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姓姜还是吕
姜子牙姓姜还是吕推荐文章1:姜子牙为何姓吕而不姓姜?他曾是一方霸主,建立的王朝传承百年
小晏说史优质创快来关注吧!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今年国庆节由程腾导演的国产动漫《姜子牙》一举获得高票房。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
姜子牙的祖上是何身份?姜子牙,实际是吕氏一族的人后,原名是姜尚,也被人称为“吕尚”。为什么姜子牙明明姓姜却又姓吕呢?这其实,他复杂的姓氏和他的祖上有关系。姜子牙的先祖本姓是“姜氏”,曾经的四大部落首领之一。后来姜氏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在舜和禹两代君主交接之际被封于吕地。后世为了纪念,便将姓氏由“姜”改为“吕”。
文王围猎,寻得贤才关于姜子牙祖上封地的具体位置还有争议,但是一般认为在山东的日照,莒县这一带。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经在商朝担任过低级官职。后来因为不满商纣王的暴虐无道,自己离职隐居于渭水河畔。有一次,姬昌在出猎前经行占卜,卦象显示:这次打猎收获的将不是珍奇猎物,而是称霸辅佐君王的人才。果然,周文王就在渭水遇到了正在钓鱼的姜子牙。
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谋划,率领军民伐纣此后,在姜子牙的谋划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王都归顺于周。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姜子牙被尊为“师尚父”。经过几年的准备,周武王姬发决定兴师伐纣,平定天下。出征之前又经行占卜,卦象显示此行不吉利,群臣皆为惶恐。
姜子牙却说到“都是一些枯骨死草,怎知吉凶?”牧野之战,大获全胜,击败商朝军队,建立周朝。后来商纣王在鹿台自焚,周武王大军攻入朝歌城,五百多年的商朝灭亡。周武王平定了天下,灭了商朝也就成为了天下的主。
牧野之战
王朝新立,奖赏大臣建立新的王朝当然要开始封赏有贡献的功臣,首先他就把姜子牙封到了东边的营丘,建立齐国。姜子牙刚到封地,莱候就带兵来攻打营丘。莱候自然不是姜子牙的对手,没几个回合就被姜子牙打回去了。姜子牙安定了之后,修明政事,治理百姓,人民安居乐业,齐国成为诸侯国中的大国。
齐国
姜子牙助周公旦平定叛乱周武王病逝之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旦辅政。这也引起了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不满。这两位为了夺位,竟然联合前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变。为此,周公旦派召康公去求助姜子牙。最后在姜子牙的支持下,周公旦彻底平息了叛乱,周王朝得以安定。
周公旦
姜氏齐国的兴衰荣辱相传姜子牙活到了139岁,他的儿子吕伋继承齐国,称为“齐丁公”。从那以后,齐国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东方的大国。特别是在齐桓公姜小白的统治下,更是将齐国的霸业推上了巅峰。齐桓公之后,因为秦国的崛起,齐国实力逐渐衰退。最后,在公元前386年齐国贵族田和自立为王。和田废除了齐康公,并将其迁居海滨,姜氏齐国也正式灭亡。
齐康公
这就是历史记载的姜子牙一脉的兴衰。
姜子牙姓姜还是吕推荐文章2:姜子牙到底有多少个称号?
姜子牙到底有多少个称号?
我们所熟知的姜子牙,其历史原型是商末周初的周朝太师、齐国国君吕尚。那么,吕尚为什么又会被叫“姜子牙”?他到底姓什么、名什么呢?其实,吕尚的传世文献中称呼非常多,而每一个称呼却又都有按照一定规则。罗列一下他到底有多少个称号,便能从中一窥周朝的称谓习惯。
首先要说的就是吕尚。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有区别的,“名”是出生时的名字,多用于谦称;“字”是成年时的名字,多用于敬称。而吕尚的字是“尚父”,《诗经·大雅·大明》夸耀他在牧野之战的风采就说“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代男性的字多称“父”而女性多称“母”,比如孔子就字“仲尼父”,但这个“父”往往可以省略,所以在先秦诸子《荀子》、《吕氏春秋》和《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就有“吕尚”之称。同时,周代又多用通假字,所以清华简《耆夜》就把他写作了“郘上甫”,其实就是“吕尚父”的另一种写法。
吕尚的名应该是“望”,在《荀子》、《吕氏春秋》中有“吕望”的称呼。而先秦文献中更频繁的出现是“太公望”,在《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逸周书》都有出现。《史记·周本纪》说“太公望”是称呼周文王说“吾太公望子久矣”,似乎说太公望是文王的“太公”盼望的意思。不过这种说法不可靠,因为“太公”“望”在先秦作为吕尚的称呼已经非常普遍。上博简《古公见太公望》说文王的祖父古公见到的已经是“太公望”了。
吕尚最著名的“子牙”一名很晚,先秦文献只有《孙子兵法》明确提到“吕牙”,清华简《良臣》有一个周成王时的“君牙”,但与周武王时的“帀(师)上(尚)父”明确列为两人。《尚书》也有《君牙》篇,具体内容已经不详了,《尚书序》把他列为周穆王时期的人物,离吕尚的年代更加远了。总之,“牙”作为吕尚的名字在早期记载仅出现一次,这是否是他的别名,还是和“君牙”其人混淆了,我们不得而知。而“子牙”这个称呼,就更是后世说法了。
然后要说吕尚的姓氏。我们提到吕尚的各种称呼中,都只说“吕尚”“吕望”“吕牙”而没有说“姜某”,为什么呢?因为周代姓和氏也不同。简而言之,氏是当时社会集团的标志,而姓是血缘集团的标志。姜子牙的姓为姜,商末时,他生活在吕国,氏为吕,故称吕尚。周朝分封时将他封到齐国去了,所以也被叫齐太公。虽然他的氏从吕变成齐了,但姜这个姓却还是不变的。周代男子一般以氏带名字称呼,这样一看氏就一目了然是哪个国族的;而女子则以姓带名字称呼,这样不管氏怎么变,结婚时都不容易违反“同姓不婚”的制度。所以,吕尚在周代根本不能被称为“姜子牙”。
那么,为何后来他又成了“姜子牙”呢?这与战国秦汉的姓氏合流有关。到秦汉以后姓和氏就是一回事了,大家也就不这么清楚分辨了,东汉的《潜夫论》说“文、武师姜尚”、“文王游畋,遇姜尚于渭滨”,是最早称呼他为“姜某”的记载。
除了以氏带名字称呼,周代也喜欢以官职、以尊号带名字称呼。吕尚的官职是“太师”,是周朝最高军事长官,也简称“师”。这个“师”不是老师的“师”,而是军队的“师”,所以会被称为“师尚父”;姜子牙也被尊称为“太公”,所以又会被称为“太公望”“齐太公”。在周朝初年“公”是对尊者的称谓,如周公旦、召公奭都是当时的辅弼大臣。不过吕尚在当时没被称作“吕公望”,大概因为他并非吕国的国君,而国君的通称也可以叫“公”。
吕尚在后世还有个特殊的称号“飞熊”。在《周本纪》中提到周文王遇见吕尚前占卜过,结论是自己得到“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伯王之辅”,也就是说得到的不会是龙、螭、虎、罴四种动物,罴就是熊的一种,所以大家把“非罴”说成“非熊”,进而说成“飞熊”了。在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中,就说文王梦见一只双翼虎到殿下,周公旦为他解梦说这就是飞熊,得到它就会得到贤者,这样一来吕尚才又有了“飞熊”的称呼。
吕尚善于兵法,撰有《太公六韬》。所以唐玄宗将其列入国家祭祀;唐肃宗封他为武成王,成为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武圣人;宋真宗又加封他为昭烈武成王。直到明代,他的地位才被关羽夺去。“武成王”这个称呼也渐渐被人遗忘,反而又与“非虎”合并成了一个新人物,也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武成王黄飞虎。
有趣的是,考古发现中也有疑似吕尚的遗迹。2008年至2009年,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陈庄西周前期遗址发现了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丰”为他的祖先“祖甲齐公”制作的。这个“甲”是这位“齐公”的“日名”,所谓“日名”起源于商代,代表的是祖先在天干十日中的哪日受祭,比如商纣又叫帝辛,就是在一旬的第八日辛日受祭。西周前期也继承了这种风俗,比如吕尚之子就叫齐丁公、吕尚之孙叫齐乙公,明显与后来的谥号不同。既然这个遗址位于西周前期,祖甲又不会是丁公、乙公,那么吕尚本人的可能性当然是最大的了。
总之,因为周代复杂的称呼习惯,以及吕尚本人复杂的经历,他在当时的“马甲”非常多,在《史记》之前就有祖甲齐公、师尚父、吕尚、吕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牙、齐太公等。到后来的东汉时期才开始有姜尚的称呼,他在唐宋时期又被官方列为武成王、昭烈武成王,而元明时期则在文学作品中被称为飞熊、姜子牙。
:北京晚
姜子牙姓姜还是吕推荐文章3:姜子牙姓吕名尚,周文王却亲切称他“太公望”,您看3字分量多重
姜子牙姓姜还是吕推荐文章4:姜子牙身世之谜,甘肃古墓揭开端倪:姜子牙果然大有来头
作为商末周初风云人物,中国兵学奠基人,姜子牙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姜子牙的身世之谜。随着地下文物不断挺身而出,姜子牙的身世慢慢浮出水面,原来姜子牙果然不是平民,尽管这一结论违背我们的期望,却符合当时“王侯将相真有种”的历史事实。
根据史书记载,姜子牙出身极为低微,做过不得志的屠夫和小商贩,还被妻子嫌弃扫出家门。
《战国策·秦五》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汉朝《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
这些文献虽然语焉不详,说法不一,但是大致都透露出姜子牙大约出生于齐地,垂暮之年还曾在棘津做过卖吃食的小贩,在朝歌当过屠夫,生活极为贫困。尤其是《战国策》记载的“齐之逐夫”四个字,是指姜子牙是夫入妇家的赘婿,后来因为不擅生计而被老妇逐出家门,遭人鄙视。
《史记》: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司马迁这一段记载略微详细,指出姜子牙是炎帝部落的一支——四岳之后,出生于齐地,结合姜子牙之后齐国君主以“吕”为氏,因此基本可以确定姜子牙为吕国之后。不过,尽管姜子牙家族显赫,但时光荏苒,数代之后,姜子牙却出身低微。所谓“金龙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姜子牙渭水垂钓,遇见了周文王姬昌,君明臣贤,两人瞬间擦出了火花,从此姜子牙扶摇直上九万里,不仅帮助周人灭商,而且还成为齐国开创者,留下一段超级励志的传说,享誉三千年。
关于姜子牙的信息,归纳一下大约有四点:一姜子牙出生于齐地,二姜子牙是炎帝之后、吕国之后,三是姜子牙七十岁还在商朝首都朝歌卖食,四是姜子牙曾被老婆逐出家门。商朝之际齐地属于东夷,肯定没有“齐地”之说,这里所说的齐地,是后人根据齐国而来。
这里有一个关键,即吕国在哪!历史上的吕国,开国者是伯夷——大禹治水的最强助手、传说《山海经》是其所著,因为“佐禹平水土甚有功”,于是被封在吕地。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后来吕国帮助周武王灭掉商朝,被周武王继续封于吕地。古代学者认为,吕国位于河南南阳,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六》记载“当成周者,南有申、吕,是也”,认为上古之际吕国已于南阳建立。
南阳位于河南西南,到安阳殷墟大约450余公里,到山东大约700余公里,到西安大约420余公里,因此史书记载姜子牙祖籍南阳,出生于齐地,去过商朝朝歌,还在渭水钓鱼遇见周文王,大约也能说得通,毕竟这些距离不算过于夸张,以古代交通能力,勉强还是能够到达的。
然而,考古发现的诸多事实,却推翻了一些史书的记载,证明吕国并不在南阳,而是在山西。
1972年,在甘肃灵台洞山、姚家河、白草坡、吊街、西岭等地,考古专家发现了多处西周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土于灵台县独店乡吊街村的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铜簋(guǐ)引起专家高度关注,簋内作有铭文,两行四字,即“吕姜作簋”!
青铜簋铭文中出现“吕姜”两字,表明青铜簋主是一位夫人,吕为氏名,姜为姓。西周时代贵族妇女用名,最常见的便是这种氏加姓的形式,这源于古代有同姓不婚制度,妇女名字中必须显示其姓。灵台县,文献记载中的古须密国所在,这件青铜器的主人应该是嫁到了古须密国,可以看成古须密国与吕国联姻。因此,至少在西周初年,吕国所在地应该不在南阳,而在中国的北方才对,这两个诸侯国应该相距不会太远。
无独有偶,解密的殷墟甲骨文也说明了这一点。甲骨文卜辞中有不少关于“吕”的记载。
于吕,王乃田,亡灾。贞,吕不受其年,贞,吕.....受其年。丙辰卜,谷贞曰,吉方及口方敦吕。
“吕”是商王田猎之所,且还占卜受年或不受年,因此应该是商朝藩属国之一,地理位置大概在商朝四境之内或边疆一带。尤为重要的是,从吕国经常遭受“吉方”或其他国家入侵来看,吕国与吉方国必然很近,而甲骨文卜辞中又记载“吉方亦侵我西鄙田”,因此包括李学勤在内诸多学者认为,吉方应该在山西西部,而吕国在山西西南部或西部。如今,山西中西部有“吕梁山”,西南部“吕乡”、“吕城”等名称,应该就是吕国留下的历史遗迹。
根据考古发现,基本可以确定一点:至少在西周初期,吕国还位于山西,靠近陕西、河南的地区。换言之,姜子牙很可能就出生于这一地区,离朝歌、渭水相对较近。而姜子牙出生于齐地之说,以商朝交通条件,和姜子牙平民状况,还能往来于朝歌、渭水等地,实在过于惊人。
为何史书上记载吕国在南阳,原因很简单,学者结合考古发现考证认为,西周宣王时代,吕国的一支从山西迁徙到了河南南阳一带,在此建立了吕国。因此,春秋时期吕国至少有三个分支,即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山西吕国旧部,河南南阳吕国。
这里又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如果姜子牙出生于齐地,远离吕国,那么以当时交通与通讯条件,必然属于不足一谈的吕国支系,甚至都不会被承认;但如果姜子牙出生于吕国,即便“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了,但总归还是吕国之后,贵族之后,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毛遂自荐,都有了一定的身份基础,这犹如现在的名牌大学学历证书。
司马迁在《齐太公世家》中有一猜测:“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认为姜子牙曾在商纣王朝中担任过官职,因不满商纣王的暴虐无道而离开,过了一段游说和隐居生活,直到后来遇见周文王。可见,姜子牙身份应该不同凡响,辞官之后隐居过程之中,或许姜子牙为了生计,做过屠夫等工作,以至才被人误解身份低微。
姜子牙身世是不是低微,周武王给商纣王定下的一条罪状,反而可能证明姜子牙身份不同凡响。在《尚书》和《史记》中,周武王与姜子牙给商纣王定了四条罪状,其中一条是“遗其王父兄弟不用,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即不用兄弟亲戚治国,却用犯罪或奴隶。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又经常可以发现商纣王重用身份低微的小臣。如果姜子牙出身低微,周武王、姜子牙给商纣王的罪状岂非与之自相矛盾?结合吕国是商末时期的周人盟友,因此姜子牙身份呼之欲出,应该来历非凡。
其实,在“王侯将相真有种乎”的时代,如果姜子牙真的身份非常低微,血统不够显贵,估计即便周文王再重视他,也不会拜他为“太师”,让他成为首席智囊。先秦时代,除了陈胜吴广,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名人,哪一个不是有着不凡的家世?
参考资料:《史记》等
姜子牙姓姜还是吕推荐文章5:“姜”姓的——必须不能是“姜子牙”
“姜子牙”是大众所知的俗称,其实他还有很多个称呼,有些称呼里根本不带“姜”字,比如说吕尚、吕牙等等。那么“姜子牙”为什么不以“姜”称而以“吕”称?因为“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姜”姓“吕”氏是什么概念?意思就是说,“姜子牙”来自于一个以“姜”为族群标志的大集团,这个大集团的形成基础是他们有血缘关系作为联系纽带。但是这个大集团在形成以及繁衍的过程中像一棵大树一样不停开枝散叶,那么其中有一个枝干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个既和大集团同根系又自成一系的小系统,这个小系统就以“吕”作为自己的小族群标志,这就是“氏”。“姜子牙”就来自于这棵“姜”姓大树的“吕”氏枝干,所以说“姜子牙”是“姜”姓“吕”氏。为什么称呼的时候称“氏”不称“姓”?这是周代贵族男子称呼的惯例,因为“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平民没有“氏”。但贵族女子则称“姓”不称“氏”,因为周代奉行“同姓不婚”,所以要明确这个贵族女子是来自于哪个血缘集团的。
“姜”姓的是炎帝神农氏。炎帝的氏族是怎么形成的?是来自于华夏集团,华夏集团分出两大亚族,即“黄帝”的氏族和“炎帝”的氏族。《国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这句话有两种理解方式:一个是说有蟜氏是黄帝、炎帝的父亲;还有一种观点是说,少典、有蟜是两个氏族名称,不是人名,这两个氏族又繁衍出了“黄帝”和“炎帝”两个氏族。正像晋代郭璞说的,“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亲所产”。
《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据古史学家徐旭生的观点:黄帝的发祥地“姬水”以陕西北部;炎帝的发祥地“姜水”在陕西西部偏南。黄帝氏族的后裔后来逐渐东迁,徐旭生认为他们东迁的路线偏北,推测是顺北洛水南下,到大荔、朝邑,然后东渡黄河,又沿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北方向而去。这个路线的区域内有很多“姬”姓国。如《左传》上说的:“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另外《左传》还提到有一些有:芮国、荀国、贾国、狐国、耿国、魏国(古魏国)等等,都是姬姓国。这些姬姓诸侯国既有周之昭穆,也有是比西周王朝更古老的诸侯国。除了这些诸侯国之外,还有骊戎、鲜虞等等也是“姬”姓。骊戎在现在的陕西临潼县境内;鲜虞则在河北正定。骊戎和鲜虞之狄有可能注是黄帝后裔中被排除出中原核心圈的氏族分支。
关于“骊戎”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汉书*律历志》说,“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这让人很惊讶,所以会觉得很费解。徐旭生解释说:这是说在殷周之际,骊戎的氏族很强大,骊戎的首领是位女酋长,甚至几乎有代商蔽周的形势。这个时间段应该是在商末到周初。这个骊山女就是姬姓。
炎帝氏族的部分也向东迁徒,据推测是沿渭水向东而下,再沿黄河南岸向东。炎帝后裔建国与南方苗蛮犬牙交错。申、吕、齐、许等等都是姜姓国。关于炎帝后裔的姜姓国,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就是“齐国”。西周封的齐国也就是姜子牙这一支的“吕齐”,这个地方在商代的时候是“薄姑氏”所居的方国。但是姜姓齐国建立之前东夷早就有“姜”姓。比如《左传》里晏平仲说过,“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也就是说,在姜太公居齐之前这地方换过不少主人。其中这个“伯陵”,《山海经》里说“炎帝之孙伯陵”,《国语》里说“则我皇妣太姜之侄”,“伯陵”就是姜姓。除此之外纪国、州国、向国也都是姜姓国。纪国在现在山东寿光、烟台一带;州国大致在现在山东安丘县;向国在莒南县西南,包括临沂的一部分、临沭的一部分。西周的“姜”姓国很多,只有齐国是姜子牙后裔,别的都不是,这些姜姓国只能说是炎帝后裔。
周的始祖“弃”后来尊称为“后稷”。后稷的父亲帝喾是黄帝后裔,母亲姜嫄是“姜”姓的“有邰氏”之女,“有邰氏”就是“姜”姓“神农氏”的一支。
姜子牙的祖上在尧舜时做过掌管“四岳”的官职。关于“四岳”,有的观点认为是掌四方的四个诸侯;也有的观点认为是一个掌管四方山岳的重要职位,其实只有一个人。姜子牙以“吕”为氏,一种观点就认为是他的先祖就是炎帝神农氏的一支,因为掌管四岳,在夏朝被封地吕,建吕国,所以姜子牙的时候尽管家道中落,但仍以“吕”这个国号为氏,这是贵族身份的标志。
姜子牙姓姜还是吕推荐搜索词:
1.姜子牙姓姜还是吕氏
2.姜子牙为什么叫吕尚
3.姜子牙的真实姓名
本文标题:姜子牙姓姜还是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