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繁体字怎么写
写字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1:简繁体汉字对照表,喜欢书法创作的朋友,收藏吧!
写字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2:写字与书法的区别,你看看说明白了吗?
写字与书法有着骨与肉的关系,没有骨就带不动肉,没有写字就不会有书法。
但是二者有着明显与本质的区别:
一、 写字是实用为主工具,书法是审美。
写字是实用为主,当写着写着人们发现其中美的东西就加以提炼,就逐步有了书法,书法是一种审美,是人们对美的追求。
个人见解:一开始是写字,以实用为主,当实用性逐步减少时,审美就逐步增加。
《曹全碑》流畅柔美
二、 写字有时空的局限性,书法没有。
秦,汉初都是篆书作为官方字体,而魏晋不得用篆隶作官方字体,又如今天我们课本不用繁体字一样的道理,而书法则没有这种局限。至今五大书体、简牍书法在今天依然富有生命力。
书法定义:书法是空间上展开的时间艺术比较贴切。
三、 写字无时代要求,书法讲究时代感。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这个审美体现在书法上就非常明显,我们讲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质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颜真卿厚重
四、 写字少有个性,书法必须有个性
写字规范性大于个性,书法必须要有个性,没有个性的书法是人与字是分离的,并没有领略到书法的真谛。颜真卿厚重、柳公权刚直、褚遂良流畅、宋徽宗华美无不如此。
五、 书法是感情的表达,写字不是
《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等无不是情感的宣泄,《祭侄文稿》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误之处甚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写字如果也宣泄感情估计就乱套了!
行书:潇洒自在
六、 写字的节奏感不强,而书法要求有节奏感
写字强调的顺序,而书法强调的是音乐化、节奏化的时空合一体,这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灵魂。提按顿挫,墨色交替就如同人们欣赏音乐时会不自觉地打拍子一样,欣赏书法时一样要跟着线条的节奏,与艺术家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了解了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再看看你写的是不是书法。
写字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3:‘文’‘书’‘写’各自的本义是什么?有何区别?
‘文’‘书’‘写’各自的本义是什么?有何区别?
“文”是交错画犹示爱求交配发出之信息者。
读wén ㄨㄣˊ。相与比述本义:示爱求交配发出之信息若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者。
简单一点来说,“文”是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
深刻一点来说“文”是包含信息之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
具体一点来说“文”是包含示爱求交配发出之信息之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
“书”是手持竹榤而敏捷往来若道所立而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犹人听人相随之而止再阴用事者。
读shū ㄕㄨˉ。相与比述本义:用笔使蕴含在文字中将信息记载记录以显明。
简单来讲,“书”与“写”有相同的含义。即用笔作字。
而深刻一点就是“书”可以包含有完整的信息内容。而“写”仅仅是用笔作字的过程。
“写”四面下垂以覆之犹复制所有皆若(赐)予之者。
“寫”是若交覆深屋倒传之移置物犹倾巢移置者。
读xiě ㄒㄧㄝˇ。相与比述本义:将文字复制显现出来。表示用笔作字。
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甲骨文的写法“
”,上面是“人”,下面是“乂”。“人”、“乂”错画、象交文。)
人:从丿、从乀。
《说文解字》:“丿,右戾也。象左引之形。凡丿之属皆从丿。”。
右戾而象左引之形犹男根之形者是丿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乀,左戾也。从反丿。读与弗同。”。自左而曲于右故其字象自右方引之犹象阴液流出之形者是乀字之范式。
丿、乀两范式叠加。犹阴乀阳丿相亲相爱者是人字之范式。
因甲骨文“人”与“入”易混淆。甲骨文“人”写作(
)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其甲骨文字形像侧面人行礼之形。犹男子成年行冠礼之形者是籀文(或甲骨文“
”)“人”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乂,芟艸也。从丿从乀,相交。”。
(丿:参见一画“丿”)
(乀:参见一画“乀”)
丿、乀两范式叠加:阴乀阳丿相交犹阴阳交泰者是乂字之范式。
“人”、“乂”两范式叠加:交错画犹示爱求交配发出之信息者是“文”字之范式。
书:
书:从“書”省。
书:繁体字写作“書”。
《说文解字》:“書,箸也。从聿、者声。”
《说文解字》:“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犹象右手重复取物之宪象者是又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巾,佩巾也。从冂,丨象糸也。”。
《说文解字》:“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犹区域最外之边界者是冂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
)。凡丨之属皆从丨。”。犹上下通或下上通者是丨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注》第80页:“(丨)下上通也。依玉篇。引而上行读若囟。囟之言进也。引而下行读若(
)。可上可下。故曰下上通。竹部曰。篆、引书也。凡字之直。有引而上、引而下之不同。若至字当引而下、不字当引而上、又若才屮木生字皆当引而上之类是也。分用之则音读各异。读若囟在十三部。读若(
)在十五部。今音思二切。囟之双声也。又音古本切。凡丨之属皆从丨。”。
冂,丨两范式叠加:犹可覆物可系佩之丝织物者是巾字之范式。
又、巾两范式叠加:持竹榤以书犹执事振敬若手持巾而敏捷搽拭者是(
)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犹惟初太始道所立而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者是一字之范式。
(
)、一两范式叠加:手持竹榤而敏捷往来若道所立而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犹敏捷书写以记录万事万物者是聿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
《说文解字》:“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丿:参见一画“丿”)
(乀:参见一画“乀”)
丿、乀两范式叠加。阴乀阳丿沟通犹阳进了阴之内部者是入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二,地之数也。从偶一。”。
(一:参见一画“一”)
(《说文解字注》第2721页:“易曰:‘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于一。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轻淸阳为天。重浊阴为地。’。”。)
一、一两范式叠加:犹轻淸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地之数偶一者是二字之范式。
入、二两范式叠加,犹阴用事如冰启时色者是白字之范式。
(
):从止、从“从”。
《说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足所至而如草木生根一样定住是止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从,相听也。从二人。”。
(人:参见二画之一“人”)
人、人两范式叠加。犹人跟着人相听而随行者是从字之范式。
白、(
)两范式叠加:犹人听人相随之而止再阴用事如冰启时色(所以为分别隔离而审视之“犹别事词”)是者字之范式。
聿、“者省”两范式叠加:手持竹榤而敏捷往来若道所立而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犹人听人相随之而止再阴用事者是書字之范式。
繁体字“書”简化为“书”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写:
写:从冖、从与
《说文解字》:“冖,覆也。从一下垂也。”
(一:参见一画“一”)犹一者四面下垂以覆之者是冖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与,赐予也。一勺为与。 ”。
《说文解字》:“勺,挹取也。象形,中有实,与包同意。”。从勹、从“丶”。
《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犹象人曲形有所包裹者是勹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之也。”犹有所绝止标而识之者是丶字之范式。
“勹”、“丶”两范式叠加:犹象“勹”中有实挹取者是“勺”字之范式。
(一:参见一画“一”)
一、勺两范式叠加:犹以勺挹取一以(赐)予之者是与字之范式。
冖、与两范式叠加:四面下垂以覆之犹复制所有皆若(赐)予之者是写字之范式。
写:繁体字写作“寫”。
《说文解字》:“寫,置物也。从宀、舄声。”。
(宀:参见三画之五“宀”)
“舄”
《说文解字诂林》第4287页:“舄,下从鳥省上从巢省。”
《说文解字》:“鳥,长尾禽总名也。象形。鸟之足似匕,从匕。”。犹长尾禽总名者是鳥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从木,象形。凡巢之属皆从巢。”。
《说文解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犹冒地而生,其下长根者是木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米也。”用以破碎或去皮壳之所在犹舂米之器具者是臼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川,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濬く巜,距川。”言深く巜之水会为川也。”。犹分交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是川字之范式。
木、臼、川三范式叠加:犹鸟川流不息地在树上住宿孵蛋之所在是巢字之范式。
巢省、鳥省两范式叠加:犹鸟倾巢移置者是舄字之范式。
宀、舄两范式叠加:若交覆深屋倒传之移置物犹倾巢移置者是寫字之范式。
繁体字“寫”简化为“写”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写字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4:书法创作常用易混、易错繁体字大全,书法人必看,保存!
写字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5:张大春VS莫言:繁体字,是正体字还是另一种简体字?
我们每天都在和文字打交道,小孩子要学习识字以备考试,大人们要使用文字进行表达,书法爱好者们要经常练字以修养身心,但我们真的认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字吗?为什么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那么多的错愕与误会?为什么许多文字今天看来是如此玄奥不可解?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又隐藏了我们怎样的民族性格与命运?
1月13日,适逢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理想国邀请了莫言和张大春在北京郎园举办了一场对谈“见字,如见故人来”,他们从张大春新书《见字如来》中所提到的汉字出发,聊了许多与文字有关的故事。不过,与其说这是一场对话,不如说是一场考试,莫言不断发问,抛出一个又一个的汉字来让张大春接招。即使浸润汉字多年,也做过不少研究,张大春也被考得“满头大汗”。
张大春(左):作家,著有《鸡翎图》《四喜忧国》《大说谎家》《张大春的文学意见》等。莫言(右):作家,著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从《认得几个字》到《文章自在》到《见字如来》,作为小说家的张大春一直在写与字有关的故事。对他而言,文字不只是经史子集里的文本元素,也不只是表意、叙事、抒情、言志的工具,在时间的淬炼之下,文字联结了过去与当下之间鲜活的生命经验。
张大春特别关心关于人的来处和去处的问题。他认为,一个字来到我们面前,被我们使用的过程,经历了非常长远的变化,甚至被扭曲。即使是原乡、本籍、住处、家这样的概念,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是经历过很多变化的。
《见字如来》,张大春著,版本:理想国 | 天地出版社,2019年1月。
“原来自己很胆小”
在《见字如来》这本新书中,张大春用46篇文章讲述了46个汉字的身世来历。这些解字的内容原本来自张大春为《读者文摘》杂志所写的一个专栏“字词辨正”,数十年前作家梁实秋和林藜也曾开过这个专栏,但已中断许久。多年后,张大春重开此栏,不免有些忐忑,但最后还是接受了编辑的邀请,他想,有那么多的人被语文学科的注解啊赏析啊搞得对汉字失去了兴趣,但也还有那么多的人对汉字的热爱始终未减,或许自己可以为文字的辨识教育略尽绵薄之力呢?
这个专栏每月出版一次,但张大春有时一年只写八九篇,写了四五年后,他想把它们集结起来做成一本书,可是出版者认为这本书不可能出版,因为不会有人感兴趣。如果真要诚心出版,不如加上一些自己在生活里所经历的故事。张大春听从了编者的意见,在每一篇解字文章之前,都加上了一段小铺垫,名曰“得胜头回”。这些故事多少和后文中所牵涉到的字符构造、用字意义、语词引申有关,有些故事甚至和张大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连。
张大春,绰号“大头春”,一向以“狂生”闻名,他自己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胆子很大、路子很野、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很胆小,很容易害怕、受到惊吓。如今,当他回头来看过去生命中的那些片段,他发觉原来自己并不是原先想象的那个人,不是他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个人。在这46个字里的隐秘缝隙里,隐藏着张大春情感中最为脆弱的部分。
他讲了一个书中的故事。童年的某个傍晚,他和一个小姐姐结伴回家,小姐姐为了吓他,就说鬼都是藏在砖头里的。那时,路两边都是砖头墙,张大春恐极,几乎是一路哭叫着跑回了家,耳边始终回荡着那个小姐姐的声音——“鬼是从砖头里面出来的”。后来那个小姐姐没有再讲类似的话,但张大春还是一直会想起。他觉得,太恐怖了。
这让张大春很是惊异。所以他觉得,通过这本书,他也翻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隐藏的生命经验与记忆:
“在探讨或玩味这些字
(以及它们所建构出来的词组)
之时,我往往会回到最初学习或运用这些字、词的情境之中,那些在生命中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的光阴,那些被现实割据成散碎片段的记忆,那些明明不足以沉淀在回忆底部的飘忽念头,那些看似对人生之宏大面向了无影响的尘粉经验,也像是重新经历了一回。”张大春觉得,这些与自己的成长相关,也和所有人的成长相关。“我相信每个人在使用字的时候,如果停下来针对那个字做一番仔细的回想,说不定那个生命故事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有些感受也会和原先的感受有极大差异。”到了六十多岁的年纪,很难再说成长,但是张大春回首过去五六十年间,有一些人生际遇,常常跟文字有一些密切的联系。有趣的是,我们使用这些字的时候,因为是工具性的使用,不论我们说什么话、表达什么思想、沟通什么样的概念,不论是书写或者是打字,不论是在宣纸还是信笺还是简讯上,这些个别的字并不会和我们直接发生生命的联系,可是当我们把个别的字拆开来,从原先的文本结构里抽离而出,我们也许会想起,自己认得这个字的生命阶段,或者,这个字曾经在生活的某个特殊时刻对自己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解字与写小说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
《见字如来》繁体版,张大春著,版本:中国台湾·新经典图文传播有限公司,2018年1月。
这本《见字如来》虽为解字之文,但读起来却又有些小说的快感。问起解字与写小说的界限与不同,张大春却谈起了相同之处。写小说的时候,他会让自己的想象力张扬一点,写散文的时候,有时也不免想把小说的笔法融进来,但是,关于文字这个事情,不能创造它的来历。两者是有相似性的,“怎么说呢,如果我们写小说是要有依据的话,比如说我还在写的一部长篇《大唐李白》,我写它的时候,尤其是对李白所使用的词句,每一句我都会去考察在李白的那个时代,大概就是公元701年到762年那个时期,这个词有没有出现过,有没有出现在大唐的土地上,如果没有出现,我就不会用这个词。”他举了词语“抬举”为例。“抬举”这个词在开元到天宝年间,并不是恭维的意思,而是借钱后所还的钱多给对方一点,现在叫“利息”,在唐代则叫“抬举”。
“所以考证这件事,你能说它是纯虚构吗?写小说的时候,你明明知道这是虚构的,但你仍然要本分地把所能尽的考证责任给尽到。所以,写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它的考察与解字是相似的。”
在一些电台节目里,张大春常常提到,人识别这个世界上更多的趣味是需要一些努力、一些机缘的。在现场,有人问张大春:什么是趣味,是何种趣味支撑他在生活和学问里走到了今天?张大春回应,讲到所谓的“趣味”,中国的士大夫阶级,读了点书,做了点官,常常不免在他们人生的后半段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文章,也不期待自己的文字可以传世。在这种文字里面,多半就会讲究生命中某些属于“雅”的趣味。但是这些文章又似乎附载着许多大的生命情怀,甚至还包括关于天下的理念。
总之,中国的这个“趣”字,在士大夫阶层不断膨胀,在显现出个人怀抱之外还要加上一些这个阶层里所重视的文字的独特性,趣味的“趣”常常代表“独特性”。张大春觉得,自己没有那么伟大,也没做过官,没有一点资格成为所谓的士大夫阶级。不过对他而言,每天在生活里能够有那么一点点跟前一天或者之前的很多天不一样的发现,就是所谓的“趣”了。《论语》有句话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如果在“日知其所无”的同时能够“日历其所无”’,这恐怕是人生之中,至少到目前阶段,最难得而且最幸福的趣味。
腊八说“粥”
当日适逢腊八节,张大春与莫言两人谈起了“粥”的种种,对其进行了一番有趣的“说文解字”。
莫言:粥在山东话里还有一种读法叫“住”。
张大春:它是一个入声字,一般我们把入声字念成短促的去声,就是“住”,有点像居住的“住”。
莫言:“粥”的字形,两边是弓,中间是米,这有什么说法吗?
张大春:坦白说,我没有接触过。不过这个“弓”字应该是一个形状,跟我们真正知道的“弓”不是一回事。
莫言:我今天上午临时查了字典,下午就来为难他一下。
张大春:那个“粥”里的“弓”,不是真的射箭的“弓”。
莫言:但是康熙字典解释,双边是弓,弓是张开的意思,让米最大限度地张开。用什么方式?用熬、用水,米最大限度地张开就变成了粥。
张大春:不过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在那个“粥”下面放一个“锅”……当然我们今天不叫“锅”,叫“鬲”,这个“鬲”是隔天、隔壁的“隔”去掉耳朵边,念“lì”。
莫言:那是一个酒器?
张大春:不,是一个锅,煮的锅。这个锅里有米,外面看起来像弓,它其实应该是搅拌的动作,所以是一个大的“会意”。
莫言:这个字读“鬻”吧?卖官鬻爵。
张大春:就是买卖的“卖”。古代北方异族有一个民族“玁狁”
(yán yǔn)
。“
玁”是犬字边加一个严格的严,“狁”是犬字边加一个允许的允。“玁狁”也被称为“獯鬻”
(xūn yù)
。
莫言:是贪婪的猛兽?
张大春:“獯鬻”是一个族。“獯鬻”也好,“玁狁”也好,跟我们后来讲的匈奴有关。可是“狁”跟“粥”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两个字的字根都是喝稀饭、煮稀饭的意思,只不过命名的时候已经跟原来的含义无关。
莫言:这个字的两个读音,我上午也查了一下字典。康熙字典说这个字是“之六切”,那应该读“粥”。如果这个“六”不读“六”
(liù)
,读“路”
(lù)
,那就是“住”。或者,“之六切”就是“住”。
张大春:“住”是从入声字改读成的现在的普通话。大概宋元以后,中原原来的中古音就消失了,入声字也不存在了,到了清代大概是最严重的。
莫言:这个字两个读音是不是跟“之六切”的“六”的本身读音有关?可以读“路”,也可以读“六”?
张大春:它就是读“住”。
莫言:如果它读“路”就是“住”,读“六”就是“粥”。
张大春:“粥”不是跟古音有关,而是近代音,有点像我们现在读的很多字,在满人入关以后,整个普通话改变,所以就变成现在的读音。
莫言:一个“粥”字就这么复杂,由“粥”字又引申到“狁”,由“狁”字又说到很多与匈奴有关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名字。
张大春和莫言对“粥”的这番考证,稍有走神便有可能使人如堕云雾之中。事实上,即使爱解字者、懂解字者如张大春,也曾多次堕入迷障。在他念中学和大学的时候,梁实秋在《读者文摘》中文版开过一个专栏“字词辩证”,“字词辩证”每次都会刊登十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是对的。答对三题是“劣”,答对五六题是“可”,答对七八题是“好”或者“佳”,全答对就是“优”。自张大春有印象以来,他从来没有得过“佳”,都是“可”或者是“劣”,他觉得“很受挫”。
从《见字如来》的“字”到《水浒传》的“鸟”
莫言感慨,汉字确实非常广博、如同大海,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斗胆说自己把所有汉字的来龙去脉、古音今音、古义今义、引申义全部理解了。张大春的书
本文标题:写字繁体字怎么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