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推荐文章1:复盘一节语文课《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上午第一二节课,数学老师英语老师都要听公开课。


  本来第三四节课是语文,我只能提前上课了。昨天还担心课备得不充分,在家里找到了教上一届学生时的旧书,研究了半天。


  今天上课的时候,我先拿月考卷子上的一道题目问了几个学生,有答对的有答错的。我又强调了这道题目,让他们记住。


  开始新课了,先让学生们阅读单元提示,从中找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八下第二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单元提示里面指出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我提示大家“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就是事理说明文。又联系刚刚学过的文言文《核舟记》,告诉大家那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很快,同学们从单元提示的第二段找到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梳理了一下,然后开始阅读《大自然的语音》这一课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中的题目,让他们从中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确定好本课的学习目标后,我让大家放声朗读课文。要求:标上段序,画出读不准的字音,找到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这他们读着课文,我板书了题目,本打算帮他们分析一下这课的主要内容。再一寻思:一课的条理很清晰,不如放手让他们自己设计板书,或者叫画一画课文的思维导图。


  他们读完课文后,便开始给“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注音。读完课文较早的同学,不仅完成了课本的注音,还拿出《课时练》,主动做起了“自主预习”中的生字词方面的题目。


  课堂上,我及时表扬了这一部分同学:“有一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非常好,不仅完成了读读写写的注音,还主动做《课时练》上的题目……”一表扬,又有好几个同学也拿出了课时练。


  大部分学生完成了注音,我便邀请一位同学把自己的注音写到黑板上。他板书完成后,我们一起核对了答案,纠正错音和书写不规范的地方。


  接着,我要求大家把《课时练》合住,不允许再翻开。对大家说:“我本打算设计一个板书,但是临时改变主意了,我想邀请大家帮忙。请大家拿出四分之一纸来,在你的四分之一纸上帮老师设计一个板书,也可以叫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这个板书设计。”


  有的同学很快拿出来了,有的同学动作慢悠悠地,一副极不情愿的态度。我没有理会那些面露难色的同学,而是对大家说:“我相信大家的概括能力,有同学已经开始写了,还有同学刚刚拿出纸来。”


  批评那些态度消极学生的话到嘴边了,又被我拦回去了。只是默默关注着,看见的每一位学生的书写。越看我的心里越高兴,越看我越惊讶——好几个学生概括得很准确。


  我不禁感叹:“看来咱们同学中是藏龙卧虎啊!有一部分学生概括得很好,真出乎我的意料啊!”


  八分钟时间到了,又让小组讨论了二分钟。最先坐下的两个小组获得了板演的机会。


  五班的两个小组代表板书好了之后,把一些细小的差别融合到一起后,他们的板书堪称完美了!


  六班的两个小组的代表板书好了之后,我又点拨了一下,她们写的才完整了。


  梳理课文内容这本是以前我最怵头的,现在放手给学生了,他们的表现出乎意料。现在才知道以前我是越俎代庖了!


  这两节课带给我的启示,在我的脑海中一直闪现。以前太低估学生们的能力了,总觉得他们不行,原来他们的不行,是因为我舍不得放手造成的啊!


  今后一定大胆放手给学生,耐心训练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推荐文章2: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A.融化(rong)、萌发(meng)、销声匿迹(ni)。B.连翘(qiao)、悬殊(shu)。C.翩然(pian)、载途(zai)、草长莺飞(zhang)、刺槐(huai)、周而复始(er)。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解析】A项中"冰雪溶化"应改为"冰雪融化","草长鹰飞"应改为"草长莺飞";B项中"消声匿迹"应改为"销声匿迹";C项中"蕴育果实"应改为"孕育果实"。


  ·3.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成熟的麦穗在阳光下低垂着头,那是在教;忙碌的蜜蜂在田野里采集花粉,柔弱的水珠在四季轮回中滴穿顽石,那是在教我们。


  ·4.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2)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5.生动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1)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这句话中的"首先"一词突出了物候学。(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句中使用"唱歌"一词,将布谷鸟拟人化,引用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给人声音的刺激,使人浮想联翩,如同听到了声音,感受到春种夏收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6.根据下列对联所描写的景物特征,按四季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1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2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3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4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天气的规律。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


  南瓜蔓为什么能预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汽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


  ·(2)"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这句农谚包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因为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3)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摄氏度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摄氏度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摄氏度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4)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5)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6)文章标题换为"看植物,识天气"好吗?说说不好。因为本文主要说明植物能"预阴雨""预温度",而这两方面正与标题"气象员"的预身份相符合。同时原标题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描写形象生动,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而修改过后,则显得平实无奇。


  ·(7)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如何通过南瓜蔓梢来判断天气情况?南瓜蔓梢下垂,天气将转为阴雨;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


  →(2)"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这句农谚包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因为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8)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分类别、列数字。具体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三色鬼"来判断气温的变化的。


  →(9)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说说句中的"左右"能否删除?为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推荐文章3: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详细笔记。看看说明文该怎么学学习目标

  1.熟记“翩然”的“翩”、“农谚”的“谚”、“销声匿迹”的“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点、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点、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了解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文体知识

  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背景资料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作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课文及详细批注重难点分析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主题概括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推荐文章4:八下课文赏析05:《大自然的语言》

  八下语文赏析05《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是竺可桢先生创作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向读者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


  ·一、标题的独特性。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物候现象形象化地描述为"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了文章的主题,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二、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全文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阐述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最后部分阐述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三、语言生动,富有美感。


  →1、描写生动。文章开篇用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引出四季的更替,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变化。例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黄叶簌簌地落下"等语句,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2、用词精准。文章中"次第"、"渐渐"、"簌簌"等词语准确地表现了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3、音韵和谐。文章语言音节明丽,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感,给人以享受美的。


  ·四、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文章虽然是一篇科普作品,但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描写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生动的自然现象描写引出物候学的概念和意义,另一方面又用准确的科学语言阐述了物候学的原理和作用。


  ·五、教育意义。文章不仅普及了物候学的知识,还激发了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倡导人们关注自然现象,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


  总之,《大自然的语言》以其生动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科学内涵成为科普文学的经典之作,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推荐文章5:

  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推荐搜索词:

  

  1.大自然的语言原文电子版

  

  2.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原文

  

  3.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

  

本文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