了军队时,当着崔泓熙的面说:崔中尉(当时他还是中尉)教的,是我们朝鲜民族独特的武术,叫作跆跟。跆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崔中尉就是传承人。


  听到这段话,崔泓熙大为惊恐。


  他只会日本的空手道和柔道,只在儿时学过极为粗浅的跆跟,用于健身。


  但总统已经说了这番话,崔泓熙只能想方设法地圆这个谎。


  于是,崔泓熙结合日本空手道和柔道,又加入了朝鲜传统武术跆跟一些元素,创造了跆拳道。


  也就是说,跆拳道的创立,仅仅是因为李承晚一句爱国的谎话。


  1946年8月15日,李承晚将京城改名为首尔“??”(拉丁字母转写为“Seoul”)。


  有意思的是,日本人改名、李承晚改名,对于中国人没有什么影响。


  因为,中国文字和朝鲜文字本来就有区别。


  在古代,中文的字和朝鲜文的读音,可以完全不同,但确实指的是同一个东西。


  所以,虽然首都名字的朝鲜文和英文改来改去,但中国人始终称它为汉城,并没有改变过。


  朝鲜战争,中国造成南韩上百万军人伤亡失踪,南韩对我们有很深的仇恨。


  由此,两国竟然到1992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仍然把南韩叫做南朝鲜,那么首都自然还是叫做汉城。


  有意思的是,韩国人很快对此颇为恼怒,要求停止汉城的称呼。


  为啥?


  说到底,这是一种民族自卑感的表现。


  韩国学者曾经大肆闹场,不允许中国学者将东北的高句丽历史,当做中国少数民族历史。


  这似乎很无厘头,高句丽明明是唐朝消灭的少数民族政权,怎么不是中国的历史呢?


  只是,南韩为了自抬身价,好像祖先曾经和隋唐抗衡过多年,将八竿子打不着的高句丽认为祖先。


  那么,如果中国说高句丽是自己的少数民族,南韩岂不是成为中国人的后代?


  它拼死也要反对。


  道理也是一样。


  中国人对于汉城的称呼,并没有任何贬义或者污蔑性,绝对不像当年日本蔑称中国为“支那”一样。


  况且,汉城本来就是朝鲜人自己取的名字,也不是中国人强加给你的。


  韩国人为什么要求废除汉城的汉字说法,一律成为首尔呢?


  很简单。


  韩国人认为,中国至今还保留几百年前的汉城称呼,是一种文化上的宗主国心理。


  当年朝鲜对中国称臣,国王连纳妾娶妻都要得到中国皇帝批准。


  在当年看来没什么,今天韩国人觉得是耻辱。


  所以,在2005年韩国再三要求改为首尔。


  自然,韩国人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来说去就是去中国化而已。


  萨沙觉得可笑,韩国用尽全力废除中国文化,连中国文字也要完全停止使用。


  相反,日本街头到处都是中国字,日本人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真正的强者,是不需要在这种小地方搞名堂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请通知删除。


  韩国的首都是哪里推荐文章4: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在200年时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因为种种原因,几乎都有迁都的情况。比如大家熟悉的魏国,曾经定都安邑,后来迁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再比如赵国这一诸侯国,在定都邯郸之前,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定都。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韩国,和魏国、赵国一起瓜分了晋国,所以并称了三晋。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在近200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


  一、从韩原迁往平阳


  首先,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和魏国、赵国一样,韩国君主的先祖,曾是晋国的卿大夫。在周朝时期,卿大夫拥有自己的封地。对于韩氏来说,被晋国分封到韩原(今陕西韩城),这可以视为韩国的第一个都城。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君主已经没有实权了,类似于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只能说是一个傀儡君主了。在此基础上,韩氏需要和魏氏、赵氏等卿大夫争夺晋国的城池。对于韩原这一都城来说,在地理位置上偏向于秦国,也即不在晋国的核心区域。


  众所周知,晋国的核心区域,在今山西省一带,山西省的简称也是“晋”。因此,韩氏选择将都城从韩原迁往平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平阳这一城池,主要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平阳依山傍水,又靠近晋国的核心区域,十分有利于跟赵氏、魏氏抢夺资源。在春秋末期,晋国的卿大夫不止魏氏、韩氏、赵氏这三家,所以,韩氏的这一迁都,不仅能够争抢资源,也有助于提升自己在晋国内部的地位,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下出局。


  二、从平阳迁往宜阳


  公元前424年前后,也即三家分晋的过程中,韩国将都城从平阳前往宜阳,宜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相对于平阳,宜阳地处中原的核心区域。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是因为晋阳之战后,伴随着智氏的灭亡,晋国内部已经形成了魏赵韩三足鼎立的格局。换而言之,晋国被彻底瓜分,已经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韩国的当务之急,已经不是争夺晋国的城池,而是尽快逐鹿中原,在中原的核心区域,也即今河南省一带站稳脚跟。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今河南省一带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比如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就东迁洛邑,也即迁都到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所以,韩国也选择迁都到这一区域,有助于获得更多的人口,吸引更多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韩国后来不在宜阳定都了,不过,宜阳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秦国和韩国就爆发了宜阳之战。宜阳之战中,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三、从宜阳迁往阳翟


  到了公元前408年前后,韩国再一次迁都,这一次是将都城从宜阳迁往了阳翟(今河南禹州)。对于阳翟这座城池来说,地处伏牛山脉和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贯穿其中,这无疑是适合定都的地方。在古代历史上,很多朝代都选择定都在靠近河流的地方,这不仅是为了获得水源,也是河流附近的农业条件比较好。在战国时期,韩国之所以迁都阳翟,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因为早在夏朝时期,阳翟就曾是都城,拥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对于其他城池,阳翟是比较繁华的。


  另一方面,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因为阳翟靠近郑国,在战国初期,韩国的重要目标就是吞并旁边的郑国。韩灭郑之战是战国时期一次重大的兼并战争,韩国通过多次进攻消灭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郑国,国力迅速上升,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当时韩国地处黄河中游地区,东部、北部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国土面积十分狭小,因而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对此,韩国只要消灭郑国,扩大自己的疆域,这样才能奠定自己战国七雄之一的地位。反之,如果韩国无法吞并郑国,也很难继续和秦国、魏国、赵国、楚国、齐国等大国相抗衡。


  四、从阳翟迁往新郑


  最后,根据史料的记载,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克郑国的阳城。公元前377年韩哀侯继位后,灭亡郑国的时机已经成熟,韩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举兵攻克郑国都城新郑,并迁都到新郑。韩灭郑之战最终以郑国灭亡为结果结束。对于韩国来说,在消灭郑国之后,将都城从阳翟迁往新郑,也即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一带。按照介绍,新郑市地处秦岭纬向构造东端,处于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有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地貌。山地和丘陵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西部,系嵩山山脉的东部边缘,主要由陉山、具茨山、泰山、梅山、山包嶂山等山地丘陵组成。


  对此,在笔者看来,相对于阳翟,新郑作为都城,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况且,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长期定都在新郑一带,这让新郑这座城池的人口比较密集,农业、手工业也比较发达。从这一角度来看,新郑作为都城的条件更加优越,所以韩国最终选择定都新郑。总的来说,在200年左右的时间内,韩国先后四次迁都,从而和魏国、赵国、齐国、楚国、秦国、燕国等诸侯国相抗衡。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韩国的首都是哪里推荐文章5:韩国为何把首都名称改为“首尔”,其实和中国人叫北京南京一样

  长期以来,中文互联网上一直流传一种说法,韩国人出于民族自尊考虑,将自己首都的名称由“汉城”改为“首尔”,因为“汉城”这个名称中国色彩太重。实际上这属于彻头彻尾的谣言,而且错的非常离谱,首先这名称就不是韩国人改的,而是美国人改的,和韩国人“去中国化”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可能不清楚:其实中国也有三个城市,起名方式和“首尔”非常相近,分别是:广州、北京和南京。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先清楚一下当年“汉城”改名“首尔”的原因:公元1394年,朝鲜王朝迁都汉阳,将汉阳改名“汉城府”,之后这个名称一直用了500多年,一直到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王朝,将这里降级为“京城府”。


  之后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半岛南部被美国掌握了,日本人起的名称自然不能再用,1946年8月15日,美军政厅公布法令第106号,将京城府从京畿道分离,改名为“??”(拉丁字母转写为“Seoul”),为什么不用汉字呢?因为根本没有汉字!什么意思?


  汉字是相当特殊的表意文字,并不像西方文字一样是表音的,古代日本、越南和朝鲜等国都使用汉字,但是,他们的语言不是汉语,所以出现了很特殊的“文言分离”现象,就是书面语和口语对不上,这些国家古代深受中华影响,很多词都是从汉语借过来的(至今这些语言有很多词的发音都和汉语类似),有汉字对应。


  但是,有些词不是,有些词是这些民族语言固有的词汇,而“??”就是朝鲜语中的固有词——意思是首都,朝鲜王朝时期老百姓对首都的通称就是这个,对于汉字写成的“汉城”,大部分老百姓并不认识,只知道“??”(首尔)就是都城。


  所以后来按照习惯,就直接用朝鲜语固有词“首都”命名这座城市了,汉字谐音是首尔。


  日本综艺节目图,大家可以看到,汉文化圈的城市,但凡有汉字古名的,用的都是汉字,但是韩国首都用的是假名,因为“首尔”不是汉字词


  那为什么说中国的城市也有类似的方式呢?


  这个先说广州,广州的英文名称命名方式和首尔很像,广州的英文很特殊,用的不是汉语拼音,而是“Canton”(邮政式拼音),这其实是和西方人有关,广州地区在清代正式名称是“广州府”,“府”虽然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但是古代和现代不一样,现在中国的地级市名称通常就是城市主城区名称,比如以苏州为例,苏州这个城市不仅包含了苏州市区,还包含昆山、常熟等小城市,所以“苏州市”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叫苏州的城市”,而是一个“以苏州命名的,包括一个大城市和周边小城镇,乡村合起来的行政单位”,但是,主城区构成的城市名称是什么呢?也叫苏州。


  但是古代不是,古代的“府”就是单纯行政区划,老百姓普遍不会把这个行政区划和府城这座城市结合在一起,那广州城是什么情况呢?广州城当时事实上行政区划属于番禺和南海两个附郭县,但城市名称大家还真没考虑过。


  广州是对外交流中心,有外国人,所以西方人就问老百姓这城市叫什么名称,老百姓非常困惑,因为他们对“城市名称”是没有正式概念的,所以当地老百姓就用俗称回:省城。当地老百姓的习惯就是用“省城”来称呼广州的,现在粤语圈都有“省港澳”的说法,比如著名的“省港大罢工”,这里的“省”不是指广东省,而是指广州市。


  于是,西方人就用西方语言中的Canton(一种行政区划名称)来称呼广州城。


  那北京和南京呢?这其实和明清两朝的历史有关,大家先务必清楚,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是用“北京”或“南京”来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的, “北京”和“南京”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而已,相当于头衔。


  明朝一开始定都在元朝的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就是现在南京),“应天”两字就能看出浓重的政治含义,但是这个时候是没有“南京”的说法,就是叫“京师”;之后明成祖迁都到自己的老家北平,将北平府改成了“顺天府”,但南京的地位并没有被废除,成了陪都。


  南京应天府,应天府是正式行政区名,“南京”实际上是头衔


  于是,明朝就有了“顺天府”和“应天府”两个都城,当时官方定位和民间习惯都叫“北京”和“南京”,其实北京正式的俗称应该是“京师”而已,因为它是首都而不是陪都,但民间习惯性还是南北一对,所以“北京”的说法就一直延续。


  南京的情况复杂一些,南京在明朝自然是俗称,但是清朝的时候南京并没有陪都地位,那自然不敢称“天”,由“应天府”改为“江宁府”了,但由于明朝持续了两百多年,“南京”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不仅是中国民间,就连外国人也习惯用“南京”来命名这座城市,即“NANKING”。


  于是,辛亥革命后,南京终于成为了正式行政区的名称。


  这些城市的得名方式其实和韩国的首尔一样,都是由通用头衔名称演化成了城市的专名。韩国把“汉城”改成“首尔”,就像中国把顺天府和江宁府改叫北京和南京一样。


  :云帆


  韩国的首都是哪里推荐搜索词:

  

  1.韩国的首都是哪里?

  

  2.韩国的首都是哪里叫什么名字

  

  3.韩国的首都是哪里用英文说

  

本文标题:韩国的首都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