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平山堂苏轼
西江月平山堂苏轼推荐文章1:西江月平山堂——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作下了这首词。此时苏轼已历经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 赏析:
上片“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之快,让人感慨不已。“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回忆起欧阳修的风采和他留下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对恩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下片“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既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悼念,又有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则是苏轼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认为人生如梦,无论是已经过去的事情,还是正在经历的事情,都充满了虚幻和无常。
全词以欧阳修词为中心线索,上下片意脉不断,浑然一体,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恩师的缅怀之情。
西江月平山堂苏轼推荐文章2:苏轼这六首词,写尽一个人一生各种滋味,值得反复品味!
文 | 京博国学
这或许就是世人念念不忘苏轼的原因,一生漂泊,却永远乐观豁达。
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
《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赏评:这首词是苏轼为缅怀恩师欧阳修所作的,但并非全篇都是缅人。
此词的上阕是苏轼在平山堂看到恩师的词作手迹而心生感慨,其中“半生弹指声中”道尽了时光荏苒,岁月蹉跎。
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历尽官场上的坎坷,而这些坎坷全都写进了弹指声中。
下阕将此词的思想又拔高了一个层次。“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句已经带上了佛家的色空观念。
都说万事转头空,但你又怎么确定未转头时看到的不是梦呢?或许这句话看起来有些悲观,但其实不然。
苏轼这样一个面对官场的诸多挫折都能乐观面对的人怎么会劝人消极呢?
这句词中的“空”和“梦”其实都在教我们看破和看淡,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评:这首词也带有典型的苏轼风格。
此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小序中写道苏轼与朋友们出游,忽然天降大雨,朋友们都十分狼狈,而苏轼却浑然不觉。
此诗看似是在写生活中的出游琐事,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上阕中的“莫听”、“何妨”、“谁怕”和“任”都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中的风雨和“穿林打叶声”的旷达乐观。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表达了他现在虽然身无长物但仍然有对自己理想的渴望。
下阕写的是雨停之时的景象,同时也向我们表达了词人心中的希望。春风吹酒醒、斜照却相迎和最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对以后生活的乐观旷达的表现。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赏评:此词是为友人钱穆父辞行而作,钱穆父作为苏轼的挚友,虽不经常见面,但情谊深长。
上阕写与穆父久别重逢的欣喜和对于友人高风亮节的欣赏。
同时“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这也是苏轼自己一生的写照,也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下阕写送别友人的场景,但不像其他送别诗中贯彻悲情,苏轼在此词中的“尊前不用翠眉颦”借离宴中的舞女将送别的悲伤一扫而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更是展望未来,把人生比作旅行,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婉转深沉皆浮云,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赏评:此词是苏轼离开被贬的黄州迁往汝州所作的,小小的迁地代表着苏轼在官场的回暖,所以此词有春天浓厚的生命活力。
上阕写沿途的景观,通过浅烟和疏柳将河滩的媚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下阕的野餐抒情做铺垫。
下阕写苏轼游览饮餐的情趣,与上阕一样,苏轼抓住了特别有特色的事物来表现。
旅途中的香茶和盘中的蓼茸蒿笋,将浓郁的野餐情趣铺展在我们面前。
苏轼总是能从生活琐事中表现广厚的人生哲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不仅仅是表达对于此次出游中浅烟疏柳、香茶春蔬的喜爱,更是对人间淡然诸事的喜爱。
此身飘摇无处寻,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赏评:此词是为赞赏寓娘所作,寓娘是苏轼的好友王巩的随身歌妓,王巩被贬时寓娘依然随行。
此词上阕的写寓娘的外貌,苏轼可以说把世间最好的词句都用来夸赞寓娘,甚至还有寓娘的清歌可以让炎暑之地变清凉这样的夸张手法。
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苏轼写词时已经被寓娘的品行深深折服了。
下阕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全诗之魂,也是苏轼写这首诗的原因。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虽然交通已然便利,但是回到故乡之后却总感觉故乡已经失去了以前的感觉,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回到故乡,这样的心境该如何排解?
寓娘早早的便告诉了我们答案:此心安处是吾乡。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评:此词是苏轼悼念亡妻所作,当时作成此词时,其妻已死了十年之久,整首词都透露着浓浓的凄凉。
开头便是沉重的生死两隔,不思量和自难忘看起来有些矛盾,但正是因为相思之苦才不敢思量。
下阕梦实交汇,在梦中苏轼得以与床边的妻子相见,但是却“相顾无言唯有流千行”,让人读罢悲从心起。
最后词句又回到现实,明月夜短松冈,对比梦中的小轩窗便更加的孤苦凄凉。
数风流人物,我独独偏爱苏轼。
纵观他一生,数次任用,数次被贬,有人戏说,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但这又有什么呢?无论行至何处,他都是那个潇洒不羁、豪迈洒脱的苏东坡。
这或许就是世人念念不忘苏轼的原因,一生漂泊,却永远乐观豁达。
本期话题
你最喜欢苏轼的哪一点?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京博国学,: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本文经授权转载。图片于网络。
西江月平山堂苏轼推荐文章3:苏轼六首词,写尽人一生各种滋味!
人生真可谓百种滋味在心头。
有的人只是随着时间的大流,糊里糊涂的过完此生;而有些人却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千百滋味,赋之于诗词中,最后成就了优美的诗篇。
- 01 -
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首诗是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
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词中的“空”和“梦”其实都在教我们看破和看淡,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 02 -
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又有何不同?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 03 -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是一首送别词。为挚友钱穆父送别所作。
前半段“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是对友人高风亮节的赞赏,也是苏轼的自我写照。
古人曾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苏轼化用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豁达的胸襟,浪漫主义的情怀,把送别的压抑情绪一扫而空。
- 04 -
婉转深沉皆浮云,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从黄州迁往汝州。官场的压力有所缓解,朝廷想要重新起用苏轼。
所以词中写的春景明媚异常。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
苏轼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表达出他对浅烟疏柳、香茶春蔬的喜爱,更是对人间淡然诸事的喜爱。
- 05 -
此身飘摇无处寻,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当年的乌台诗案牵连甚广,王巩王定国就是那个被牵连最深的人。但是王巩被贬却毫无怨言,对苏轼不曾责难一句。
王巩被贬时,他的歌伎毅然随行,这让苏轼深深折服,所以写下这首词,赞赏寓娘的品格。
千里随行,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毅然气节不改,苏轼问她如何做到的呢?
寓娘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内心安定,波澜不起,那么自然可以随遇而安,处处皆是故乡了。
- 06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这天是爱妻的忌日,苏轼夜里终于梦到了妻子,感伤之余,写下这首词。
不思量,自难忘。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难以消除。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生死两隔,再次在梦中重逢的时候,却只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正为“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最后词句又回到现实,明月夜短松冈,梦醒时分,你终究是不在了,对比梦中的小轩窗更显孤苦凄凉。
:微信公众号“儒风大家”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西江月平山堂苏轼推荐文章4:苏轼10首诗词,写尽人一生的百种滋味
:诗词天地(ID: shicitiandi)
人的一生,谁也逃不了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这都是人之常情。
人生真可谓百种滋味在心头。
有的人只是随着时间的大流,糊里糊涂地过完此生。
而有些人,却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千百滋味,赋之于诗词中,最后成就了优美的诗篇。
看破人生路
万事转头空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
这首诗是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
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
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
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了什么呢?
人生要想过得去,惟有看破得失,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
正像到处飞的鸟类。
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各处奔波是人的命运,我们在哪里留下痕迹,停留何处,都是偶然,也是必然。
无常,是人生本来的称谓。
人生,是一系列不期然而然、期然而不然的偶然。
既然如此,我们也便不必在意生活奔波。
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因为命运各奔东西,这无可厚非,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直面人生风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因为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没有不同,都是一会晴天一会雨天,习惯就好。
人生,就像泰戈尔一句诗: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人生如逆旅
你我皆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是一首送别词。为挚友钱穆父送别所作。
前半段“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是对友人高风亮节的赞赏,也是苏轼的自我写照。
古人曾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正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人生中有太多的过客,不管你有多么的不舍,过客始终都是过客,总有一天会离开。
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放手,用豁达的胸襟,浪漫主义的情怀,把送别的压抑情绪一扫而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虽然是被降职了,可苏轼并不懊恼,因为这会离苏辙更近,兄弟团圆也就方便些。
可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山东,这一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聚。
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
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
如果人们要因为不能十全十美而感伤,那是大大的没必要了。
人这一辈子,有些事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难以控制的.
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忘了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得失了无忧,来去都随缘。
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
在路过九江时,游览庐山,写下若干首诗,而这一首,是最后的总结。
身处庐山之中,看到的一切峰峦和流水都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非整体。
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局中,会被众多繁杂的事务蒙蔽双眼,走不出来,但自己作为旁观者时,就能看出利弊来了。
所谓,当局者迷。
婉转深沉皆浮云
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从黄州迁往汝州。
官场的压力有所缓解,朝廷想要重新起用苏轼。
苏轼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表达出他对浅烟疏柳、香茶春蔬的喜爱,更是对人间淡然诸事的喜爱。
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回避,也无从选择的。
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应放平心态,坦然接受。
总有一天峰回路转,一切都会好起来,平淡日子才是真。
此身飘摇无处寻
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当年的乌台诗案牵连甚广,王巩王定国就是那个被牵连最深的人。
但是王巩被贬却毫无怨言,对苏轼不曾责难一句。
王巩被贬时,他的歌伎毅然随行,这让苏轼深深折服,所以写下这首词,赞赏寓娘的品格。
千里随行,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毅然气节不改,苏轼问她如何做到的呢?
寓娘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个人都渴望身心的安顿。
我们希望生活不再漂泊无定,内心不再恐惧、担忧,一切不再让我们如此疲惫不堪,但生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变故。
真正的安顿,是内心的安顿。
心若没有了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内心安定,波澜不起,那么自然可以随遇而安,处处皆是故乡了。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
由于与王安石持不同政见,公元1071年,苏轼自请离京,赴杭州就任。
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密州。
他来到密州时,密州正处在“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紧张局势里。
一年后,他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重修城北旧台,命名为“超然台”。
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谁都会为壮志未酬而伤感。
可是,整天沉浸在这种情绪里就会回到故乡了吗,梦想就会实现吗?
不要对着老朋友思念家乡,那样就会使思念倍增,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又何必用感情来折磨自己呢?
如果把眼前的时间都用来怀旧和伤感,那么这一段时间也是伤感的,继而它也会“旧”。
与其怀旧,不如怜惜眼前,珍惜当下。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这天是爱妻的忌日,苏轼夜里终于梦到了妻子,感伤之余,写下这首词。
人的一生,谁也逃不了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这都是人之常情。
有时候,有些事,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难以消除。
很多事是无法控制的,那就控制一下自己。
每时每刻把这种情绪摆在心里,写在脸上,毫无意义。
因为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你我总得经历。
:诗词君,:诗词天地(ID:shicitiandi),500万人的诗意生活倡导者,每早六点,与你相约。微博@诗词夜公子。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55岁张曼玉复出落泪:这才是一个女人最好的活法
?“我就赚你五毛钱,凭什么看不起我”: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
?惊人真相:90%的减肥竟然都是错的
?永远不要对一个人太好!
?余生,我真得懂了(深度好文)
责任编辑x塞柏 值班编辑x小喵
西江月平山堂苏轼推荐文章5:醉美宋词|苏轼《西江月 · 平山堂》
西江月 · 平山堂
【宋】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平山堂在扬州城西北大明寺侧,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所建,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由于其所在地势甚高,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历历在目,似与堂平,所以名为“平山”。这名字霸气外露,显露了欧阳修的豪情。
平山堂虽雄奇,但和中国古代所有土木建筑一样,禁不起风雨侵蚀,在后世屡修屡废。到了清初王士祯笔下,只剩下了“一抔土”,“无片石可语”。然而从此地经过的文人墨客无不吟咏缅怀,其奥秘就在于“以欧苏之词,遂令地重”。
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少以纯粹的自然景观入诗,一般来讲,景致、典故、诗词是三位一体的。胜地激起诗人的诗兴,名家名诗又成就了一个个地名。要读懂苏轼笔下的平山堂,得先认识欧阳修眼里的平山堂。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原甫出守扬州,欧阳修作《朝中措》一为友人送行,二为追忆自己在扬州的激情岁月。一别维扬数年,醉翁欧阳修最念的是平山堂前亲手种的垂柳。“几度春风”写得深婉离情,但思而不伤,反而给人以欣欣向荣、气宇轩昂之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