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推荐文章1:邮票上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你见过吗?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湖北省博物馆举行多项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打卡。图为两位文物修复师现场演示如何“破镜重圆”,巧手修复碎成十几片的陶瓷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我在省博修文物”。楚天都市极目新闻记者肖颢摄
省博元素邮票
参观者热捧省博元素邮票
□楚天都市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 通讯员 黄敏 鲁黎 摄影:楚天都市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全国文博爱好者都会怀着最纯粹的热爱步入博物馆、走近文物,感受文明之光的闪耀、文化血脉的传承,以实际行动作答“人类为什么需要博物馆”。
今年5月18日一大早,湖北省博物馆迎来大批参观者,他们有的是想在这个独属于博物馆的节日里来“看望”文物,有的是带着“传家宝”来请专家鉴定,有的是来围观文物修复师施展“破镜重圆”之术,有的则是冲着一张珍贵的特种邮票而来。正如一位大学生参观者所说:“国际博物馆日,当然要在博物馆里度过啦。”
湖北文物再登“国家名片”
5月18日上午8时许,家住沌口的张女士与一群热爱集邮的小伙伴一起来到省博,极目新闻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兴奋地向朋友展示手中的省博元素邮票。
当天上午,《博物馆建设(二)—湖北省博物馆》特种邮票首发式在省博举办。首发式上宣布,中国邮政将发行《博物馆建设(二)》特种邮票一套5枚,其中第3图为“湖北省博物馆”,面值为1.2元。邮票采用了主附票的设计形式和胶雕套印工艺,主票为湖北省博物馆二期建筑,附票则是省博“镇馆之宝”之一、被誉为“陶瓷中的大熊猫”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据中国邮政集团湖北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发行湖北文博题材邮票,让文物登上“国家名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传承荆楚文脉,讲好湖北故事。过去几十年间,中国邮政共发行湖北文物题材邮票20套26枚,其中,省博珍藏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匜、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龙形玉饰等文物,均已登上方寸邮票。
记者看到,首发式一结束,就有近百位观众在馆内排队购买首日封,“手快”的张女士向记者盛赞这组邮票设计精美,具有珍藏价值,“在国际博物馆日,能买到有咱们本地博物馆元素的邮票,非常有纪念意义。”
在博物馆看他们修文物
“文物是过去式,但修复文物是正在进行时。”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5月18日当天,省博在曾世家展厅内开设透明工作室,由该馆两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张济夏和汪洋现场作业,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我在省博修文物”。
碎成十几片的瓷器,还能“破镜重圆”?想修复好一个盘子,需要坐多久的冷板凳?修复后的文物,真的看不出一丝痕迹吗?想成为文物修复师,需要做什么准备?带着这些疑问,参观者们走入工作室,跟随两位文物修复师的妙手,在清洗、粘接、补配、塑形、作色、补绘等一系列动作中,读懂那句“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一位参观者围观了5分钟后,忍不住感叹了一句,“这个手艺太精细了,一般人还真干不了。”
文物修复技术展示现场
身为陶瓷文物修复高手的张济夏,曾多次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大奖,他告诉记者,湖北省在陶瓷器修复和青铜器修复等领域实力强劲,“可以说,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我们也非常愿意和观众多多分享文物修复知识,介绍现代文物修复的最新理念,希望能以此增强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
公益鉴宝看谁心态好
“你这个东西很厉害啊,做得非常漂亮,就是年份不早……”
“你这个玉呢……材质不对,工也是典型的现代机器工……”
“你这个就是典型的染色了……”
“字画不是这样收藏的,要赶紧装裱起来了!”
公益“鉴宝”现场
5月18日上午,作为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活动之一,湖北省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主任蔡路武等4位专家在省博现场坐镇,为市民提供公益鉴宝服务,也为围观群众上了一堂文物鉴定科普课。
68岁的张爹爹提前90分钟到场,成为首位享受鉴宝服务的市民。他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4个印有“大明嘉靖”字样的瓷坛,是父辈留下的传家宝,但他并不确定这些器物的真正价值,得知省博当日有免费“鉴宝”服务,便起了个大早来试试。
张爹爹刚将瓷坛放上鉴定台,几位专家就送上鼓励,“这个品相不错!”“这个釉肥润、漂亮!”“还配了盖子,挺好!”经过几人商议,蔡路武委婉地将鉴定结果告知张爹爹,“从发色来看,这个应该不是明代青花。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个老东西,但还到不了明代……”听到这个结论,张爹爹并未露出失望表情,他洒脱地告诉记者,“没关系,我就是想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随后,陆续有市民带来“与三星堆画风相似的玉器”“造型奇特的疑似绿松石”等宝贝,而专家们也在认真研判后,从材质、工艺、美学风格等不同角度,耐心地为鉴宝者进行科普。看到有的鉴宝者听完结论后面色不太好,几位专家也尽量温和地予以劝慰,也为现场围观者分享了他们的收藏心得。
湖北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推荐文章2:武汉博物馆展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澎湃新闻综合道
伴随着武汉博物馆陶瓷展厅改造和提升工程的完成,作为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元青花四爱梅瓶9月1日起在“暗香浮动——元青花四爱梅瓶特展”中亮相。新展特辟150平米独立展区,突破以往对“元青花四爱梅瓶”的单纯展示,注重挖掘藏品的文化内涵,以最新的研究成果解读藏品。
武汉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青花“四爱图”梅瓶是我国元代青花瓷器艺术的杰出代表。瓶身所饰“四爱图”内容取材于王羲之、陶渊明、周敦颐、林逋等中国古代名士的风雅情趣。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武汉博物馆藏
“四爱图”展示古代名士风雅情趣
武汉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青花“四爱图”梅瓶是我国元代青花瓷器艺术的杰出代表。梅瓶是古代较为流行的瓷器样式,最早出现于唐代,造型“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
明 永乐 青花刻蓝地白龙纹梅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 釉里红波濤白龙纹梅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永乐 白釉暗串枝莲花梅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肩部丰满圆润,饰有凤穿牡丹纹样。凤首高昂,展翅翩然于花间,气势飞动。牡丹千姿百态,俯仰、相背、聚散、飘逸,各显其姿。牡丹之间以花叶、缠枝相连,图案用笔纯熟,挥洒自如,婉转有致。
元 青花四爱图梅瓶 瓶腹四面有如意形开光,开光间饰卷云纹。
瓶腹四面有如意形开光,开光间饰卷云纹,开光内饰“四爱图”,内容取材于王羲之、陶渊明、周敦颐、林逋等中国古代名士的风雅情趣: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局部)武汉博物馆藏
清 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 故宫博物院藏
书圣王羲之爱兰叶之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将兰草蕴含的审美内涵融入书法创作,开创了妍丽含蓄,遒媚健秀的新书风,他书写的《兰亭序》光耀千古。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局部)武汉博物馆藏
清 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隐逸田园,赋诗躬耕聊以为乐,喜菊之清雅飘逸,华茂多姿。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局部)武汉博物馆藏
明万历二十四年张国玺刊本《周子全书》中的周敦颐像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人品高洁,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酷爱莲花,在书院内筑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毕生的心志。他的《爱莲说》为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局部)武汉博物馆藏
传 南宋 马远《林和靖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北宋词人林逋,世称“和靖先生”,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他隐居西湖孤山,一生不仕不娶,唯独喜好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四爱图”是具有代表性的瓷器装饰纹样,它以文人雅士情趣和生活为题材,精细雅致、构图简练,对提升当时御厂瓷和民窑瓷器绘画的格调与品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器下腹近足部装饰有仰覆的莲瓣纹
器下腹近足部装饰有仰覆的莲瓣纹。这是古代陶瓷流行的花卉纹装饰之一,始于春秋,最初多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
魏晋至隋代,莲瓣纹常用堆塑手法装饰在器物腹部,有的分几层装饰在器物的颈、腹、足各个部位,使器物显得繁缛华丽。唐宋时,刻划和模印是莲瓣纹装饰的主要手法。
到了元代,莲瓣纹不再作为器物的主体纹饰,转而作为口沿、肩颈、腹部和底足的辅助花纹出现,这件青花四爱图梅瓶上的莲瓣纹就是如此。
经过艺术地夸张变形,巧妙地利用近足部位收紧、集中的形态特点,使整体画面稳重而紧凑,瓣内饰绘制的精美图案,更增添了整件器物的装饰性。
肩部、腹部、下腹三组纹饰均以起伏连绵,婉转流畅的卷草纹间隔
肩部、腹部、下腹三组纹饰均以起伏连绵,婉转流畅的卷草纹间隔,这种装饰手法在唐代就已十分流行,并广泛地影响了日、韩等国的传统装饰工艺,被称为“唐草”。
四爱图梅瓶中的三组卷草纹,或叶片曲卷,叶脉旋转翻滚,富有韵律和动感;或以双片花叶对称排列,连续而流畅,为整件器物增添了舒展流畅,饱满华丽,生机勃勃的艺术气息。
全新升级的展陈:可看、可触、可感
元青花四爱梅瓶于1987年入藏武汉博物馆,是现存极为稀少的以人物图案为主要题材的元代青花瓷器珍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其为国宝级文物,是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局部)武汉博物馆藏
2001年武汉博物馆新馆落成后一经亮相,即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馆藏文物之一。这件梅瓶所在的陶瓷专题展厅——《古代陶瓷艺术》陈列于2001年对外开放,已近20年。2020年7月15日起,武汉博物馆启动陶瓷展厅改造和提升工程,“暗香浮动——元青花四爱梅瓶特展”是展陈升级后首展,该展试图突破以往对“元青花四爱梅瓶”的单纯展示注重挖掘藏品的文化内涵,以最新的研究成果解读藏品。
武汉博物馆古代陶瓷艺术展厅
武汉博物馆古代陶瓷艺术展厅
武汉博物馆将原有陶瓷展厅展线压缩,专门辟出150平方米的特定区域,打造元青花梅瓶参观体验区。展览以“元青花四爱梅瓶”为展示中心,重点突出镇馆之宝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以文物说明、互动展示等多种手段介绍梅瓶的发展沿革、制作工艺、纹饰对比等知识。
被独立放置于特殊设计的圆柱体展柜的“元青花四爱梅瓶”
“元青花四爱梅瓶”将被独立放置于特殊设计的圆柱体展柜,展柜采用全低反射玻璃,独立的灯光照明,并在展柜四周放置详细的纹饰说明。
国内外博物馆藏代表性元青花瓷复制件
展览设计特定的观众互动区域,将具有代表性的青花瓷复制件予以展示。其中,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至正十一年”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目前元代青花的标准器;湖北省博和武汉市博分别藏有的两件题材、工艺相似的元青花四爱梅瓶等都按照原有尺寸制作复制件,观众不仅可以看到这些有代表性的青花瓷珍品,还可以上手触摸旋转,获得不同以往的观展体验。
(本文图文资料来自于武汉博物馆官微)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刘威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推荐文章3:「考古趣对比」多图详示:两个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的差异
说起元青花瓷器,与普通花卉纹饰相比,带有人物传说故事图案的就尤为珍贵,比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就是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博物馆里,只要是人物故事图的元青花,几乎都称得上是镇馆之宝,比如南京市博物馆藏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湖北省博物馆藏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南京市博物馆藏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熟悉博物馆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武汉有两个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分别收藏于长江两岸的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市博物馆。如此稀有的瓷器同时在一个城市的两个博物馆,分别成为两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隔江相望,这样的巧合在博物馆界没有之一,只有唯一了。
湖北省博物馆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武汉市博物馆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这里就全方位地慢慢对比一下两个四爱图梅瓶的异同。
一、梅瓶外形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
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
1、体积:两个四爱瓶的器型都是梅瓶,如果不经过精准测量,体积几乎分辨不出差异。
2、釉色:两个梅瓶的白釉都是白中泛青,青料为进口的苏麻离青,色泽青郁浓艳,有黑色结晶斑;湖北省博物馆的四爱瓶青花发色淡雅青翠,武汉市博物馆的四爱瓶青花发色显得偏深蓝。
二、纹饰特点
1、通体纹饰:两个梅瓶的主体纹饰布局完全一样,梅瓶通体绘青花纹,分三组:
(1)肩部是凤穿牡丹纹;
(2)腹部是四个海棠形开光(开窗)分布一周(“开光”的相关文章:《瓷器的经典纹饰装饰1:瓷器的开光指的是什么》),组成梅瓶的主体纹饰;
(3)腹下部绘仰莲纹和忍冬纹。
每层纹样分别由花瓣纹和卷草纹相间。颈部为莲瓣纹,莲瓣中有垂叶状的祥云纹。整体纹饰多层次且层次分明,展现了元青花纹饰布局的明显特征。(相关文章:《一目了然:瓷器鉴定知识要点1——元代青花瓷》)
2、主体纹饰:四个开光(开窗)中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悠然自在的场景——王羲之爱兰 、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四个图依次代表了春、夏、秋、冬。
湖北省博物馆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武汉市博物馆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三、开光纹饰对比
左图:湖北省博物馆四爱瓶;右图:武汉市博物馆四爱瓶。明显的主要差别如下:
1、“王羲之爱兰”图(春)
左图是梧桐树下,所绘王羲之袒胸露肩,平视兰花,身后以一棵似为梧桐的大树来衬托主题,在其左腿旁有一圆形罐,造型颇具元代风格,亦可作为判断此梅瓶时代的佐证;右图是柳枝长垂下,所绘王羲之温文儒雅。王羲之背后童子的发髻形状也不同。
2、“周敦颐爱莲”图(夏)
主要差别在于侍童,左图手中抱琴且穿花衣,右图服装为素衣。
左图青花中出现的黑色结晶斑点清晰可见,这是进口青料中因含铁量高而呈现的特征。
3、“陶渊明爱菊”图(秋)
左图背景上的大树为柳树,右图却是梧桐树,正好与“王羲之爱兰”图相反。
左图所绘陶渊明衣着纹饰以简洁的双横或三横短线条错落有致地均匀分布,比右图用笔更流畅精炼,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当时陶瓷绘画工匠的高超技艺。
4、“林和靖爱梅鹤”图(冬)
左图图案中少一伴童;
左图主人右手持一手杖,而右图是左手持杖,且左图点缀有宽叶植物。
两图仙鹤动作均体现了传神鲜活的神态。
展厅提供的简要对比图:
四、身世故事
1、湖北省博物馆“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于2005年在湖北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郢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四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被册封为郢王,永乐三年(1405)娶明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第五女为郢王妃,永乐六年至安陆州(今湖北省钟祥市)就藩。明永乐十二年(1414)郢王朱栋去世,终年27岁。去世后赐谥号为“靖”。 郢靖王去世后月余,他的王妃郭氏悲痛自尽,次年夫妻合葬于宝鹤山(今钟祥九里乡三岔河村皇城湾)。
这件梅瓶陪葬品出土时就放置在王妃郭氏的棺木前端棺床下方,见证着王妃郭氏为夫殉情这段凄婉的故事。
2、武汉博物馆“元青花四爱图梅瓶”:1987年10月,一对夫妇抱着一只梅瓶走进位于武胜路的文物商店。工作人员看到他们手中的梅瓶,迅速向店里负责收购的老师傅王协臣汇。王协臣仔细端详了梅瓶,认定是真品后决定出价收购。结果双方一番讨价还价后,这对夫妇抱着梅瓶离开了商店。工作人员赶紧追出了店门,做他们工作,夫妇俩最终以500元将梅瓶留给了文物商店。
2010年,武汉市文物商店与武汉博物馆合并,这件梅瓶成为武汉博物馆(武汉市文物交流中心)的馆藏文物,后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存世不多的以人物图案为主题的元代青花珍品”, 已收录入《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成为国宝级文物。
五、整体评价
1、官方的认定结果不同: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是出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武汉博物馆收藏的是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格。一个是专业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记载明确有序;一个是民间捐赠的传世藏品,传承的记载不够完整。
2、对两个博物馆来讲,都是本馆古陶瓷类的镇馆之宝,都设有独立展柜、专门的文字展板详尽介绍,并将四个开光图拍摄成平面图片,供参观者全方位欣赏。
武汉市博物馆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展陈现场:
3、整体而言,“四爱图”题材相同,细看却有诸多不同。湖北省博物馆所藏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与武汉市博物馆所藏的相比,线条纹饰更加清晰细致。虽然都是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但这两件梅瓶所绘人物细部处理并不完全一致,内容也略有差别,真实地反映出“系出同源又大同小异”的元代青花同类瓷器装饰的共性。
六、两个元青花四爱图瓶展厅拍图分享
曾经多次在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市博物馆参观过这两个梅瓶,也拍了一些图片,借此机会都拿出来给您分享,可以使您尽量获得更多有关两个四爱瓶的图文资料。只是展厅现场的拍摄受光线影响,效果参差不太理想,请您包含。如果您是古陶瓷爱好者,最终还是要亲临现场观赏,体验和收获会更加不同。
1、湖北省博物馆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2、武汉市博物馆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