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什么时候建的
故宫什么时候建的推荐文章1:夜读 | 故宫是如何建成的?
今年,紫禁城建成600年。
9月10日,“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
在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展。
今晚,我们向时间的更深处眺望,
屹立了六百年的紫禁城,是怎样建成的?
:可视化星球
编辑:刘倩
文章已获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
谨以此文
献给过去600年为这座皇家宫殿做出贡献的人们!
光芒在夕阳中落下 也会在黎明时升起
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共诞生过
550多位帝王
80多个封建王朝
为他们建造的都城达上百座
都城中的宫殿建筑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皇家宫殿伴随着王朝兴衰
散落在东亚的河谷平原上
▽中国历代皇都分布图,注:一个方块代表建都一次| 制图@陈志浩&张靖/可视化星球
但这些数不尽的宫殿
大多都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
唯有明清北京故宫
是至今完整保留且体量最为庞大的
皇家宫殿建筑群
▽故宫建筑群卫星图| 底图源自@Esri
一方面
它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宫
距离现代社会较近
另一方面
故宫在皇家建筑艺术中达到了高峰
其在建筑功能、结构、空间
防御性、耐久性、布局上
都是历代宫殿建筑中的集大成者
这使得它在近代频繁的战争中
屡次曝光于硝烟弥漫之下
却有幸得到保留
▽故宫东北角航拍| 摄影师@马文晓
故宫本身的命运
却是坎坷曲折、历经磨难
光这些坎坷经历
就足以使故宫的故事浓墨重彩
故宫究竟是如何建成的?
这一切都要从800多年前说起
? 毁灭与创造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
将都城选在了金中都(今北京)
并开始对新首都进行全面规划建设
经过二十多年的营建
造出了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
元大都
▽元大都平面布局图| 制图@陈志浩&张靖/可视化星球
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周王城原则
“王都平面应呈方形,边长九里,城墙的每面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横竖各有九条大街,街道的宽度应为车轨的九倍”
元大都成为中国有史以来
第一个最接近周礼之制的都城
▽周礼考工记中的周王城图|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一百年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式微
大明王朝
成为中国新的掌门人
明王朝最初的首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但北去的元朝残余势力常来侵扰新晋的明朝
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北方地区
永乐皇帝决定将明朝的首都
从南京迁往北京
▽明代迁都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一场至高无上的营造
即将开始
1368年
明王朝将元大都的宫殿拆除
和历史上大多数王朝一样
这样的举动带有破坏性
但为后来新宫的营建扫清了障碍
1403年
永乐皇帝召集
阮安、蔡信、蒯[kuǎi]祥、徐杲[gǎo]
等多名技艺高超的建筑匠师
商议北京都城建设事宜
决议在元大都基础上建设一座新城池
并以南京宫殿为设计蓝本
营建北京宫殿
▽明北京城与元大都城池对比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1406年
永乐皇帝正式颁布迁都北京诏书
并开始为都城营建准备材料
1417年
大规模营建北京城
同年11月份开始营建北京宫殿
由于砖石木料已经准备了十几年
宫殿的建造速度非常之快
仅用了3年就将宫城建造完成
1420年11月
明北京城的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永乐皇帝于第二年(1421年)正月初一
在北京的新宫殿内接受朝贺
住进了北京的新家
? 众星拱月
这次营建前后用时共计14年
建成了皇城、宫城、城门、城池
钟楼、鼓楼、天坛、地坛、山川坛、社稷坛等
一系列皇家宫殿建筑群
奠定了后来北京城的格局
▽北京明清北京皇家建筑分布图,注:今天北京城内明清皇家建筑多为清代重建,但基本格局和建筑形制大多遵从明代原物,请横屏观看|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其中工程的重点便是宫城
又名紫禁城
紫禁城位于北京都城的中心位置
外有皇城、内城、外城层层拱卫
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格局
▽紫禁城在北京城位置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紫禁城平面呈长方形
东西760m、南北960m
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
城内分外朝和内廷
合称朝廷
▽紫禁城外朝内廷布局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
也是体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城门
门的两侧各建有一个垂直方向的墩台
墩台上建有庑廊、阕[què]楼(角楼)
与正门门楼合称为“五凤楼”
从空中俯瞰午门的平面呈现“凹”字形
这样的围拢布局既有利于防守
又增加皇宫大门的威严气势
▽紫禁城午门防守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进入午门
映入眼帘的是太和门广场
空间瞬间变得开阔
▽太和门广场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广场上有五座汉白玉石桥
桥下的小河名叫内金水河
河水自城西北角直线引入
然后蜿蜒向东前行到城东南角流出
经过护城河、御河、通惠河
与京杭大运河相通
这一设计
不但缓解了皇宫严整的紧张气氛
还具备宫中防火排涝的功能
可见设计者的用心缜密
▽内金水河水系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穿过内金水河
是紫禁城内装饰最华丽的门
太和门(明皇极门)
门前有一对巨大的铜狮
颇有守卫者的姿态
▽太和门铜狮| 图片源自@VCG
从太和门进入
又一个宽敞的空间呈现在眼前
这里是城内最大的广场
太和殿广场
广场上没有一草一木
格外的庄严肃穆
▽太和门和太和殿广场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接着迎面而来的依次是
太和殿(明皇极殿)
中和殿(明中极殿)
保和殿(明建极殿)
合称三大殿
▽三大殿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三大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基上
石基平面呈“土”字形布局
它象征“王土居中”
▽三大殿石基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巨大的石基地面以上部分高8.75米
埋入地下的部分则深达7米以上
用到的材料有8种之多
▽三大殿石基钻探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坚实厚重的石基
形成一个巨大的高台
将三大殿高高托出于地面
它们在这里把紫禁城建筑带向了高潮
▽三大殿建筑群,请横屏观看|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在三大殿的东西两侧
各有一组建筑群
东为文华殿、西为武英殿
所谓“左文右武”
▽三大殿东西建筑群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高大的城门、空旷的广场
高高在上的台基与宫殿
这一切的规划与布局
都是为了把帝王的权力与威严
烘托得更加“至高无上”
以彰显其治国的合法与正统
▽紫禁城外朝图解|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再往北走就是乾清门
进入乾清门就到了后宫
与外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这里的建筑不再高大、威严
而更具生活烟火气
居于正中的是后三宫
后三宫的形制与前三殿雷同
但体量要小于前三殿
▽乾清门及后三宫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围绕在后三宫的
有东六宫、西六宫、御花园
▽乾清门及后三宫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在东西六宫两侧还分布有
寿安宫、寿康宫、慈宁宫、养心殿
乐寿堂、宁寿宫、毓[yù]庆宫、奉先殿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皇宫内的生活区
是皇上和家人居家休息的地方
被称为内廷
▽内廷建筑布局图解|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外朝内廷的布局
是以《周礼》前朝后寝设计的
以区别天子与平民的身份与地位
在外朝内廷的外围和空隙中
还藏有大大小小的灰色瓦顶的小房子
它们是供宫中佣工和太监居住
以及存放生活物资的
附属建筑
▽紫禁城附属建筑|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在所有的重檐屋宇的外围
有一道高10m底面宽8.5m的包砖城墙
用来作为皇宫的主要防御线
城墙四面各开有一座城门
它们分别为:
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城墙的四角之上各建有一座角楼
角楼兼具防御瞭望和装饰功能
▽紫禁城城墙、城门及角楼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在城墙的外围
有一条宽52m的护城河(筒子河)
像一条玉带拥护在紫禁城的四周
从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
在城北堆成了一座50m高的山丘
就是今天的景山
登上景山
可以一览世界唯一的景象
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之海
▽从景山俯瞰紫禁城,请横屏观看| 摄影师@柳叶氘
这场至高无上的营造
用到的人力物力已经
难以计数
其中对木材和石头的开采
就耗费了无法统计的人力
而这些材料大多来自千里之外的
四川、湖广、江浙、山东山西等地
繁重的采木采石作业使很多人命丧深山
留下“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谚语
▽紫禁城建筑材料及运输路线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加上三大殿在建成后屡遭不幸
多达三次火灾、五次重建
对巨木巨石的反复开采消耗
致使到了清朝巨型楠木已消耗殆尽
乾隆时期不得不辗转东北
改用楠木为松木
? 落日余晖
600年来
紫禁城历经沧桑、云卷云舒
这个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在1925、1947年先后被辟为
故宫博物院
▽1925年故宫博物院挂牌,注:1925年10月紫禁城内廷被辟为故宫博物院,1947年外朝与内廷一并归入故宫博物院至今,图为1930年代拍摄的故宫北门神武门,图中牌匾为时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亲笔所书,摄影师@山崎鋆一郎[日]
如今故宫每年接待游客达1000多万人
它向人们展示着1800000多件藏品
从至高无上的皇家宫殿
到门庭若市的博物院
它标志着
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
正式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紫禁城与朝阳CBD航拍| 摄影师@盛跃
而故宫本身
就像一个硕大的画卷
铺展在燕山脚下的冲积平原上
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紫禁城航拍,请横屏观看| 摄影师@马文晓
这光芒透过历史的高墙
墙的里边
是往日的光辉岁月
墙的外边
是一片灿烂阳光
正在徐徐升起
▽紫禁城与中国尊| 摄影师@刘剑伟
-End-
创作团队
撰稿/设计| 张靖
地图| 陈志浩
图片| 谢禹涵
审校| 李张子薇
审稿专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贾珺教授
特别鸣谢
航空摄影家 马文晓对本文的支持
说 明:
1.本文模型制作主要参考了于倬云先生主编的《故宫建筑图典》一书中的测量数据,因本文以故宫建筑群布局讲解为主,因此模型中细节尺度不与实际精确对应。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大辞典编委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2:雷从云、陈绍棣、林秀贞|《中国宫殿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3:于倬云|《中国宫殿建筑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4:于倬云|《故宫建筑图典》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5:王其钧|《皇家建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
6: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7:故宫博物院 编|《故宫博物院早期建院史》,故宫出版,2016年
征稿
征集原创首发类稿件。
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授权首发。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以便发放稿费。
投稿邮箱:
若10天没有得到回复,请视为退稿,可自行处理。
征“夜读”主播
工作职责:为公众号粉丝朗读每日“夜读”文章。会基础音频剪辑。
简历投递邮箱:
邮件注明“主播”字样:
请将过去的语音作品与简历一同发送。
更·多·推·荐
▼
故宫什么时候建的推荐文章2:屹立600多年、24位皇帝先后居住过的故宫是怎样建成的?
北京故宫又被称作紫禁城、宫城,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明、清两代的皇宫。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继位后的第四年即开始肇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时期,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在紫禁城的高墙深宫内,演绎了帝王的统治、盛世的辉煌,以及最终走向衰亡的历史。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在无可奈何的哭泣声中,颁布退位诏书,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皇帝,年仅6岁的溥仪退位。经历了492年的风风雨雨,紫禁城结束了它作为帝王宫殿的历史。
从景山南望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8万平方米,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座宏伟的宫殿,在明清时期既是帝王统治国家、日理万机的政治中心,也是其庞大的家庭成员居住、休息、娱乐以及进行其他许多活动的地方,因此包括有议事听政、接见使臣、发布重大政令、举行庆典,以及寝宫、藏书、戏台、花园、佛堂等具有吃、穿、用、行、娱乐等众多服务设施的建筑物。
这座宫殿集中体现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造型、装饰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丰厚积淀。踏进紫禁城,它的凝重沉稳、壮丽辉煌,独具魅力的皇家气派,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给人们留下的是深深的思考和不尽的遐想。
明代第一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相号召,以汉文化传承者自居,因而在建国之初,曾以宋朝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以老家凤阳(今安徽凤阳)为中都,以晋代古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为南京,作为国都,甚至还曾派其子朱标前往汉唐故都长安考察,看是否适合在那里建都。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后,遂改元大都为北平府。但鉴于北京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之位居抵御蒙元残余势力的最前沿,因而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把最有才干的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准备让其镇守这座北方文化、政治中心(洪武十三年三月就任)。
入住北京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登基后,以北平为北京,遂形成南北两京制。但从北京发家的明成祖并不喜欢南京的一切,更忘不了雄踞北边的龙兴之地,所以在他即位之初,就开始充实北京的工作:不断发流罪以下人员前往开垦北京附近的土地;迁移直隶苏州等10郡、浙江等9省富民充实北京。为了巩固北部边疆和明王朝的统治,永乐皇帝在与大臣们议决后,决定修建北京宫殿以为临幸之所。
经过10年的筹建、备料和准备,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兴建工程。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底,北京宫殿建成,朱棣决定次年正月亲临新殿接受百官朝贺,并改北平行在为都,改南京为留都,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正式迁都北京。
明代大朝情形,源于明余士、吴钺合绘《徐显卿宦迹图》册页之皇极侍班。故宫博物院藏。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永乐皇帝亲临奉天殿(今太和殿)接受朝贺,大宴群臣。北京开始了作为明代政治统治中心的历史。
然而,新宫殿建成仅数月时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即摧毁了这一切。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遭雷火被焚。当月的万寿节被迫停止举行。直到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明英宗始“以营建宫殿,发各监局及轮班匠三万余人,操军三万六千人供役”,重建北京宫殿。此时距永乐年三大殿天灾已超过19年,以至明仁宗、宣宗、英宗三朝皇帝继位时,竟无金銮宝殿可坐。正统皇帝因此命宦官阮安会同左都督沈清、少保兼工部尚书吴中等重建三大殿。至次年九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建成。
明代北京城宫殿图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奉天殿再遭雷击起火,延烧华盖、谨身二殿,火势延烧至午门及午门外左右廊房,以致外朝三殿二楼十五门皆被烧毁,成一片焦土。直到两年后的嘉靖三十八年,才开始再次修复。
此次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了4年的时间,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殿等才陆续恢复重建,迷信风水的明世宗嘉靖帝遂更名奉天殿为皇极殿,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文楼改名文昭阁,武楼改名武成阁,奉天门初改名大朝门,后又改为皇极门,并改左顺门为会极门,右顺门为归极门,东角门为弘政门,西角门为宣治门。
明北京城布局示意图
万历年间,明朝盛极而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三月,乾清宫、坤宁宫及交泰殿再次被烧,修复工程尚未完工,次年(1597年)归极门又发生火灾,延烧至三殿、二阁及周围庑房,而修复工程却被搁置下来。直到28年后的天启五年(1625年)始动工修建,至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完成。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占据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据明故宫为清代的皇宫。当年十月,顺治皇帝在奉天门(太和门)颁诏天下,开始了清朝的统治。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廷开始对外朝三殿略加修整,并改皇极、中极、建极三殿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至顺治三年完工。顺治十年(1653年)开始,又相继对内廷部分建筑进行修缮。仿照盛京清宁宫规制将原明代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改为祭祀满族萨满教的场所,将慈宁宫重新修缮后作为皇太后的寝宫,并重修东、西六宫。
故宫鸟瞰图
而康熙皇帝继位后直至大婚,就住在清宁宫(即保和殿),大婚后的第三年,即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月,太和殿、乾清宫整修工程完工,康熙皇帝由武英殿移居乾清宫,清代的御门听政也于此时改在乾清门举行。
康熙朝重建太和殿的工程当是清王朝定都北京50余年间在紫禁城内实施的一项最大的工程。康熙十八年(1679年)腊月初三日,保和殿西庑御膳房起火,火乘风势顺着太和殿与中右门之间的斜廊延烧至太和殿。大火过后,紫禁城中的金銮宝殿化为一片焦土。虽然当年康熙皇帝以天灾大赦天下,但对6名酿成大祸的宫殿太监们却不容宽免,判处绞刑。
《康熙帝南巡图卷·回銮京师》午门
太和殿的重建工程备料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当时已令各省采集木料、临清城砖、苏州金砖、京窑琉璃瓦料、京西大石窝青白石料、石灰,江南的颜料、桐油、金箔铅锡等项,供宫殿大工使用。
但因平定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叛乱,以及处理太皇太后去世(孝庄太皇太后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去世)等诸多事件,重建工作并没有真正启动。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太和殿重建工程才正式动工。据档案记载,太和殿重建工程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二十五日开工,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十八日完工,耗银200余万两。考虑到防火的因素,此次重建将太和殿两侧的斜廊改成砖墙,并将太和殿两侧明廊封闭后改为夹室。
从太和门丹陛石望太和殿,20世纪20年代
雍正皇帝胤禛继位后,将皇帝寝宫由乾清宫迁至养心殿。雍正勤于政事,在位期间常住紫禁城。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商讨军事机密,在距离皇帝居住的养心殿附近,即乾清门外西侧建置房屋,作为军机大臣们临时办事处所,后称“军机处值房”。由于祭祀天地必需的斋戒仪式也在宫内举行,又于雍正九年(1731年)在乾清宫东侧新建了一处专供斋戒使用的宫殿——斋宫。雍正十年(1732年)又在奉先殿南侧新建了一座独立的建筑,称射箭亭,是为清代考武状元的地方。
乾隆年间是清王朝的鼎盛阶段,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紫禁城内建筑改建、添建、修缮工程从未间断,新建、改建工程项目之多为明清各朝之首,形成了紫禁城宫殿建设的一个高潮。
清人绘乾隆万寿图卷上卷——北长街及西北角楼
乾隆初年,将乾隆皇帝做皇子时居住的乾西二所改建为重华宫;乾隆七年(1742年),又将乾西四所、五所改建为建福宫及其花园。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内廷西六宫西侧原明代隆德殿的基础上,改建了一座藏式建筑——雨花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改建添建慈宁宫花园中的一些建筑,作为老太后供奉藏传佛教内容的佛堂。
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开始到四十一年(1776年)对皇太后居住的宁寿宫进行改建,则是乾隆年间最大的一项改建工程。仿照太和殿、乾清宫改建后的宁寿宫,作为乾隆皇帝在位满60年退位后做太上皇时居住的宫殿,建筑规模巨大,各项设施齐备,装饰精美豪华,是乾隆盛世建筑的代表之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