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用什么做的推荐文章1:聊聊装修中玻璃的运用——用什么样的玻璃?玻璃可以用在哪里?

  在家庭装修中,玻璃是一种必不可缺的元素,它具有独特的优秀性能,可以做到空间隔断、光线控制、台面保护等功能。那么在家庭装修的时候,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玻璃材质呢?不同地方的玻璃又该如何选择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装修中玻璃的运用」的话题!


  1、玻璃的种类:


  ①材质区分


  玻璃按材质区别的话,分为钢化玻璃与普通玻璃。钢化玻璃破碎是成为小颗粒,一般大面积运用在硬装上的,基本都用钢化玻璃;而普通玻璃破碎是成为锋利的刀片状,一般家居用品的玻璃,是用普通玻璃。


  ②花纹区分


  玻璃按花纹区分,常见的有磨砂玻璃、透明玻璃、长虹玻璃、油画玻璃等,不同花纹的玻璃也有不同的运用场景,后文我们展开说。


  2、玻璃的运用场景与选择:


  ①窗户:透明+钢化玻璃


  在普通家庭装修中,窗户是用玻璃最多的地方,这里用的玻璃面积最多最大,一般窗户的玻璃是选用透明钢化玻璃,为了提升隔音隔热效果,窗户建议用双层中空玻璃。


  ②厨房门&阳台门:透明+钢化玻璃


  为了提升采光共享,提升空间开阔感,厨房与阳台的门是建议用透明的钢化玻璃。


  ③卫生间:磨砂/长虹+钢化玻璃


  不同于厨房、阳台门,卫生间是如厕、冲凉的空间,需要注重隐私,但为了提升采光、防潮效果,一般卫生间门也是选用玻璃材质,不过需要选用磨砂或长虹玻璃,以实现透光不透明的效果。卫生间的玻璃门建议做双层玻璃,这样就不会湿水变透明了!


  ④室内玻璃墙:透明+钢化玻璃


  在一些采光较差的户型中,为了改进空间采光,会用玻璃作为空间隔墙(比如书房的墙),省空间又能提升采光效果,还能让空间视觉显得通透宽敞。


  ⑤玻璃淋浴房:透明+钢化玻璃


  玻璃作为一种防潮透光的材质,卫生间的淋浴房基本也是用透明的钢化玻璃材质的,既可以实现干湿分离,又能让卫生间显得通透明亮。


  ⑥屏风隔断:长虹/油画+钢化玻璃


  为了提升空间的私密性,在装修时会在特定的地方加入屏风,比如大门与大厅之间,如果用木质屏风隔断直接挡住的话,那么玄关空间就会比较昏暗,为了保证采光,同时实现隔断,就可以选用长虹/油画钢化玻璃作为屏风,造成若隐若现的设计效果。


  ⑦楼梯扶手:透明+钢化玻璃


  在复式与别墅的户型中,如果装修风格是简洁现代风的话,楼梯扶手也可以用透明的钢化玻璃,这样可以营造简约通透的设计效果。


  ⑧玻璃器皿:普通玻璃


  除了基础装修,很多家居用品也是玻璃材质的,比如花瓶、杯具等,这些玻璃器皿一般是普通材质的波浪纹玻璃、透明玻璃、油画玻璃等等,具体需要根据空间风格搭配来选择。


  ⑨台面:透明+钢化玻璃


  很多家庭会在餐桌、茶几等台面上垫上玻璃保护层,效果有点类似手机贴膜,主要是保护台面不被划到,提升家具的耐用性。


  从基础装修到家居用品,我们都能看到玻璃的身影,玻璃几乎是每个家庭里都会有的一种东西!以上我介绍的装修中的玻璃材质与运用场景,仅供各位参考借鉴!


  玻璃是用什么做的推荐文章2:中国造出比纸还薄的玻璃,汽车都撞不碎,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你见过和A4纸一样薄的玻璃吗?它就是我国生产的仅有0.12mm的超薄玻璃,不仅能承受住55克钢球,从1米高度自由落体砸下产生的冲击力,还能承受住时速150公里轿车的冲击力。


  “纸玻璃”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又是怎样把它造得像纸一样薄的呢?


  纸玻璃


  

纸玻璃是什么

  我们一般把0.1-1.1mm厚度的玻璃称为超薄玻璃,也被称做超薄电子触控玻璃。2018年4月,在中国建材集团的引领下以及凯盛科技和中建材玻璃研究总院共同努力下,通过采用玻璃浮法成型工艺制造技术,成功量产出了0.12mm“纸玻璃”。那玻璃这么薄都用在了哪里?“纸玻璃”真的靠谱吗?


  

纸玻璃的用途

  这个完全不用担心,超薄玻璃不仅透光率高,而且柔韧性好,被弯曲成环状也不会折断,堪称玻璃中的黑科技,同样也是电子信息显示产业所需的关键核心材料,具有优秀的硬度、通明性以及电气绝缘性等特点,在光照环境下机械和化学性能相对稳定。


  可以广泛应用于手机显示、智能家居等等,例如我们常见的折叠屏手机、柔性显示屏电视,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等领域,可谓是占据了众多科技市场。然而这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材料,我国的研究之路却极为坎坷。


  1952年,英国皮尔金顿玻璃公司率先研制出了浮法工艺,这种方法制造的玻璃表面平整而无波纹,可与机械磨光玻璃相媲美,因此该技术一经推出,就引得各国争相购买此项专利。我国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却没想到,皮尔金顿独独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那我国是如何打破技术壁垒,成功研制出超薄玻璃的呢?


  

研制纸玻璃遇到的难题

  英国的技术封锁,让我国玻璃行业的人们意识到,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自主创新,于是从1965年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对浮法工艺领域的研究,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却也只能做到稳定生产3-10mm的玻璃,这对于我国的产品需求完全是不相符的,因此我国只能继续依靠经验不断去探索,整个过程又怎是一个“难”字可以形容。


  浮法池窑


  玻璃越薄,透光性能就越好,柔韧性也越好,重量也会随之减轻,但是玻璃太薄又非常易碎,要想做到玻璃够薄的同时,又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我们必须要先解决这三大难题:


  一是如何把玻璃拉薄


  二是解决微缺陷问题


  三是解决熔窑 锡槽 退火窑三大热工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问题


  其中第三个难题也是浮法工艺制造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调整上万次参数,整个过程长达十几个小时,需要工人一直在旁边盯着,中间一旦出现一点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整炉玻璃的失败。


  

我国成功研制出纸玻璃

  于是经过多年探索,蚌埠玻璃工艺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彭寿以及科研团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外合作以及技术创新,不断将熔化工艺、成型工艺、切割工艺、检验包装、装备技术等在内的多个难题连续攻关,突破了1000多项技术瓶颈,终于做到把玻璃厚度一降再降。


  从2014年突破0.33mm,到2016年突破0.15mm,最后再到2018年,成功达到了0.12mm,至此我国彻底打破了层层技术壁垒,建立起了中国超薄玻璃生产线,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超薄玻璃,带上了世界舞台。


  玻璃是用什么做的推荐文章3:玻璃的诞生

  玻璃这种在今天毫不起眼的材料,在艾伦·麦克法兰看来,直接影响了现代世界的诞生,尤其在十五世纪欧洲与其他文明分道扬镳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尽管欧洲文明独自一家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仅靠玻璃便能解释的完全的。


  是以麦克法兰写就《玻璃的世界》一书,意图悉数玻璃对人类文明起到的作用以及讨论玻璃是怎样导致文明向不同方向演进的。这种从技术的角度由小见大,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历史学的一个热门。史学家从帝王将相下沉到普通人的视角,再跳到构成人类日常生活的物质与技术,毕竟技术的一点点改变就会很大程度的影响人类对外界和自我的看法与观念,而历史学以往对文明的自视往往没有联系技术的维度,以至于在后来人眼里其分析有时像人人都生活在观察室里一样荒诞。


  虽然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也会显得支离破碎,理论不够整全,可以往宏大叙事写多了,如今人们导向另外一个极端,可能再过几十年会再跳回来,自命不凡的学术界很多时候与赶时髦的普通人并无二致。


  麦克法兰在书中将玻璃分为五个大类:玻璃珠子、砝码、玩具和首饰;玻璃器皿、瓶和其他实用器具;玻璃窗;玻璃镜子;透镜和棱镜,包括它们在眼镜上的应用。


  最早的玻璃都是不透明的,起源自地中海东岸,也就是大航海以前的世界中心,与车轮、青铜器一样从此地向四方传播到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但玻璃在绝大多数文明只是短短泛起一个涟漪,便消踪匿迹,毕竟在人类文明之初,玻璃对上陶器并没有显著优势,在瓷器面前更是如此,后者结实耐用外形美观,以至于在东亚彻底堵死了玻璃的上升之道,使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发展廉价玻璃的制作技术。如果不是玻璃的诞生地小亚细亚地区缺乏制瓷用的高岭土,很难想象人们发展玻璃的意愿。


  唯独罗马人是个例外,在罗马的鼎盛时期,依靠玻璃吹制术的发展,使玻璃器皿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在罗马人手里,玻璃主要被用作各类容器,兼或堆砌和护壁材料,以及培育秧苗的温室构架乃至排水管。而罗马人对玻璃的喜好,与玻璃烘托了美酒的迷人之处脱不开关系,为了进一步欣赏杯中的美酒,罗马发生了观念上的巨大转变,空前重视起玻璃的透明度。


  在罗马文明以前,玻璃的主要价值在于绚丽多彩的不透明外形,所以玻璃多用来模仿宝石,即玻璃的第一大类玻璃珠子。因为透明的玻璃酒具,有助于观赏五光十色的美酒佳酿,促使安于逸乐的罗马贵族重视起透明玻璃技术的发展,而透明玻璃的发明,正是人类如今大部分玻璃制品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与前提。


  相较同时代的其他文明,罗马人对玻璃的喜好算得上一枝独秀,罗马的玻璃技术也极为先进,部分技术甚至可以用到十九世纪。不过罗马人只发展了玻璃五大用途中的两种:玻璃珠子与玻璃器皿,其他三种则停滞不前。


  罗马人能制造玻璃窗,然而比较粗糙,充满瑕疵,而且地中海气候温暖,没有必要。玻璃镜罗马人也懂得制作,但更青睐金属镜。至于透镜、棱镜和眼镜罗马人闻所未闻,尽管他们很可能是知道玻璃具有放大物品功能的。总的来说,罗马人为一个玻璃的世界打下了基础,但要靠日耳曼人,才穷尽了玻璃的无数可能。


  中世纪的西欧继承并发展了罗马人的玻璃技术,由于西欧比南欧气候更为寒冷,为了采光与保暖,因此更为重视窗玻璃。基督教的兴起,也是窗玻璃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教会喜欢在涂色和染色玻璃上描绘圣经与圣徒故事,在识字率不高文盲遍地的中世纪这是对信徒最直观的教育,大多数人是听不懂神甫的拉丁语布告的。另一方面,光在基督教的话语里意义非凡,上帝在创世时宣告首先要有光,约翰福音里将人子比喻成光,教士也乐于将宗教对人的启迪形容成光。


  因此以本笃会为首的修士认为玻璃可以荣耀上帝,他们在隐修会从事玻璃的实际生产,注入大量技术和金钱去开发玻璃。因为光在基督教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光学成为中世纪科学研究的显学,这推动了棱镜与透镜的研发。


  而透明的玻璃器皿,又促成了化学的发展。一方面,玻璃的性质趋于中性,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另一方面,透明玻璃可以让人直观地观察到物质之间的转化。因此玻璃是最好的化学实验仪器,并且造就了炼金术士和化学家对化学物质比例的敏感性,通过主动计算实验配平去发现新的物质。


  观察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被眼睛看到,才能实现可信知识,或者说实证知识的积累。麦克法兰指出,玻璃把权威从话语,从所听、所想、所写,转移到外在的视觉证据。演示事物发生过程的实证方法显然上升到了首位,人必须以眼睛提供的证据检验每一个现成知识。他人从具有潜在可重复性的实验中看到的东西,比权威的断言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使用玻璃的这整个研究过程,促进了近代科学两大方法论基础的形成,即实验法和奥卡姆剃刀。借助玻璃仪器,从十二世纪起,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从亚里士多德忠实信徒的经院哲学中跳了出来。


  罗马人遗产的继承者并不只有西欧,拜占庭抱残守缺死气沉沉仿佛僵尸虽然可以忽略不计,但穆斯林作为亚洲的霸主在整个中世纪相当有活力,伊斯兰的学者利用玻璃仪器也做出不菲的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西欧的导师,十字军东征后,欧洲人从穆斯林身上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直到1400年帖木儿焚毁伊斯兰世界的玻璃制造中心大马士革,此后穆斯林的科技发展就骤然衰落,大不如前。尽管此前就已被西欧赶超,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伊斯兰的衰微,这一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样,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玻璃与文艺复兴有莫大的关系。建立在玻璃之上的中世纪光学也推动了几何学的进步,因为光学研究不可避免的触及光与空间的关系,而这两者某种程度上算是文艺复兴的基石。相对于十二世纪的知识革命,文艺复兴顾名思义,成就更多体现在文艺上,尤其是绘画和建筑。比起建筑,大众印象更深的是绘画,后者依靠的是两大方面的突破:一是黑死病后解剖学发展增加的人体理解,一是光学几何学进步而发明的透视法。


  文艺复兴前的欧洲艺术,与世界上所有文明的画师一样,都盛行着传统的象征笔法,没有阴影,缺乏精确的透视和画面空间,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背景多是印象主义的,用麦克法兰的话说,显得高度程式化,在局外人眼中,就好像是用某种编码在作画,利用形象表达隐喻,绘画看上去往往像是一种书面文字,其表现力派生于象征符号的主观专断。


  文艺复兴虽然其成色在今人眼中是值得怀疑的,但在绘画领域确实名副其实。文艺复兴的艺术家普遍掌握了通过欺骗眼睛以使绘画栩栩如生,还原现实的技法,并树立起高度强调画面空间与透视的现实主义作画传统,绘画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提示或象征,而是仿佛通过高倍透镜看世界,使画幅提供的可信信息量激增,直到照相机的发明,迫使走投无路的画家选择解构一切有形的线与面,与现实主义同归于尽。


  玻璃为这一视觉重组提供了震撼力与技术支持,除了学科上的间接影响,玻璃制品也直接使观众习惯了一个看上去更加清晰与真实的世界。虽然透视的技法也曾被西欧之外的画家零星掌握,但人们审美的霸权还是更偏向印象主义,像中国文人画兴起以后,写实作品就被嘲笑为匠气,不入大雅之堂,绘画重要的是反映人心中的信念与激情,而不是粗鄙的模拟自然。


  柏拉图干脆认为现实主义美术都是幻觉,因为“理念/形式”才是真实的,现实已经是本质的粗劣模仿,绘画作为影子的影子更不足为道。这种观念也深刻影响了穆斯林,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他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里提到,细密画家认为绘画应该仿效神明的视野,人类的视野粗陋狭隘,以至于年长的细密画家索性刺瞎眼球,依靠熟练的程式化作画。


  文艺复兴时的欧洲生活中随处可见玻璃,在镀银玻璃镜、玻璃窗、玻璃眼镜的拥簇下,扩充和反转了对现实世界的视觉体验,因此心中的天平更加倾向现实主义,尤其当他们对镜自视时,比金属镜清晰百倍的镀银玻璃镜将人的一纹一理无比忠实的呈现在人眼前,这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个人主义是现代世界的柱石之一,对这一要素萌孽的时间学者没有定论,但人们公认文艺复兴时期确实有一批人要比同时代的其他人更有自我与内省意识。通过玻璃镜,人们将自己从芸芸众生中分离出来,得以更仔细地审视自己,刺激人们以新的眼光发现了自我。玻璃镜并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唯一原由,然而也不是我们能够绕去忽略不计的寻常事物。


  而当人类从文艺复兴跨入近代,欧洲人一手炮制的知识爆炸更是仰仗一系列玻璃仪器。这一时期诞生的显微镜、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真空室,直接推动生物与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蒸汽机(没有透明玻璃,就没有气压计、气泵与气体定律,因为根本看不到实验过程,自然无缘高效率的蒸汽机)、航海术(计算经度的计时器与计算纬度的六分仪都需要玻璃,观察远方要望远镜)、电灯泡、照相机等等等等。


  一如开头所述,玻璃并不是现代世界诞生的充分要素,也没有人会将世界做这样的简化。但另一方面,没有玻璃,就很大概率没有现代文明,即使我们完全忽略玻璃对人自视与外视上观念的改变,因为这能被任意阐释,得出许多相互对立的结论,但玻璃与科学实验及技术进步的关系却是实打实的,相当多的实验/技术没有玻璃根本不可能实现与完成,也就没有与之环环相扣的下游产业。


  玻璃仪器与可信知识增长关系之密切,是以在牛津大学科学史家罗姆·哈尔遴选的二十个改变人类世界观的实验里,有十二个显然离不开玻璃仪器,其余八个大多需要前人用玻璃仪器进行实验打下的知识基础。


  对玻璃的审视,可能也有助于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唯独西欧产生了近代社会和科学?因为西欧社会确实独一无二,有大量要素仅存在于西欧社会,在其他文明不仅少见,甚至闻所未闻,光玻璃本身牵扯的上下游产物就对历史影响深远,遑论其他。我们越是深入了解西方,就越是发现彼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玻璃是用什么做的推荐文章4:

  玻璃是用什么做的推荐文章5:在中国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呢?

  许多文明古国都很早就开始制作玻璃。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玻璃制品来自古埃及,而中国的玻璃制作工艺也历史久远,《尚书》中的“璆琳”一词,后来成为玻璃的美称。陕西扶风、岐山,山东曲阜等地均有西周时期的类玻璃制品出土。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一把保存完好的青铜“越王勾践”剑,剑身上有八字鸟篆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剑格的两面镶嵌了玻璃和绿松石,据推测,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可能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战国时期已经采用模铸法制作较大件的玻璃物品,如1955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墓出土的深绿色的涡纹玻璃璧,直径达14.1厘米。这一时期玻璃制作方法逐步成熟,形成铸、缠、嵌、磨等多种工艺。


  汉代玻璃出现了更多新的品种形式,如玻璃耳坠、玻璃带钩、玻璃琀。最值得注意的是由玻璃制成的生活用品开始出现,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玻璃盘等,这意味着玻璃器走进了日常生活。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说“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用“琉璃”称呼玻璃一直沿用到明代。据说清初皇家认为“琉璃”一词与“流离”同音,不够吉利,于是通称为“玻璃”。玻璃古时尚有流璃、陆离、颇黎、火齐、琅玕、明月珠、瑟瑟等称呼。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以佛教传入为主的中外频繁交流,大量外国玻璃器进入中国,在外来玻璃器的影响下,开始出现吹制技术。河北定县北魏塔基所出土的玻璃瓶和玻璃钵,就是以无模吹制的方法制成的。这一时期玻璃瓶和玻璃杯也开始普遍出现。隋唐时期,玻璃制造产业非常繁荣,品种多,用途广,除了生活用品、陈设品,唐宋时期女性开始用玻璃作为饰品,出现各种玻璃戒指、珠、钗、钏等。宋代元宵节前后,苏州到处都有店铺出售各种彩灯,其中就有玻璃灯。宫中也在节令张挂苏州进贡的玻璃灯,称为“苏灯”。元代设有“瓘玉局”,是官办玻璃作坊,专门烧制“罐子玉”。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说:“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罐子玉”亦称“药玉”,是一种仿玉玻璃器,这个词在晋代郭璞注《穆天子传》时已经使用。从元末始,山东博山颜神镇逐渐成为北方的玻璃生产基地。明代,宫廷御用监在此设作坊。清初,颜神镇琉璃世家的后人孙廷铨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琉璃工艺的专著《颜山杂记·琉璃》。


  1982年,在博山发现了古代玻璃作坊遗迹。清代是我国古代玻璃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清代玻璃生产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和山东博山三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廷设立琉璃厂(养心殿造办处下设的玻璃厂),并邀请德国人纪理安(Kilian Stumpf)传授西方玻璃制作技术,专门为皇室制造玻璃器。


  乾隆年间,玻璃制作发展达到高潮,品种包括单色玻璃器、套色玻璃器、画珐琅玻璃器、金星玻璃器、刻花玻璃器、戗金玻璃器、搅胎玻璃器、缠丝玻璃器、描金玻璃器种种类型,玻璃的颜色达到三十多种。内画鼻烟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独特艺术品。19世纪中后期,玻璃厂逐渐衰落荒废。


  在一册原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玻璃制作工艺图谱中,记录了制作平板玻璃的制备工艺,这种工艺在中国真正成熟是在晚清。从首页“Youqua Painter/old street No.34”(煜呱画,老街34号)的红色牌记来看,图谱的是煜呱(Youqua),这是一位19世纪40—70年代活跃在广州的外销画家,以擅长绘制海港巨景闻名西方。以下内容即为这册图谱中所绘制的内容。


  本文选自《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较原文有删节修改。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本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侯印国 著,[清]佚名 绘,台海出版社2022年6月版。


  秤料


  “料”既是对玻璃料的称呼,也是清末北京流行的对玻璃的称呼。北京本地不产,需从外地购买玻璃料加工成玻璃器,因此也将玻璃成品称为“料”。图中“料”主要是炼制玻璃的矿石。传教士约翰·亨利·格雷(John Henry Gray)的《广州行记》(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一译《漫步广州城》)一书中很详细地记录了其在广州看到的用来制作玻璃材料的原料细节:“在永兴大街的毗邻街道中我们进入了一家名为仁信吹琉璃铺的玻璃吹制工厂,我们在那里愉快地观看了制作过程,显然,吹制玻璃技术已经被广州人继承。”以下列举广州人用来制作玻璃的原材料成分:铅、砂、硝石、锡铅合金和碎燧石玻璃。


  落料


  落料指在缸中混合各种原料。孙廷铨《颜山杂记·琉璃》记载:“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煅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而后生。”清代玻璃的制作,以矿石为主要原料,以硝(硝酸钾)来调和(发生化学反应),以礁(就是焦炭)来烧炼,以铜末、铁屑、丹铅等金属物做着色剂,使玻璃呈现各种颜色。


  《广州行记》中记录了他所见到的原料混合:“首先,在铁盘中放入20公斤的锡铅合金和20公斤的铅一起烧熔,在烧熔时进行充分的搅拌,并且加入30公斤的砂(广东人取名为Shek-fun),该砂取自广东重要的政治划分区域,人们收集含有这种砂的石头,将它们放在研钵中由水力驱动的杵捣研磨成较细的粉末。铅、锡铅合金和砂的混合物会充分烧熔,倒入由泥或土制成的罐(坩埚)中,在接下去的24小时中,还会加入30公斤的硝石和一定量的碎燧石玻璃,再次充分烧熔,这一过程会持续整整24小时,然后制得的玻璃液体就可以用来吹制了……”


  做料炉


  图中描绘的是劳动者在向窑炉中添加原料的场景。英国传教士李太郭(George Tradescant Lay)1843年来到广州,在其《真实的中国人》(The Chinese as They are: Their Moral Social and Literary Character)一书中记载了他亲见的广州玻璃窑炉:“窑炉是一座圆柱形的石造建筑,一侧凿孔,底部火源加热,内部的坩埚倾斜成一定的角度以便存放热熔玻璃液体。加热时,窑炉口部分遮盖一半圆形铁质圆盘。”


  熔料


  矿石原料在熔炉中熔化成液体,这个时候需要用铁质吹管入炉取料。在清朝早年,铁质吹管尚未被使用,需要同时使用琉璃管和铁杖两种工具。具体的操作工艺,孙廷铨《颜山杂记·琉璃》中记载:“凡制琉璃,必先以琉璃为管焉,必有铁杖、剪刀焉,非是弗工。石之在冶,涣然流离,犹金之在熔,引而出之者,杖之力也。受之者,管也。授之以隙,纳气而中空,使口得为功,管之力也。乍出于火,涣然流离,就管矣,未就口也。急则流,缓则凝,旋而转之,授以风轮,使不流不凝,手之力也。施气焉,壮则裂,弱则偏,调其气而消息之,行气而口舌皆不知,则大不裂,小不偏,口之力也。”


  熔料时要适时用嘴通过吹管吹气,将玻璃吹成空泡。但吹之前需要注意,刚从炉中取出的玻璃温度很高,是以一种稀薄的流体状态缠在管上的。这之后需要掌握温度,吹得太早液体玻璃就会流掉,吹得太晚玻璃就会凝固,所以需要把吹管不断转动,以防止流掉,也可以将吹管在空气中舞动,使其快速冷却。等到温度合适,玻璃不流不凝之时,就可以进行吹制生产。吹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吹气时用力的大小,并且要使用特别的呼吸吐气方法。


  李太郭在《真实的中国人》中这样描述:“吹制铁管一般长3.5尺、直径为1寸,一端为球形用于挑取液体玻璃料。吹制工匠们将吹管伸入窑炉内,接触玻璃液体后连续转动吹管,挑取一定量的玻璃后取出,在搁凳上用带有较长手柄的铲形工具均匀塑成球形。多次重复这一过程直到获得足够的玻璃液体后,工匠们便开始吹气,根据重力作用玻璃膨胀,通常人们会在地上开个凹槽,以塑造玻璃球体。”


  吹玻璃


  约在公元前200年,巴比伦发明了吹管制造玻璃的方法,此后传入罗马、波斯,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


  孙廷铨《颜山杂记·琉璃》中称:“吹圆球者抗之,吹胆瓶者坠之。一俯一仰,满气为圆,微气为长。身如朽株,首如鼗鼓,项之力也。引之使长,裁之使短,拗之使屈,突之使高,抑之使凹,剪刀之力也。”


  扇风玻璃


  图中的男子正通过用扇子扇风使玻璃冷却。李太郭在《真实的中国人》一书中也有记录:“作坊中一般雇佣三人,一个会在窑炉边为挑料者扇风冷却,以至于不被窑炉中的热量灼伤,世界上也许没有人比中国人更懂得扇子的原理了。另一个助手会在挑料后关闭炉门,并进行必要的吹制。由于使用木炭,因此有足够的热量。”


  戒墨度


  图谱记载了制作平板玻璃的技术,虽然此前的文献中也存在有关玻璃屏风和玻璃窗的记载,但综合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看,清代晚期这一技术才真正成熟。这时使用的平板玻璃制作技术并不是现代工业中的平拉法、浮法或者引上法,而是先吹出大玻璃泡,再进行裁片磨制。图中反映的就是裁片前用墨线进行标记的场景。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了确保裁片大小合度,古人会用专门的木片以辅助画线。


  裁片


  图中的人是在将大玻璃泡按所画的墨线裁开,以方便后续磨平。裁片所用的工具是金刚石。清同治年间王侃《江州笔谈》中记载了他在重庆看到的类似工艺:“见炉炽石瓮通红,瓮身欹侧。其口外向深二尺余,消冶石粉,如金之在熔,匠者力持四尺铁管,挑起如饧,旋转其管裹之,急以拍板相规,再入火中,移时,自管端吹使微空,复挑复裹,视其大如茹,持登木架,俯向地坑中,手转口吹,渐长二尺余,大过合抱。既冷,赤色转绿,光明透澈可爱。脱其管,以金钢划开,有若瓦解。承以大土坯,入别炉烘之,则渐展平,以作镜屏各物,随料取用。问其火候,盖三昼夜乃能熔化。”


  罄光片


  裁好的玻璃片需要再一次入炉加热,其目的是让从大圆泡中裁下的呈一定弧度的玻璃片变平展。这就是王侃《江州笔谈》中所说的“承以大土坯,入别炉烘之,则渐展平”。


  李太郭在他的书中也描述了这个过程:“当玻璃被吹成薄球冷却后,用墨划分成窗格大小,随后在热源中慢慢延展成平板状。”


  磨光片


  图中是在对玻璃片进行打磨抛光。这些玻璃片的用途可能并不是用来制作窗户,而是做成镜子。李太郭在《真实的中国人》中说:“这些玻璃并不用在窗户上,而是制成光学用镜。古时候,妇女们只能在抛光的金属镜中凝视自己暗淡的面容,但现在人们只需要很少的支出就能在漂亮的玻璃镜中欣赏美丽的容颜,其他许多用于节日场合的瓶子和装饰物品都由玻璃制成,由于人们对于玻璃器的需求,广州城郊玻璃吹制工坊十分普遍。”


  原文/侯印国


  绘者/煜呱(Youqua)


  摘编/何安安


  编辑/张婷


  导语校对/卢茜


  玻璃是用什么做的推荐搜索词:

  

  1.玻璃是用什么做的 原材料

  

  2.玻璃是用什么做的制作视频

  

  3.玻璃是用什么做的沙子

  

本文标题:玻璃是用什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