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飞的鸟有哪些
不会飞的鸟有哪些推荐文章1:肇源村民发现三只大鸟,却不会飞?它们的真实身份不一般
最近
肇源县三站镇宏林村的村民
发现了几只大鸟
视频显示
有三只体型较大的鸟
其中一只趴在地上
似乎状态不太好
并且不能飞
村民十分担心它们的安全
随后,记者驱车来到了肇源县,并找到了拍摄视频的村民。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几只鸟还不会飞,它们的健康状况似乎也出现了问题,一直留在这里会非常危险。
为了救助这几只大鸟
记者联系了
肇源县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人员
经过现场鉴定
这三只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
费了好大劲
工作人员和村民
合力将三只白鹳装进纸箱
为避免发生意外,林草局的工作人员又将三只白鹳转运到有条件的救助保护中心。来到新家,三个小家伙很快就开始进食。工作人员表示,会对三只东方白鹳的身体进行进一步检查,等小白鹳长大,会选择合适的时机放生。
:龙视新闻在线
不会飞的鸟有哪些推荐文章2:有翅膀不爱飞,每天行走二三十公里的猛禽,视黑曼巴为“辣条”
说起猛禽,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鹰和雕这样的掠食性鸟类。
体型高大,翼展惊人,拥有十分锐利的钩形嘴和爪子,翱翔在天空中,当发现目标后,就会从天空中俯冲下来抓住猎物并吃掉它,似乎这些鸟天生就属于蓝天。
然而有的鸟,天生拥有大而有力的翅膀,明明能飞翔,也属于猛禽一列,却喜欢在草原游荡。
一起来认识一下,在猛禽中独一无二的,喜欢在地面捕食的蛇鹫。
外形优雅的长腿绅士,但穿着“毛裤”
蛇鹫属于蛇鹫属下仅有的一种大型陆栖猛禽,只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大草原。
蛇鹫体型高大,但外形非常优雅。
它是现存最高的猛禽之一,身高可达1.5米,翼展也能超过2米。
如此身高让蛇鹫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大长腿,可以说,在现存的猛禽中,它的腿是最长的。
蛇鹫全身羽毛不是灰色就是黑色,上半身是灰色的,下半身是黑色的,但在头部浅灰色的羽毛中,长着20根又黑又粗的黑色冠羽,平常冠羽是往下耷拉的,只有在紧张或者生气的时候,黑色冠羽才会竖起来,乍一看如同绅士帽子上的羽毛一样。
蛇鹫外形条件具有先天优势,走起路来也自然让人赏心悦目,远远看去,两条细长的腿在大草原上昂首阔步地行走,如同模特走台步一般优雅。
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腿的上半部分覆盖着黑色绒毛,如同穿了一条“毛裤”。
秘书鸟?
外形虽然优雅,但别忘了蛇鹫依然是猛禽之一,不容小觑,它们独特的捕猎方式和恐龙非常相似,在非洲草原到处游荡,踩到什么就吃什么。
但它拥有一个非常浪漫和书生气的外号“秘书鸟”。
秘书总给我们文质彬彬的感觉,为什么会和猛禽扯上关系呢?
在历史记录中,关于这个奇特名字背后的故事说法有很多,很多也难以考究。
欧洲人在19世纪首次发现这种鸟,而之所以这么称呼,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1、蛇鹫头部后侧长有黑色冠羽,和人类耳后插一支钢板的形象很相似;
2、灰色的羽毛,如同披了一件独特的灰色外套,再加上大腿上的黑色腿毛,这个形象和男性秘书穿夹克戴领带的形象很相似,于是就有了这么浪漫的称号。
除了秘书鸟,蛇鹫的别称还有很多,例如:
射手鸟,能轻而易举地消灭最毒的毒蛇,用长腿把它们踩死,然后像恐龙一样把它们整个吞下,因此得名;
行军鹰,大长腿擅长行走,活动范围很广,平均一天要走二三十公里。
逼不得已才飞行,像鸡一样在草原上觅食
大多数猛禽都以从天而降,用锋利的爪子诱捕猎物而闻名,而蛇鹫捕食的方式特立独行。
它们在草原上穿行,如同在院子里找虫子吃到的鸡,不停地扫视地面,寻找猎物的踪迹。
当它们发现什么东西时,就会迅速地把它踩死或啄死,然后再吃掉它。
科学家认为,蛇鹫和史前巨鸟恐鸟的捕猎方式很相似,因此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蛇鹫的狩猎技术,来增加对恐鸟的认知。
喜欢在陆地,并不代表不会飞。一般来说,当有危险的时候,它就会向高处飞行。
独特的捕猎技术,吃毒蛇如同吃辣条
光从名字就就能发现,蛇鹫就是蛇的天敌,就连剧毒的非洲毒蛇黑曼巴也不放过。
当蛇鹫发现毒蛇时,并不会贸然进攻,它有自己的战术。
首先,挑衅。
对于蛇来说,蛇鹫简直就是居高临下,蛇的一举一动完全看在眼里。蛇鹫就会开始挑衅并恐吓毒蛇,以此来消耗蛇的体力。
蛇鹫完全不怕毒蛇咬自己的脚,别看它的腿下半部分是光秃秃的,但是布满了厚厚的鳞片,毒蛇的毒牙无法穿透,毒液自然也不能进入蛇鹫的体内。
其次,进攻。
先用凶猛的脚猛击对方脸部,如果这还不够,还会在攻击时展开翅膀,扬起头上的羽毛,让自己看起来更大更可怕,同时这也是一种救生防御技术。
因为很多毒蛇毒性很强,被咬上一口绝对是致命的,为了避免被咬,展开翅膀是为了分散蛇的注意力,蛇就会去攻击它的羽毛,而羽毛属于外部组织,咬一下根本不致命。
和蛇周旋一段时间后,蛇鹫开始下狠手了。
蛇鹫最出名的就是它们异常长的腿,可以用巨大的力量,短时间内对蛇进行“连环踢”,直到猎物昏迷。
这种疯狂的动物攻击特别擅长对付毒蛇,连环踢速度快到惊人,往往一击致命。
科学家发现,蛇鹫快速地连续踢腿,每次踢腿的速度只有15毫秒,相比较,人类眨眼的时间为100毫秒。
第三,高空摔死。
如果连环踢都无法让蛇昏死过去,蛇鹫会将蛇叼到空中,然后让其坠落在坚硬的石头上,试图摔死猎物。
当蛇昏死过去后,蛇鹫就可以将蛇撕成一段一段,一条一条享用,如同吃辣条。
最后
和其他猛禽的遭遇相似,蛇鹫也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化而数量减少,如今种群数量不超过10000只,属于易危物种。
左边非洲秃鹳,右边蛇鹫
但是在非洲,蛇鹫是非常受人尊重的,一些南非人会把它当做宠物,来消灭作物上的小害虫。
它也是苏丹的国鸟,国徽中就有它的形象。
非洲更是将这种鸟视为骄傲,甚至用蛇鹫的形象发布了65套邮票。
不仅感叹,同样是大长腿,但因为喜欢吃腐肉和翻垃圾场的非洲秃鹳,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颜值似乎真的是很大因素。
不会飞的鸟有哪些推荐文章3:鸟类中的“傻狍子”,不会飞却能活到90岁,堪称史上最蠢萌的生物
在新西兰的岛屿上,生活着一种活到90岁还不会飞的鸟类,凭着把自己退化成“走地鸡”和其自身的蠢萌,而成为了濒危动物。
它有着鹦鹉的身体,却长了一张酷似猫头鹰的大脸。生性懒散,因为在遇到危险时只会倒在地上“装死”,所以被称为鸟类中的“傻狍子”,它就是鸮鹦鹉。
有人说它是史上最笨的鸟,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它真的像人类说的一样那么笨吗?
完美适应环境的鸮鹦鹉
大多时候,鹦鹉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很聪明的一种鸟类,但凡事都有例外,鸮鹦鹉似乎是鹦鹉家族中那个“拖后腿”的存在。
作为鹦鹉家族中比较“奇葩”的存在,它不仅是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鹦鹉,更是因为有着重达8斤的体重,让其行动起来显得很笨重。在很多时候,可以说是就连鸡都比它灵活很多。
也因此很多人认为,鸮鹦鹉就是个憨憨,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它们如今的样子,实际上是它们通过聪明的进化而得到的结果。
众所周知,新西兰因其地理位置几乎与世隔绝,所以岛上没有大型捕食动物。而且这里的气候宜人,植被生长茂盛,曾一度成为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天堂,已经灭绝了的恐鸟就曾生活在这里。
而鸮鹦鹉作为新西兰特有的物种,更是高度适应这种环境的动物,它们之所以不会飞,其实是因为它们不需要。它们是以植物为食的鸟类,而岛上植被丰富,基本上足够它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相比起天空,它们在地面上生活会更安全。
因为虽然它们不需要担心受到大型食肉动物的攻击,但在新西兰也曾生活过像新西兰隼这样的多种猛禽。为了躲避这些靠视觉捕猎的天空霸者的攻击,鸮鹦鹉才选择到地面生活,并且它们还会利用自己一身柔软的绿色羽毛,使自己与周围的草木完美融合在一起,让这些捕食者无法轻易的发现它。
所以鸮鹦鹉不会飞,并不是因为它笨,而是它在这种特定的生存环境下,顺应自然进化的表现。而且虽然它们不会飞,但是它们很擅长跑,别的鸟类可以飞到树梢上觅食,它们也可以靠着坚硬的喙和强壮的双足配合着爬到树梢上寻找食物。
它们退化的翅膀在爬树时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甚至就算是它们一时不慎从树上跌落了下来,它也能使劲儿扑腾着自己的翅膀,让翅膀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降低下坠的速度让自己来个“软着陆”。
而且因为不再需要飞行,那么它们也就不再需要保持轻盈的身材。它们会积累大量的身体脂肪,与此同时,也会提升身体的强壮程度和骨骼的结实程度。而且其厚实的羽毛和胖胖的身躯,也是能起到减震的作用的,所以就算是从树上掉下来,也不一定就会受伤。
因为这种适应能力,鸮鹦鹉在新西兰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安逸的。不过也正是这种安逸,为它们埋下了濒危的隐患。
一夫多妻制的鸮鹦鹉
一般情况下,因为食物充足并且没有什么天敌,鸮鹦鹉的寿命都在60岁以上,最长的甚至可以活到90岁,因此它们会像人类一样,先享受一段青年期的“单身”生活后,才会进行繁殖。
雄性鸮鹦鹉在五岁以前,不会开始它们的求偶行为,而雌性要到9岁至11岁才会开始寻访异性。鸮鹦鹉仿佛生来就没有什么繁衍后代的“使命感”,尤其是其雌性,基本上平均五年才会生育一次小鸟。
它们的求偶方式也是所有鹦鹉当中最奇特的。它们是唯一实行“一夫多妻制”的鹦鹉,并且在求偶季到来时,雄性鸮鹦鹉会聚集在一个宛如竞技场的地方,划出属于自己的圆盘形凹坑,并通过表演其独有的舞蹈和演唱来吸引雌性。
为了吸引雌性,雄性鸮鹦鹉会发出一种嘹亮而低频的鸣叫,这种声音甚至能传播到5公里之外,它们每天平均鸣叫8小时,整个鸣叫过程甚至长达3-4个月左右,它们也将会因此失去近一半的体重,所以日常脂肪的堆积对它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但在这场求偶大作战中,并不是每一只雄鸟都能得到雌鸟的回应。有魅力的雄鸟,会受到众多雌性的宠爱,而没能得到回应的单身鸟就会孤独终老。它们的相遇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在交配完成后,雌雄的关系就会宣告结束,不会结成伴侣。
一般交配完成雌鸟就会回到自己的居住地独自生育幼鸟,并且会花3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哺育幼鸟,有的甚至会哺育长达6个月之久。而雄性则会继续留在竞技场等待别的雌鸟的到来,并不会参与到照顾幼鸟的这个过程中来。
这种“聚集式”的求偶方式有着讲究运气的成分,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鸮鹦鹉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因为雌性不一定会愿意来到竞技场完成交配。并且随着人类的到来,鸮鹦鹉还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交配。
因人贪欲濒临灭绝的鸮鹦鹉
自从不速之客欧洲殖民者登陆上这个世外桃源,鸮鹦鹉的命运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因其羽毛是天然的绿色,便被人用作衣服上的饰品,因为其像渡渡鸟一样有着亲近人的特征,所以在遇到人时不仅不会逃走,还会傻乎乎的凑上前看看,所以也很容易被捕捉。
而且,因为鸮鹦鹉体内自带果香,更是成为了人类餐桌上的佳品。对于爱吃肉的入侵者来说,比起渡渡鸟,人们更青睐鸮鹦鹉的身子,这大概就是“鸟本无辜,怀香其罪”吧。
如果说因为人的贪欲,让本就数量不多的鸮鹦鹉雪上加霜,那么由人类带来的,原本在新西兰不存在的猫、狗、鼠、鼬等哺乳动物,更是一脚把鸮鹦鹉踹进了濒危的行列。
因为鸮鹦鹉不能飞,无法逃过外来食肉动物的追击。它们遭遇危险时,常常会一动不动进入僵直状态,很多人觉得这是其愚笨的表现,但其实并不是。因为在人类到来之前,它们只需要面对来自天空的视觉性捕食者,这种“假死”的自保方式,加上完美的拟态“隐身”技能,猛禽是很难发现它们的。
但像猫、狗等这样的外来捕食者,是靠嗅觉捕食的,所以鸮鹦鹉的自保方式才没了作用。不仅是成年鸮鹦鹉,还有它们的蛋和幼鸟,也都遭到了入侵肉食动物疯狂的捕食。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鸮鹦鹉,面对外来捕食者时,往往都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据统计,光凭家猫,一年就能捕食鸮鹦鹉的幼鸟2600万只。
尤其是鸮鹦鹉这种“聚集式”的求偶方式,更是为捕食者提供了大好的捕食机会,它们发出的鸣叫和自身自带的果香,都只会让捕食者更容易找到它们的位置。
因为欧洲殖民者的无节制索取,和外来捕食者的捕食,导致曾经遍布满岛的鸮鹦鹉濒临灭绝,陷入了几乎绝种的危机,最少的时候,仅存甚至不超过五十只。
直到20世纪末期,鸮鹦鹉的保护计划正式启动,新西兰政府才开始想方设法保护鸮鹦鹉。用了整整30年,才勉强把65只的种群提高到154只。
动物在特定的环境下,是会顺应自然进行有智慧的演化的。它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存策略,而人类因为自己的贪欲,破坏了这种平衡。要知道,毁灭有多轻而易举,恢复就有多艰难。如今,只是要保护一个这么小数量的种群,却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以及数以亿计的资源资金投入。
不会飞的鸟有哪些推荐文章4:
不会飞的鸟有哪些推荐文章5:涨知识,六种不会飞行的鸟
大家好,我是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活的“生活有书静心有术”,今天带大家盘点六种不会飞行的鸟。
短翅水鸡
短翅水鸡,又称塔卡黑秧鸡或南秧鸡,产于新西兰的不能飞行的珍稀鸟类,19世纪初期认为已经灭绝,但1948年又于新西兰南岛的河谷中发现,这种独特的鸟有吸引人的绿色羽毛和大红色的嘴,但他们的身体笨重、翅膀太短,以至于不能飞,更有趣的是,这种鸟成对是一夫一妻制,一生可以在一起生活12年或更长时间。
食火鸡
食火鸡是一种大型的不会飞的鸟,原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潮湿的热带雨林,虽然它不会飞,但极其强大的腿和锋利的爪子奔跑的速度达到每小时四十九千米,此外,它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红脖子和蓝色的羽毛,以及头顶上的触角,整体造型是一种非常漂亮的鸟类,而且他还特别专一,他们一生都会捍卫自己的伴侣和领地。
小岛铁路鸟
小岛铁路鸟是世界上最小的不会飞的鸟,是存在于特里斯坦群岛,住在草原和陡峭的山坡上,它们的体长通常在17厘米左右,颜色为深灰色,与小群体模式一起生活,主要以浆果种子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而且也采取是一夫一妻制结构。
短翅船鸭
短翅船鸭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地区,是世界上最重的鸭子,一般体长可以达到66到83厘米,体重在七到14斤之间,也正是过重的体重和短小的翅膀,导致他们无法飞行,但却是个游泳健将。
弱翅鸬鹚
弱翅鸬鹚仅分布于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因为该岛有突变基因的存在,致使肢体生长发生变形,造就了更短的翅膀和更小的胸骨,以及非常结实的腿和脚蹼,因此,这种鸟已经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但是它很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
企鹅
也许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企鹅也属于鸟类,但它确实是鸟类的一种,该鸟因其可爱的体型和颜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且不会飞的鸟,因为企鹅不像其它鸟类,它的翅膀短而结实,不能支撑他们飞行,但是能以每小时6.5到十公里的速度游泳。
看懂生活,分享有用知识,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看法,本文由生活有书静心有术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关注生活,关注我。
不会飞的鸟有哪些推荐搜索词:
1.不会飞的鸟有哪些?
2.不会飞的鸟有哪些图片
3.不会飞的鸟有哪些名字
本文标题:不会飞的鸟有哪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